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诊断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医学诊断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医学诊断学

临床医学诊断学范文1

1培养目标与定位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掌握多学科知识并灵活运用;具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本专业及超声医学乃至多学科发展趋势及前沿知识,目光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以上三点既是当代临床医师岗位提出的基本需求,也是本次教改的目标。

2已有的教改方法和模式

如何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岗位需求,以及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近20年来国内外医学高校已有大量相关研究。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纯理论教学,重视综合临床知识、技能和对待患者态度等多方面的临床能力。

教学方法:多种新的教学法百花齐放,比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另外以为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BL)是在PBL基础上形成的“临床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针对临床医学教学,也受到广泛认同并推广。其他还有“讲座式”教学法,给医学生一种“同行”的心境,聆听本专业学者、学科带头人等讲座式教学,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深度。

考核方式改革:临床多站式考评,又称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是一种综合临床知识、技能和对待患者态度的临床能力评估方法。自1994年起,我国的部分医学院校将OSCE应用于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中。这种考评方法是对传统临床综合考试的发展,在临床技能的教学与考试中应用。优点是客观、公正、真实、可操作性强。经过改良后的临床多站考试法也开始在我国执业医师考试的临床技能考核中应用。

3改革初期的具体做法

3.1激发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考核方式的更新,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才是最基本的源动力,也是本次教改实施的基础。方法:一是采取讲座式教学法。开展授课前针对本专业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就业情况等做1~2次超声诊断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讲座。二是教学方法改进。采取优势互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从基础做起,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PBL教学、CBL教学法等均可以尝试,但首要目标是获得学生的认可。计划做部分关于授课方法的调查问卷,结合调查结果,在部分课时实施,逐步推广。

3.2改革考试模式

借鉴OSCE的方法,对于超声诊断学结业考评方式从一站一卷考完结束调整为分阶段考核,调整试卷考点范围,考后进行试卷分析与讲评,进行综合评估。整体步骤共计包括5个阶段:①超声检查技术;②超声基础应用;③临床相关科目,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内外妇儿等学科知识,与相应章节同步考核;④超声笔试;⑤考试后的试卷自我分析与教师讲解。前两部分包括笔试与上机操作;3、4部分同在传统的结课后笔试中完成,以上机操作为主。每一阶段分数按照不同百分比计入最终结业考核成绩。

4教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PBL、CBL等新的教学方法比例的增多,导致传统授课学时明显减少。部分没能很好地学习基础和临床理论的学生,在新教学方法中理论基础明显不足,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新的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从基本知识到学习思路,都不足以跟上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步伐。而且,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比如CBL,以问题为中心,往往讨论的过程所涉及的知识从深度到广度都较传统授课丰富的多,一旦落后,则出现积重难返的现象。相比传统授课模式,落后的同学比例偏高。

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不浓,导致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很显然,不是每个章节、每个系统的疾病,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而新的教学模式特点中,包含大量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专科教师一般仅为一人,且多为教学医院中超声科的医师兼职教师。在繁重的科内日常门、急诊及住院患者诊疗任务完成之余,兼职超声教学,导致对同学课后学习的情况监督与沟通均不满意。从而出现新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后退的情况。

5对策与分析

在改革初期,要新老教学模式即传统授课和CBL等新方法的结合十分必要,并且应以传统授课比例居多,增强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在超声教学中,尤其是要培养具备岗位胜任力的毕业生,大学期间理论知识培养为主体,实践教学主要以实习期以及未来的规培期为主。合理排课,掌握传统教学和CBL、翻转学堂等新教学模式之间的学时比例分配。

临床医学诊断学范文2

关键词:诊断学;见习改革;临床医学五年制

诊断学是一门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既是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学生进入临床阶段学习的第一步,也是临床各个分支亚专业的基础学科。诊断学内容涉及疾病诊断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思维,该阶段是每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实践技能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诊断学的见习课程是诊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见习课程的质量对整个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影响不容小觑。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医学生在本科阶段掌握临床诊治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培养缜密严谨的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深造和发展中将这些基本理论和操作灵活运用,故其教学质量对学生今后的临床应用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1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诊断学见习教学的现状

1.1见习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根据石运莹等[1]在2020年6月做的关于全国各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现状及意见调查分析可见,很大比例的高校在诊断学见习课程中采取了多样化的见习形式,较高比例的学校开展了小组见习、电教录像、电子模拟教学、病案讨论、床旁教学、实验操作、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以临床病例为导向的学习(CBL)、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TBL),而标准化病人(SP)教学开展的比例相对较低。我校在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的诊断学见习课程中安排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包括了上述提到的形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得到进一步改善。1.1.1TBL由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法(LBL)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TBL教学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寻找答案,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但在TBL开展过程中,为了降低教学案例的重复性,保持其新颖性,对教学案例的需求较大,而完全符合教学目的的病案数量有限,且新教学案例的开发成本高,并不是任何一个临床案例都能直接作为教学案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反复构思、修改、润色,难度较大[2]。此外,该类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学生之间由于性格、主动性的差异,对TBL教学的反馈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对于一些性格较为内向、自学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TBL教学形式可能就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3]。另外,学生在忙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对知识整体性的学习,无法达到教学预期目的。1.1.2SP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很早就引入标准化病人(SP)作为诊断见习课教学模式之一。在SP实践课中,SP以患者角度与学生一对一交流、指导,培养学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问诊、查体等临床实践技能和医患沟通技巧,还可以解决真实患者数量不足、床旁见习课少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该教学模式需要院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培训非医学背景的正常人或者患者成为SP,而在教学过程中SP需同时扮演患者、评估者、教师三重角色,对其个人能力要求比较高,SP预先知道问题与答案,这都与真正的患者有显著差别,不能完全取代病房床旁实践[4]。此外,在SP对学生的教学中,尤其是问诊、查体这些技巧性较强的条目里,可能会存在各SP某些主观想法、个人理解的不同造成的对学生要求、考核标准不一。1.1.3小班化见习教学小班化教学限定师生比以尽可能保证所有学生充分理解授课内容,清楚观摩教师的示教,大大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及与带教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然而小班化教学也可能会出现上述SP教学出现的问题,即各班带教教师对于查体、问诊等项目的主观个人理解不一造成对学生要求不一,影响到学生该项能力的考核。另外,小班化教学较为考验带教教师的综合能力,除教学能力外,教师对于课堂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的,都会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1.1.4病房床旁见习床旁见习是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和患者真正接触的开端,除印证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基本临床技能外,床旁见习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与患者交流、如何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这对其今后走上医生的道路至关重要。但是在床旁见习的过程中,找到乐意作为教学示范对象的患者很不容易,除患者本身会有一些抗拒和不配合外,患者的主管医生可能会担心患者病情变化或者影响诊疗指标考核[4]。另外,临床的真实病例错综复杂,并非如书本所述,而且经常涉及多学科知识,学生在见习过程中会对这些差异产生一些疑惑和不解。

1.2见习课程带教师资的现状

教学医院虽然教师队伍人数众多,但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学院层面、教研室层面定时定点开展教学培训难度较大。同时,由于教师需要肩挑医疗、教学、科研多项工作,与医疗和科研相比,教学的业绩考核难度相对较小,可能导致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投入时间、精力不足,准备不够充分[5]。此外,临床医师作为带教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各自的专业领域熟悉,对其他系统熟悉程度相对不足,加之缺乏系统性、规范化培训,可能对问诊、查体等技能缺乏全面认识和了解,尤其对听诊心脏、听诊呼吸音、心电图这些较为专业的技能掌握不足,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诊断学见习课改革的新思路

对诊断学见习课的改革,其本质是对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师培训等多方面,进而全面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诊断学在教学改革后已经从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日渐向重实践、多形式的教学模式转变,只有创新、不断发展进步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的发展。根据马瑞等[6]进行的医学生对临床见习中诊断学新型教学模式认识状况的调查,可见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选取不同的教学模式。除以往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外,还可以从课程安排、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提高师资质量等新方向来进行改革。

2.1全面应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用图片、声音、模拟动画、视频等多形式来展示普通教学难以讲解清楚的知识点。另外,在模拟人、模拟机器上可以直接练习叩诊、触诊、听诊的手法,可以解决真实患者体征不够典型、不够配合的问题。由于具有典型体征的现有真实患者数量不足,SP也不能完全取代有阳性症状和体征的患者,病例丰富的大型教学医院可以利用大量储备的临床病例材料和影像资源,建立起信息化的标准病例资料库,让学生学习到病种齐全、病例信息完善的标准病例,便于学生迅速理解教学内容[7]。

2.2课程安排突出重点,强化实训

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多而杂,难度不一,如果全部都安排同样的课时,可能会给学生造成抓不清重点、重难点讲解及练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在改革过程中,教研室可以调查参考往届学生对于诊断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在今后的课程学时安排上根据内容板块的难度进行实习课时的增减,尤其是增加重难点部分的强化训练和实习课课时数。

2.3改革教师队伍,提高师资质量

见习带教是针对课堂讲授内容的复习和实践,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中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同时搭配不同年龄、不同院校教育背景的教师,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感受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更多样的临床病例资料[1]。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集体备课、新老教师交流心得,定期举行示范教学活动,以老带新,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组建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梯队。临床各科室应该肩负起相应的诊断学教学职责,加强对于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提高年资较低的医生的带教业务能力,提高其带教意识。在每次见习课前,督促带教教师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目的,从而降低见习课教学的随机性,提高教学质量[8]。见习带教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内容的准备,还要合理安排见习课的时间,提前讲清相关安排和注意事项,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引导和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纠正和总结分析[9]。

2.4改革考核方式,强调实践能力

期末“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偶然性,况且实习课大多分散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加大技能考核和过程考核的比例可以督促学生重视实践技能训练等临床基本能力的重视和学习。

3结语

诊断学见习课对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学生在临床入门基础技能的培养上和今后选择亚专业的认识上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不断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初步改革后,目前的诊断学见习课在教学模式、带教师资、课程安排上相较以往都有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充分认识和理解目前诊断学见习课教学的现状,并在未来进一步从教学辅助手段、平衡课程安排、提高师资质量、改变考核方式等方面加以改革,是非常有意义且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石运莹,左川,万学红,等.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现状及意见调查情况分析[J].华西医学,2020,35(6):705-711.

[2]卢巧,覃思,徐俊芳,等.医学院校PBL教学案例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2):45-46.

[3]高雪.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利与弊[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1):142-144.

[4]严瑾,邹天然.医疗体制改革后临床见习的困惑及相应对策探讨[J].医学教育,2004(1):35-36.

[5]卿平,曾锐,金泓宇,等.重构教育体系,推动面向未来的医学教学模式变革[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0,20(8):878-882.

[6]马瑞,王玲珠,吴娟娟,等.医学生对临床见习中诊断学新型教学模式认识状况的调查[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7(1):26-30.

[7]宋淑菊,段婷.临床诊断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1):902-903,905.

[8]李永勤,刘原,薛芝琴,等.诊断学见习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620-622.

临床医学诊断学范文3

关键词:诊断学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 教学模式

1、引言

诊断学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基本医学知识、理论与技能对疾病实施诊断的医学分支,是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一门由基础课程向临床课程过渡的桥梁学科。该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症状与体征判断以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等多个方面,其教学成效的优良特性对临床医学生养成完善的临床思维能力与诊断水平具重大现实意义。基于此,广大医学院教师需进一步深化该学科教学之内涵,并以此不断提升医学生之未来临床创新能力。本文即是针对此方面问题,从发掘当前临床诊断学教学模式中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入手进行总结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关教学改革措施,旨在为医学教育同行提供参考。

2、当前诊断学教学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在一定程度阻碍了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知道,诊断学是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联系临床诊断实践的过度性学科,因此要确保在该学科的学习中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具备更高多学科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这些基础医学学科比如包括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以及病理学等。当然更高的要求还应当对这些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相互关联的能力,这也是确保临床诊断准确率的最客观才保障。比如我们在进行心脏听诊的体格检查教学时,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组织解剖学知识,就不可能准确掌握心脏瓣膜的位置;如果不能从生理学方面理解心脏的搏动规律与血液运行顺序,自然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心脏听诊主要内容之含义。总体来看,在学习任务相对繁重的情况下,实际中始终有部分学生难以全面综合性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因此可在一定程度对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2.2诊断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医学生如果未能很好地掌握诊断学相关知识,势必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然而,排除学生自身的因素,教学方式的合理性也是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客观因素。而就当前多数医学院对诊断学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该门课程太少的课时与较多的课程内容愈发显得矛盾突出,以至于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有部分有选择性地授课,进而导致讲解不够全面和深入,虽然说大学生应鼓励和肠道自学,但教师的课堂讲授也是不容忽视的。

2.3诊断学所包含的基础内容有与临床教学脱节的情况

也正是因为诊断学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做到基础与临床两方面的学习并重,进而在大号基础知识根基的同时帮助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在临床见习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在显示的诊断学教学中普遍还存在重基础而轻实践的情况,从而导致诊断学主要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在课堂的授课中完成,而相对欠缺了实验室与临床见习的实践内容,很难做到课本知识的临床转化,未能完全达到诊断学教学最理想的目的。

2.4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仍比较传统

目前大部分的医学院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时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是所谓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更容易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倦怠感,其创新能力便更是无从谈起,被动地学习仅仅成为了应付考试的一种需要。然而就考试的情况来看,起模式也是比较陈旧的,仍是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而这样的考试往往又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以提高成绩,其辨析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实质上的提高。基于此改革教学与考试的模式均应成为诊断学教学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临床诊断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分析

3.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以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好诊断学知识的第一步。作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多引导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复习,以此不断对旧学的基础医学知识适时巩固,其中需特别主要加强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重温,如此才能为帮学生更好地掌握诊断学知识打下见识的基础。如在心脏听诊的体格检查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心脏各个瓣膜的位置、血液循环的路线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

3.2科学设置诊断学课程以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教师课堂的授课质量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存有非常密切之联系。而科学安排诊断学课程是学好该门学科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当前科技的进步,医学学科的内部分支也会更加地细化,但也不能因此而缩减基础课程的授课课时,在课时严重减少的情况下,多数教师均是在匆匆忙忙中完成授课程序,进而会对授课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很多时候,其目的变成了为了完成课程讲授任务,而不是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因此说,适当的增加学时,合理设置诊断学的课程是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必备条件。

3.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我们重点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条件,提出实验方向和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和操作,完成后提交实验分析报告。比如,在实验诊断学中,除了学生必须动手完成血尿便常规检查的训练外,我们给学生一份病人的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结果,让学生提出为诊断提供依据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和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项目,预测会出现哪几种检查结果,根据不同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得出诊断结论。这样,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4逐步施行基础知识考试与床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诊断学的特性决定了其考核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与基础知识的笔试,只有将其与临床操作考核较好地结合,才能更切实地达到考察教学成效的目的。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是我们形成发散性思维,提高医疗诊断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看待一个疾病,在纷繁复杂的众多症状中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进行准确的诊断。诊断学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在考试考核的时候,可以作为笔试的重点部分。但是,诊断学的一些临床技能操作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说诊断学中的体格检查部分、穿刺术等内容都是偏重于临床操作内容。在考试考核的时候,我们认为可以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毕竟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合格是其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而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引导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重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间的桥梁学科,我们必须看到诊断学在医学课程学习与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认真对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不断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也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医学生未来临床诊断工作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康熙雄,等.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7 版:1.

[2]王北松,许宇飞.诊断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9):152-153.

临床医学诊断学范文4

1.巧用微视频展示案例情境,有效导入新知。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导入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兽医临床诊断学》中有关“肢蹄运动功能检查”时,教师先从多年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视频文件中精选出暗含重要知识点的三种不同动物(奶牛、犬、猪)运动障碍的微视频导入新课,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随后针对每一段视频向学生进行提问,如你刚才看到的奶牛运动障碍的特点有哪些?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在与学生的互问互答后自然引出运动障碍的概念、分类(即支跛、悬跛和混合跛)、运动障碍临床诊断简易定位方法等内容,进而为动物运动障碍的下一步临床检查做好铺垫。

2.巧用系列图片剖析相似案例,启思导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可简要概括为“学和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先学习了知识,才能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解决有关问题。那么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能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呢?如在讲授《兽医临床诊断学》中有关“建立诊断的步骤”时,教师以“某养鸡场的鸡出现运动障碍”为话题展开,将多年在家禽生产实践中拍摄地能反映鸡运动障碍案例全过程中的典型或非典型症状图片进行精选,按运动系统、被皮系统、神经支配系统、饲养管理系统、其他因素的顺序进行合理对比编排,在展示典型症状图片时提出与此图片相匹配的问题及时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展示非典型症状图片时及时提醒学生应考虑不易想到或易忽视的症状、病史、致病因素等,这样既能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探究后满足的心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最后抓住话题的核心问题———建立鸡运动障碍诊断步骤的三个重要问题(调查病史、收集症状,分析症状、建立初步诊断,实施防治、验证诊断),展开引导、启迪,由学生对鸡出现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印象进行小结,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畜牧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学习和掌握。

3.巧用误诊案例,拓展思维发展。在兽医临床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只要有诊断便可能出现误诊(据《误诊学》相关资料的统计,人类目前疾病的误诊率在30%左右),而现行的《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材,尚缺乏误诊内容的介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批判和质疑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遇到医疗纠纷时显得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处置。因此,在讲授《兽医临床诊断学》中有关“建立正确诊断的条件和产生错误诊断的原因”时,教师以“某地宠物医院的医生给狗下跪”的视频展开,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展开该案例的全过程。在展示的过程中,首先对医生所占有的材料(如犬呈现临床症状、病史、临床检查的方法及程序、实验室检验(血、尿、粪)结果、辅助特殊检查的结果等)逐一分析,对其客观性、真实性和可能存在的对诊断具有重要影响遗漏指标进行评估;其次审视建立初步诊断的程序(即按照常见病、少见病、罕见病程序去思考)和方法(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疾病,正确估计疾病每个阶段所出现的症状的意义,依据主要、次要、共性、个性的关系,阐明各个现象之间的联系,揭示疾病的本质),看是否打破了感性思维的定式,做到了科学思维。最后由学生从该误诊案例的纠误过程中总结出建立正确诊断的条件和产生错误诊断的原因,变教师课堂灌输为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也学会了正确看待误诊和如何避免误诊的产生,了解了一个正确诊断的形成往往是医学理论、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三者综合运用的结果。

4.巧用媒体情境设题,巩固新知。思维产生于试题。但不是所有试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因此通过媒体为案例创设试题情境,让学生能感觉到试题中所谈到的发病情况与学生已掌握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但试题的答案不能从记忆的知识中获得,也不直接存在于试题本身所提供的病史描述中,使学生出现求知上的“困境”,激发其“征服”欲望。由于《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课时不足,教师可将在课堂上没有时间给学生展示的完整案例,下课后通过公共邮箱、QQ群、微信等发给学生一些相关案例,并附上思考题作为作业,让学生在不断突破“困境”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在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因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案例的应用

1.课前充分准备,便于学生接受。教师课前必须根据《兽医临床诊断学》特点、学习目标、学习对象、教学大纲及自身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准备好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认真编写授课计划,进行问题设计。如,根据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可视黏膜的病理变化之“发绀”时,引用案例:“某养殖户饲养的健康育肥猪在采食食物后15分钟至数小时相继发病,呈现严重的呼吸困难,脉搏急速细弱,全身(尤其是可视黏膜)发绀,体温正常或偏低,躯体末端部位厥冷,少数猪站立不稳,倒地而死”。教学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案例的特点,拟定如下问题:①本病属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还是形成了大量变性血红蛋白?②本病伴随的其他临床表现有哪些?③通过对症、对因治疗后的疗效如何?我们以这些问题作为案例教学讨论的重点,教学时配合案例现场情景展示,结合学生讨论情况,做好时间分配,保证学生掌握可视黏膜发绀产生的原因,确保教学大纲的要求得以贯彻。

2.教师组织实施,便于学生理解。选择教学案例,应使其与教材内容、教学大纲紧密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学生之前所学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掌握情况,选择能承前启后的案例,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前后知识的贯通。若随意选择教学案例,可能会导致学生讨论问题过度分散或过分集中,也可能会因内容生僻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因在课堂上用更多的时间解释一些相关知识而不能完成教学内容[1]。因此,《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案例教学一般应由有一定临床积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织实施,发挥他们对案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能更好地掌握案例教学的引入时机、提问方法,引导学生的合理讨论,减少不必要的争论而节约课堂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合理地运用案例对《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内容进行讲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课堂主动思考和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应用多种案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案例,积极地查阅参考文献和自学,在讨论或自学中寻找最合适的答案,理解、消化新接触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并掌握这些新知识[2,3]。这样就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来,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起到提高本科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

临床医学诊断学范文5

关键词: 细针细胞学 乳腺癌 临床诊断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0~2007年我公司在职和内退女工体检检出“乳腺肿块”152例,年龄21~50岁,平均38岁,入院后行彩色B超、钼靶摄片、乳腺导管造影等,手术前对肿块均行FNAC检查,于术前1天,用10ml注射器接7号注射针头,从不同方向穿刺,抽吸3~4次,迅速将吸出物均匀涂于3张载玻片上。用瑞氏染色法染色后由2名病理科医师(人员均固定)检查,共同查见癌细胞者为阳性(Ⅳ级),Ⅲ级视为可疑癌细胞,其余为阴性。全部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切除标本均送快速冰冻切片和常规病理检查。其中借助FNAC结果对12例乳腺癌患者直接施行标准根治或改良根治术。常规病理诊断作为最后诊断标准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及准确性统计方法。

结 果

152例共178个乳腺肿块,12例乳腺肿块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癌。FNAC与常规病理学检查对照,12例乳腺癌中两者诊断相符9例,术前FNAC检出可疑2例,最后确诊乳腺者1例,术前FNAC未检出癌细胞的166个乳腺肿块,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乳腺癌 者2例,其中原位癌1例,乳腺增生症恶变1例。12例乳腺癌肿块直径≤2cm者7例,其中阳性者5例(71.4%),肿块>2cm者5例,FNAC阳性4例(80%),两者比较:敏感性为75%,准确率为83.3%。本组细针穿刺无感染,血肿及溃疡等并发症。

讨 论

本结果表明,FNAC诊断乳腺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在诊断乳腺癌具有相对独特意义。FNAC诊断乳腺癌阳性率(确诊率)70%~90%,可靠率80%[1],本结果确诊率83.3%,与文献报道的确诊率基本相符,对于直径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诊断学范文6

关键词:临床技能中心;教学平台建设;临床诊断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16-0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在现今诊断学教学中,医学生不但应该掌握扎实的课本知识,还要尽快熟练地掌握临床技能,并拥有一定的医患沟通能力[1]。现今,九零后医学生已经开始大量进入临床见习及实习阶段,他们比以往的医学生思想更自由、思维更活跃、接受能力更强,以往的课堂讲授、互相练习、床边示教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使得见习阶段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短缺的情况日渐突出[2]。因此,在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方法中,探讨如何以临床技能中心为教学实践平台,加强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与临床思维培养,成为目前的一个重点。我校近四年在此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实践,获得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并据此成功申报了校级及省级精品课程。以下就具体改革方案作一阐述。

一、完善临床技能中心的设施建设和教学管理

目前诊断学教学上突出的问题,就是日益增长的医学生与日益紧缺的见习资源之间的矛盾。之前扩招的五年制医学生,以及近些年增加的留学生、八年制医学生、重新开始招生的儿科班学生等也加入见军。同时,在见习过程中,患者由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特别是发现见习学生比较多的情况下,往往会拒绝配合查体;而患者一些隐秘部位的体检、诊断性穿刺术及危重病人的抢救方法等也确实不适合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实施。因此,建立并完善一个高度拟真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是解决以上矛盾的必然客观要求。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校的临床技能中心不断完善临床技能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技能中心包括四个楼层,占地约3000m2,拥有阶梯教室、小教室、手术室、消毒室、视听室、模拟人室、更衣室等多种功能的教室,并配备了总监控室,可以随时观察教学效果并实现双向通话。技能中心还配备了各型模拟人,用于临床教学中的心肺听诊、呼吸机设置、心肺复苏、全身护理、分娩教学以及诊断穿刺术等培训。同时,技能中心还配备了大量电脑终端以进行心电图、模拟考试、多站式考试等培训。在技能中心管理方面,对于五年制及七年制学生采用每组6-8名学生配备4名教师进行小组带教的教学方式,带教课一般在课堂教学之后2-3天开展,给学生提供了在实践操作中复习理论知识的机会。技能中心对于八年制的学生则采用更加突出技能训练的管理方式,即上课时由一名主讲教师配备两位助教同时授课,一边讲课一边带教,减少了以往带教老师重复讲解的时间,带教老师也可以更好地掌握主讲老师讲授的课程深浅程度,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技能培训。

在诊断教研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技能中心还在我校网站上开通了预约课外练习功能,供医学生夜间来技能中心练习;同时安排主治医师或讲师级别的老师轮流在相应夜晚时段坐班指导。由于平时白天学生上各种理论课的时间安排得较多,每个同学在技能中心练习时间相对较短,这种夜间指导的安排获得了广大医学生的一致好评,每晚20名学生的预约名额很快就被学生预定完。

二、不断强化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开设以更多临床模拟设备为基础的教学中,必须将教学重心转移到技能训练上来,才能真正实现集讲授、示教、操作练习、考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医学技能培训,以实现学生准确而熟练地掌握临床技能、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3]。

我校技能中心在重新编写了教学大纲和实习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见习课时的方式,切实将教学重心转移到技能训练上来。新版的大纲和实习指导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技能培训和考试,减少了讲授部分,鼓励学生自学部分课本内容,相应增加了见习课时和小组讨论。在教学大纲中的每一个部分均注明此知识点是一般了解还是重点掌握,并自编了各系统实习指导,便于学生自习、预习。在教学要求中,大纲强调教师必须较以往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并适当调整理论课与见习课的比例,由此,讲课与见习比例达到1:1.5。在以小组为形式的见习课中,教师和学生比例在1:6左右。同时,本教研室实施脱产带教制,以减少带教医生由于繁重的日常医疗工作对教学形成的干扰,并在开学前开展带教老师的集中培训和考核,做到老师先过关再带教。为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于技能训练的重视、提高技能培训效果,教研室还在排课时同步安排课堂教学与见习。这种平行排课的方式,一方面基本杜绝了以往见习早于大课、导致学生毫无准备地来见习的弊端,另一方面也使带教老师得以在练习前不用先花时间讲一遍大课,最终增加了见习的时间,改善了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

在技能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不仅应该拥有设备先进、环境逼真的教学硬件设施,更应该不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PBL/CBL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以活生生的病例来激发大家练习临床技能和思维方法的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以巩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在小组讨论中,教师的示范、提问和总结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并在强调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个性的培训。目前的教学中已经有循环、呼吸、消化系统等多个PBL/CBL教学范本,扩大教学适用范围,以减少对学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技术的传授[4]。

2.引入标准化病人(SP)辅助教学。随着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医学生越来越难以在患者身上进行体格检查练习。教研室为此引入标准化病人(SP)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练习机会[5]。目前SP病人的数量较为充足,已经有十余名专职和半专职的标准化病人,并能够在学生的技能训练的问诊、查体等各项操作中扮演消化、呼吸、循环、以及外科急腹症等多种类型疾病。同时,由于SP病人毕竟与真实患者存在差异,教研室还保留了床边教学课时,以实际的病例促进学生技能训练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教研室还通过设计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和反馈,针对学生认为SP病人还存在一些比如存在诱导、不够逼真等缺点,在教学中将这些问题进一步改善。

3.利用网络和电脑系统,充实教学内容。教研室着重建立完善了诊断学网站资源,通过提供教学视频、图片等方法,方便学生随上课随复习;同时还与兄弟院校加强网络交流,互通有无。在实验诊断学方面,使用数码显微互动教学系统及检验信息系统(LIS),辅助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增加实验结果规范化、实验室LIS系统、质控等方面的内容,使未来的临床医生对实验室的数据来源及可靠性有所认识。在网站建设中,教研室增加了实验原理的介绍,做到使学生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使学生掌握较前沿的医学技术,教研室在网页中还增加了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反之,对于书上记载的一些相对落后的、临床已经不用的方法则简略带过。同时,教研室还积极申请实时影像系统,与医院LIS系统相联接,将检验科的每一个项目的完成过程、每一份镜下图片、每一份报告即时连线都动态展现,这种展示的过程既生动形象,又客观准确,使学生能在网站中对真实的检验图片和报告有更多接触和了解。

四、从考核层面引导师生重视临床技能训练

在日常学习中,医学生往往存在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而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而医学临床技能的考核是很难通过简单的笔试和口试进行的,因此如何引入新的考核方法以客观公正地衡量考生的能力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本教研室为改变学生以记忆理论知识为中心的学习目标,力求建立以评价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为重点的考核管理模式,以调动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性。

在考核前的平时训练中,教师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和互动,根据考核要求不断发现和改善学生在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如教研室采取的期中师生座谈会,就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及时发现后进同学、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并采取措施加以辅导和督促,为学生最终考核获得较理想的成绩奠定基础。而从另一方面,学生每节课后也给上课老师打分、提意见,对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改善。

在对学生最终考核成绩的具体操作中,本教研室改变了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平时训练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增加到了30%,在训练技能的考核过程中当堂打分,即学即考,学生参与见习的积极性和出勤率因此得以保证。而对于体格检查和四大穿刺等项目的考核,我们也单独给予考试,单独占分数。同时,教研室通过采用多站式考试、以及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等方法,不断提醒学生重视技能练习。从大多数学生的反响来看,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的确促使学生更加注重视临床技能操作和训练,临床实习的质量也得到相应提高。近两年,学生的平均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不及格率下降了一半左右。

总体而言,通过本教研室的操作和实践的经验,我们认为,在诊断学教学中,本着务实、创新、严格、互动的原则,通过临床技能中心这个教学的平台建设,在不断加强技能训练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和管理、强化师生在临床技能训练教与学中的实践理念、并通过相应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客观结构化考试方法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的水平和效果,以实现诊断学教学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杰州,李玉光,段明科,等.创建临床基本技能精品课程的构思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1):34-35.

[2]杨宇峰,陈雷.临床技能中心实训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347-348.

[3]朱飞燕,熊梦辉,周增桓,杜庆锋.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0,7(7):59-61.

[4]施毕旻.浅谈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内分泌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