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务业的五大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务业的五大特征范文1
本届大会展览面积达到450余平方米,参展企业涉及电力、通信、软件、电子商务、环保、数字娱乐等重点产业。本届大会展览展示活动以专业化、市场化为目标,在展会特点、活动内容、应用功能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亮点纷呈。
亮点一:五大主题特色鲜明,全面展示信息化应用画卷。
本届展览活动涵盖了五大主题内容,分别是:信息化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高能耗企业,促进节能减排;推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整体效益;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五大方面主题内容,从不同方向上对信息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诠释,综合展示了各行业信息化应用的丰硕成果和创新信息技术,描绘了一幅信息化实际应用的画卷。而其中展示的对我国现阶段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亮点二:特色展区突出,节能减排与信息服务业成为焦点,构筑产业发展潮流。
在展区设置上,在五大主题内容中,有两大特色展区成为了全场的焦点所在。
其中之一是信息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推动节能减排展区。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不仅资源价格大幅度上涨,而且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这些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在本届展览中,煤炭行业、钢铁行业、石化行业、建材行业等高能耗、高污染传统企业展示了利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改造,提高生产效能,实现节能减排的手段,引起了现场观众的极大关注。
信息化技术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则是整个展览的另外一大焦点。现代服务业具有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服务的市场和提供服务的主体呈全球化趋势三大特征,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现代信息服务业更是新经济的生力军。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的200多家数字娱乐企业在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动漫方面的成就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亮点三:各地企业携手组团,区域信息化与行业信息化表现抢眼。
在本届展览中,除了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重点企业外,大部分参展企业以地区形式出现,充分展示了我国区域信息化发展的成就。广州市信息化办公室、山东信息产业厅、柳州市信息产业局等信息化主管部门全力加盟,提升了展会的权威度。北京、上海、广州、山东、山西等省、市、地区的企业组团出场,水泥、电力等行业展示穿插其中,为各地企业的展示、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打破了以往单一企业、单一产品展示的单调格局,呈现出更加丰富、具体的多元化体系。
亮点四:展示内容丰富,服务功能凸显。
本届展览中,除了展板和传单介绍外,山西罗克佳华等众多企业还准备了信息化产品实物展示,为观众对我国行业信息化发展成果提供了更加直观的了解,现场感十足。
服务业的五大特征范文2
目前,世界公认的发展最早最好的城市群有五个,它们分别是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及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的中心,这些典型的城市群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群在人文社会、空间地理和政治经济方面的共性;同时,由于历史地理等影响发展的因素不同,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自己独有的个性特征。本文试图从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方向分析这些城市群的
特点,以期能概括出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典型特征。
一、国外五大城市群概况
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世界上首个被认可且公认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它以纽约为中心,包含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主要城市。含10万以上人口城市40个,大小城镇共200个,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从芝加哥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和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纵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边界。它的兴起得利于五大湖地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和便利的水运,重工业发达。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一个多核城市群,一般可细分为以东京为中心的东京城市群,以大阪为中心的京(都)(大)阪神(户)城市群和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城市群。著名城市主要有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神户、横滨等。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构成了一个现实意义上的超级城市带,区内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约有40座,主要核心城市和地区有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德国的鲁尔区及巴黎。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主要指从伦敦经伯明翰、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城市连绵带。其代表城市主要有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
二、五大城市群的主要产业结构特点
五大城市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各有千秋,使得各个城市群有其独特的产业结构特点,但在总体上它们又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好的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普遍特点,同时也能为其他城市群提供一些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城市群核心城市集聚金融、专项管理服务等第三产业。城市经济发展的深化必然会导致一二产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比例上升,这似乎是放之各城市皆准的公理而并不单是城市群的独有特征。但另一方面我们仍需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为何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均出现在城市群地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纽约在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东京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伦敦在英国中南部城市群;另有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地区性著名金融中心则位于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原因就在于金融、保险、专项管理等为生产者服务的第三产业不同于商业餐饮等为消费者服务的第三产业,它们必须依赖大规模的生产企业而生存。单个城市由于制造业等生产企业在产业发展中份额的萎缩,已不足以吸引大规模的金融服务业等的集聚。但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则不同,在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制造业份额尽管也在萎缩,但已经很好地转移到了周边的次级城市,因此核心城市仍能吸引大规模的为生产者服务的第三产业。
(二)保护继承传统特色产业和现代化产业转型有机结合。五大城市群中很多地区是自工业革命开始就发展形成的老工业基地(如曼彻斯特、鲁尔区各大城市、五大湖各城市等),这些地区最初是依托当地的煤炭、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基地,当生产资料更新换代之后,它们均及时地调整了产业结构,完成了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的重建。在产业革命的同时,各大城市群均不忘传承和发扬传统特色产业(如巴黎的时装业,京都的传统陶瓷、纺织业,伯明翰的金银珠宝制造业等)。这些特色产业在城市群总体风格一致的同时,很好地打造了群内城市产业的差别性和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城市发展对历史的尊重和继承。
(三)城市群总体产业结构呈现横向集聚分类、纵向链化分层的特征。五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并不单一,由于各核心城市的主导产业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群,相同的产业集群内不同层级的城市产业分工又有所不同。以最典型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为例:以东京为中心的东京城市群,其主要制造业为机械业和石化业。东京核心区集聚管理、信息、金融等服务业,工业制造则主要分布在神奈川区和千叶区域,多摩地区为高新技术区,多研发机构和高等学府。主要工业区神奈川和千叶的产业重心也有不同,神奈川地区机械业更突出,而千叶地区化工业比例更重。以京都、大阪、神户为中心的京阪神城市群的主要制造业为钢铁、造船和纺织。其中传统的纺织业则在京都集聚并在其周围的各个小城镇形成了产业供应链。以名古屋为核心的中京城市群的核心产业是汽车业,群内丰田市及周边地区就形成了很好的汽车产业链,而濑户和四日市也发展差别产业而成为了“陶都”和“炼油中心”。
服务业的五大特征范文3
内容摘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明显的比较优势,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此,本文认为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还存在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短缺、融资困难、规模偏小、品牌效应差等问题,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以发展生产业为抓手,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以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为契机,加快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契机,加快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以优化服务和政策环境为推手,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现状 问题 建议
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而发展起来的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依赖度低、污染排放低等特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的转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国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家及各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更加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央“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积极承接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转移”,“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设立了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领域,并把“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软件”和“数字媒体内容平台”作为优先主题;2007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和“十七大”报告,都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标志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与此同时,关于软件、动漫、现代物流等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纷纷出台,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许多省市也都将现代服务业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点。
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是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中国制造”的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由此而形成的庞大的服务市场规模,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驱动力,可以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规模经济的龙头企业。二是通过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推动,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已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互联网用户上亿、固网、广电网与移动用户居世界第一,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现代服务业是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我国在全球最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四是全球现代服务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关体系与标准尚未健全,同时现代服务业服务模式具有鲜明的区域和文化特色,这种态势非常有利于推动以我为主的相关国际标准与体系的建立,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五是现代服务业技术体系具有应用性、系统性、集成性的特点,使我国有可能通过面向应用的模式创新带动技术的系统集成创新,实现技术体系整体的跨越式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许多行业依然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呈现出受影响晚、抗跌性强、增速高等特征。2008年下半年,软件行业仍然保持了29.8%的增速,是我国所有行业中增速最高的;生产业、服务外包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在金融危机中也保持了快速增长。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金融危机促进了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具体表现在服务外包业务向我国的转移和外商投资向服务领域的聚集;二是物流等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四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的加快转移,有力地促进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技术含量有待提高。我国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对服务业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00年,美国、日本、欧盟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均生产率是6万美元以上,我国仅为2000美元左右。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我国服务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也只有3.16万元(约合3856美元)。从物流行业看,2008年,一项针对物流装备企业高层的调查活动显示:85%的高层认为我国的物流技术装备业与欧美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60%的高层认为阻碍中国物流装备业发展的核心是新技术、新工艺。
二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所提供的产品和信息服务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很低,而且我国在服务业领域研发投入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正逐步扩大,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2000 年,服务业 R&D 活动在全部企业 R&D 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澳大利亚为 39.9%、美国是 34.4%,而我国只有11.9%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 30% 的平均水平。
三是人才短缺问题凸显。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服务人才的短缺、尤其是结构性短缺一直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物流行业,熟悉现代物流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的高端物流人才奇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缓解。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软件服务业、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也使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在西安、杭州等地已经出现了服务外包人才难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西安市近几年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以平均每年超过35%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而西安外包服务人才却不能满足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服务外包产业的需要。调查显示,今后几年西安市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缺口将达到18万人左右,其中基础性操作人才缺口约13.5万人。
四是融资困难亟待改善。大多数服务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低以及缺乏足够的抵押品等原因,很难从银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在需要大量资金的现代服务行业如节能服务业,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在金融危机中,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逆势上扬的发展势头,但融资困难依然是制约其更快发展的首要难题。目前,国内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没有进行过资产评估,国内保险公司也没有针对性的评估体系,动漫创意等方面的无形资产评估也没有有效开展,使得文化创意企业常常因为无法提供足值抵押而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在我国一些地方试点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也开展的并不顺利,使得文化创意企业很难通过版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贷款。
五是规模品牌有待提升。规模偏小、品牌效应差也是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服务外包领域,企业规模越大、品牌效应越高,越容易获得订单。我国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规模偏小、品牌效应不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获得较大的订单。日本前五大外包公司占了本国外包业51%以上的份额,印度最大的服务外包企业Infosys拥有员工近4万人,年营业额达70亿美元,而我国目前大型外包企业的规模只有3000~6000人,大多数外包企业为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与国外服务外包企业在规模和品牌效应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探讨
以发展生产业为抓手,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当前,生产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体,2005年美国生产业超过美国服务业总量的70%,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也大体类似。同时,生产业由于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在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创新也引领世界潮流。金融危机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了我国东部到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既为我国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对我国生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以发展生产业为抓手,在东部沿海地区围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研发、文化创意、供应链管理等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生产业;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对服务于产业转移的生产业如物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支持,以提高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以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为契机,加快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既有总量上的,也有结构上的;总体看来,我国外包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更多是总量上的不足。为此,教育部、商务部以及许多省市已经制定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在2009年3月《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的目标。与之相反,软件服务业的人才不足则是结构性的。据介绍,金融危机中大量软件服务企业所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中级软件人员,对高、中、低人才的需求结构呈现出“橄榄型”的特征,而目前我国院校培养模式却无法适用这种需求。因此,应以此次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契机,首先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扩展到其它现代服务业领域,最终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契机,加快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和逆势而上的特点,并能够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危机时期,恰恰是文化产业兴旺的黄金时期,美国、日本、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为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基金解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北京市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对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的公司进行政策扶持,很好地解决了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抓紧时间研究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所存在的问题,尽快形成较为成熟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三是积极发展针对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化担保公司,以减少银行的风险和放贷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
以优化服务和政策环境为推手,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当前,为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扩大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一要鼓励并支持现代服务企业,尤其是服务外包企业、文化创意企业、软件服务业等之间开展以市场为中心、以产权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并购,特别是鼓励开展国际并购,较快地形成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超过万人以上的现代服务企业。二要积极鼓励现代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客户资源。比如,安排客户开拓专项资金帮助企业到国外推介、扩大影响;帮助企业解决多次往返工作签证;鼓励有条件和有能力的企业到国外设立接单公司和售后服务机构等。三要进一步完善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包括国内服务业务外国企业禁入、外汇管制过于严格等问题。四要尽快出台鼓励国内政府、机构、公司外包非核心业务的税收、收费、信息保密和资格认定等政策,为现代服务企业提供更多的业务资源。
参考文献:
服务业的五大特征范文4
副市长赵公卿昨在会上指出,作为具有“都市定位、省域特征”的直辖市,都市区是体现我市城市特征、建成长江中上游经济中心的重要载体。此次编制的《纲要》,着眼2004至2020年这一重庆最重要的发展时期,确立了都市区未来发展的蓝图。
打造适宜居住城市
《纲要》提出,要把重庆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富有山城江城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充满吸引力和竞争力,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活力之都、魅力之都”。
都市区将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重庆直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主城面积扩大4.5倍
《纲要》确定我市将跨过中梁山向西、跨过铜锣山向东,并继续向北拓展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未来都市区范围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的全部辖区,总面积5473平方公里。都市区城镇空间分为两个层次,主城和外围小城镇。主城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主要为外环线以内区域,面积为2737平方公里。与1998年起实施至今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以下简称“1998版《总规》”)相比,面积扩大了4.5倍。主城以外的区域为小城镇发展区,共2736平方公里,包括6个中心镇和33个一般镇。
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
为解决大都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纲要》坚持“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即主城)按两江四山的山水格局,自然划分出五大片区。一个片区就是一个完整和独立的城市,其未来人口均在100万以上,区内城市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居住和就业平衡。五大片区包含了16个组团,组团内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倡多功能开发。组团之间为绿地、农田、大型交通设施等。
强制保护生态安全
《纲要》不再单纯强调建设项目布局,而是注重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突出对涉及城市整体生态格局和生态安全地区的强制性保护。
未来主城2737平方公里面积中,建设用地800多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29%%,其余面积都规划为公园、绿地、水体等生态用地。
城市建设强调改善居住环境、降低居住密度、完善配套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的完善。
编修总规势在必行
据了解,1998版《总规》编制于重庆直辖之前,已不适应我市直辖后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现实。2003年底,我市决定对1998版《总规》进行编修,并根据本市实际,将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分为《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两个部分。前者已于2003年底完成编制,后者的编制从今年年初展开,此次公示的《纲要》是历时大半年后形成的阶段性成果。
五大片区布局
《纲要》规划,主城区将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区,各片区自成功能相对完善的城市,主城区城中有城,以疏解目前中心城区面临的巨大压力。
北城:新重庆
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含蔡家组团)的北部片区,是城市近期的重点拓展区域,以中央商务区、北部新区、长江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港口、铁路客运中心、航空枢纽、大型博览设施和体育设施等为标志,主要承接中心城区疏解的人口、部分公共服务功能和交通功能,聚集以高新技术、汽车等为主导的产业,重点建设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塑造新重庆的城市风貌。
中城:提升中的城市中心
中部片区位于中梁山与铜锣山之间(不含蔡家组团),被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是重庆城市的发源地,最富历史文化传统特色的区域。未来将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中心的品质。
南城:山青水绿
南部片区是铜锣山以西的长江以南和以东区域,是以会展、商贸、都市旅游、科研教育为主导的发展区域,山青水绿城市的代表区域。
西城:高品质发展
西部片区是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区域,其北部和中部以科研教育、服务业、休闲旅游等为主导,其南部为都市区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西部片区要引导城市高品质组团式集约化发展。
东城:三产与工业并举
东部片区是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区域,其南部发展以会展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重点提升城市功能。
多中心:1+6
“多中心”指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为中央商务区,由江北城、解放碑和弹子石滨江地区共同组成,是面向西部地区和重庆市域的中心。六个城市副中心为现有沙坪坝、观音桥、杨家坪、南坪四个城市副中心和新规划的西永、茶园两个城市副中心,城市副中心将培育成为区域性的商务办公区、商贸服务和文化娱乐区,同时分担部分市级公共服务设施。
市民生活将更方便
交通:“公交优先”是都市区未来交通发展的首要原则。
到2020年,都市区将建成越江通道35座,穿越两山道路隧道14座。此外,江北机场还将在2010年兴建长为3200米的第二跑道,在两条跑道中间建设3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和相应的配套设施。
供水:城市供水将主要以长江、嘉陵江为主要水源,城郊的大中型水库作为辅助水源。规划新建道角、白洋滩、长生、井口、西彭、白市驿、悦来、鱼嘴水厂等一批水厂。
排水:城市污水处理率2010年达到90%,2020年达到100%。渝中半岛实行雨污合流制,其余地区全部为雨污分流制。
供电:都市区保留重庆电厂,都市区外围扩建珞璜电厂,规划合川双槐火电厂、草街水利枢纽等。供电系统东联三峡、西接四川(二滩)电网、南通贵州。
燃气:都市区以中石油重庆气矿为主,依靠其输气管网引入都市区,并规划引入宣汉等其他方向的气源,完善主城区燃气管网。
通信:都市区内住宅通信主线装机水平为每户2线,公共建筑为每线50—200平方米,逐步实现光纤入户。完善连接全国和市域的长途光缆干线传输网。
环卫:尽快建成黑石子、同兴垃圾处理厂。规划新建3—5座垃圾综合处理厂,规划末期总处理能力达到10000吨/日,按规范设立垃圾转运站、垃圾站、公厕等环卫设施,采取措施解决医疗和危险垃圾处理,加强水面环卫设施建设。
2010年,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满足城市需求,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垃圾运输密闭化、粪便排放管网化、环卫作业机械化;2020年,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建立和完善资源回收系统,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建立完整、先进的环卫监测与监控体系,实现环卫管理科学化、环卫科技现代化。
打造城市安全体系
《纲要》显示,我市将逐步健全城市安全应急联动系统。
城市建设
结合产业“退二进三”和工业“退城进园”,旧城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避免大拆大建,着重旧城功能完善,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同时,拓展新区,建设越江跨山通道。
都市区住宅:主城内环以内的住宅将作为规划改善的重点,降低居住密度,加强住宅配套设施和环保建设。主城内环以外:作为城市居住用地的重点发展区域,启动阶段重点建设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住宅和社区。
安全系统
服务业的五大特征范文5
关键词: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中国;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07)10-0028-05收稿日期:2007-06-21
东临大西洋,西向太平洋,中西部则是贯穿南北的壮观的落基山脉,这就是地处北美的加拿大,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32.44亿加元,人均达31125.74加元。其国土面积为997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加拿大服务业相当强大,在其经济中举足轻重。2005年,加服务业产值占其GDP的比重达68.4%,服务业的就业者占其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达75.2%。作为自然资源丰富、江山秀美的国家,旅游在加拿大服务贸易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其旅游业相当发达。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按照吸引外国游客人数统计,2004年加拿大在世界上排名第12位。
但是,长期以来加拿大服务贸易处于与其经济实力不相称的逆差状态,在多数国家服务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旅游服务贸易对扭转其服务贸易逆差的贡献也不大。本文主要针对加拿大服务贸易的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发展中加两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角度论证对中国开放旅游市场将是解决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以及服务贸易逆差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世界主要旅游服务贸易国之一加拿大是世界主要旅游服务贸易国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按照吸引外国游客人数统计,2004年加拿大在世界上排名第12位(见表1)。
(二)旅游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和服务贸易近年都基本呈逆差状态(见表2)。其服务贸易划分为旅游、运输、商业服务、政府服务四大类,其中商业服务占比最大,进出口均占总进出口50%左右,旅游占总出口的27%,占总进口28%。除政府服务外,旅游、运输和商业服务均处于逆差状态,而且逆差额不断增大。以旅游贸易为例,出口增长缓慢甚至倒退(当然有2003年SARS的特殊原因),旅游贸易逆差从1998年的20亿加元增加到2004年的41亿加元,增加1倍有余。
(三)旅游服务贸易伙伴过于集中加拿大主要服务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和日本,2002年他们与加拿大的服务贸易额分别为749.53亿加元、204.72亿加元和38.12亿加元,占加服务贸易总额的60%、16.5%和3%。我国与加拿大的服务贸易量很小,2001年还不到其总额的1%。尽管如此,中加的服务贸易额仍逐年增长。
近几年到加拿大过夜的海外旅游者人数和收入虽然每年上涨,但与此同时加拿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却正在减弱。从目前加拿大的五大主要旅游市场的变化可明显看到这一点。2000年,五大市场(美、英、德、日、法)共占加拿大过夜国际旅游收入的78%。从表面看来,1995-2000年间,加拿大从这五大国际市场获得的旅游收入共增长了43%。但同期五大市场到加拿大的平均增长速度均远远低于他们到其他国家旅游的平均增长速度(参见表3)。这对于加拿大来说意味竞争优势的相对丧失和旅游收入的巨大损失(5年间共计损失了23亿美元)。
同期,加拿大从亚太市场获得的收入占其过夜旅游收入的14%,这其中高达56%的收入来自日本、台湾地区和澳大利亚。但由于目前日本、台湾经济的持续低迷,旅游需求不旺,加拿大在这一地区的竞争也并不占明显优势。所以近几年来,开发新兴客源迫在眉睫。目前加拿大主要看中了中国和澳大利亚这两个潜力巨大的国家,希望通过加大市场投入来不断扩大这两个市场的容量。
二、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比较优势相对不足按照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一国在某一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大国。加拿大曾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居住的国家之一,就自然条件来讲总体上具有成为旅游大国的比较优势。但事实上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按照吸引外国游客人数),2004年加拿大仅占世界市场2.5%的份额。有学者对1995-2005年间主要国家旅游服务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行了测算,结果是西班牙的RCA最大,11年都在2.5以上,显示极大的竞争力,美国和意大利的RCA介于2.5~1.25之间,法国略低于美、意,墨西哥、英国、中国的RCA在11年里大部分介于1.25~0.8之间,显示中度国际竞争力,但加拿大、日本和德国的RCA则一直在0.8以下,显示较低的国际竞争力。
加拿大在世界旅游服务贸易中的排名较后,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与其经济实力不相匹配及逆差的长期存在,都表明了其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比较优势的缺乏和竞争力的不足。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宣传不足,旅游基础设施不足等。
(二)市场的集中造成市场的局限对于加拿大旅游业来说,多年来对美、英、法等主要市场的依赖性既造成了其旅游市场的局限性,也增加了其脆弱性。由于加美两国国土相邻,语言相通,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相似,又同属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加对美贸易关系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美国都是加最大的伙伴。2000年,加拿大60%的国际旅游收入来自美国市场,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由此可见。所以加拿大如何在巩固和保持现有五大主要市场的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扩大和发展新兴旅游客源地从而进一步增加国际旅游收入,是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的重要问题。
(三)对新兴市场重视不足对美国以外更广阔的服务贸易市场拓展不足,是制约加拿大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其中又以亚太地区最为突出。2000年来自亚太市场的收入仅占加拿大过夜旅游收入的14%,且其中56%的收入来自日本、台湾地区和澳大利亚。近年由于日本、台湾经济的持续低迷,旅游需求不旺,加拿大在这一地区的竞争并不占明显优势。所以开发新兴客源对于加拿大迫在眉睫。作为出境游潜力巨大的国家,中国理应作为加拿大重点开拓的市场,但事实是加拿大至今不在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名单之列,即加拿大尚未对中国公民开放自费旅游市场。最关键的是加拿大至今没有与中国签订ADS(Approved destinationstatus)协议,还未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
三、中加旅游服务贸易合作发展的可能
(一)具有一定的良好基础加拿大虽不在中国公民出境游首站前10位之列,但两国的旅游服务
贸易还是有相当的基础。从表4可知,按旅游人数计算,2005年中国是第10位加拿大旅游出口国,同时还是第9位加拿大旅游进口国(如果按过夜游客数计算应为第7位)。1997年以来,两国旅游服务贸易额平稳增长,加方一直保持少量顺差(参见表8)。而且中加两国的外交和经济贸易关系一直比较友好。这些都说明中加之间进一步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具有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出境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旅游业是占中国GDP近6%的重要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国际旅游主要是入境旅游,“九五”以来该格局逐步改变。1997年3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旅游局据此审批了67家国际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标志着中国政府以法制的形式正式确认中国公民出国旅游。1997-2001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迅速增加,出境游总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9%,其中因私出境游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3.5%。2004年中国公民出境游高达2885万人次,出境游人数首次超过日本(2003)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国。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公民出境游依然高速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7%以上的高速度,有着其他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最大出境游客源市场。居民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公民每年的法定休息日总量达114天。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中国城乡居民储蓄持续攀升,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势态,成为生活要素之一。而中国人均GDP2003年就已经达到1100美元,2005年达1703美元,部分发达地区甚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世界旅游组织(WTO)早在1997年就做出了关于21世纪头20年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预测,指出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年接待国际旅游者量为1.371亿人次,占世界市场总份额的8.6%,1995―2020年间年平均递增8%;与此同时,中国还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仅次于德国、日本和美国而超过英国和法国,年出境旅游将达1亿人次,占世界总份额的6.2%。
中国公民出境游不仅人数迅速增长,而且旅游花费也已居世界前列。对于那些已经与中国签订ADS协议的国家来讲,迅速增长的出境游人数和海外支出使得中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进口国之一。截止2005年10月底,已与中国签订ADS协议的国家和地区达108个,除了一些中东和西亚国家之外,几乎包括了亚洲、大洋洲、欧洲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目前只有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未包括进去。在加拿大没有与中国签订ADS协议的前提下,中国就已是排名第9位的加拿大旅游进口国(如果按过夜游客数计算应为第7位),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两国签订ADS协议,中国公民到加拿大旅游的人数会大幅增长。
(三)优势互补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海洋),人口13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700多美元,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及灿烂多彩文化,拥有大量地理环境各异的美丽风景的国度。而且,中国的国际旅游收入和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数量分别在2001年和1999年跃升为世界第五名。
加拿大则是北美第二大国,人口3000多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为44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45%,占世界森林面积的10%,淡水资源占世界的9%,曾多次被联合国等机构评为最适合居住的国家。一个是疆土辽阔景色秀美的西方发达大国,一个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几乎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他们之间的差异正好构成了发展互补型旅游服务贸易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加拿大被开放成为中国公民的旅游目的国,那么中加旅游服务贸易方面的快速发展是可预见的。
四、结论
服务业的五大特征范文6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攀枝花;新常态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动能所在。攀枝花,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经济结构问题具有特殊性且不容忽视。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方向和战略要点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寻求新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
一、攀枝花市经济结构现状
(一)产业结构
攀枝花市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1014.68亿元,同比增长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34.25亿元,715.35亿元,265.08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9%、72.7%、25.4%,三次产业呈现 “二三一”特征,二产在产业中占绝对优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4.1∶73.8∶22.1调整2016年的3.4:70.5:26.1,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30.7:34.5:34.8。
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增加值占比60.1:1.6:30.9:7.4;2016年,第二产业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85.40亿元,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6.32亿元,工业、建筑业占比为94.7:5.3;采矿、钢铁、化工、煤炭、炼焦五大行业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67.5%。第三产业中传统的商业、服务业占主导,交通、通讯等基础性第三产业和金融保险、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5亿元,其中批发与零售业增加值42.14亿元,占比18.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0.2亿元,占比12.97%;金融保险业33.63亿元,占比14.44%;房地产业增加值10.92亿元,占比4.69%。
(二)需求结构
攀枝花市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4.5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6.4亿元,出口创汇21921万美元,居民消费-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比例约为27:61:10:1.3,近十年总消费与总投资比例均值约为42:58,低于全国消费-投资比例。进出口总额年度间差额较大,但呈现出增长趋势;从消费结构来看,食品支出占比最高但比重稳步下降,交通和通信支出增幅最大;从投资结构来看,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从2005年的1.7:58.4:39.8调整2016年的4.1:33.8:62.1,呈现出“一产投资稳步增长,二产投资逐年下降,三产投资大幅提升的趋势”的趋势;从投资构成来看,基本建设与民生投资增速居前,产业投资增长放缓,房地产投资年度间波动较大。2016年,基础设施投资-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产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其他投资占比为32.1:24.4:32.8: 7.9:2.7。
(三)区域结构
攀枝花市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发展速度位居四川省前列,但三区两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016年,攀枝花市东区GDP总量达412.04亿元、西区115.81亿元、仁和区217.68亿元、米易h145.09亿元、盐边县124.07亿元。经济总量最大的东区和经济总量最小的西区在四川省179个县域经济体中分别排在第14位和第104位。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的GDP总额占全市GDP总额由2007年的53.5:9.9:14.7:9.1:13.6调整为2016年的40.6:11.4:21.4:14.3:12.3,经济差异有所缩小。
二、攀枝花市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间与产业内结构失衡并存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总体缓慢。“二产独大”,“轻重失衡”。第二产业比重远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都在70%以上。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加工度不高,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工业经济以煤炭、建材、化工、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为基础,具有资源型、高能源特征;第三产业中传统的商业、服务业占主导地位,金融保险、康养、咨询、科技等新兴产业仍然发育不足。
(二)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不协调
长期以来,攀枝花市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失调,投资率偏高,最终消费率偏低,人均消费水平难以快速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偏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GDP中的占比总体趋势基本不变,自2014年起市场消费活力有所提升。相反,投资总额在GDP中的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攀枝花市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不协调,且消费和投资比例的失调一直在持续。
(三)民营经济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大国有小民营”是攀枝花经济结构的特征之一。 2016年,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占比为48.351.7,比全省民营经济占比低11个百分点。就目前看来,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过大,占有资源过多。近年来,虽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贡献率提高,但产业结构单一、企业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四)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
受地理环境、资源匹配、行政区划、产业基础差异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攀枝花市三区两县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功能和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环境改善和居民增收方面还存在较大压力。
三、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调整原则方向
(一)市场主导是关键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价格机制来调节生产和流通,引导企业主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促进竞争和激励;充分利用竞争机制调节市场运行,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优胜劣汰,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生产;充分利用供求机制来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
(二)扩大内需是基点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是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基点。改变“强投资、弱消费”局面,调整基建型、政府型强投资,强化消费需求导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结构性减税,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收支体制和机制等措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提高消费率。
(三)绿色低碳是方向
把绿色低碳增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经济要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更少的资源环境碳排放代价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项目,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更少的资源环境和碳排放代价,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合理的生活水平。
(四)创新驱动是动力
创新驱动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突破能源、资源、生态等要素瓶颈必须依靠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提升。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政府自身的改革,构建创新体制架构是促进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的重要举措。
四、加快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
(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打造精致农业发展。以“阳光花城、现代特色农业、康养胜地”为主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抓好水利、现代农业、现代林业、幸福美丽新村、“彝家新寨”五大项目建设 ;以特色水果、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五大优势产业为依托,做好现代农业基地建设。通过龙头带动、专业合作、精深加工等,培育产业化集群,优化农业结构。带动休闲农业和阳光康养业发展,推动近郊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2.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把“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加快建设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钒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构建以现代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发展钒钛新材料、低微合金铸造、零配件及总装、新能源利用与设备、节能环保及循环经济利用与设备等四大主导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盘活矿业、优化钢铁和提升钒钛,积极化解产能过剩;通过“互联网+传统优势产业”模式,加快工业产业由生产制造向智能制造、生态制造转型。培育发展石墨、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生物医药、资源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行业。
3.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助推消费扩容创新。紧紧围绕“中国阳光花城”定位,加快中国阳光康养产业示范区建设,促进生产业和生活业融合发展。以阳光康养产业为龙头,加大项目引进培育力度;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科技服务业等先导业发展;促进商贸流通业、旅游业、房地产等传统优势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会展等新兴服务业。稳步提升商贸流通、休闲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生活业。做大服务业总量,加快提升服务业的能级和水平,形成体系完备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二)改善需求结构,深挖国内外市场潜力
1.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地区的收入与消费差距;认识消费新常态,创新供给激活需求,释放消费潜力;优化提升在攀消费,办好“欢乐阳光节”等各类消费促进活动,促进康养休闲、文化旅游、信息科技等消费,扩大绿色节能环保产品消费。
2.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投资向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集聚;把钒钛精深加工、机械制造、新能源开发、康养产业等作为投资重点。继续改善投资效率,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单位土地效益产出、投入产出比等指标。优化政府投资结构,防范投资风险;推广和扩大PPP模式和股权众筹融资方式,带动社会资本参与。
3.拓展发展新空间,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攀枝花作为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和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中转站的地缘优势,主动对接 “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参与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经贸交流合作。坚持产业互动,突出项目合作,赢得开放合作主动、国际竞争主动和经济发展主动。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发挥板材、特钢、钢轨等产品优势,加大对特色精品农业的推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开放阔市场,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三)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区域城乡统筹共生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与产业融合发展,真正做到产城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打造“钒钛之都”“阳光花城”“康养胜地”;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因地制宜建设阳光康养型新村、集镇融入型新村、农业观光型新村、乡村旅游型新村、休闲养生型新村;深入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实施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五个统筹”,深化农村产权、社会保障、户籍、用地、农村金融“五项改革”;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将本地经济发展融入更大范围的川滇黔地区,加强区域内各地市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李义平.论经济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N].光明日报,2015-09-16(015)
[2]朱尔茜.我国供需结构变化趋势与政策建议[J].中国财政,2016(20):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