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范文1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随着“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我国农业、制造业、基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等产业还需不断提升改造,未来十年,我国能源消费量预计还将逐年递增。在政策扶持和环境问题倒逼的双轮驱动下,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整体都将有一个大的飞跃。

4月25日,普华永道《2015年中国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投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的投资热度较上年略低。

根据《报告》,2015年的PE/VC投资案例数从2014年的96起增至143起,但投资金额小幅下降。同时,因为资本市场波动和A股IPO暂停的多重影响,机构和投资者对资金投入更加谨慎,并购案例数与并购金额,以及成功上市企业数量较2014年均有所减少。

从中国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整体发展来看,在2015年,新能源行业子行业发展各异,从多个维度看,光伏行业仍受热捧;节能环保行业的顶层设计仍存在不足:如尚未形成有效监管,行业发展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展缓慢等;新材料行业由于起步较晚,政策关注度相对较小,目前呈平稳发展状态。

在新能源行业,海上风电有望成为风电进一步发展的新蓝海。海上具有更强更稳的风力资源,海上风机具有更大的单机容量以及更高的利用小时数。此外,海上风电场紧邻负荷中心,无弃光限电的忧虑。因此,海上将成为未来风电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方向。我国具有约18,000公里海岸线,海上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达500GW,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环保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绿色发展”纳入到五大发展理念中,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随着“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的陆续颁布,环境三大战役也将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从多个方面吸引社会力量共同改善环境质量,国家陆续推出了新环保法、环保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环境监管垂直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在这种大环境下,环保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范文2

新能源产业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电和生物质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加就业,进而应对金融动荡的有力手段。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既是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美国政府把未来战略产业的设想纳入宏观规划,并把目光锁定在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兴战略产业上,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不久就推出了“美国复兴与再投资计划”,促成《2009年恢复与再投资法》和《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的通过,聚焦于开发新能源及环保节能,通过立法制定能源政策、预算资金倾斜、补贴等多种方式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日本政府也通过激励、政策法规、价格手段等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以及《风电并网技术国家标准》等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新兴能源产业呈现出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势态。新兴能源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重要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政府鼓励政策不断出台,标准逐渐完善,市场逐步健全,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

2011年3月,我国《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上报国务院,预计未来10年我国新能源投资将达5万亿元。国家将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投入方式,对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高投入、长周期、多关联等特点,尤其是面临大额资金需求,以支撑初期技术研发至后期的示范推广,而风险资本具有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特点,对新兴能源产业具有较强的偏好,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也呈上升趋势。

1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特征

“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兴能源产业尚处于技术攻关和工程试验阶段。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需要经历技术突破、产业化、市场培育等一系列起步和成长阶段,才能迈上健康发展轨道。新能源产业的独特性使其有别于现有的传统产业,对经济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其有如下特征:

(1)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的高投入 。新能源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以重大的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需要持续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技术研发的高成本使得新能源企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并且由于技术难度高,新能源行业的投资额较大,如光伏产业动辄几亿、几十亿元的投资。因此,拥有核心技术、专利技术的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

(2)新能源产业子行业之间的低技术关联度。新能源产业的覆盖范围较广,涵盖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和核电,行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度不强。如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技术属于电子科学领域,风能利用更多的是机械科学的应用,因而各成体系,是非常独立的产业。如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源头是硅,有些太阳能企业是从电子企业演变而来的,而风电产业主要属于机械加工业,因此很多风机设备企业是从机械加工业演化而来的。

(3)新能源产业子行业发展成熟度不一致 。社会对新能源行业的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深化和能源需求与供给关系的日益紧张,新能源的市场需求空间不断增长,刺激更多的企业进入该行业,同业竞争激烈,但是子行业发展成熟度不一致,处于不同的发展周期,太阳能和风能都较为成熟,而核能和生物质能的广泛应用需要较长时间。(4)新能源产业的后期示范推广需要大额资金。从技术开发到后期推广,唯有技术快速商品化才能实现技术能力向竞争实力的转变,新能源产业在初期由于技术开发需要大额资金投入,在后期示范推广中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同质企业的竞争、公司扩张等同样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

2 我国新能源产业分布状况及发展瓶颈

2.1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分布状况

目前,全国范围内上市的新能源企业有87家,风险资本(包括PE和VC)融资企业达到205家。从上市和未上市新能源企业的分布来看,位居前6位的省市均相同,分别为北京、江苏、广东(除深圳)、上海、深圳和福建。北京和江苏两地的上市和非上市新能源企业数量均位居前2位。从整个产业布局来看,目前,新能源上市和非上市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3块:北京、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珠三角地区。上述3个地区的新能源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分别占据全国的65.5%和62%。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分布之间存在较大的依存度,其中北京主要聚焦于节能环保,依托于北京大城市,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同样聚焦于节能环保,浙江和江苏除了节能环保以外,在太阳能子行业中的发展也较为成熟;在广东珠三角聚集的新能源企业中,节能环保同样占据较大比重。节能环保企业更多地存在于发达城市,可以将研究成果迅速应用于庞大的商业需求,对企业发展较为有利。目前,江苏已初步形成太阳能产业集群,代表性企业有无锡尚德、林洋新能源、中电光伏、阿特斯及天合光能等。除了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依存之外,由外界条件形成的风能行业主要分布在新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金风科技等。

2.2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瓶颈

我国的基础设施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均在快速发展的通道之中,面临庞大的需求和投资空间,在产业结构较复杂的局面下,新能源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风险资本在新能源产业的介入程度,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前,各细分产业的主要问题有:

(1)太阳能有产业没市场。我国太阳能产业有13家企业实现海外上市,与快速发展的光伏产品市场相比,我国光伏发电产品的市场应用还很少,目前主要用于解决偏远地区和特殊行业的用电问题,与海外市场旺盛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有产业,没市场”,对太阳能这一绿色、清洁能源的应用相对滞后。

(2)风电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集中化趋势加强,仅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3家风电整机企业所占的国内市场份额合计已近60%,买方市场压缩了设备制造商的利润。同时,国家产业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工信部公布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规范风电行业发展力度增强,提高了公司进入风电行业的门槛。

(3)生物能源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生物质资源不足、品质不佳、收集困难、难于转化;生物质催化与转化效率低下,过程能耗和水耗高;生物转化工艺难以低成本规模化放大;生物能源终端产品品质不佳、产品标准欠缺等。尽管新能源产业面临上述问题,但是风险资本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增长迅猛。

3 我国新能源产业风险资本介入现状及问题

新能源产业在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的同时,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风险资本在新能源领域的角逐已十分激烈,呈现如下特征及问题:

(1)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以中后扩张期为主。风险资本投资早期和获利期相对较少。早期的新能源企业与风险投资之间几乎没有交集,这不利于新能源企业的快速发展。处于成长早期的企业由于技术、市场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低估值性等因素,发展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风险资本的介入处于观望状况。同时,位于获利期的新能源企业,备受风险投资机构的亲睐,各方角逐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上市不一定可以弥补进入成本,使得风险投资机构在激烈竞争的同时保持审慎态度。

(2)风险资本投资数额巨大,政府资助有缺口。由于风险投资阶段的中后期偏好,使得发展初期的企业成长较为艰难,而政府扶持金额难以满足新能源成长的需要。CVSource中新能源企业首轮投资平均数额为800万美元,达到了千万人民币的数量级。相对于政府创新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最高不超过200万的限额,显然单靠政府的优惠扶持措施只能杯水车薪,对新能源企业的成长难有显著影响。同时,由于风险资本追逐较高回报、高成长性的企业,良好的企业项目投资数量有限,大多数企业更多地依赖于银行贷款或是政府方面的创新基金和资金扶持政策,因此,大多数早期阶段的新能源企业的资金需求存在严重的缺口,而目前政策方面提供的资金扶持额度远远不够。新能源企业的融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风险投资的中后期偏好使得两者之间存在资金缺口。带动风险投资向早期阶段移动成为关键,亟待相应的政策法规出台,以推动风险资本更好地投资早期阶段的新能源企业。

(3)风险资本介入新能源企业以A轮投资为主。上述205家非上市新能源企业中以风险投资进行资金募集的企业有159家,共发生191次投资事件。在159家接受风险资本融资的企业中,A轮投资事件有148件,占77.5%;B轮投资事件有33件,占17.3%;C轮和D轮投资事件分别占3.6%和1.6%。可见,风险投资对于新能源企业的投资仍较多地处于A轮阶段,对于新能源企业的成长及进一步的发展情况还处于观望状态,对于新能源企业未来的预期并不明晰,由此折射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成长至形成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风险投资在新能源产业细分产业投资的比重不同。最受亲睐的是环保节能产业,其次是太阳能产业,再次是风能产业,然后是生物能源。在新能源产业细分产业的投资具有差异性,环保节能产业相对处于蓬勃发展中,其涵盖的范围较广,从清洁能源、清洁技术、废物处理、水处理到污染控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太阳能和风能产业对并网的配套措施具有较高要求,并且也只有在并网配套措施较完善的前提下,太阳能和风能产业才可能保持持续、稳健的增长,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能源并网的对接办法、技术标准都没有完善的政策保障和实际行动。另一方面,太阳能和风能产业的发展虽走在新能源的前端,但企业重量不重质,缺少技术创新,使得发展面临瓶颈期,风险投资对这两个产业的投资正由激情走向理性。

(5)风险机构的增值服务有待完善。为创业企业提供增值服务(Value Added Service),是风险投资不同于一般投资的重要特点,增值服务指的是风险投资机构除了向创业企业提供资金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创业企业的管理为创业企业提供一系列旨在使企业价值增值的服务。而目前,风险机构与新能源企业的矛盾层出不穷,风险投资家为投资设定苛刻的对赌协议,缺少与企业共同成长的指导和扶持,磨合的过程相对较长,这与企业忽视风险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定位不无关系,企业需完善治理机制,解决与风险资本的持股分歧。总的来看,目前存在较大的两个问题是资金缺口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结构化问题。从实验室发明到发明市场化、产业化乃至新兴产业集群化的过程中,资金链如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旦出现断裂,将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另外,我国新能源产业整体技术含量不高,难以走出技术困境,未找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迸发点。

4 促进新能源产业风险资本介入的对策

基于风险投资的中后期投资偏好,以及目前国家对风险投资的多种运用方式,如创新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基金中的基金等,从政策、制度、提升风险投资效率等方面,对引导风险资本向新能源企业进行早期投资给出如下建议:

(1)以公共风险资本带动私人风险资本,促使新能源企业投资向早期移动。政策的强力支持是关键,政府需要制定详细的引导政策,确保私人风险资本利益最大化,同时降低公共风险资本的投资风险。公共风险资本在政策的扶持上享受优势,但更注重社会效益,而私人风险缺少政策上的保证,却有高逐利性的特质,在政策制定中应着重围绕以公共风险资本带动私人风险资本的思想,使私人风险资本享有相关优惠政策,并且双方协议共同投资,在出资比例上进行商榷,使得私人风险资本尽可能多地得到高回报,而同时公共风险资本也可以减少投资风险。最后,逐步完成由公共风险资本主导到私人风险资本主导转变为由市场投资体系解决新能源企业初期投资不足问题。

(2)对于新能源企业融资不足问题,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险资本。2010年5月7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引导庞大的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产业,改变风险资本中政府资金占比过高的状况,发挥政府基金的引导作用,促进民间资本的进入,增强公共风险资本的投资能力,解决新能源企业通过银行的创新基金融资和资金补贴不足等问题。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范文3

自2007年1月下旬开始,国际原油价格就一路攀升。时隔一年国际原油已经突破100美元每桶。每次石油价格的跳动都会牵动世界经济的神经。而市场担心的事也终于发生――世界经济衰退的事实已经越发明显。我们知道,这除了美国经济周期结束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是石油充当了经济衰退的最大推手,并在此次全球性通货膨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由于世界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加增,有理由相信石油的资源优势会得到市场的进一步确认。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石油很难出现大幅度的下跌。事实上除了石油外,煤炭、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一切能源形式都是各国关注的焦点。而以风能、太阳能为首的新能源又是新能源领域的宠儿。比如生物能热潮方新未艾,太阳能遍地开花等等。受此影响,新能源的火爆迅速点燃股市,最近一段时间内太阳能概念的热炒正是对这种变化的积极回应。川投能源、通威股份、天威保变、乐山电力等具备太阳能概念的个股表现明显强于大盘。以表现最好的通威股份为例,通威股份于1月23日启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股价最高已经翻番。太阳能概念的另一只龙头――天威保变也逆市走强,抵御了此次大盘大幅度回调的风险。

但现在很多投资者仍然认为,新能源板块的走强与行业本身的发展状况并无直接联系,这是市场炒作的因素,所以大家看热闹的多,喝彩的少。应该承认,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太阳能领域是新事物,在技术研发、产业规模、市场开发等方面还存在各种问题。相比其他的投资品种,投资者还有更多的选择。那么实际情况如何?新能源板块的走势是否会昙花一现?继太阳能“走红”之后下一个新能源明星会是谁?

张帅,国金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长期致力于新能源行业的研究工作,对风能、太阳能等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是该领域内第一个预言“2008年将注定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的里程碑式的年份”的分析师。在2008年1月9日发表的行业研究报告《全球视角的多晶硅行业分析之二――传统多晶硅大厂分析:扩产、盈利、成本、新技术》中,张帅放眼于全球太阳能市场,细致深入地对行业未来发展、研发技术、市场供求等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他通过对六大多晶硅厂(Wacker、HSC、MEMC、Tokuyama、SGS、ASiMI)的分析,发现境外大厂扩产主要集中在2008年底和2010年前后,这就意味着两年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增速分别达到91%和45%。这种增长速度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是相当惊人的。而仅仅在一月之后中国股市就掀起了一阵多晶硅热潮。其猛烈程度相比于此前张帅的判断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张帅因其准确、独到的判断而搏得了众多投资者的喜爱。

全球多晶硅供需在2010年前不会出现过剩

事实上,太阳能热潮自2004年以来就一直就“高烧”不止。太阳能热潮必然带来对其上游材料多晶硅需求的爆发增长,其价格涨幅与盈利能力均大大超过下游的电池片、硅片等环节。张帅分析后认为,多晶硅行业盈利能力较高,毛利率大多超过50%,净利润率多在20%以上,这与公司其他部门其他行业低微的盈利能力形成强烈对比。而我们知道由于行业的高门槛,一直以来,行业基本由传统大厂所把持。但张帅研究认为,国内多晶硅厂与国际大厂相比的差距主要在于成本和技术再研发能力,同时他认为,新技术对行业将会产生巨大的冲击,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是流化床法,为诸多大厂采用;物理法的革命意义更大,但符合质量要求的产量尚少,其他方法的影响力则更小。但在多晶硅全球紧张的当下并不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他认为这才是值得我们投资者长期关注的议题。同时还有一点需要我们投资者注意的是,作为对2007年8月报告的修正,张帅在3月2日发表的《多晶硅行业研究报告――对多晶硅行业的几个观点》中认为,全球多晶硅供需在2010年前不会出现过剩。他分析主要有二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太阳能电池环节(Cell)的产能利用率不到60%。2004年开始的全球太阳能热潮使得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建设如火如荼,但硅料的供应使得当年诸多购买建设的电池生产线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根据目前的估计,全球太阳能电池片产能利用率约55%,也就是说目前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有接近一半处于闲置状态。

张帅还提示,考虑目前主流的30mw生产线数千万之巨的投资规模和太阳能电池行业硬件设备迅速的更新换代,只要电池生产的盈利高于变动成本,对厂商来说,生产就是比闲置更理性的选择;因此,他认为电池片环节的低产能利用率是整个多晶硅供应的蓄水池,即使多晶硅产能扩张一倍,也会被下游的电池环节吸收;而对电池产量翻番能否为下游接受的问题他下面马上回答,这就是全球的新能源发展热潮有望超过我们大多数市场人士的预期。

其二:欧美太阳能市场将面临爆发式增长。张帅对2008年以后的欧美太阳能市场寄予厚望,他认为行业将面临爆发式增长。首先,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和新技术的可能出现,后者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长期,这里主要分析前者。张帅认为,美国是全球未来新能源市场发展的最大动力,尽管参院的PTC审议遇到障碍,但各州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而总统候选人的政策主张更加令人振奋;的总统候选人Hilary Clinton和Barack Obama的新能源主张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到2025年将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高到25%,考虑到这一比例目前不超过1%,未来的美国市场规模很值得期待;欧洲方面,除了新能源的龙头国家德国外,西班牙、意大利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也相当之大,就连主要以核电为主的法国也提出了自己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在2020年以前完成太阳能装机3000mw;张帅认为,行业中短期的最大推动力在于各国政府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政府的支持,而不断高涨的能源价格和传统能源产地的地缘政治境况不断恶劣是欧美国家发展新能源的强大动力。

新光硅业是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 2008年盈利接近12亿

在谈到就国内多晶硅行业的现状时,张帅分析后认为国内多晶硅价格2008年仍将维持高位。目前国内多晶硅散货价格已经超过2800元/kg,价格之高令人咂舌。他表示,由于2008年产能虽有接近翻番的扩张,但产量扩张主要体现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考虑下游的迅速扩张,供需形势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而上半年供需形势的紧张形势与去年相比更是不相上下。综合考虑新厂投产速度和下游需求增长,张帅认为2008年多晶硅价格仍将维持高位。而国际大厂的所谓长单价格与国内企业基本没有关系,以国际硅料大厂对其大客户的长单价格比照国内硅料走势没有意义。

按照此前张帅对今年太阳能发展速度的预计,他认为新光硅业2008年盈利有望接近12亿元。根据张帅的测算,新光硅业多晶硅成本在440元左右(具体成本分析详见2008年2月20日发出的《水电盈利稳定、多晶硅保证公司利润高速增长――川投能源公司深度研究报告》中对新光硅业的分析)。根据张帅的预测,新光硅业2008年可以实现净利润11.6亿元,根据各家股权比例的不同,张帅计算得新光硅业为川投能源2008年增加EPS0.92元,为天威保变增加0.57元,另有23.34%的股权为四川省电力公司控制,并不在上市公司,但四川电力旗下有岷江水电、乐山电力等上市公司,该部分若注入岷江水电则增加0.54元,若注入乐山电力则增加2008年EPS0.84元。

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多晶硅的生产是由高集成度的化工联合企业完成,技术门槛高。所以多晶硅企业的技术难度在于整体性的技术瓶颈,而非几个关键技术诀窍。张帅还认为,多晶硅企业本质上是化工联合企业,这从国际大厂的情况可以看出,德国的Wacker是全球知名的化工企业,其涉足的领域从盐矿开采、硅烷气到多晶硅、硅片,几乎与多晶硅相关的上游产品均可以自行生产;Hemlock的股东中,Dow Corning是由化工建材巨头陶氏化学和康宁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这些企业均有多年的化工企业经营经验,从事多晶硅生产也已多年,部分企业超过五十年代生产经验是国内企业无法比拟的;多晶硅的生产涉及多次复杂的化学反应,各项控制节点多以千计,而如果从一个陌生行业进入多晶硅生产,即使不考虑建设的问题,单纯调试运行的难度也是相当之大的。这就为涉及该领域的企业在未来发展上提供了独立广阔的空间。

国内能大规模生产之前,国际大厂不会进行技术转移。张帅认为,目前国际大厂的产能当中主要是改良西门子法,而国内目前已经投产和即将投产的企业中,均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国际大厂对多晶硅的垄断已经维持了数十年,鉴于多晶硅对IT行业的重要意义和目前行业的高利润,国际大厂对此实行持续的技术封锁。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国内没有大规模实现生产之前,国际大厂不会对中国实行技术转让,所谓德国技术或者美国技术还是俄罗斯技术均不是完整的技术转让。关于大厂专家的指导,根据现在了解到情况,国际上普遍实行二十年的行业禁止期,从相关大厂辞职的技术人员在二十年内不得进入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因此,目前国内企业能够请到的、有过大厂工作经验的专家,其工作经验也是二十年前的,否则就存在法律问题。

国际目前的技术转移以建造设计为主、并无完整技术转让。目前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多晶硅厂设计建造公司是PPP(Polysilicon PlantProject),SCC等境外公司,均具有设计建造多晶硅企业的经验;PPP等公司与国内的成达公司属于同一类型企业,为化工设计企业,只不过从事的是特殊的化工企业――多晶硅厂的设计,他们不提供具体的多晶硅技术包;因此张帅认为,有经验的设计制造商加盟有助于多晶硅厂更快更好的达产,但并不是决定因素。国内目前投产的所有企业技术来源均是739和740厂。目前国内已经投产的企业包括新光硅业、东汽硅材料厂、洛阳中硅、徐州中能,究根探底,这几家的技术来源均是之前的739和740两个硅材料厂;739厂即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本世纪初国内为建设第一个千吨级多晶硅厂从峨嵋厂抽调骨干,这也构成了目前新光硅业的主要技术队伍;而原来的峨嵋半导体材料厂被东方电气增资控股,也就是现在的东汽硅材料厂;徐州中能的技术来源是新光硅业,这在业内也是尽人皆知的,因此其技术源头也是739厂;740厂即原来的洛阳硅材料厂,以此为基础组成了现在的洛阳中硅;总而言之,目前已经投产的多晶硅厂均有明确的技术来源,并无完全成立的企业做成。

谁是下一轮王者?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 发展 现状 困难 建议

[中图分类号] U469.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80-4

1引言

全球能源紧缺、大气污染和二氧化碳过渡排放,这三大环境问题已日益引起世界各界的关注。自我国2013年开始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数值强制披露制度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PM2.5数值经常不达标,京津冀地区情况最为严重,2013上半年PM2.5的平均浓度是115,即区域内所有城市都没有达到PM2.5均值二级标准35,北京屡次能够出现严重污染天气,PM2.5数值一度超过700导致爆表,长三角地区也不容乐观,平均浓度是69,超标接近2倍,情况最好的珠三角地区浓度为44,比35还是高出11个点。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汽车工业,这个空气污染的重要罪魁祸首之一。为此,笔者选择研究新能源汽车行业,解铃还需系铃人,笔者希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能根治汽车行业的污染顽疾。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知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之一,创立于1995年,致力于打造绿色环保的梦想,与由其公司名称简写得到的BYD――Build Your Dream互相照应。比亚迪目前主要从事二次充电电池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以及包含传统燃油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汽车业务,同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拓展新能源产品领域的相关业务。世界著名投资家Buffett因看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于2010年巨资入股比亚迪。笔者于6月初专程赴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和现场参观。笔者参观了比亚迪产品展厅、汽车总装车间、试车场、电动汽车充电站、“未来村”、太阳能板发电储电区域,并与公司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座谈,对世界前沿的新能源技术有了更多的直观了解。

通过在在获得大量的生产企业的一手信息的基础上,笔者随后对新能源汽车经营者深圳市鹏程电动汽车出租有限公司和直接使用者电动出租车司机、消费者乘客专项调研和随机性市场调查,以及对该行业的主要政府主管部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进行了采访,试图全面了解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2新能源汽车主要产品及其发展现状

2.1新能源汽车产品及特点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即是指除完全由汽油、柴油驱动之外由其他能源驱动的汽车。根据使用能源及工作方式的不同,新能源汽车分为混合动力汽车(包括HEV、PHEV等)、纯电动汽车(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替代燃料(氢、燃气、生物乙醇、二甲醚)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汽车等各类产品。目前全球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为前二类。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至少可以从两种或两种以上能量储存器、能量源或能量转换器中获得驱动能量的汽车。根据驱动的连结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和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纯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的汽车。由于其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由此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

从全球各大汽车大国的发展定位来看,目前以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日本车企以混合动力为方向,日本已经在普及混合动力系统的低能耗、低排放和改进行使性能方面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自日本丰田汽车去年9月公开宣布叫停纯电动汽车后,业界普遍认同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一种过渡产品,短期内将是引领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军,但纯电动汽车将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比亚迪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种类有: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同时公司也生产普通原油燃料汽车。

2.2混合动力汽车

比亚迪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有F3DM车型。

F3DM是比亚迪生产的唯一一款双模汽车,它使用混合动力,既可以加油,又可以充电。F3DM使用比亚迪自主研制的磷酸铁锂电池,具有高安全性、超大容量、循环使用周期长、充电速度快、绿色环保等特点。此车型可将普通汽车制动时的热能损耗转化为电能,储存在电池中,汽车行驶时,油电互补。车辆同时拥有太阳能天窗,转化为电能储存到电池中。

2.3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拥有很多优点,最大的就是他们使用的电池,不再使用燃油,实现了零排放。在许多人印象中,电池制造也是一项高污染的行业,很容易导致大量重金属被排放后污染土壤。其实,只有铅锌电池制造行业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比亚迪自主生产的铁锂电池,在生产过程中就基本没有污染,只有一些粉尘,被收集处理后就又是一项零污染。

E6是比亚迪研制出的纯电动汽车,深圳的蓝色的士就是E6目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之一。E6是世界第一辆不依赖专业充电站进行充电的纯电动汽车,可连接家庭电路进行低压充电,最高车速可达140Km/h以上。每次充电6~8小时后,不开空调情况下,续驶里程最长可达300Km,百公里能耗只相当于燃油车的1/4。

K9为比亚迪研发制造的一款纯电动巴士,同时,车顶还安装有太阳能板,提供一小部分电量。在车辆制动时,会自动将动能再转化为电能,储存到电池中,实现再生制动,提高车辆的续驶里程,节约能源消耗。K9更是使用了比亚迪自主创新、全球领先的轮边驱动技术,减少运输、转换电能中的损耗,十分环保。

3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3.1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数据显示:全球40%的石油被汽车消耗,而在2050年现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将消耗殆尽,能源问题越来越迫在眉睫,因此全球各国都把它视为发展方向,尤其是世界的主要汽车生产大国:美国、日本、以德国为首的欧洲等。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制定了相关规划。

奥巴马2008年的825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其中34亿元投向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美国2012年启动电动汽车国家创新计划《EV Everywhere 》,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支持,实现5年收回车辆附加成本的目标;日本1970年的《日本汽车工业的产业规划》首次提到电动汽车的发展,此后政府也多次投入巨字本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日本2010年的《新一代汽车战略2010》计划,计划在2020年在日本销售的新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50%。欧洲尽管新能源汽车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积极,各国也相继制定了各项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德国对新能源车实施税收优惠。

从2008年新能源汽车热开始,经历了2010年和2011年缓慢增长,2012年在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的推动下,全球新能源汽车业务规模高速增长83%。仅美国2012年新能源汽车总销售量超过48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占新车总销量的3.3%。扣除早期的油电混合动力后,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也达到5.85万辆。

全球纯电动汽车总销量2011年达到3.5万台,2012年则增长到6.5万台。其中,2011年,美国电动汽车市场达到两万辆左右;德国纯电动车销量也只有2154辆,混合动力车12622辆,法国共有4313辆电动汽车登记上牌,。这些数据说明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汽车所占比例相对很低。

3.2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中国已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58%的石油依赖进口,因此,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比任何国家更加紧迫。与世界相比,我国整个新能源行业处于更加初步的阶段。但国家对此很重视,大力扶持。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本世纪初,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的十个五年计划中的“863”重大科技课题中。“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示范布局,于是,2008年成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

2009年国家四部委共同启动了十城千辆工程,全称为“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通过提供财政补贴,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涉及这些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计划分三批,共有25个城市被列入该工程。该政策2012年结束,25个城市共示范了约2.7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4400辆,取得良好效果。

2010年6月起,国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日前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认了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而在2010年7月6日,深圳市出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确定在国家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对双模电动车追加3万元,对纯电动汽车追加6万元补贴。

2012年4月,中央政府讨论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其中提出了“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的目标,且希望“2020年超过500万辆”。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汽车整车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8368辆,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纯电动汽车5655辆、混合动力2713辆;销售新能源汽车8159辆,其中:纯电动汽车5579辆、混合动力2580辆。2012年新能源汽车实际销量为12552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12411辆。

从上表可看出,自2008年“元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销量一直在稳步上升,然而与国家在2012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其中提出的2015年50万辆、2020年500万辆的计划还相差甚远,需继续努力。

笔者几年前在美国看到朋友用的车便是混合动力车。在美国,混合动力车比纯电动汽车更加普及,在中国却恰好相反,因为中国的混合动力汽车只面对个人销售市场的,而纯电动汽车目前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面对公共交通市场的,若比较面向个人用户的销售量,纯电动汽车远小于双模汽车,但由于有了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补贴和在公共交通方面的推广,中国纯电动汽车的总体销量便大于混合动力车的销量。

从下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大于混合动力车。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国内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车的品牌构成和销量。

3.3BYD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比亚迪公司首款双模汽车于2008年年底正式上市,E6作为公司推出的首款纯电动汽车于2009年上市。

E6在深圳公共交通方面的应用始于2010年5月,第一批50台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在深圳投入运营,每天行驶里程为450-480公里。2011年8月,追加投放250台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300台车截至2012年9月总行驶里程约2600万公里,单车最高行驶里程24万公里。2012年底,深圳市再次追加投放500台e6纯电动出租车,市区内电动的士总数达到800台。

2011年1月,深圳政府试用了2辆K9公交巴士,到大运会时K9投运规模将扩大到200台。目前,这200辆巴士在市区内别受欢迎。

《华尔街日报》披露,比亚迪2012年电动车总销量大约为2,400辆,包括1,700辆电动轿车和700辆电动巴士。而2012年BYD所有车型的总销量为45.6万辆,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是微乎其微。因此目前比亚迪汽车产业的大部分利润还是来自普通汽车产业,纯电动汽车的使用也几乎全部用于公共交通方面,销售给个人的数量极少,其中双模汽车远大于电动汽车。

2013年,比亚迪销量目标为50万辆,与2012年销量45.6万辆相比增长约10%,其中,电动大巴2000台以上,E6电动车6000辆,重点倾向于出租和公共交通。访谈中,深圳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官员告诉笔者,深圳的空气污染中70%来自于汽车,而公共交通产生的污染就占了30%,因此优先解决公共交通的污染是最有效的改善深圳空气质量的选择。为此深圳市对于电动汽车的支持力度是最大的城市之一,至今深圳的电动汽车发展也是全国最领先的城市之一。

4困难和挑战

在笔者向新能源汽车行业各界访谈的过程中,大家一致都认同目前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集中于以下方面:

4.1政策因素

(1)一辆E6的市场价为30万,国家规定的补贴有6万,而深圳又加补6万,但即便如此一辆纯电动小轿车的价格还是高达18万人民币,更何况大多数地区政府并不给予如此多的补贴。目前价格各个地方政府补贴的数额不同,这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做全国性推广时的障碍之一。

(2)目前政府对民众购买力的预期太高了。若以2012年的实际销量数据为基数,即使以今后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的销量也不过是10万辆左右,与国家规划相差40万辆左右,与各个地方规划之和的差距就更大了。

4.2技术因素

(1)行业发展:目前,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未成熟,没有产生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所以现在从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企业,必须自己从原材料购买一直做到销售。BYD公司采用垂直整合的生产方式,整合了上游生产商家,集合生产、销售于一体。当新能源汽车真正普及之后,BYD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可以致力于拥有领先优势的技术上,而将上游生产交给别的专门做生产行业的公司。

(2)电池:电动汽车目前还未全面市场化,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价格和里程上限。这两个因素其实都和一个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相关――电池。BYD的员工告诉我们,一辆混合动力汽车仅因电池一项就比普通汽车重200~300kg,而一辆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就有700kg,这就像一辆空载的混合动力车实际装载前已经承受了5个人的重量,而一些搭乘电动大巴的乘客也抱怨大巴的电池所占据空间太大,导致车内座位减少;电池太大太重,必然会使整车的重量突增,而同时由于车重而被更快地消耗掉电池储存的电。然而目前的情况是电池体积、重量越大储电量越大,因此电动汽车生产商需要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它既不太重,又能保证他能够储存足够的电量,在这点上BYD公司还在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正在研制更小巧而储电量更大的电池。此外,电池价格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一辆纯电动汽车中,电池占成本的一半;而在双模汽车中,电池也占到了成本的1/3。BYD自主研制的磷酸铁锂电池,虽然拥有很好的活性,能长时间重复使用,但每5~10年还是需要更换修复的。目前的电池尚不能实现大规模的生产,也就意味着单个电池的成本很高,从而导致电动汽车市场价的高昂,更何况每十年还要换一个。而若没有足够的消费者去购买这样的电动汽车,反过来又会导致技术无法大规模生产,成本不能被降低,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3)节能功效待提高:混合动力车,与普通车相比只能节能15%,而一些车款拥有的太阳能也并不能很好地起到作用,再加上混合动力车既重又贵,给使用者带来许多不便。与国外的技术相比,我国的技术还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

(4)里程上限:关于里程数,每次充电6~8个小时,里程数上限为300多公里,也意味着它无法行驶长途。因此,目前的纯电动汽车只在市区内应用,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既能保证它及时充电,有绿色环保,无尾气排放。

(5)充电不便:有人会提出,可以每天跑300千米,然后晚上充电。然而,目前有充电站或充电桩的城市少之又少,你总不能将电缆从酒店房间里来到地下停车库去吧?

(6)安全性能:BYD去年的电动的士起火案给刚对电动汽车有点信心的人们带来了诸多犹豫、担心,而最近发生的试车员的重大事故更是雪上加霜,这两起事件让一些人们开始怀疑电池的安全性。然而,专家指出,即使车速到达180码,巨大的冲击力还是不足以引起电池着火的。本事件中是因为车撞到树上,电炉被破坏形成了电弧,而车中座椅、地毯结束可燃物而造成的。在展厅,我们更是看到了解剖车型中的防护冲击的部分,全车上下,十分完善,而且每一辆车都必须经过冲击测试才能进入市场。也许这些结论需要时间来让大家信服。

5建议

通过地比亚迪公司的现场调研,以及对政府官员、电动汽车消费者、电动汽车出租车经营公司及出租司机的广泛调查,以及对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研究,笔者对于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新能源配套政策:

政府将多数公共交通工具改造为新能源产品,这不仅能增加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更将是环境保护上走出的一大步。另外,目前的补贴政策是有限期的,所以我们希望政府能继续检讨完善过往补贴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给予奖励和补贴。比如“十城千辆”2012年到期后,至今尚未出台新的类似可操作性强的后续政策,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出台,已保证政策具有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国家应该尽快明确适用的电费收取标准,

(2)建造和合理布局充电设施:

若是想让电动汽车能普遍化,还有一项工作时不得不做的:建造充电站和充电桩。即使这些车是可以低压充电的,按照目前我市高楼居多的状态,和停车场不固定车位的状态,电动汽车的使用者在充电方面还是会很不方便。因此我们希望政府去鼓励企业先建造一系列充电设施,保证电动汽车使用者不再需要为这方面的事情发愁,那么一定能更有效地促进电动汽车的购买力。

(3)加大研发力度:

更多政策实施的同时,企业也应当加大研发力度,不仅要在电池的安全性能和重量、储电量上做出提升,也要加大产业化的程度及企业间合作,降低成本,吸引购买力。

6总结

通过这次在对电动汽车现状与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笔者亲身体验了新能源产品,见识了它们的生产过程,也对它们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我们认识到:新能源汽车既有优点又有不足,然而对于现在已近枯竭的不可再生能源,再加上日益飞涨的油价,这便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将会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此后,人类将不会再依赖于原油类的不可再生能源,而会转向新型环保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理想的状态下,从生产到使用的过程中,都能实现零污染,是人类在环保的历程中又进一步。在各种――无论技术还是国家政策、舆论的支持下,我们能看到绿色的未来已近在咫尺。

参考文献

[1]《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招股意向书》,作者:比亚迪公司,2011.6.7.

[2]《2011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2012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作者:赛迪顾问公司.

[3]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4]比亚迪汽车官网.

[5]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网.

[6]《瓶颈逐渐解决,XEV时代将来临》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2013、06.

[7]《新能源汽车研究报告》第一创业证券.

[8]《Global EV Outlet》 Cleaning Energy Ministerial 2013、04 .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 专业建设 新能源 节能照明 高职教育

课 题:本文为广东省高职教育机电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新能源与节能照明”紧缺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编号:JD201384)成果。

“低碳经济”致力于发展其他清洁能源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能源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特征显著。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现在降低40%~45%,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的基本国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重申了“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低碳经济直接带来高技术人才的缺口、专业人才的匮乏。未来几年内以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电动汽车、LED节能照明灯具等为代表的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减排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相关专业,将更加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青睐。2008年以来,笔者学校开始筹建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2010年正式开始招生,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特别是经历了光伏产业发展低迷的考验,我们对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创办的一般规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创建特色新专业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创建新专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项工作需要统一规划、协调。高等职业教育新专业的设立,要依据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形势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谋求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市场和就业机会。既要看好产业背景的发展,又要着眼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和特色,把握专业设置和拓展的重点和切入点。

1.要解决新专业的定位问题

高职新专业的定位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地区产业背景、师资水平、学生与家长意愿、市场前景、技术难度与技术复杂度等。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由于地区产业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不同,学校的办学优势、学科基础不尽相同,培养目标也不一样。新能源应用技术是一个宽口径的大类专业,目的是培养新能源与照明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新能源应用技术分为两个主题,主要研究风电、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行业以及节能照明领域的工程问题,包括规划设计、制造施工、工程管理、产业经营、统计运筹、金融财务与售后服务等,其涉及的学科与行业之广可见一斑。学校的新能源应用技术新专业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办出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独辟蹊径,确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

顺德是家电之都,有较强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经过两年多的市场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学校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应该以节能照明与新能源产品开发为主,着力于新能源下游产业,侧重于太阳能路灯、逆变器、LED节能照明产品的开发设计、安装维护、产业运营与工程管理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电、机械、制冷、通信与电气自动化行业的优势,在太阳能路灯设计、LED照明产品设计方面形成特色,并逐步在照明系统设计、新能源工程应用等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

2.就业市场分析与毕业生职业岗位定位

高职教育是经济、社会、市场发展变化的“函数”。我们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市场分析: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国内外新能源产业的态势与走向,国家新能源与节能照明相关的宏观政策导向;二是中观经济环境分析――华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行业布局的组合与分解,特别是佛山市与顺德区的相关产业政策、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纲要;三是微观经济环境分析――地区企业的主流产品与技术要点、岗位供求及其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兄弟院校相关的教育市场分析等。

顺德正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传统产业谋求升级换代,而新兴产业也在加紧培育当中。目前,顺德的新兴产业取得突破:部省共建OLED产业基地、彩虹集团OLED项目落户顺德;富信电子与中科院达成协议共同开发半导体发电;国家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落户顺德,与中山大学合建光伏研究院等。经调研,在本校学生就业的珠三角地区有新能源相关企业3000多家,节能照明相关企业近万家,其每年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在2000人以上。由此可见,本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即使在光伏电池制造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光伏发电控制器、逆变器、节能照明领域也足够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3.课程体系建设

在明确了新专业的定位和切入点以后,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学校采用通专结合的课程模式,包括职业素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四大模块。

(1)职业素养课程模块。该模块由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方面的课程组成。其中大多数课程是全校统一规定好的,一般不可调整和改变。本专业通识选修课程主要是市场营销与生产管理。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相关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技术基础课(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与CAD、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电子产品制造工艺、C语言编程、单片机技术初步、电子线路CAD、PLC编程基础等主干课程)。

(3)专业技术课程模块。该模块是专业核心,体现专业定位、专业特色与学科发展建设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与风光发电子模块(课程主要有新能源发电系统安装与设计、先进能源技术与风力发电原理)、节能照明子模块(开关电源与LED驱动技术、现代平面显示技术、LED照明工程与施工)两大必修子模块。选修课设置主要体现专业前沿与行业发展方向,课程主要有:前沿知识讲座、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动机与控制原理、ERP软件应用、创新方法概论等。

(4)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平台,是理论学习和创造性研究、开发、设计的结合点。因此,实践教学成为三年教学进程的主线之一,实施“全过程、递进式”培养,学生从入学就开始行业企业参观调研和现场工作实践,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专业技能。主要内容包括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实训、电子线路CAD实训、社会实践、开关电源与LED驱动课程产品设计、新能源发电系统安装与维护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新能源应用技术作为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是多学科结合的交叉性、边缘性专业。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要抓住重点核心课程,逐步形成本校的特色优势,并在实践中不断对教学计划、大纲进行补充、完善和修正。

4.师资队伍、实验室、教材、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新专业创办的重点,学校在新能源发电系统设计、照明工程与施工等方面的师资缺乏;在施工、统计、营运、维护等方面的师资力量较弱;在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生产运营管理、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电子信息等方面有较强的基础。我们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合理调配全校的师资力量,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将新专业的师资增加了8人,老中青结合,高中初级职称搭配,改善师资结构,形成师资梯队,为新专业建设打好了基础。

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实验教学、科技创新、校企合作和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本专业实验场所面积较为充足,实验环境良好,学校为支持新专业建设,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新建开关电源与LED驱动技术实验室、新能源发电技术实训室,加上原有的PLC技术实训室、电子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实训室、电动机控制技术实验室等,形成了完善的校内实验教学体系。大部分专业课程都在实验室上课,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这些措施为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建立良性互动校企合作关系的重要舞台。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导,建立了有效完善的管理机制。一是联络人制度。配备专任教师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联络人,负责双方沟通,同时利用学校资源,整合多学科力量帮助解决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问题,攻关各类技术难题等。二是校企合作机构设置。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学校与企业实验与生产设备资源,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三是创建教、学、做一体化课堂。实现智力因素与生产要素、教学环境与现场工作环境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训,密切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就业市场的双向联系,发挥企业顶岗实习对改善就业的促进作用。本专业先后与彩虹集团佛山平板显示有限公司、美的照明、国星光电、高迅电子、海信多媒体、盈科电子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设立了学生校外实训基地。

5.科研与校企产学研合作

新专业的发展壮大,高职专业品牌的确立,培养品质的提升,取决于参与及服务于行业的程度,取决于专业在行业的科研技术实力与地位。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努力贴近行业需求,提供技术支持,营造技术优势,以此提升行业水平,增强行业竞争力,并为自身资源扩展、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赢得生机与活力。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逐步实现三个领先――“实验条件领先,技术水平领先,教学方法领先”,实现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的整合,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贡献率,拓宽发展空间。加强新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与行业企业的结合,积极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运行和质量评估工作,反馈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的情况。以逻辑线索和市场性需求线索为依据,建立起实践教学基地和就业基地。

新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新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二、创建新专业的资源整合

1.教学资源整合

新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其他相关专业的支撑。学校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智能家电、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都有1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这为新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部门协调

新专业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职能部门的共同任务,离不开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共同支持。以科研工作为例,可以围绕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所涉及的领域,组织协调相关学科专业,如机电工程、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控制、通讯、经济管理等,以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安装,LED照明系统设计安装,太阳能路灯系统的生产、管理、通信、设计、监控等为研究重点,发挥特色优势,在为新专业创建服务的同时,为学校的科技工作培育出新的增长点。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给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对科技处的组织、协调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新专业建设涉及教务处、人事处、科技处、学生工作与就业指导处、高职研究所、图书馆等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把握新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把新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为新专业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新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循序渐进的工作,需要锐意进取,脚踏实地。

三、专业建设的特色形成

1.课堂教学改革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高职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专家,而且是能在现代企业中,适应现代组织管理模式和市场运行机制,能够从事产品研发、制造、管理的各类工程师(如PE产品工程师、FE设备工程师、QE品质工程师等),更进一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工程人才与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一考定天下的做法,结合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思维,设计精细量化的质量标准,用数据说话,用类似ISO的指标体系控制教育质量,同时保持学生的个性化、多样性、创造性与精神性仍是评价体系追求的目标。

2.通用技能的培养

有效沟通、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有效团队工作、管理时间以及责任感、变化的适应性和职业道德等特质通常被描述为通用技能,这些技能成为工作绩效的基础,成为职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学习的根本。目前,通用技能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重视。21世纪竞争和变化的工作环境对劳动者有非常显著的意义。许多对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劳动力市场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更需要这些通用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科技与制造工艺。高职教育不仅仅要停留在工作和职业技能的层面上,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框架中,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其次是培养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能够生存和取胜的通用技能(比如,礼仪、沟通、创新、团队、外语、自学能力

等等)。

四、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笔者学校在创办新能源应用技术新专业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体会,分析了新专业建设过程需要解决的一些核心问题,对其他院校的新专业创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集合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传播等等功能;新专业的创办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建设,以教育培训为基础,以科技开发为支撑,以技术提升为重点,实现产、学、研的深层次紧密合作,从而赢得良好的就业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广泛的社会赞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教育部要求高校培养互联网低碳等新兴产业人才[N].中新网,2010-03-10.

[3]2010-2015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市场调查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R].中商情报网.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词:清洁技术;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

Abstract:Clean-technology industry has become top investment fields of venture capital funds in China. Venture capital of clean-technology industry has many features, such as rapid growth of capital amount, overall industrial coverage, wide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gigantic investment effect. Whereas, it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that restrict its development, which are lower cognition degree of venture capital,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op investment fields, the higher policy risks and the homogenization of enterprises, etc. How to solve these questions is the key to development of venture capital in clean-technology industry.

Key words:clean technology;clean-technology industry;venture capital

一、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现状

(一)风险投资活动刚刚起步,但增长迅速

风险投资进入中国的历史并不久,清洁技术产业从最初单纯的“环保技术”发展到如今包括前端/末端治理在内的新产品综合服务时间也不长,二者的结合则更晚。目前,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虽已有成功案例,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然而,近年来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迅猛发展的势头却令人不容轻视,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1],2006至2008年中国的清洁技术市场投资年均增长率为67.0%。投资案例数从2007年的20笔激增到2008年的55笔,增长了175.0%;投资金额从2007年的5.90亿美元增长为2008年的13.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0.3%,也是2006年投资额的178.7%。这些数据表明,即使是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进入调整阶段、整体上升趋势放缓的环境下,即使是在2009年一季度美国风险投资额创12年以来最低的形势下,中国清洁技术风险投资市场仍保持了逆市增长的态势,并且增长速度仍在不断扩大,清科预计2009年全国的清洁技术投资总额将超过20亿美元,表现十分抢眼。

(二)风险投资覆盖行业全面,但相对集中

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指出,2006-2008年中国清洁技术行业投资覆盖了九个一级行业,然而九个行业的投资并不是均衡发展,而是相对集中在新能源领域。在投资额上,新能源占了中国清洁技术市场总投资的69.8%,为16.46亿美元;在投资案例数量上则占到38.6%,为39笔。随着全球对新能源市场需求增长以及中国为保护环境而实施的限制措施的出台,新能源“一枝独秀”的格局还将继续得到保持,预计2009年新能源行业的VC/PE投资将由2008年的11.67亿增至15亿美元。新能源之所以能够在投资排行榜上持续保持明显优势的领先地位,主要受益于中国政府在政策上的一系列推动与刺激。

(三)风险投资地域分布广泛,但差异较大

近三年来,全国有18个省级地区均出现了清洁技术市场的投资案例,其地域分布的广泛性显示了各地地方政府对清洁技术产业的支持和关注。长三角属于第一梯队,环渤海地区为第二梯队,中西部地区位于第三梯队,第三梯队的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额与第一梯队差距在一倍以上,追赶第一梯队的道路还是相当的长。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华南却在排名中远远落后,这与“经济越发达,越注重环保”的理念似乎不相对应。

(四)风险投资成效初步显现,但历程艰难

目前,虽然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时间不长,但已出现不少成功上市案例。自2005年无锡尚德成功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引起业内轰动以来,已有28家中国企业在海内外各市场上市,其中17家有VC/PE投资机构的支持,并且这种上市的步伐在国内宏观政策、投资机构对清洁技术市场的推动下仍在加快。境外的香港主板、纽约交易所、NASDAQ、新加坡主板和伦交所AIM是中国清洁技术公司最受青睐的市场,同时随着国内创业板的即将推出,中国清洁技术企业也逐渐回到国内证券交易市场寻求融资。但仔细分析这些成功上市案例,其经历的过程并不轻松,与IT、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历程相比更加艰难。

二、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清洁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缺乏相互了解

一方面,很多清洁技术企业对风险投资缺乏足够的认知度。或是不知晓风险投资,在企业发展、资金匮乏时只能缓慢发展;或是认为风险投资很神秘,沟通引入门槛高,不知如何接触;或是缺乏分享的观念,认为风险投资是来夺取企业控制权,对其产生误解,不愿引入;亦或是没有分清风险投资与一般贷款的区别,不愿意接受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对于清洁技术这一朝阳产业,虽然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除了少数专业或长期关注清洁技术的投资机构,许多投资者对这一领域其实并不真正十分熟悉了解,有的只是一种投资的感觉和冲动,整个机构还处于学习期。

(二)风险投资热点领域尚有待突破

如前所述,新能源领域是当前中国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当之无愧的热点领域,其中又以太阳能为最盛。然而,在滚烫的太阳能背后,其发展趋势和潜力到底如何,值得深思。研究数据表明[2],国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企业已达近百家,预期过剩产能将有百万千瓦。产能的过剩,市场的萎缩,供需关系的逆转,太阳能项目高回报的时期已经过去,未来该领域的回报极有可能回归传统行业,项目成长性和投资收益都会下降。因此,清洁技术风险投资目前的热点领域在高增长、高权重、高关注度之下,暗藏的是危机和风险,至少短期内投资扩能的风险很大。

(三)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面临政策扶持风险

清洁技术行业之所以成为投资热点,主要是因为政府在政策上的推动刺激了中国清洁技术行业发展的速度。但是,目前中国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还不是很强,清洁生活、生产的理念尚未完全建立,清洁技术产品市场尚未充分成熟,清洁技术的发展并非市场主导型而是政策推动型,受政策面影响很大,有的企业的生存法则完全是基于政府对环保节能的支持,以获得政府补贴立足市场。在当前中国清洁技术发展规划滞后、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的宏观调控力度缺乏、行业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足等政策风险下,尤其是在经济危机之下,可能出现某些地方政府为保持经济的发展而暂缓、放松实施有关环保节能政策,这都将给发展中的清洁技术产业及其风险投资造成很大冲击。

(四)风险投资受到企业良莠不齐、同质化干扰

清洁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身其中,往往一个企业的成功就会带领一批企业跟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背后有着数量更为庞大的企业只是盯着巨大的利润,既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开发前瞻性产品,又没有注重提高技术水平,以投机的心态跟风抢进,损害了整个行业产品的可信度和品牌形象,造成行业企业虽数量众多但良莠不齐、同质化发展的问题,为风险投资目标的正确选择和判断造成了干扰。

三、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对策

(一)实现清洁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良好结合

在清洁技术企业中大力推广介绍风险投资概念常识和金融理论,端正企业家对企业控制权与企业发展关系的正确认识,着力培养企业家分享观念、合作意识,重点是提高创业者和企业家对风险投资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因此,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要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要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要发挥高新区的平台作用,通过调整高新区发展战略、提供经贸服务、利用区域优势、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搞好潜力项目和企业的帮扶、展示和推介,促进风险投资对清洁技术企业的深入了解,以实现清洁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良好结合。

(二)提倡技术创新,强化竞争力与持久力

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是清洁技术企业获取风险投资并保持市场优势和竞争强势的重要手段。实现清洁技术产业持续技术创新,一是要加大政府技术创新扶持力度,通过制订政策法规和规划办法来引导、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手段来鼓励、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来支持、通过实行国家奖励制度来激励技术创新,调动清洁技术全行业开展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要推动技术创新联盟发展,针对清洁技术产业综合性强,行业跨度大,单个企业独立进行技术创新难度大的特点,注重依托高新区优势,以产业联盟和联合体的模式,整合技术资源,支持联合攻关,通过共同承接国家清洁技术领域专项研究课题、共同与国际著名研发机构联合研发等途径,增强全行业技术创新的整体合力[3]。三是要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为基础,吸收相关行业协会、产业促进机构、中介组织参与,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清洁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清洁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公共技术服务[4]。四是要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建立国家清洁技术创新体系,规范新技术研究方向,在原有太阳能等热点领域有所突破,在水/污水处理等其他领域有所发展,避免重复研发、低层次研发,力求探索研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清洁技术,培育产业发展新兴增长点和风险投资项目。

(三)推进产业化进程,风险投资的政策风险

充分的产业化、市场化是降低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政策风险的有效手段。推进清洁技术产业化进程,首先要完善清洁技术产业政策体系,通过加大财政政策向清洁技术产业的倾斜力度,推动清洁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企业清洁生产奖励政策等,满足清洁技术产业化对政策支持的需求。其次要抓好清洁技术产研结合,通过制定有利于产研结合的政策制度、组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产研联合体、设立产研专项基金、完善知识产权参与分配机制等,提高产研结合层次,丰富产研结合形式,实现科技链与产业链的优势互补、紧密结合,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力推动产业化。再次要发挥风险投资在清洁技术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鼓励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随时了解清洁技术产业的开发进程和市场动态信息,充分利用其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丰富的产业化管理经验,为清洁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占领市场铺路。此外,要培养清洁技术产品市场,利用政府采购开辟产业化初期市场,尽快制定相关政府采购政策,明确规定政府各部门应优先采购本国清洁技术产品和服务[5],通过市场需求拉动产业化。最后,还要在清洁技术产业化进程中不断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避免产业趋同发展、恶性竞争和争抢资源,破坏清洁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和风险投入安全。

(四)完善运作机制,提高科学效用

完善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运作机制,一是拓宽清洁技术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在现有国家出资、国际风险资本的基础上,鼓励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参与清洁技术风险投资,适度放宽保险、养老基金投入限制,允许民间资本自由进入清洁技术开发领域,实现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扩大风险投资资金规模,保证产业发展充足资金。二是创新清洁技术风险投资模式,积极探索并推动环保项目的BOT(建设—经营—移交)或准BOT模式、节能项目的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6]、借鉴国际上流行的PPP模式(政府主导、民间参与、专业管理的基金管理模式)等,促进技术—资本—市场联动,将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由政府启动型转为民间发动型。三是加强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评价,制定一套严格的项目评估、选择程序,建立风险投资咨询管理公司和企业财务顾问公司等专业市场媒介机构,对风险投资项目严格把关,减少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风险程度,提高投资质量,避免盲目投资和热钱涌入对行业健康发展的冲击。四是完善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国内二板市场,活跃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鼓励清洁技术企业在条件成熟时进行股权转让、回购与并购等途径,促使风险投资在清洁技术产业内完成资本循环,实现清洁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的双赢。

(五)创造宽松环境,促进健康发展

一是要营造制度支持环境,加强清洁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两方面的政策环境建设和法律环境建设,明确、引导、规范和保护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活动。二是要营造人才支持环境,培养一批懂得清洁技术发展,熟悉风险投资金融知识,掌握企业管理经验,知晓法律规范常识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三是要重点抓好示范性的高新区建设,充分利用高新区风险投资可以排除非法律因素干扰、享有相关税收等政策优惠、强大的人才源和技术源、完善的技术发展与投资服务保障体系等优势,便于风险投资与清洁技术产业的协调,以示范工程带动产业风险投资发展。

参考文献

[1] 清科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清洁技术行业投资研究报告[EB/OL].research.zero2ipo.com.cn/research/2009227154129.shtml.

[2] 胡寒.清洁技术投资何时是良机[J].中国科技财富,2009(3):83-85.

[3] 陈雪莲.中国清洁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与措施建议[J].企业研究报告,2008(8).

[4] 长城战略咨询.清洁技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J].新材料产业,2008(10):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