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1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62-02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时代赋予当下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肩负起这个责任。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把历史当做一门只要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点就能学好的学科,忽视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高中是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关键期,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如何利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文认为应从营造氛围、创设情境、鼓励质疑三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主体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1.培养学生自信心,营造勇于发言的氛围。学生没有自信心大都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表现得不到认可,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是否具有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意识是关键。具有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意识,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不管学生表达怎样的观点,都会有意识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是,光有意识还不够,还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例如,在学生表达观点时,即使错的离谱也不要叫停学生的发言,不要直截了当的做评论,特别是在讨论开放式话题时,更应鼓励学生舍弃对错的观念大胆去想去说。又比如,对“学困生”决不能冷言冷语,而是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信任。[1]

2.保护学生好奇心,培养勇于创新的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强的学生相对好奇心弱的学生更喜欢钻研,更勇于创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当学生提的问题超出了课本所限制的范围,或学生对课本上的观点提出“不恰当”的质疑时,教师不能一概一棒打死,而应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具有站在历史的角度运用客观历史规律去分析事件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大胆质疑给予鼓励。

3.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轻松活泼的氛围。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在课堂上与同学和教师沟通交流,教师就要舍弃自己只管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只管在下面坐着听的传统“一言堂”模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担当学习的主角。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的参与过程。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创设历史情境。历史是以往的事件,与学生所熟知的现实距离甚远,而且任何历史时间都是唯一的,不可能重复出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另一方面应让学生尽量多的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

2.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主要的手段有两个:第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教师别出心裁的设置一些学生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也就是留下“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第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教师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一些相互关联、层层深入的探索性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发现、分析,然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挣脱课本观点的束缚,大胆质疑,提出新的见解,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3]具体来讲,就是要鼓励学生自己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创造性解读,从不同角度多提几个“为什么”,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为什么”的质疑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晶。在鼓励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提高的途径大致有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具体方法就是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有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犯错并让学生指出,使学生看到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从而对独立思考有更深的认识,最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要求每一组的学生都要准备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然后由另外几组同学自己思考答案对问题进行解答。[4]

2.重视对开放式问题的运用。所谓开放式问题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回答者只要能对自己的见解自圆其说就行。[5]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设置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对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回答角度,引导学生做不同的思考,从而得出多个结论。在回答开放式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得到加强。[6]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但是只要我们多措并举,能够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在实际教学中予以有意识的培养,是能够取得实效的。具体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本身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还要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用创新的思维认识历史现象,从而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刘振平.创新意识与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7).

[2]靳颖.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0,(8).

[3]吴敏.新课改下如何有效进行历史教学[J].宿州教学学院学报,2007,(5).

[4]高春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2006.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生 中职教育 教学改革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面对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并趋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对中职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随着各单位对一线人员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中职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就业单位的需要。因此,教学改革要从学生的就业入手,将专业的着眼点锁定在用人单位的需求上。这就对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学校应专门成立调研小组深入相关用人单位,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为核心,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实训基地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在此基础上开展改善与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研究。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方法

(一)详细分析国内外如何提高职业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1、树立“教育即生活”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一般有较强的适应生活能力、有积极创新意识、有顽强创造精神,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现代教育思想的树立。其人才观是“承认个性差异,鼓励最大限度完善自我”;教师观是“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引导学生就业的教练”;学校观是“立足于职业,着眼于发展,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获得前途和职业”;教育观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改造生活”;目标观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归根到底,学校与老师奉行的是一种教育的实践主义,主张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

2、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一切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因此,精心研究课程教材设置,努力将学生毕业后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与现在的课程设置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早期就与社会有必然的联系。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与学生以后的择业紧密相联,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帮助指导下,在校就基本确定了择业目标,并在学业期间立足于职业、着眼于发展,这样就为将来迅速就业、岗位创优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3、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与开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育资源被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与开发。尤其是教室给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教室既是课堂,又是实验场所,又是展览室;既是学生学习的舞台,还是学生的交际场所。主动提供各种科室岗位让学生实习,为学生走向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4、采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勇于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这是国外发达国家教育的一个重要法宝。学生全身心投入,在老师提供的资料基础上,自己主动获取有关的各种信息。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感觉轻松,兴趣盎然,其主动参与、创造求知的精神都充分体现出来了。

5、采用小班级授课形式,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遍推行小班化教学与特别的座位排列形式。实行小班化教学,使教师与每位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帮助机会,学生课堂上动手动脑的机会大为增加,使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思想变为实实在在的可能。实行学分制,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使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自由发展。

6、创造社会对创新教育的需求氛围。学生只有在社会创新教育的环境中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社会大环境的融化,包括家庭、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才能有所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队伍保障。

(二)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从职业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办法: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2、改革课程设置,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3、营造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环境。

4、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

5、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建设。

四、对专业师资配置的建议

学校要形成有效的机制,切实培养“双师型”队伍。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定期安排教师进修,学习新技术,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骨干教师流失情况。应该看到,我们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自己多年培养起来的骨干教师有流失现象,要采取积极措施,分析原因。

五、对专业实验实训资源配置的建议

要实施目前的研究方案,需要有大量的设备投入。仅靠学校自身资金投入是不够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企业的设备有更新周期,学校投入资金购买设备是跟不上企业设备更新的。因此,除了学校自己建设实验实训室外,还必须与用人单位合作,开辟校外实验实训基地。

六、结束语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切实提高中职教育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文琼.实施专业课阶段目标考核是促进中职学生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J] .科学咨询,2012.

[2]刘春佳.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质量观解读[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

[3]于韶山.中职学校创业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3

而小学教育尤其是低年级小学教育,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开端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日后的学习兴趣。在小学学科教育当中,由于数学的抽象性的特点,在数门学科中成为小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因此,笔者在此浅议在小学生数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数学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动力,是一个亟须探索的研究课题。

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误区,认识这些误区将有利于对数学教学的改进工作: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缺乏表现

1.理论与应用联系脱节

学习的目的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实际问题并非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总是把问题生活化。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是值得肯定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面对同一类型的问题,在不同形式的包装下,就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困惑。例如,让小学生理解“单价、总价和数量”的相互关系,把问题牵涉到奶糖、棒棒糖等学生感兴趣的物品就会增加学生的理解力;而同样形式的问题若变成换了身“房价或其他物价”的外衣,小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列式,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强,灵活性差。从根本上来说,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样的问题。

2.缺乏批判意识

要创新,首先必须批判。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创新性思维的准确度。批判又包括对他人的批判与自我批判。首先,在数学教育,尤其是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崇拜意识,很少有学生会对教师所说的话产生质疑。其次,缺乏创新意识的小学生常常以完成任务为首要目标,忽略了对问题的检查,缺乏自我批判意识。

数学问题的解决常常有多种解决方法,批判意识的缺乏,就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既有解决方案产生满足,而不再扩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方案。

同时,批判意识的缺乏也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模糊。提出问题是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表现。当前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不爱提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特征。

3.教学方式单调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参考。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这些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还比较缺乏,使得小学数学教育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总的来说,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着对创新意识的忽略。创新意识的缺乏一方面与教师本身的工作改进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对小学生心理把握得不够到位。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探索

对低年级小学数学教育策略的探索,必须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表象性思维向概念性思维过渡的过程当中,外部的行为活动逐步转化为内部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为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以支撑学习,另一方面又要为他们思维的加工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更多地引导与促进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的发展。

1.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和鼓励小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小学生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注意爱护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小学生良性竞争,积极思考。其次,要激发好奇心,就要树立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起源于问题,在有问题的情境中学习,会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在这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和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情境。例如,在课堂中出示实物提出问题,可以较多地运用道具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要紧接着转换情境使学生形成全面的思考,如此连接一系列的问题将激起孩子更强的好奇感,培养学生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容易激发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回答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

“再创造”数学教学方法是由荷兰数学家及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倡导。他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数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要引导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由于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真正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努力,使获得的知识能够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加强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在操作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初步的创新能力,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非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3.鼓励小学生质疑求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见同的能力和独特见解,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它代表着教育的真正进步。低年级小学的数学教育,作为小朋友的开端教育,更应该从个性上、思维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好奇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进而寻求解决方法来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

以上,笔者根据现阶段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从教师的教学策略角度出发提出了若干教学方法的运用。当然,要达到理想情境,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更多地从低年级小学生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结合多种教学策略,将使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4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演化规律的相应关系的学科。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推进,各领域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资源危机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人类对环境问题不断认识和重视,人们的环保意识在逐渐增强,污染防治和治理力度在不断加大。社会急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环境保护高层次专门人才,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合理配置高等教育的资源、营造创新环境,使之更合理、更能强化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淡薄。在本科教育中存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够,学习动机不清、动力不足、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明显薄弱。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强制性教学方式,学生被安排在教室里被动的学习,这种注入式教学使学生缺乏主动思维和创新,学习按教材内容“依样画葫芦”,限制了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更限制了学生求知的激情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把现有知识看成是绝对的真理,迷信权威,对高新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新进展、新动向不敏感、缺兴趣、少研究,不能或不敢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和分析新问题,没有创新性的学术新思想、新观点。面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大量创新课题,无论是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还是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均显得明显不足,存在着自主选题难、科研上手慢、研究思路不活跃、研究方法偏传统、攀登高峰没勇气、开拓创新欠实力等问题。

 

2.传统教材的滞后,创新培养的力度不够。传统教育忽视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知识面狭窄、不能触类旁通、视野不够宽阔、思维不够活跃、创新意识不强、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未能有效得到提升。实验教学所用教材把实验原理、步骤,甚至某些实验现象都写得一清二楚,使学生失去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往往从单个实验项目本身思考实验目的,而从学科角度思考实验项目之间的交叉渗透、相互融合较少。

 

二、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激发并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提倡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法,甚至与老师相反的看法,提倡争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敢于向权威挑战。加强正面引导,不轻易批评训斥学生,循循善诱、不偏疏、不急躁、不粗暴,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尽力创造观察的机会和动手的条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发现新问题,能不断产生新设想……。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要从“以教为主、课堂教学为主、考试为主”的旧观念回归到“以学为主、实践教学为主、学生主动思考为主”的新观念。教师从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建立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改善教学效果,充分展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具备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及较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熟悉环境科学专业的最新技术和进展,能准确把握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突出特色、鼓励创造,从而不断寻求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2.改进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学习或实践课程来体现的,因此,课程体系的构成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先进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突出专业特色、淡化专业意识,着重加强综合性教学实践内容、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使学生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有创新意识、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拓宽课程选择面,使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学习,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课内和课外培养相结合,给学生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和独立科研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应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力求内容组织的多样性,注重从思想、方法、推理上培养学生渴望学习、善于学习的科学思维能力素质,不仅有利于创造性教学的实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讲重点、讲方法、讲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利用课堂辩论、学生讲课和专题辩论等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变被动的接受为积极的思考与参与;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填充式机械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打断式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实践创新的能力。

 

3.加强实践性教学,激发创新意识。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因而不可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四部分。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套“立足基础、突出特色、贴近现实、追踪前沿”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科研、人才和设备优势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在实验教师指导下从事自主创新实验,将实验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相结合,让学生尽快地接触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再深入地去了解并寻找解决方法,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理论的再现与验证。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际能力,积累经验,将课堂理论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转变成真正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而创新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则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途径加以实现,充分利用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现实世界是最为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将迫使他们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探索解决之道,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寻求最优解决方法,在这种过程中的成长是最快的,得到的锻炼是最有效的,获得的知识是最牢固的,让学生从自己亲身实战中去寻找解决方法,补充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经验,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用实际行动秉承实践育人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设计方案、一起实验分析、一起撰写论文、一起体味挫折、一起分享成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自主实践、自主研究、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开展学术研讨等,积极营造激励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围绕预定的创新目标,在样板启示和积极的学与教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有关事物的属性,提出启发思考性问题,使用类比法分析推敲事理,并着重激励学生的想象、敢于冒险和不畏困难的精神,及时帮助他们排除思维消极定式、从众心理、自信心不足等自身障碍;学生在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能自觉探索有关的知识技能,寻求发挥自己潜在智能最合适的领域,使所学知识向着有收益、有选择、有创造的方面转化。学生只有走向社会,才能开阔眼界,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才能激发自己的创造动机,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紧密地联系实际,使自己的才智得到较好的发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离不开科学方法,在创新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方法传授”,以求“授之以渔”的培养效果。教育不能再墨守陈规,必须着力于学生的智力开发,着力于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树立全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明确目标,培养造就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5

【关键词】小学科学 兴趣 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42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其路径相对较多,但结果只有一种。所以,科学课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尤为重要。首先,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竞争是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决定力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开创祖国未来。其次,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

一、首先要鼓励质疑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鼓励小学生勇于质疑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起始,可以将小学生带入创造性思维的殿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进而提出质疑,为小学生专心寻找问题答案提供良好的动机条件。例如:在《大树的观察》教学中,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大树的树皮为什么自己裂开”、“树皮裂开后怎么办”等系列问题,待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可急于为学生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深入学习,最终寻找问题的答案。该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使学生享受问题解决过程和得到答案的快乐。

二、其次要根据学生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因此,我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一节课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三、加强问题引导

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证据、证明,这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表现过程,这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儿童的表现,蕴涵着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无限好奇,蕴涵着他们对自身力量的一种尝试和试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的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前操作、具体操作和抽象操作等四个阶段。小学生一般处于认知发展的前操作和具体操作阶段,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动手操作比用抽象的语言讲授课本更加适合儿童认知发展,儿童比较容易接受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小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要的是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他们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即使探究结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一种收益。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这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

四、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包括的内容也很广,有天文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说明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就不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因此,科学课的教学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社会、家庭、网络、课外读物等多种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科学现象的体现。例如,在教学《未来农业》这一课时,我利用许多学生家庭都有一个后院种植农作物的特点,让学生回去进行嫁接活动和改良试验。在教学《节约用水》这一课时,我利用我校近河涌的特点,组织学生对河涌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河水受污染的情况等。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五、运用科学评价机制,激发自主创新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范文6

一、改进教学方法

1.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感染力,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例如,我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题目是: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我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3.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在实际教学中可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

l.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一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教学低年级“十几减9、8”这一内容时,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这个问题就像一颗 “炸弹”抛了出来,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老师没有想到的,学生的问题让我为之一震。课堂上我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我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例如,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和情感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五种方法:(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1。(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如图2。(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3。(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如图4。(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图5。

像这样,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再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