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信息技术

制造业是所有和制造有关的企业机构的总体,制造技术是完成制造活动所需的一切手段的总和。现代的信息制造是将制造过程看成一千对制造系统注入生产信息,从而使产品信息获得增值的过程。

1 制造业信息化的目的和内涵

制造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加快信息的流动,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增强企业的生产竞争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制造业信息化就是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是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实现信息化,包括产品设计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诸多方面。

制造业信息化内容主要体现在:

(1)利用CAD/CAPP/CAM/PDM等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

(2)利用MRP/MRP II/ERP等信息管理技术提高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

(3)利用CMOS等进行企业的信息集成,形成设计、制造和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集成制造系统;

(4)通过网络技术,将企业内部信息扩展到企业外部,实现电子商务等。

2 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现状

( 1)CAD/CAPP/CAM/PDM的推广应用

CAD/CAPP/CAM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与现代设计、制造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设计、制造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特征。CAD/CAPP/CAM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信息技术,它的实施对推动企业发展、提高竞争力都有很大的作用。

在我国,CAD/CAPP/CAM技术的普及应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增值效益。自1996年以来,CAD应用进入大面积的普及和推广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多家示范企业,结合各自的特点,投入到CAD的应用中。许多老企业焕发新的活力,提高竞争能力。一些亏损的企业借助CAD技术扩大产品线、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走出困境,同时应用CAD系统在网络下与CAD系统集成,充分利用CAD几何信息,按专业化分工,使企业实现智能控制,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MRP/MRP II/ERP的推广应用

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是在物料清单BOM(Bill ofMaterials)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资源管理技术,是现代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发展起步的标志。闭环MRP是在MRP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有反馈功能的闭环MRP理论。制造资源计划MRP 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是将企业的生产制造、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工程管理、采购供应以及信息管理等各个部门纳入总体管理之中,构成企业的完整运作系统。在MRP II的基础上,于1990年进一步发展为企业资源计划ERP (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进而将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客户看作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供应链,通过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集成管理。

(3)CIMS的推广应用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S(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是以企业信息为基础,强调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优化,将计算机集成制造发展为以信息集成和系统优化为特征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MS是一项集产品过程设计、制造和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自动化制造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手段,把企业内各个部分、各种技术集成为一个整体优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4)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Commerce)是指采用网络技术实现数据的交换,从而完成整个的商业交易过程。电子商务不仅包括商业交易,还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电子化服务、电子银行、跨企业共同协作、网络购物等。此外,通过信息技术将企业、用户、供应商以及其他商贸活动涉及的职能机构结合起来,完成企业之间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转移。

3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

制造业的现状范文2

一、外源融资比重远远大于内源融资

按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公司的最优融资方式应遵循“啄食顺序”,即优先进行内源融资,再是外源融资。一个优质的企业,首先要重视内部资本的原始积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内部资金的使用比重往往是高于外部资金的。然而事实却相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却出现了“重外源,轻内源”的融资特征。有的盈利不佳的企业其外源融资比例甚至超过了100%,这说明企业的发展绝大程度上依赖于外来资金,这种融资模式无疑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资产负债水平偏高,部分企业负债超过警戒线

虽然从债务杠杆的角度看企业的负债融资,有一定债务税盾的效用,然企业大规模举债,势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增加了负担。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说:“虽然中国国家总体债务率不高,但非常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的债务率是极高的。”他分析说,“企业过多负债,如果经济在平稳高增长轨道上运行,就没有问题。但如果经济波动,甚至出现下滑,企业就会还不起债。银行就会有不良资产,这样就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我国制造业企业过多地依赖于外部负债,这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势必埋下不良隐患。

三、负债结构不合理

制造业企业的负债比例中,长期负债比例低于短期负债,这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一旦经营不畅,或者利率增高,都会加大企业的偿债风险。长期负债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企业的资本,便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因此,企业应合理分配负债水平,适当扩大长期负债比率,降低短期负债风险。

四、长期资本偏重于权益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一直以来有着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很多公司将股权融资作为其上市的一重大目标。我国制造业中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比例占据了长期资本的首要位置,这就出现了企业过度依赖于权益融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股权融资具有一定优越性,比如无偿债压力,资本充足,能对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等,然权益融资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企业的惰性,很可能本末导致,重来源轻管理,重利益轻生产,加上股东的分散,对经理人的约束性降低,间接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公司治理成本。因此,过度依赖股权融资,也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稀释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企业应进一步加大自身资本的积累。

通过上述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现有的融资结构并不合理,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外部监管,都要从多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促进企业进一步健康发展。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出相关建议。

第一、企业融资应重视内部积累

企业管理者应改变思想,积极发掘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自身经营管理,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重视内部资本积累,提高内源融资比例,而不是仅仅靠外部融资解决企业发展的困境。

第二、发展资本市场,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上市融资行为

一方面要完善资本市场制度,监管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另一方面对企业上市的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防止部分企业“滥竽充数”、“浑水摸鱼”。同时应进一步发展股票市场,中国股票市场市值很高,上升很快,但与之不相称的事实是上市公司数目很少,现有的股票市场几乎是为贵族企业服务的,广大企业并没有因股票市场发展而获得好处,让各种中小微企业接近资本市场是很迫切的事情。

第三、加强债券市场的建设,促进债务结构的合理化

应不断完善债券市场,促进企业债券的发行,尽快规范债券发行相关制度,提高审批效率,丰富债券品种,以适应不同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需求。目前市场上的债券交易手续繁多,交易成本较高,因此,相关部门应着力建设统一的债券交易市场,构建一致的交易原则,提高债券市场的流通性,降低债券的交易成本,帮助企业债务融资选择合理化和多样化。

制造业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 自贡 机械装备制造业 发展现状 对策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行业,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业,也是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消费类机电产品的行业。自贡是因盐设市的老工业城市,机械工业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自贡机械工业技术和世界机械工业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加上地理环境的限制,自贡机械工业在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使得自贡机械工业不得不加快发展速度,发展先进的技术,当然新形势也给自贡机械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

1 自贡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于自贡这样的老工业城市的改造和构建和谐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自贡机械制造业经过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并且在产业关联方式上,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品形成两大关联:一是产品的生产链关联,二是产品的产品链关联。这两大关联使自贡机械产业发展成以锅炉及容器、金属切削机床、工程及运输机械、泵阀设备、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设备、商用汽车及零部件、电力输变电设备七大类产品链。

截止2011年,自贡机械工业方面的企业已达212户,占全市企业的36.6%,完成产值487.51亿元,占全市的43.8%。但是其中锅炉及容器产业链则只有6家企业,却完成了76%的产值。其余几大产品链只占了24%的产值,可见自贡机械企业布局的不合理。其次自贡机械生产的产品只有中型机械,小型机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企业,重型机械的生产为零,可见自贡机械行业发展不均衡。

2 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竞争能力分析

2.1 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有:(1)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已经产业集群,具有相当大的产业发展空间;(2)自贡位于成渝经济区的中间位置,川南城市群的几何中心,具有相当的地理优势。(3)自贡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相当的技术储备。(4)自贡现有“一环三横五纵”的大城市骨干路网,交通便利。(5)自贡人力成本较沿海发达的地区低。

劣势有:(1)自贡缺乏优质的钢铁材料,只能从较远的攀枝花等地方运进,材料成本高。(2)除了锅炉容器产品,其他产品发展任然处于起步阶段,在设计和制造实力方面远落后于国内江浙地带。(3)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建设资金和高端人才短缺,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制约发展。

2.2 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机会和威胁

机会有:(1)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陆续开工,为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中国将大力发展成渝经济区,而自贡正好位于成渝经济区的中心位置,为自贡机械加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3)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又将能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崛起。(4)自贡毗邻宜宾即将修建宜宾港,利用长江水路运输扩大市场。

威胁有:(1)工业发达国家及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步伐加快。(2)自贡机械制造产品链单一,一旦该产品市场压缩,将对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是重重一击。(3)行业整体的生产水平偏于中下,制造的产品也都处于中低端。(4)国内市场分布零散,产品售后服务网点建设缓慢。

3 自贡机械工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结构不优:自贡除了锅炉容器等大型的领头企业,像金属切削机床、工程及运输机械、泵阀设备、压缩天然气设备、商用汽车及零部件、电力输电设备的的企业结构不优化,其发展方式任然是粗放型和资源利用型,没有向科技型、节约型转变。

(2)自贡中场产业的滞后:中场产业中关键性、高功能零部件、元器件和中间材料具有很大盈利空间(如汽车零部件,液压件等),而自贡大多数产品都是低端产品,市场竞争既激烈,利润空间也小。

(3)产品档次差、影响力弱:以机床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无论是在行业内、还是在全国,都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影响力很弱。企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企业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反应较慢,因此产品很多总是落后于市场需求。

4 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

4.1 提升传统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快优化结构

首先政府鼓励企业直接参与行业技术国家标准制定,同时企业自身应注重国内外技术(装备)集成,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研发,实现机械制造业向先进适用运输装备、新能源装备、高端精密制造、先进通用设备及基础零部件等领域聚集,促进普通机械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化,形成一批具有工程总包能力的企业集群。

4.2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

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提高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拓展国内乃至国际“首台首套”设备的应用范围。依托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自贡运输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四川川润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生活与工业污水治理、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治理四大门类为主的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同时创建国家级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

4.3 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

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型、生态环保型、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成长型”和“小巨人”企业,形成与龙头企业(集团)配套协作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扩张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构建民营经济发展的公平竞争平台,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4 大力发展中场产业

要抓住在金属复合材料、核燃料元件、液压元件、汽车零部件、柴油发动机配套件、压力容器等中场产业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合资、重组等多种方式,形成专业化、系列化、大批量的生产体系,提高质量、可靠性、技术档次,适应整机发展的需要,并为周边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提供配套。

参考文献:

[1]蒋霁云.攀枝花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大众科技,2011(4).

制造业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资本结构;现状;中小板上市公司;制造业

一、资本结构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资产负债率比较低

表一是根据在我国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2004-2009年的数据计算得到的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情况。对数据的筛选原则是:剔除ST上市公司和数据异常或数据残缺的上市公司(下同)。本文以下数据均根据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的相关统计资料整理计算得到。

从图一可以看出,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低于全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从总体来看,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偏低,但呈现出与全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接近的趋势。

(二)长期资本的结构变化不大,但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表二给出了2004-2009年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长期资本的构成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长期资本构成情况变化不大。股东权益和长期负债的构成比例基本上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其中,股东权益占了绝大部分,而长期负债所占的比重比较小。这说明,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长期资本的结构变化不大,但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三)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水平偏高

表三根据所取得的实际数据,对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负债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长期负债占总负债比重偏低,从2004~2009年基本上都在10%上下波动;而流动负债比重偏高,基本上维持在90%左右。

(四)外源融资比重高,内源融资比重低

表四对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在2004~2009年的融资结构进行统计。表中的“内源融资”按公司的年末“累计折旧、”“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和计算;“股权融资”按年末“股本”与“资本公积”之和计算;“债务融资”为年末“负债总额”。

从表四中可以发现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比重低,基本每年平均在20%上下,而外源融资则高达80%左右。

二、优化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建议

下面本文针对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其原因,对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从宏观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应采取的措施。

(一)发展和完善我国债券市场

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还不成熟,尤其是解决企业债券的流通问题是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当务之急。首先,丰富企业债券的期限品种,可以设计诸如项目债券、长期债券等,以满足不同投资及融资需要。其次,要改革现有的债券发行和监管模式,使中小企业更容易实现债券融资。

(二)完善股票市场

首先,要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建立和完善退市机制。选择优秀企业上市是保证合理融资行为和高效的资金使用绩效的一个重要前提,还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退市机制。其次,要适时调整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三)改革信贷管理制度

应建立灵活的贷款责任制,改进信贷业务流程,公开信贷政策,简化业务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要通过改革目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等途径,最大限度地为中小上市公司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目前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承担起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抵押的重任。要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各级地方政府就要尽快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中央政府要组建国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良好的担保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志国.试论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其优化[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19,(3).

制造业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 制造业 人才 现状 原因

一、我国制造业的人才现状

1、高技能人才短缺

我国高技能人才极端贫乏,已使许多制造业企业步履艰难,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许多问题。这种短缺不仅集中在机械、建筑、印刷等传统产业,在数控技术、电子信息、环保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更为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统计,我国有7.1亿的劳动人口,这些人当中有1.2亿人在企业工作,在这1.2亿员工当中,有大约7000万是技术工人。其中高级技工仅占2%,中级技工占24%,初级技工占74%,而同期日本的高级技工则占32%,中级技工占43%,初级技工只占25%。在高、中、低级技术职称比例方面,中国大陆是1:7.4:0.3,而世界平均为1:3:6,发达国家为2:4:5。这数据表明了我国的劳动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型,最低层的是非技术工人。高技术工人是处于金字塔的尖端,它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而这种人才又是国家最需要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目前我国建筑行业高级技师仅占0.3%,影响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转化。有96%的企业缺少机电方面的人才,88%的矿产企业缺少采矿方面的具有高知识含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我国制造业在现代化技术方面的吸收,影响了我国企业对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企业正常的生产。

2、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是非常快的,现阶段正向高度职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中国制造业发展也不断提高自己的层次,这对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数量上看,预计2010年前我国仅农业流出劳动力就达1.9亿人,光看劳动力是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但从质量来看,我国的劳动力都处于较低的文化水平。据资料显示,在日本,制造业人员受教育为12.33年,我国为9.47年;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日本达28.3%,我国只有5.8%;具有高中阶段受教育者,日本达52.8%,我国仅为22.8%;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日本仅为18.9%,我国高达71.5%,即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是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主体。在国有企业,技术人员的学历与素质较低,学非所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我国要振兴现代制造业,就需要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否则,我国的制造企业将无法与国际一流企业竞争。

3、我国制造业人才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徐匡迪指出:中国制造业提升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新型人才不足,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软肋。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一方面,自主开发能力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我国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平均开发周期为18个月,而美国产品的生命周期为3年,产品的试制周期为3个月,产品的设计周期为3个星期。我国制造业产品更新周期长,市场反应速度慢,新兴产业群体发育迟缓,这在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表现上更为明显。中国制造业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还要加强自主知识产品的研发,提高集成和创新能力,使中国制造业从中低端的加工厂发展成高附加值的制造中心。

4、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国企招聘人才容易,留下人才困难,国有企业成为人才流出的主体。这是因为进入国有企业能够解决户口问题,但是一些大学生一旦解决了户口问题就马上跳槽到外企。北京市经委2001年对工业系统150家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现状的调查表明:国有企业1982年到2004年引进的大学学历以上人员流失率高达64%。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我国大中型国企中技术开发人员为141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6万多人;在2000年到2005年期间,国有企业中的高技术工人减少了约17万人。目前在人才市场的应聘者中有64%来自国有企业,尤其是国内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并且当前国内企业流失最严重的是高端人才。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人才问题原因剖析

1、教育观念落后

从传统的观念到现在的社会地位来看,受高等教育的人从事的是高薪水的白领工作或高福利的干部工作,受职业教育的人从事的是低薪水的蓝领工作或低福利的工人工作。因此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把子女培养的目光盯在了高等教育上,这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从生源到教学质量都大大下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人们的传统观念还使得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钻研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一些年轻的、高学历的工人。这些员工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成才的标志就是“当上官”,能在管理层有个位置才算是“有出息”,钻研技术没有用。一些大学毕业生和掌握了高技术的员工都不屑于当技术人员,而是想着法子“奔仕途”。这种“奔仕途”的现状不但容易造成技术人才的短缺,使得主要岗位缺少技术明星,还会影响企业发展的全局。要发展我国的制造业,不仅要有一支出色的管理团队,更要有一支技术过硬、专业水准相当高的技术员工队伍。

2、就业体制重学历轻技能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职业教育的现状还很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不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我国的职业教育像普通中高等教育一样,只招学龄期的青少年,成人、继续教育项目实际上是以中、高考落榜生为主要对象,办学的路子越走越窄,职业教育陷入了招生不足――经费短缺――教学质量下降――下一年度的招生更难这样一个螺旋型收缩的萎缩发展模型。究其原因,首先是企业实行学历工资而不是真正的岗位工资。相同学历、技能不同,同岗同酬;不同学历,技能相同,却是同岗不同酬。一些大学毕业生,尽管工作态度和技能水平不比中职生高,但因为有学历,起点工资就高。学历低但需要长期在生产第一线积累技能和经验的技工不被人们重视,这就在源头上流失了“高技能人才”。其次,我国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重视正规的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没有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管理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封闭,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不适应整个现代化的要求。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存在着“知识有余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3、技术人才缺乏创新环境

技术人才缺乏创新环境,主要归因于企业追求眼前利益,普遍对技术积累、技术学习能力不重视,给予的科技投入比例偏低;企业盲目跟风阻碍高技术工人创新。与自主创新相比,引进技术风险更小,企业长期依靠技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远远不足,二次创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人才主动创新的动力不足;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开阔,增大了技术创新难度;缺乏足够的学术交流活动,没有相对完善的技术人才管理和培训成长体系;各级政府也没有创造出公正公平的商业信用环境和法治体制,假冒伪劣、模仿拆卸、知识产权侵犯的现象比比皆是;个人申请科技资金、技术支持的手续和程序繁琐,不够合理。

4、外企竞争导致国企高技术人才流失

外企吸引人才无非有两点:一是更加优厚的薪酬待遇;二是更加美好的事业发展前景。其中影响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薪酬的差别。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很多福利待遇都取消了,如医疗,失业公积金都要自己支付,福利分房已经取消。这样一来国企与外国企业相比就没有什么优势。对于高技术人才来说,由于许多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经营困难,职工的生活都难以保障,所以在学到技术后就逐渐选择了薪水较高的外企。其次外企对高科技人才非常重视,不仅给予较高薪酬,而且还为高科技人才提供派往国外的学习机会,既可以让他们施展才华,还提供了美好的工作前景。

三、减少人才制约因素,促进制造业发展

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采取措施,减少人才制约因素,促进制造业发展。

1、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合理的教育体制

中国人历来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重学历轻技能,“惟学历论”的人才观念,成为技能人才短缺的主要症结所在。为此,我们要转变人才观念,形成尊重知识,更尊重技能,形成技术工人和“白领”一样前途光明的浓厚氛围;完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让走上技能发展道路的学生看到发展前景;完善尊重劳动、尊重技能、重视岗位能力的制度,保障和激励岗位成才;建立起一套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体制,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育相互统一而不是截然分开,真正创造出一种多渠道培养人才,创造人才的教育模式。

2、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制造业需要最大的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虽然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结构不合理,熟练劳动力、技术工人和中高级人才较少,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10。大力推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稳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它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这就要求投入的资金远远大于普通教育的投资。

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招生的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严格按照招生标准和规章制度执行,适当提高招生门槛,为制造业的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技工队伍。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从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的改革,改变在教学上过于注重专业理论体系,和市场严重脱节的局面。

3、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人才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着力于提倡、宣传和奖励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在个人申请科技资金、办理技术支持的手续时尽量畅通渠道,简化手续。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各类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按教育目标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及教法,课程设计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专长和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发挥其创新意识及设计能力。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要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推进创新人才分配机制改革,为创新人才的成长营造更好的环境。

4、采取必要措施,防范人才流失

物质利益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工作的根本动力,也是国有制造业企业留住人才的必要手段。素质越高、越稀缺的人才,应获得更多的工作选择机会,也应获得更高的报酬,薪酬待遇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人才的市场价值,是人们充分发挥工作能力的物质动力。企业看重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重现对人才的培训投入。通过培训,企业不仅提高了员工素质,还使他们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企业的发展,从而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在选择招聘单位或选择跳槽时,首要条件就是看招聘单位能否提供在职攻读学位的机会。人们感到不经过培训不可能升迁,企业也清楚不加大培训投入不可能提高员工素质。只有留得住员工,培训对企业才有意义,也只有重视培训投入,才能留得住核心人才。

5、开阔眼界,按需引进国外技术工人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更多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的高级蓝领,从而提升“中国制造”产品的竞争力。如果在国内找不到这样的人才或暂时还没有培养出来,我们就有必要去雇外国技术人才。“洋技工”的进入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良性发展的机会,引发更多管理理念和技术方面的变革。实际上,就单一行业而言,技术强国的低迷往往能够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机会。如今,国际间人才流动不断加速,人力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人才的国籍概念已不重要。尽管这些“洋技工”可能暂时挤占一些岗位,却可以推动制造业更强有力地发展。一旦市场能够做大,我们的就业面也就能够相应扩大。

许多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依靠制造业的牵引。我国能否在世界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是否拥有高素质人才以及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将会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牛建宏.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人才制约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决策.

制造业的现状范文6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反思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从管理视角就制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从企业外部和内部建立健全相应激励、约束机制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绿色产业 管理制度 创新

人类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就开始了从自然循环经济,进入到一种科学征服和工业改造的、充分满足人类需求的工业文明当中。在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驱使下,工业文明快速发展。可以说,这场危机是人类过度消费和经济线性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目前经济形势下,关键是要转变人类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绿色产业是人类未来的巨大需求,同时又是科学循环经济文明的起点。

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一)管理理念逐步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

不少制造企业已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治理出现了由“末端治理”转向“末端治理和源头控制相结合”,逐步实现“源头控制”的好趋势。这些企业用新的管理理念,如“七个一流”即装备、工艺、人才、管理、产品、效益、环境都一流的理念,重构公司各项工作。推行节能降耗活动,致力于污染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二)管理制度由业务领域扩展到环保领域

每个制造企业都有一些管理制度,一般涉及的范围是生产、采购、质量、仓储、经营、财务、人事等方面的管理。近些年来,企业管理制度中出现了关于环境管理监控的内容,如环保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环保设备管理制度,废水生化处理岗位责任制度,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节能管理制度,清洁生产审核、奖励制度等。

(三)管理组织机构中增设了环保部门或岗位

调研中发现,企业组织机构中都有设置环保工作的部门或岗位。例如,有的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单位,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职环保人员组成,并在生产部设立了环保科;有的企业由后勤保障部负责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由装备动力部及其它相关部门负责环保设备、设施的运行管理;有的企业由技术部主要负责公司的能源管理,以及节能、减排、降耗等方面的环保工作。

(四)管理手段和工具趋于先进和现代化

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效益”与“效率”。当前,制造企业中应用的先进管理手段和工具包括:程控机、6σ、5S、平衡记分卡等。其中,6σ管理是一种追求最小变异的经营理念,它的最高境界是人和流程的最佳结合——高素质的员工和管理团队在精简而具有执行力的流程中创造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其精髓正与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不谋而合。

(五)管理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卓有成效

企业信息化包括紧密相联的两个部分:业务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福建厦门市1998年就启动了企业信息化工程;2002年6月,成立了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同年7月,出台了《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规范》;2006年2月,厦门成为首批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一批制造企业成为了典范,带动了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厦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为推动更多制造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搭建良好平台。

制造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管理观念问题。制造企业对循环经济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如:有的企业能够深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长远意义,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有的企业则因投入导致短期经济效益受损,而对循环经济热情不高,缺乏开展清洁生产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生产经营管理尽可能地沿用老方法,企业仅仅是为了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而被动地进行末端治理,甚至对于外界的环保监控采取敷衍应付行为。

管理制度问题。如前所述,每家企业都或多或少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也或多或少涉及到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践行循环经济的内容。但是,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的规章制度比较零散,不够健全和完善,没有构成管理制度体系;有的制度比较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制度比较陈旧,十多年来未作任何修订,不合理处明显可见。

管理组织领导问题。调研中发现,有的企业关于循环经济核算的具体工作是由各部门分工合作完成,而各部门之间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核算口径不一致,致使数据信息零散分割,缺乏关联佐证性和连续性;有的企业虽然设有相关岗位,但是没有相应的岗位说明书,责、权、利不明确,奖惩无法落实,导致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力度相当不足,领导、控制工作不到位。

管理信息化问题。各个制造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不一样甚至差异很大。一些企业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完整的系统方案,各子系统间不能对接;有的企业认为,搞管理信息化,就是买电脑、建系统、搞网络,而企业花重金购置的管理软件90%以上的功能长期闲置;有的企业领导者对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基本停留在口头上;还有的企业在生产现场监控管理方面还基本上是手工操作等;这些都不利于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

制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企业外部管理制度及激励约束机制

制造企业的任务可以简单归纳为两方面:满足社会需要,获取利润。企业只有满足社会需要,才能获取利润;只有取得利润,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在推动循环经济中,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应有所作为(见图1)。

出台基本管理制度。企业要获利,“循环”不“经济”是不可能主动和长期坚持做的。因此,政府应当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措施,如:建立发展专项资金,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相关活动实行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投资倾斜和合适的价格、收费等。要让制造企业在创造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获得相应超额的经济效益,才能激发企业改变传统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政府还要有以下制度,如中长期行业规划制度,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循环经济评价考核不合格惩罚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舆论曝光压力制度等。让企业在制度的监管下承担起社会责任。

激励、约束企业经营者。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包括利益激励和精神激励。利益激励是将经营者的工作报酬与经营绩效挂钩,赋予其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促使其产生独立、持久的动力支持绿色经营的行为。精神激励,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是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根据考评结果政府给予经营者相应的荣誉称号,颁发资质或业绩证书,选择适当的方式让他们参与行业的决策,使他们获得使命感和成就感;要让他们感到在经营者位置上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使其珍惜自己的岗位。

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因为,企业经营者手中有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操纵企业的命运,决定企业的成败。迄今为止,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主要有:以法制权,以民制权,以德制权和以权制权。来自外部的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机制,主要是前两种:即政府的有关法律规定、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社会专业机构的合法的稽察、审计、监管等。

(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及激励措施

企业内部管理之要义在于管理的制度化,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就制造企业不断推进循环经济而言,以下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可或缺:

1.培训制度。要使“绿色”行动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必须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必须制定和执行具有计划性和规范化的培训制度,让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

培训的首要作用是转变受训者的思想观念。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观念,转变经济增长观念,转变消费观念。因此,要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理论原则、政策法规、典型经验等。同时,要让全体员工确实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在培训中诱导性地激发、合理修正员工的学习意识,这非常关键。因为,若员工素质不高,再好的经营战略和工作思路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2.岗位责任制度。制造企业在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要明确规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等内容;要不断强化岗位责任意识,把循环经济的“3R”落实到岗位责任中。

实行该制度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因事设岗,可分设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等岗位责任制,其中,领导、管理岗位要明确一岗双责的要求,既要抓好本单位的业务工作,也要抓好部属的思想工作和作风建设,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二是岗位权责一致,责任分明,任务清楚,要求明确,便于考核。

3.考核制度。企业要建立相应的循环经济考核制度,以公开求公正,以程序求规范,并严格执行之。执行考核制度要注意以下事项:要以准确的统计核算制度为前提,建立循环经济评价考核体系,减少惯常的“四多四少”(即安排布置多,检查落实少;突击检查多,日常检查少;口头要求多,实际落实少;表面严格多,具体过硬少)现象,严格执行工作检查考核制度。要采用目标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方法,实行上级考核、下级评价和员工自我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考核的反感和阻力。要贯彻全面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主管在考核员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员工适当的培养和指导,提供必要的协助与咨询意见,以弥补员工思考上的不足。

4.奖惩制度。奖惩到位是循环经济活动成功开展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确保其达到真正“循环”和“经济”的核心动力。执行奖惩制度要注意的是:奖罚要分明。只有将严格的工作考核与公正的奖优罚劣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热情。奖罚要及时。奖励是强化、引导员工行为的最好办法。为了鼓励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和正确行为以及纠正员工的错误行为,使奖惩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奖惩必须及时。奖罚要多样化。奖罚方式一般应是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奖罚要有长效性。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只有奖惩严明,赏罚有度,才能增强培训教育的说服力、管理制度的约束力、监督考核的威慑力和贯彻执行的推动力,才能打好节能减排降耗。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