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范文1
关键词:中国动画;民族性;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25-02
引言:动画的民族性审美特征是动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动画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画的民族性是在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这其中不仅涵括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还渗透着人们的民族精神。所以说,中国动画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动画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一)声音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中国动画的民族性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声音、画面和主题上,在动画的声音设计过程中,要与画面相配合,突显出民族特性。动画的声音主要包括音效、语言和音乐等,想要实现声音的民族性审美特征,必须在音乐的适配器、旋律、音调和调性等全面做到具备民族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声音和画面的相统一,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中国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在动画片中的背景音乐就适当地运用了民族音乐。其中在将军很无助的时候,响起了琵琶古曲,实现了画面和音乐的完美结合,起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而且在整部动画片中,贯穿民族音乐和戏曲的音响,始终渗透着浓重的民族气息,给人一种新鲜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动画的民族化发展。
中国动画片的经典《大闹天宫》中使用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巧妙的构思,从而展现出了动画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有机融合。在动画片中,吸收了我国传统京剧的动作体现在人物的动作表演中,而且人物的对白也借鉴和创新了传统京剧艺术的对白,体现出了动画片的独特艺术性。与此同时,在音乐的适配器选择上,动画片选择了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的戏曲锣鼓打击乐,更进一步加重了音乐的民族性。在《大闹天宫》中,动画片借鉴了京剧中的锣鼓伴奏,以此配合孙悟空降妖的打斗剧情,在节奏鲜明的锣鼓点下,人物动作和镜头的转换衔接性非常好,这就进一步体现出了动画片中的人物动作的节奏感和情景的现实感等,具有鲜明浓重的民族性。
动画片《牧笛》的音乐曾经被称为中国最动听、最美妙的音乐,其采用的是民族吹奏乐器竹笛。在动画片的进入部分,伴随着清脆悦耳的竹笛声,一条黑色的水牛从山清水秀的画面中缓缓而出,水牛背上坐着一个孩童,逐渐出现在观众的视线,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通过优美的竹笛声吸引观众。《牧笛》是中国动画片中以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声音画面而备受欢迎的经典作品,其中不仅体现了竹笛声的美妙,还展现出了我国的动画片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二)画面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就中国动画的发展来看,中国动画不仅取得过很多令人引以为傲的成就,而且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从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中国动画界曾经制作过很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水墨动画、剪纸动画和木偶动画,这些动画作品的存在是中国动画成熟发展的象征,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小蝌蚪找妈妈》是我国的第一步水墨动画片,还有《牧笛》和《山水情》都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山水情》荣获国际动画电影节和莫斯科电影节奖项,其中的水墨画技巧和表现手法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动画中使用水墨画的技巧,所展现出的山水画面,更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动画的意境,从始至终饱含诗意,让观众一直陶醉在美好、自然的山水之中。而且这部动画中还使用了古琴音乐,从而加深了动画片的深刻意蕴。尤其是结尾部分,少年的古琴演奏直接引发了动画的,其中融入了师徒之间的真实情感,使动画画面随音乐而变化,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审美特性。所以,可以说《山水情》为中国动画赋予了充满诗意的生命力,向观众展现了中国的美好。
不仅仅是在艺术形式上,在画面的制作上,中国画一直在极力追求民族性的审美特征,其主要包括动画片的画面构图、任务造型、场景设计和动作造型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民族性。中国动画《大闹天宫》就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动画片,其中吸收了我国戏曲艺术造型的特点,尤其是在脸部造型和舞台设计方面,都体现除了中国的民族风格特色。不仅如此,还有在色彩和布景等很多方面,都借鉴了我国古代的绘画艺术和年华艺术特色,同时融入了传统的戏曲表演艺术,使得动画惟妙惟肖,以至于现在我们对于孙悟空的记忆大多停留在鲜红和明黄相间的京剧服饰造型上,可以说这部动画片是中国动画史上的辉煌印记。而且《大闹天宫》鲜明的民族特色一直都是我国动画产业的骄傲,所以说,想要在国际动画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具备一定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三)主题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在中国,很多动画片的主题都是宣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其中《五子说》和《中华上下五千年》是典型代表。《五子说》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庄子说》、《老子说》、《孟子说》、《孔子说》、《孙子说》,这部动画片使用的画面十分简洁,语言通俗易懂,却仍旧将五子的中心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庄子说的主要特点是诙谐幽默,大多是以做梦为主要题材。老子说是以道家学说的无和有进行对比,将道家的无求无为学说体现了出来。孟子表达的是儒家思想,简洁有力,对人生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孔子是儒家学说之首,是万世千秋的师表。孙子说的主要内容是孙子兵法,动画中出现的大多是计谋和战争的场面。这些主题题材能够让观众通过观看动画片的形式对我国传统的文化加以深入了解,从而认识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深刻体会到民族精神,实现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上下五千年》主要是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民族文化。
中国动画主题的民族性审美特征不仅仅是从民间故事取材,最重要的是借助动画片的艺术形式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体现出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我国有很多优质的动画片的取材都是民间故事和传说。其中《哪吒传奇》引用了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哪吒出生便力气巨大,女娲将他看作是人间的正义化身,而石矶是邪恶力量的化身,她一直想要占有哪吒的力量,却屡遭惨败,后来萌生杀心。但是哪吒在女娲等人的帮助下,与石矶展开了斗争,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战胜了石矶,成长为一个英雄。这部动画片对英雄主义和不畏惧艰险的精神进行了鲜明的刻画。人们通过观看这些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动画片,能够受到很好的启发。
(四)题材内容中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中国的动画创作所具备的主要就是教化作用,我国拥有上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极具感染力的文艺思想。而且将励志的家喻户晓的故事改编成动画,不但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还能够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其中《哪吒闹海》就是来自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国动画塑造了哪吒等具有中国民族精神和特色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传达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民族美德。中国动画始终是以我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基础进行创作的,主要就是使用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将教育观念和启示意义与民间故事融合在一起,制作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
(五)表现手法上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中国的动画将传统的水墨画引进了动画设计中,其虚实结合的境界和轻柔生动的画面有效提升了动画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动画主要使用了中国水墨画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实现了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设计,其中还使用了独具特色的动画拍摄处理技术,将传统水墨画的构图和形象进行精细化拍摄,然后以连续播放的形式,构成虚实结合的、生动形象的中国动画。我国的第一步水墨动画片是《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动画所借鉴的小动物和水墨画来自于齐白石的水墨画。还有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最普遍的传统装饰艺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特殊意义。剪纸的材料成本很低,而且制作工期短,适应范围广泛,样式更是千姿百态,所以在民间很受欢迎。而且剪纸艺术不但体现出了人们的民族性审美倾向,还饱含着深刻的民族精神,是一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剪纸动画主要就是通过剪纸的造型将故事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出来,剪纸不仅能够刻画人物形象,还能够剪成具体的道具和装饰品,将动画的色彩等体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在动画的拍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剧情,将人物和景物的活动细化成各种不同的姿势,在人的操控下,活动关节,采用逐格摄影的方式进行拍摄,产生生动形象、连续的动画影像。中国动画中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木偶动画,是从木偶戏发展而来的,曾经风靡一时,其中《阿凡提》是大家最熟悉的木偶动画片,是根据新疆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在动画片中对西域的民族风情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再加上造型和对白的夸张幽默,使得动画片深受人们的喜爱。动画中的人物造型使用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木偶表现手法,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结语:中国动画在动画设计师和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实现了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创造独具民族性审美特征动画作品的伟大目标,在国际动画市场上占据了有利地位。但是,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动画设计者应该在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完善,创作出更加受欢迎的动画片,从而实现中国动画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蕾,刘洋.中国动画的美学价值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01).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范文2
【关键词】中国舞 和谐 意境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96-01
中国舞是我国舞蹈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中国舞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强调意境和美感的营造,表演者的动作优美舒展,曲调舒缓悠扬,带有浓郁的和谐之美。
与西方舞蹈相比,中国舞带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辨识度也非常高。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被有效地继承和传播,中国舞这个中华传统文化符号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认可、欣赏和喜爱,对于现代中国舞创作者和表演者来说,如何有效提高中国舞的和谐意境之美,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中国舞的主要艺术特点
舞蹈是人类生产劳动及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舞蹈,其艺术特点完全不同。中国舞的起源时间非常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产生了用于祭祀或祈福活动的舞蹈,成为了中国舞的雏形。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舞的艺术特点逐步形成和完善,成为了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具体来说,中国舞的主要艺术特点如下:
1.中国舞的节奏特点。节奏是舞蹈的最主要艺术特点。中国舞在节奏方面的特点十分突出,深受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影响。与西洋音乐相比,我国传统民族音乐鲜有节奏、旋律、音调、音响的明显变化,其重要的艺术特点是“弹性节奏”及“点线结合”,即音乐领域内的“附点”和“切分”。在这种节奏的带动之下,中国舞的旋律明显地体现出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等特点,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舞的独特节奏特点。
2.中国舞的身法特点。身法是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各项动作的总和。中国舞的身法是其艺术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舞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中国舞的身法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这些身法集中体现了中国舞表演中的“形、神、韵”,也避免了中国舞向西方芭蕾舞以及体操、杂技演变的趋势。
3.中国舞具有强烈的形象感。以中国舞中最为常见的动作――翻身为例,可以体现出强烈的形象感。演员通过大幅度的慢翻身动作,集中展现出圆润的运动弧线,如同海浪翻滚,非常形象和生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4.中国舞的表现力非常之强。与西方舞蹈相比,中国舞具有非常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善于展示人物性格、情绪变化以及情感的转变。仍以中国舞中最主要的翻身动作为例,通过不同幅度、快慢的翻身动作,展现出人物情绪、性格等的不同变化,表现力非常强大。
二、中国舞和谐之美的具体体现
具体来说,中国舞的和谐之美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中国舞实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舞和谐之美的重要体现之一。正如前文所述,中国舞表演注重动作的表现力,并通过动作展示出其中蕴含的精神力。观众在欣赏中国舞表演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在观赏优美舞蹈动作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高度愉悦,因此说,中国舞的“形神兼备”是和谐之美的重要体现之一。
2.中国舞实现了民族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舞蹈艺术的民族性是指其自身具有本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也是本民族舞蹈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舞蹈的最主要特点,而艺术性则是所有舞蹈艺术所共有的,舞蹈的民族性与艺术性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和对立。但是在中国舞表演的过程中,民族性和艺术性实现了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和谐共存于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国舞的旋律和动作等等带有浓郁的民族及传统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中国舞的舞蹈动作高度艺术化,演员的姿态非常优美动人,符合艺术领域同质化的审美标准。
三、如何有效提高中国舞的和谐意境之美
随着中国舞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欣赏和欢迎,大量的现代中国舞作品纷纷出现在舞台之上。为了有效地提高中国舞的和谐意境之美,应当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中国舞创作者应当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对于中国舞的创作者来说,必须要在充分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舞蹈编排的创新发展。绝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吸引力”而丢弃中国舞的传统表现形式和技法,将中国舞演变成为脱离传统艺术规律的“四不像”,从而阻碍了中国舞的健康发展。
2.中国舞的表演者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对于中国舞演员来说,为了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需要不断加强日常训练,从提高基本功入手,在弹跳、翻转、身法、力量等方面全方位提高个人能力。还可以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吸取灵感,不断提高表演能力和水平。
3.充分利用现代舞台技术提高艺术感染力。对于中国舞表演来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舞台技术,提高舞蹈表演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范文3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艺术会像经济发展一样在互相吸收、接纳的基础上趋于统一,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相同特色的世界艺术潮流;一种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包含着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吸收外来的文化基础上,才能不断的发展民族艺术。
笔者认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艺术的民族性寓于世界性之中,艺术的世界性的发展也离不开民族性,它同样具有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两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日本的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发展就体现了这一点。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令世界瞩目,20世纪50年代初结束朝鲜战争后才发展现代设计的日本,仅仅过去十几年的时间就打入国际市场。80年代日本就取代美国成为汽车生产第一大国,取得了惊人成就。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居民空间的狭窄是日本生活的一个特点,在这个背景下,日本的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得到鲜明的体现。
日本学习欧美国家的设计经验,引进发达国家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思想,既注意发挥欧洲国家的长处而且避免短处,并且请世界著名设计师来传授知识,20世纪最著名的的设计师罗维就曾在日本传授现代工业设计经验,使日本的设计突飞猛进,给日本设计界带来了新鲜空气。日本民族的文明发展就是在大量的借鉴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日本本身的民族特色决定其很强的文化包容性,善于借鉴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他们一直认为世界是辩证的,因此在设计上并不追求永恒的单一标准,更加表现在设计观念和风格上都有很强的弹性。
日本将设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贯通,共同发展。总体上,日本是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并行的,针对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两种不同的设计体制而做出相应的变化。传统设计基本没有受到现代设计的破坏,与现代设计形成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互不干扰,共同发展,也互相借鉴。
日本设计取得的惊人成就,对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以及我国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在保持现代设计辉煌成就的同时,如何发展本民族文化,成为当今世界设计发展的新课题。
设计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设计风格的同一化或民族化的失落。纵观世界文明史几千年来的变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国家沉淀了不同的文化。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思潮,埋葬了现代主义,迎来了一个多元化的新设计思潮。设计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建立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世界性的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避开民族性去谈世界性,是没有理论根源的,是无源之水,然而关起门来搞民族主义,也会被时代所遗弃。
没有设计的民族性就没有设计的世界性,没有设计世界性的这个大舞台,民族性就没有发展空间。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范文4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欢乐春节”盛装巡游,把秧歌、武术等中国节目搬上了街头;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鸡年主题展览为参观者奉上了精美藏品和京剧表演;在泰国曼谷,诗琳通公主自己亲手绘制的红色吉祥鸡和富贵牡丹图,并用泰语写上“中国新年快乐”……
如今r历新年不再只是中国的节日,更成为世界范围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福”贴遍世界,“中国红”映照全球,中国文化正健步走向世界。
【多维解读】
一、只有是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
就像许许多多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一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热衷上了过中国春节。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往往与本民族的风俗息息相关,寄寓着这个民族深厚的情感和愿望,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按理说这类节日应当具有较强的“地域色彩”,难以得到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普遍接受”。可事实上并非如此,那些越是民族特色鲜明的东西,偏偏越容易引起其他民族的关注,甚至被别的民族所接纳。就像圣诞节、春节、情人节等节日已有发展成全球性节日的趋势。其实,“是民族的,亦是世界的”更表现在艺术上,看看今天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银幕上、荧屏上的五彩缤纷的艺术形式,谁敢说都是本民族原创的东西?
二、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你我呵护
有句话叫“墙内开花墙外香”。我们在为外国人参与春节欢庆活动而欣喜、自豪的同时,也都有一个普遍的感觉,那就是――年味越来越淡了。年味变淡,可以理解成春节的“游戏设计”急需升级。有人这样归纳春节内容:“一个字,累;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有人无奈戏言:过年回家就像是缴一次“亲情税”,还一些“亲情债”。当原本简单明快的“游戏方式”渐行渐远,当那些“游戏设计”中的仪式意味渐渐褪色,难免会感受到年味的消解、文化的断层。原本有着浓郁文化色彩的节日被剥夺了文化内涵,这样的节日还能走多远?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共同来呵护。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范文5
传统图形主要是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流传甚广的图式,它包括了石器、彩陶、青铜器、漆器、雕刻或具有传统意味的其它物体形状及其表面上的纹样和装饰,也包括民间艺术的方方面面以及书法和传统绘画等。此外,其它传统姊妹艺术,如传统剧目、民间舞蹈、传统建筑、古典园林等,其典型形象样式也属于传统图形的范畴。
传统图形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进行碰撞和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整合现象,是现代信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的方式。艺术设计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在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借鉴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创新,才能赋予传统图形以活力,推动现代设计的发展。
现代平面设计中借鉴和运用传统图形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移位、拼凑和变异,也不是在设计中放上一张剪纸或画上一张京剧脸谱就能称之为融合。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新的作品既保留本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全新的视觉表现效果。在二十世纪
六、七十年代中国的设计观念经历的还是“工艺美术”和“装饰设计”阶段,从九十年代起现代工业设计观念和设计体系渗入中国大地,并全面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设计事业的发展。传统的艺术形式不断被借鉴于各种门类的艺术和设计之中,继承与创新是这个时期的主题。
对传统图形的再创造过程中,设计师必定会接受现代创意思维和现代审美意识的影响。创新并不是说要斩断一切渊源,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优秀审美观念的同时又有突破,要赋予其新的含义与新的生命力。中国传统图形的创造主要注重的是形态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的是实形与实形间的呼应、礼让与穿插关系。当然,中国传统图形也讲求虚形,但是这种“虚形”更多的是精神概念中的虚空间,而不是实际中的虚形。现代图形不仅关注正形也关注负形,并利用切割、打散、错位、创造缺损形。或者舍弃图案正形,表现负形,总之不断地打破原形不断地追求新的视觉形象,是创新的办法之一。在排列形式上,传统图形多采用较规范的表现模式,遵循求全、求整、求对称均齐的骨式。现代图形构成则较多利用非对称、矛盾空间、光效应等形式节奏,追求错变的错视效果。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传统图形的表现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效果,显示出无穷的创造力。
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在当代社会,许多艺术大师充分挖掘民族传统图形的精粹,将其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创作出了许多艺术杰作,例如,众所周知的2008年奥运会标志就典型的继承和创新了传统艺术,其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印章中的“京”字图案似“京”、似“龙飞”似“文”又似“运动的人”,把“北京”、“中国”、“人文传统”、“现代运动”包蕴其中,印章中经巧妙变形而形成的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人形,又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以运动员为主体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充满动感与朝气,充满活力与张力。
好的平面设计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其具有精湛的构思。
我们在继承和借鉴本民族传统艺术图形的同时,还应该放宽眼界,学习和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图形。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有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图形,都反映出独特的地域、时代风格。这些都作为人类的文化财富,时刻为我们提供很多可供借鉴的范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只有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中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例如:日本的平面设计,其在世界的设计领域中也可谓是独树一帜。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浓郁的东方风情和本民族的传统特色,相当一部分设计作品凸显出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这些作品极其重视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将本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同艺术样式的表现词汇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在现代平面设计之中。日本的第二代平面设计家田中一光的设计作品,其中既蕴涵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又具备了强烈的现代美感,将传统精神和现代意识融为一体,并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切合点上寻觅到了自己的位置,可以说,它是日本平面设计家中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最优秀的典范之一。他的作品运用不同的现代平面设计表现手法,取得了异曲同工的视觉效果,造型洗练、色彩明丽,表现手法多样,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趣味性。其中,有的是以几何形方格为骨架构成能面形象、在色彩上配以低明度、高彩度的日本传统色彩的表现方法;有的是以黑白翻转的形式力图加强主体表现的力度;有的则是用鲜艳跳跃的色块来突出主题的寓意。作者用现代设计手法作品将传统能面图形加以变化和创新,取得了使人为之一振的视觉效果。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化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化缺失
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的历史积淀,民族性是其鲜明的特征之一,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不同国家的语言都在传承、发展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国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精神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文化的传播又主要通过语言文字途径。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高度交融的时代,通过对汉语说明与演绎,引导学生进入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意义世界更彰显重要。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压力,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现在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作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网络用语,这样严重的影响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和辨别能力。二是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即使学一点古代作品,也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的文言文试题。使得本来就很薄弱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微乎其微了。三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太差。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现在的学生中被轻易的抛弃,甚至恶搞演变成低俗文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化意义
首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热爱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厚植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离开了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就失去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重视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与积极扬弃已成为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所达成的一个共识。
其次,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开放的文化胸怀。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化自然也呈现也多样。中国经历改革开放30年,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是文化多样发展的理想,以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是我们应具有的文化包容观。高中语文课新标准明确规定:应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主张用多元文化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新的国民素质和文化品格。同时,开放的文化观有利于促进文化的整合,促进本民族的文化繁荣。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途径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将语文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它以充满文化足迹的经典作品为血脉而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并且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体现着教育的本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对汉语的认识开始,突出汉语自身特点,从对汉语自身的特点说明与演绎出发,引导学生来体会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
要在中学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转变中学阶段中传授知识而不管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到提高学生文化品味的高度来认识。其次,还要转变以文言文代替古代文化典籍的观念。我国历次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只提到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实,我国还有不少优秀的文化遗产,是用古代白话记录并保存下来的,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白话小说等等,都是古代白话作品。事实上,这部分内容,在任何一套语文教科学书里,都占有不小的分量。
(二)教材的编写
中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有主要的一环,就是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要拓宽选材的范围。要根据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许多过去认识不清的东西渐渐为人们所认识, 所理解,就可以吸收到教材中来。在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既可以编进必修课教材,也可以编写选修课教材,还可以是课外自读教材。在选文的形式上,既可以是古代作品的原典,也可以是现代学者用现代文写的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文章。中学生有必要读一些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读物。
(三)加强汉语思维方式的教学
一个民族的语文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密切的联系。如在篇章修辞上,我国传统修辞理论讲究前后照应和首尾照应,强调修辞的效果在整体,而不在部分。这种修辞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思维的反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突出传统文化的这种思维特点,针对这一特点作进一步说明,这样首尾呼应能使文章前后文气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体现了传统文化重视整体的观念;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作特点,在作文时重视文章的整体构思。汉语中对偶修辞发达,这是汉民族讲究对称、均衡、喜欢整齐的思维方式的反映。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对课文中对偶句的分析,启发学生感悟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