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伦理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伦理学方法

伦理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 会计;伦理学;道德

众所周知,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然而这些年来,中外企业的会计造假案却是频繁发生,给公众与资本市场带来了严重的损害。比如,2009年财政部对2008年度150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本次检查共查出150户企业资产不实18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100亿元,利润不实85亿元。如果说由于会计理论与方法不完善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技术性问题,那么,蓄意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则完全是社会法律与伦理的问题。从伦理的角度看,相关行为主体的道德丧失是会计造假产生的伦理根源,虚假会计信息是会计伦理丧失的必然结果。因此,会计造假的产生也是一个典型的伦理问题。

一、会计造假的伦理学分析

尽管当前针对公众对真实会计信息有着热切的期待和市场对真实会计信息的迫切需求,各国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但会计造假依然层出不穷。这意味着会计造假的产生有着深远的伦理根源。

(一)复杂经济人假设根源

任何经济行为都是由经济人发生的经济行为,对经济行为的伦理解释首先是对经济人的人性、行为动机及意图的理解与解释,因为,它们会影响经济人的经济行为取向与选择。会计造假就是在不善的人性动机与意图影响下的一种具有危害性的行为选择。“经济人”的观念最早源于亚当.斯密,其提出了人的自利性问题。他认为,利己、自私是人类的普遍本性,是人类行为,特别是经济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人类行为是由私利驱动的,并且,人类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类利己本性是斯密对人性的现实理解,是其理论推理的起点,但又体现斯密对社会的理想追求。斯密试图把个人利益与社会统一起来。他并不主张人类追求私利的行为可以放纵和过度。他提出了行为的正当性问题,认为追求私利而不违背公正和法律,追求私利而不损害整体或他人利益,行为才是正当的。聪明的经济人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会在各种追求与偏好之间进行权衡比较,并作出选择与替代。自利的、聪明的经济人总是想方设法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也会在不择手段与遵守既定的制度安排之间进行权衡与选择,权且称之为复杂的经济人。

(二)功利论与道义论

功利论伦理学的最基本原则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这里所谓最大多数人是指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其他人。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要使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其他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按照功利论的理想,这才是最道德的。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自身利益与他人或公众利益往往又是相互矛盾与冲突的。这样,与会计信息的生成、供给与披露行为相关的行为主体对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进行怎样的权衡,这会影响会计信息究竟是如实披露还是违规操作的行为选择。如道义论伦理学强调行为的道德规范,要求任何行为的发生都必须以道德为前提,道义论认为道德失范是非道德行为发生的根源。从道义论的角度来看,道德原则与具体规范是规范会计信息行为的制度必需品,违规操作是不道德的。虚假会计信息之所以产生,是会计行为道德失范的必然结果。

二、从伦理学的角度治理会计造假的措施

从伦理学的角度,治理会计造假必须处理好求利与求德的关系,对会计造假有效的治理目标是实现求利与求德的统一。求利与求德的统一也体现了伦理学功利论和道义论的内在一致性。为了实现会计造假治理的利益制衡和强化道德约束这一思路,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会计造假的经济成本

治理会计造假的措施,一方面要提高会计造假的查处率,加大会计造假的风险,从而对会计造假产生威慑力,提高造假者的心理成本,使造假者不敢轻易造假。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造假的惩罚力度。由于我国现阶段许多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对会计造假的处罚仅限于行政处罚和较少量的刑事处罚,因而惩罚力度不够。提高造假成本的直接且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和完善民事赔偿制度,使惩罚不只是局限于行政处罚和较少量的刑事处罚,而是要通过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的经济处罚,让造假成本大于造假收益。当经济惩罚可能达到倾家荡产的地步时,会计信息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大大减少。

(二)提高会计造假的责任成本

目前我国的《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规定对证券民事赔偿已有相关规定,但较为抽象,不够具体,操作上存在很大分歧。比如《证券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告的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上市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发行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有过错的,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此条规定也相当原则,对于损害的计算、投资者范围的认定均未作出明确规定,并且,由于没有规定在西方行之有效的集团诉讼,因此仍然没有解决我国诉讼成本过高、投资者难以胜诉的问题。因此,完善民事赔偿责任制,强化造假者的赔偿责任,对各种会计违法行为才能起到更好的威慑作用。

(三)提高会计造假的道德成本

败德行为不受谴责,违规无需付出道德代价或代价低廉,也是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加大会计造假的成本,就必须建立会计造假这一败德行为的道德谴责与惩罚机制,让违规行为及时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大众对企业及相关行为主体的会计行为进行道德评价与监督,对败德行为给予及时披露、谴责与惩罚。通过加大会计造假的道德代价,提高会计造假的道德成本,也将有效抑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为此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监测评价体系,跟踪记录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评价,并根据道德评价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和披露,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公布于众,置于各单位内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可发挥“道德法庭”的强大威力。与此相应的,把职业道德作为评价会计职业人员职业能力的一部分。同时加大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与道德成本,对违规行为实施可信的道德惩罚。

(四)提高会计行为主体的道德内律

主观职业道德是主体基于内心道德情操及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内在自觉而形成的对其行为的职业道德内容的个人确信。主观职业道德体现为内律。加强主观职业道德建设也主要是提高行为主体的内心道德情操及责任意识,并使主体以此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行为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与水平的主要途径有“1.针对不同行为主体的职业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的核心价值观。一方面通过自我教育来培养,另一方面要通过社会教育来强化。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双管齐下,目的在于培养行为主体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自觉,以发挥他们自身道德内律的力量。2.提出职业准入的道德要求,制定相应的道德条件。当前对相关职业人员多于职业技术能力的要求与考查,少于道德素养和道德水平的要求与考查。但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道德水准,对主观职业道德的要求又是必不可少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克服由于主观职业道德的主观性特征给考查和评价职业人员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所带来的困难,把主观职业道德对于职业行为主体的内在性、主观性转化为外在的,可客观地加以考查与评价的具体指标,从而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道德考查与评价的指标体系。

总之,产生会计造假的伦理原因是利益失衡和道德失范。因此,治理会计造假的基本思路,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利益制衡措施对会计行为相关主体的利益权衡与利益取舍进行强有力的影响或干预;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的道德约束力,加强会计道德建设,建立健全促进会计道德内律与外律相统一的会计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4(8):51-56.

[2] 林钟高,吴利娟.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4(8):65-71.

[3] 王广明,张奇峰.注册会计师“诚信”的经济学分析[J].会计研究,2003(4):41-48.

伦理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学 秦皇岛

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剖析中可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内涵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区域发展中的地区间的协调、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等。

当前,从伦理学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方法还很少,现有的也只是从和谐度、协调度方面进行简单地计算和分析;曹利军认为,发展协调度是表示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指标,它和政府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行为密切相关,其变化必须符合以下规律:①当环境质量不变时,经济水平提高,则发展协调度提高;②当经济水平不变时,环境质量改善,则发展协调度提高;③当环境质量超过标准时,随环境质量恶化,发展协调度急剧下降;④发展协调度与区域的经济水平、人口数量与素质、环境质量密切相关。根据以上观点曹利军建立起了以区域GDP、区域环境质量指数和区域人口总数为变量的发展协调度关系模型。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就是指人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而人对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整体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经济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评价时,可以通过评价经济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来反映人与各子系统间的关系,进而反映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2。目前进行的评价有经济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协调度评价、经济与资源子系统的协调度评价、经济与人口子系统的协调度评价等。

经济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协调度可以通过经济增长与生态负效应之间的比较来进行评价;选择耕地资源利用状况来反映经济与资源子系统的协调度;用经济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度和经济与人口素质的协调度来反映经济与人口子系统的协调度评价。以人均GDP增长指数作为经济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以人口素质综合指数作为经济与人口素质的协调度的评价指标。

为了反映区域内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可以用发展均衡度来表示区域发展公平度,其变化应符合以下规律:人均GDP越接近,发展均衡度越大;人均GDP差距越大,发展均衡度越小;也有人用基尼系数表示区域内部的公平度。

伦理学评估包括和谐度、公平度和协调度三个方面。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以区域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意识)表示,区域发展的公平度以基尼系数代表,代际之间协调度以环保投资占GDP的百分数表示;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①区域环境意识调查是根据2000年秦皇岛市所进行的环境意识调查结果综合整理而来。②秦皇岛市委政策研究室提供基尼系数,仅有秦皇岛市总的基尼系数,考虑到秦皇岛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和三区四县的具体情况,此处视各区基尼系数一致。③环保投资占GDP的百分数由秦皇岛市环境保护局提供。

(2)和谐度、公平度和协调度的计算。计算和谐度、公平度和协调度。

(3)伦理学角度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根据上表中和谐度、公平度和协调度的计算,可持续发展伦理学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

假设全球最佳的环境意识调查、基尼系数和环保投资占GDP的百分数分别为100%、0.33和2%,可得全球最佳的可持续发展伦理学综合指数为1(100%);若假设全球平均的环境意识调查、基尼系数和环保投资占GDP的百分数分别为50%、0.25和1%,可得全球平均的可持续发展伦理学综合指数为0.44(44%)。可以得出伦理学角度的可持续发展评估的评分值,并得出2001年秦皇岛市及各区可持续发展的等级。

伦理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学校;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一、西方当代主要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对于西方教育管理主要理论流派的类型,大多数学者是按照教育管理理论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加以分类的。在分析教育管理理论时一般是先介绍一般的行政理论或管理理论,然后再分析这些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通过查阅教育管理类相关书籍文献,笔者发现也有学者将西方教育管理的理论流派分为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和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这三大理论流派。

(一)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科学教育管理理论是受科学主义的管理理论特别是西蒙的科学主义理论的影响而产生的。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伴随着著名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而成长起来的一个主导性理论流派。该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丹尼尔・格林菲斯、哈尔平、坎贝尔、霍伊和密斯科尔等人。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认为教育管理也应该是一门科学,它应该具有物理学那样的严谨性和规律性,该流派对管理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该流派认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它重视人的理性和组织的结构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并主张通过培训,帮助社会管理人员来掌握科学的管理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不懈追求的一种精神理念,使人们面对未知的世界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勇于探索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被动地甘受外在世界的摆布。

(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有学者指出,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与1927年-1932年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的试验以及在这一实验基础上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学说有着内在的联系。研究者通过研究霍桑试验的实验结果,发现工人的积极性更多的与人的精神因素相关。这一发现促使人们对管理中人的精神需要等非认知理性因素加以重视,而人际关系学说就是对这一发现所进行的理论概括。霍桑试验及人际关系学说使社会科学家对研究管理中人的因素产生了积极的兴趣。直至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与科学主义教育管理流派相对立的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流派。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流派关注组织中的人,关注人的非理性方面,比如人的意志和情感等,至于理性方面,则更关注价值理性和伦理理性。

对于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流派,有学者指出主要包括格林菲尔德的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霍金森的教育管理价值理论、福斯特等人的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萨乔万尼等人的教育管理文化理论以及麦克斯等人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等。第一,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该理论表现出了对人的因素的特别关注,认为管理理论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人的意志、情感和动机。第二,教育管理价值理论。霍金森认为教育管理研究应该特别关注“价值”及其在管理活动、管理理论特别是管理哲学中的地位,这促进了人们对教育管理中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关注。第三,教育管理批判理论。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将自己的宗旨定位为“为人的自由而管理”,它批判了阻碍人的自由的社会制度,表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教育管理批判理论提出领导必须具有批判性、必须具有变革能力、必须具有教育性、必须是道德的等观点对教育管理者或领导者的实践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第四,教育管理文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想要理解和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包括教育组织,仅仅批判社会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人的主观性表达,如语言、信仰、组织等文化。第五,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这一理论大致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于之前提到的理论,该理论的研究仍略显不成熟,该理论主张将整个个体置于管理的视野,关注人的内在状态,强调管理需要用心而不是单凭理性或理智的说服。

(三)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自然连贯主义的教育管理流派是一种企图建立一门新型的管理科学的理论流派。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大致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亚的两位教育管理学家――科林・依维斯和盖伯利乐・拉克姆斯基。该理论流派以自然科学中神经系统科学的发展为依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为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在如何吸收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开拓了教育管理者的眼界。它的决策模型和培训模式能够给予当今教育管理研究者有关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启示。然而,自然连贯主义只看到了人类认识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几乎完全忽视无论是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还是认识的中介系统都受到了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极大影响。

总之,西方近一个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大多是围绕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观点而展开的,从而也就形成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以及为调和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管理理论而形成的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二、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反思

在收集整理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过程中,笔者了解了一些教育管理学家对教育管理的思想观点,并得到了相关启发,由此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做了一些反思。

(一)加强家校联系。高校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异地求学,离开了父母的照顾,对于新环境、新学习和新人际都需要适应期,而部分学生可能会在此过程中因适应能力差或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而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而当前高校中因人际交往障碍、环境适应性差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事件越来越多,在学校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中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沟通,可以进一步了解问题学生的成长环境及性格特点,进而加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帮助有困惑的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人际观,更好地适应新生活。

(二)注重学校教育。健全人格是学生走向社会必需的一种素质,高校应该将教学管理的重点放在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多维度地为青年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第一,加强教师的自身道德修养。学识渊博、德操高尚的教师往往具有独特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应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要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并充分肯定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被人重视的需求。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不能以强硬的态度对待,要以理服人;对人格有缺陷的学生要注重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和训练,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和指导,促进那些不良人格品质向良好方向发展,直至逐渐形成健全人格。

第二,丰富校园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核心。现代大学生群体由高中紧张的学习进入到大学相对轻松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存在进取心不足的情况。所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激励和推动他们去获得成功,使他们在获得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逐渐克服和消除他们人格当中自卑、懦弱以及懒散、懈怠的面,以形成健全人格。当然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交往。因此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拓宽学生的心理交往空间。比如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文娱联欢,开展体育竞赛、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等,从中增强他们主动交往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锻炼其社交能力,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第三,实现学生参与管理的多元化。在当前的高校管理制度中,除了班干部制度,存在权威主义伦理学色彩的还有高校学生会制度。这些制度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一部分人而否定另一部分人;利用一些人来管理一些人,分而治之,这样可能会与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爱,发展他们的自我潜能。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发展中来,可以指导和鼓励具有管理组织能力的学生组建社团以丰富校园文化,也可以通过轮流任职的方式进行班干部管理,还可以通过管理意见征集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合作意。

第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当代大学生受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往往更具有竞争意识和为就业提早做准备的意识。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出现功利化的倾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谄媚虚伪甚至弄虚作假,为了综测而费尽心思只为毕业时简历上能多一些奖项而增加自身竞争力。尽管争取各类奖项也是青年学生进取心强的表现,但在激烈的竞争中靠真才实学获得所需才是正当的,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荣誉往往失掉了基本的道德,这样的“人才”进入职场往往会污化职场风气。此外也有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心理焦虑等症状,甚至引发因就业问题而导致宿舍关系闹僵等极端事例,这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是不利的。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创业观,缓解就业压力。

总之,教育管理是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志成:现代教育管理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新编教育管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4]孙绵涛、罗建河: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流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

[5]张东娇、徐志勇、赵树贤:教育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伦理学方法范文4

教师可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把物理化学中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的知识,巧用生活中的实例,言简意赅解决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引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如,讲稀溶液依数性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季下雪时,城市道路路政人员在路面撒食盐?学生讨论归纳,是应用依数性的凝固点降低原理。医院输液用生理盐水浓度0.9%,葡萄糖注射液浓度5%,高于或低于这个浓度是否可以?会出现什么症状?最后用渗透压原理说明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注射液,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和血浆正常渗透压维持平衡而配制的等渗溶液。

2充分使用标准简洁普通话教学,增强师生互动

少数民族学生多数汉语基础差,听课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顾及这些民族学生,授课中要控制好合适的语速。少数民族学生先把汉语转化为自己的民族语言再进行思维和分析。理解记忆需要一个过程,用标准普通话讲授,授课内容深入浅出,避免个人的方言,避免冗长的句子和生僻词语,以及文言文和歇后语。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吃透教材,掌握知识点。另外,在讲授临界状态时,CO2临界温度与压力对应关系,即P-V图,让学生提前预习,课上师生互换角色,少数民族学生充当“小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促进物理化学专业课的学习,同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其锻炼机会。

3综合利用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高,教学过程中,完全依赖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学生会觉得是在“看电影”过眼烟云,热力学公式特别多,公式推导这个环节,切不可图省时省力,离开传统的板书演示。一定要在黑板上认认真真地详细推导和讲解,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度,掌握推导的技巧和技能。当讲授Bi-Cd相图,用步冷曲线绘制相图时,用动画flash将课本中的文字和简单的插图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视听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可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采用“精讲多练”,注重讲授习题的解题方法

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反映,“物理化学课上讲的能听懂,课后看书也能看懂,就是做题时不知从何下手”,或者,不知该用哪一个公式合适。解题时学生缺乏灵活应变能力,原来题目上稍微改动一些条件、更改一下数据顺序,学生就束手无策。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备课时准备些有针对性选择题、判断题,课上教师讲授完新课,及时让学生练习,加强对概念,定律的理解。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这些题必须记笔记。在做作业之前,多举各种类型的例题,让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若抄袭作业一次,从平时成绩中减去3分。利用课外时间专门给学生安排习题课和辅导课,并详细分析讲解作业习题。在讲解化学平衡习题时,给学生讲清楚,在解题以前首先必须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分析的一般步骤是: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式,并配平;写出反应物或产物的起始浓度或压力;找出反应物或产物的平衡浓度或压力;写出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5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伦理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重力 实验 教学方法

选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重力教学方法的论述,因为这一知识很重要,学生初中学习,高中学习,在大学也学习,是跨学段多的知识。教学、实验、学习都能反映出物理知识理解掌握的特点规律。对八年级学生来讲理解重力是难点知识,学不好学生可能畏惧物理知识。对老师来说重力不易讲好,学生有丰富的重力生活认知,却不是知识化的,学生对重力好奇,生活在重力环境里不理解重力,老师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会有力促进学生学习,否则与之相反。实验简单也易做,要达到学生体验重力特点的程度很难;讲重力要联系学生活,还要指出生活感知的误解;讲重力易扩大知识面和增加知识难度,能恰如其顺讲好重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映老师的知识渊博性,教材处理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体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要求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在知道物体质量时会计算重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和重力的方向,了解物体的重心。

2、重力是物理知识中常见的三种力之一,是八年级物理中的重点内容。有定性理解,也定量运算。是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的知识。也是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知识。体现学生学习理解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力教学的重点是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难点是重力方向和重力大小与质量比的理解(g的意义)。

4、教材利用学生常见生活实例导入重力的存在,同时将重力和地球联系起来。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重力方向。举例水力发电、建筑打桩机说明重力在生活中地应用。

二、学生分析

1、学生生活在重力环境中,对重力有感知,是从物体的重量感受的。但是不理解重力,不知道重力产生原因和重力大小的计算。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学生是听老师讲的,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生活中学生不太关注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不可人为改变,学生理解时会困惑。弹力、摩擦力的方向人为可以改变。

3、学生感知重力是表面化的。学生在理解重力时会有困难,不能做到比较的深刻。学生理解重力达到课本知识要求就行。

4、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在成长。老师认为学生能理解重力,有时不真实,只要学生以后理解也可以的。

5、学生喜欢学习知识能和生活感知结合起来。但是区别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不同处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人习惯用已知知识理解未知知识。生活先于学习。

6、学生学习的方法听课、做作业、不动脑思考知识,学习的知识用不起来,没有成就感,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教学形式多样,但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设计

1、课堂教学(兴趣教学和实验教学)

(1)重力重力普遍存在学生是知道的,学生不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产生的原因课本也写的很清楚。看书学生能理解文字意义,学生疑问的是,为什么地球是重力产生的原因。解决这一点要讲地球几何度很大、地球质量很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讲牛顿发现有质量的物体之都有吸引力的存在。所以重力是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学生这时会把重力和引力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要讲重力和引力不同。可以用原因与结果不同来比喻。学生要这样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学生活动是列举物体受到重力的事例,让学生从知识角度感知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2)重力的大小,从物体重量大小切入。物体的重量不同受到的重力大小也不同。学生对物体重量大小是有认识的。介绍弹簧测力计及使用方法,按照课本的表格老师做三次实验,取250克、500克、1000克钩码,让学生明白物体质量已知;测量对应重力2.45牛、4.9牛、9.8牛。通过学生计算重力和质量的比,让学生发现三次实验的比都是9.8牛/千克。得出:

重力=质量×9.8牛/千克,的逻辑关系,

如果用字母代表文字更方便好记:G=mg

g的理解,g是由实验得出重力和质量的比;在地球上不同的地点G/m的比可以不同;在地球同一地点G/m的比,对一切物体是相同的。从此以后我们用G=mg式计算已知质量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反之,已知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可以计算物体质量。

从G=mg式可以得出,质量大的物体受到重力也大,质量小的物体受到重力也小。

学生活动,跟据自己体重计算受到的重力;计算0.5㎏苹果受的重力;计算4.5吨大象受的重力。

第一节课就讲到这里,过程要简洁,语言简练准确,实验演示规范清晰,数据记录真实。学生活动要到位。用时准确,核心是学生理解物体重力的计算。

(3)重力的方向,实验演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学生对竖直向下的表述不习惯,生活中学生对竖直、向下都选地面为参考,所以会有一些错误。老师只要坚持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就行。学生如果问为什么?回答实验证明。重力的方向人为不能改变,也用实验证明。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到重力方向人不能改变就达到教学目的。关于重力的方向老师不要多讲,更不要想给学生讲清楚。否则,就越讲越多,学生听不懂,老师也讲不清,教学就很失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不可人为改变。

学生活动,根据重力方向的特点,列举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事例。

(4)探究影响物体受到重力大小的因素

由G=mg式分析,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受到重力大,质量小的物体受到重力小。与物体所在的环境有关,举例:同样质量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大,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小。这一点学生是知道的;如果学生问为什么,就说地球的质量比月球的质量大得多。学生就能明白。在G=mg式中由g来反映。这样讲是为了培养学生联系数学知识在物理在的应用,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对以后的物理学习帮助很大。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物体受到重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没有关系,通过演示实验证明。

2、重力实验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很重要;能帮助学生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1) 实验准备

在实验室学生实验,按姓名两人一组,每个人具体分工明确。实验所 用物品、器具、实验表格、书写工具等事先充分准备。

(2) 实验过程

调试天平,测量所给三种不同物体的质量,记入表格。

调试弹簧测力计,测量上述物体的重力,记入表格。

因为实验物体质量比较小,老师要强调质量单位的换算。学生在计算上的错误,会影响学生的实验情绪。

计算实验数据,记入表格。对比实验结果。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结果。对错误结果要让学生找出原因。

(3) 实验总结

表扬实验认真细致,达到实验目的学生。指出学生实验出现错误的原因。强调物理实验帮助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学生物理实验课比课堂教学难组织,学生活动容易混乱。学生没有实验的耐心和态度。不易取得预想的结果。实验前分组明确,要有严格的纪律要求。要给学生讲实验的方法技巧。八年级学生很好动;也没有实验的方法和技巧。要充分了解掌握学生,保障实验达到目的。

通过对重力教学的过程来体现,我对重力教学方法的论述。

伦理学方法范文6

1.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3.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5.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但是,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

1.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

2.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4.学生尊重的老师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老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之发挥,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是喜欢老师和他们一起进行创新的。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6.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