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1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比较注重人文关怀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有多处相同之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渗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优越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需要进行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树立育人意识,切实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首先,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应该明确自身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感,认清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之间密切的关系意义,知晓只有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科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才能得以彰显,否则,即使学生掌握了全面的语文知识,但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那么也无法使自身掌握的知识发挥应有的效用。
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积极健康课堂氛围的营造可以给予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学生对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认同感,易于接受老师有关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比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学生作为自己的朋友看待,对待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不以学习成绩为划分学生的标准,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够做得更好,并且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每位学生都有所期待。学生在充满爱和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也会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挖掘高年级语文教材,充分利用其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挖掘这些因素,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展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洗礼。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放松,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应该避免以说教为主,最好能够融入课堂,在教课过程中适当渗入,这样也易于受到学生的认同,减少学生对说教的反感。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2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8-0086-04
数据显示,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生规模已超过2200万,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在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时代背景下,肯定中职教育“成才”教育功能的同时,更应该从“成人”的视角关注职校学生生命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这一视角出发,作为中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哪些不足,可以有哪些作为,何种模式更有利于职校生的生命发展,这些问题都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载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依据与目标追求。探讨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要厘清心理健康与生命的逻辑关系。
(一)心理健康与生命的内在关系
人的生命有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两个层次,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系统,它们之间不是分离和对立的,而是充满着“二律背反”式的矛盾,在冲突中实现生命的否定性统一,构成了完整不可分割的统一体[1]。这种完整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人的个体生命既是独立完整的,又与周围事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与周遭生命、所处环境的共在。人的自然生命与超自然生命(超自然生命又包括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两重性决定了这种共在,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生命的完整性和共在性共同构成了人的基本属性。心理健康作为人对自身的一种生命认知,从属于生命,内在于生命,是人的精神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和实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内在动力。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意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真正实现生命整体的和谐与人生的价值。所以,心理健康植根于人的生命性,是生命成长本身所具有的内涵。
(二)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
基于上述心理健康与生命的内在关系,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是立足于生命的视野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新理解与反思建构。其模式是以职校生生命为基点,遵循职校生生命的特性,用合乎职校生生命本体的方式,对职校生进行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该模式具有三层涵义:第一,作为“教育取向”的模式,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性,强调要回归生命,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共在性,关注每一个职校生的生命,注重引导职校生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生命价值的追求,以成全生命为旨归,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心理危机的干预、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机能的训练等消极层面上。第二,作为“教育内容”的模式,强调将生命的核心议题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为向度,围绕职校生生命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生命问题和生命现象,进行“知人”、“知己”、“知物”等多层次的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情绪情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学会心理调适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体悟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进行人之为“人”的深层次教育。第三,作为“教育方式”的模式,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多的用“属人”的方式,如体验、反思、对话等,以增进对生命的理解,丰富生命的情感,而不是单一地借助科学的手段、对象化的方式来认知生命。
二、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自2004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然而,从生命的视野来看,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教育取向还是内容、方式上,都与职校生生命成长诉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背离。
(一)教育取向:过多凸显工具价值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这使得职业学校几乎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技能训练和就业准备上,只教给学生“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却忽视了“为何而生”的思考,不能让学生从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生活在这种教育背景下的当代职校生,年龄大都在16~18岁,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与初中生、普高生相比,他们更早地开始思索生活的目标、未来的发展,内心极其渴望找到生活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而职业学校在这方面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职校生这种内心的生命困顿,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则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心理冲突,进而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目前,作为直面学生心灵世界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受职业教育功利化观念的影响,被赋予了更多的工具性意义,不是被作为单纯解决职校生心理问题,加强职校管理的“灭火器”,就是被作为职校德育改革创新的“兴奋剂”,抑或是充当了职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助推器”,而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价值与人性意义被遮蔽、被忽视[2]。
(二)教育内容:过于强调学科知识
现行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脱胎于普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学科视野和理论基础几乎完全心理学化,在内容的组织上则以心理学学科知识为逻辑,对职校生心理特征、生命特性的关注远远不够。有些职业学校更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育,简单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传授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就是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心理学概念、方法和技巧。无论是通过课堂教学,还是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或是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其强调的都是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这其实是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异化。心理健康不单纯是心理学概念“心理”的健康,心理问题也不是纯粹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问题,而是作为生命整体表现出的状态与问题。因而,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强调学科知识的倾向是背离学生完整生命的,是不完整、不合理、不科学的。
(三)教育方式:过分依赖技术手段
工具价值取向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心理问题的发现和矫正。现代心理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技术对人的“控制”。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有些职校过分迷恋心理学技术,无条件地使用心理学的方法手段。在职校生踏入职校大门的那一刻起,职校管理者就企图运用心理健康量表侦查、鉴别哪个学生心理有问题,哪个学生是“重点保护”对象;有的职校购置心理学专业设备,聘请心理专业人员,开辟专门的咨询室,试图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隐患。殊不知,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是有适用范围和条件的,退一步讲,即使再先进的心理学仪器也不能百分之百准确地检测学生的心理。因为人不是机器,不是纯粹的物质,而是活生生的生命存在,人还有那些无法用科技量化的思想和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对心理学技术的过分推崇直接导致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主动性、能动性的忽视。因而,认识生命、认识心理、认识自我应该更多地用“人”的方式,而不是仅靠技术。
三、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策略
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困境呼唤着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出现,而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内涵的揭示又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实践的模本。
(一)关怀精神生命的成长
当代职校生生活在一个社会双重转型、价值多元、科技至上的时代,他们有一种严重的无方向感,不确定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这种茫然感和无助感恰恰反映了职校生生命意义的缺失。因此,给职校生存在以理由或意义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要在初级层面上帮助职校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还要在更高层面上促进职校生生命的成长,引导职校生追寻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重视生命议题的探究
生命的完整性和共在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职校生调适心理,被动地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就业、交往等浅层次上,必须以积极的眼光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拓展到生命的层面上,引导职校生探究生命的最核心议题,如生命的本质、特性、意义、价值等。具体来说应包括三个层面:珍爱生命教育,通过生命特性、生命关系、生命死亡等教育内容,加深职校生对生命的认识,端正对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命的情感与责任,从而形成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生涯发展教育,通过自我认知、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生命挫折等教育内容,提高职校生对社会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生涯规划的能力;生命价值教育,通过对职校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使职校生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和“应该怎样活着”,在不断追求生命意义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三)关注生命体验的获得
体验是一种生命活动形态,是个体在当下的一种觉悟、领会、关照与慎思状态,是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是一种内化了的经验体验。“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3]生命本身是一本无字的“天书”,其蕴含的智慧、意义、价值不会自然显现,也不可能由别人代劳发现,它只能通过个体生命的体验而获得。体验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人的生命领域,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因此,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除了运用共情、宣泄、疏导、倾听等心理学方法之外,更注重通过积极的生命体验,消除职校生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择业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不良情绪,避免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进而体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注重生命潜能的开发
人的未完成性和未特定化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潜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有多种智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力组合[4]。人的生命不但有“智商”、“情商”,而且有“灵商”,即心灵智慧[5]。个体生命怎样实现这些生命的潜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生命潜能,取决于后天外界环境和个人的努力。因此,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帮助职校生深刻认识生命潜能,在生命体验中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
(五)强调生命主体的对话
“对话”体现的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强调生命主体的平等,强调生命的在场性和生成性。从根本上讲,对话是生命存在、发展完善的一种方式。个体的生命存在投入在对话中,并通过对话而展现出来,个体获得了对自身生命存在以及生命存在的世界的重新发现、认识。对话之于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言,强调的是师生生命间的平等交流与视界融合,强调把生命当作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唤醒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官能的训练,更不是“价值中立”式的倾听,而是用对话的方式与职校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共同探讨生命的议题,发现生命的美好,寻找生命的意义。如是,学生才可能作为独立而完整的人投入到对话过程之中,敞开个体的内在世界,与教师积极交流,并从内心深处认可教师,自觉建构自己的生命观、价值观。
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现实的一面,也有理想的维度。现实的一面是,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理想的维度则让人心生期待,期待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别样的形态。正如康德说,“对一种教育理论加以筹划是一种庄严的理想,即使我们尚无法马上将其实现,也无损于它的崇高[6]。从这个意义上说,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也不是为了建构而“建构”,而是基于职校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为了职校生生命的成长与人性的提升,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回家”之路的一种深切关照。
(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青年重点项目《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编号:KYY12061,主持人:郝永贞)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8-11.
[2]崔景贵,等.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23.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6.
[4]施凤江,郑俊乾.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2):43-45.
[5][英]达纳・佐哈,伊恩・马歇尔.灵商:人的终极智力[M].,兆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4.
[6][英]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Reflection on the Life-emphasiz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 Model Construction
HAO Yong-zhen1,CHEN Li-na2
(1.Jiangsu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1;
2.Changzhou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3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029―01
在社会发展转型期,物质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和谐成为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M成部分,而身心发展带有显著地域特征和民族特性的牧区寄宿学生,在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冲击下,心理冲突增多,成长烦恼日渐凸显,已影响到其身心和谐发展。因此,牧区寄宿制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备受重视。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牧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 对寄宿生活不适应的问题。离开熟悉的家庭,寄宿相对封闭的学校,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使得这些孩子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导致行为上与学校寄宿环境和纪律不相符合,随即产生学习、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诸多心理困扰。有的学生焦虑恐慌、烦躁不安;有的学生心理脆弱,独立生活能力差……
2. 学生自身成长产生的问题。裕固族地区牧民群众经济收入较高,生活环境宽松,有些家长对子女学业期望不高。另外,牧区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从小缺少必要的游戏伙伴和交往对象,面对的只有溺爱自己的亲人,身心发展带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性。如,有的寄宿生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缺乏学习压力和动力;有的不善交流,孤僻胆怯等。
3. 家庭教育缺失方面的问题。学生住校后,家长关心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有钱花及成绩高低之类的浅层,无暇顾及孩子心理的需求和精神的抚慰。家庭教育、监护日渐弱化或缺位,对孩子的生活关心、学习辅导等更多义务被转嫁于学校,社会对学校的期待也被空前提高,老师责任重、压力大。家庭教育的残缺使寄宿生缺少必要的亲情抚慰与关怀,部分寄宿生或自我约束力差、纪律散漫,讲粗话、易顶撞他人;或情绪和行为较偏激,不服管教等,这些都给学校管理增加了难度。
4. 学校教育影响方面的问题。裕固族地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部分教职员工缺乏自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在应试教育思维的制约下,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存在形式化的倾向,只是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仅是作为应付检查的“硬件” 而已,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二、解决策略
1. 提高心育自觉意识,构筑心理健康教育校级网络。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看成是一项工作,为了完成而完成,而要充分认识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项科学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利教、促学、益社会的奠基工程。其次,学校要成立校领导挂帅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形成以德育室、科研室、教务室、团委少队部和住宿部共同负责,班主任大力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校级网络体系,遵循“整体推进,稳步深入,讲求实效,形成体系”的原则,全校上下积极联动,协同努力,对寄宿学生心理动态予以应有的关注,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有人抓、有人管,从而有效地引领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迈向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发展轨道。
2. 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奠定心理健康教育坚实基础。一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为重点,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二是以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为主体,培养一批复合型教师,提高其开展心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三是逐步推进教职员工全员培训机制,组织开展管理工作人员短训班,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和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教育基本方法,增强其责任感、服务意识,提高各自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个人成长,平衡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为学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高中生是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经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基本具备了心理适应能力,但仍需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作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家庭教育滞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一、家庭环境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溺爱孩子导致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在西藏,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使得父母非常爱他们的孩子。在家里,他们不想让他们的孩子做任何事情。他们希望孩子的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样孩子们不仅觉得这是对的,而且其他人应该这样对待他,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不仅自私,还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导致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关系薄弱。
(二)父母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一般来说,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期望。目前,大多数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在学校表现良好。在未来,他们将能够成功地进入一些重点大学,并获得更高的学位。父母的高期望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负担。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第二,人际期待。在学生教育中,许多家长过多地干预学生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异性的关系。他们担心他们的初恋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父母干预也更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父母的愿望过于迫切,不仅不能使孩子好起来,反而会使孩子感到更大的压力,这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差距,更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感到焦虑、低沉、沮丧甚至极端。
(三)父母感情不和给孩子造成不良性格
我们常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各种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家庭不和谐。父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争吵甚至打架。我们知道,即使精神健康的儿童生活在充满冲突和争吵的家庭中,他们的心理也会受到微妙的影响,他们的个性也会变得暴力、敏感和冲动。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二、家庭教育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仅仅通过学校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家庭教育也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家长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学校应该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长通过与学生和家长有关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当学生周末放学回家,家长也需要控制他们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加强与子女的沟通。
(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高中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高中生的健康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在营造家庭环境时,要积极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总是充满欢笑和幸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会感觉到幸福和快乐,而且,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让他们体会到爱和关心,从而更好地去爱别人。
(三)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沟通是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桥梁。在家庭中,沟通往往是最有效的。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超越了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许多中国父母盲目追求物质生活,提高了孩子的生活水平。然而,仅仅给孩子一个物质优势并不能指导他们的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决于他们之间的沟通。只有通过沟通,相互之间才能获得相互信任。它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孩子长大后,他们最想要的是照顾他们的父母。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不应过分追求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与孩子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具体而言,家长可以在课余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或参加户外活动,加强交流和理解,为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铺平道路。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5
一、从维护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做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教师以真诚、信任、期待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蕴含的潜力就会奇迹般地显露出来;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正常的学生,乃至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妨害学生的人生幸福。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深入了解学生心理
在学习方面,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问题有学习压力过大,厌学是学习活动中的突出表现,遇到重要的考试时表现为考试焦虑。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造成种种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学生反映较多的是人际关系问题,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在青春期心理方面,主要表现在青春期的闭锁心理以及早恋等。在挫折适应方面,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三、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途径
在语文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与上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仍是语文课的主要内容。那么合适巧妙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与用之间的壁垒。
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原则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时代;学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048-02
1 引言
网络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心理发展、学业成就与人格形成。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和网络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且学生面临着多重压力,升学难、就业难,由此发生在学校的自杀或他杀事件层出不穷。据调查,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高达20%左右。由此看来,当前网络环境冲击下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容忽视,关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研究课题。
学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力军,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效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全方面、健康发展。同时也应该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网络教育和自主教育在学校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互相配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快速、健康发展。
2 构建以学校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当前受网络信息和网络环境的干扰,多数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共性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学校素质教育起步比较晚,加之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以及网络环境影响的复杂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此,网络时代下,探寻科学、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为当代学校素质教育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学校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基础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抵御纷杂网络信息的冲击和干扰。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理应发挥领头军的作用,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必修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一点一滴地渗透,形成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看待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体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与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引导学生待人真挚诚恳,做事光明磊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积极进取,努力提升人生境界。
网络时代,以学校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详尽的研究。一方面从整体上防患于未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制订具体的、符合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原理的教学规划,根据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必修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理念,培养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确保学生朝着健康的、合理的心理状态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根据部分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治疗,给予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矫正不正确思想和行为表现,帮助存在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尽快走出心理困境,使其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和治愈。
3 网络时代应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21世纪是一个网络信息飞速发展和传播的时代,网络信息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网络信息化在给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凸显出许多问题,尤其是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意义深远,它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网络教育具有极大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由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通过网络媒体、电视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心理教育知识,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并设立心理健康问答专区,方便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
4 加强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模式的构建
网络时代,学生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广泛,无时无刻不在受网络信息的干扰,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影响很大。由此,学校和家庭之间应该构建无缝对接的衔接教育模式,将两种教育紧密配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提升。
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模式的成功与否可以改写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要想让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就要把握好家庭教育模式,把握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阶段。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应当以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指引,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不能全盘否定网络信息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
家庭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一部分,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衔接起来,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才能够更好引导学生应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影响。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加强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目标的一致性,让学生更好地辨别网络信息的好坏,塑造健康的心理。衔接模式下应增强学生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和交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有关网络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努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在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至关重要性,充分发挥出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引作用,使进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模式能够真正发挥其关键性作用。
5 网络时代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教育模式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来解决。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受众主体,如果只是被动接受心理教育和改造,显然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绝不能忽视心理自主模式,构建学生的心理自主模式应重视和突出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树立起正确的主观观念,促进其主动与教师、家长沟通交流,依靠自身力量,激发其主动运用正确的心理健康发展规律,进行自我调节,学会自我优化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心理状态自主、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
6 结语
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生活,也造成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乱甚至是扭曲。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优势,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网络时代,必须将学校教育、网络教育、家庭教育和自主教育等多种途径有效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令人期待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