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科学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科学体系

体育科学体系范文1

构建有效、完整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本文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对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分析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专业取向进行论述。

【关键词】

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专业化取向;教师教育

一、前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体育专业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也推动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发展。纵观体育学科教师教育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体育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当时的教育理念以及体育观念等,因此,明确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价值取向是构建完善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条件[1]。在当代环境背景下,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对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的教育模式进行改善,力求培养更加优质的体育教师。笔者将从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及专业化入手,对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体育学科教师教育专业及其专业化取向

(一)体育学科教师教育专业

很多学者对于“专业”的定义并不相同。有人认为,专业是指在某个方面的地位较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并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性;也有相关学者认为,专业应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要求:(1)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职业实践的依据,使职业具有一定的技能性。(2)该职业在社会上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能为社会带来一定的效益,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3)具有一定的专业自。那么,体育学科教师教育是否已经能够定义为“专业”?很多西方国家认为,教师教育仅仅只能算作“半专业”,日本相关学者也认为,教师教育仅仅达到“准专业”的要求[2]。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强。虽然从社会职能来看,教师教育对于社会具有一定的贡献。因此,我们应当着眼于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从而提升教育的“无可替代性”。

(二)体育学科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取向

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但并非“专业”。但是按照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力图将教师发展为一个“专业”,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工作当成具有专业性的工作,提高其工作专业水平,不但需要具有相关的从业资格以及入职之前的教育训练,还需要对知识进行不断的积累,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以及传教的技能,还包括教师对于自己职业态度的转变等。由此可知,教师专业的发展路程是艰难而曲折的,这就需要教师教育提供一定的支持。教师教育力量的强弱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能否向“专业”快速地发展[3]。因此,我们应当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视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取向,提高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体系

三、基于专业化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广大师生明确教学的目标,分清教学任务中的主次关系,从而能够将学习的重点进行确定,提高学习的效率[4]。其次,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全面素质,成为一个全能型人才。最后,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自身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相关原则

(1)超前性原则: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看待体育这个学科,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需遵循超前性原则。同时,应注重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考虑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其身体以及见识都在一天天增长,对于课程的设置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从体育学科自身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不断地发展、更新和涌现的,因此在对课程进行设置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将课程设置的主体方向把握好。(2)多元性原则: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注重课程的多元化。可以将多种元素相结合来展开体育教学。例如,可以将现代体育课程与民族体育课程相结合,现代体育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中都较为常见,但民族体育就较为少见。实际上,我国很多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将其融入于现代体育课堂中能够增添课堂的乐趣,还能促进民族的团结。(3)合理性原则:课程任务较轻时,会达不到学习的效果;课程任务较重时,会带给学生较大的压力,因此在对课程进行设置时,应注重其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教师应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结合其实际情况来对课程进行设置,使课程既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又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寻找一个平衡点,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基于专业化取向的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以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平作为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取向,并基于这个专业化取向对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构建,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效率,让体育师范专业学生能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对自己进行培养,使自己更加趋于“专业”[5]。明确了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专业取向,便能对于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提高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四、对于体育学科教师专业化的展望

优势:就我国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育体制而言,体育课程已经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推进之后,体育课程被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也越来越正式,对于体育教师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因此,很多师范类院校开设了专门的体育教育的专业,并加大了对于体育运动设施的资金投入,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人才,为我国体育学科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做出较大的贡献。劣势:虽然“专业化”仍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缺乏一定的经验,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相对应的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得到完善,相关的人才较为缺乏,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等,导致发展的脚步较为缓慢。机会:我们可以做出相关的宣传,树立全体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意识,让教师从专业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就一定能够距离专业化越来越近,实现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专业化的目标。

五、结语

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专业化能够有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体育课程师资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了教师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化的重视程度,督促其不断完善自身水平;其次,培养全民对于体育健身的意识,间接提高了国民体质;最后,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体育健儿,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更大的发展。总而言之,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专业化程度,并为之做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伏小亚 单位:宁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尧.我国专业化取向的高职教师培训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08(11):30~32.

[2]曾华.论我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取向[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Z1):59~63.

[3]王健,季浏.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01):70~73,94.

[4]陈大伟.教师专业化取向与校本培训[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06):1~4.

[5]段作章.教师专业化取向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7(05):53~56.

体育科学体系范文2

关键词: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策略

当前本科院校教育在进行扩招,这促进了本科教育的发展。本科学校教育就是要满足社会以及人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以及高素质的人才,而在教学中,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其关系着学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样对学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学校的教育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保证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体育教育专业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1.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现状

1.1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当前本科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教学质量,其中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师资队伍,一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具有一种高素质、结构合理、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教学质量,但是当前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够,教师素质水平存在差异,有的教师缺乏创新精神。

1.2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还是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很沉闷,极大的影响了教学的成果。

1.3专业学生生源质量不一

学生的质量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面对的学生质量都比较高,那么教学也会变得容易,质量就会有保证,如果学生质量较低,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当前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源广泛,体育素质存在差异,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1.4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当前科技发展迅速,现代的教学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但是有的教师只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1]。因此体育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多使用现代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成果。

2.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措施

2.1树立先进的体育教育教学思想与观念

教学观念以及思想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能够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及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还需要掌握当前对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要求,对教学质量加强管理,让教师能够树立教学质量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2.2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实践者,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应该注重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能够注重对专业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流动以及培养和引进两方面的关系,在保证教师队伍稳定的基础上,能够积极的引进优秀的专业体育教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2]。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及途径,积极的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增强师资力量,为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配备足够的教师,还需要注重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3改善教学硬件设施,监控教学质量

体育课教学中体育设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有的学校在设施这方面还不够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也会影响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该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建设力度,为教学开展提供物质基础,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让教学可以顺利的开展[3]。学校应该加大对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条件,满足教学中的各种需求;当前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化,学校应该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建立本科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监督控制体系,在此基础上,注重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发展。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应该注重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学校应该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的体育教师,改革当前教学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思想,促进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善平,闰鹏程,李淑娥,黄霞.陕西省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教学条件的调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

[2]曹俞,朱雷.浙江省高校训练队的经费保障因素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1)

体育科学体系范文3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采用多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随机抽取89所市、市县级重点中学的140位体育教师,260所普通中学的260位体育教师,320所农村中学320位体育教师。本研究发放问卷1360份,收回有效问卷1250份,有效回收率为95.1%,并采用了统计分析技术。在做好问卷调查的同时,我大量的走访了省、市、县有关单位和体育工作者,同时还专访了郑大体育学院及河南省教育厅体卫处、教学研究室等有关权威单位;另外我还查阅了有关的体育教改的资料和文章。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用统计分析法把影响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规划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进行。确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来分析新课标实施的标准及如何保证新课标实施的条件。综合前南斯拉夫教学论学者鲍良克和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教育理论,配合实现这一目标的系统结构由物质结构、人员结构、管理结构等。在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子系统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并不断的相互作用。学校体育教育与智力教育是一样的,是一个系统的层次结构体系,每个体系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系的每个部分都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所以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均衡性和衔接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充分的、合理的把握好每一个系统结构的关系并作合理安排,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为了正确实施新课程标准,多快好省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使系统的运转正常,对系统中的各个结构进行认真的现状研究,对于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很重要。

(一)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物质基础结构

由于我省属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还很落后,尤其是贫困山区的中小学不能够在体育设施上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在目前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保证和提供相对较好的物质条件,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本文主要对各级中学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条件、经费投入等情况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重点学校完全能保证场地的28.1%、基本保证的:40%、完全能保证器材的:7.7%、基本保证的:32.9%,普通学校完全能保证场地的:36.3%、基本保证的:48%、完全能保证器材的34%:

对照1989年11月8日原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印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通知;1990年3月12日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对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的具体标准的置化要求,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重点学校场地、器材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及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基本能保证教学需要。而普通学校、农村学校由于缺少经费无论场地还是器材均不能保证教学需要。农村学校两方面物质基础更薄弱,70%的被调查者认为场地根本不能保证教学,58%的认为器材也根本不能保证教学。调查还表明,当地政府对于体育教育有不同的侧重面,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农村中学相比,场地器材都具有明显优势。

(二)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师及人员结构

调查表明,河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学历结构基本合理,大专以上学历80%,其合格率在70%左右;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力军。但有些农村地区的体育专职老师还很缺乏,大部分是兼职教师。大部分毕业生不愿到偏远地区任教,主要是这些地方工资较低,条件落后。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师待遇的提高,这种状况正在逐渐转变;目前我省已经有40%农村学校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从职称结构上看,重点学校的职称大都在中教一级、普通学校教师职称集中在一、二级上,由于农村教师大都是兼职教师农村学校教师职称偏低,其原因多数反映认为学历起点低给职称评定带来很大影响。我们调查中学体育教师对待工作态度时发现,大部分教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但也有少数教师事业心不强,并且以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见多。通过访问调查了解到,这部分教师不热爱本职工作的主要原因,有的是嫌工作条件不理想,便得过且过;有的是嫌待遇底,在外面兼职;有的是上下级或同事关系不协调,持不配合的消极态度等。这些均不利于我们的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同时也说明我们在对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着差距。

对中学各年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情况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及进一步跟踪调查。从中可见,各学龄段学生绝大部分喜欢上体育课,但随着学龄的增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热情度有着下降的趋势。在对大部分学生问卷调查时发现不喜欢上体育课有几个主要原因:场地器材少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活动不方便,课堂组织单调、枯燥,整齐划一的组织形式限制了同学们活动的自由;课堂内容不能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调查中发现: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老师事业心较强,普通学校的较差。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超过76%,无所谓的14%,不喜欢的10%。对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重点学校是最好的,其次是普通学校,最差的是农村学校。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本的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健康知识包括“体育锻炼的意义”、“体育锻炼对生理系统的影响”、“怎样科学锻炼身体”、“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运动处方“等,体育知识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项目的基础知识,调查显示,城市重点学校的学生对这两方面知识的了解明显好于农村学生。

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通知精神,调查发现,河南省大部分中学班级学生人数严重超员,平均每班达到76人,有的班级学生人数甚至超过100人。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调,给体育课的组织到来了很大的困难;老师的辅导根本无法有效地进行,学生也不能充分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习自己喜爱的运动,致使上课效率、效果不好。

普通学校、农村学校班级人数相对较少,但师生比例结构同样失调严重,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兼职情况明显,其兼职有两种情况,即专职体育教师兼教其他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师兼教体育课,而两种情况的兼教都把体育课放在次要地位。

(三)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管理结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体育教学管理是按照体育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为此,我们对教师制订教学文件情况,实施课程标准情况,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学质量情况等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体育教师在制订教学文件方面还存在有一定问题,虽然平均91%的体育教师制订有课时计划,而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平均分别占7%、40%、3%。但大部分老师不是按照教学计划去上课的,并且上课的随意性比较大。尤其是农村的学校甚至没有教材,40%的老师是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上课的内容。农村中学46%的老师没有接受过新课标培训,不了解新课标的内容。

另外,不同的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相比而言,重点学校明显好于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有些学校的主管领导认为体育课上不上无所谓。40%的受访老师的课被其它主要的学科占用过,尤其是快要期末考试时体育课大部分早早的都被停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教育教学管理者对体育课质量监督的力度不够,80%的学校体育课不参与学校正常的教学评比。

三、建议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加强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老师的培训,帮助教师尽快理清新的教育观念;灌输快乐体育的思想意识,让体育课变为同学们乐学、爱学的一门功课。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树立服务意识,真正的为学校体育发展服务。学校领导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资力度,逐步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使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口号落到实处。体育教师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要改变观念,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锻炼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改革体育课堂组织形式,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是多样的、灵活的、学生乐于接受的。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李以章.系统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体育科学体系范文4

一、校本课程管理与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内涵

课程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校对教学工作实施管理,从而完成教学计划、大纲规定的教育任务。正确解读有关“三级课程”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对校本课程管理概念的理解。在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国家、地方、学校各司其职。国家制定总体规划;地方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制定地方需要的课程指导纲要,开发与选用;而学校则在国家、地方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因此,校本课程的管理必须首先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其次,每所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地开发和组织校本课程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主管理权,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以尊重师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等。基于以上的认识,可以将校本课程管理定义为是指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学生需要,而对课程进行的安排、实施、开发和评价等一系列的自主管理活动。

体育是学校各类课程当中最能反映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之一。由于体育课程教学环境、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这对地方和学校来说,各自的地域特征、体育传统等,都是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积极施行国家制订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进行体育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所谓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方案。由此可见,体育校本课程不仅指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也包括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再创造得到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在我国,关于体育课程的理解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

因此,本文结合以上论述,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定义为: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就是对体育类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

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贝塔朗菲曾说,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而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系统,强调的是整体性。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每个要素在系统中起着一定的特定作用,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否则,脱离整体,各要素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管理就是对于系统的管理,而体育管理就是对体育系统的管理,是以系统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体育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部署,进而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而方法体系则是以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作为学校体育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实践方法。根据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特点,综合运用系统技术方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且层次分明的方法体系,以实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

2.后现代主义哲学

所谓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形成,是同现代西方哲学中各个流派的升降沉浮密切相关,并随后结构主义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提倡多维视角和多元方法,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为基本特征,它表现出反本质主义倾向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冲击。目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要求实施校本课程管理,培养创新意识。为此,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为学校课程改革实现了质的飞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鼓励人们怀疑一切现有的知识权威,这对于教育理念的嬗变是一种触动。同时,后现代思想家倡导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鼓励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对话来建构他们自己的课程,教师是学习情境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除此之外,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倡导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和多元主义方法论,提倡以多种方式探究课程知识,强调个体自由和自主。

3.教育未来学理论

教育未来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以未来学及其相关科学为依托,探索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从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到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手段以及教育管理等都属于这门学科范围,从中探讨学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新趋势,以适应社会的变革步伐。因此,面向未来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学校体育校本的研究者来说,应该以适应未来需要为突破口,力争把未来体育教育引入到现在的教育,从而为实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做好铺垫和准备。

三、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体系

弄清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是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校本体育课程管理的价值追求应该包括健康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三个方面。首先,健康性。“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把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体育教育必须围绕五个领域目标展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并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其次,创造性。所谓校本体育课程所追求的创造性是指参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体育工作管理者的创造性主要包括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管理方式等;体育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做好实现者、组织者、探索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断地修正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而作为学生,要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学习,使体育学习达到最优化效果。再次,专业性。主要强调的是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扎根于教学,要积累、观察、记录并通过对教学材料的研究,使体育课程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实质。

2.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以学生发展为原则。体育校本课程管理要求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主动地可持续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决策中要让学生参与。同时,体育校本课程要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学生的差异及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教育。其次,自主性原则。依照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分配,体育部门要积极地组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权职的统一。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确保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再次,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学生有权对所学的课程项目提出建议。可见,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校体育课程管理体系,需要学校各方面人员的广泛参与。

3.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机构与内容

就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来看,需要构建有效的管理运用机制。而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组织与设计,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机构主要包括建立“体育校本课程评议委员会”、设置专门的体育校本课程管、成立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组等。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程管理计划,对课程定期诊断、评价、修改和校正,使课程系统最大限度地接近课程目标。

在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内容方面,要紧扣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第一,体育校本课程计划管理;第二,体育校本课程标准管理;第三,体育校本课程编制管理;第四,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第五,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如教学设施配备、保管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除此之外,对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指导纲要、教学大纲、课程开发等。

4.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模式

学校的课程管理模式是在实践中发展,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主要有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其中,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对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模式的学校把学校看作是社会文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充分重视教师的专业自。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是把整个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进行劳动分工,不同等级的课程管理者角色有很大差异。这种等级制结构和缺乏弹性的规章制度限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了学校中人际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新一轮教育课程教育需要全新的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模式。而全新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最大化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管理手段上,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关注教师理性和非理性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同时,现代模式的学校课程管理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能够让相关人士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管理,创造性地进行学校课程管理。

基于以上分析,为建立适应我国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模式,做如下的尝试:第一,构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决策系统。主要指体育部教学委员会根据学校课程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决定体育的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审议、教学管理、课程评价、激励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第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系统。为了使课程建设和发展得更好,应以广大教师为主体,结合本校的资源状况,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第三,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系统。实施主体主要由管理办公室或教研室组成。其中,办公室贯彻学校的政策,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协调。而教研室则根据整体安排,确保完成体育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第四,信息的收集系统。组织一支认真负责的信息小组,专门负责收集课程开发、课程教学等相关信息。信息收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来自各方面的客观信息,及时反馈到管理办公室,以便作出准确的判断,进而作出正确的评价。除此之外,课程管理要有必需的设备与经费上的支持,为体育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 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2(5).

[2] 辜伟节.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和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3] 靳玉乐主编.现代课程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陈慧琼,罗宏文.校本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思考与实践.湖北教育2005(1).

[6] 金东海.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学校课程管理.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

体育科学体系范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整合;课程体系;身心素质

体育教学是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关键,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实力,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实现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不断优化资源整合和重组,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新完善,从而来让高校体育教育呈现更多的意义。

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该构建科学化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目标,关注人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来对他们的个性和人格进行有效的鼓励和提升,促进个体的成长;构建健康的体育校园文化环境,以环境为依托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多方面的保障,推动教学效果延伸;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及延伸,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体育教学的延伸意义,促进学生多维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个人发展和进步,强化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强化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教学相长,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型,助力教学效能提升。总的来说,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是立体化、多元化的,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立足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不断地促进课程体系建设,这样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来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作用,为人才成长和发展创造有效的条件。

2.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整合及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研究

2.1以协同创新为核心促进体育教学实践

以协同创新为核心促进体育教学实践,明确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目标,为高校体育教育实现指明道路。必须要结合时展潮流和素质教育改革推进来合理优化教学方式,提升体育教学课程创新化的发展和进步。应该充分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赋予高校体育教学更多的使命感和时代性,善于从体育本身汲取营养,从而来更好地保证体育精神与个人人格培养的融合,在实现个人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来进一步地实现个人身心素质的强化,有效的促进高校人才的输出,从而打造出完善的高校体育育人机制。

2.2构建科学化的体育教育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化的体育教育管理制度,有效促进体育教学秩序的构建和稳固,从而来更好地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和效果。第一,不断地加强对于体育教育的管理,包括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教材的设定、体育教学规划、体育教学方式等,实现对于体育教学的系统化管理。同时,还应该建立有效的体育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对于体育教育进行系统化的树立和管理,促进各个教育组织部门的密切配合。第二,打造完善的体育教育内容支撑,包括对于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研究、体育活动设置、体育选修课程的举办等,从而来不断地为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效支撑。比如可以通过打造开放式校选课程,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内容,提升他们的体育视野和体育素质。

2.3资源整合与重组,实现课程内容建构

资源整合与重组,实现课程内容建构。要想让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产生更强的实践效果,就必须要善于对现有的体育课程和内容资源进行重组,从而让体育课程内容更加鲜活起来,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第一,结合本校体育教学资源,来对优势课程进行优化重组,将本校的优势内容进行意义上的建构,从而来很好的构建专业化的体育教学内容集群,打造本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引领体育教学朝着健康化、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为学生体育素质提升提供有效的基础;此外,还可以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结合彼此的优势来对自身体育课程进行整合,打造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第二,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实现体育教学跨学科教学研究,从而来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它与心理学、保健营养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因此可以将这些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不断地带领教学体育教学朝向更加健康的方向迈进,从而有效的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4加速高校体育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

加速高校体育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全面促进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教学的互相促进和融合,为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创造有效的条件。第一,打造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来进行选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等,针对于自身潜能的开发来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以此来不断地实现自身综合体育能力的提升。第二,打造完善的网络教学系统,学生可以直接到网络平台自行下载教学资料,学习校级体育精品课程,从而来不断地提升自身对于体育内容和体育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地领会到体育的核心精神,为自身的成长和终身发展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总而言之,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是未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然,通过有效的线上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评价与教学互动,强化体育教学。

2.5打造完善的高校体育教育实践基地

打造完善的高校体育教育实践基地,保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效能提升。结合体育教学目标,巧妙地借助于校园文化建设来对之进行有效的促进,能够不断地打造完善、科学化的教学机制,增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第一,应该充分地保证资金的充足,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器材、场地、师资力量等要素,都应该进行有效的配备,从而为高校体育一线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和鼓励。第二,高校要结合自身体育教学的优势来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把控,打造资源共享的创新性平台,多与社会上的体育组织进行有效而密切地沟通和联系,这样可以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为学生综合体育素质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通过打造完善的高校体育教育实践基地,你鞥够开发广大师生的体育学习热情,从根本上促进体育综合素质和能力。

2.6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对于教学质量、学生体育行为、课程设置、资源整合等多方面进行有效科学的评价,对于教学改革的顺利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系统化的过程评价,以教学过程评价为核心来进行评价,善于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进行及时地鼓励,并不断地对高校教学过程进行及时地修正和管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应该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来对教学课程设置、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情况等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完善和管理,从而来不断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的科学性,这样可以不断地维护教育公平,并增强高校体育课程教育的实效性,为时代进步和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支持。

3.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渗透,特别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整合及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了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资源内容、教学队伍、学习方式、教学目标等都有着较为严格地要求。具体到实践教学中,应该以协同创新为核心促进体育教学实践、构建科学化的体育教育管理制度、资源整合与重组、加速高校体育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打造完善的高校体育教育实践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等,从而来不断地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同仁,马向文,王亚飞,钱杰.集约化高校园区体育教育资源与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3:77-82.

[2]胡小善.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体育大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05:95-98.

[3]王南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贵州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的必要性分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2,03:88-91.

[4]伍娟,林志军.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23:139+141.

体育科学体系范文6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该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下,近年来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有所下滑,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的脱节。本文通过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便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和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体育教育训练学 课程体系 现状 对策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是由“体育教学训练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学”两门学科组合而成的交叉性综合学科,是体育学下设的四个二级学科点之一,是以探索、研究体育教学规律与运动训练规律为目的,以了解和解决体育教育和运动过程中,因实践需要而导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运动技术难题为内容,具有显著的实践应用性的一门综合科学。具体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游泳等术科专业方向和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方向。而专业技术水平是本专业最基本、最集中的标志。主要培养目标是:高校体育师资、教练、科研及管理人员,其中体育师资的培养是第一位。

一、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发展趋势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从1954年开始至今己有50年历史。虽然历史相对较短,在确立研究生教育之初,其课程设置主要是模仿和借鉴国外课程(特别前苏联)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但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研究方向由单一到多元,体现更大的包容性,突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使用“研究方向”实质上是二级学科的下一层,即三级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关系到能否保持专业总体优势和学术特点,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方向一直是以竟技项目划分,把研究方向与从事的体育项目相对应,所以我们曾经出现过如:田径研究领域又分为跑的方向、跳的方向、投的方向等越分越细的现象。专业研究方向过多,过细、过窄且不少研究方向已陈旧过时,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们是以二级学科设置学位点,并以此设置课程,培养研究生。同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普遍存在因人设课、改课程名称不改课程内容的情况。这种课程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体育发展的需要。

(一)单科性课程设置多,综合性课程偏少

目前各校都是以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设置学位点,并以此设置课程培养研究生,这种设置导致了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和必需的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窄,影响了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

(二)重复内容偏多,研究性、前沿性不够

多年来,我们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部分课程内容反映不出学科领域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本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和尚存争议性问题,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降低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三)选修课程门数偏少,跨学科、选修课的开设尚未得到重视

高校开设选修课门数差别很大,从调查结果看出各校开设的选修课门数较少,学生缺乏选择余地,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很多学校对跨学科选修均未做出规定,有些高校甚至未开出跨学科选修课,不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对策

(一)科学设置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为体育教师和训练队教练,良好的专业技术是他们从业的根本,所以一定要加强该专业的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这就要求培养单位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方面要增加专项技术课程的课时数,另一方面设置一些技术性教学的选修课,并且调整技术课程的设置时间,使研究生二、三年级有技术课程的学习。组织各种项目的比赛活动,使学生在相互比赛中进行学习。

(二)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管理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一方面任课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设置的课时数对本专业的研究生进行课堂教学,对出现教师不给研究生上课、代替教师上课的情况一定要严格处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使任课教师严格对待硕士研究生教学,认真备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三)提高学生进行课下学习的自觉性

为硕士研究生设置专门的自习室,以便提供良好的自习环境,并将学生的课下自学列入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评比中。

(四)加强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提倡鼓励硕士研究生多发表高质量的文章,对研究生发表文章的版面费,设立专门的扶持资金,并对发表高质量文章的学生进行奖励。定期组织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邀请导师对科研思路进行指导,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 曹丽华.福建省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课程设置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8(5):56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