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经典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经典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范文1

编研经典档案成果需要科学发展观

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的编纂学理论和高校档案馆的实际编研状况,档案编研工作普遍存在管理理念陈旧、手段传统、形式单一的情况。笔者认为,档案编研的品质很重要,首先是理念的创新。在全球化知识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利用各种优化管理方法赋予传统崭新的创造才符合档案编研与时俱进的理念。运用集成思想来指导档案管理实践,以全新视角将文学,美学、史学、档案编纂学、管理学、传播学、计算机网络等交叉学科有机地结合,创造性地融合各种方法、手段、工具等资源要素,同时建立档案品质的编研框架体系,形成实用性强的多元化基层档案编研模式,变被动为主动管理,力求达到编研档案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服务功能,体现档案的价值;其次,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档案编研,编研方法力求多样化,注重“两条腿走路”,一是编研作品高品质,二是管理品质经典化;第三,编研档案作品系列化,在规范系统的编研模式中讲究个性化创新。例如:围绕单位的中心工作,编辑系列汇编,与时俱进地体现编研深度,只有锤炼品质才会编研出品质优秀的档案经典,而且使档案编研工作充满生机。

编研经典档案成果需要方法创新

以研究促工作是档案编研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方法,其定位体现了档案编研的创新理念,决定了档案发展的方向。课题研究与规划有助于卓越经典目标的实现,档案目标管理是确保编研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其研究方法可以触类旁通,以理论指导实践。

例如:“编”和“研”互为―体,“编”是“研”的基础和前提,“研”是“编”的深化与加工,以编带研,编研结合,凝练出具有特色的档案编研经典,形成“研究型”档案室最富有活力的动态管理。这就要求基层档案员应具备以下素质才能实现编研经典的最高境界:

1,档案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2。熟悉工作环节;3,了解本单位的特点;4,掌握传统与现代多种编纂方法;5,具有概括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6,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7,执著奉献精神。

“五步法”编研模式

提炼档案内涵,系统开发档案是编研经典文献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档案记录了工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以科学发展观系统开发整理、分类、提炼,编辑档案系列汇编,通过原始纸质与数字网络的集成管理传播,反过来又可以服务于工作,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使“死材料”变成“活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信息功能。

例如: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以“高校教学档案系统开发集成管理模式研究”课题为依托,从高校院系的角度在传统方式上创造性地研制了档案编研五步法,即:制订计划、收集分类、编辑目录、统计数据、撰写概要等,成为编研的经典方法。根据教学档案体系“综合管理”、“学科专业实验室”、“教学与实践”、“教材”、“学籍管理”、“毕业生工作”等6大板块的材料项目,以金字塔式层层编研的方式,将数万份教学资料归类分项目,每个项目的材料整理分篇目,编辑目录,并统计该项目的数据,撰写概况、概述、综述,编成汇编200多册,试卷500多册,论文400多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档案系列汇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为高校教学档案内容辐射各个层面,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丰厚的内涵。所以更有必要编研、传播这些有价值的教学档案,使之为教学科研服务,推进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转变由“封闭式”进入“开放式”的动态管理局面。

凝练文献内涵打造经典档案编研成果

档案编研的经典应体现在品质的提升上,凝练内涵打造精品乃是编研的最高境界。因此编研档案精品,要有敏锐的超前意识,善于抓重点,根据需求确定主题,提炼内涵,创编具有前瞻性的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的档案精品。笔者以为可通过运用现代各种优化的管理力祛,激活编研“灵性”,开拓编研新路子,进行多次文献的“二度创作”,浓缩档案信息精华,凝练富有特色的专题文献经典。譬如,教学档案中的教学动态、教学改革、教学成果奖、优秀论文摘要等汇编,为撰写院史、专业设置的调整、丰富教研教改活动等,提供了经典的教学档案素材。

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编研,通过各种途径编研档案检索工具。例如:在教学档案系列汇编的基础上,多角度全方位地编辑《××学院教学档案纵览》手册。该手册内容翔实,分类科学、明晰,有综述、总数据、总目录、盒目录;所构建的6大体系分为6个篇章,每个篇章前有概述、数据统计,下设的具体材料项目包含层层提炼的概况、数据及目录,方便教师查阅,有效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这就是创新编研成果的经典之作。

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还可以拓宽编研思路,探索编研形式。利用档案丰富的内容和载体,将文字图片数据等原始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提炼,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举办各类主题展览。例如: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资料室开辟了“学术信息服务窗”,举办了学院“教学、科研、学科成果回顾展”、“教工风采”、“青春火焰”等大型橱窗展览,具有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印成专题画册,也可以传人网站传播,提升了编研的文化品位,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编研经典档案成果离不开科学技术

档案编研品质还体现在档案的科学技术内在信息状态。作为档案产品及服务,必须借助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地提升其内在的科技内涵,进行必要的信息化披露,接受质量标准的衡量和评测。随着信息技术向纵深拓展,充满活力的数字网络平台为编研档案经典拓展了新路子。档案编研的手段更为便捷、编研成果的影响更为广泛、档案利用的方式更为多样,极大地提高了编研成果的利用价值。因此借用数字网络对档案进行系统地编研,使档案编研新颖多样,产生“信息互动”,动态开放的管理模式也为基层档案编研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编研工作更为精益求精。其主要方法为数字群库、网络检索和多媒体三种。这里主要探索多媒体技术在档案经典编研中的创新运用。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档案编研,是根据需要确定题目,将文字、图形、图像、影像、声音等各种相关档案信息加以有机组合加工,编辑成各种形式的电

子档案编研成品。像纸质文件、数码照片、PPT、光盘、录像录音带等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来实现档案多媒体编研。例如:以“教坛新秀”为专题编研青年教师的讲课比赛、多媒体制作大赛的精彩表演,通过收集获奖者演讲的照片、荣誉证书、讲课体会、学生评价以及其本人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编辑,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坛新秀的风采,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奋发努力。同时将橱窗举办的大型展览经过修改,添加视频内容播出,也可以用学院介绍为主题拍成动态的画面配上音乐制作编辑,还可以通过编研在网上举办教学科研成果展、名师介绍、学术论坛等活动。抓住多媒体可视性可读性强的特点编研,与时俱进地编研出档案精品,发挥信息传播的作用已成为经典的可能。

经典编研档案成果应体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范文2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农业推广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59-03

《农业推广学》的教学内容广泛,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农业推广学的教学目标既要让学生懂得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更要对学生进行推广方法和推广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所学知识能适应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传统的《农业推广学》教学中,往往存在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原理与技术连接不紧密、教师与学生沟通不紧密的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广泛的互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农业推广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讲授与提问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等等。其中研讨式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研讨式教学改变了课程理论知识由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做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预先布置研讨主题,学生根据要求收集资料,结合学习教材拟定讨论稿或计划、方案等,通过讨论或辩论,最终达成共识或完善计划、方案,从而掌握《农业推广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农业推广原理和方法的认识。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在《农业推广学》教学中运用专题研讨式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研讨形式与过程的设计

1.讨论形式的设计。传统的课堂讨论往往是老师根据讲授内容布置讨论题,由单个学生自愿或由老师点名上台陈述观点,老师点评。这种方式在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学生事前未进行充分准备,讨论时部分同学可能无话可说,表现消极;台上同学陈述时,其他同学较少集中精力聆听他人观点等。我们根据大学生其实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意见领袖的心理特征,在讨论课前只布置讨论内容,不分组,要求每一个同学各自准备发言稿并计入课程考核成绩。正式讨论课进行时,讨论小组临时划分,这样,学生在准备时就不会有依赖思想,每个人都必须充分准备。在小组讨论中形成自然的意见领袖,代表本小组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而此时其余同学担当观众和评委的角色,对各小组意见领袖们的表现做出评价,并通过提问等方式互动。这种讨论形式既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2.研讨过程的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提前2~4周布置研讨内容,一般是典型农业推广案例或推广试验方案或推广计划设计,所有学生根据给定的讨论题各自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写出讨论提纲或计划、方案。正式讨论时分步进行。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每人先在组内陈述自己的观点,经过交流和充分的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或设计方案。第二步,每组选1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对于推广案例和原理的讨论,如“改变农民行为的方法”等,小组代表在陈述各小组观点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或辩论,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由1人进行全班研讨结果的总结。对于“试验方案”或“推广计划设计”的讨论内容,通过代表陈述和小组答疑,形成比较完善的方案或计划。其余同学作为评委,通过聆听、观察、提问、质疑等,从讨论论据的有效性、语言表达能力、仪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等方面对各位讨论代表的表现做出综合评价。最后,由教师做简短的总结。

二、精心设置专题讨论的内容

研讨式教学的主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牢固掌握课程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精心设置研讨内容对提高研讨式教学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1.选择经典案例用于说明问题和原理。一些经典的案例在说明原理时是很有效的,如教师为了说明不同人对于创新采用的行为差异,常用的是美国1934—1941年推广玉米杂交种的案例,通过不同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的开始年度、历年采用人数和历年杂交种种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变动情况来分析不同的创新采用者人数分布和行为差异。这些经典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可以让学生得出很明确的结论,即可以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如除草剂推广案例中,费用从上缴提留中扣除、生活贷款优惠等手段使用的条件早已不复存在;而美国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的案例由于时空差异太大,与当代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环境条件有很大差异。因此,这些经典案例可用于说明问题和原理的短时间讨论分析,而作为专题的研讨内容,则更宜选用更加贴近现实的问题和推广案例。

2.选择当代和本地区的典型推广案例用于课程研讨内容。研讨式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我组织和沟通协调能力、推广演讲技能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内容的设置要多联系中国和本地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既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又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现代农业推广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农业推广学的理论。如在创新采用与扩散教学中,我们针对农学专业学生,选择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推广案例让学生讨论:早在1955年,当时的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就对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已在长江流域广泛示范,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在长江流域棉区普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棉花科研工作者一直在进行棉花轻简化育苗技术的研究,但当前营养钵育苗移栽仍占主导地位。学生通过学习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原理,搜集、分析棉花育苗技术推广应用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创新扩散的周期性、影响创新采用率的因素等。这种案例讨论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标准答案。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使农民行为自愿改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我们选择水稻两种育秧技术的推广实例:“双两大”育秧技术和抛秧技术的推广,教师事先并不对技术做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理解这两种育秧技术的特点和推广应用情况,结合农业推广学教材中的原理,分析改变农民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对技术采用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选择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湖南苎麻生产发展的案例,让学生讨论我国承包制、农民自主小规模经营条件下,农民行为的特点和导致不同创新采用者的行为差异的原因,以及不同采用者的风险与效益。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选择试验示范与大面积生产产量差异大的事实,让学生讨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及缩小差异的对策措施。事实上,对于案例的分析本来就很难有标准答案。

3.试验示范方案及农业推广计划的设计与讨论。针对农业推广基本技能和农业推广计划等教学内容,教师提供一些备选题目,如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的推广、水稻“三定”栽培技术的推广等,学生也可自选题,撰写农业推广计划书或试验示范方案。讨论课时,根据学生选题情况,将选题相同的学生每5-6人作为一个推广小组,经过小组讨论完善计划或方案,再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小组集体回答“评委”或“农民”的质疑。同学们一方面担任项目评委的角色,对计划或方案提出质疑、建议和意见,并根据计划书或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陈述和答疑表达能力等对各小组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又担任推广对象的角色,推广小组通过宣传、演讲、示范等,想方设法说服“农民”接受其计划、方案或技术。

三、研讨式教学在农业推广学中运用的效果

农业推广具有生产性、实践性、社会性、教育性等特点,因此,农业推广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农业推广技能,包括沟通技能、写作技能、演讲技能、试验示范技能等。讨论式教学通过让学生事先准备、课堂交流,既训练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写作、演讲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在讨论中的管理、控制和协调能力,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特别适合在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中运用。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总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往往消极被动地接收,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研讨式教学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教学活动中信息传递途径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化,每个学生都是主角,其观点和措施以及包括肢体语言在内的表达能力都要接受其他同学的品评,因此,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提高。

2.学生对农业推广学原理的掌握更加牢固和深刻。学生对照农业推广学原理,分析和讨论具体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变为具体的实例分析,使理论更加鲜活生动,也使学生对自己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掌握更加牢固和深刻。如通过对“双两大”育秧和抛秧技术的推广案例分析,学生认识到,尽管“双两大”育秧技术经过多方试验示范证明能够增加水稻产量,但由于费工费力,农民不愿意接受,即使采取行政命令的措施,当时达到一定的推广规模,应用时间短,一旦没有强制措施,农民很快放弃,成为典型的短效型农业创新;而水稻抛秧技术省工省力,农民看到水稻移栽“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示范效果,很快自发采用,推广部门只需提供足够的配套物资如抛秧盘等供农民购买,推广速度快、规模大,应用时间长,成为典型的高效型和长效型农业创新。学生通过这一对比案例的讨论,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示范,推广农民愿意接受的新技术,才是引导农民行为自愿改变的途径和措施。同时,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学生也认识到创新本身的特性是影响创新采用率的最主要因素。再如,通过自己拟定推广计划方案,学生首先要掌握农业推广的各种方法及其特点,并还需根据不同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在新技术推广的不同时期选择适当的方法推广,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通过这种拟定计划、方案的训练,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理论知识,还深刻认识到针对不同的科技成果应选用不同的推广方法、针对不同的采用阶段采用不同的推广方法的道理。

3.学生推广技能得到很好的训练,有利于将来开展工作。讨论准备过程训练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小组讨论中训练了沟通、协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全班交流和回答质疑过程训练了演讲和快速反应能力,并锻炼了胆量,有的学生甚至是第一次上讲台。通过讨论式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认识到作为农业推广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这对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大有裨益。

四、几点体会

1.讨论式教学的课时分配要恰当,保证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每一门课程都要求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既有基本理论和原理知识,也有方法和技能知识,课程教学任务首先是完成这些基本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首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讨论可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训练基本技能,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主要还是依靠教师课堂讲授。因此,在当前宽口径人才培养专业课学时减少的大背景下,要保证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讨论式教学课时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不能太多,一般安排课程总计划学时的1/3左右比较恰当。

2.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科学设置专题讨论式教学的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专题讨论的内容尽可能与其专业相结合。如针对农学专业的学生,我们设置的一般是与大田作物生产技术相关的内容;而针对非农专业学生,就应该选择比较宏观或者经典的案例,讨论的是一种发展概念或方向,不涉及具体的农业技术措施。另外,讨论题的设置尽量紧密联系当前实际,以国内和本地的推广实例作为讨论题,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或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3.配套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平时成绩权重。当前必修课考核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且考题要求有标准答案,平时成绩不超过30%,这给少部分“考前背笔记、应付考试拿学分”的学生提供了方便。讨论式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讨论前收集、整理资料,在讨论中的仪态、表达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无法在闭卷考试中表现出来。为了使课程成绩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应该增加平时成绩比例,用于考核学生准备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这样,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会更高,讨论式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仲威.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2]高启杰.农业推广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3]赵洪亮,刘恩才,侯立白,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207-210.

[4]黄旭明,梁雅梨.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6(6):58-60.

[5]高雪莲,高启杰.互动式教学模式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8,3(3):64-66.

[6]王贵彦,陶佩君,王慧军,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3):22-23.

[7]任晋阳.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8]汪若海,李秀兰.中国棉史纪事[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范文3

“《案例集》的出版,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到今天的产物。对于社会责任实践案例的总结是推进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案例集》的出版,也是中国优秀的电子信息企业创造、创新的成果。”《WTO经济导刊》社长兼主编于志宏在会上表示。

在《案例集》中,8家企业分享了他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典型实践,分别是:英特尔:创造社会责任的“摩尔定律”;中国普天:信息技术构建新能源汽车新生态;联想集团:IT资产环保处置(ATS)新模式;索尼(中国):梦想教室让孩子们体验科技美好;京东:以互联网创新驱动未来社会;佳能(中国):影响支点撑起文化未来;摩托罗拉系统:无线解决方案保障公共安全;微软:“未来城市”计划连接未来城市生活。

此次典型实践案例的入选标准有“三个突出”特点: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创造更广泛价值的社会责任实践;突出社会责任与企业运营深度融合,在挖掘并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运用企业专业优势建立新的商业模式;突出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形成企业责任竞争力,实现社会创新。

在案例结构上,《案例集》力图反映企业实践的社会背景、战略思考、决策分析、行动深化、价值发掘等过程,让典型实践可追溯、可借鉴。同时,实践案例也具有开放性,期待企业未来进一步创新。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范文4

然而,在目前的通用技术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对现成案例弃之不用,挖空心思地去想一些“大题材”;没有真正理解案例设置的目的,对之随意发挥或蜻蜒点水一掠而过;不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味“拿来主义”。实际上,为了消除学生对新课程内容的畏难心理,教材编写人员精心选择了大量贴近现实生活的简单实例。这些看似简单的实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技术原理、思想和方法,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讲“技术具有保护人的作用”时,不少教师抛弃了教材上的案例“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而举服装的发展,从树叶、兽皮、纺织到印染技术。虽然从字面上来看,“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这个案例很简单,但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这个案例是为了说明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的基本需求;更不一定能理解在思想方法方面,这个案例是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技术问题、分析技术问题;另外,从技术史的角度来说,灯火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用它来说明技术价值,更具有典型意义。“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案例是一个充满人文意蕴,饱蘸人文笔墨的人文素材,体现了观点与材料、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使“以人为本”的核心技术观得到揭示和高扬,是引领全书的逻辑起点。像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案例抛之实在可惜。因此,案例的使用,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教师应在教学中灵活深入地挖掘,理解、领悟其中所蕴涵的技术原理、技术思想和方法。

由于通用技术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一些例子可能会重复出现在不同的学科教材中。教师应区分技术课程的案例与其他课程案例的不同研究视角,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重要的文本资源。比如在讲到“技术与自然的关系”时,为了说明“技术可以使我们合理充分的利用自然”,书中引用了《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的案例,都江堰,学生在历史课或地理课上都学过,但在通用技术课上引用这个案例,目的是要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都江堰是人们科学地依靠技术、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典型。

新课程提倡教师活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在理解教材案例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案例替换或重新设计,但要注意把握好角度。

比如,我在讲到“技术的性质”这一节时,对“助听器的发明”这一案例就相应地进行了替换。助听器解决的是“听”的问题,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在听力方面基本都是正常的,对于助听器这一技术产品比较陌生,相反地,在“看”这一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因而,我在设计案例时,就从同学们戴的眼镜入手,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眼镜这一技术产品所解决的既不是吃的问题,也不是穿的问题,而是为了使视力有缺陷的人清晰地看到事物,更好地与外界进行交流。最后,我还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别让这扇窗户蒙上灰尘”做为结束语提醒学生要注意用眼卫生,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将“听”改成“看”,看起来是“换汤不换药”,但这一过程渗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

课本中案例的呈现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为了说明某一知识点而精心设置的。比如在讲到技术的创新性时,课本中用到了两个案例:“瓦特蒸汽机与第一次技术革命”、“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有的教师只选取了其中一个,而对另一个弃之不理,这就违背了案例设置的初衷。在这里,为了说明技术创新的两种表现形式(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而选取了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第一个是为了说明技术发明这一形式,第二个则是为了说明技术革新这一形式。在这个环节,考虑到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作为技术领域的两门学科,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因而,我又引导学生从技术创新的两种表现形式来看信息技术。计算机做为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在它身上我们既看到了发明也看到了创新。很多学生脱口而出“ENIAC”,接着我和学生一同回顾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 “从计算机发明到现在六十多年里,我们是否停留在ENIAC那样的庞然大物阶段”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顺利地说出了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通过这一师生互动的环节,我深深认识到:不要把案例像雪团那样一下子抛给学生,这样就失去了思考的乐趣,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感。

新一轮的课程强调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尤其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的实现。对于技术领域,这一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因而,对于课本设置的案例,一方面从知识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对待技术积极的情感态度和科学严谨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平等的师生对话是帮助学生搭建知识、培养情感的良好平台。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范文5

今年的知识产权活动周,以宣传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总体规划、工作措施和目标任务为出发点,宣传知识产权制度在推动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使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根据省、市知识产权活动周要求,结合本县实际,我们对活动进行了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由分管副县长牵头,组织文化局、工商局、质监局等有关知识产权成员单位召开了专题协调会,并成立了以知识产权局局长为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班子,制订了活动方案,明确了具体任务,确定了宣传报导的典型事例。

二、典型报导,示范引领

知识产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推动自主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机制,是决定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围绕实施国家和湖南省知识产权战略以及“保护知识产权、助推经济转型”这一主题,我们对县内2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典型事例进行了专题报导。湖南赛隆药业是珠海赛隆药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一家制药企业,公司集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及技术服务为一体,总资产数千万元。公司以致力于人类的健康事业为己任,拥有雄厚的药品研发实力和一批经验丰富、高学历、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逐步建立起了涉及产品开发、科研创新、药品生产、药品销售、技术服务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链,现已拥有多个临床疗效确切的国药准字号产品,正在开发、研制多个国家级新药,以提供临床应用,满足患者需要。与此同时,该公司建成了设施先进的现代化粉针、冻干粉针、水针标准厂房及实验室、原料车间,拥有全套的现代化生产、检验设备,在生化、植化原料提取、精制及深度开发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已为多家知名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并和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已申请并获得专利。4月22日,我们对他们如何在产品保护研发、人才引进创造和去年成功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典型事例在华容电视台新闻栏目进行了专题报导。湖南奥本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局的联手帮扶企业,公司注册资金2080万元,公司业务为建筑装饰材料、建材新产品研制开发,现有专职研究开发人员6人,已开发出生态高性能环保胶及复合板材的制造技术,并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高性能复合板材生产线,一种板材及其制造方法和板材生产胶粘剂均获国家专利。公司老总雷振多年来致力于科技创造发明,两年来共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4月22日,我们就该企业如何进行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采访了企业老板,并对他们持之以恒进行发明创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成功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等事例作了重点宣传。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范文6

关键词:案例 项目驱动 创新能力 交互提升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引言

机械类专业学生是较为典型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理论知识、计算机绘图、创新设计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当前机械类学生培养模式基本还停留在以理论学习为主、校内外实践为辅,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强调对已有知识掌握,缺少面向职业所需的创新性能力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仍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1,2]。虽然该模式能较好保证所授知识系统性,但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自主性和其年龄段所特有创新性,学生“自我创新”更少,师生交互也少,从而导致老师这个需要与时俱进的群体不能从学生这个庞大、散发着异常创新性火花群体中吸取养分,减少了教师自我提高和发展机会,也磨灭了学生创新性灵感和火花。基于此种情况,探索一种符合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实际需求培养模式。

1 “案例+项目驱动”模式提出

传统的案例培养模式是老师自己根据培养目的和要求,找出一个典型的案例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以及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协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识别、分析的能力。这种案例优势主要表现在能较好配合所学知识,但是也存在不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案例主要来源于老师自己的检索,导致检索范围不够宽广经典案例来源不足;二是案例更换速度慢易陈旧难以与时代同步[3,4]。项目驱动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或多个项目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把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各个环节,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办法,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5,6]。而本文中“案例+项目驱动”模式所提出的案例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项目需求,由学生自己选择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这个案例开展较为有针对性探讨和分析,且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并研究该案例的主要知识点和创新点是否能够运用到所研究项目,不同同学针对相同或不同的案例得出不同结论,对不同结论做出评估、选优,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完成项目。由于学生这个大群体参与,大量的相关案例得到检索,案例来源具有明显多样性和新颖性,并以这些案例为原材料构建相应案例库作为后人学习参考资料。

2 “案例+项目驱动”模式基本要素

在此模式下,主要包含项目案例、项目、学生和老师等四个基本组成要素。基本阐述如下:

1)案例

根据所选择项目的需要,将该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可以具体执行研究小项目或个体任务,师生共同探讨每个小项目或个体任务所应用到知识点有哪些,了解当前针对这些知识点有哪些前沿性的研究进展。学生以这些知识点为核心检索相关案例并加以收集整理,形成案例数据库,所选案例具有宽泛性、前沿性和经典性,且具有可再现性和可模拟型,比如设计某个机械装备的结构,可以用到哪些软件,设计后达到什么样效果,学生均可以按照案例所述自己动手操作达到再现的目的。

2)项目

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有一定技术含量,创新性和挑战性较强,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较为领先地位,根据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以实际科技类应用性课题、机械创新大赛或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等创新类设计项目为主,该类项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生

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来源于机械类相关专业学生,该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本知识,如工程计算、二维或三维绘图及基本设计等能力,该阶段的学生也对本专业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好奇心和兴趣,急于想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创造一些新东西,自身具备良好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批判性、独立思考、拒绝复制思维方式和多侧面思维方式。

4)老师

老师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起到具体指导和亲身参与作用,自身具有充分把握整个过程能力,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及时解决学生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新问题,并乐于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老师不仅立足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前沿阵地,了解科学技术新成就和把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还应熟悉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密切联系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这是因为,一方面要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辩证的思维,这是在各学科相互联系基础上形成的,老师具有比较广博知识,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另一方面,它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且又高度分化与综合,不断出现新学科。要求高等教育在注重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同时注意相互渗透,课程综合化,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

3 模式实施过程

1)案例收集

老师根据所选择项目与学生共同探讨项目主要难点所在,并根据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分配具体工作任务,由1-2名学生负责每个分解后小项目或工作任务,围绕各自小项目或工作任务展开案例的收集。案例的收集主要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如百度等)、中国知网、外文检索(如EI、SCI论文)以及图书馆相关资料。及时跟踪学生在收集过程中遇到问题,防止出现查阅的资料与所负责任务或项目需求信息差距过大情况发生。学生定期反馈案例收集情况,并根据案例的发表时间、

图1 案例收集过程

1)

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分类,以便于案例库的建立。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始终保持相互交流。

1)案例模拟

由于机械类专业学生所选项目主要以实际科技类应用性课题、机械创新大赛或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设计项目为主,因此其对应案例也应具备较强再现性,在案例查询收集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案例有针对性进行再现模拟,在模拟这些案例时,学生运用已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工具(如AutoCAD、Pro/E、Ansys等)进行训练,同时体会该案例知识点、创新点以及与项目结合点。定期了解学生进行案例模拟进展情况,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出各自解决方案,找出该案例中哪些知识点可以直接运动或间接运用到项目中来,或者通过变换这些知识点思路或思维方式产生新的创新性想法,这个过程是老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过程,基本过程如图2所示。

3)案例分析

召集所有参与项目学生,每个人均将在案例模拟过程中所获得知识、创新点及与项目结合点等做

图2 师生案例模拟互学过程 图3 师生共同参与案例分析过程

成PPT形式,面向全体项目参与人员以报告形式进行讲解,将自己所遇难题进行阐述并与老师及其他参与人员进行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找出难题突破点及解决办法,老师和其他项目参与人员根据PPT报告人所讲案例提出自己对案例看法以进一步优化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老师从学生那里学习到他们创新点和创新思维,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能更好的把握住与项目有关知识点并加以创新,基本过程如图3所示。

4)项目驱动过程

以需要完成项目为主线,以提高项目创新性为目的,将各学生在案例模拟分析获得知识点、创新点和项目结合点应用于需要完成具体项目中。在具体实施中,学生为参与项目完成的主体,学生之间及时交流沟通做好配合、衔接工作,使得各个学生所负责的项目任务进展基本保持同步,以提高学生之间合作性和协调一致性,并以小组会议形式定期报告自己所负责的项目进度。老师全程指导、全程参与,协调各个学生之间步调及与学生共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困难,师生随时交流讨论,达到共同提升创新能力、知识共享共赢目的。项目实施不仅巩固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结论

本文根据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培养目标和预期工作特点,以案例收集模拟分析和完成具体实际项目并交互提高师生创新能力为目标,针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学生,提出了“案例+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性及其他综合素养进行培养和训练。在此模式下学生作为主体通过案例收集模拟分析和完成项目等具体工作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老师作为全程指导和实际参与者,时时刻刻与学生保持沟通和交流,提升了学生和老师创新能力,该培养模式的提出不仅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对老师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成江荣.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模式下的计算机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策略[J].软件导刊. 2015.(2):190-192

[2]金炜,周亚训.“数字图像处理”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7):82-83

[3]刘家友.“土木工程CAD”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5(5):61-64

[4]陈伟,刘军,谷凌雁.以案例驱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课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