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 体育 课余训练

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作为中学课余体育活动的一项特殊组织形式与活动,在促进中学课余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热情,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如今提倡青少年身心健康,我们如何更好的提高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水平,应该是我们中学体育老师深刻思索的问题。

一、现阶段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困惑

1、学生课业负担重,训练的系统性得不到保证,这是直接困扰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最主要原因。

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15—17岁)时期应是具有田径才能的运动员展露头脚的时期,也是运动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专项训练阶段。此阶段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训练量都将大大增加,唯有如此才能为运动员今后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这时期正是高考制度下最为繁重的时期,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由于社会环境、升学就业压力迫使课余训练让步,运动训练时断时续,甚至是被迫中断课余训练。主动训练的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

2、地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不重视,是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最深层原因。

现如今,城乡的体育设施依然落后,全民的体质测试水平,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依然下降。其根本上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的主管部门对体育不重视,更何况课余的体育训练了。田径运动是最为彰显人的能力与价值的一项运动,受众广,参与人数多。然而在现阶段中,青少年田径比赛随意更改,推迟,取消,特别是在教育系统内普遍存在的。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系统的田径比赛制度,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大为挫伤。

3、各运动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中参训运动员的积极不高。

在青少年体育竞赛中,球类项目比赛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是根据本次比赛的等级和球队所获的名次而定的,其标准是浮动的,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田径竞赛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是明文规定的,成绩是电子计时的,都是客观、准确的。懂体育的人都知道田径项目及其它计时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是较球类项目来说是最为可靠的。各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运动员在升学进入高校单招考试中的不公平,影响了田径运动员今后的发展。

4、教练员工作负担重、专业性不强、训练效率低。

现阶段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教练员都由体育教师担任。由于既要完成好教学、教改任务,又要兼顾田径课余训练;既要上好体育课,提高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又要选好、训练好运动员,展现他们运动潜能,身心疲惫。另外田径课余训练和田径体育教学应属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两个范畴,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科学,随着科技发展,科技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提高与改进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体教结合”,各部门协调配合,促进中学体体育传统学校田径训练发展。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主体性教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实际上就是使具有田径特长的中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形式与内容。“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以生为本”是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内容。各个部门只有真正认识到改进与提高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不仅是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和学校体育发展需要,而且也是具有田径运动天赋学生运动员的内心需求。我们发扬体育部门在科技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坚持“体教结合”,通力协作,才能为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与平台,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2、完善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规章制度,确保田径课余训练工作有效务实。

完善的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规章制度包括有:《田径课余训练考勤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备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赛前集训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参赛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运动员补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奖惩制度》等等。只要是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我们不怕订得细,细而不乱、细而不繁,因为这都是为促进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都是为确保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只有在完善的中学体传校田径训练规章制度的保证下,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田径课余训练局面才能得以展开。

3、减轻教练员工作负担,加强专业培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中学体育传统学校的领导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核准该校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的工作量,在体育教学方面不能和其他教师同等对待。田径课余训练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与正常体育教学差距很大,运运员的肌肉类型,机能发展规律,素质敏感期,个性特点,运动技术的经济性等等都是体育教学中不曾深入了解的知识。更何况随着科技发展,田径训练的科学性不断向前发展。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是绝对不能的,必须加强专业培训,了解运动训练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整合原有的训练理论,研究探索适宜不同运动员,不同项目类型的科学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有效性。

4、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竞赛管理,严格运动员竞赛参赛制度,确保竞赛的公平。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体育锻炼专项运动体育竞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3-0221-01

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这种形式逐渐显现出不足之处,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要求有更多的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最好补充,充分利用好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1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1.1健身性

健身性是学校利用课余体育锻炼的本质特点。在这里的健身性是指体育活动是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有益于身心健康。

2.2娱乐性

娱乐性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快乐的心理体验。学生的体育锻炼是一种课余的、自愿参与的体育活动,非强迫性的体育活动。娱乐性是学生参加这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否则,他们就很难持久地进行这类活动。

1.3全体性

课余体育应是体育教学课的延伸,当然也应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

1.4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学生在体育的深刻理解后表现出来的积极参与、持之以恒的特点。

1.5灵活性

灵活性指体育活动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的特点。在追求健身目标上,一个人对运动形式的选择是可以多样的。

1.6艺术性

当前,艺术,特别是音乐、造型和舞蹈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学校体育锻炼中。实践证明,体育活动中配以音乐,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陶冶身心,使人的身体更健康。这种特点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益处与吸引力。

2 组织与管理

2.1“两操”

坚持开展“两操”活动。早操和课间操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点内容。通过“两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和集体观念,并起到增强体质和调节学生身心的作用,这对培养学生动静结合,接受自然力锻炼,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起着积极作用,对造就校园严肃、紧张、活泼的良好学习环境十分重要。

课间操组织形式的改革。课间操的组织形式应围绕课间操的目标,根据季节、气候、学生人数、学校场地设施等情况,采用合操、分操、任意操、课间体育活动、课间跑步等各种组合形式。夏季以合操为主,采用单操轮换模式用音乐和操型变化调控;春、秋两季合操与分组活动相结合;冬季以分组活动为主,增大活动量。

2.2业余运动队训练

加强专项运动队的训练,在开展群众性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应集中挑选在某一专项上有特长的学生组成运动队,并加以科学的训练,以提高本项运动技术水平,更好地促进群众性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为各班培养一批体育活动骨干,以促进各班级体育活动的开展。

学校领导既要重视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又要重视体育特长生的学习。班主任、任课教师和体育教师要对体育特长生齐抓共管,综合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每学期开始、期中、期末召开联席会,班主任、任课教师、体育教师分别介绍思想表现、学习情况、训练情况,做到对每个体育特长生的各项情况心中有数,便于齐抓共管。分管校领导也参加联席会,便于掌握情况,协调工作,以进行综合管理。

2.3体育竞赛

举行各类体育竞赛,通过举办全校性的体育竞赛,可以调动全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检阅学生的体育活动技术水平,通过竞赛,学生的组织纪律、班级之间的团结也得到了加强,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增强,而且各班的体育骨干也在竞赛中锻炼了组织能力,从而带出一批体育活动的骨干力量。实践证明,每次竞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可以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和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

学校群众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种地不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适用性而又不泛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

2.4俱乐部

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纪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是课外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自己的练习手段、练习强度、练习伙伴,创造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培养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5体育节

竞赛是推动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力手段,特别是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提高之后,渴望竞赛的欲望将会更加强烈,这就需要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运动队建设 体育竞赛

1.引言

如今在全国高校中体育竞赛是宣传学校形象、树立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一种手段。而在独立院校中这点尤为重要,全国的独立学院大多为刚起步的高校,学科建设要达到一定水平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体育竞赛却会在短期达到宣传学校形象、树立学校品牌、增强学校竞争力的效果。由此可见独立学院运动队的重要性。目前独立学院运动队的队员,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训练,身体素质较好但技术水平较差,而平时学习任务比较繁重,集中训练的时间较短,且教练员多为青年教师,训练经验少,体育设施较简陋。因此,独立学院运动队的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长城学院运动队概述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以下简称长城学院)创办于2005年,同年,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学院开始组建运动队进行训练和比赛。在建队初期,成立了包括田径、男排、女排、男乒、女乒在内的五支运动队,经过近七年的建设与发展,运动队的规模逐渐壮大,截至2012年,学院已经有12支运动队,包括田径、男排、女排、男乒、女乒、足球、武术、跆拳道、男篮、女篮、健美操、空竹等。在建队初期,由于竞技水平较低,主要以积蓄力量为主,从2008年开始参加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2010-2012年运动竞赛成绩开始爆发,短短五年间,全国、省、市级三条战线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运动队建设的经验总结

3.1宏观方面

3.1.1明确目标

目标明确、系统规范、科学可行的规章制度,是促使各项工作具体落到实处并有章可依的依据。

长城学院运动队的目标是要面向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拿名次夺奖牌,为学校争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抓好整体规划和布局,在项目的设置和布局上定出重点,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保重点,建立以重点项目为主的课余训练体系,形成全校一盘棋,面向全省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训练体系,使课余训练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努力增加投入,尽可能改善课余训练条件,充实补充现代化的训练设施,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练员整体素质,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保证训练质量的不断提高。

3.1.2领导重视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是成功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学院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运动队建设有关文件的要求,成立以分管学院体育工作的副院长、体育部门主管领导及学校有关部处领导为成员的学院运动队领导小组,如下图所示。

运动队管理机构主要由体育部、教务处、学工处、财务处、各系、后勤处、校医院等部门组成。体育部负责选派教练员组建各运动队并训练,检查教练员的训练计划、运动员训练情况,负责对外比赛的安排,确定各运动队的训练次数、年度预算及核实运动队的日常开支,定期向主管副院长汇报运动训练竞赛状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教务处负责运动员的学习成绩管理,安排运动员优先选课,制定和执行取得竞赛成绩的运动员奖励学分的制度。学工处负责制定运动员的德育学分的加分制度,并选用表现良好的运动员参与院内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总务处负责运动训练场地和器材的管理和维修。财务处负责管理运动队日常训练、比赛的开支。各系负责运动员的生活、学习的管理。如运动员训练减免晚修、制定运动员外出比赛请假的制度。校医院负责医务管理保障,组织好有关医务人员对运动训练进行医务监测、治疗、预防和恢复等工作。长城学院运动队管理结构各层次、各部门的职责明晰,并制定了《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运动队管理条例》,使得运动队的奖惩有据可依,保证了课余训练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2微观方面

3.2.1训练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运动队,应该以学为主,兼顾课余训练。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冲突成了大部分高校课余训练难以解决的矛盾,其实很早以前教育部就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意见,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并施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明确指出:应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长城学院深入领会文件的精神,制定了一套适合自身的训练体系,就是让运动队训练进入体育课堂教学。运动队的学生不仅每周参加规定的训练,还按照教学时间的规定,每周上一堂高水平的训练课。学生普遍能够接受这种训练和教学模式,解决和缓解了运动队训练存在的一系列矛盾。

3.2.2教练员工作

第一,完善教练员队伍结构。在教练员队伍建设时,我们不仅要选择专业能力强的教师,而且要把有学科专长的教师吸引到教练队伍中来,使教练队伍从相对单一的由运动专长的教师组成发展成为术科与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团队。

第二,增强教练员业务能力。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是训练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院体育部要求每位教练员根据比赛任务、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科学地提出预定目标,制订出合理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长期(2年)训练计划、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另外,学院还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练员继续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学院给予相应的经费报销。

第三,改进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物质和精神待遇。体育部教师在教学课时与福利方面与学院其他系部教师保持一致。另外,运动队教练员的训练工作量学院领导一直予以肯定并十分关心,结合实际多次做出调整,并逐步提高,从平时训练到外出比赛都有相应的补贴制度;同时,与学生校外竞赛奖励类似,教练员的比赛奖励从省级到国家级都有详细的规定,这是激励教练员更加认真主动地对待训练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

3.2.3运动员工作

第一,了解学生运动员特点。与公立院校招生条件,以及招生措施不同,独立学院课余训练学生运动员是通过在普通学生的挑选而来的,除少数有一定运动项目基础外,大部分运动基础薄弱,甚至部分只是运动兴趣较高。而从运动队水平来看,独立学院课余训练运动队水平很不稳定,多数受制于能招来好的、有运动技术基础的学生,因此总体表现出运动队竞技水平参差不齐且不稳定的特点。

第二,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生活环境的优越及生活习惯的懒散,使得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养成了大量的不良习惯,这就需要教练采用更加细致的引导、更加入微的关怀,运用正面教育激励他们建立起自我存在的价值概念,形成自我强制的意识。在《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运动队管理条例》中规定,对参加不同级别的比赛获得的不同名次,均有相应的物质和成绩奖励。

4.结语

高校课余训练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的延伸,同时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独立学院在资金来源、教师(教练员)人事机制与学生运动员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认识并发现各个因素的联系、管理及运作规律,打造符合独立学院现状的课余训练团队,是创造优异竞技体育成绩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26(6).

[2]冯建中.大力推进“体教结合”[J].体育科学,2005,25(2).

[3]陈希,仇军,陈伟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高校体育;体育文化节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而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紧密结合,在培养具有竞争意识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元素,彼此相依,不可或缺。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等体育工作,难以从固有的模式中解脱出来,长期导致学生没有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高校体育竞赛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田径运动会,缺乏趣味性,这严重偏离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发展原则,偏离了现代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和谐轨道。因此,加强和改善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管理已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当务之急。体育文化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体育文化组织形式,是有针对性促进高校体育工作的有力载体。它本着重在参与,展示个性的原则,以体育与健康为内容,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表演、展览等为形式。以欢快和娱乐为手段,以健身和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真正集健身、娱乐、竞争和教育于一体。为此,面向新时期的高校体育工作,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的目标,如何构建和推行体育文化节。就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管理这个重要课题中的主要环节。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节的研究,企图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关系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的身心教育具有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和转折的特点,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是社会和时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高校体育的主要内容是指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它们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主要组织形式和途径,构成了高校体育的整体。共同完成高校体育的目标。而体育文化是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师生体育行为所创造的体育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及其过程。它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外延的文化现象,与高校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群。高校体育文化包含了物质层面的体育文化、实践层面的体育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体育文化三个层面。而实践中出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要素均可归入这三大层面之中。就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二者的关系而言,从内容来看,高校体育包含于高校体育文化之中。高校管理者应以建设良好高校体育文化。以文化建设的视角来规划高校体育的发展,这样保证高校体育健康、和谐发展。同时,高校体育文化的繁荣。将带动高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体育文化节的特征

(一)全体性和大众性

高校体育文化节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活动对象具有大众性。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体育文化节上都能得到同样的参与权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体育文化节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大众化体育文化节日。与此同时,强调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运作的全过程。是体育文化节成功的保障。大学生主动参与,享受体育文化节的快乐,能发挥主体性作用,从而学生受到锻炼。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及管理和评价将是高校体育文化节的一大特色。

(二)健身性和娱乐性

学校体育是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发展身心,达到育人目的。随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增进健康成为高校体育文化节的本质内涵。高校体育文化节的建构就是把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师生健康的长远利益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全民健身的主题。同样,体育是一种活动性项目,将赋予学生丰富、鲜明的情感体验。高校师生在紧张工作和学习之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精神,才能适应和接受紧张的现代社会生活。体育文化节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了师生调整生活节奏的重要手段。

(三)时尚性和人文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事健身活动更具个性需求。时尚体育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它不但拥有一般体育的竞争性,还拥有其他体育所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因此,富有求新求变的时尚健身性体育项目将受到高校师生的青睐。同时。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高校体育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应使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发展的脉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高校体育文化节应从传统的校运会的模式中突破出来,成为富有高校校园文化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学生为本的学校体育文化节是传统校运会的本质回归,是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突出体现,将成为提升体育品质的推动力,将有力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四)传承性和竞技性

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和文化知识的最佳载体,应发挥好其不可替代的传播作用。“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的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节的底蕴之中,通过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激发师生体育热情。不仅会使师生体验成功荣誉,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还能传播奥运精神和奥运相关知识。学校体育是我国“奥运争光计划”中的基础部分。因此,高校体育文化节绝不能因传统校运会存在重竞技轻普及的弊端就排斥竞技体育。若没有竞争和比赛,学校体育文化节的发展也就毫无生命力可言。高校体育文化节应对一些正规的、高难度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趣味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高校特点的高校体育文化节竞赛内容。

三、高校体育文化节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主题鲜明,弘扬校园主旋律

体育文化节要突出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时代精神,弘扬校园主旋律,将体育与文化紧密结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体育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主体可以各个学校实际进行选择,如“健康”主题、“团结与协作”、“普及与参与”等。再如,如湖北大学提出的主题为“体育与文化并举”。主题突出、感染力强的体育文化节,使广大师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精神得到升华,使其获得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二)健全组织机构,加大宣传力度

体育文化节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为保证。各个高校可以建立以主管体育的校长为主任,由校办、工会、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校医院、体育学院、学生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体育文化节组织委员会。在健全的组织机构下,制

定总的实施方案。对体育文化节进行包括内容、时间、场地、规则、裁判在内的整体安排。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新闻宣传部通过校广播、校报等对体育文化节公开报道。体育文化节的组织形式要生动。不拘一格,应不断创新。组织机构要保证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运作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真正地贯彻素质教育。

(三)活动形式多样。时间安排合理

体育文化节在组织形式上要采用多层次化,或者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竞赛方法,或者将竞技类比赛、各单项活动的总决赛、大型体育表演等项目集中进行,其它类别活动项目实行分散比赛的办法,等等。体育文化节的安排要尽量避开酷暑和严寒季节,以春秋季为宜;避免与学校其他重大活动及学生考试时间相冲突。在时间上,各学校也应根据自身实际,以及比赛项目和参赛人数进行灵活安排。如果个别高校的项目丰富多彩和时间跨度增加,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在各校区可实行分散比赛,再实行学校总决赛这种集中比赛的办法。实行分散比赛和集中比赛相结合的机制。

(四)增设师生同场和集体类项目

多设集体项目、男女混合项且以及低难度项目,在竞技类和非竞技类项且中均可设立集体项目,如引进8~100米接力、拔河、集体跳绳等。同时,多设立师生同场竞技的集体项目。打破严格的师生组别界限,这样既可以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又能增进师生了解,促进师生感情。将娱乐集体项目融入竞技类比赛过程中,这有竞技类项目的观赏性,也有娱乐类项目的趣味性,如篮球赛中增加趣味投篮等。

(五)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知识面较宽,自主活动能力较强,体育文化节各项活动的组织竞赛工作,特别是院自己承办的预赛组织工作,从报名、编组工作到裁判工作,完全可以大胆启用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特长。充分发挥体育专业学生的特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的全过程,培养锻炼了能力。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英,王风春,王海恩,等.体育组织文化与体育经济和谐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6,(8):78-80.

[2]张雪临,马晶,龚德胜.中国体育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精神的当代意义[J].体育与科学,2005,26(5):27-29.

[3]周丽君,于可红.从文化的本质论体育文化[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 初中体育 课外活动

学校体育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力和习惯,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过程的终结,而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个环节,理解体育与人生幸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

一、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学校体育的任务做出了明确规定:“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这个任务的提出体现了学校体育的目标功能。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事实上,学校体育发展到现在,已超出了学生时代,具有终身意义;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超出了强身健体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全面效能。学校体育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内容。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一种形式和内容,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实现体育目标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根据学校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培养体育技能,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具有优良的体育精神和思想作风的任务来看,学校每周两节体育课,显然难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教学活动已经远远越出了学校的“围墙”,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成为教学的补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能力及作为现代人所具备的心理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作息制度相结合,并有一定组织和要求的课余体育锻炼。如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有组织和指导的课外活动及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等。这一类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自愿性与规定性的统一;自主性与指导性的统一;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尽管这种有组织并有一定要求的课余体育锻炼,在时间、出勤率、组织形式、练习内容及负荷安排上具有规定性和指导性,但这种规定性和指导性并不像上体育课那样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愿和自主。所以,一般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采用这种形式。另一类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利用课间、课外活动、双休日等课余时间。或独立或结伴在校内外进行自发性的体育锻炼,或参加某一俱乐部和单项体育协会;这些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是自由性的。由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由聘任指导教师或外聘教练。参加者都是凭兴趣和爱好聚到一起的,有很大的随意性,其目的是休闲运动、锻炼身体,没有教学任务。由于这一类课外体育活动更能充分表现其自立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一般高中和大学现在采用这种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

三、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1.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自由性。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像体育课那样具有强制性,不受体育课程和体育大纲的制约。从自发的游戏活动到正式的有规则的竞赛,从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到竞技型的竞赛项目,从自主性的个体活动到有组织的集体锻炼,都给参与者提供了较大的选择自由,充分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求。

2.活动的趣味性和方法的灵活性。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群众性,目的就在于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丰富课外生活。因此,学生可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参与到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中,满足了兴趣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扬了个性,施展了才能,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发挥,进而激发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养成了定期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

3.参与的普遍性和训练的针对性。

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中不仅有普通群体,还有高水平的精英分子,他们通过课余体育训练,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了优良的运动成绩。通过对他们参与的体育竞赛的观摩与欣赏,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4.活动时间的连续性和锻炼效果的持续性。

课外体育活动由于组织形式灵活,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参与,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每周多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既有时间复习在课堂上所学的动作技术,又有机会提高自己钟爱的体育项目的技术水平,使体育锻炼的效果持续增强。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6

 

1 目前职业高中体育教育的现状

 

1.1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广泛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

 

今年来,由于校园负面消息的不断出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维权意识的提高,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职业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也只是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不出现伤害事故就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导致“放羊式”的教学比比皆是;不少学校领导重视各级各类体育竞赛的名次和奖牌,竞赛成绩好是考核一个体育老师教学的主要指标,学校对体育教育的工作评价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平日体育课少人问津,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从而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2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目前职业高中的体育教材还是沿用传统的教材内容,观念陈旧,仍然以竞技为主,学生在小学、初中、职中十多年所学的体育基础知识无法转化成他们的基本技能,学生离开学校后基本就忘却,很难达到培养积极、健康、终身健身的新世纪人才的目标。

 

1.3 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为了安全起见,多数体育教师畏首畏尾,不敢大胆教改,甚至老师不敢教体育技能,学生没有运动负荷;不规范的体育课活动严重存在,学生的体质下降也是势在必然,更遑论创造性地开展课余体育活动。课余活动的运动场上除了个别酷爱篮球、足球活动的学生自己玩篮球、踢足球外,课余体育活动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已经是名存实亡。

 

2 提高职高体育教学水平的几点策略

 

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应考虑职业学校内不同专业所具备的个性,即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灵活地、多方位地发展其身体素质,突出体育教育的趣味型、专项型、多元化。

 

2.1 实施趣味体育,积极营造职高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教学中要偏重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教师应该首先让每个学生初步了解体育健身的基本常识,然后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培养出 1-2项自己喜爱的项目,逐步形成运动兴趣与习惯,获得快乐、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让学生保持下去,从终身运动中获得健康与快乐。这种以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为目标的新的职中学校体育任务与传统的以竞技的学校体育任务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比如,男生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的运动项目。老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对于大型体育集会——校田径运动会,笔者认为应该将原来的纯竞技项目进行调整,增加一些趣味性和有群众基础的项目,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让他们亲身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使职中体育文化更具备教育性和大众性。

 

2.2 开展专项体育活动,创建职高体育教材体系

 

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虽然学制三年,但并非是六个学期不间断地进行教学,其教学时间具有间断性,即,各专业的学生在不同时期需要外出实习、社会实践、招聘、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等,打断或干扰了正常性、系统性、稳定性的体育教学,学生难以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及要求。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做出调整,开展专项体育课,以适应职校的教学特色。专项体育课是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兴趣和学校条件等实际情况,在教师所提供的不同的选择范围内进行的专项选择。教师先要较为系统、详细地讲解这些项目的理论、技术,使学生能够在这些项目上预留他的发展空间;然后在活动课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练习,旨在巩固学生专项体育课上所学到的技术,同时通过运动来增强学生的体质。此外,老师要积极大胆地创新,摸索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从竞技技术型教学向实用、健身、保健、娱乐型教学的转变,扬弃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材内容,建立有职高特色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

 

2.3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多元化的课余体育活动

 

职高课余体育活动应该以学生为本,面向各个不同的专业,使之具备更多的职业特点,有意识地在职高学生体育人口中为社会培养出一部分体育爱好者或体育活动骨干。比如,可以尝试在个别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充分地发挥学校的教学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设课余体育俱乐部,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和服务等。再如,教师应该主动获得领导的支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职中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组织单项骨干,成立职中各种运动队,与社会各界广泛交流,进而以职高体育为龙头,带动社会全民健身向积极方向发展,同时也为体育骨干走向社会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2.4 转变观念,建立新型平等性的师生关系,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教师应转变 “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于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切实帮助他们培养运动兴趣、克服运动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职高的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要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上高一年级立定跳远课时,笔者改变了以往惯用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 “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大胆摸索并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实践,让学生逐步掌握了动作技能。通过这种合作教学,不仅在教学中教师开发出适合本校本专业特点的校本课程,学生在教学中受益更多,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 总结

 

总之,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结合职业特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能单纯用课余训练和竞赛成绩来代替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对职业高中学校体育进行改革,是一个迫在眉睫且非常复杂的工作,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应积极参与探讨,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尽快形成科学的职高学校体育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