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服务贸易业 发展趋势 对策建议 

 

服务贸易是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服务品生产能力转变为可贸易的“无形商品”或“无形资产”,转变为贸易的价值形态,以获得增值价值的贸易形式,是占用较少资源实现更多财富的贸易途径。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迈进步伐。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保持了迅速发展势头,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事实上,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业、海洋运输和建筑业等产业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在咨询服务、金融保险和专利技术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内却还处于竞争的劣势,发展稍显不足。因此,我国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从种种方面看,还不能被称为服务贸易强国,其具体体现如下: 

1.服务贸易规模偏小 

据WTO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4%,虽比2005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但仍排名世界第八位,而进口排名也保持第七位,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重极不相称。 

2.服务贸易差额扩大 

在我国服务贸易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服务贸易的逆差也成逐年扩大的趋势。这些逆差主要存在于运输、保险、专利特许、咨询和电影音像等服务项目中。一直以来,运输业都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扩大,以及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的加大,我国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业项下的贸易逆差也呈逐年扩大趋势,逆差的长期存在和扩大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未来的发展。 

3.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结构都是以劳动和资源禀赋密集型服务贸易为主。虽然近年来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服务贸易格局仍然呈现出低水平发展的态势。以2004年的贸易结构为例: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的比重分别为33.35%、27.2%、18.15%,而保险、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技术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用等新兴服务贸易产业比重分别为4.83%、0.17%、2.14%、3.54%。这种贸易格局与欧美发达国家正好相反,表明我国处于服务贸易国际分工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低的现状。 

4.管理体制与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对服务业的管理不够统一;法制建设比较滞后,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却未能形成完整的服务贸易立法体系,已有的法律法规和内部文件立法层次较低且缺乏协调性,与GATS的接轨也尚未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还不够,虽然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电讯、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总的来看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间流动逐步兴起,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1980年~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增至27559亿美元,26年间增长了6.6倍,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七分之一上升到近五分之一。但与服务业的GDP占比相比,2006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仍较小,表明全球服务贸易还不够发达,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还处于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的初始阶段。同时也说明,服务贸易还是一片未充分开发的“处女地”,并注定成为各国竞相圈地的焦点地带。 

2.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 

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惊人,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日益广泛。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建筑设计服务,计算机信息外包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凋整。据有关数据显示,长期以来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传统服务项目,如运输、旅游服务在发展中份额现在正逐年呈下降趋势,而其他新型服务(包括通讯、金融、信息、专利许可和其他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则增长较快,其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据《华尔街日报》称,IBM准备把美国本土4730个编程工作岗位转移到印度、中国等国家,即将编程服务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同时将高薪职位大量输往海外。惠普、甲骨文、埃森哲、美国在线、英国诺维奇保险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也都计划将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印度或中国。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仍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 

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主体地位。从规模上看,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上对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顺差。而从结构上看,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与经济实力、制度优势,以及规则的制定权利,在发展迅猛的知识含量高的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存在绝对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劣势,只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及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比较乐观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贸易的趋势,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2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现状

经过“十五”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有所改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信用等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建设得到一定程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互联网管理的一些条例,在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探索,加大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部分行业和地方颁布了电子商务交易的管理办法。网络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机构、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电子商务应用支撑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地区和行业先后建立了数字证书认证机构,大多数银行已开展在线支付业务,物流信息化与系统化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电子商务逐步渗入到各行各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应用效果逐步凸现。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商务在经历了探索和理性调整后,步入了务实发展的轨道,为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电子商务逐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初见成效。

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网上零售总额约占全社会零售总额2%。中央及省市地方政府采购信息基本实现了网上,为电子商务推广应用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面对全球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态势迎来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电子商务广泛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化生产经营与消费方式逐步形成,资金周转、物流效率普遍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电子商务服务业蓬勃发展不断创造国民经济增长新动力。

(2)支撑体系不断完善,逐步趋于协调发展。

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信用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初具规模,呈现出支撑体系建设与电子商务应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物流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物流信息化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第三方物流产业迅速发展。信用体系建设得到重视,部分地区加大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区域性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国300多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各类电子商务继续教育及在职培训快速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3)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法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将电子商务列为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为电子商务交易主体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开拓进取,纷纷出台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力度。全社会电子商务的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对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发展电子商务的良好社会氛围。

(4)电子商务服务业应运而生,模式创新亮点突出。

基于网络的交易服务、业务外包服务、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模式和产品不断创新,服务规模逐渐扩大,电子商务服务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动力。基于网络的产品、技术与服务的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自主发展态势日渐显现。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电子认证、现代物流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行业、区域及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基础电信运营商、软件供应商等纷纷涉足电子商务,服务于行业、区域及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新型业务模式不断涌现。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1)电子商务应用将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电子商务交易额呈现稳定持续增长态势;在区域发展方面,东南沿海的电子商务在继续高速增长的同时,辐射力也逐渐提高,将促进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在企业应用方面,在电子商务服务业也促进了企业由非支付型电子商务向支付型电子商务发展、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深化企业应用水平。

(2)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将不断完善,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力度继续加大,发展电子商务的需求将会更加强劲。电子商务将被广泛应用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将促使全社会电子商务的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也促使物流、信用、电子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更全面的展开,从而使得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动力持续增强。

(3)电子商务服务业蓬勃发展,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带动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围绕电子商务服务形成的从低端技术环节到中端支撑环节再到高端应用环节的电子商务服务链在我国结点饱满,一个全新视角的电子商务服务业群正在形成,将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4)移动电子商务正成为电子商务新的应用领域

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3

摘 要:在描述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信息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构建企业战略联盟的角度提出关于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4-0104-03

收稿日期:2013-05-21

作者简介:刘乃榕(199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也逐渐成长起来。研究表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是,电子商务将不断向各个领域逐渐延伸和拓展,而信息服务业也将会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领域[1]。信息服务业是以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新产业,它在新经济和技术的推动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加工、储存、传输、检索和利用[2]。近年来,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

2 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调查显示,2012年全国信息服务企业个数约5万户,行业总收入近4万亿元,超过全国工业收入12个百分点。2010年该产业占全国服务业的比重为14%,2012年升至17%,提高了3个百分点。

2.2 大、中型企业仍是领头羊

自我国信息服务业起步以来,大中型企业始终在行业内保持着领先水平,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营业额占总体比重高达89%。其中在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排行进入前三十的就有七家企业,仅这几家企业便带动行业收入增长4个百分点。

2.3 行业融合趋势渐强

信息服务业与传统行业不断渗透,产品和服务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仅去年一年,与视频网站开展战略合作的电视剧企业就有数十家,合作为双方带来了显著的企业效益。我国硬件企业也呈现“软化”趋势,在开拓服务新领域的同时扩大市场,不断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和产品价值。

2.4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08年,我国信息服务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投入达到3%,去年为5%,部分重点服务企业的投入近20%。在互联网应用创新方面,各企业为实现本土化做了较大努力,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企业在网络通信、搜索等方面开发的相关应用均为自主研发,而这部分企业的市场份额已达近90%。

3 我国信息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3.1 东西部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

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已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地区扩散的趋势,但是仍然没有缓解东西部地区不断加大的发展差距。例如,2009年全国软件业务收入排名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广东和江苏,它们与天津、上海、浙江、辽宁、山东五省市的合计总收入高达7,500万元,这个数字占据了全国总数的近五分之四,而其他23个省市累计起来还不足25%,由此可见,两极分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3.2 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

数据显示,我国信息服务企业中,企业营业额小于50万元人民币的企业约占70%,而营业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仅占2%。由此可见,我国信息服务企业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生产中,这些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大多只能开发投入少、回收期短的项目,而难以向高风险、高收益、高投入大型服务项目进军。这种小规模投入产出的经营预示着,在信息服务业全球化的今天,多数信息服务企业参与未来的全球化竞争将有着不小的难度。

3.3 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人才

我国信息服务领域人才的数量不小,但素质情况差强人意,企业想寻求精通市场经营和国际化管理的合格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在我国,信息服务业起步较晚,目前又缺乏统一的人员资格认定和考核制度,导致领域内人才的经验不足,素质也参差不齐。统计表明,美国拥有硕士和以上学位的高级咨询服务人员占行业人数的比例高达60%,而我国同样人员的占比情况只有不到2%。除此之外,我国的高级信息服务人才正在迅速流失,这种现状令人堪忧。

3.4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的信息服务业中,产值占据大比重的仍然是传统“硬服务”,包括像电信业一类的产业,而像数字内容产业、电子商务、数据库建设与运用这样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软服务”占据的比重严重不足。大部分企业缺乏对客户需求的把握,只注重眼前利益,以盲目模仿和引进为主,不善于改进陈旧的管理思路,导致产品严重缺乏创新性和竞争力;在业务创意方面,很多企业缺乏保护意识,造成了在相近领域内的重复建设,服务模式上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4 信息服务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的优势

战略联盟可以理解为是企业间的一种长期协议,这种协议超出了正常交易的范围,但不达到合并的程度。战略联盟所具备的有效整合、合理搭配资源、提升竞争力、开拓新市场等诸多优势,使其成为了当前最受推崇组织形式[3]。针对目前阻碍发展的种种问题,构建信息服务业的战略联盟不失为一种良策。

增强联盟企业总实力的又不削弱其原有核心竞争力,是战略联盟的一大独特之处。在电子信息领域,微软与英特尔公司的战略联盟可以说是最具说服力的。联盟达成之后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微软推出新软件,英特尔芯片的销量就增加;同时,以高质量的芯片作为载体,微软软件的价值也得以提升。

4.1 联盟带来优势资源组合

企业的独特资源彰显了自身的不可代替性。信息服务业作为信息业的相关产业,具有知识技术更新快、市场变化快、消费者观念变化快的特点,企业如果固守原有资源,不知变通,就很容易把曾经优势的资源变成包袱,难以进入新的领域。联盟后的企业合作却能跨越障碍,加快人力资源流动和共享,将优势资源强强联合,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输送新鲜血液,达到多方共赢。

4.2 联盟利于扩大企业规模

刘乃榕:战略联盟: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

刘乃榕:战略联盟: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

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孤立经营的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企业靠单一的批量生产或规模经营已不再能获得长期利益。人们正逐渐认识到,只有在竞争中合作,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竞争,才能不断保持生机和活力。我国信息服务型企业大多经验不足,且规模较小,战略联盟犹如为昔日孤立的战船带来了“连环铁锁”,使其稳定性和战斗力都得以提升。

4.3 联盟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一方面,技术创新往往非一家企业内部就能完成;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产品周期缩短;研发成本、风险增加;新技术互相渗透、技术边界模糊;规模收益递增等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信息服务型企业为了实现技术创新,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结成技术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共担风险。

4.4 联盟利于开拓新市场

市场是块大蛋糕,联合对手一起做这块蛋糕,蛋糕就会做的更大,每一家也会分到更多。从宏观上来讲,跨地域的企业联盟也利于缩小东西部的发展差距,促使东西部的平衡发展。东部企业可以向内陆地区拓展自己的市场,而西部地区的产业则可以利用联盟的机会不断学习,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5 战略联盟的实施策略

5.1 明确结盟目标

企业必须对企业规模、核心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和资金等方面已达到的水平进行正确评估,客观分析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找出制胜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企业才可以决定是否联盟,以及采取下一步的联盟措施。

5.2 正确选择盟友

建立成功的战略联盟的重要环节是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选择盟友时,对联盟伙伴的选择主要应基于建立联盟的资源需求,即选择资源相似的企业还是资源互补的企业。同时还要注重文化、理念的兼容性,以减少合作的摩擦。以企业综合实力来说,有强强、弱弱、和强弱联合几种形式。很多企业认为如果实力相当,联合的意义不大,但实际上由于共同点更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加容易,这类企业合作的成功率往往最高。从生产领域上看,信息服务企业可以选择跨行业的企业,如电子商务网站与产品制造企业联盟,当然也可以选择相关领域内的企业,如从事电子支付业务的企业和从事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的企业联盟,其中上海环迅支付与Wirecard公司达成的联盟就为这类联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实践中,企业的具体选择还应以联盟的目标和需求为最终标准。

5.3 制定规范有效的联盟协议

联盟协议是联盟中最重要的法津文件,是指导今后合作行为的基本依据。在制定过程中,包括联盟目标、形式、方法、利益如何分配、违约或侵犯他方利益如何处罚等在内的内容缺一不可,且应由各方充分讨论协商达成。由于信息服务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与管理机制都有待完善,参与联盟的企业更应该加强法律意识,积极协商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保证联盟的健康发展。

5.4 加强联盟内部组织管理

要加强战略联盟的组织管理,明确联盟必须严格按照协议履行权利和义务,同时做好联盟的组织协调工作及利益分配工作。目前,我国信息服务业的联盟还不广泛,可以为广大企业提供的管理经验较少,因此,联盟企业更应该把向国内外先进企业联盟学习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积极汲取当前先进的管理模式的营养,结合自身情况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联盟内部也要积极进行互动和交流,通过互相的学习不断创造新知识,从而不断开拓新市场,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冯骅.浅谈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J].新农村,2012(1):165.

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预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52-03

一、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1月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又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特别在2003年十六大报告中更进一步强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07年3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高度重视,但至今没有公认的对现代服务业明确的定义。

徐国祥、常宁(2004),王良杰、石丽丽(2010)指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尚永胜(2005)、汪琼良(2012)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与现代技术变革、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伴随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服务业,包括为现代生产活动提供生产的生产者服务业,也包含一些新型的满足个人更高精神需求的现代消费行业,即生活服务业。潘海岚(2008)、钟云燕(2009)指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应的,是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意义上的服务业。它既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服务业,也包括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把服务业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将现代服务业定义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型的服务业,具有新兴化、信息化、知识化和现代化的特征。根据中国行业分类标准界定的现代服务业类别,同时考虑到相关数据的可收集性,认为所研究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含以下九个门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二、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发展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此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对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及保持社会的稳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实际出发,重庆市统计年鉴从2006年开始实施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析》(GB/T4754-2002),考虑到现代服务业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可获得性,本文对2005—2011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1.重庆市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分析

在分析重庆市现代服务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时,应该要同时了解重庆的经济实力基础及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情况。由上页表1可知,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并一直保持向上的良好增长趋势。2005年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才620.75亿元,到2011年增加到了1 938.61亿元,增长了近2.1倍。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逐年升高,由2005年的46%上升到2011年的53.5%,增加了7.5%;而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增速不是特别明显,由2005年的17.9%增加到2011年的19.4%,只增加了1.5%。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雄厚、发展空间很大、发展势头也很凶猛,在产业结构变革中,随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第三产业已经逐渐取代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而现代服务业凭借自身的新兴化、信息化、知识化、现代化等特点成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支柱,进而全面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2.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5—2011年间,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均为向上增长的趋势。其中,金融业不论从增长值,还是增长幅度都是最大的,共增长了611.68亿元,增幅约为657.9%;而房地产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以增长值和增幅分别为252.4亿元、175.4%,123.65亿元、377.9%,87.61亿元、102.2%,处于领先地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增长值和增幅都处于中等地位;而教育业可能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增长幅度偏低,只有57.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不论从增长值还是增长幅度都是最低的,增长值仅为10.85亿元,增幅约为40.4%;以上说明,近几年来,重庆市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势强劲,政府更加重视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稳固了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现代服务业对重庆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1.理论模型

经济增长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生产函数模型,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一般表现形式为:

其中,Y—产量;A—技术水平;K—投入的资本量;L—投入的劳动量;α,β—K 和 L 的产出弹性。它表示在技术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映产出与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力、资本要素的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引起的[7]。基于此理论,为了进一步分析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对其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列出如下模型:

假定:Y表示重庆第三产业增加值;X1表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X2表示服务业中其他服务业部门增加值;A为常数,表示其他政策及技术类带来的影响;α,β分别是现代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部门的增长弹性,反映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上述模型(1)两边同时取对数,变换结果如下:

C为常数,加入随机误差项ε,同时假定随机误差项具有零均值、同方差的特性,则方程(2)变换为所需回归方程:

2.模型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取重庆2005—2011年相关数据,利用统计软件EVIEWS对方程(3)进行LS回归,结果如下:

由上式可知,可绝系数R2高达99.99%以上,表明方程拟合很好,自变量能解释因变量的99.99%以上;F值足够大,其伴随概率P为0.000000

3.结论分析

从回归结果来看,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发展存在较强的正的促进作用,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弹性约为0.49,即在其他条件不便的情况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1%,重庆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将增加49%。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约为51%,稍稍大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表明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处在成长阶段不够成熟,应该要加大力度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

四、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指数平滑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权移动平均法,具有所需资料少、计算方便、短期预测精度高等优点,因此,本研究采取较为精确的二次指数平滑法对重庆市接下来几年的现代服务业的产值进行预测。二次指数平滑就在一次平滑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指数平滑,不能直接进行二次指数平滑;由于指数平滑存在着滞后现象,因此,平滑值不宜直接作为预测值,而是通过它修匀时间序列,以获得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从而建立预测模型。

线性二次指数平滑方法的计算公式为:

选取2005—2011年重庆现代服务业的产值对重庆现代服务业未来四年的发展进行预测,经过筛选,在平滑系数α为0.9的情况下,标准误差最小,因此,选取α=0.9,计算结果显示,2012—2015年的现代服务业产值的预测值分别为2 581.95亿元、4 168.58亿元、5 755.22亿元、7 341.86亿元。从预测结果可知,到“十二五”末2015年重庆现代服务业产值将高达7 341.86亿元,高出2005年产值近11倍。

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且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在“十二五”期间成为推动经济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符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即“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五、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成为一国或一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的衡量标准[8]。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蒸蒸日上,并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以更高、更快的效率发展,在总量上有新的突破。但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部门发展不均衡等。为了让现代服务业能够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推动作用,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及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应该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 重庆统计年鉴(2006—2012)[K].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2] 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10-12.

[3] 尚永胜.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5-28.

[4] 潘海岚.现代服务业部门统计分类的概述与构想[J].统计与决策,2008,(3):44-46.

[5] 钟云燕.现代服务业的界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6):168-169.

[6] 王良杰,石丽丽.现代服务业概念界定[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7] 汪琼良.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分析[J].区域经济,2012,(6):28-37.

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服务贸易;趋势;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72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141-02

1 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加速化。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来临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也需要获得全球化的贸易、金融、通信、运输等服务,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业也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

(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平衡性。

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较大。据调查,全球十大服务贸易出口国,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中国、意大利、荷兰、爱尔兰;十大服务贸易进口国,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中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和荷兰。发达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服务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存在高额顺差。

第二,服务贸易的行业差距较大。在国际服务贸易中,金额较大的有旅游、运输、保险、金融等,虽然从发展趋势上看旅游、运输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总量还是非常可观的。而新兴的服务贸易主要表现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如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在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比重略有上升,但总量较少。

第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与地区出口的则主要是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产品。这类产品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更新速度快,因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能获得顺差。同时,发达国家不断把高污染、高耗能的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循环使得服务贸易在结构、产品和地域上的不平衡性更加加剧,难以获得均衡发展。

(3)国际服务贸易的信息化、高科技化趋势越加明显。技术革命的更新,促使国际贸易呈现出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的特征。

2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1)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第三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对外服务贸易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有了较快的发展。

(2)服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服务贸易有了很大发展,一些新兴服务业从无到有,服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从服务贸易进口上看,已经形成了以金融业、零售商业、旅游业、民用航空运输业、房地产业、租赁业、专家服务和咨询业、基础电讯业为主的服务行业;从服务贸易出口上看,已经形成了以国际旅游业、国际金融业与保险业、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国际运输业为主的行业。

3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业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国际竞争力不足。2008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471亿美元,进口额为1589亿美元,进、出口额都位居全球第五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9%,而美国占全球的比重为14%,是中国的3.6倍;英国为7.6%,德国为6.3%,法国为4.1%。说明中国的服务贸易虽然在总量规模上有所增长,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服务贸易整体的国际竞争力还处于劣势。

(2)服务贸易长期以来处于逆差水平,自由化程度不高。从进出口结构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服务贸易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顺差转为90年代的逆差,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呈逐步扩大趋势,但服务贸易的逆差说明中国只是一个贸易大国,还不是贸易强国。

(3)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不足。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远洋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产业和部门,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同时,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单一,传统服务行业仍占主导地位。

(4)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逐渐丧失,宏观管理力度不够。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有待研究。

4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应对策略

(1)立足比较优势,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第一,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国家应当从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尽快制定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如对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措施,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第二,进行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政府和企业应努力引导居民优化消费需求结构,提高服务消费的比重。第三,正确处理好服务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中国服务企业必须“走出去”,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拓展国外市场,积极构建服务贸易自由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第四,建立有利于服务出口的投、融资环境。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放开包括银行、邮电通信业在内的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尽快打破行政垄断,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加入,促进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加快发展。第五,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从根本上提升服务业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2)有步骤、分层次地放开国内服务贸易市场,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分行业有选择地进行开放。积极推进旅游、水上运输等领域利用外资试点;扩大国内商业、外贸、会计、法律咨询的开放试点范围;有步骤、有控制地进行开放金融和通信领域的试点。二是分地区有选择地开放。我国各地服务业发展并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尤其上海、深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其他地区较大,应在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方面先行一步;在后进地区,可通过试点试验,减少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的风险。同时,要适当加快对国外第三产业的投资,通过设立服务行业的海外机构,拓宽服务贸易发展的渠道。三是努力构筑科学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服务贸易涉及金融、保险、电信等诸多服务业部门,这就需要建立中央、地方、部门、企业之间统筹协调,相互联动的管理体制。

(3)强化服务企业竞争力。为了适应加入WTO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建立有效的企业经营激励机制的同时,还要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企业发展的约束机制。

(4)加强和改善服务业宏观管理。第一,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扶持力度。第二,积极鼓励利用外资发展服务贸易。第三,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5 结 论

面对服务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主体的新趋势,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发展服务贸易的新思路,一方面结合中国的“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的金融业、旅游业等服务业加大海外投资;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如建立服务贸易出口促进体系,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等,像发展货物贸易一样来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韩可卫,林云华.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9(6):48-50

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6

伴随着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保持了迅速发展势头,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事实上,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业、海洋运输和建筑业等产业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在咨询服务、金融保险和专利技术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内却还处于竞争的劣势,发展稍显不足。因此,我国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从种种方面看,还不能被称为服务贸易强国,其具体体现如下:

1.服务贸易规模偏小

据WTO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4%,虽比2005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但仍排名世界第八位,而进口排名也保持第七位,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重极不相称。

2.服务贸易差额扩大

在我国服务贸易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服务贸易的逆差也成逐年扩大的趋势。这些逆差主要存在于运输、保险、专利特许、咨询和电影音像等服务项目中。一直以来,运输业都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扩大,以及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的加大,我国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业项下的贸易逆差也呈逐年扩大趋势,逆差的长期存在和扩大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未来的发展。

3.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结构都是以劳动和资源禀赋密集型服务贸易为主。虽然近年来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服务贸易格局仍然呈现出低水平发展的态势。以2004年的贸易结构为例: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的比重分别为33.35%、27.2%、18.15%,而保险、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技术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用等新兴服务贸易产业比重分别为4.83%、0.17%、2.14%、3.54%。这种贸易格局与欧美发达国家正好相反,表明我国处于服务贸易国际分工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低的现状。

4.管理体制与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对服务业的管理不够统一;法制建设比较滞后,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却未能形成完整的服务贸易立法体系,已有的法律法规和内部文件立法层次较低且缺乏协调性,与GATS的接轨也尚未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还不够,虽然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电讯、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总的来看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间流动逐步兴起,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1980年~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增至27559亿美元,26年间增长了6.6倍,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七分之一上升到近五分之一。但与服务业的GDP占比相比,2006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仍较小,表明全球服务贸易还不够发达,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还处于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的初始阶段。同时也说明,服务贸易还是一片未充分开发的“处女地”,并注定成为各国竞相圈地的焦点地带。

2.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

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惊人,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日益广泛。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建筑设计服务,计算机信息外包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凋整。据有关数据显示,长期以来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传统服务项目,如运输、旅游服务在发展中份额现在正逐年呈下降趋势,而其他新型服务(包括通讯、金融、信息、专利许可和其他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则增长较快,其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据《华尔街日报》称,IBM准备把美国本土4730个编程工作岗位转移到印度、中国等国家,即将编程服务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同时将高薪职位大量输往海外。惠普、甲骨文、埃森哲、美国在线、英国诺维奇保险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也都计划将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印度或中国。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仍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

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主体地位。从规模上看,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上对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顺差。而从结构上看,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与经济实力、制度优势,以及规则的制定权利,在发展迅猛的知识含量高的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存在绝对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劣势,只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及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比较乐观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贸易的趋势,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

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以强大的国内服务业为前提保障的。目前我国国内服务业相对发展落后,严重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应有重点、有步骤地大力优化服务行业结构。首先,对于投资少、收效快、就业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金融业、保险业、饮食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和文化卫生业等,国家需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加大发展力度。其次,加大对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加速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的行业。再次,坚决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如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共事业等。此外还应重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提高服务质。服务产品质量不仅对服务企业本身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2.实施以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可以按照服务业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地位确定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顺序,同时根据竞争力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和优化,从而获得动态比较利益。尽管我国的服务业总体上落后于各发达国家,但在某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领域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同时逐步开放国内服务市场,引进国外竞争,促进国内服务业行业学习先进技术经验。但是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个渐进过程,在开放国内服务市场时,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开放。

3.建立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服务贸易涉及许多部门,与国家和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服务管理体制,确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供优质服务,搞好投资软环境建设。首先,要明确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是对外贸易政策的管理部门,其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的发展战略,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GATS的有关条款。其次,要继续规范服务贸易进口,把握好对外商投资服务贸易必要的审批权,避免和防止对我国经济和产业的损害。再次,继续完善对服务贸易出口的管理,防止服务贸易出口外汇的流失。应该把占我国服务贸易外汇收入比重达70%的旅游外汇管理、国际货运管理和境外承包工程外汇收支管理作为重点,加强检查和管理的力度。同时,加大扶持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力度。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因此应注意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市场,扩大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规模,多渠道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

4.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服务贸易实行保护。我国服务业基本上属于“幼稚产业”,除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建筑、旅游、运输等传统产业外,涉及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都不够成熟,目前还无法与外国匹敌。GATS对发展中国家做出了很多保留与例外,特别是在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逐步自由化,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发展援助方面予以很大的灵活性。因此,要认真研究掌握GATS的各项规则,充分利用这些例外,这些保护“幼稚产业”,提高发展速度。

5.加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设

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市场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加强对GATS、WTO有关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人原则及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在立法的同时,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在指导原则、立法精神等方面,向国际标准靠拢,废除妨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法规,修改、完善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率和法规。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将不断上升。但就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而言,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尚不成熟,世界服务贸易利益新格局还尚未形成。为顺应这一趋势,我国需不断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争取打破服务贸易垄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要加快法务立法,建立系统的法规体系,并加强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邓世荣: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M].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03)

[2]郑吉昌:国际服务贸易.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05)

[3]赵永宁:浅析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1,(8):182-183

[4]马牧云: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02,(9):19-29

[5]张蕴如:中国服务业的开放度与竞争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2,(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