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语文授课环节不注重形象思维及语言特征,不注重培养及借助逻辑思维,由此不利于受教者掌握语言技巧,在师生互动中练习听说读写,继而明晰文本内容,自然不利于提升语文授课质量,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很多学困生由此产生。单纯面向应试教育的讲解方式,很多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都被省略,由此令学生心中的语文匮乏一种灵动性,无法将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以实现将受教者逻辑思维能力予以培养的目标,施教者可以着眼于如下方面:
一、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维能力呈现一种科学性,能够打破传统见闻及一些结论的束缚,将传统知识范畴的束缚及思维定势的桎梏,即使很多人皆认为一些结论较为完美,但施教者也可以着眼于新层面进行探究,查缺补漏,积极进行创新。在应试教育模式的笼罩下,施教者于传统课堂教学当中,更为注重师道的无上性,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一种被动记载的位置,学生不敢积极进行探究尝试,由此,其发散性思维就无法被调动起来。不断提升受教者的思维能力水平,施教者应当首先将自身和受教者之间的关系打造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彰显一种和谐性。施教者应当将鼓励给予学生,令其带着信心参加到学科创新之中,这一环节施教者应当对受教者的好奇心予以尊重,将其视为课堂互动的合作者,令整个课堂笼罩在一种积极思索、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之中。
由此,和谐师生氛围的营造,令受教者在没有压力及顾虑的授课情境之下,带着一种快乐的情绪自主的投入到语文情境中,大胆地自我讲解阐述,由此,很多具有创新特征的观点就会源源不断的显现。将更多激励手段施于师生互动之中,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意见交流,将学生敢于质疑于师,质疑课本的精神培养起来。此外,授课环节,施教者应当注重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令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探寻问题答案。
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布鲁纳这位美国的心理学家强调,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其进行学习的最佳动力。授课环节怎样将其兴趣激发,逐渐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业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受教者学习的兴趣最会为精彩、灵动的授课氛围所激发,其思维也会随之延展开来。所以,小学语文授课应当着眼于本章节内容及受教者认知特征进行恰当的安排,将与其年龄特征等相吻合的情境设置出来,从而激发其兴趣,继而将创新思维激发出来。众多创新资源蕴含于小学语文文本之中,施教者唯有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悉心捕捉,并将便于施教的氛围予以营造,设置巧妙的问题,将其创新积极性充分调动,同时积极鼓励其创造性思维,即使点滴闪光点,教师也应当带着发现的眼光予以肯定。由此,受教者就能收获心灵的体验,感受创造的快乐,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释疑能力
对问题大胆提问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有效举措,懂得求知为目的。小学语文阅读环节,施教者注重对受教者这一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将各种时机把握住,注重对其分析疑问能力的培养。
比方说,施教者在讲述《全神贯注》这篇文章的时候,通过对重点段的默读,将罗丹专心于工作的句子勾画出来,并标注标号。学生对文段进行仔细阅读之后,有的学生将疑问提出,为何将标号标出啊,是不是我们可以自主查找然后自己分析找到的句子。学生这种勇气十足的话语,令老师为之一惊,不过想到学生敢于大胆表露自己想法,于是教师对其信息进行鼓励,引领学生尝试思考可不可以将所标注句子顺序进行颠倒。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学生们进行了各自观点的阐述。一些学生谈到,文章所展示的是罗丹专注于工作的语言、神态及动作,自最初的认真观察到细心思索,最后发现上述动作为因循事件发展顺序而写,因此不可以将顺序调换;一些学生谈到罗丹逐渐变化的情绪,在观察阶段的平静,到思考到修改策略时候的激动等,可见其情绪有一种程度不断加重的变化,因此不可以将其颠倒……整堂课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我们也看到了学生精彩的回答。因此,“全神贯注”这一成语得以深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了其内涵,进而凸显重点,亦将授课难点凸显,授课效果尤为明显。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师生之间长效的坚持。授课环节,教师应当巧抓机会,妙去引导,借助多种授课方式,辅之以恰当的练习及引导,用慧眼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 写作教学 写作意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基本上都处于较低的程度,对于文章的理解还比较浅,写作意识也比较弱。阅读与写作将一直跟随学生的学习生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意识,成为老师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其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
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小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阅读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写作则是学生将知识外化的过程。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写作将阅读中的积累进行运用。两者之间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能力的提高。
1.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写作材料与写法。
写作需要大量的素材,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手法,把自己的所想所感,通过文字的描写叙述正确地表达出来。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写作材料,各种写作素材信手拈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脑中就已经开始形成对各种写法的初步认识,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1]
2.通过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借助阅读,学生对外面世界的认识范围得到扩展,加深对各种现象的认知和理解。文章中的各种现象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地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联想,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通过阅读,学生形成自我表达意识,有着初步的自我看法。
借助阅读教学,在写作前,学生已经在头脑中开始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认识,再加之一些与其生活的实际联系,就形成一种自我认知,在写作中形成自我表达意识。有了对事物初步的自我看法,学生在不断的自我表达中建立自信、确立认知,这对于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材实例进行写作意识的培养
现以苏教版语文书中《生命的壮歌》、《鸟语》、《负荆请罪》三篇文章为例,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进行实例探讨。
1.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确保学生有写作兴趣、前期的写作意识。这就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在阅读《生命的壮歌》这一文章时,可以采取现实场景播放的方式,通过视频讲述蚂蚁是怎样抱团逃出火焰包围的,老羚羊是如何舍弃生命让小羚羊生存下去的,具体实景展示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给学生以“珍爱生命”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生命顽强地生存着,比如暴风雨中的小鸟、树木花草等,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些生命如何顽强地生存着。[2]
在写作意识的培养上,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上的表达,然后让学生进行写作,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前期的认识理解,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写作意识也就愈发强烈。
2.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写作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不断联系,找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拓宽学生的认识视野,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写作意识的一种方法。
以《鸟语》一文为例,前期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规律和习性。借助观察,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素材。以《负荆请罪》为例,通过分角色朗读文章,学生在阅读中处于角色扮演阶段,更好地体会故事的含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在教学生活中,老师要尝试给学生灌输不同类型的文章体裁,从描写散文到哲理文章,不断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理解和认识。学生有了更广的视野,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就有了更强烈的写作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领悟与想象能力。
写作意识的养成不仅靠观察与领悟,还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在《生命的壮歌》一文中的“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把羚羊跳跃时所划出的一道道弧线比做“生命桥”,这时老师就要向学生介绍什么叫比喻,通过“弧线”与“桥”的联想,让学生造句,寻找生活中可以进行联想的事物。[3]
通过心理暗示,借助生活观察积累及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就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以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可以说是写作教学的“开路先锋”,通过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领悟能力和想象力,为语文写作积累语言、材料和写法。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写作的习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敏.试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关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3,25(03):23-24.
小学语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3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基本形式,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将问题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自主寻求、探索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探索思维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将认知过程深化成自主探究再创造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探索意识。问题教学法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
1.阅读训练模式重教材知识点
传统阅读训练模式过于偏重教材阅读训练语文知识点,忽视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感受的把握以及对整体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情感互动,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将完整的阅读内容分层逐句分析讲解,把阅读式内容转变成了知识点教学,忽略了学生感悟文章的能力,靠“填鸭式”教育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不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降低了小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设计根本不符合课程标准。
2.教师过分掌控课堂,师生缺乏有效互动
长期以来,受应试考试的影响,教师怕耽误教学进程,一直在?n堂上“唱独角戏”,害怕来用问题教学,学生会浪费教学时间,拖慢教学进程,导致课堂一直以教师的“讲”为主。由于小学生生性好动,在教师沉醉于“滔滔不绝”时,学生无法在语文课堂上集中精神,导致学生对语文产生懈怠感,更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发展。
3.流于形式的学生学习探究
新课改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归还于学生,但教师还是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起到有效的引导者的作用。有的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盲目追求新目标,在教学中放任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教师的引导作用完全被“淘汰”掉,课堂毫无秩序,教学毫无目标可言,使语文阅读教学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有效运用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文本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拟定具有探索性意义的问题运用阅读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法有:
1.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提供的材料,以提出问题为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创设阅读课堂环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2.合作探究,加强生生交流
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制定适合学生探究的文本内容,设定预期教学目标,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既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自觉发展语文阅读素养。
3.适时引导,和学生共同成长
问题教学法侧重学生自主探索,充当“主角”的角色,而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以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思路,让学生明晰自我的探究目标,进行实践操作,独立思索,从而解决问题。此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4.问题启发方式多样化,助力学生探究
小学语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4
一、对小学语文跨越式试验的概述
想要在小学语文跨越式试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跨越式试验,以及它的提出背景和具体目标。小学语文的跨越式试验最早在我国广州深圳开始实行,它主要是指将小学语文的词语、阅读和写作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并将计算机、多媒体等新兴教学设施应用到其中,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模式的革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主要教学目的在于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坚持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形式,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二、小学语文跨越式试验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对策
(一)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字、词、句的理解和应用,没有坚持从学生的内在诉求出发,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没有重视跨越式试验,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在小学语文跨越式试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做到有效教学。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采用合作教学法进行教学,即教师把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他们组成学习小分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彼此的交流沟通,实现思维的扩散;其次,互换角色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与教师交换角色,让小学生担当小教师,从而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再次,有感情朗读和角色扮演。想要让学生有意愿进行学习,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一定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采取角色朗读法或角色扮演法可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文章的含义,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守株待兔》这一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以他们的学习能力为基础,而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包括了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等。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对他们这些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授课程《桂林山水》的时候,文章一开篇就点名了桂林的美丽景色,此时教师就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根据文章来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桂林。再比如教师在讲解课文《秋天的雨》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文章的延展性,让学生自己动笔来写“春天的雨”、“夏天的雨”,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扩散,保证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坚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主动性
近年来,在全国的很多小学中,教学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教师越来越重视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对课堂教学成果进行经常性反思等手段来达到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者的目的,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然与以前相比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如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留守儿童却逐渐增多等问题,都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由于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知识面涵盖广、需要识记的内容多、与生活联系紧密等特点,又加上这门学科在写作和阅读方面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造成许多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情况欠佳、学习主动性不高等现象。上述几个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任务中本身就是教学的难点,这些现象在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
二、小学生普遍心理
小学是学生步入学校进行学习的初级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开端,也是向初中教育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小学生是一群刚刚进入学校门槛且心智能力尚幼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通常开阔但尚未成形,就如同一张白纸一般,他们对于各学科的学习通常以兴趣为优先考虑因素。因此,语文老师需要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方法
教师的职责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总结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案,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们通过改善教学方法以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1.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变化
现代学生接受语文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门槛,通常对周边事物抱有即好奇又抵触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新的环境,一方面又讨厌失去自由被学校教育所束缚。此外,小学生的思维大多活跃,但认知方面具有局限性,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高,认为语文是一门实用性不强的学科,对该学科的学习也通常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情绪以及行为的变化,摆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对学生进行课业知识的传授,然而现代的教育理念对这种传统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其观点是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双方占有同等地位进行交流与反馈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分析来决定教学的进程和速度,学生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以及对老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来吸取语文知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双方都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不断根据对方传达出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自我调整。
3.注重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小学语文作为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于小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学科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培养其对语文的逻辑思维十分必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对教材上规定内容的教学,应透过传授的内容重视其背后所蕴含的语文逻辑和思想,让学生养成语文思维的习惯,不能只是会背诵,还要懂得运用。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下列步骤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首先,要主抓基础内容:学生的语文成绩通常具有差异性,且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以及学习技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教学,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技巧。其次,明确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和自己思考,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老师对学生起帮助和主导的作用,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的阐述,结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和特点的分析,并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使小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魅力;规范化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更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而小学语文则是培养学生拥有正确语言素养的一门基础学科。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发挥出教师的语言魅力是有着极高要求的。
一、语言魅力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语言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学生能够成长成才的导航。而且,在小学时期,学生还不成熟,心智比较落后,正是学生人格培养和语言学习的重要时期,所以老师是否能够正确地发挥语言的魅力,是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的决定性因素。
二、学会使用幽默的语言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开展教学最为有效的途径。那么,如果老师能够采用一些幽默有趣的语言,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学习内容上,同时,还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增强老师的亲和力,让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老师要规范自己的语言
语言魅力不仅仅是指语言使用的优美性,当然还包括了语言发音的准确性。小学语文则起到了学生语言规范化的重要作用,而语文老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会说普通话,老师就一定要规范自己,让自己能够说好普通话,掌握
普通话的正确发音,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
作用。
四、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语言魅力的正确发挥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让学生掌握语言的艺术,让他们能够运用语言精准地表达出他们所说内容的意思。而且,通过语言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关联词的学习等。所以,在老师正确发挥语言魅力的教学下,能够帮助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言是一门艺术,而小学语文老师则是这门艺术的传播者与教导者,是老师教学过程中所不能够缺少的部分,更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所以,老师要正确地发挥语言魅力,培养出真正的
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庆飞.如何培养“听”的能力[J].广西教育,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