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的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检验的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检验的发展史

医学检验的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音乐艺术实践;大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01-01

音乐艺术实践是一种具有创新意识的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多方面、多层次与音乐打交道的方式,尝试表现自己和自我实现从而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学生从音乐艺术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音乐教育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能极大的提升心理素质,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和学生的业余生活。因此,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

一、音乐教育中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从特定意义上讲,音乐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素质,比音乐课堂教学更广泛也更深入。因而,音乐艺术实践在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拓展音乐教育的空间,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知道音乐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实践性,因为,对于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要充分运用、深化和提高,对于老师教授的音乐基本知识更好的吸收和理解,那么只有在音乐艺术实践中来完成,这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做到的。只有学习和掌握了音乐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才有依托和根基,不然就是虚张声势和哗众取宠;健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可以对在音乐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和考查,对音乐教学工作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我们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的有机融合,将会为学校音乐教育注入全新的活力。

二、音乐艺术实践与大学生发展的途径

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离不开音乐艺术实践。

(一)音乐艺术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当前,如何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一般的讲,学生都具有某种发展的可能性,但是,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外,如果没有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可能不会转变为发展的现实。

(二)音乐艺术实践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音乐艺术表演必须要求表演者形态是良好的,无论你的艺术修养、技能水平方面都要靠表演者的自信心来体现。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要想成功地完成表演任务,必须要对自己有信心,当他成功的完成了一次表演后,对于从事其它的活动也会充满信心的,因而在实践中的坚持练习就显得相当重要。比如,在演奏钢琴时十指灵巧的配合,演奏弦乐器时必须要洒脱灵活,对于管乐器演奏要注意呼吸、吐舌、口型、指法等等,而歌唱者几乎调动了全身的肌肉和器官参与工作。可见,在音乐艺术实践中,除了热情和兴趣外,更要坚忍不拔的决心和毅力,相信自己能成功并为之而不懈地努力。这表明了音乐艺术实践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三)音乐艺术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创新过程,是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因而,音乐艺术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开展音乐艺术实践至少在形式上能够保证人人自主参与,便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这种机会和氛围。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尽情的表现自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由于对某门学科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便会采取主动的意志行动,他的思维和情感被激活,此时的心理活动处于高度的积极状态,为掌握知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正是由于这种痴迷的情感投入和高度的注意力集中状态,推动了学生深入钻研,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音乐艺术实践能帮助学生的个性发展

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实践适应于不同个性学生的共同参与,学生可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各种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每个人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且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个性的最佳发展,音乐艺术实践为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可能和空间。组织开展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的过程。

(五)音乐艺术实践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

医学检验的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教科研;引领;发展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主管部门、社会、家长对幼儿园优质办学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毋庸置疑,幼儿园正面临着空前的办学压力,也面临着诸多亟需破解的难题。倘若没有改革现有的管理思路,创新管理策略,倘若继续采用经验办学、套用他人的模式办学,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为此,笔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教科研的优势,通过组织科学、规范、高效的教科研活动,来引领学校发展。下面就以我园正在组织实施的同安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幼儿个别化学习的支持策略研究”实践研究为例,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开展教科研工作,丰富园本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的发展而存在的,这就要求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必须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其实施必须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与学习兴趣。由于目前幼儿园尚无国家规定的统一的课程标准与实施模式,每个幼儿园都必须在遵循幼儿园教育宗旨与目的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条件自行选择和确定适宜的课程内容,而后组织实施与评价。由此可见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建设的重要性,它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载体,也是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因此,管理者不可能因循守旧,采取经验模式办学,而应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结合园本实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学习情境,开发园本课程,丰富课程体系,满足不同需求的幼儿的成长需求。

二、开展教科研工作,提升师资水平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的业务水平决定了课程执行的力度。丰富的园本课程只有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实施下,才可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功能,达到课程设置的初衷。因此,在通过教科研活动不断丰富我园课程内容的同时,我又创造条件、广搭教科研平台,引导老师们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因为,实践出真知,富有实践性的教科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

三、开展教科研工作,凝聚团队共识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幼教事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且还取决于管理者能否凝聚这支高素质团队的共识,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特长,挖掘其潜能,激发其创造力,并将其形成合力,共同撑起幼教事业的一片天空,确保幼儿全面发展。

我园将园本问题确立为研究课题,然后组织团队攻坚克难,研究课题,也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成了团队共同的追求,团队成员在这一共同追求的驱动下,团结协作,和谐共进,创造奇迹。

四、开展教科研工作,改善办学条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地办学条件是优质办学的前提条件。更何况在幼教界里,“环境育人”已然成为管理者的办学手段之一。当然,良好地办学条件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固然是改善办学条件的有利保障,但是再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也只有在老师们的科学、合理的布置与使用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用。再说,最先进的未必是最好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只有经过创造性地研究使用,使其符合园本需求的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才可能真正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否则,则可能成为摆设,甚至是累赘。

五、开展教科研工作,培育创新文化

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想创新也是幼儿园不断发展的灵魂。因循守旧、经验化的办学模式显然跟不上时展的需求,在社会大环境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幼儿园

的管理也应与时俱进,既继承发扬前人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也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当然,“创新”不能流于形式,止于口号,创新必须基于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前提下的,因此,要在幼儿园里营造创新的氛围,培育创新的文化,务实开展教科研活动,组织实践研究显然是最有效地手段之一。

因为,教科研活动大都属于创造性地活动,它不仅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园本问题,而且能让从事教科研活动的老师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创新的思维与习惯、拥有创新的意识与精神。而一个创新意识与精神的教师团队,势必会营造出创新的文化氛围。

当然,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并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而是通过教科研活动引领学校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

况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科研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教科研活动又是一项极为严肃与认真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无论是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还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都需要潜心研究、持续研究才能发现与把握。幼儿不是可以随便进行实验的物品,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发展中的稚嫩的个体,他们需要精心的呵护。凡此种种,都是管理者在充分发挥教科研活动优势的同时,所必须引起关注,并极力加以规避的问题。

实践研究证明教育科研是幼儿园的立园之本、兴园之策、发展之源,唯有立足于教科研工作,才能把握幼教发展的脉搏,深化幼教改革,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也唯有这样, 幼儿教师才能成为合格的新一代的灵魂塑造者,才能支撑起幼教这片广阔的天空,才能培养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孩子。

【参考文献】

[1]严仲连.幼儿园课程实施适应取向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学前教育研究,2010(2)

[2]徐碧贤.建构基于生态环境的园本课程.学前教育研究,2009(5)

[3]王小英.幼儿园教科研活动应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教育,2012(4)

医学检验的发展史范文3

关键词:以校为本;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69-03

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提出“信息素养”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培养,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胜任新的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然而,信息技术教师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队伍的一些特点,如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教师个体之间差异明显等。由此提出了针对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需求而开展的校本培训,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校本培训将成为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出发,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需求,分析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校本培训的实施建议,以期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概述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现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概括为:

1.入门培训专业发展模式。对于新入职教师一般设置岗前培训,即担任教师正式上课之前的培训教育。这种新任教师培训模式,大致有三种情况:老教师传、帮、带方式,教师集中培训方式,新教师专业研修方式。教师入门培训专业发展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全方位深入展开。

2.以高校为依托的专业发展模式。依托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可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培训基地,在高等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部实施。以高校为依托的专业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学科理论优势,可使教师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高校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相对封闭,会导致其专业培训经常会一定程度地脱离真实一线教学实际。

3.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培训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英国等国家提出,“校本”表示“以学校为根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和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根据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专长和创造能力的要求,校本培训要从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式传授知识的陈旧方法入手,攻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以此谋求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建设一支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较强的创造能力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二、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及实施建议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较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只要技术好即可,学校没有组织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科研活动;很多学校只有为数不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学校常采取的办法是让信息技术教师参加通识培训或者其他理科教研组培训活动。但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很强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教师即使参加了通识培训,也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解读不到位,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内容的制定往往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技术内容,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是以学习“技术”为目标的,培训主要内容是课件制作、网络技术等,很少涉及到教育理论、学科教学论、教学法等方面的内容。然而,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显然与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有本质区别,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需要完善和提高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更急需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针对这些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实施建议:

1.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作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个学校在新一轮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中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研修成果,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本身就是很好的研修资源,无论是成果本身还是创造成果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可以在学校中发挥示范作用。可以以学校网站为主阵地设立信息技术教师论坛,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分析教育教学现象,发表教育心得,激发创新思维,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可以开展主题教学研讨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实践、分析、反思、总结,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可以以课题为载体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所以,各学校不但要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活动,更要重视对研修成果的总结,经由合适的方式向其他学校进行成果共享和传递,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引导全体信息技术教师走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校内外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以扩展教师们的视野,提高教师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2.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由于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较少,没有学科带头人,校本培训难于组织和管理,学校很难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在组织形式上,可以以各个学校为单位,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学校逐步加强与其他兄弟学校、联谊学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兄弟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拓宽校本培训的师资渠道,增加教师培训机会。虽然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会不尽相同,但学校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必然有着很多共性的发展需求,如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教学内容的更新、经典教学案例的分享等,通过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方式,可以有效地组织各个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可以选择一所固定的学校作为区域培训的基地,可以在几个学校之间轮流组织开展实施,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独立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在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和各学校的优势,灵活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3.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适度延伸培训内容。校本培训的内容应以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为中心,在新课程理念、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作适度延伸。不同学校、不同个体的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不尽相同,校本培训内容应根据需求不同灵活设置。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信息文化、信息技术前沿等多类问题,涉及到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法更是种类繁多。那么,如何处理好校本培训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呢?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大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的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等集中培训都必将围绕新课程改革进行。在这个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将集中培训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一线中得以实践,使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真正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实践到新课程改革中。因此,校本培训的内容应该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为中心,在具体设计培训内容时,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作适度延伸,包括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专业基础和更新专业基础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

4.提供培训实施保障。通过校本培训,调动和发挥学校和教师层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无论是学校自身组织培训还是校校联合的形式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只靠学校和教师的自发行为是不够的,必须有市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支持保障才能保证校本培训的顺利展开。例如,请专家或者市地教研员等参与培训,有时需要通过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和组织。因此必须有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推动、区域推进、学校支持和教师主动参与,才能确保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

5.建立健全校本培训档案。校本培训档案可以包括:①成立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及职责。②各项规章制度。③培训计划(培训的专题名称、培训的目的要求、参加培训的对象、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培训的具体时间安排、培训活动的保障措施以及每次培训活动的组织者)。④校本培训活动记录(培训活动的地点、培训活动的日期与持续的时间、培训的主题、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讲人、培训活动参与者的签名记录、培训的主要内容)。⑤校本培训教材(含录像带、光盘、软件)及其他文件资料。同时要建立校本培训教师个人档案,包括参加学校集中培训情况记录、自学笔记、听课笔记、上公开课教案、个人课题研究情况等。⑥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行过程监控与结果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

三、小结

本文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根据现有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校本培训中的一些实施建议。校本培训既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思路。通过校本培训可以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学习课改理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校本培训,将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入到教学第一线,深入到学生的课堂实际教学中,推进课程改革稳步、快速、有效地前进。在学校内营造一种研究和创造的氛围,提供环境支持,使教师边行动边研究,在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反馈。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以校为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郭莉.现代信息技术在新形势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6).

[2]李方.浅谈教学技巧的形成基础―教学反思[J].教育研究,2009,16(8).

[3]武博、宋智勇.浅析教学反思技能[J].新课程研究,2009,(8).

[4]于环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协作学习设计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人学,2009.

[5]赵可心.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人学,2008.

[6]蔡笑岳.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7]张伟.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专家引领―谈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J].吉林教育,2006,(3).

医学检验的发展史范文4

关键词: 非遗视角 民间文学 创新路径

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歌谣、童谣,经过了上百年的时光淘洗,纯粹,美好,朗朗上口,启蒙滋润着我们人生最初始的阶段。

万建中在《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中提出:“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相当部分存在于民间文学之中,并借助民间文学得以传播。”黄萍在《民间文学艺术衍生作品的独创性研究》还提出民间文学不仅是艺术的、情感的、鉴赏和审美的,更是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和传统的。可见民间文学在当代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关于国家级、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项目的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内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传统技艺、传统中医药等十个项目,民间文学位于第一项。笔者依据国务院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和山东省第一、第二批非遗名录内容,特制《山东省鲁中地区民间文学非遗代表性项目表》如下:

由上述可以看出,第一,民间文学尽管在非遗名录中位居第一项,但是所占比例总体上并未达到各类非遗项目的平均水平。第二,自2006年至2014年期间,民间文学项目的总体比例是呈上升态势的。第三,在国家级项目中,山东省作为文化强省、文化大省,民间文学的占比优势不明显。第四,鲁中地区民间文学在省级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上成果明显,成绩突出。

因此,我们须继续认真搜集、整理和挖掘鲁中地区优秀的民间文学素材、口头故事和传说,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同时注重实践和研究,多方合作,深入探索,不断开拓思路,创新路径,为推动鲁中地区乃至全省全国民间文学的优质持续发展努力。

二、我省鲁中地区民间文学的生存现状

我省鲁中地区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如已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功的《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和《泰山传说》等,再如省级非遗名录民间文学项目中《闵子骞孝亲的故事》、《颜文姜传说》和《公冶长传说》等,还有济南关于逄丑父的传说,潍坊关于范仲淹、李清照和郑板桥的传说,莱芜关于伍子胥的传说等。

首先,八十年代以来,各地编辑民间文学“三套集成”①,发掘和整理出的民间故事数以万计,我省鲁中地区除1981出版的《泰山故事大全》,1998年出版的《莱芜民间故事精选》,2005年出版的《淄博民间故事大全》,2010年出版的《济南民间传说》、《东营民间文学》,2011年出版的《潍坊民间故事》,至此,鲁中地区“三套集成”的工作基本完成,但这些已公开发行出版的故事集销量和流传度并不尽如人意,并且通过搜索引擎,这些书籍大多只能通过孔夫子旧书网购买和了解。

其次,我省民间文学编纂整理工作没有形成强大合力,各地区民间文学集出版时间有早有晚,阵线太长,故事内容有重复冗余,成果也参差不齐。对于民间文学文本和素材的宣传、整理和介绍,只有零散的网页信息,并未建立省市级专业系统的网站和规范有序的搜索引擎,这在网络文化盛行的当下十分有碍民间文学的继承和传播。

再次,在民间文学领域没有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将民间文学素材进行采集整理的多是一些爱好民间文学的志愿人士自筹经费的义务劳动,没有报酬和补偿,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从事这项工作的多为年逾古稀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这就使得民间文学在传承上存在很大的隐忧[1]。

三、山东省鲁中地区民间文学发展现状

2012年山东画院组织“美丽的传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中国画展”工程,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41项民间文学故事以中国画的形式直观形象加以展示,通过画展,推广民间文学。潍坊市也推出“潍水流韵――潍坊民间传说年画大展”,以年画形式展出潍坊地区的民间文学故事内容。诸如此类的大型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间文学的发展。

各地区还做了很多相关的尝试,如临沂市的民间传说集锦网站和琅琊网文化视频栏目《琅琊故事会》,潍坊日报数字报刊连载潍坊本土民间故事,鲁中网论坛刊载大量张店民间文化故事,烟台胶东在线网对城市民间文学专题进行数字化整理等,由此,笔者整理了《山东省鲁中地区优秀民间文学素材及传播途径调研统计表》。

山东省鲁中地区优秀民间文学素材及传播途径调研统计表

四、山东省鲁中地区民间文学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1.重新审视非遗时代民间文学的文化属性

鲁迅说:“时数草昧,庶民朴淳。心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祗畏以祝颂,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汉文学史纲要》)西方民俗学的引入使得国内对民间文学的定位出现了“差错”,但我们坚信“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是不同时代里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积累叠加起来的一种文化,应着时代的需要,不断的淘汰,不断地叠加,它跨越人类不同社会阶段而代代传习下来,并依然在民众生活中发挥着文化的功能,那就理应是我们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2.注重发掘民间文学精华及其作为根文化的当代意义

民间文学蕴含丰富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认知价值,文学价值是其根本价值。民间文学最根本的特点是集体创造、集体传承、集体消费,在这一过程中,它最大限度地吸纳了底层民众的思想观念、伦理意识、情感好恶、生存智慧和审美趣味,它活泼自由、拥抱生活,它吸纳了民众的精神元气[3],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它维护了文化的多样性,也维护了人类精神生态平衡的高度。

3.促进民间文学与当代科技和文化建设的融合

民间文学的发展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合作共建,将带有鲜明地域民间文化特色的民间文学加以改编加工,建立民间文学博物馆或主题公园、民间文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或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文学的现代性元素,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4],与其他文化产业,如绘画、剪纸、皮影戏、现代技术和新媒体相结合,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对故事的历史文化背景,做适当整理加工,编成专题纪录片,改编成绘本、动画、影视作品、网络文学,既可以提高大众流传度,又可以对当前群众文化建设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4.积极挖掘民间文学内涵正能量的当代道德教化功能

以民间文学为素材,开发儿童启蒙绘本、读物和动漫产品,扩大民间文学的少儿受众群体;挖掘民间文学优秀的道德教育素材,开展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提高民间文学在思想教育领域的正能量。对于具有启蒙教育意义,内容浅显,哲思巧妙,适合少年儿童欣赏阅读的民间文学,可以改编为儿童读物、动画片和动漫作品,如《二十四孝》图文故事书、动画片《牛郎织女故事》。蕴含山东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道德精神品质的民间文学作品,如各地区流传下来奇闻轶事、名人事迹―逄丑父为人的忠义、郑板桥治政的机智、颜文姜侍亲的孝顺等,都可充分搜集挖掘,作为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美育教育的素材。

5.重视民间文学的国际化发展探索

我们应重视地区民间文学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化发展,要深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前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跨国文化交流也越发紧密频繁,我国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展汉语语言文化推广和交流,我省教育厅和地方高校致力于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民间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在汉语言文化国际化发展的大潮中一显身手。

五、结语

笔者希望通过对民间文学生存现状与发展路径的研究,第一,能够引导公众以科学辩证的态度对待民间文学,理性看待植根民间的民间文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传承民间文学沉淀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内涵;第二,能够推动抢救保护濒危的民间文学,并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整理编撰加工出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重新激活民间文学的强大生命力;第三,希望以此为契机,对民间文学中具有正能量的德育、美育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辅助儿童启蒙教育、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文化审美教育,推动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第四,能够丰富国家文化交流项目内容,推动民间文学走向国际,让其他国家和民族了解我们的民间文化,继而喜欢我们的传统遗产,也欢迎和接纳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注释:

①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内地进行大规模采录并陆续出版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参考文献:

[1]米海萍.非物质文化视野下对民间文学文本的传承与尊重――以青藏地区民间文本为例[J].青藏高原论坛,2013(4).

[2]刘锡诚.21世纪:民间文学研究的当代使命[J].民间文学,2013.1.

医学检验的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胃肠肿瘤;标志物;检验;验后概率;ANN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检索统计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进行胃肠肿瘤标志物检验的数据。其中健康对照组来自体检数据,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共120例;大肠癌研究组为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病例,共63例;其他疾病组为本院内科其他患者,其中胃癌27例,胰腺癌2例,食道癌13例,肝癌4例,胃肠溃疡21例,胃炎112例,肝炎94例,腹泻112例。共385例。

    1.2实验方法

    对三组研究对象均采取空腹采静脉血3ml,做5分钟3000rpm离心处理,并进行血清含量检测。实验分析仪器采用ECL-2010型(美国罗氏公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析剂采用ECL-2010型分析仪专用的全封闭试剂盒。该分析仪采用了当前世界上较先进的标记免疫测定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用标本量少、线性宽、检验快速可靠,耗时短等诸多优点。

    1.3数据统计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AN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建立相应的诊断模型。

    1.4临床实践

    将CA19-9、CA72-4、CEA三种标志物的检测结果通过筛查模型以及诊断模型获得ANN计算值。阅筛查模型ROC和ANN预测值,获得验后概率检验报告。在定期回访的基础上,不断修正ROC数据集,并实现院内数据共享。

    2结果

    胃肠肿瘤标志物检验中,三组检测结果呈现非正态分布。通过标志物对比,可发现大肠癌组三种标志物均明显 其他两组,具体结果如下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从当代医学发展史看,检验医学大致已经走出了三个关键步骤。一是化学方式检验,主要用于检验蛋白以及钙、钾等离子浓度,人体酶糖等物质代谢情况,并以此来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二是免疫学检验,主要是通过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所产生系列淋巴细胞以及特异性球蛋白和患者体内病原体的特异性相结合,据此来对病原体进行判断。三是进行基因检验,也就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人体基因进行探查据此进行基因缺陷诊断。可以说临床医学诊断的发展一直同检验技术密切相连。近年来,检验医学发展十分迅速,给临床医学的高度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同时临床医学发展也有对检验新技术的出现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随着检验项目的增多以及临床检验的日趋复杂多样,检验和临床的关系出现了某种相悖情况。因此进一步密切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两者更加紧密地联系,充分合作和交流,不仅有利于提高检验质量,避免和减少医疗事故,同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检验医学对临床诊断的支撑作用。

    本研究中可以发现,大肠癌组CA19-9、CEA 、CA72-4三种标志物浓度均明显高于高于其他疾病组以及健康对照组(p<0.05)。验后概率的检验报告能够比较科学地提供检测参考。AN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验后概率的检验报告诊断效率较高,是临床检验实践的一个新途径。通过检验医师的密切协作,对各项检验项目深入分析和挖掘,构建ROC数据集,可以形成更加高效的检验医学系统。可以真正将有限的医学数据转化为服务临床的诊疗信息。

    参考文献:

    [1] 仲崇明,张子龄,蔡培培. ROC曲线评估相关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的诊断临界值[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9,(05) .

    [2] 秦耀春. 检验医学面临的挑战[J]. 当代医学, 2009,(28) .

    [3] 汤素丽,罗宇锋.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 电脑开发与应用, 2009,(10) .

    [4] 刘靳波,余晓林,夏乾峰,涂植光. 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评价肿瘤标志物在胃结肠肿瘤的诊断价值[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14) .

    [5] 王华妮,陈文旭. 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及应用[J]. 福建医药杂志, 2009,(05) .

    [6] 陈俊. 神经网络的应用与展望[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7] 赵一鸣. 诊断试验中的先验概率和后验概率[J]. 华西医学, 1999,(03) .

    [8] 解庭波,张蕾. 人工神经网络在消化道肿瘤检测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 2009,(03) .

    [9] 严丽丽. 肿瘤分子标记物检测的进展[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7,(06) .

    [10] 秦晓光. 诊断性试验临床应用——验后概率的探讨[J]. 江西医学检验, 2003,(02) .

医学检验的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临床医学;近现展史;临床应用技术;临床思考

前言

在已经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医学飞速发展,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日益健康长寿,同时也更期待一个逐步消灭各种疾病的美好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作为与病患直接接触的现代临床医学已成为探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缓解病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综合体系。

1.临床医学发展史

1.1临床医学理论发展进程

要想深刻理解临床医学的现状,首先需要大致了解临床医学的近展史。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临床医学相关的巨大变革是生物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重要成果。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显著标志则形成于19世纪后期,此时建立了一批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学科,如细胞病理学、遗传基因学、实验生理学等。

1.2临床医学技术发展进程

(1)外科技术突飞猛进

而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在20世纪初攻克了几种困扰外科手术的难关后,外科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同时带动了临床医学的飞速进步。在20世纪后期,外科因感染、失血等问题的解决取得了质的飞跃。其中标志性事件有,1944年,美国的布雷洛克和托马斯经过多年的准备和研究,对一个已经生命垂危的“蓝婴”女孩成功实施了心脏外科手术。1960年,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移植业已成型,技术日趋成熟。1954年全球第一例肾器移植手术的成功开启了器官移植的全新时代。

(2)细胞生物学等学科建立

20世纪中叶以后,细胞生物、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科的建立,使人们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和疾病本身,这极大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为如肿瘤、遗传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3基因工程的建立与应用

(1)基因工程的建立

上世纪另一重要里程碑就是基因工程的确立和发展。为新药物、新疗法和新技术的诞生铺就了一条全新的道路。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了破译人类遗传信息。

(2)基因工程的应用

80年代基因工程就开始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英国伦敦大学的医学哲学博士阿密特等人研究发现基因治疗对B型血友病有一定效果效。

2.临床医学现状

2.1与各门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现代临床医学技术发展与医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20世纪,人们想到医院时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各样先进精密的医学器械,繁杂的检验,而不是过去的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和针剂药品。近几十年来临床医学开始应用的X射线、二维超声、血管动脉造影、CT扫描、磁共振(MRI)、核医学显像、内镜技术等,使诊断结果的各项标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临床诊断变得越来越精确、标准、动态。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的进步,微创外科使得许多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

2.2药物学迅猛发展

同时,药物学的迅猛发展也成为临床治疗进步的中流砥柱。在此我们必须一提的是祖国的精萃—中药学。在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惊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对青蒿素研究40余年如一日,,终于迎来了巨大的成功。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进入21世纪,基因组学、生物学及纳米技术被广泛运用在中药研究中,辉煌指日可待。中医药有不同于世界其他医学的独特之处,而中国医药学要有更大的发展,需要搭上世界科技这艘大船,运用现代科学的一切先进手段进行研究和发展,使祖国的这块瑰宝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造福于人类。

3.关于临床医学的深入思考

3.1清晰临床医学的最终意义

临床医学的终极意义在于治病救人,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临床医学面临的问题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3.2临床医学现在面临的问题

(1)主要疾病的变化

在20世纪中后期,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各种慢性病、职业病逐渐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虽然慢性病与职业病的防治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人类对这类疾病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明确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活动、环境污染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目前已进入慢性病、生活方式病、现代文明病或各种职业病时代。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医学界晰的定位与思考。

(2)医学技术进展缓慢

医学技术进展相当缓慢,医生与学者凭借有限的药物,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竭尽全力解决病。

(3)人群对医学产生不现实的依赖性

在21世纪,这种局面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医学掌握了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对操纵生命的密码有了最基本的认知。现代医学在为增强人类健康交付越来越多的好处的同时,许多棘手的问题也随之而至。人们陷入了一种人类万能的不切实际幻想中:医院万能,医生万能。先进的技术、高效的药物,克隆技术,移植技术等等,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没有什么疾病是无法治愈的错觉。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很多所谓的治疗只是延缓死亡的过程。单就治疗而言,这一过程对病患本身而言也许只是痛苦的延长,对病患家庭和社会而言则是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做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质疑与批评。

3.3在质疑中前行

努力寻找高精尖技术与药物与适宜的技术与药物之间的平衡点;了解病患心理倾向与治疗疾病之间的矛盾,是现代临床医学与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并联手解决的问题。

4.结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发展必然伴随着怀疑,发展要在质疑中成长,在批评中寻找方向。上个世纪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前路依然渺茫,医学何去何从始终是盘桓在我们心头的难题。本文希望通过指出医学的困境,拨开迷雾,共同探讨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阐述临床医学的目的所在,不忘初心。

参考文献:

[1]陈抗生.香港中医药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中医药,2007(03).

[2]白一,龚云辉,刘希婧,周容.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