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孝道文化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1
摘 要:当前,一些中小学的孝道教育在目标定位、内容建构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要真正实现孝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必须重视孝道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在内容上与学校德育全面衔接,在教育模式上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孝道教育 传统文化 德育
作者简介:陈建浦,男,浙江省浦江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沈卫华,女,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今,面对社会变革、制度变迁、全球化挑战下的道德困境,传统孝文化的德育价值再次受到中小学的青睐。许多学校为缓解学校德育的困境,尝试挖掘传统孝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将孝道引人中小学教育,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现为在目标定位、内容体系以及教育模式方面尚未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只有突破了这些局限性,孝文化潜在的现代教育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一、孝道教育既要实现道德教化功能,更要重视文化传承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伴随多元文化的冲击,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中国社会道德建设面临巨大困境。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传统道德力量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其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化起点和基本内容的孝道,更因其独特的德育价值受到重视。这是因为作为“德之本”的孝,其最初的涵义是敬亲养亲,是一种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之上的人伦道德。它既符合人类的自然天性,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又符合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同时,孝道作为中国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信条,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度,在各地有丰富的地方资源。将其引入学校德育有利学校开发和利用本土化的德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破解学校德育远离学生生活的难题。另外,孝的内涵经过不断的理论改造与创新,范围从最初的家庭道德向社会道德、政治道德乃至人类道德拓展。这一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利其与学校德育的全面对接,从而在学生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提升以及理想人格的养成等方面全方位地发挥作用。因此,为破解学校德育的困境,许多中小学纷纷把孝道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希望借助这一中国传统道德的力量,提升学校德育的效果。
然而,现代学校开展孝道教育的目标又不应止于此,孝文化本身的传承以及以此为切人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启蒙是其更重要的目标。学校教育历来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应当承担的使命,这一使命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尤为沉重与迫切。这是因为全球化的浪潮在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的同时也对民族文化带来不少的冲击:异域文化的强势入侵消解着本民族的文化个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被破坏,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核和文明土壤,是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标识,是国家走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也是个体的精神家园和自我认同的精神之根。在中小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它有助于保护、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促使年轻一代树立文化主体意识。而孝文化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征决定了以它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孝文化不仅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德行标准、政权维护的思想工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民族文化的演进和传统政治的进程。它不仅是我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儒家思想的仁、爱、智、信、义都可以从孝文化中找到渊源,而且也是释、道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可以说孝文化是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绕不开的内容。同时,经过几千年统治政权的推广与强化,孝思想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层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和生活基础,这为孝道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学校应该通过推行孝道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孝文化,并以此为起点了解和认同以孝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精髓和时代特点,形成文化理解力和创造力。
因此,学校德育需要孝文化,孝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又要借力于学校的平台。学校开展孝道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借助孝文化的德育资源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要以此为切人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当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互通共赢时,传统孝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才得以真正全面地体现。
二、孝道教育内容的构建应与学校德育衔接,注重规范性与系统性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的一些内容已不符合时代精神,甚至与当代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这就需要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诠释,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语境的表达,才能使学校孝道教育真正发挥德育价值与文化传承的功能。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对孝道的现代解读往往比较随意,各行其道。大部分学校把孝道教育等同于亲情教育、感恩教育,使孝道仅局限于私德范畴。另一些学校则是从孝道思想中随意截取部分内容,组成几个相互独立的主题,突击搞几次活动、作几场讲座,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种对孝文化碎片式的解读和随心所欲的肢解使学校的孝道教育零碎而分散,缺乏有机统整,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与理解孝文化,更难对它产生文化认同。与此同时,孝文化的德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孝道教育与学校德育无法全面融合,优势互补,难以产生持续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认为,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改造必须在系统梳理孝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学校德育全面融合。
传统孝观念经过历代儒家的理论拓展和统治者的实践强化,已发展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内涵极为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整合,让学生理解孝道的产生与历史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影响。孝道思想包括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等多方面。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关注孝的爱亲养亲的内涵,更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将这种具体性的爱亲向一般性的爱人转化,进而爱社会,爱整个人类,爱世界万物,把孝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类价值结合起来。这样,孝道的德育资源才真正全面地得到开发和利用,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传统孝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以及现代意义及未来趋势,完成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对传统孝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现代诠释,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全面融入学校德育实践中。首先,这种现代的诠释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与我国学校的德育目标保持一致。由于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是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源泉,因此把传统文化与政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共同的做法。事实上,正是因为几千年来,历代正统学说对孝观念的道德教化价值进行顺应历史发展需要的挖掘、拓展与完善,才使它得以从最初祭祀祖先的宗教伦理逐渐演变为家庭伦理乃至政治伦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提升个人修养、维系家族、凝聚社会,衍续文明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传统孝道只有被赋于顺应时代需求的解释和理解,才能在当下发挥其潜在的德育价值,才能面向未来绵延不断。所以,学校的孝道教育必须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统一性,把孝道教育与青少年德性养成结合起来,并结合时代文化特征与学生心理需求给予符合现代语境的表达。其次,针对孝文化内容庞杂的特点,为了使孝道教育更好地融入学校德育实践,我们可以采用“模块”的理念,把逻辑关系紧密、教育目的和手段相近的内容整合成主题化、综合化的德育模块,如规范教育模块、人格教育模块和立志教育模块等,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整体规划,分阶段有序推进。其中规范教育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关心自我、自然和社会,具体包括生命知识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学习习惯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具体内容有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立志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形成学生的生命自觉,促进学生在传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发展,内容有“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毅力教育。这样,孝道教育既可以全面地渗入学校德育,从而经常化、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又能为学校德育注入新元素,使之更具开放性与生命力。
三、孝道教育的模式应强调平等地对话与交流,鼓励反思性建构与批判性思考
孝道历经千年传承,文化资源丰富,经典读本层出不穷,民间孝德故事更是不计其数。孝道教育也因此离不开经典教材重温,传统民间孝德故事学习,古代优秀德育思想借鉴。但是现代孝道教育要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蜕变,迸发活力,彰显新价值,除了正确的目标定位、现代化的内容改造以外,在教育模式上也应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其实质是关注现代教育理念中强调以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而不是如当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孝道教育那样,教育者凭借权威地位,以“独语”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有关孝道的知识与外在的规范体系,辅之以机械的操练与模仿,形式大过实质。
第一,在教育中应改变单向度传递信息的德育模式。学校德育要借力传统孝文化提升实效性,不能只满足于对孝文化知识以及伦理规范的浅层认知。孝道教育的旨趣远不是孝知识与外在规范体系的传递,而是在于孝文化精神内涵的影响,目的是要让学生不仅从认知上,更重要的从情感上、信念上对孝文化的精髓产生认同感与亲近感,在道德情感与动机上认同孝文化中所蕴含的伦理规范和价值理念,并自觉地外化为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只是单向地向学生传授孝德知识,释义古代经典读本,讲述古代民间孝德故事,未必能真正打动学生内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事实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各自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对孝道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由于中国近代对传统孝文化的落后性和消极性进行过猛烈抨击和彻底否定,孝文化远离学校教育,许多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主要源于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往往与“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等同,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伴随外来文化的夹击,孝文化在这些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经常是保守而封建的,落后于世界和时代,应该被淘汰。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视学生内心的这些认知与情感上的冲突,通过平等对话,双方敞开内心,共建彼此信任。在此基础上,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对孝文化的前认识。对于那些有悖于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如绝对的长者本位、服从权威等思想,不是一味地回避遮掩,而是应当允许学生质疑,甚至主动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分享,观点的碰撞、反思与修正,形成视界的融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孝文化的两重性:认可孝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当今社会的价值,理解和悦纳其中具有继承价值的如孝亲敬长、珍惜生命、忠实诚恳、承志立身等思想;对孝文化的局限性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观察,不能因其局限性而非理性地全盘否定而是应该探索如何突破这种局限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能让他们在对孝文化全面认识与理性反省中,萌发文化主体意识,完成对孝文化在知、情、信、意上的反思性重构,激发自身在孝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责任感,并赋于孝文化以新的理解和内涵。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实现孝文化现代性转换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道德判断力与道德情感的过程。
第二,孝文化教育的形式与取材要回归学生生活。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要。这是德育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但是传统孝文化的载体一一古代经典读本以及民间孝德故事,大多以古文的形式出现,对学生来说艰涩难懂,年代久远,与自己的生活距离遥远,不易勾起兴趣,更难引起共鸣。这就需要在教育中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找到传统孝文化与学生文化、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通过开发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孝德知识与观念、构建“孝文化”的隐性课程、开展主题和形式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等各种途径来推进孝德教育。让抽象的孝文化转化为学生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在理解、体验和践行三个层面上引发学生道德思考和情感共鸣,最终达到文化熏陶、人格培养、提升道德素养的目的。在教育内容的取材上,应避免哗众取宠、一味追求眼球效应、脱离学生生活的形式主义做法。教育案例、活动主题、隐性课程资源等都应尽可能地源自于学生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尤其是能反映学生实际生活和真实世界的冲突与矛盾,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资源。如举办“助力高考”、“草坪养护行动”、“光盘行动”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开展“孝义之星”的评比活动,利用校园文化长廊、黑板报、升旗、集会等形式和场合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充分挖掘和利用有地域特色的孝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访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深层感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传统孝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增强文化受益感。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2
关键词: 孝道文化 农村养老模式 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关于养老问题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养老现状的分析、城乡养老制度的建立,以及养老模式的选择上,而从文化角度阐述养老模式的文献相对较少,特别是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的研究很少。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的思想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选择从孝道文化的视角来阐述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孝道文化概念的文献综述
孝道文化是家庭私有制和父权制产生以后形成的一种伦理道德,即子女奉养父母。它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代际情感模式,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含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孝文化是指家庭子女对于父母的奉养;广义的孝文化是把家庭子女奉养父母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等相联系。杨懋春认为:“孝不一定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当然的事,也是作子女者的一种义务,或一种应当扮演的家庭角色。”(杨懋春,1972)孝的行为方式是对父母“衣食上的赡养”。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崇老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老人是家庭和社会的权威。经过伦理的倡导和法律的维护,孝文化已成为中国国民心理的一部分,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渗透(肖群忠,1998)。很多学者将孝视为中国的根本文化,中国社会是以孝为基础的社会(杨国枢,1989)。中国人将孝道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且主动顺从,他们都会因为孝道观念而照顾老年父母的日常生活。孝道规范对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日常生活有巨大的影响。黄坚厚在对我国台湾地区青少年关于孝道的调查中发现,孝道对于青年人孝敬父母有深刻的作用(黄坚厚,1989);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城乡调查”显示,老人中担心子女不孝敬的为数不少。总体而言,多数子女是孝敬父母的,老年人对子女持肯定的态度。但也有1.2%的城市老人反映子女不孝顺,29.7%的老人担心子女不孝顺(张秋霞,2003)。传统孝道观念在现代中国社会依旧存在,调查表明华人社会中一直存在着尊敬老人的传统价值观。香港城市大学2001年中国七城市的孝道实践研究显示,中国人仍然崇尚传统的孝道观念(关锐煊、张宇桥、伍锡洪,2003)。2000年中国城乡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家庭内的孝道广泛存在,孝文化仍然担负着联系父母和子女的纽带(伍小兰,2003)。
在我国传统的古籍记载中,孝道与养老模式的建立也有着密切关系。《尚书・酒诰》记载说:“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孟子提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上》)《孝经》提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庶人章》)[2]
由此可见,养老是传统孝道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一直有着极强的家庭观念,中国社会的养老模式也一直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中国的法律与道德也一直强调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因而,分析传统的孝道文化对于我们分析农村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统农村养老文化的内涵及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
(一)传统农村养老文化的内涵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知,中国传统养老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一部分,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孝道观念则构成了传统养老文化的思想依托。从现有资料看,传统农村养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养老、尊老和送老。
第一,养老。物质供养与精神赡养的统一,供养有两种:一种是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无冻饿之虞,“是谓能养”;一种是将最好的东西奉献给老年人,使其饱食暖衣,营养充足,“是谓善养”,传统养老文化主张后一种。另外,养老不能只注重物质而不注重精神,如果没有爱的精神,“虽日用三牲,尤为不孝也”。
第二,尊老。要养成尊老的社会风气和相应的社会伦理道德。如在尊老风气上,指“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另外,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尊老、敬老”社会伦理道德体现在称谓、礼仪和吏制等各个方面。如在称谓上,称长者父老、父兄;在礼仪上,古代敬老,行有行礼,坐有坐礼;另外,在吏制方面,国家设立父母官,“职养德高年长者”,以敬养老者,让其安度晚年,享受社会尊敬。传统养老文化不仅把“尊老、敬长”作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而且是“养老”的最高境界。
第三,送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送葬意义深邃,其重要性超过了养生者。“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重视送老的观念,不仅导引出传统社会中一些“生不极老,死乃崇丧”的反常现象,而且培植了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特性。民间说法,“生要在苏杭二州,死要在厦门泉州”便是很好的写照。[3]
(二)孝道文化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
农村社会养老模式的选择受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第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在儒学中,许多对孝的论述和要求,对于养老模式的选择起着制约和规范作用,使养老由一个简单的个人行为,演变为一种规范的社会行为,敬老、爱老、养老成为社会公认的美德。在传统社会里,传统养老文化的核心――孝观念在传统社会里被绝对化、宗教化。强调父为子纲,孝子要想方设法孝敬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模式就被理念化。“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家庭养老从注意对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利益转移到注意其中蕴涵的理念。这种经过数千年积淀的形成的传统养老文化理念在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第二,我国古代兴行“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并且历代法律也都对子女不孝规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此外,国家还通过“举孝廉”,表彰孝道有成的孝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行孝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可以说,孝道文化不仅影响个人赡养自己的父母,更强调了从国家的高度上对老人的赡养,即社会养老。因此,在考虑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时必须考虑我国具体的文化背景。
四、孝道文化影响下的农村养老模式选择――建立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相结合的综合型农村养老模式
在孝道文化的背景下,建立一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相结合的综合型农村养老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第一,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化模式。家庭养老的运行,主要靠的不是现实行为,而是源于文化的动力”。[1]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西方国家“接力式”的代际关系(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子女无赡养父母的责任)不同,我国无论是社会制度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还是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的改变,始终保持着传统式家庭,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代代相传。尽管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但并不能否定家庭养老的价值。由于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欠发达,农村社会养老体系的暂时缺损,农村老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主要依靠家庭养老,我们应充分肯定和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中国农村之所以普遍采用家庭养老,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实行农村家庭养老符合农村普遍存在的现实经济状况。由于农村一直以来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使得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也就丧失了从土地中获得金钱的来源。而他们的孩子也就相应地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第二,实行农村家庭养老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敬老、养老文化心态。就我国而言,人们选择农村家庭养老还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因素。中国儒家思想中的“要孝敬”、“勤持家”、“讲礼俗”、“重人伦”等文化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这种思想与旧中国不发达的经济水平相适应、相匹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敬老观和养老观,并支配着中国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所以,中国的老百姓比较愿意采用农村家庭养老方式赡养老人,老人也希望晚年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因而,政府和社会都广泛提倡这种养老方式,并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予以大力推广。第三,社会养老无法替代农村家庭养老实现精神慰藉功能。物质上的供养虽然构成养老的最基本和最低层次的需要,但是它是养老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生活照料是养老的第二个层次,它是在物质供给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精神慰藉是养老的第三个层次,因而也是最高的层次,它是养老的深层境界和高层追求。
第二,社会养老。要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正确估计和利用国家的权力和威望,在国家政策等相关制度的正确引导下建立和完善现代养老模式。传统养老文化的模式是国家性家庭养老。也就是说,国家的支持在家庭养老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国家的支持,家庭养老行为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其实,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国家都能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如我国现代的婚育文化,社会主义敬老养老文化的形成,国家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7]。社会养老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主要是通过社会服务而实施的,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独立生活的重要支柱。
第三,自我养老。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核心家庭的出现,人口流动的出现,甚至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人们对传统的文化观逐渐淡漠,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不断弱化,这就要求农民个人培养和强化自我养老保障意识。一般而言,家庭中经济资源大部分是老年人一生的财富积累,老年人不应一味地“无偿”转移给下一代,而应强化对经济资源的控制,利用这种控制权进行自我养老。
五、结语
笔者以孝道文化对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为主线,探讨了在传统的孝道文化的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这就说明了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农村养老模式的重要性。随着我过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养老方面的缺失,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模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这种养老模式的思想根基,孝道文化的作用也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3]高和荣.构建中国农村养老方式[J].人口学刊,2002,(1).
[2][5]潘剑锋.传统孝道与中国农村养老的价值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4]沙莲香.中国人的民族性(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3
论文摘要:传统孝道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功能,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内容,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素材,以孝道教育作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应从加强孝道认识、更新孝道观念、培养孝道情感、践行孝道行为、坚定孝道意志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境界。
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提升其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层次,并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成为困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推动作用积极而且现实。
一、传统孝道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
所谓孝道就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送终等等。传统的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个对父母孝顺的人,即是有道德的人。孝道教育即是爱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教育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孝道渗透着极强的教育色彩。《说文解字》中讲到,“教,上所施,下之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二者联系起来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做善事,这说明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孝道的基础上的。
“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孝道宽泛、多层次、全面的内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引领着孝道教育的方向。在我国,孝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孝”字在甲骨文中便有记载,《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根本。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在社会上尊老敬老;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孝道便突破了父子、长幼之道的狭义内涵,而扩充到尊敬他人,效忠国家,将孝道教育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身体力行的法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将与其弟子曾参关于孝道教育的对白编辑成《孝经》,成为孝道教育的“教材”,使孝道教育有章可循。不仅如此,孔子还对如何加强孝道教育有很高的建树。《论语》记载子游问孝的事情,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心,应该和颜悦色、真诚坦荡,尽孝道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一种精神沟通和心灵抚慰,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也最困难。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而子女对父母尽孝道的最高境界在于子女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崇尚孝道是中华民族育己育人、劝世规人的主旋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不仅留下了珍贵的、科学的孝道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著名的《二十四孝》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故事和传说至今仍被人们作为价值文化传承,并且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素材。
二、孝道教育是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
传统孝道历经风雨,生命力依然旺盛,历经坎坷,目标依然执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为高校德育更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1 高校道德教育成效较低的原因
以孝道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是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客观分析得出的结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家、社会、学校的普遍关注,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成效甚微,主要有三个原因:
(1)西方文化冲击的外部原因 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传统孝道与西方思潮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使传统孝道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的重新调整和国人在此过程中的理性思考,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此乃高校道德教育重构孝道教育的最佳时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2)高校道德教育运行的内部原因 有的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时盲目追求“高标准”,有的高校期望走捷径,“一口吃个胖子”,忽视道德教育的循序渐进,造成高校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爱祖国、爱人民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但是,大学生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爱,何谈爱他人呢!如果我们能从孝道开始,从培养大学生爱父母做起,逐步推进到爱他人、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使大学生爱的视野逐渐扩大,爱的眼光不断高远,爱的层次不断升华,不仅学生乐于接受,也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笔者曾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开展“讲感动故事”活动,约有超过60%的学生选择讲述的是亲情故事,尤其是母爱的故事不仅被学生反复讲述,而且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
(3)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过分溺爱,出现了父母与子女的角色错位,造成孝道观念的弱化。一些大学生在校不切实际的“高消费”,一些大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偶尔联系也是以催要各项费用为目的,此情况进一步恶化,带来大学生整体道德修养水平的滑坡,成为影响公众对大学生社会评价降低的最重要原因,重构孝道教育新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2 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个领域内的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孔子孝道文化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中心思想是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思想进步的人,而且提倡忠于国家,推崇敬业报国,追求“小孝及家,大孝惠国”。我国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以孝治天下”。
(2)价值取向的相通性孝道文化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是其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的大小。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在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强调道德修养发轫于孝道,体现在孝道,孝为德之门,德为孝之显。
(3)教育内容的相融性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生强化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教育人们,能够更加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孝道文化无疑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和精华。孝道提倡敬父母,大学生道德修养要求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道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生道德修养提倡助人为乐,推己及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孝道要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学生道德修养秉承爱国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强调爱国为文明人的第一美德;孝道主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道德修养强调循序渐进,知行统一,行胜于言。
三、以孝道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途径
如使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贯彻孝道内容,应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做好如下几介方面的工作:
1 强化孝道意识
大学生应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孝道养成对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孝道行为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的支柱作用,使他们产生对孝道教育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唤回其朴素的天性之爱,并进一步探讨孝道的精深内涵和精神实质,逐渐愿意接受孝道教育,并以孝道作为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手段和,目标。没有好的态度,一切皆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更新孝道观念
传统孝道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有一定 的时代背景,必然被打上一定时代和特定阶级的烙印,存在着不合乎我们当今时代要求的消极内容,如,其愚民性,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其不平等性,“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专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等;也有浓重的封建性和保守性的内容,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行”等。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孝道为切入点,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积极的思想和理念,摒弃其消极、落后、愚昧的做法,并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生永恒的精神追求,为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孝道情感
孝道作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大学生不仅要“知之”,而且还要“好之”、“乐之”,要培养大学生对孝道的强烈的情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顺境,无论逆境均应对孝道“不离不弃”,达到“自律”、“无律”的孝道最高境界。笔者曾在孝道教育的宣讲课上做“你最舍不得的人”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脑子里想像自己最舍不得的人,然后将这些人在自己的意识里抹去,通过这样相对“严酷”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孝道情感。
4 践行孝道行为
高等院校推行孝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大学生在了解孝道理论、孝道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实践自己的孝道行为,如果光有孝心而没有孝行,便不能说遵守了孝道,孝道贵在实践。大学生没有参加工作,没有自己稳定的经济来源,遵守孝道应主要从敬父母做起,要知恩图报,知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惦记之恩、期望之恩,以爱惜身体、珍爱生命报答父母恩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孝道层次,把尽孝同大学生的学业及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中尽孝,在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中尽孝,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尽孝,同时认真看书学习,苦练基本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为将来能尽更大的孝道积累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坚定孝道意志
所谓孝道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孝道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许多人不愿意尽孝道,因为尽孝既无功更无利,只有无穷的义务、付出和奉献,在此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会面临诸多挑战和诱惑。偶尔尽孝,不是真正的尽孝;认为此时尽孝会占便宜,便尽孝,否则便不尽孝,也不是真正的尽孝;看别人不尽孝,自己便也不尽孝,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尽孝。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做到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时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时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有孝道的人,做道德品格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110,
[2]王坤诗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391,
[3][4][5]孝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6,28,6,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4
发掘和利用“孝文化”,挖掘和启动情感资源,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应用的文化战略。坚持人本思想,弘扬传统美德,是顺乎时代要求的举措,也是保持企业不竭动力的重要保障。我们放开思路,从传统文化的核心——“孝”字入手,围绕“孝”字作文章,挖掘最具竞争力的情感潜能,就可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达到以文化促矿建、促发展、促和谐之目的。
从七月份开始,我们公司已全面启动了以“孝亲、感恩、励志、成长”为主题的孝文化建设活动。围绕这一主题,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
一、孝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孝文化,就是关于敬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贤、感恩奉献的优秀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孝”的概念,以及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孝道文化的三个层次。
(一)首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孝?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孝的观念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这个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我们的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累之意)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我们从“孝”的造字结构,就可以理解到孝的文化内涵。“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慈爱和孝敬关系,上面“老”字把下面的孩子庇护在身下,为孩子遮风挡雨,撑起一片蓝天。等到孩子大了,孩子就成了老人的全部支撑,也就是说子女要把照顾老人、安顿老人的责任承担起来,和老人相依为命,让他们安享晚年。“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的温馨亲情。
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对儿女的慈爱,出于本能,是人性光辉的自然流露。儿女对于父母的孝敬天经地义,是亲情的回报,是人伦关系的传承。因此,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给“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也就是说,用真挚的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父母侍奉好了,让老人愉悦、高兴、没有精神负担,才能称为真正的“孝”。
(二)中国孝道文化的渊源及其主要内涵。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对父母的“敬”和“爱”上,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真挚的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核心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是“生则养”,即赡养父母,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也就是说,首先要在物质生活上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孝道的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爱。
4、立身。《孝经》上说:“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品正而身立”。儿女为人正直善良,与人群和谐相处,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品行不端、不走正道,懒惰、浮漂,不学无术、无所事事,这都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zheng,音“正”,直言劝诫的意思)。《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诤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要委婉提示,使父母改正,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但不是当面反驳和指责。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就是说对待父母要始终如一,给父母送葬时更要庄重、虔敬,严格遵守各种礼仪。
(三)从“孝”的内涵要求,来理解“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三个层次的含义。
如果说,“小孝”源于对父母、兄弟姐妹仁爱的自然回报,那么,“中孝”则是孝道和仁爱思想在社会一定范围内的弘扬和推恩及人的延伸,只有对家人有爱的人,才可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空间立足发展。而大孝则是升华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并以这种仁爱情怀为目标加倍努力。
上面我们探讨了“孝”的基本内涵,下面我们再来领悟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叫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学习这句话,让我们加深理解“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的含义和孝道的三个层次。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原文不长,我念下来,与大家共同学习: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个“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我们一般简化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在我们中国,历来被作为仁人志士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完美的人格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历来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治理天下的最高理想。我们知道,最高理想都是建立在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要成就一番事业,实现更高理想,就必须起步于家庭这个社会的基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我国历来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所以,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使家庭和睦相处,齐心协力。要治理好家族,一定要先从自己做起,用爱心和喜悦心改善自己的态度和习惯,使自己与人为善,明礼诚信,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德行的人。要修好自己的品德,一定要先从正心做起,使自己心无旁骛,心思端正,意念真诚。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品德恶劣,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不孝子,他怎么可能治理好家庭呢?一个治理不好家庭的人,人们怎么会对他寄予尊重师长、团结同志、敬业奉献的希望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孝治家”的含义。
我们把孝道精神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到单位、到企业,就可以看到,一个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人,在社会上,在企业里,也一定是个敬业爱岗、团结友爱、认真负责、敢于担当的人。相反,一个没有孝心,没有爱心,不懂得回报的人,在企业里,也一定不会是个合格的员工。所以说“中孝治企”。
在社会上,孝道无论是对家人,对国家,还是对自己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自我修炼的基础,是“立身处事”的前提。在现 代企业中,员工的孝无论对上司,对公司,还是对自己,都有其现实意义。它是员工在企业中生存并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任用一个目无尊长、自由散漫、不负责任的人,更不用说提拔了。
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人格上行的端、站得正,可以说他“立身”做好了。如果做事时,他能本乎正道,本乎职责,本乎公司的利益,善始善终,这就是真的在“行道”了。如果他的名声能被大家认可,那他父母的声名,也会因儿女而显耀起来,这便是最好的孝道。在企业也一样,如果他勤奋敬业、尊师重道、敬业有成的名声被公司的大多数人认可,那他的上司也将因此显得荣耀,这是下属应该做到的,也是企业中最好的“孝道”。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的内在联系和孝道层次。我们知道,孝道,一开始是起源于侍奉双亲的,这是孝道的初始阶段,我们称之为“小道治家”,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一个层次。到了单位,有了自己的岗位,角色发生了变化,便要发扬爱的精神,以民胞物与的情怀,为集体、为大众、为领导着想,心里有个大局观念,想问题、干事情都要从全局出发,我们称之为“中孝治企”,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二个层次。随着阅历的增加、胸怀的开阔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也就是说,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候,他的人生境界就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了,他会不断地反省和检点自己的言行和道德缺陷,有了为民族尽心、为国家尽忠的心理渴望,我们称之为‘大孝治国”,也是孔子说的“孝之终也”,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这里,我再重点强调一下企业中的“孝道”问题。这里所说的“孝”,是对老人、对亲人仁孝和爱心的推己及人与扩展。一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孝,对兄弟姐妹缺乏爱心,他怎么能在工作上对同事好,对上司好,对公司好?所以孝顺父母是优秀员工的道德基础,也是提拔员工的重要参考,不孝顺的不能重用。父母病重时,借口工作繁忙,不回家探望的人,不能重用。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的上司不能服从,不能尽到自己的本分,还整天挑上司的毛病,这样的人也不能得到重用。那些最终把对父母的孝和对上司的敬,作为自己安身立命原则的员工,才是优秀的员工,是提拔重用的对象。所以孝的思想在家里,在工作中,都要作为行动的准则。
企业中的“孝”是指所在岗位对我们的工作要求,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要经常反思,就像孔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在做事层面有没有尽到职责,在做人层面有没有对上司尊敬,对下属爱护,对同事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尽到自己岗位的职责是每个员工的本分,也是公司为什么要用你的根本原因。一个连自己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人,在任何企业都没有发展前途。
对你的上司来说,员工最重要的是要有服从精神。有没有把我们的公司看得很重要,服从公司的安排,这是员工的根本,是企业管理的最基本原则,是上司和下属关系的最基本原则,也就是孔子说的“至德要道”的一部分。和服从相对应的概念是盲从、顺而不从。盲从是领导说了,你也不说自己的观点,等出了问题,就推卸责任说“那是某某领导说的,不关我的事。”顺而不从是指阳奉阴违,表面上你听从领导的安排,但私下里却我行我素。盲从会失去下属存在的价值,也会让上司的决策出现偏差。顺而不从会严重降低企业的执行力,败坏企业风气,让企业产生“内伤”。只有服从才是企业管理的原则,能给企业和自己带来最大的效益。所以孔子把它提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成为了“至德要道”的一部分。
如果能做到尽职尽责、服从上司、爱护下属、团结同事,就一定是个优秀的企业员工,就一定会成功!
孝文化内涵丰富,我们希望通过正确引导,派生出更多健康有益的员工行为规则,比如:家庭有孝,尊老爱幼,就会其乐融融;单位有孝,上行下效,竭忠尽智,就会事业兴旺;社会有孝,人人献出一点爱心,让社会充满了爱,我们的社会便会稳定和谐。
二、在当前加快矿井建设情况下,实施孝文化建设,弘扬孝道文化的深远意义
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养老敬老的基本社会道德,以及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是作为驻外企业的员工,我们跨省区发展,远离家乡,上不能尽人子孝亲之责,下不能尽人父抚育之任,在发展企业与孝亲的取舍中,做出了大义忠诚的艰难抉择。因此,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加深对孝道文化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员工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前矿建攻坚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孝道,在家中表现出的是人伦道德,在企业里表现的则是一种社会行为。我们已经讲过: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在家,我们就要对家庭负责,在企业,我们就要对企业负责,从负责的层次和个人成长的角度,爱岗敬业,维护和谐氛围、创建幸福企业,是小孝和家庭美德在企业的延伸和升华,在家庭中,我们的角色是子女,所以要尽到子女的本分,要贯彻孝道,按照孝的原则来侍奉父母,友爱兄弟姐们。在工作岗位,无论我们的角色是董事长、总经理、主管,还是普通员工,我们都要按照岗位的要求做事,这就是工作中的孝,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要求我们肩负起企业建设发展的责任,担当起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责任。从矿业公司当前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我们正处在从矿建走向生产矿井转折的关键时期,随着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新的秩序的确立,旧的思想观念和秩序与创新发展、规范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塑与重建具有矿业特色的新的道德文化体系,以及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创建幸福企业的必备条件,是每一个人面临的新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全体员工团结协作、齐心协力进行矿井建设和科学发展,起着凝聚人心和鼓舞干劲的作用。而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我们当前机进行员工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
(二)企业的发展现状亟需一种强有力的凝固剂,将全体员工的精神意志粘合在一起。矿业公司建井已经好几年,尽管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一直都有一种精神和信念在支撑着,但是,这种精神依然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更广范围的概括与提炼,没能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没有真正打造成全体员工的共同精神家园,在员工心中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员工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加快发展、超越发展、和谐发展和规范发展的新形势需要。
矿业公司作为山东能集团的驻外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孝道文化资源和价值认同,因此,“孝文化”建设作为最合适的突破口和精神载体,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挖掘人性潜能、聚集精神意志的粘合剂。我们将“孝亲、感恩、励志、成长”确定为矿业“孝文化”的精神特质,以此来粘合全体员工的精神意志,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矿业公司的发展现状。
三、用“孝亲、感恩、励志、成长”的实际行动,在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中建功立业,报效亲人,提升人生价值
当 前,正值集团公司“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四大能源基地已遍地开花,广大干部职工肩负重托,艰苦创业,不辱使命,奋发超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9个省区、70多个矿区、近百倍的资源增量,鼓舞着20万矿儿女,的产业布局和发展前景,已经和我们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形势确实喜人,形势也确实逼人,在这百舸争流、奋勇争先的创业洪流面前,我们矿人,该何去何从?是墨守陈规、原地踏步,甘当落伍者,还是激流勇进、拼搏进取,在建设发展的创业洪流中,劈波斩浪,建功立业?在此,我提出点要求。
(一)以感恩心态回报企业,以敬业精神做好工作,在企业发展的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的提升。
中国的孝道文化强调“推恩”,历来把“孝”与“感恩”作为“人伦之公理”。孟子说过:“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意思就是说,人生于天地间,应当懂得推己及人和推恩及人的道理,把感恩的美德推展到同事、师长及身边每个成员,保持一种感恩的心态,与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才能迸发出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获得社会的接纳和支持,做好想做的事。
如果说孝是人内在的品质,属于魂的话,那么,感恩则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属于形。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是做人的修养与觉悟,是人类社会最朴实的情感表达,感恩企业、回报社会,是一个人知恩图报最起码的道德素质,是社会道德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道德成长和人格进步的的重要标志。有一段话很有哲理,这段话是这么说的:
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培养了你的自立;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见识;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我们认真想一想,连那些绊倒我们的人、遗弃我们的人、欺骗我们的人、伤害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感恩,这样的感恩观是何等的豁达睿智!又是何等的心胸境界!这样的人生哲理,包含了多么大的人生大智慧!这样的感恩观,才是一个心态健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
说到感恩,想起一本书。我们集团的员工,应当都学习过《你在为谁工作》。说到底,不管你在哪里工作,也不管你干什么工作,我们都在为自己工作。企业只是一个共同创业的群体,为所有愿意发展自己的人,搭建了一个施展抱负和快乐成长的平台,我们在企业里广交朋友、学习技术、磨练心智、升华人生,大家想一想,我们工作到底为了谁?我们到底应该感恩谁?
所以说,一个懂得感恩、善于感恩的人,他的身上一定会有一种感化人的人格魅力,他的人生境界一定会很高,他的为人处世一定会获得人们的普遍赞扬和支持,因此,他成功的机会就会更高。
(二)以积极态度锻铸人生,以快乐精神面对生活,在外出创业的洪流中,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最好的孝就是持续保持喜悦心,以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孝亲、创业,这是我们人生态度的积极选择。我们背井离乡,外出创业,往小里说,承载着父老的重托,往大里说,肩负着组织的使命。不管从哪里说,我们都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尽心尽力地做好各项工作,这样才能不负所望,不辱使命。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最伟大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子女真正成功的爱,就是尽早让子女作为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组织的重托,我们必须选择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快乐之心创业,以创业成就回报父老。
人生之路曲折中见光明,坎坷中见希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我们要以这个辩证法,来指引和校正我们的人生坐标,正确地承受生命历程中任何挫折和艰难困苦,勇敢地迎接一切挑战,解决各种矛盾和困难,并以此磨练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在不懈地奋斗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切成败得失,都取决于一个人的观念和心态。成就人生还是蹉跎人生,根源就在一念间,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层次决定着不同的人生风光。人们之间之所以有差距,就在于是以乐观积极态度对待,还是以消极不为的心态对待,一念之差,成就了不同的人生境况。古往今来,一切精彩和闪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都是在顽强拼搏和不懈进取中获得的。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5
关键词:孝道;农村孝道淡化;孝道教育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引言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产生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家庭道德观念和伦理文化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最具东方特色的思想,是东方伦理的核心,几千年来,孝文化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当今现代化社会里,传统孝道文化受到了挑战,特别是当今农村孝道文化意识逐渐淡化,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当今农村孝道文化重新进行解读与思考。
一、孝道文化理念的内涵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核心。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主要包含奉养、 敬亲、 侍疾、 立身、谏诤、善终这几方面的内容,而随着时展的要求,传统孝道文化内涵又赋予了平等、友爱、和谐等新的内容。
二、孝道文化在当今农村的淡化的表现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孝道在农村可谓一直保存得较好,但目前也是形势不容乐观。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广大农村有所淡化,影响了社会和谐。传统孝道在今日的农村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1.孝道文化在农村淡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养老难
在传统时代的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给予农民的信仰就是在子孙绵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四世同堂”就成为了传统农民的梦想,这也是传统农民早婚和多子的逻辑。相对儿子众多的年老父母来说,独子的父母晚年可能过得好一点,因为独子知道自己没法推卸责任从而承担了赡养父母的全部责任。而那些兄弟众多的家庭,则往往相互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结果只能搞得舅姥爷出面调停,但最终解决办法却是老人家在几个儿子家轮流吃饭、睡觉,而且老人们往往还觉得“过意不去”,于是顶着人老体衰还要尽量帮儿媳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真是可悲可叹,想当初父母正是为了自己老了的时候有个好归宿,可以安享晚年,才觉着多生儿子好,可以使家族兴旺,想象那样冷清的晚年,家族再兴旺又有什么意义。
2.孝道文化在农村的淡化其次表现在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扭曲
传统孝道文化的扭曲突出表现在子女对父母尽孝的形式被严重地扭曲,厚葬薄养、“孝死不孝活”。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进城打工,慢慢地受到“现代化”的影响,追求所谓的“自由”、“个人权利”等等,以致于觉得孝敬父母也变成了阻碍个人发展的因素。但碍于良心,对父母无论如何也得尽养老送终之义。因此这期间对老人尽孝心的态度是比较勉强的。但是,老人去世后的葬礼和祭祀却是相当隆重和豪华。人们都相信有死后的世界,相信父母百年之后仍然会保佑在世的子孙后代,因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丧事办得体面。从这方面来看,倒是有很多孝子孝孙。但是就是这仅有的一次行孝有时也带有那么裸的利益因素,特别是那些兄弟姐妹多的家庭里。已故的父母才入土,当晚他们首要考虑的就是分家产而不是其他。不过最让人接受不了的事应该算“哭丧队”在农村的出现。虽然这种现象还没普及,但也足以显明孝道扭曲的程度了。
三、孝道文化在农村淡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1.孝道的淡化导致单亲家庭的增多和犯罪率居高不下
当今我国的中青年离婚率呈逐年递增之势,其原因众说纷纭。有的人为追求个人的所谓自由和幸福,一方面放弃了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又给原本需要照顾的父母增添了沉重的负担和精神压力,更重要的是过高的离婚率引发了多少家庭悲剧,又由此造成了多少社会问题。街头流浪儿的增多和犯罪低龄化就是例证。
天下的父母极少有愿儿女离婚的。为了家庭的稳定和子女的成长,为人子女者如果能多听听父母的意见,很多婚姻是可以调整、维持而不至于破裂的,为了自己的快乐,不顾父母的感受,把自己子女推给父母或社会,给父母添了乱,也给社会添了乱。
2.维系不了血缘之间的亲情,将降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靠孝道维持家庭亲和力,推而广之靠它协调人际关系,它是增强民族聚合力的精神瑰宝。民间历来有这样的说法:对父母不孝的人远处、不交。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恩的人,对他人还能有什么真情呢?
一个人在家中不尽孝,必然使亲情失和、关系紧张,这样的人在单位、在社会上与人相处,不会讲情,只能重利,人和人之间为名和各种利益明争暗斗着,表面的和气掩盖不了争斗的实质。现在许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真诚淡了,信任少了,距离远了,除了金钱,什么都不值钱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此散淡,一旦外敌入侵,国难当头,岂能奢望这些唯利是图、没有任何责任感的人能慷然站出来为国尽忠?
四、重塑现代农村孝道文化的对策
1.完善法制建设,以法律的强制性去规范和约束公民的孝道行为
依法养老,建立和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是弘扬孝道文化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前,我国农村孝道德规范基本上是靠个人良知和群众舆论得以落实的,没有行之有效的具体机制。如村委会既不能在村集体中树立孝之典型,又不能对不孝行为加以制止,或者只是停留于劝说层面而没有制约不孝行为的有效办法。因此,动用法制手段规范人们的孝德行为,强化人们的孝德意识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加强养老安老的法律制度建设外,还要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并加大执法力度,对不尽养老义务的人给以严厉惩罚,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2.孝道教育要从小开始培养,引导正确的孝道启蒙教育
现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材中,关于对父母及长辈知恩、感恩、报恩的内容恐怕是少而又少,一些“尊老爱幼”的宣传口号,空泛、苍白,没有具体内容和事例。在学校德育中要通过开设孝道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尊老敬老的道德要求,同时把孝道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孩子的孝道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形成孝敬、孝心的新风尚,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不敬老、不养老,甚至虐待老人、殴打老人的现象。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情深,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子女应当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才能为孝道营造良好的和谐社会氛围。
3.舆论和文学、艺术等界要加大宣传教育,强化孝德意识
孝,是人性至善的表现,现在尽孝是在向父母“还债”,也是为自己的老年“储蓄”。每个人无不是对上尽孝而又对下“收孝”。
所以说,孝道的内容应该为各年龄段的人所普遍关心和感兴趣。为此,文学、艺术、影视界等应该多涉猎这一题材,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舆论工具,认真宣传遵循孝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人们尊敬父母的自觉意识,使人们逐渐明确尊老爱老的社会意义,在群众中形成尊老爱老光荣、虐待老人可耻的风气。同时树立敬老的先进典型,利用各种健康活泼的文艺表演形式,热情讴歌尊敬父母、照顾老人的好人好事,以生动形象的艺术魅力把正确的孝道德观念灌输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鼓励人们认真处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让所有的老人真正感到老有所养、老有人敬。
注释:
潘剑峰.弘扬孝文化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5,(1):124-135.
张爱红.论传统孝道在新农村背景下的现代功能及重构途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89-95.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刘同昌《中华孝道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代际和谐》,载《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 陈治国.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J].孔子研究,2005.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6
在“祭祖大典”之后,学校还举行了跪拜父母的仪式。800多名学生集中在大厅里,站成四排,父母坐在跟前。全体学生在《孝亲敬老歌》和《跪羊图》的背景音乐中,向自己的父母长辈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膝行至父母面前聆听教诲,双方促膝互动交流。对此,有学生家长表示,学校以如此盛大的仪式向学生普及孝文化,自己很感动。不过,也有教育专家表示,早在几十年前孝道就被指为文化糟粕,我们在推广时要有所选择。
多维解读下跪行孝的教育方式很可怕
人和人之间,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其正常的关系是相互尊重,是将心比心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依靠类似搞活动、作秀的方式,来强行推广所谓磕头、膝行这样非人惶的礼教。这种方式违背了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做这样的事情,有违《未成年人保护法》。孩子对父母的爱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但不是这种被要求下跪的可怕方式。在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应该有所取舍。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儒家文化,还包括在中国文化中最有活性的诸子百家文化,以及影响深远的佛教文化等在内。弘扬传统文化,得先搞明白哪些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可并行不悖。提倡孝道感恩,也不可不辨析正误,要防止误入以丑为美的歧途。学校要弘扬传统文化和感恩精神,切忌念歪经、表错情。
别让孝道成“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