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能人 创新精神 组织绩效
一、研究假设
能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少学者通过研究能人对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表明:能人能够有效地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带动村民创业,能人在村里从事经营活动,通过提供就业机会、纳税履行了社会责任(符钢战、韦振煜,2007),但从创新精神的角度来研究能人与合作组织的绩效关系的成果较少。本文试根据创新理论,结合成都合作组织的发展实践,探寻能人的创新精神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力图为成都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通过文献梳理,假设能人的创新精神对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有正向的影响。其理论模型如图一所示。
其中M1、M2、M3、M4、M5依次表示能人:有创新想法、寻求创新机会、支持创新活动、带动创新活动、敢于承担创新风险;N1、N2、N3、N4依次代表:客户满意创新产品、创新产品提高了企业效益、客户满意创新服务、创新服务提高了企业效益。
二、研究设计
按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成都市一、二、三圈层抽取了共64个专业合作组织,各合作组织随机抽取6户农户,共抽取了384户农户,收回有效问卷335份,有效率约为87%。借助SPSS17.0计算了各计量指标的描述性统计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专业合作组织中能人创新精神5个测量指标的均值都较小,说明成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能人不是很具备创新精神,成都农民合作组织的绩效不是很高。从相关系数矩阵的数据可得出9个指标两两相关。对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因子1为0.84.因子2为 0.93。Cronbach a 值大于0.7,说明数据有一定的可靠性。因子l(0.84)和因子2(0.93) Cronbach a的值均大于0.7,说明数据的可靠性较高。做因子分析适合性检验时,得KMO的值为0.89,且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结果(P=0.000)小于0.001,说明因子分析是适合的。表一是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共得到了2个特征值 大于1的因子。经正交旋转后,这2个因子共解释了87.397%的方差,这2个因子分别表示能人创新精神和合作组织的绩效。(表一)
采用测量能人创新精神的5个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自变量,采用测量合作组织绩效的4个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应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显著度在0.01水平上,可知能人创新精神对合作组织绩效有显著正相关,分析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假设是正确的。
三、结论建议
通过对成都市合作组织调查数据的分析,证实了能人的创新精神对合作组织的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能人越具有创新精神就越能为合作组织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说明能人应该具备这种创新素养。实证表明成都市专业合作组织中能人创新精神相对不足,造成成都专业合作组织的绩效较低,建议成都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具备创新精神的能人,另一方面要广泛引入具备创新精神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符钢战,韦振煜,黄荣贵.农村能人与农村发展[J]. 中国农村经济,2007(3)
[2] 卫,郝喜玲.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管理科学,2008(2)
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2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本文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与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前苏联研究中小学生数学能力个别差异的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包括有一定数学经验),可立即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这样一个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即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例如:化简[1+cos(α π/3)]/cos(π/6 α),按照化简的通常方法,需要运用cos(αβ)的公式,可想见展开后的繁杂程度。有学生指出,它很接近“正切半角公式”的模式(直觉思维),能否将上式中的两个余弦中的一个换成正弦,就可将化简程序简单化(思维的变通性)。由此分析出,由于cos(απ/3)=cos(π/3 α),且cos(π/6 α)=sin(π/3 α),因此,立得
原式=ctg1/2(π/3 α)=ctg(π/6 α/2)。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摈弃原有解题套路,对所化简的式子凭着正常思维的结果,加以联想,用简捷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以及潜在的创造性。
4、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对数学的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对那些包含新的和社会意义内容的问题,独立地列出公式并加以解答的先决条件。”在这里,克鲁切茨基通过数学活动中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造性”的数学能力(指在数学科学活动中的能力,它能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或新成就)联系起来,展示了两种能力的可转化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三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发现型,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如尝试指导法、效果回授法、引导发现法、启研法、尝试教学法、纲要信号法、自学辅导法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为此,都是要做到:①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②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增长率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
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创新精神 培养 策略
幼儿园各项活动都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创造、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如引导幼儿创编舞蹈动作、创编故事、创编歌词等。但这些活动中幼儿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远不如通过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来的直接和有效。
一、丰富的材料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丰富活动材料,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项探索活动。让幼儿与材料、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1.材料的提供应尽可能的多。
不但数量多,而且类型也要丰富,最好幼儿人手一份,每组一套。目的是使每个幼儿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都能动用各种感官全面地感知事物。
2.材料的提供应暗含一定的教育目标与内容。
教师精心地选择、设计和安排,使投放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结构,即暗含着事物的特征及其关系,而这些事物的特征和关系正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相适应。幼儿通过探索环境与操作材料,发现特征及关系,获得经验。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应不断引发幼儿思考“是什么”“为什么”,促进其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究活动,从多个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3.材料的提供应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所提供的材料应突出不同的特点:小班材料突出“趣味性”、中班材料突出“暗示性”、大班材料突出“挑战性”。
4.材料的提供应凸显科学现象
幼儿的观察水平较低,往往只是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因此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以引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如在小实验《会变色的大白菜》,教师先让幼儿猜测如果把大白菜放入红墨水中它会怎样?幼儿有的猜不变,有的猜会变红色。通过实验让幼儿亲眼目睹了大白菜变红色的经过,让幼儿了解了毛细现象。
二、有效的提问
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不仅是科学活动成功的基础,也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重要技术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科学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主动学习和发展。
1.开放式的提问方法
开放式问题没有明确、固定的标准答案,能够给提问对象更多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问题“请你把物体用力推一下,看他动不动?”其答案是单一的,不变的。而在问题“你怎样使你面前的物体移动?”中,“移动”为一定的,可控的,而“怎样”则变为可变的,开放的。
2.鼓励式的提问方法
教师应考虑全体幼儿,所提问题以鼓励为主,不要总向经常举手的几个能干的幼儿提问,或略其他幼儿。这样难免会事问题面过于狭窄,冷落发展相对较慢的幼儿。我们应设法让更多孩子(尤其是那些胆小、内向的孩子)参与回答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对能力较差的幼儿提简单的问题,对能力较强的幼儿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是同一个问题多请几个幼儿回答,从而扩大提问面。
3.启发式的提问方法
教师的有效提问对幼儿的科学探索起着指导和引导作用,可以为幼儿寻找探究的捷径,缩短摸索时间,更快地获得成功。在“瓶中取回形针”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在这些准备的材料中,你能用哪些材料快速地将回形针从瓶中取出来?”暗示了幼儿可选择的材料,省去了许多不切实际的猜想,缩小了探究范围,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使幼儿的科学探索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4.递进式的提问方法
教师的提问需要有层次性,即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也就是说,在问题的难度上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发展性原则。如在“怎样让纸落得快”活动中,第一层次问题“纸上增加了重量是不是会落得快一点呢?”让幼儿通过实验来发现,继而进入第二层次提问:“如果没有加重的材料,只有两张纸,你能让其中的一张纸落得快一点吗?”鼓励幼儿思考通过改变纸的形状来加快纸下落的速度。这样的分层提问设计,层层设问,由表及里,让幼儿巩固获得的教研,使幼儿无序的经验变成有序的经验,一步一步深入的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足够的时间
留给幼儿足够探索的时间,意味着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幼儿的智慧,意味着教师要给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满足幼儿的探究愿望,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1.让幼儿动手操作在先,教师操作验证在后
如果幼儿先看教师的演示,再一步一步按教师规定的步骤去做,重复老师的演示实验,则幼儿虽动了手,也有观察,但却是被牵着鼻子皱的被动的观察,没有主动性,没有独立动脑,反而增长了依赖性和惰性。
幼儿遇到困难时最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这时,若让幼儿操作在先,教师操作验证在后,便能给幼儿探索创新的机会。
2.让幼儿观察表达在先,教师归纳小结在后
教师归纳小结在后,幼儿就可以不受拘束,自主地观察与独立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否则,若教师先说,幼儿后观察,幼儿就会受教师语言的局限。
3.耐心等待
教师每抛出一个问题,都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在幼儿寻求科学答案的过程中,幼儿可能会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可能很难一下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时,教师要学会做一个耐心等待的旁观者,尊重幼儿严谨的科学态度,要为他们提供更多探索,交流,合作的机会,还要学会灵活调整预成的计划,以满足幼儿科学学习的需求,达到科学探索的目的。
四、科学的评价
积极参与活动,肯动脑筋的幼儿,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幼儿,好学好问好奇心强的幼儿,敢想敢干不怕困难有坚持性的幼儿,有独特见解有创造精神的幼儿,都应受到鼓励。
评价活动的效果时,不应把着眼点放在幼儿知道了什么,而应注重活动的过程,重视幼儿是否都主动积极地参加了活动,该活动对幼儿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对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创新精神,爱科学的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
五、发挥非正规的科学活动的作用
1.非正规的科学活动环境宽松和谐,易于激发幼儿的智力潜能。
非正规的科学活动对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自信、创新精神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自然角、科学角、饲养角、种植园地等都是幼儿爱去探索的地方。在哪里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参与探索,探索的内容,探索的时间、探索的伙伴等。对幼儿的非正规科学活动,教师不干涉,只需稍作巡视,只是观察幼儿的表现,帮助与鼓励幼儿而不下指令。在这样看宽松的氛围下,幼儿内心没有压力。当他们发自内心想玩想探索的时候,一定会精力集中,其心底的意图、潜在的创造力,定能达到充分发挥和展现。
2.作为正规科学活动的延伸
(1)可以解决正规科学活动中幼儿没有尽兴的问题:如发展慢一点的幼儿,可以在活动后到自然角尽兴尝试,发展快的幼儿还想探索玩个饱。
(2)有利于幼儿举一反三:正规科学活动留下的问题,幼儿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自然角,科学角等地创新进行尝试,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3)有利于长期系统的观察:如小蝌蚪的生长、种子的发芽、大白菜的变色等,不是一瞬间就能完成的,这些活动需放在自然角、饲养角等地进行。
3.作为正规科学活动的必要补充
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69-01
2l世纪是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这样的时代呼唤着创造性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课堂教学是培养创造人才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我们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有创造性的独立见解。那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优化教学环境。发展创新意识
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以往“说教式”。把学生当成机械接受知识的。储蓄罐”的传统模式,是压抑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的桎梏,必须营造和创设一种宽松、和谐、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尊重、关蹙、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下主动发展。同时让学生全员、全过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会创新。培养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意识。在五年制教材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选择有利于学生尝试实践、猫立删考l!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培养掣生创颥枘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寻找列fI已秩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能够激发学生创期的激情,触发,B-J新的贝感;MIITI也是检验创新的标尺n?此。窑践是创新的辑农,Jj为实践舱楗供丰富的感情认基础,并进而成为创新的基础,所以只有根植实践的创新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因此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弗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汉及基础技法。鼓励学生不要因循守旧,要敢于标新立异。要在实践中磨练自我,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在欣赏五册24课
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单向灌输基础知识为主,学生的角色是课堂活动的被动参与者、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完全忽视学生个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难以了解现实,发现自我。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远大的理想。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事例已经证明,人的创新意识越明确,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远大理想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通过课内外读物引导激励学生阅读名人传记,经常向学生介绍名人事迹,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著名教育家尼尔 波斯特说过:“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都像个‘句号’,那样只能说是教学的失败。‘教学’就是让学生的天空永远都挂着一个个奇异的问号。其间,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这如星辰般的问句,并激发他们渴望的眼神与探索的冲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就要依靠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视频有机的结合起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因为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教学,可极大调动眼、耳、口、手的动作。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作用下,使学生很快达到情绪的兴奋,主动探求知识,主动解决悬念,主动寻找解决困惑的方法或途径,主动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金钥匙。 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民族。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农耕、水利、医学和冶炼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发现和创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创新;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他们的创新个性品质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的极好材料。同样,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没有创新就要落后、就要挨打,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材料。和中华民族一样,世界上其他优秀民族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创新,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材料。因此,我们可以说生生不息的历史处处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处处都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主要就是以发散、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和设想,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去探索多种答案,最后使问题解决。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在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工业革命还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在学习汉武帝领导反击匈奴战争取得胜利以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汉武帝能取得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你从刘邦的败和汉武帝的胜中领悟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从而产生创新思维成果,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指从常规思维相反的角度、过程出发去思考问题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即“反其道而行之”,它是对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逆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的特点是对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持怀疑和相反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融进学生们的生活中,放到他们的世界里,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也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管以后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学会换位思考,很多的冲突就能避免,很多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了。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多转换角度看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做到历史学习中的“论从史出”,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学习,充分运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论》燕国材 著.
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6
论文摘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使得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态势,顺应这一形势,针对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系列基本特征,本文提出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以及改进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急需大批创新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而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创新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必备的素质。如何将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贯彻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呈现出以高度综合为主的特征,人才已成为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竞争焦点。谁拥有人才,谁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具有快速发展的优势和潜力。顺应这一形势,高等院校应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富于创新精神人才的基本特征可概述为以下几点:(1)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善于应变,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潜能;(2)愿意接受和善于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主动地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4)尊重知识,注重实践,不断探索未知领域;(5)重视专门技术,善于实践应用,敢于向传统理论、方法、技术质疑并挑战;(6)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究效率。[1]就化学实验教学而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去发现未知的东西或运用它去设计新实验、解决工程新问题等诸多能力的培养上,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尝试
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独到见地的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创造性思维除了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外,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大体上经过准备、酝酿、顿悟和验证等四个阶段。其中,全面掌握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扎实的试验研究技能是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准备和酝酿的先决条件;而深入思考、质疑以至于瞬间产生新知识火花则属于顿悟的阶段。如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是在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而在休息时受到蛇相互咬住尾巴成环状的启发而顿悟的。验证(试验)则是对假设通过实验或理论推证来使假设得以证明或作必要的修改完善,从而完成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全过程,使认识又深化了一步。化学实验是学生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试验研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的过程。要在实验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学习,教师必须改进方法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可从改革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入手,进行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在实验绪言课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的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大都理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有理想抱负,期望将来能在社会上干一番事业。同时,也应该注意部分学生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验教学则不以为然,甚至个别学生认为既然结论和现象都已经知道,做不做实验无关紧要。对此,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绪言课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实验意义和作用及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努力将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
首先,应明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许多理论需要通过实验得以证明,工程设计和生产应用实际问题在许多情况下也要通过实验来解决。其次,简述化学实验是人们揭示自然规律,科学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法国化学家维勒1828年在实验室里将无机物氰酸铵溶液蒸发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是靠神秘的生命力在活体内才能创造”的谬论。[2]这一事实表明,一位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否则难以探索和发现新的科学真理。第三,强调要破除创新的神秘感,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如日本学者白川教授通过实验开发出导电塑料而荣获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又一次说明了“人人能创造、事事能创造、时时能创造”的深刻哲理。这样,在第一堂化学实验课中,就逐步渗透“积极主动,大胆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不断创造的思想和意识”,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完成实验到主动参与实验,在活跃实验课的创造气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在实验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实验教学是学生深入理解并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工程师必备实验技能的教学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由于种种原因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实验规范及操作训练,实验技能很差;相当数量的同学满足于按照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要求;很少有人对实验及产生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或质疑。对此,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制造机会去激发学的求知欲望,引发其积极思考是每个从事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首先,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发掘素材,促进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例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介绍比色分析概念时,可提出无色溶液是否可以进行比色分析的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查资料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同时,将知识拓宽拓深,也为后续课程的系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拓展思维的空间。其次,有意识地改动部分实验内容,促使学生们在实验全过程中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如在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试有色溶液浓度时,可有意识地增加对比实验,用厚度比相同和厚度比不同的比色皿测定同一浓度的溶液,然后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测出的吸光度不同,使学生对朗柏比尔定律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对比实验中提示学生思考采用厚度比相同和不同比色皿测定法哪种方法使浓度计算更加简便的问题。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不断产生获得思维成果的乐趣,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强化。第三,在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中适当增加专业背景(工程实际)相关的内容,不断强化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对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设立金属银回收的综合性实验。安排学生将金相分析实验中冲洗金相照片的废定影液收集起来,要求他们自主设计金属银回收综合实验的回收路线,确定相应的实验条件,并规定每个实验应提取2克银以上。教学实践表明,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们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创新潜能的开发提供了载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成绩评定中充分体现学生创新(创意)的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成绩评定中体现创新(创意)的价值是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尚待解决和研讨的问题之一。按照传统的做法,实验成绩评定主要考虑学生出勤率、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等三个方面。显然,仅根据以上三个方面情况尚不能准确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可做如下改进:首先,在成绩评定中增加创新精神及表现方面考核内容,使其占实验教学成绩的1/4,为进行创新教学提供了支撑。与此同时,在课程开始时就将成绩评定方法向学生公开,努力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其次,细化创新精神及表现考核的具体内容,将其具体转化为辨别能力、质疑能力和钻研能力。所谓辨别能力是指学生明辨是非的程度和水平,如教师有意识地将试剂的浓度提高或降低时学生的反映及表现;质疑能力是体现学生有否冲破常规意识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意识和表现,特别是在实验现象不太明显的情况下学生的态度及言行作为;而专研能力则是反映学生“刨底问根”和“执着”的精神,如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未能成功时,学生是否有意识地深入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实事求是地反映实验的全貌,是否从实验失败中系统全面地找出了根本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3]第三,强化创新精神在实验成绩评定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两种措施以突出创新精神的权重。其一是假如创新精神方面得分达不到良好以上,不管其他三个方面如何优秀总成绩也不能给优秀;其二是创新精神方面得了优秀时,即使另三个方面成绩一般化其总成绩也打到良好以上。通过改进成绩评定办法,学生们大都能正确对待,积极主动地作好每个实验,认真细致地分析每个实验现象,对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尚待深入研讨的几个问题
一个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经过循循善诱、不断深化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参与教育的工作者们的协调、统一配合和默契才能够完成。而其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而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当前我们尚需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第一,进一步作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系统改革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要同步,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知识面、知识域”,减少重叠和交叉,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第二,进一步优选实验教学项目,按照新世纪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精简传统实验项目,增加现代实验项目,引进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项目,切实加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三,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逐渐增大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使更多的学生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尤其是工程背景明确的项目及富有前沿性的项目,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实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