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方法

一、引 言

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语言和文字意义的摄取与输出,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与分析,作品艺术形象的感染与创造等引发并表现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学科较其它学科有着特殊的优势。

二、重视外部和谐环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新型师生关系建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注意师生共同活动,变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为“群言堂”,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语文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求语文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2.融洽课堂气氛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之一。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逐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建立以学习主动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过程,大力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由“教知识”向“学知识”的过程转变,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勇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融洽课堂气氛,以利于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成果分享。诚然,融洽课堂气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通过一定教学策略的运用,一定教学方法的体现,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畅所欲言,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3.安全心理过程暗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坏如何,对各类知识信息的摄取、传递和迁移创造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形成十分重要,而且还直接决定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体现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不断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知道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是指导学生语文学习和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中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情趣、爱好形成过程;关注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方向。

三、重视学科教学过程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启发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精神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课堂教学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语文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语文求知欲望。事实上,疑问是探求语文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教学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言而喻,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比较活跃的,创造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引导、去启发他们,激活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他们真实的一面。

2.夯实基础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创新。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文本欣赏能力,包括正确文艺观,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夯实基础知识与死记硬背不恰当地联系起来,死记硬背是应试教育的特征,与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这儿强调的夯实基础知识是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就是创造。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是创造之源,创造之本,语文知识的基础性就在于通过语文应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拓展思维空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所以有人认为思维发展是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这话不无道理。鉴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室有限空间的约束,而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去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和左右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教学中只有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都展现出来,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逐步培养。同时,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思维训练的拓展,帮助学生摆脱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不断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自主吸纳知识,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

四、结束语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2

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不保要教给幼儿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教会幼儿学会学习,学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探索思考的问题。

一、鼓励幼儿探究和标新立异,保护幼儿创新精神的萌芽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探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好奇、好问、爱探究的天性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各种创新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异想天开相联系。这使得一部分家长和教师常常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中、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幼儿创造性的萌芽。一次美术课,班上一位小朋友在画完了一个小朋友后,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家长接孩子时,当孩子高兴地将画交给妈妈时,妈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幼儿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谁叫你瞎画,你没看见教师就画了一个小朋友吗?”表面看来家长是要求幼儿遵循常规,学习范画,实际上却粗暴扼杀了幼儿的一次创新体验,一个创新精神得以萌动的绝好机会。因此,成人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正确对待和鼓励幼儿标新立异,使幼儿勇于尝试、探索。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把鸡蛋放在屁股下想孵出小鸡,做化学实验乃至起火,因顽皮被学校开除。但母亲能容忍他的“顽皮”、“出轨”行为,使他的创造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成为著名科学家。由此可见,幼儿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建立在无意之中,有时甚至有出轨的“顽劣”之举,但只要我们把握机会,保护好奇,鼓励探索,适度引导,定会有所收获。总之,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心理需求,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使幼儿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二、给予幼儿独立的自由活动的机会,发展幼儿的创新精神

一提“学习”,恐怕许多家长和教师马上想到的就是读书、写字、计算等。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它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近三十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等围绕游戏和儿童的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同时游戏也有益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与自信心、坚持性等品质的培养。

游戏为什么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关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游戏中自由操作游戏材料的机会、自主安排游戏的角色,使幼儿能够变换多种方式来对待物体。他们可以对同一物体做出不同的动作,对不同物体做出同一动作,反复尝试自己的动作与物体、手段与目的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扩大了他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自由的活动、自我的实现,这能不说是一种创造。

孩子喜欢嬉水,只要允许玩,他就会用各种容器在水池里舀水,倒来倒去,忙得不亦乐乎。他也会把纸盒子、小石子、塑料泡沫、方糖甚至土放人水中,看它们变得怎么样。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会像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一样,能从与水的接触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来。对孩子来说,让他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最终达到一种似懂非懂的理解,这就是孩子这类活动的全部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这种独立、自由的活动中,正逐渐滋长着阿基米德式的创造性智慧和创新精神。

从2岁左右开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受内在冲动的激发而开始涂鸦。这种乱涂乱画的线条对成人来讲毫无意义,甚至会使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感到恼火。但是,这都是孩子真正的创造。在一次儿童绘画大奖赛中,评委们为了表示公平,将孩子按年龄划分为了3个组。在对孩子的画开始评价时,评委们惊奇地发现,从总体上他们都愿意给最小年龄组孩子们的画打最高分,而给最大年龄组孩子们的画打最低分。因为前者富有创造想象,充满童趣。而后者却比较呆板,有了更多的成人刻意雕琢的痕迹。如果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创作自由,那么孩子会更多地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就自然得到历练和发展。创造并不神秘。创造性,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可以养成幼儿乐于探索与想象、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这正是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学到的“非常特别的东西”。

三、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

所谓创设情境,即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可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幼儿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例如,让孩子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就必须提供可让幼儿操作、观察,进而理解的实物情境,包括装有水的大盆子、积木、玻璃球、海绵等。当孩子看到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觉地来到水盆边,并用手反复按积木,发现积木一次一次浮起来。他又从水里取出玻璃球,再一次次放人水中,发现玻璃球仍沉在水里。当他们拿起海绵用力按人水中,海绵浮起来了,几次反复后,他又开始用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绵吸人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复动作,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正是在这种反复操作中,孩子们发现了:海绵轻,浮在水面。但海绵能吸水,变重了就沉了下去。虽然,孩子的这一操作活动并不复杂,所发现的这一道理极为平常,但由于整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发地进行的,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动手操作中强化了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发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教师的教案、幼儿园的总结等文本中,发展创造力成了不可缺少的目标或结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发散思维也因此成为许多教师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终目的。然而,动手能力只属于创造力结构的技能维度,只是创造力的外显形态。作为教师在教育中更多的是要培养那种以某种心理、行为能力的静态形式存在的内隐的创造力,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教育者并不一定专门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开设所谓的“创造角”。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人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课堂上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精神、创造冲动充分释放。幼儿阶段,培养或保护幼儿的创新精神应成为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点。尽管“阳光下并无新事”,然而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的却都是新事,人生来就具备一种创新精神,而且创新精神在个体将来的创造力发展中起着激励、驱动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应注意一次教育活动中涵盖的内容不要太多,发教思维的训练也不可过频。比如,在认识鸡蛋的教育活动中,从认识鸡蛋到认识生熟鸡蛋,再到让鸡蛋站起来。教师想“教”给孩子的内容过多,孩子匆忙应付,囫囵吐枣。好奇心虽然发展起来了,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却来不及强化,未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培养。

四、赞赏、肯定幼儿的每一次创新尝试.激励幼儿的创新精神

幼儿离不开成人的赞赏。因为幼儿最能敏锐地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幼儿对自身言行做出判断的依据,赞赏、肯定是激发幼儿内心张力的不可缺少的外部驱动力。

一位美国幼儿教师教孩子画苹果。她先发给每人一个苹果,让他们看、摸、闻、吃,然后教他们画。一开始,多数孩子画得像西瓜,但老师说:“画得太好了!这一个色彩漂亮,那一个比例准确;这一个笔法流利,那一个构图新颖。”总之,每个孩子都有优点,结果是老师越表扬,孩子画得越起劲。这位老师认为,探索应是有激情的主动行为,从探索到发现,应该是以教师对孩子的充分的理解和充分的肯定为基础的。赞赏可以使孩子增强自信,孩子有了自信才会勇于探索和创新。因此,不管孩子学什么、干什么,首先要关注他们的情绪体验。赞赏可以引发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愉悦的情绪体验、勇敢的创新精神、智慧的创造火花,可以让他们在具有成就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是稚嫩的,探索是孱弱的,成功是艰辛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呵护呢!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兴趣油然而生。

2.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对策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都需要依靠青年一代的智慧、勇气和力量,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我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创业精神成为了当前高校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创业精神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助大学生增强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当中的实际工作岗位。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力度不够,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也不够重视。由此可见,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创业精神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应予以重视。

一、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内涵及构成

(一)内涵。创业精神,即“enterprising spirit”,大学生创业精神理念就是大学生要就有敢闯敢干的创新型合作精神,要能够改变被动的状态去主动寻找机会艰苦创业,并且在创业的过程中表现出开拓创新精神。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创业精神代表的是用于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的行为。其中包含着敢于创新,勇于承担风险,自立自主等要素。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大学生这种创业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二)创业精神的构成内容。1、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创业精神的核心组成要素,它代表了一种敢于冒险、善于挖掘和利用新机会的精神价值。在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一次变革和进步是脱离了创造的,可以说创造精神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在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强化创造精神的培养,对于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奋斗的创造行动,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自主精神。创业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创新的过程,强调了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是创业者自主精神的体现。自主精神是创业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在人的主观意识下产生的创业活动更有动力,能够促进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目标的快速实现。3、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精神支持的创业活动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这也就说明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培养其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作为创业精神的核心内容,它植根于传统,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对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更新改造,实现思想、活动等的与时俱进。可以说,创新精神给予了创业精神一定的时代特征,是大学生开拓市场,成就创业蓝图的根本动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创业精神培养体系

要想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学校不仅要注重专门的创业教育,还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创业精神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必要的创业意识。学校可以将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贯穿到整个在校学习的过程当中,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注重创业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掘其体内的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创业价值观;还可以将创业知识教育作为第二课堂来深化学生对创业精神的理解,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创业精神。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锻炼其创业意志,包括较强的责任意识、抗压能力等,从而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够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和处理可能会面临的各种挫折和困难,使其具备当代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二)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创业精神的培养

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实效性,学校有必要建设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相关的课程体系。结合高校专业设置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将创业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比如在思想政治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所必须的意志品质和创业意识,在市场营销课程当中培养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锻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等,这对强化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另外,学校还可以要求创业成功人士兼职创业指导教师为学生开始创业指导讲座,让学生学习成功的创业实践经验,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成功创业的信心,使创业精神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搭建创业实践平台,锻炼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的培养需要必要的实践活动作为载体才能取得实效,因此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创业实践所需的环境和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锻炼创业所必须的能力和素质,进而使创业精神得到强化。比如,高校可以依托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中一般拥有许多创新性企业,可以为大学生实施创业提供科技支持,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的这一优势,鼓励或推荐学生到创新型企业当中实践学习创业的先进经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意志。其外,高校还要注重校企合作,为大学建立创业实践基地,辅助创业教育。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进行岗位体验,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味创业的艰苦,养成创业所必须的坚强意志,深化创业精神,为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精神包含创造精神、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几点核心要素,为了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的实效性,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创业精神培养体系,还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创业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锻炼创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谷力群.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3.

[2]郝晓锋.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3]王萌.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5

摘要:大学精神、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创新是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通识教育是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大学精神及通识教育均源于创新,又依靠创新获得丰富及完善。通识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发扬大学精神,依靠好课程、好老师、好学生和好环境来共同构建。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33-02

一、创新――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

大学,是塑造人类灵魂的精神高地。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风骨与气质,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高级形式。然而,对于大学精神的构成要素,学者见仁见智,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总结大学精神有三个重要方面: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其中批判与理性关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大学天然具有创新精神,当今之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充满变化的世界,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之巅,依靠的是充满竞争力的科技成果以及能够应对全球挑战的“世界公民”。创新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精神与国家发展对创新的需求不谋而合,也天然地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创新引领着社会的进步,大学作为这一体系中的核心,也自然对引领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

中国的通识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通识教育在中国以政府推动的方式予以展开。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端,也正是人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理性反思的结果及回应。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已经结束了美苏两级体制,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发展的全球化格局,但其本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占据世界话语权的过程。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是从学苏联转到了学美国,具体到教育上便是学习与苏联教育提倡的专业教育完全不同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不强调聚焦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冲破学科的藩篱,研究并思考人文、科学、社会领域一切人类感兴趣的、共同的知识、文化、逻辑及历史,通过研究本民族及全人类的文化、历史、基础科学,建立学生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奠定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思想底蕴,这种教育,摒弃了专业教育的狭隘,以更宽广的视野面对世界。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强调工匠技能,而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重在人的自我完善。通识教育通过开设人文、社会、基础科学的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在探索与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评价和价值观,这样的学生才能视野宽广、兼容并蓄,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秉持良好的判断力,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决策。通识教育注重培养思辨理性和创造精神。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即为研读经典,通过研读历史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更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代社会现象;通过研读社会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社会现象,更要学会系统思考社会问题并提出基于自身思考的解决方案;通过研读自然科学经典,学生应当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自己生活的世界。上述知识的迁移、融会贯通,无一不需要思辨性思维,需要理性思考,需要创造性地习得知识。也正是通过思辨理性及创造思维的训练,使得学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时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上已论及,通识教育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均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能力为目标,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是批判性的大学精神对传统教育思辨的结果。通识教育从大学精神中产生,大学精神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深化。

三、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

1.大学精神是通识教育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性精神,决定了大学在面临自身的教学问题时也必然带有创新性,大学的创新精神催生了通识教育的产生,也成为通识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不竭动力。

2.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的实现途径之一。大学精神的创造性体现在大学的各个方面,其中落实到教学方面,便体现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促进学生理性思考、批判思维,使学生成为全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便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大学创新精神在教学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大学创新精神在教学上的实现路径。

3.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均源于创新。大学精神的发端有赖于对新知的传授,新知即为创新,大学精神天然具有创新性。通识教育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传统专业教育的深刻思考及理性批判,理性及批判亦为创新。

4.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的继续发展仍然离不开创新。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都是创新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产生之后便可以停滞不前,大学精神、通识教育,都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需要对旧的、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精神以及通识教育理念予以批判、抛弃,取而代之以m应新时代需求的理念和内容,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理性思考与批判思维,也就是离不开创新。

五、通识教育对创新培养的路径探索

好课程――坚守学术标准、学术理性的课程。通识教育,教育界对其的共识为“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不局限于知识,还包括品格的塑造。个人将“全人教育”解读为灵魂教育,灵魂教育似乎更易于国人理解和接受,通识教育注重精神层面,强调读书和思考,精神涵养的熏陶和养成。通识课不是知识拼盘,不是知识概论,而是通过该课程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领会人类世界的精髓,或者是历史的,或者是文化的,或者是科学的,这样的课程必须有学术深度,充满理性与思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探讨,并在探讨的过程中思考、评论、批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好老师――具备创新素养的好老师。一名好的老师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真正的好老师教授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把知识本身交给学生。好的老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在学问上精进钻研,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研究学术,与研究教育,都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本分。创新素养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首先,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精神;其次,教师应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三,教师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教育一方面在于实践,另一方面在于总结,总结创新教学的经验与教学,寻找创新教学的规律,需要授课教师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探索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些都依赖于授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创新教学科研可以反哺教学,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创新教学,促进创新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好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的好学生。通识课的授课目标是学生,要培养的也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配备,都是外在的东西,如果学生自身没有创新的动机和欲望,创新能力无法将上述外化的条件内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最近的一档青年励志类节目《开讲了》的一期节目中,一位量子物理学的演讲嘉宾就曾讲过,他现在招收博士生,最愁的不是他不知如何去教他们,而是他们在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进入到博士阶段后,已经丧失了对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兴趣。这里所说的最基本的兴趣,实际就是人本能的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发现新知的欲望。这种欲望的式微是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需要再培养起来,需要授课教师极大的耐心和极强的引导力。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通识课目标的达成,需要好老师和好学生的良性互动,好老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好学生在创新欲望的激励下作出创新成果,激励好老师进一步进行创新教育探索,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好环境――良好的创新校园文化,通识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非通识课程所能单独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形成整个校园崇尚读书、乐于思考的校园文化。现在的校园受社会影响,过于功利化,对找工作有利的社团,大家愿意参加,纯精神领域的读书会之类的组织,很少有人问津。作为学校,不崇尚读书、不崇尚思考,是很可怕的,理性与批判的大学精神也很难养成。学校可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文化赏析等社团活动,丰富校园创新文化生活,让学生处处学创新,处处可创新。

参考文献: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6

(一)辐射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辐射思维指的是通过综合分析发散思维,得到一个最佳的创新方案。而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强调开放思路,提出多种方案。在创新中,发散思维具有主导作用,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题材创新。充分运用科技、自然、民俗题材,创意多种轮廓造型,通过编结、刺绣、拼接等工艺手段,设计多种类型服装。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倒置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高低、前后、左右、内外倒置,实现不同服装造型效果。如在裙装设计中,可引导学生将裙摆用于裙腰,将裙腰用于裙摆,或使裙摆更大、裙腰更收的方式,突出对比,丰富造型。

(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即通过让学生观察客观世界,在其头脑中储存起无数形象,并将形象成为表象,然后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分析、归纳、选择、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对学服装设计的学生而言,创造力的强弱程度、设计观正确与否均受形象思维能力高低的影响。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记录好的文字、形象,建立自己的资料夹,然后在实际设计中对自己所存储的形象进行分解、联想、组合,形成新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借助自然事物形象如海藻、海螺、鱼纹样等,引导他们将外界事物的形象转化为服装语言,充分运用联想,发挥想象力。如联想鱼身上的鳞片元素,结合珠片特性,使面料凸显交错、层叠效果,或在服装面料图案色彩的渐变中运用贝壳表面纹路、色彩,通过渐变图凸显服装的流动感,或利用某种植物花朵的造型设计胸针等服装配件。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措施

(一)开发开放式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需要培养学生萌发创新、探索意识,进而利用开放式教学内容,通过灵活的训练、探索性的学习、可延续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逐渐形成探索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开放性教学内容依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学生特性,使学生实现创造性学习。在具体实践中,首先寻找教材中待完善的突破点,打破教学内容预设,卸掉学生原有的对课程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寻找新的研究方法,拓展知识,调动学生热情。其次,采用没有标准答案的训练方式,打破常规,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少即是多”的课题中,可以使学生利用各种形式,通过多种组合发挥一块布料最大的功能。在此课题中,学生可通过系扎、挖洞等方式,重复使用一块面料,实现多种变换,获得多种效果,如将一件T恤打造成小礼服、披肩等。最后,进行答辩时考核,考核小组轮流向教师和其他同学展示PPT、阐述设计理念,解释其他同学的问题,在答辩中各种思维相互碰撞,课题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二)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目前的院校专业设置中,服装设计属于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涵盖基础课程、辅助课程、综合课程,并对实践教学较为重视,教授服装绘画、工艺、剪裁等。但是,目前一些院校的服装设计教学,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操作能力,而忽视对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致使学生思维凝滞、缺乏创新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创造力。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使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基础,沉淀丰富的知识,以此为依托开展实践。例如,在课程教学中,使设计课程与服装史论课程相融合,在服装史论课程讲解中,结合不同历史时间服装的变换,探讨该历史时间的服装设计,分析服装设计与现实生活及当时文化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形成设计概念,并逐渐形成利用不同元素丰富设计的思维,联系现实生活激发设计灵感,培养创新精神。

(三)从色彩、形态等方面培养创新思维对于服装设计而言,需要设计的元素较多,而对每个元素的设计都需要以创新性为指导,实现服装整体的独特性。在现实的一些服装中,我们可随时发现一件服装的面料、颜色、款式均很独特,但配件如腰带、胸针等搭配不合适致使服装的整体效果降低。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从各个方面入手。例如,在色彩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对色彩的理解,让学生从色彩中寻找灵感。让学生收集引用民族色彩、人工色彩、季节色彩等并从中获得启示。在形态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观察大自然,如马蹄莲、荷花、郁金香等花卉形象,斑马、孔雀、虎、豹等动物形象,通过艺术思考,将服装设计与某些事物的局部形象相结合,引用该形象,丰富创作力。如中国设计师的长城、鸡冠花等服装样式,外国设计师的鸟笼、郁金香等时装外形均受大自然的启发。

(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创新意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支撑。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长期熏陶,轻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在轻松、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释放,健全的人格才能建立,创造潜能才能被充分激发。因此,在实际的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大胆发言、联想,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在课堂上各种想法、观点碰撞,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培养。对于教学方法而言,学校、教师可通过引入科研项目、建立工作室、校企合作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例如,院系可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并在工作室教学中引入科研项目,带动学生的实验教学。利用在社会中承接的项目开展项目教学,学生参与工作室工作,将实践项目融入教学,这样,在形式多样的“项目”教学中,学生接触到各种样式的设计,视野开阔,创新意识被带动。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校企合作、参与赛事的形式,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最新的时尚趋势。在课堂中,引入企业核心技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将赛事引入课堂,展示赛事作品,邀请学生对其点评,在欣赏赛事作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审美,延伸自己的设计思路。此外,带领学生更多地参观服装节、T台秀、美术馆等,欣赏不同的艺术文化,开阔眼界,激发设计灵感。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