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元生物基本分析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和元生物基本分析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和元生物基本分析知识

和元生物基本分析知识范文1

关键词:基因产业;DNA序列;开放创新;博弈

众所周知,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谱”的完成标志着人类从此开启了个人基因组时代的大门,基因产业也在这个历史时刻应运而生。基因产业即由基因组学衍生出的产业体系,其产业内容涉及医疗、工业、农业、能源、海洋和国防等各个领域。基因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将决定中国在今后的生命科学领域内是否能占据一席之地,从而实现科学和产业的双赢局面。本文将探讨基因产业的定义及产业结构,总结基因产业中的开放性的实例,通过提出一个博弈模型论证开放性对于基因产业的重要性,为未来基因产业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一、基因产业基本分析

基因产业的兴起源自于基因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至今已经有三代测序技术在基因领域市场上的不同分支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广义上的基因产业是指所有遗传物质(DNA和RNA)的获取、数据采集(测序)、信息整理及分析、成果转化及应用的经济活动的总称。狭义上的基因产业是指以DNA测序、分析为基础的产品及其服务的总称。中国率先提出基因产业一说并将涉及基因的所有产品生产服务等内容全部纳入基因产业之中。本文中所涉及的基因产业是从其广义层面上来说的。

Grabowski (1976) 和 Vernon (1978)的研究表明,对医药类管制引起的研发成本和风险的增加催生了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使得研发集中在大公司。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的生物技术和基因组学革命似乎消除了规模优势,从学术研究中心分离出来的小公司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并且开源软件及开放基因库数据使小公司也具备了获取基因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的可能性。

以基因产业代表产品――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服务为主导的企业为例,由于以高通量测序仪器数量为指标,参照James Hadfield所绘制的高通量测序仪器分布表可知,以华大基因为龙头的企业拥有166台测序仪,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拥有15台,上海生物芯片拥有9台,诺禾致源拥有8台,药敏康德拥有5台,苏州众信拥有4台,中科院基因研究中心拥有4台,浙江大学、天津生物芯片、中国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贝瑞何康分别拥有2台,阜外医院拥有1台。本文对其市场集中度绝对值HI指数进行计算。

HI/10000=■(Xi-X)2

≥166/2242+15/2242+9/2242+8/2242+5/2242+(4/224)2+(4/224)2+(2/224)2+(2/224)2+(2/224)2+(2/224)2+(2/224)2+(2/224)2+(1/224)2=0.558195

上式中,X为测序与生物信息服务行业总测序仪器数量,Xi(i=1,2,3…)为第i家测序与生物信息服务公司销售额。将上式计算的HI指数放大10000倍,即5581.95,由以HI为标准的市场结构分类可知道,目前我国测序与生物信息服务企业的市场结构为极高寡占型。

二、基因产业的开放性

开放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在产业定义中,常常将基因产业这类以提供智慧型服务为特征的产业归为第四类产业,其高强度、高密度的科研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与一般科学研究相类似的性质。其涉及的开放性系统为开放科学系统及开放创新系统。开放科学系统为一个特殊的累积知识产量的激励集合,包括促进公开知识及知识的扩散。开放创新为当企业试图提高其技术能力时,企业运用内部及外部的想法,以及内部和外部的营销途径进行创新的方式。而在目前的基因产业中,已经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开放形式,其开放形式有私有-集体模型开放和众包等。

开放性无疑对基因产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通过建立简化开放模型来讨论开放性推动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首先,根据前文所得结论可以看出,基因产业一般具有一到两个行业领军人物,以及众多追随企业。参考Simon Gaechter、von Krogh等(2010)所发表的私有-集体模型,我们可以将其简化为两个竞争者(领军人物L和追随企业F)的简化博弈模型,在不完全信息假设下,二者面临着两个双盲选择,是否选择开放自己的知识,可以选择开放(S)和封闭(C);是否选择获取对方的知识,可以选择获取(H)和不获取(B),开放及获取知识成本为ck及ch。双方不论是否开放,是否获取对方的知识,都将获得Ri(i=L,F)的收益,i(i=L,F)方开放,j(j=L,F,j≠i)方获取其知识则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如果j进一步没有选择开放自己的知识,将进一步通过将知识由公共知识转变为私有知识而获得Pj的收益。那么,两个都开放且都获取知识将分别获得(RL+RF-L-ck-ch,RF+RL-F-ck-ch)的收益,而都不开放将获取(RL,RF)的收益。

根据以上博弈策略选择,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在预知对方可能不开放自己信息时,L和F都不会选择获取信息。对于L而言,常常由于领导者对其的预期过小,将其忽略不计,则以上博弈过程选择不开放也不获取对方知识的策略;而对于F,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领导者对其的预期有非常高,则会选择与L恰恰相反的博弈策略,即开放自己的知识并且获取对方的知识。

三、结论

对于基因产业而言,为了消除产业本身的极高寡占性,即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在以上博弈策略结果的启发下,政府应当引导基因产业龙头企业增强对追随企业的知识开放性,增加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我国应当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基因科学与产业方面的合作创新,从而从世界的视角提升我国基因产业的开放性,实现真正的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A. Mukherjee, S.Stern.Disclosure or secrecy The dynamics of Open Sc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8(11).

[2]Chesbrough, H. William.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和元生物基本分析知识范文2

在以上四个因素中,关键的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以下就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谈谈。

一、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的阅读教材。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质疑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三、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实验做预习作业,无预习作业不能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链",容易遗忘。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等等。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和体系。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注重构建和展现物理情景,重点分析"物"和"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2、通过习题课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指导学生审题,明确已知条件,挖掘隐含条件,构建数、形、理的密切结合,受力分析是基础,运动和动力学观点解题、能量观点和动量观点解题是主线,初步建立起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经过一题多解和经典题的一题多变讨论,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3、严格做题规范,善于把实际问题上升为物理模型来解决,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建模的方法和思路,教会学生物理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基本解题思路和基本解题技巧,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五、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和元生物基本分析知识范文3

[关键词]渔业经济 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78-03

一、渔业经济学发展及课程特点

渔业经济学科作为水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及时总结渔业生产活动、支撑渔业经济研究、分析与规划渔业发展战略、指导渔业发展实践行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各涉渔高校组建渔业战略、渔业管理、渔业关系及渔民组织与经营研究等渔业经济研究团队,建设渔业经济学科。广东海洋大学依托南海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中心,在渔民转产转业、捕捞产业结构调整、渔获物产量变动与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开展了多年持续、深入的研究。自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以来,任课老师积极进行渔业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力求突出海洋渔业特色,提高授课质量,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中能学有所长。

通过近三年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渔业经济的课程教学更突出专业特色。学生们在学习生物数理统计的基础上,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基本分析,但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解释数据规律方面还较欠缺。本课程着重将当前热点问题、现实问题作为经典案例,结合海洋渔业相关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经济学重要基础理论、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堂教学及课后重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尝试发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解释渔业生产活动及变动规律,并尝试进行方案的最优化,从而为渔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经济学数据一般是多年的、多部门的大量数据,计算繁杂,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且耗时耗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在繁杂的计算、大量的数据方面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日常工作中往往亦会需要处理大量的经济统计数据、实验数据或其他类型的数据。很多人认为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一般需要使用专业的数学软件,如SPSS或Matlab、 Mathmatics等,而针对本科生来说,借助于Office办公软件中的Excel就完全可以实现一般的统计分析、图表绘制功能。随着Excel版本的不断更新,其处理功能越来越强大,早已不再是一个只能进行简单加减乘除运算的“电子表格”了。在统计等需要进行各种数据处理的任务中,若能采用Excel作为辅助工具,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程讲授过程中,许多学生感慨,原来自以为已熟练掌握的Excel很简单,竟然也能这样使用!

本文就渔业经济中的简单的两个例子进行Excel应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渔业经济学的重要原理,并提高学生对渔业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利用课余时间更多地进行课下练习。

二、渔业经济学实例教学

(一)需求供给函数、曲线及意义讲解

(二)供给、需求数据表建立与供需曲线作图

为节省文章篇幅,假设罗非鱼的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分别为Qd=2000-150P、Qs=1000+50P。本文以新建Excel文档为例,在空白表单1中实现。

(6)绘制供求曲线 选中A3:C17作数据源,点击标题栏“插入“”散点图”,选择“带平滑线的数据散点图”,单击,直接显示出散点图,由表1知,供需平衡点为(5,1250);(7)通过添加数据源的方法添加线条,以明确供需平衡点的位置。具体方法如下:选择图表,单击右键选择数据,“添加”序列3,在x轴系列值中输入“={0,5}”,在Y轴系列值中输入“={1250,1250}”;类似,再次添加序列4,在x轴系列值中输入“={5,5}”,在Y轴系列值中输入“={0,1250}”。最终得到图1。图表修改与美观等操作属计算机基础,大多数本科生已掌握,限于篇幅,本文不赘述。

(三)渔业企业投资策略最优化分析

以水产品加工企业为例,假设其销售收入一定,若该企业拟扩大生产规模,分析其以何种规模投资是最优的。该企业拟投资建设年加工量为1000万吨水产品加工厂,备选的方案有4个:(1)集中建厂,建成1个年产量为1000万吨的工厂;(2)多处建厂,建成2个500万吨级工厂;(3)多处建厂,建成4个250万吨级工厂;(4)多处建厂,建成10个100万吨级工厂。不同方案水平下,根据现行的水产品加工成员价格销售水平稳定,因此销售总收入相同。

由于投资规模的差异,单位原材料成本、单位原材料运费、单位产品加工处理费、单位产品销售运费亦存在一定差异,多项目指标的综合较难直接断定哪种方案最优,可利用成本分析法,综合成本最低的为最优化投资方案。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一)加深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理论、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供给曲线绘制的操作讲解完成后,基于图1,重点介绍经济学中“平衡”的重要概念,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不同价格水平下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从而加深学生对需求法则的理解,同样,结合供给曲线,加深学生对供给法则的理解。结合图1中供需的平衡点向学生讲解“经济学均衡”的相关知识点,供需平衡点表示某一商品(罗非鱼)的价格和数量的均衡。而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是单个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总和。以罗非鱼为例,当价格为5元,供给量为1250个单位时达到的平衡,表示在此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销售,同时消费者乐意购买,商品的价格和生产量趋于稳定。均衡在其他价格下难以实现,更高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大于消费者乐意购买的数量;反之亦然。价格上涨,供给旺盛,需求数量减少,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而价格下降又会促进需求数量的上升,再引起供给增加,最终价格又恢复;这些变化导致商品价格和数量达到原来的平衡点,亦可形成新的平衡点。

(二)例证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本文通过渔业经济学中2个典型示例,通过细致的讲解,向学生生动展示了Excel的应用技巧,将一些经常困扰学生的Excel函数的用法进行了剖析,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同时,Excel技能培训与渔业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有机结合,使渔业经济学的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许多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理论时总是疑惑,我学了这些知识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渔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将综合学生的生物数理统计知识、渔业资源属性和渔业管理决策制定和渔业经济的基本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海洋与渔业专业知识体系构架的系统性。

(三)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供给法则与需求法则讲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经济现象,思考现实生活中是否如此?通常来讲是较符合现实的,比如说如果一种商品(不仅仅是罗非鱼)如果价格过高,人们感觉购买有压力时,通常会选择持币观望或减少购买量;价格下降时,购买的顾客与购买量会增加,许多商场的低价风暴,价格促销、商场间的价格战等都与此法则有关;但又不全然相同,比说苹果手机上市时,其价格相比其他手机要高很多,但很多顾客选择购买?背后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给予点评和指导,让学生明白我们的供给曲线是假定其他因素均不变情况下的一种简化,而实际中,供给关系及其与价格的关系受到人们的消费习惯、综合偏好、收入分配、其他同类商品的价格、购买力、从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样,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并努力用其解决经济现象的兴趣;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渔业基础知识和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渔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现象,并探索其中规律。

(四)课程内容为主线,Excel为辅助工具

应当指出,许多高校开设了Excel实用技能培训,计算机基础理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课程。作为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的本科生,已掌握了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渔业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切勿舍本逐末,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渔业经济中的应用是本课程的授课核心内容,EXCEL及其他统计软件、经济学分析软件Eviews只是对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辅助教学工具。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光纪.渔业经济学科的前沿与现实[J].福建水产,2011,33(3):68-72.

[2] 安德森,孙琛.渔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3] 孙志刚,杨聪.Excel在经济与数理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4] Excel Home.Excel应用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97-299.

和元生物基本分析知识范文4

全球股市于2008年被巨熊蹂躏,至年底开始喘定,其间更曾出现幅度不小的反弹。中国股市更是气势如虹,截至今年2月11日,上证综合指数已从低位反弹35%,难怪部分市场人士提出“牛市已重临”的论点。股市暂时企稳,个人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渐减,入市意欲渐升。不过,常言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去年的炒股痛苦记忆犹新,投资者现时入市,自然会格外注意风险,不敢过分进取,或许会因而偏好具防守性的行业。

那么,什么行业具防守性呢?传统上,公用事业及消费必需品行业均属防守性行业,因为就算经济衰退,人们总不能不用电、不用水、不吃东西吧!衰退期间,这两个行业虽难完全免疫,但必定胜过资源、航运及消费奢侈品等行业。除此之外,健康护理(Healthcare)亦是防守性强的行业,只是较少人注意。

健康护理行业的防守性极强

公用事业、消费必需品行业和健康护理业这3个防守性行业,就在熊市中的表现好于其他行业。在2007年10月11日至2009年2月10日期间,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暴挫,连股息(下同)录得45.1%之亏损,但该3个分类指数“仅仅”跌了两成多,其中核心消费类指数直至金融海啸于去年9月爆发之前仍录得正回报,足见其较强的防守力。

健康护理股的防守性从何而来呢?防守性强的行业,一般有个共通点: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低。健康护理业亦不例外。所谓健康护理行业,泛指提供与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及促进健康有关的产品及服务的公司。这包括研发及生产药物、制造医疗器材、提供医疗服务及研究生物科技等等。在现实中,无论经济是好是坏,人总会生病,对医药的需求不会大幅波动,令相关企业之盈利相对稳定。在中国及香港地区亦不乏此类上市公司,例如云南白药(深:000538)、同仁堂科技(港:08069)及提供身体检查服务的香港体验(港:00397)等等。这些公司的业绩及股价表现均有很大分别,例如云南白药最近5年盈利连年上升,年均复合增长29%,股价亦有强劲抗跌力,现价只较高位下跌约4%;反观同仁堂最近5年盈利先升后跌,复合增长近零,股价则已从高位下挫70%;业务转型不久的香港体验股价更由高位暴挫97%!

健康护理业除了具防守性,亦有不少长远利好因素。

1 看看全球人口老化,就会知道这个行业的潜在发展力度。

全球各国医疗科技日益进步,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出生率反而有下降趋势,特别是已发展地区。联合国人口调查指出,全球出生率呈下降趋势,预期2050年全球出生率,是每名妇女平均诞下1.85名小孩,比现在的2.1名低。这两个趋势自然导致人口老化。日本的人口老化最为明显,有所谓“银发族”。在香港地区,根据相关统计处推算,到2030年,约27%的香港人口属65岁或以上长者,远高于2007年的12%。在美国,婴儿潮(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出生)的一代人步入老年。而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长远亦令人口老化。这些现在和将来的老年人一般都会有较多健康问题,上述趋势无疑增加了对健康护理的需求,也就刺激了健康护理业的迅猛发展。

2 然而新兴市场崛起也要求医疗服务的发展。

已发展国家的医疗服务已相当具规模,很多地区的医疗开支约占本地生产总值(GDP)10%,随着人口老化,医疗开支的比重很可能进一步上升。美国于2003年之医疗开支占GDP之16.3%,冠绝全球,预计到2016年更会升至19.5%。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既然医护行业于发达国家已颇为完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反而是新兴市场的潜力要大得多。中国、印度等经济起飞的新兴国家人口庞大,当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便开始注重健康。发展中国家的健康护理行业尚在起步阶段,尚难望欧美项背,但这正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庞大商机。以中国为例,去年底便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未来3年将对行业投放约8500亿元人民币,令人憧憬可带动有关公司的销售,利好盈利前景。须注意此等商机绝不限于本土企业,因为随着中国加入世贸(WTO),国内医疗服务市场对外开放,为大型跨国医药公司带来巨大机遇。

近期美国刺激经济方案中会透过增加医疗开支,创造职位及带动经济复苏。

新总统奥巴马提出的刺激经济方案中,有关医疗类的计划主要包括:加强投资于健康护理之信息科技系统及疾病预防,及完善各州对天灾及恐袭的医疗应变系统。此计划之开支约为500亿至650亿美元,有望提高医护行业的销售及盈利。

纵观全球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无论短期及长期均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强,有助行内企业盈利保持增长,加上行业的抗衰退特质及防守性,预料未来一段时间仍会受投资者青睐。

你能够投资的医疗保健行业

健康护理行业覆盖甚广,包括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公司,主要分为制药(例如罗氏药厂、辉瑞)、医疗服务、研究医疗器材(例如Diagnostic Product)及生物科技(例如安进Amgen)。药厂及生物科技公司均从事药物研发及制造,但两者的产品有微妙分别,前者的药物较微细,可以穿透细胞膜,后者的则属于较大的蛋白质复合物,难以穿透细胞膜。

对一般投资者而言,单是要认识及分辨上述几个类别已非易事,更何况分析每个类别内每家公司的盈利前景及投资价值。但投资医护行业个股却正是需要具备专门知识,否则承担投资风险较大。例如个别公司可能面对新产品减少、药品专利权届满、药物管理局冗长的审批过程及法规改变等问题时,公司的股票价格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医药公司的研发开支成本相当高,总不能保证每次均能成功研发新药物,投入的开支可能石沉大海,拖累盈利。那么你作为医疗行业的投资者,其中要承担的风险的确很大。

所以说,选择以股票形式投资医药行业的投资者,如果独具慧眼,有机会选中暴涨十多倍的医药股;但同时要冒血本无归的风险。另外,中国投资者或有兴趣买入国内医药股,但中国的医药公司尚在起步阶段,未达到世界级水平,增添了投资难度及风险。

那么还有什么投资渠道可以既获取行业的收益,又可以减少个人投资的风险呢?众所周知,基金的最大好处是分散风险。目前全球的大部分健康护理基金投资于全球各健康护理公司,可分散个股及地域风险。即使某公司研发失败甚至药物出现问题引致诉讼,又或者某国家法规改变,都不至于对基金造成重大打击。透过基金投资医护行业的另一大好处,是可借助基金经理及其领导的分析员团队对行业的深入认识及丰富经验,减低押错注的风险。

医疗基金优势易显

健康护理基金日渐受市场关注,尤其是经历金融海啸,此板块之防守性强更深得投资者欢心。以下介绍的是均获香港证监会认可,在香港地区可以投资的健康护理互惠基金。

下文提到的贝莱德世界健康科学基金、景顺健康护理基金、富达全球健康护理基金、富兰克林生物科技新领域基金4只基金,都会投资于美国医疗保健市场,前3只健康护理基金(暂不与生物科技新领域基金比较)的资产规模介乎1.4亿至3.1亿美元。但各具不同的特点。

贝莱德表现优异

从表二可见,贝莱德世界健康科学基金表现较佳,于2007年升幅最高,于2008年熊市中却有最强抗跌力。此基金目标是长线资本增长,投资范围包括全球之健康护理、医疗科技、生物科技及制药公司。原本的资深基金经理Jordan Schreiber刚于2008年退休,现由Robert Hodgson掌管。转换基金经理一般会引起投资者关注,正如足球队转换领队,战绩随时出现180度转变。不过,新任基金经理Hodgson其实亦十分资深,拥有24年投资经验,是健康护理行业中最富经验的基金经理之一。Hodgson亦已与Schreiber并肩作战逾10年,过去3年两人已共同出任基金经理,所以这次基金经理调动料对基金运作影响不大。

选股方面,贝莱德世界健康科学基金一般持有40至60只股票,大型医药股比重较低,约占组合24%,远低于基准指数MSCI世界健康护理指数之60%。投资地区方面,基金较偏重美国股市,组合内约71%股票来源于美国医疗保健市场,高于基准的64%,而瑞士及英国的比重则偏低。根据标准普尔指数,截至2008年终,此基金5年总回报为10.1%,跑赢基准(8.9%)及同类基金中位数(2.8%),于152只同类健康护理基金中排行20位。

景顺持股分散

景顺健康护理基金的目标与贝莱德相若,表现却有所不及,截至2008年底,5年总回报为5.38%。基金经理Derek Taner有15年投资经验,自2002年起专注于健康护理行业,于2006年1月加入景顺,主管此基金。基金团队着重基本分析,并且很多时人弃我取,买入他们认为被过分抛售的股份。基金持股数目较多,一般为70至110只,并设有个股比重上限,大型股为7%,小型股为3%,因此更能分散风险。基金也偏重投资美国健康护理行业,组合内约80%股票投资于美国市场。

富达地区较分散

富达全球健康护理基金一般倾向持有中型股,组合总持股则为60至80只医疗类股票。它是上述几只基金之中美股比重最低的一只,只占5成,投资于瑞士约占17%。基金表现平平,截至2008年终,5年总回报为-1.9%。

至于富兰克林生物科技新领域基金,2008年跌幅仅为8.5%,以股票基金来说已可谓成绩骄人。截至2008年底,它录得总回报6.24%,亦算不俗。但它集中投资于生物科技股份,不能与上述几只健康护理基金直接比较,而应与基准指数比较。基准是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基金过去5年普遍跑赢指数,基金经理应记一功。

和元生物基本分析知识范文5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teaching Model of Agroecology

HUANG Lifen, ZHUANG Hengyang, SHEN Xinping, LIU Shiping, LU Jianfei

(College of Agricultur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Agroecology" is for agriculture-related under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discipline-based courses, offered to develop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 agro-ecosystems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capability.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agroecology" teaching, to explore the research-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model to expla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and problems in thinking.

Key words agroecology; research-teaching; teaching model

1 农业生态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1.1 农业生态学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起全球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知识有助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对未来全球变化的预测能力,为全球范围的资源管理和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社会的“生态热”推动了生态学的发展,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发展中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它的出现从生态系统的层次弥补了传统农业学科的不足。目前,农业生态学是面向农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而开设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针对当今农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的、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为使农业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一基本状况而设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基本关系及调控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宏观农业的发展与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

1.2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农业生态学教学中推行的必要行与可行性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方法偏死、偏旧,基本上采取教师传授的方式,很少师生互动,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为了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作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正被逐步推进。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有: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实践性、独立性和探索性。它强调科学原理的认知和探索过程,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动机,其关键是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构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

为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以往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十多年本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经历,以先进的研究性教学理念为引导,初步探索了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模式。

2 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2.1 教学内容前沿化

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现有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教师本身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研究性教学方法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生态学知识领域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学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且学科最突出的科研成果都发表在外文期刊上。为了及时更新本课程的知识体系,作为主讲教师必须站在知识的前沿,用自身的发现和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为了紧跟学科的前沿,同时由于教学和科研的双重需要,笔者围绕教学大纲这个主线,不断更新教学体系,将教学内容前沿化,养成了随时关注农业生态学领域最新发展动向的习惯,将权威杂志中与本学科相关的新概念、新发现、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文献与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惯例。这些在农业生态学学科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教学内容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良好习惯。

2.2 教学方法多样化

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主动灌输地“教”,学生被动灌输地“学”,而本课程在推进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教学录相观看、生态案例讲解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喜爱本门课程的学习。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每堂课都会设立一些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的同时,师生互动频繁,学生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体。

2.3 考核方式多元化

在农业生态学课程考核中,我们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在考核方式上实行了多元化方式。第一种考核方式是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对课堂上分析问题、回答问题较好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第二种考核方式是增加课程论文考核方式。在2010年1月学期末,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递交生态农业调研报告,选择代表性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设设想。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很多同学写得非常精彩,对自己感兴趣的区域充分调研,因地制宜地设计特色生态农业模式。第三种考核方式是在闭卷考试中加大论述题和综合运用题的比重,这两类试题重点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

3 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的成效与思考

3.1 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的成效

在农业生态学课程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后,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看,获得了良好的成效。首先是营造主动学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教学评分一直处于学校同类课程前列,教学督导老师也对课程教学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到课率一直保持在100%,即使在课间休息时间,仍有学生主动复习知识点,主动提出问题。其次是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农业生态学已成为本专业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另外,研究性教学模式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与教学素质。针对学生课堂的提问与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教师必须要更充分地紧跟学科的前沿,用实际的案例和充分的数据来佐证一些学术观点,才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3.2 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的思考

在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在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应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在相应章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章节时,应带学生到田间参观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在生态农业章节,可考虑带领学生参观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使学生对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理解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有一个实体轮廓的印象。农业生态学需要学生较为宽泛的知识背景,因此,必须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延伸至相关课程知识体系,如增强学生的土壤学、作物栽培学、气象学、地理学等知识背景,才能在相应章节的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教学改革课题基金;2008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

参考文献

[1] 李衍达.对推行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19-20.

[2] 刘伟.以“问题”为着眼点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8-49.

[3] 骆世明.中美《农业生态学》教材的比较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0.29(7):1458-1462.

和元生物基本分析知识范文6

关键词:政治社会学;防灾减灾;灾害评价;忧患意识

在政治社会学的当代视野里,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它既关乎社会发展,又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这项工作包括灾害区划、灾情预测、灾情教育、防灾预案制定、防灾工程建设、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灾害发生后的社会力量动员、救灾的组织实施和灾后重建等内容。政治社会学强调社会治理的政治性及其效果,使防灾的应急准备、实际救灾能力和灾后重建能力建设成为长期的、全面的思想、技术、组织准备和力量积蓄。本文的写作初衷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审视灾害和人控制灾害意识的现实关系及处在灾害环境中的人的未来命运。

一、灾害的“族群”与灾害认知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更高的起点和水平上全面推进,人口和社会财富进一步增长,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更加广泛,同时,各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几率趋于增大,并成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现实的制约因素。从增强公民对各种灾害的忧患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救护的多重视角考量,应强化对两大灾害系统的认识。

(一)深入了解和把握关涉自然灾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目前理论界对自然灾害的分类研究,是我们强化对自然灾害认识的一个重要维度。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属于此类。地震是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球大规模、迅速地释放能量的结果。地震预测的实质在于对地壳运动状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科学的把握,对震前种种异常信息的捕捉和综合分析也是地震预测的重要辅助手段。[1]关于火山爆发,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它爆发的时间和原因很难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和科学的预测。我国传统的治理滑坡的措施主要包括:排除地表和地下水,防止河水、水库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改善滑动带土质性质等。[2]有学者注意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山体突变灾害多发生在雨季这一现象,把山体突变灾害从理论上抽象成材料科学平面上的一条裂缝。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找到了山体骤变灾害产生的条件、滑动的准则,而且以该理论为依据为预测这种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气象灾害。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冰雹、雷电、龙卷风、干旱、酷热、低温、雪灾、霜冻等属于这类灾害。学者们普遍认为,多数气象灾害与人们面对自然显示出的傲慢和无节制地利用环境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智慧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人类如果能以爱心对待万物,与万物平等相处,世界将充满生机而又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生命智慧的形式不是“知识”而是“境界”,“境界”是心灵存在的方式,是存在与价值的统一,善待自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境界又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3]人类生存是动态的,是生命创造与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友好地、理性地对待自然是减少气象灾害的基本途径。

生物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沙尘暴、急性传染病等属于这整理类灾害。生物灾害实际上是由自然界的生物失衡引起的。在政治社会学的视野里,人在发现、发明、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过程中,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一方面,科学技术是防治生物灾害、维护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革命和创新又使人类活动和追求的起点越来越高。人的本质力量在人类积累新知识、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当然也就为防治生物灾害提供了更多的新手段和新方法。面对可能发生的生物灾害风险,社会政策更多需要考虑的是,以科技新手段预防和管理这些风险,强调多元、参与、平等、协商和互动。

天文灾害。天体撞击、太阳活动异常等属于这类灾害。对天文灾害的分析应有一个逻辑框架,这一框架必须以客观可见的天文灾害的定向变迁因素为基础,而不应过多涉及主观的、现时的愿望。换言之,天文灾害的客观性,不仅制约着对这种灾害的认识,也规定着人们治理这种灾害的能力,我们只能根据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天文事件来认识天文灾害。危机与行动主体对危机的快速反应是政治社会学中的重要主题,天体灾害的防控与现代高科技在这一领域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面对天体灾害所选择的手段是思维多样性、理论多样性和方法多样性的统一,这是应对天体灾害所应予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他自然灾害。雪崩、冰崩、海啸、鼠害等属于这一类。对其他自然灾害的强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然灾害这种多“族群”实体并使之保持一个整体和互相关联的状态的视角:在一个统一的、正在进行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广大疆域内,将自然灾害实体看成一个整体,并时刻关注这个整体的另类,其社会效能显然要远远高于只关注其局部、大部抑或某些即使是危害极为严重的灾害个体。雪崩、冰崩与环境变暖有关,鼠灾与生物链的断裂有关,海啸与地球内部的运动有关。对这类灾害监控的关键是要组织人力、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地区进行跟踪监控,注意搜集异常情形的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

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这类灾害一般都要经过潜伏期、爆发期、期、缓解期、消退期等五个阶段。防灾减灾的中心任务是,发现自然灾害在潜伏期的征兆,以最短的时间控制自然灾害爆发后的态势,缩短自然灾害对人们损害的持续期以及从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中吸取教训等。还须注意,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作用于人类的结果。自然的突变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人类反过来又要对灾害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从政治社会学视野里考察防灾减灾工作,才能更有意识地、不断地强化这种反作用;逐步深入认识自然灾害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地跟踪、研究、形成具有创新价值的行之有效的对策,消除自然灾害可能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二)关涉人为灾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深入了解和把握

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异常、人口膨胀等属于此类。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资源承受力和废弃物降解力,是导致生态环境灾害的最重要原因。人类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关系上协调不当,引起了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失衡,从而造成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环境污染等人为灾害。自然界是生命之源,应当把人与自然界看成是人的生命的整体,人与万物应是生命共同体,万物是“我”的朋友,不是与“我”对立的它者。所以在开发、规划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应从社会意识角度切入灾害和人的生活层面,重视对公民进行生态环境灾害宣传教育:要选择最有说服力的理论和事例,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环境灾害进行现实体验,体会灾害给人们造成悲惨境遇的情景,逐步培养和强化人们人道主义的真诚思想、行为表达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追求。

工程事故灾害。岩土工程塌方、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有害物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水库溃坝、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均属此类。人类对灾害的研究促进了材料科学的发展。在19世纪,钢铁材料在机器和建筑中广泛使用,曾经引发灾害事件,最典型的是19世纪中叶在欧洲多次发生火车车轴断裂造成车毁人亡。对这类灾害的研究,使材料科学理论和材料开发有了重大发展:一种新的试验方法和一个新的分支学科——金属疲劳(Fatigure)学应运而生。到目前,从对金属疲劳的研究又延伸到新的更为广阔的领域,扩展到了陶器、复合材料等方面。我们应该从中获得某种启示:既要从源头上查找工程事故灾害的原因,探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又要从设计、制造、加工、使用、监测等多方面堵塞漏洞,预防这类灾害的发生。

社会灾害。球迷骚乱、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车祸、海难、空难、毒气污染、社会暴力、动乱、金融风暴等属于此类。这些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发展成为特大恶性事件,就可能加剧社会系统的紊乱。政治社会学观点认为,从全局上避免社会灾害的发生,肯定了社会人作为个体的特殊性、意义和价值,实际上就是肯定了多数人;同时,要按照法治的要求社会灾害识别,界定社会灾害的主体,防止制造灾害的行为,以法治理,消除危害。治理社会灾害的道德和法律规范蕴涵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规范如何论证和阐发,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能力和风格,我们要不断地提高对社会灾害的理论阐发能力和实际控制能力。

灾害的多元并存格局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各种防灾减灾观念和方式的创新突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科学家关注的社会问题的范围极其广泛,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家自觉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4]政治社会学强调社会治理的政治性和相对平衡性,就此提出了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既要让人们从整体上认识各种灾害,进而为灾害治理夯实现实的基础,又要在科技和社会认知领域架起融通的桥梁,在灾害的范畴内保持概念的多元性和层次化,为当下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以便更好地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二、灾害的评价尺度

笔者认为,仅仅依据财产损失来确定灾害危害程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应该根据人员和财产损失程度、对本地区造成损害与GDP的比例关系,社会影响大小等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地说,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注意:

(一)根据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数把灾害分成五类

根据灾害造成的损失对其进行分类,是一种对灾害的基本分级方法。这种方法对灾情的判断最为客观具体,可以直观地看出灾害造成的损失的大小。1.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2.大灾:死亡1000-10000人,经济损失在1000万-1亿元人民币。3.中灾:死亡在100-1000人之间,经济损失在100-1000万元人民币。4.小灾:死亡人数在10-100人之间,经济损失在10-100万元人民币。5.微灾:死亡<10人,经济损失<10万元人民币。[5]

(二)根据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对灾害损失进行评价

虽然以损失和伤亡数为指标,可以给人具体而深刻的印象,但单纯以绝对数划分等级,也不尽合理。在我国东部地区,1000万元不算大损失,而对于国内生产总值仅亿元的中西部的县市则是重大损失。所以在进行灾害损失评估时,首先应测算出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的绝对数,第二步就是要看灾害损失对GDP总量所占的比重。自然灾害对GDP造成的损失超过35%的,为特重度影响区;对该地区GDP造成的损失在25%-35%之间的,为重度影响区;在15-25%之间的,为中度影响区;在10%-15%之间的,为轻度影响区;小于10%的,为微度影响区。[6]这种灾害评价目的是要考虑灾害给本地区带中国整理来的财产相对损失,对政府科学估算灾害损失和在多大程度上组织全社会力量赈灾具有重要意义。

(三)根据灾害给国家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评价

有些突发事件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它们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不良影响,有损于我国的政治形象或者伤害了民族大家庭的感情,给人民造成心理创伤,或者引起社会和民众的恐慌等等。这种影响就是灾害的社会危害和政治危害。由此可知,对灾害的评估不能限制在定量分析比较狭小的视野和范围内,必须尽可能地将主体的眼界放宽广些。这样,当灾害来临时,政府才能根据灾情进行科学的把握,以便决定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围、多大强度上进行社会动员,组织救援力量。

三、灾害的演变规律与忧患意识培育

政治社会学视野里的防灾减灾工作反映了一种崭新的灾害观,是灾害治理的一种新的理念。它要求人们,既要对灾害进行整体的、科学的把握,又要特别关注不同灾害的特殊性和独特的潜伏及爆发形式;既要强化人们对灾害的整体把握和科学防范意识,又要提高人们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精神境界。

(一)骤变型灾害更要求人们强化忧患意识

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某些工程事故灾害,如岩土工程塌方、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有害物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水库溃坝、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会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人们造成危害,有的危害后果极为惨重。这种突发型灾害,乍看起来好像猝不及防,事实上事先防范与疏于防范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南美的智利,在宪法里明确中央政府在处理灾难性事件中的责任。自1977年起,智利的学生每年都会参加三次地震演习。2005年,由于一个关于海啸的谣言,大批居民在凌晨时分逃离家园。在没有任何天灾的情况下,逃离时的混乱造成1人死亡和17人受伤。这种惨痛的教训增强了智利从国家到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在这个国家里,所有建筑须符合非常严格的防灾标准,以保证能抵御地震和其他灾害的侵袭。如果你到了这个国家,就会有人告诉你,楼房承重墙在哪里,地震时应在楼房的什么地方避险。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只造成799人死亡。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则是一个在历史上未曾发生过巨大灾难的国家,对灾害的忧患意识就不那么强烈。2010年1月12日,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造成27万人死亡。这充分说明,是否具有防灾减灾的忧患意识,是否针对骤变型灾害开展卓有成效的预防工作,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减灾效果。

骤变型灾害的发生通常缺少先兆,爆发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较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重复爆发,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过程难以控制,但是人在极短的时间内是可以充分利用长期训练积累的经验和聪明才智的。政治社会学强调,对灾害的关注和认知要具有特殊的政治情感和命运体认,这“有助于减少社会上的挫败感,从而提高政治稳定性”。[7]这种从全社会强化人们对骤变型灾害的警惕的内在精神感受和忧患意识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的共识,要进行典型经验和教训教育,采取近距离的观察体验以深化人们亲身体验的心理感受。

(二)发展型灾害是渐进积累的结果

自然灾害中的暴雨、台风、洪水和社会灾害中的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车祸、海难等属于此类。与骤变型灾害相比,发展型灾害在爆发之前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灾害渐进积累的结果。这种灾害发展比较迅速,但是比骤变型灾害要缓慢一些,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控性。“每个人的主要生活内容都总是属于某一系统的,人们的共同活动的适当方式也就体现在社会生活体系中”。[8]面对发展型灾害,各主体承受感的强化是政治社会学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要使社会不同群体的思维和行动发生积极的变化,在全社会实现关注重心的下移,深化公民对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的认知,力争将发展型灾害控制在潜伏期和预备爆发期。

(三)持续型灾害表现为连续地对人类造成危害

旱灾、涝灾、传染病、生物病灾害等就是以持续性方式对人们造成危害的。灾害爆发后,持续的时间可几天、半年到几年。在中国千百年防灾减灾的历程中,由于受思想观念和技术条件的规约,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对持续型灾害的防治缺乏自觉的政治关怀和灾害意识。党坚持以人为本,才使防灾减灾工作真正成为为人民解除痛苦、维护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国家的政治法律只是为公民预防各种灾害提供间架,具体内容需要由各级政府和公民进行创造性填充。预防持续型灾害必须以创新观念为牵引,处理好政治法律的规定性和措施的创新性之间的关系。形式的规约对于内容的创新提供了保证并发挥激励作用,防灾减灾内容的变革则是创造力的源泉。要进一步培养和强化人们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承担防灾减灾义务并使之内化为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要积极地将防灾减灾的思想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中,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对持续型灾害进行防治。

(四)环境演变型灾害通过对环境造成危害危及人的生存

沙漠化、水土流失、冻土、海水入侵、地面下沉、海平面上涨、以及区域气候干旱化等环境灾害是以演变的方式对人类构成危害的。环境演变型灾害的发展是一种长期的自然过程,是自然环境演化再加上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结果。因其进程缓慢,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采取有效措施,更何况有些措施需要人类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不过,这类灾害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可预测、可预报性。如二氧化碳倍增可能引起全球气温升高1-3℃,这在理论上比较容易计算出来;它导致的区域干旱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后果,人类也可以比较准确地加以测算。

我们要发挥政治社会学的学科整理优势,强化人们对灾害的强烈的关注和应有的问题意识。政治社会学提出了一个长期被人们忽视却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要根据人与灾害的矛盾焦点,更为广泛地、内在地触及民心民意,从中清理出那些具有价值或值得吸取的教训,渐进地推进各种措施的落实,把现实和历史、理论和价值统一起来。应设立科学的灾情防御标准,以便在灾害发生后,政府能够确定在多大程度上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进行救灾;还应强化全民族的防灾教育,使防灾知识教育以及实地演习走进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生存培训的基本内容。这样,当灾害发生时,灾区的政府和社会组织才能从容应对,企业、学校、社区才会更为积极地配合,而个人则有可能快速调节心理状态以适应突如其来的危急情势。

参考文献:

[1]焦双健等.城市防灾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68.

[2]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调研组.自然灾害与减灾[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306-307.

[3]蒙培元.追求生命的智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4-15.

[4]邹农俭.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92-493.

[5]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60-140.

[6]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区域安全性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