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环境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理解环境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范文1

1流程设计与区域设计

室内流程是室内空间脉络的连贯体。流程设计是从空间的入口到空间的延续到空间的主体空间及到它的配套空间的整个连贯的过程设计。通过人在空间中行进的流程,把空间随时间变换而变换的过程进行连贯,形成设计者所要表达的主题脉络。区域设计是以人所需求的空间功能定位来划分区域。以空间划分来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以流程设计来连贯不同的功能区域,而流程本身直接影响人的行进路程及人的活动方向。所以流程设计贯穿于整个区域空间里。如果能把握好区域设计和流程设计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则室内设计将会有一个非常完整的主线,在此基础上再做附加的表面装饰,如选材、颜色、照明、工艺等,以表面的附属体即可烘托出所要表达的主线和主题脉络。

2空间流程的设计方法

空间流程设计具体到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很多载体实现。室内空间中可以直接用到的载体是进行空间围合的三大界面———立面、顶面和地载。立面指的是空间的围合,即墙面、门、窗等立面界面,是非常重要的围合载体,这种围合载体恰恰是进行空间区域划分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进行室内流程和室内流线设计中贯穿的立面形式。顶面,在空间意义上被称作“天覆”,即在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在顶部加以限定,而这种限定有很多种,能强化、烘托区域的功能需求及环境氛围。地载,即常规理解的地面,地面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地台、高低错落、不同的色块划分、不同的材质划分进行不同区域的地面围合。顶、墙、地通过这三种不同的载体来进行两大需求的组合———区域组合和流程组合。将不同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共同构筑室内设计空间,所以,很多设计手法、重点表现会体现在室内空间的三大载体之上,即常规理解的室内装饰手法,很多都是直接表现在三大界面的表面材质、色彩和工艺做法等上。但是,这样的载体并不是空间所需求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因为空间设计重在空间功能设计,即通过三大界面围合出来的空间“场”,才是空间设计的重点。所以,在设计中,我们应该尽量考虑空间中“场”的因素,用三大界面烘托出“场”的实用性,以增强空间的设计主题意义。

3室内环境设计七步构思流程

室内设计是服务于人的设计行为,把设计所服务人群的需求作为整个设计的主体,实现“以人为本”,把设计对象的文化背景、喜好及所需求的功能定位作为整个设计主要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做出完整的、能够满足对象需求的室内空间。因此,分析设计服务人群是室内环境设计构思流程的首要工作。详细研究分析建筑空间、建筑周边环境、室内空间格局,分析它的优势及不足来考虑如何进行室内设计、优化组合及合理的重新划分,营造一种非常适合当地环境所需求的室内空间氛围,这也是室内环境设计前期必须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分析设计服务对象和建筑整体环境之后,我们还要进行主题的定位和创造;然后以此为主线进行空间流程的脉络设计,即如何引导人们在空间中按照时间脉络进行流动,不同的流动方式会对人产生不同的环境氛围的影响。作为流程设计,空间形式上不仅要考虑它的流动过程中的形式表现、主题表现,还要考虑到在流动过程中人流的合理组合,因为在很多室内空间中有很多不同的人流在穿梭(如商场、车站中),合理划分人流的流线是进行室内设计的重要内容。避免流线间的冲撞、阻塞,使流线顺畅、自然,这是进行流程设计的重要方面。划分区域实际是为人群的需求所服务的,但是划分区域在室内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即如何为它所表现的主体空间进行空间的更丰富的组合,因为有很多空间在区域划分上是有重复性的,所以在空间设计上要征求以有限的面积来实现具有更多内涵和实用性的空间。流线、区域划分完毕后,重点研究各界面、各载体的空间效果,包括空间材质、表面颜色及工艺做法等。此部分是对前面空间的流线设计需求进行陪衬的,这个也是目前人们比较关注的内容,即选用何材料、色调、工艺才能体现所需求的环境。室内装饰手法处理完毕后,即进行空间物理环境设计。此步要把程序化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元素合理有效地融入室内空间和室内装饰中去,形成既好看又实用,且符合目前人居生活环境所需求的综合性空间。最后环节,通过空间导示系统、空间标识或色块体系来增强空间各个区域内的空间定位及流程顺序来强化空间特性。遵循以上七步来进行室内空间环境的系统化分析,逐渐形成一个非常统一、主线明确的脉络,将为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提供非常重要的辅的准备工作。

4结语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范文2

1基于设计工作过程的方法研究

环境设计的专业教学一般由基础课和专项设计课程构成,到了高年级,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真题真作”和“假题真作”的模式,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战性。这一模式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该专业学生大都来自美术类考试,他们的文化素质、逻辑思维,理性的综合分析能力相对低较。同时,在教学上的师资储备、教学条件和实习基地相对缺乏,在专业理论建树和工程项目研究方面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设计水平难以突破。这些弱点在就业方面已经逐步呈现出诸多问题。其次,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多注重表现技法的传授和形式语汇的表达,当学生面对实际项目设计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实际指导设计实施的方法与步骤,感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项目设计脱节,形式语汇难以建构。事实上,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在内的艺术设计各专业几乎都未开设专门的设计方法研究等类似的课程,所谓方法大多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与认识水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整个设计专业已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1科学的工作方法

现代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交叉学科。首先,环境设计的成果是以工程项目的建造为结果和过程的。因此,凡是涉及工程项目设计和建造的所有环节都将成为环境设计关注和遵循的必须原则。它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没有一个科学、系统、整体的方法来支撑,这一过程很难得以推进。其次,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又会有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相互叠加和展现。这更需要设计者具有冷静和睿智的头脑,运用一定的方法予以化解和实施。学校教育的问题是,这一复杂的动态系统由于不能及时得以评价或是由于片面的评价和引导,往往失去了真实的意义。方法成为设计过程中的注解,而非设计必须遵从的原则。在面对实际的项目设计时,盲从和慌乱成为普遍现象。

方法学,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简单地说,艺术设计方法学研究主要解决设计师面对设计项目时“怎么办”“如何开始”等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环境设计项目,其复杂的设计过程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规划(明确设计任务)、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整体设计的进程模式。这一模式的建立首先依靠科学的方法的介入和指导。例如,在初期需要有设计调查这一环节,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事实是,它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甚至仅仅被作为设计表达的表面注解和方案阐述时的理由。原因是,设计者缺乏正确的调查方法和途径,结果自然是片面和“想当然”的,因此也就失去了指导设计的实际意义。例如,对于综合市场的改造这一设计命题,微观上从管理者、从业者和消费者不同的诉求和需要出发,和宏观上从社区文化、市场竞争力与整体环境形象出发。对于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介入方式与方法不同,得到的指向和结果就会相差甚远。其次,整体设计的进程模式还要依靠科学的分析和解读。问题都摆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是分析和梳理出重要的数据和信息,逐渐整理出设计的理念和基本思路。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处理和分析数据,但不能为我们提供解决的方法,设计的进程再次回到了方法研究的范畴。科学的方法“可以将设计师从工匠的迷茫中解脱出来,从而投入工业的语境之中”。[1]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已经产生了变化,它不再将个性化和艺术表达作为首要条件,设计也不再是设计师一厢情愿的艺术表达,而是成为与委托方、其他工程师平等协作,参与并完成设计艺术生产的合作。这源于设计、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结果。因此,没有一个科学优化的工作方法,这一过程将会变得复杂。

1.2系统与整体的工作方法

系统与整体的设计方法不仅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原则,也可以成为其他设计领域关注和采用的基本方式。它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设计过程进行整体、全面的把握,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的关系,使系统获得优化。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设计全过程。

环境设计是复杂的、动态的设计过程,委托方意志的变化、投资额度的变化、市场反应的变化、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以及人力成本的增加,甚至施工环境的变化等,其间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设计的进程。这中间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思考、太多的环节需要关注、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太多的关系需要协调。因此,更需要设计师树立系统与整体的理念。整体性就是把设计过程中的任一对象看成各个要素,并按一定方式来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整体的部分,要素与整体、环境以及其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系统整体呈现出各组成要素处于孤立状态时所不具有的功能和性质。因此,在环境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强调这种关系的存在,清醒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用科学性的具体方法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学生也好,设计师也好主动地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方法,从与人沟通的能力、谈判的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决断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等细节入手,以分析、综合、评价、执行的手段贯彻于设计各阶段,使设计的问题得以凸显、集中、深入和拓展,最终以优化与适合的方式完成。

2基于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

设计方法学的研究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有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样,前者以观念与方法论影响后者,而后者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前者的发展,它们在相互促进中得以共同发展。[2]包豪斯注重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把艺术设计看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强调艺术设计和艺术的密切联系。艺术家与工艺技师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相互统一和相互转换的可能性。现代设计已经不是能由某个具体单一的工种或艺术家来独立承担的工作。乌尔姆设计学院强调全面发展的创造个性旨在擺脱“纯艺术家”的主观性,和“纯制作者”的狭隘性,从而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然而,乌尔姆设计学院试图把设计活动更多地建立在科学的推导和逻辑过程的做法,这又会导致对于设计师个体的艺术感受和认知的忽视。由于所处的时代语境和面临的问题不同,对于现代设计教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包豪斯和乌尔姆学院都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方面就艺术如何参与现代设计中给出了解释,进行了实践探索,但又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即忽视了作为设计师个体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发展和进化。类似于将设计的过程定位于前提条件限定下的被动执行和流水线生产,忽略了艺术的创造性和艺术设计除功能之外的活力因素。

2.1设计思维方法的分类

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都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发展的趋向却不同。

艺术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艺术设计思维的本质、现象、特征和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对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二是对艺术设计思维方法进行系统的整合研究。现代设计的科学本质及其目的性规定了设计思维的逻辑定向,即通过对各类相关因素进行充分的理性分析和理解,从而在设计中体现这种需要、目的或价值。其特点是把直观或经验所得的东西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定理、原理等,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个别到理性一般再到理性个别。逻辑思维在创新中对发现问题、直接创新、筛选设想、评价成果、推广应用、总结提高等环节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形象的创造要求艺术思维发挥独特的作用,只有综合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设计中的具体问题。这种综合性体现了设计思维的辩证逻辑,即处理好抽象与具象、理性与感性、分析与综合、历史的与逻辑的、人与物等关系。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统一的产物。在思维的层次上,设计思维必然包含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这两种思维特点,或者说是这两种思维方式整合的结果。

2.2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

研究设计理论,必须研究方法上的处理方式、创造性的观念和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果说目的性、实践性和规律性是一般方法的共性特征,那么情感性则是艺术设计方法最显著的个性特征。设计方法学涉及众多领域,是对设计方法的再研究,所以要尽可能多地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从更加宽泛的视角对问题加以定性,以新的视点审视设计问题,避免过早定论,脱离以往的做法,实施转化思路等。在各种复杂的设计过程中,科学的抽象思维得到的结果必须用形象的方式展现和反映出来,它最终仍是一个形象的建构问题。因此,艺术思维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自始至终地存在着,而且起着主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发散思维针对所给信息而产生的问题,要尽量从各式各样的角度去解读。它是一种跳跃式思维、非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围绕一个问题,从已有的信息出发,从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探索,从而获得众多的解题设想、方案和办法的思维过程。设计师可以对设计要求给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提出设计创意。从范畴化的角度来看,在谋求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创造出新的环境设计范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思考过程中,着眼于设计要求中心要素的思考容易受到既成概念的影响而落入惯性思维,运用周边要素开展的思考则表现出一种扩张的态势,并能从中找到更合适的设计方案。

3环境设计方法的嬗变

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传统认识论通过彰显“智慧之爱”并未将认识论引向解放。在克服科学认识论弊端的前提下,认识论研究领域中各种学说不断涌现。其中,生活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在批判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其理论体系。生活认识论是“生活世界观照下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关注的焦点转向人们生存的现实感性的生活世界”。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怎样认识社会的哲学学说,它以人们认识社会的认识活动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社会认识论关注的是知识的产生及其社会性。从关注理性哲学的科学认识转向关注人的生活和社会的认识,是认识论研究的层次深化和思路转换,开启了更广阔的认识论研究视域。这一转换为理解知识和知识的产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效地指导了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开发,从而促进知识创造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知识创造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在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以及学习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在以新认识论为基础的知识建构论、学习扩展论和知识创造模型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等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

社会的发展使工作任务越来越强调知识性、跨学科性和复杂性。“如果不与他人合作,单个人几乎不可能独自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同样的,“学习也是一个高度互动和动态的过程”。在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应考虑到这些特点。学生应在学校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协同工作从而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简单地将学生分组并告诉他们在一起工作,不意味着能够自然地发生协同合作。当前的学习环境设计没有过多地考虑如何有效地调节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使每个人都能为获得成功作出充分的贡献。人类的特质之一是能够集合共同的智力资源,一起解决问题,从而将创造知识的过程建立在群体协作的基础上。但现有的学习环境设计“缺乏分工合作与整合工具”。

人类始终跋涉于认识世界的旅途中,从对外物的认识到对自身的认识,体现出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是形成各种知识,因此认识论与知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统一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对知识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环境理论,因而不同的学习环境理论必定以某一认识论作为支撑。在当下,基于不同认识论基础上的学习环境设计正表现为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再到“以协同创造知识为中心”的发展轨迹,即从知识共享走向知识创造。因有理论的支撑和现实的需要,知识创造基础上的环境设计必将成为环境设计的主流形态。

4结语

设计方法学是一门动态发展的综合学科,对其研究与实践应紧跟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地有所发展和创新。正确处理好教学改革中科学与艺术、经验与分析、定性与定量、创造与适合等的关系则为关键。把空间形态、构成与人的行为状态的研究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出发点与研究对象,将现代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体系与方式引入教育模式的探讨,改变原有的以院校学科优势、地域特征、教师经验、感性认识为依据展开的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以动态的、发展的、系统的理论支持来研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并逐步形成基于系统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敏.设计Or艺术——乌尔姆设计方法初探[J].创意与设计,2010(02).

[2] 郑建启.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凌继尧.世界艺术设计的若干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

[4] 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范文3

关键词:传统建筑匠作;结构;引入式教学;举一反三

传统建筑匠作课程是适用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在环境设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理应深入了解传统建筑文化、掌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环境设计。匠作是指工匠技术,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古建筑外表的学习,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传统建筑构件部位的名称、功能作用、构件连接结构、构件尺度选择、构件材料选择和建筑施工工艺等,因此传统建筑匠作是一门工、艺相结合的课程。在目前高等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中,传统建筑匠作课程开设的宗旨是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传统建筑匠作不仅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同时还是一门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过渡的桥梁学科。在当下国家注重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设计的新形势下,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我国传统建筑本体和室内外空间的了解和深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课程教学中需要以中国传统建筑匠作为主,这样既符合了新形势,也能简便的找到现实案例进行观测。传统建筑匠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单体建筑本体、群体建筑组合、建筑围合空间、以及建筑室内空间中的家具等。通过对于传统建筑匠作的了解和熟悉,让学生能够知道传统建筑匠作的工程关系、传统匠作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关系、传统匠作技术与传统建筑艺术的发展关系等,初步树立工、艺结合的专业认识,拓展学生的有关传统建筑方面知识及文化素养,为环境设计打下一个必要的基础。对于传统建筑匠作课程的教学创新点,有如下三方面:

一、在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注重学生对于结构的理解

传统建筑匠作在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专业中也是一门必须课程,对于美术学中的环境设计专业来说,传统建筑匠作教学需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或者说让学生从哪个角度熟悉和深入,是需要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设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传统建筑匠作对于他们未来的设计起到设计尺度和构造连接确定等有相当的帮助,因此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注重对于传统建筑结构的了解和熟识。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强结构的讲解,从易到难的仔细剖析,布置必要的课堂和课后作业,让学生临摹传统建筑结构,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结构进行临摹,体会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建筑结构特点,从而对于当下的建筑设计能有所创新。临摹练习中要注意体会同一结构在不同时代的构造演变,以便理顺结构的发展脉络。学生通过临摹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材料、工艺所形成的不同效果,分析不同时代、文化、审美下所形成的不同风格,理解不同环境、条件、地域所形成的不同特征;通过临摹,学生可以了解、掌握传统建筑的构成规律、艺术特征、处理技巧;通过临摹,学生能够发现传统建筑结构的传承和发展脉络,并把握传统建筑结构的功能性和精神性,进而从文化史的层面上,理解结构工艺背后的隐性的、深层的文化内涵,才能创造性地发展传统建筑艺术。

二、实际案例和项目引入式教学

在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以案例或项目的方式引入,对学生理解传统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案例测量和观看施工现场,能够直观和深入的理解建筑和家具构件的尺度选择,结构连接,工艺要求等。如通过对于淮安市清河区清晏园中的古建筑关帝庙的测量和绘制,就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大木式建筑的构造,以及具体部位构件的位置、材料、尺度、造型和色彩等。这样有利用于学生在今后的环境设计中了解此类建筑的结构特征和尺度选择。再如通过现代仿古建筑的施工现场的观测和对于工人的咨询学习,能够使得学生深入了解现代古建筑匠作的工序、构造特点、工艺要求和材料选择等,增加现实直观性,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最后可以对比思考现代的和古代的建筑匠作的优劣性,以及现代古建筑设计和匠作施工的设备和材料等条件改变下,如何改进古建筑方案,为以后的设计生涯提供宝贵的经验。案例和项目的引入式教学能使课程的教学形式更为丰富。项目的测绘还强调采用传统手绘来绘制古建筑,同时也应用电脑软件加以辅助绘制,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精确性,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通过在理解古建筑结构和匠作的基础上,进行适用性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树立结构设计意识,以适应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三、在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

设计的灵魂在于传承和创新,传统建筑匠作课程也不例外,课程教学内容仅停留在临摹和了解的基础上是不够的,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活跃他们的应变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造性,对于学生的思维创新的萌发,要加以呵护、培养,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认识、传承、应变和创新能力。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的结构和匠作施工部分多为传统的,而学习此内容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为了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得到应用,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多变性创新应用。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根据不同建筑造型和材料等条件,对于传统建筑结构和匠作施工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以更好的符合现有条件和现代施工需要。同时,也为创新型和创意型中国风建筑空间设计提供可行性和可能性经验支撑。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

[2]徐潜,张克,崔博华.中国传统建筑[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范文4

关键词:宁夏民间艺术;符号;环境设计;研究

民间艺术是一个完整的意象和情感生活的象征,它是劳动人民的情感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其发展过程中叙述着不同的地区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在保存原有艺术风貌的前提下,通过符号化的艺术作品为载体传承发展下去,是弘扬城市传统风貌,体现城市环境的人文关怀。环境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现代设计的主要特点的体现就是通过艺术符号进行。环境设计的根本是设计者能够创造出具有价值意义的符号。本文通过对宁夏民间艺术符号的阐述和提炼及应用,探索出如何在环境设计中应用民间艺术符号,归纳出环境设计过程中民进符号的概念,并能够在环境设计中合理的应用民间艺术符号进行表达出设计的要求[1]。

1环境艺术符号的概述

对于环境设计中符号的应用,可以根据媒介的不同分为自然、设计、技术和艺术符号这四种。在环境设计领域中,艺术符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期人们主要是利用艺术符号来对生活状况进行记录的。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艺术符号的作用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是当前的环境艺术领域中是非常重要的表达形式。符号具备抽象性、普遍性、多变性三个基本特性,符号具备表述和理解、传达、思考等功能。

2宁夏民间剪纸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间剪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宁夏剪纸尤其出名,可以说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宁夏民间剪纸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样式众多,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是其它艺术不能替代的。将宁夏剪纸这一艺术符号应用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可以促进环境设计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环境设计师研究的重要的课题。这种应用是充分利用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同时还要对传统元素进行提炼,让传统元素赋予当前的时代特色与人文精神。中国环境设计要走国际化路线,但是应当具备中国自己的民族特色,所以充分借鉴中国传统元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宁夏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将宁夏民间剪纸应用于当前的环境设计中,就是将宁夏剪纸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现代设计中,这是当前设计领域非常推崇的。

2.1民间剪纸意象造型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前的环境设计中,宁夏民间剪纸意象造型设计理念比较受重视。这种设计理念的思维视角比较独特,在对形象进行创造与表现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主观内心之“意”进行抒发,这种手法非常独特。通过这种手法创作的作品中有着非常多的自由意象的影子,表达出了一定的畅想效果,同时还兼具装饰风格与理性化的特点。在环境设计中,民间剪纸意象造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①联想成的意象造型为环境设计提供了一条“形与意联想式的联想思维”模式;②比喻式的意象造型与环境设计中的空间尺度应当和谐相处,利用对比、融合等手段,对生活中的创意元素进行深入的改造,让当前的环境设计更加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与审美情趣;③在环境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艺术技巧与手段,将民间剪纸意象造型充分体现在环境设计中。

2.2宁夏民间剪纸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宁夏民间剪纸的内容从神画像、故事画到装饰花鸟等,形式丰富多样,其造型构图饱满,富有装饰性,同时色彩强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风格质朴生动体现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将民间剪纸应用于环境设计时,可以单独应用于载体,也可以进行组合使用。在作为单独纹样使用时,剪纸对称式的特点可以带给人优美、稳重的感觉,可以将整体或者一部分直接应用于载体。在将剪纸组合应用于载体时,可以将一种类型的剪纸进行组合,也可将其与现代装饰图形融合在一起。此外,在环境设计中可以将剪纸应用于很多载体中,包括艺术装饰、雕塑、园林景观、城市公共设施等。剪纸的图案纹样不仅可以作为园林设计元素的来源,而且其本身也可以放大作为雕塑,以此用来表现宁夏地区的民族特色。

3宁夏隆德杨氏泥塑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在宁夏地区,隆德杨氏泥塑是泥塑艺术杰出的代表,至今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着,在全国各地均有足迹。杨氏泥塑在刻画与造型的表现中具有姿态生动自然、精炼概括、夸张与写意适中等特点,尤其是在人物塑造上,不仅表情丰富,并且比例非常准确。将泥塑这一艺术符号应用在现代的环境设计中,不仅能够促进泥塑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够为现代环境设计增添更多的传统元素,赋予现代环境设计具备一定的中国特色。泥塑作品的实用性及多样化的表现方式等特点,为泥塑活动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泥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大可小,比如可以在园林景观中设计成假山、历史人物以及各种动物等形象,也可以在结合泥塑造型做出蔬菜水果、水草、鱼以及彩虹等小的挂饰,用于室内环境的设计中。总而言之,在环境设计中充分利用泥塑这一民间艺术符号具有重要的意义。

4结语

艺术设计符号非常简单,但是其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并且它将新旧文化结合在一起,将其应用在环境艺术领域中,可以大大增加环境艺术的文化韵味,并有利于其造型的创新,进而为人们营造一个适宜居住、舒适的环境,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潘琨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范文5

关键词 行为地图;幼儿园户外环境;体育活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15-03

一、理解行为地图

行为地图(Behavioral Mapping)是1970年由Ittlelson等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用于记录发生在所设计的建筑物中的行为,以帮助设计者把设计特点与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连接起来。行为地图方法是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并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各部分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先由研究人员对行为进行编码,并将行为发生的实际地点和频率标定在一个按尺度绘制的平面地图上,以帮助设计者将设计要点与行为的时间、空间相结合。这是一种记录物体的位置,并测量它们可引起的活水平的介入式、直接性的观察方法,Ittlelson(1970)认为,行为地图具有五个优点:(1)平面图清晰明了;(2)对目标个体的行为有观察、有数据、有描述、在位置上有明确的标定;(3)使用日常表,说明观察与记录持续的时间;(4)观察与记录均有科学的程序指导;(5)利用符号编码及统计、数据系统,以最少的时间和人力获得所需的观察记录。

早期的行为地图是通过纸笔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多用于较小尺度的环境,如对一个房间的观察。目前,行为地图的方法常被应用于研究学校、城市广场、博物馆等。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将行为地图应用于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设计中。

二、行为地图的理论基础

行为地图是建立在行为场景(behavior setting)理论和可供性(affordance)理论基础之上的。

(一)行为场景理论

行为场景理论认为,某一环境要素的功能特性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在相应的环境背景中才能发挥作用,许多共存的环境要素构成的场所可以产生特定的行为模式。行为场景是指特定的场所及其中人的行为构成的生态单元,由人、环境要素和行为三部分组成。行为场景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arker(1976)提出的,他通过对真实行为场景中儿童行为的直接观察,发现行为场景具有清晰、明确的空间性,邻近的行为场景中各部分可独立发挥作用。

对于幼儿园环境设计而言,这一概念意味着不能简单地将游戏区视为适用于各种活的普遍环境,在进行设计研究时,应该将环境的各部分进行分解,如可以将户外环境分解为走道、游戏设备区、玩沙区、开放区、攀爬区等。

(二)可供性理论

可供性概念是Gibson生态知觉理论的一部分。生态知觉理论认为,人可以感知到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衡定的功能特性,如河湖可供人捕鱼、游泳、行船、取水,但不能供人睡觉和散步。支持个体行为的环境中可被感知的功能特性即环境的可供性。可供性曾被环境设计者及儿童环境研究者视为有实用价值的一个概念,例如环境心理学家Heft(1998)就开创了一种儿童环境可供性的分类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概念性和操作性的框架;Fjortoft(2007)用可供性的概念解释挪威学前儿童的运能力发展和健康是与当地的地形和植被相关的;Kytta(2002)在对芬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国家儿童的生活环境和运能力的比较研究中也使用了可供性这一维度。通过描述各行为场景的特征,可供性的概念还可以帮助分析各行为场景之间的异同点。

具体到幼儿园户外环境的分析中,可供性的概念可以帮助分析每一个行为场景如走道、游戏设备区、玩沙区、开放区、攀爬区等各自的功能特性,以及各行为场景是如何刺激、吸引、支持、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的。

三、行为地图与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设计

(一)行为地图的编码与绘制

早期的行为地图法是通过纸笔记录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手绘图表来展示行为的空间位置。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和手持型数字编码设备被引入行为地图的方法中,Van Andel(1984)是第一位对户外活进行数字编码并将户外环境特征和相关的数据库联系起来的研究者。现在的研究者可以对更多的变量,包括精确的体育活的位置进行编码,这给环境行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再现的有效方法。

在对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环境采用行为地图法进行直接观察时,首先,要根据研究需要对户外环境的行为场景和幼儿的体育活进行编码。如依据被观察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行为场景编码为1-游戏设备区、2-开放区、3-走道、4-过渡区、5-玩沙区、6-表演游戏区等,以方便在平面图中进行标注和区分。然后,根据研究目标对幼儿的体育活水平或体育活类型进行编码,如将幼儿的体育活水平分为安静、轻微活量、中度到高度活跃的活量三个等级,或将体育活的类型分为走、奔跑、攀爬、跳跃等;并在绘制平面图时选择不同的标志来表示。在研究过程中,观察者要对行为场景和幼儿体育活的编码有清晰的了解,熟悉行为地图绘制工具的操作;要选择在时间充足、气候温和的日子进行观察,时间段应主要是幼儿的自由体育游戏时间,以减少教师指导或课程要求对幼儿体育活的限制。最后,观察者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使用电子设备将幼儿园的户外行为场景编码和幼儿的体育活编码如实标注在平面地图中。

这种编码方法可以涵盖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的所有行为场景和幼儿的各种活状态,使得观察者能够将观察到的实际情况详尽、清晰地绘制在行为地图中。

(二)行为地图的分析

对行为地图的分析应涉及到每一种行为场景中幼儿体育活的水平差异,或者活类型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帮助环境设计者设计出更加有利于幼儿体育活的户外环境。Cosco(2010)等人通过行为地图法对两所幼儿保育中心中户外体育环境及其幼儿活进行直接观察,绘制出两所保育中心的户外环境与幼儿活量的行为地图,并分析出由不同行为场景或相同行为场景的不同特点所引起的,幼儿活量的差异和每个行为场景的可供性。他们的研究表明:第一,走道是适合相对活跃的体育活的场景,但其可提供的活水平还要受到走道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地面质量(软、硬)、材质(塑胶、沙质、柏油、混凝土等)、走道宽度和走道形状(直线形、曲线形)等的影响,幼儿似乎更喜欢表面硬的、有弯曲的走道,因为这种跑道适合幼儿奔跑和骑车等;第二,多个游戏设备的综合可供性要高于单一游戏设备的可供性;第三,宽敞的玩沙区可以增加幼儿的交往机会,比较适合建构游戏等相对安静的活等。

在对行为地图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环境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等多学科,详细分析每一种行为场景中幼儿的活量或活类型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可能性原因,从而帮助幼儿园管理者和环境设计者理解各个年龄段幼儿体育活的环境特点。如,当前很多幼儿园在设计户外活环境时,更多的是从色彩视觉秩序、建筑风格等方面人手,根据建筑面积、安全性、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幼儿园管理者或环境设计者的要求,安排活区域、放置体育游戏器械,使得整个户外环境设计更多是符合成人的思想,而忽略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行为地图方法通过清晰的平面图、详尽的数据帮助成人真正地了解幼儿户外体育活的需要,以设计出真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需求的高质量活环境。

(三)行为地图的适用性

除了对幼儿园特定户外体育环境进行观察和分析之外,行为地图还适用于一些纵向研究,如使用行为地图来评价季节性和气候(如太阳的方位、降水、种植特点、气候带等)对全年体育活的影响;使用行为地图还可以分析性别、年龄、师幼互等个体和社会因素对幼儿体育活的影响,以及分析不同民族或种族背景的幼儿对行为场景使用的潜在差异等。进一步细化,行为地图还可以帮助分析每个幼儿在各种体育游戏中需要的平方比率,还有每种行为场景成本的有效性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纵向分析时,还需要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各个要素分别进行编码。

可见,行为地图在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的观察和设计中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这些横向和纵向研究不仅可以指导环境设计者的具体设计,还可以帮助幼儿教育者加深对每个幼儿特点和需要的了解,加强师幼互,优化师幼关系,以及帮助幼儿园管理者提高环境创设的成本效益,甚至还可以指导幼儿园户外设计的政策法规的确立等。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范文6

关键词:环境设计;手绘表达;设计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渐发展,人们对环境建设的审美需要日渐提高,市场对环境设计的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加大。电脑及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环境设计与电脑技术的相互融合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一时间电脑软件班层出不穷,在技法教学层面大有取代手绘教学之势,但无论如何都应是“头脑在先,手段在后”,各种工具只是头脑的辅助工具,不能取代大脑,而手绘自然是对大脑思维还原度最高的形式之一,比电脑制图来的要真切。环境设计不是简单的设计一个东西,设计师需要拥有极为丰富的空间想象力,运用各种元素营造一个场景,而这是软件无法帮助头脑想象的,它们只能辅助头脑来表达。手绘表达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技能的训练拓展到设计的思考层面。

一、高等院校手绘课程教学面临的现状

首先,目前普遍存在对手绘理解偏颇的现象。片面地认为手绘表现中线条画的直、画面效果“潇洒”即是好,其实不然。任何一种手绘图像技巧都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手绘图像的评价不是以图像技巧效果作为唯一标准的,图像的思想、内涵和设计主张是评价的关键。也就是说手绘表达最重要的是传达设计成果,准确表达空间关系。尤其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如何将一张室内或者室外平面图准确地以透视表达,这其中除了要选择好的角度和正确的透视关系外,准确地将各个空间的关系在透视图中清晰地交代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这关系到空间内部各构筑物之间关系的准确性表达。从空间关系的准确到材料、色彩的准确表达,只有这样的手绘图像才能算是好的手绘图。其次,过分追求某种讨巧的所谓表达风格。如某某手绘营号称亚洲最大手绘班,每年前往学习的同学络绎不绝,从该培训机构走出来的同学一出手皆是这一培训营老师的表现风格,这一现象也多次遭到一线设计师的抨击。诚然某一表现方式比较吸引甲方,但如果大家均临习此法,手绘的图像表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总之,手绘表达的评判标准绝不仅仅是以图像技巧为标准,其传达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才是其关键。

二、手绘教学的意义与教学目标

手绘教学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同学们准确表达设计思想,推敲设计方案,传达设计理念。首先,手绘课程的训练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强化,而是通过基本的技巧性训练带动并提升学生的思维认识水平,从而拓展对设计的思考。其次,手绘课堂教学也是解决设计表达各个环节中的基本技术性问题,比如空间的透视、物体的质感、光线所产生的阴影等等,这也是手绘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强调动手能力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手绘技能的训练也被看作是动手能力的重要方面。手绘表达贯穿于设计过程的始终,手绘表现设计灵感的能力也直接决定设计思维推进的效率。

三、针对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有效手绘教学的方法

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对设计者准确、清晰地表达设计思想的要求相对较高。从某种程度上讲,忌讳用漂亮的手绘技法遮盖设计上的不足,画的东西也应尽量简洁明了,去除过多的炫耀性的技法,从而回归到设计表达的本身。

(一)针对绘画功底较薄弱的同学应加强对基本功的练习。设计离不开设计师对生活的感知和对设计素材的积累。对形体的正确理解和准确刻画在设计中非常重要。只有有了对形体的准确理解才能对生活中好的设计准确摄入,并从中提取精华,从而产生好的创意。针对造型基础的训练,首先应该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能够掌握基本的透视原理,准确表达出空间物体的透视及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基础课程阶段(这里主要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所开设的设计素描课程),在表达方式上应以结构素描为主,通过线条来准确表达形体。即将重点放在对形体结构的准确把握上,使学生能够采用比较清晰明确的线条来概括形体。同时,线条的不同也因材而彰,即线条的轻重、速度、力量、顿挫等均取决于此时此地物体本身对表达者所产生的心理感受。线条本身即是对物体的提炼,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安排学生户外写生,通过对自然物象的写生,去触摸生活,发现生活。写生环节可多选自然物象题材,小到一片树叶、一块树皮,大到山川河流之势均可。贵在通过慢写生拉近与自然的距离,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从课程设置环节来讲,则是以写生为契机锻炼同学们以线条对物体属性的归纳总结,对日后更为准确表达空间中的物体将大有裨益。

(二)灵活地安排教学课时,使手绘课程真正起到为设计服务。手绘教学中的课时安排应根据设计课程的总体布局情况灵活设置,不应将手绘单纯地变成画画,更不能变成机械地临摹。正确地教学安排应是将技能性的课程拆分成为不同的阶段。基本技巧性阶段要集中时间授课,授课内容要具体明确且授课时间上不宜过长。通过将技能性课程与设计课题的结合来达到表现与设计的整体性,完成图像思考的作用,从而达到手绘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手绘大赛等对手绘的引导与推动。手绘大赛为推动手绘在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以大赛为契机,加强手绘创作。一方面提升手绘表现的艺术性,提供大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扩大交流空间,提高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找寻到自身兴趣点与奋斗方向。

(四)综合的手绘能力练习。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作为一名准设计师自然要具备多方面的修养,通过速写、水粉、水彩等提高综合的艺术修养。一方面加强平时的写生,建立一种对生活的捕捉意识,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为日后的设计创作寻找源泉。另一方面从专业培养来讲,大学的设计教育应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设计人才,而非一名优秀的绘图员。至此,设计专业应当积极开展如素描、速写、装饰画等基础性课程。在表现手法上也应通过多项引导的方式鼓励同学们就水彩、钢笔淡彩等不同绘画材料展开尝试,并最终能够让每位同学都找到一种个人擅长的艺术表达方式相伴于自身的设计生涯。通过艺术的方式延展自己的生活,为生活带来新奇和发现,并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即以艺术滋养设计,让自己的设计作品由内而外散发出优雅的艺术气质。加强平时的写生训练。写生可以训练学生敏锐的捕捉力、快速的表现力。在表现一个景物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即是要偏重于记录自身对景物的感受,还是要有意刻画景物的逼真效果,在目标明确后通过线条、色彩、肌理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展现表达目的。此外,在手绘教学中也应该注重与新型表现方式的结合。在数字影像日益发达的今天,手绘表达也应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在传达设计观点与设计理念的同时,也通过数字技术提高效率,从而达到审美上的与时俱进。因此,手绘表现方式上应呈现出多样性,即数字媒体艺术可以介入其中,最终表现形式可采用拼贴乃至动态的手法呈现。

四、结语

手绘表达作为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技能之一,其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设计思维的转化。最后,借用唐子颖老师在《用手绘思考》后记里的一句话作为手绘表达教学的终极目标“美好的画面不是目的,我们讲的是用画作为媒介、思考、创造、解释,终极目标是为了景观建造”,即方案的正确表达,顺利实现。

作者:于剑平 单位: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