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空间文化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空间文化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空间文化设计

艺术空间文化设计范文1

【关键词】空间;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研究评述

城市空间的更新,既是一个生产过程,更是一个博弈过程。城市传统社区更新是当前城市建设领域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在城市改建运动中遭受到传统“寺坊”居住格局的瓦解、穆斯林聚居地拆解、穆斯林群体散居化的冲击。在城市改建的激进过程中,不当的空间建构方式泯灭了城市特色,造成“千城一面”等普遍性问题。因此,基于城市空间研究视角的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研究显得格外紧迫。

1 概念引介

社区是构成城市机体的细胞,城市的文化特色要透过一个个社区来呈现,因此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社区在城市特色的构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是城市文化社区的构成之一。首先,城市传统穆斯林“围寺而居,依坊而商”的生活习俗确定了人群的“小聚居”特征,在城市界面中有明确的物质边界,清真寺构成了城市穆斯林聚居区的领域焦点,不仅仅是空间组织焦点,也是穆斯林社会活动、心理活动的焦点。其次,伊斯兰文化构成了城市穆斯林聚居区文化构成的同质性,穆斯林群体在相同文化的规约下进行社会互动,形成群体内的同质生活和群体外区别于城市其他人群的异质化生活。例如,穆斯林每天的宗教功课和传统宗教节庆活动,与城市其他居民的活动形成鲜明对比。第三,伊斯兰教是联系城市穆斯林的精神实质,形成了穆斯林共同的心理联系、情感向度。

本文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与一般民族学、社会学研究者通用的“城市回族社区”表述相比较,“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概念突出研究的文化视角,强调城市一定空间地域的文化属性,指明维系该空间地域内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因素,淡化了空间地域内的族群差异。从开放、包容的意义上讲,文化更具包容性。城市民族社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重构方向应该是在“宗教之外、文化之内、哲学之上”,用文化“精神自解、自明”的方式来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途径,更符合时展、城市发展的趋势。

2 基于空间视角的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研究框架

要研究社区,首先要揭示社区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些构成要素从不同属性、不同层面揭示了社区的社会结构。

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构成要素的特征更加明显,易于辨识。是一个典型的研究对象,对城市传统文化社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结构是一个变化的系统。正是因为它是一个系统而不仅仅是元素及其性质的集合,所以这些变化遵循规律。结构的概念有三部分组成:整体的概念、变化的概念和自我调节的概念。[3]认识社区结构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社会学家安布罗斯・金和K.Y.钱在研究社区时提出三个分析尺度:物质尺度、社会尺度和心理尺度[4]。

社区是由城市系统内的独特要素构成的空间和非空间模式,这些要素包括建成环境、建筑物、土地使用,以及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要理解城市空间,我们需要在建造空间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抓住物质、社会和象征三个方面。

对本文试图建构基于空间视角的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研究框架,从社区空间形态、社区社会结构、社区心理尺度三方面,建立物质――社会――象征三维一体研究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解释性框架。

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是文化特征显著的城市亚空间,研究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物质结构,目的是研究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空间原型”及其空间形态演化历史成因机制,包含传统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社区边界、土地使用功能、外部空间、建筑形态及建筑群组、交通组织、穆斯林行为空间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变迁的新特征和新要求,研究传统社区空间再生的可能性,即在不断更新的社会进程中如何植入新功能和创造新空间。

在社会层面,研究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人群社会关联方式的原初形式及其历史变迁,揭示出现代化、城市化对传统社会的解组过程中,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社会结构的调适与变迁过程。

研究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心理认同,本质上是对社区文化特色的追认,探讨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与城市特色构建的关系。

3 文献综述

对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研究,相关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进行了努力,周传斌、马雪峰通过北京回族社区的个案研究,提出了从地理――居住结构、宗教――教育结构、经济――职业结构、家系――婚姻结构等四方面构成来研究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社会结构。杨文炯则通过地缘结构、社缘结构两方面探讨了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黄嘉颖、吴左宾从社区成员构成、职业构成、社会组织、社区文化、社区归属感五方面论述了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的社区结构变迁。

其他学者则通过个案描述和具体问题分析,从某个侧面对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社会结构进行了解读。如良警宇从城市回族聚居区的居住形态方面[8],张小娟、毕晓莉从清真寺周边环境的发展演变方面分别探讨了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社会结构物质尺度的变迁[9];而白友涛以南京市七家湾回族社区文化结构变迁为个案,分别从社区经济、组织、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社会结构的社会尺度方面,概括出“盘根草格局”的基本特征;马寿荣从社区经济活动社区文化讨论了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社会结构社会尺度方面的变迁,白友涛也从社区文化模式角度探讨了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社会结构的社会尺度方面。在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社会结构的心理尺度方面,马寿荣从清真寺功能、宗教生活两方面对文化认同进行了探讨,林祥柽利用消费、符号、叙事与文化认同的理论视角,分别从饮食、宗教生活、服饰、文化景观、交往空间、符号、叙事七方面探讨了回族文化认同的变迁。

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心理尺度的研究,相关学者以详细田野调查为基础,从文化认同方面给予的回应,能反应出当前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文化认同的变化特征,即中老年人对伊斯兰教更虔诚,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强,而年轻人却与之相悖而行的状况。

4 研究评述

当前,相关研究对如何通过城市伊斯兰文化社空间组织来满足新的功能需求缺乏研究进展。在城市空间的研究视野中,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伊斯兰宗教场所是构成城市框架的重要元素,对形成清晰稳定的城市框架有重要作用。从城市知觉图式的角度讲,传统伊斯兰文化社区具有“区域”属性,伊斯兰宗教场所的建筑具有“标志”属性,在当前“寺―坊”结构破坏的现实下,伊斯兰宗教场所及其周边城市环境还具备潜在的“节点”属性,即通过对其周边城市空间的设计,有可能增强该节点的可进入性和可读性。

【参考文献】

[1]张鸿雁、胡小武,城市角落与记忆Ⅱ(社会更替视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朱力、肖萍、翟进,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艺术空间文化设计范文2

关键词:历史文化;恩宁路街区;骑楼;复兴改造;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标识码:A

恩宁路诞生于1931年,路面可以并排行八顶大轿,一时风光无限,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作为广州特色街巷的代表,它是粤剧南拳等民间文化艺术的发祥地,是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重要区域。抢救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打造粤剧名伶故居展览一条街、民间文化艺术乐园一条街、民间艺术旅游商品一条街、西关民居民俗风情一条街,实现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是恩宁路骑楼历史街区极有创意的保护规划方略。[1]

一.恩宁路骑楼街区的概况与范围

恩宁路位于广州市政府西南方,属于荔湾区多宝街。由东至西原名十一甫、恩宁东路、恩宁钟巷、恩宁北路和恩宁市,1931年扩建成路,并沿用“恩宁”作路名。路长1115米,宽18米,沥青路面。

与恩宁路东端紧紧相连的是广州市商业中心之一、全国著名的“西关商业中心”――上下九步行街旅游区;西部相连的是集优美古典园林的荔枝湖风景旅游区。沿袭特殊的文化,使这单具有发展民间文化产业的优势,树立起全球粤剧文化发祥地的形象。

恩宁路地段为珠江冲积平原水网地带,历史上呈“河涌纵横、舟揖往来,虹桥涉水、柳岸成街”的水乡风光,舟旺人旺。自1920年以后,街道逐渐扩建成马路,全长750m,宽18.4m。百一年来素有“广东粤剧粤曲之乡”、南拳“武术世家发祥之地”、“龙虎武师培训基地”等称谓,是一片汇集民间文化艺术的热土。在此盛行的“粤讴”曲艺、光雅单的喜哀仪乐、享有“南国红豆”声誉的儿童戏剧、被外国友人喻为“玻璃音乐”的南曲,构成了一道道雅俗共赏的文化风景线,形成了一个富集民间观演文化之基因的特色骑楼街区。“施恩栽艺、宁静致远、平民化”乃恩宁路的典型文化特质。

恩宁路段是一块具有群众基础的粤剧艺术领地。在西关,恩宁路一带如今留有大量昔日粤剧名伶的踪迹,追溯到历届民间艺术行业会馆的兴旺情景。

她是一个剧史渊源深厚的骑楼街区。八和会馆本身的生存状态说明,要能世代传承民间历史文化,必须维护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否则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生物物种绝灭的道理一样。“会馆”,表面看来仅仅是100多年来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其实反映了粤剧文化的生存发展史。有了一个承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街区,民间文化艺术才免遭瓦解的命运。[2]

她也是一个具有鲜活地方特色的社区。20世纪末,恩宁路因偏于一隅,与其他街区相比,较少受到房地产大拆大建的影响和外来人日的冲击,有幸保留下一些民间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的土壤和社会基础。于是,成为具有粤剧文化传统的社区,成为一个不但至今还活着、而且十分兴旺的特别社区。行政区划上恩宁路虽然是5个街道组织的边界,但她的前后左右、东南西北都种是各种民间表演艺术团体驻扎和活动的地方。这种文化特质是均质的,目表现形式还是同宗同族的。

她更是一块本土名人名士咸集的热土。恩宁路及其附近街区“乃岭南文化精英集中之地”(历史地理学家种昭漩语)。除了有名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故居、功夫影星李小龙祖居、李文川探花第书轩泰华楼外,更多的还是民间戏剧界名人故居。例如,著名编剧家玛志芬、陈冠卿、何建青,舞美设计家洪二和、何碧溪,粤乐家黄不灭、崔蔚林,以及著名粤剧表演家薛觉先、马师种、白驹荣、种二多靓少佳、红线女、罗品超、昌玉郎、楚帕云、罗家宝林小群,都种住在西关。地方文化析人和众多名伶的汇聚,形成了一个地区文化的“核”。 [3]

二.存在的问题

1.街区尺度的异化

传统城市空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变与沉淀的过程,它是小同时期空间形态的拼贴与并加,是特定地域环境、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综介反应,以其固有的物质形态书写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末来。但是,在大规模旧城改造的冲击下,我国旧城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出现了传统与发展、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演变过程出现异化现象。

2.场所精神的丧失

场所精神是一个城市历史街区最重要的美学特质之一,也是一种珍贵的城市资源。旧城中的传统空间既是物质形态的历史沉淀,又是人们长期使用的集体记忆。

但是,在当前商业利润驱使下的旧城改造改变了传统空间的有序发展,导致空间场所精神的丧失。

3.步行空间的失落

旧城发达的次、支路形成的方格网道路交通系统使得恩宁交通联通性较好。但是,随着步行街范围的扩大,周边缺少替代性支路。同时,步行空间的缺失,造成人车混行严重,交通秩序混乱。步行街与公交站点之间的道路以及步行街与其他道路交叉口处,交通混乱尤为严重。

4.功能的单化趋势

简・雅各布斯认为,过度模仿和复制成功的用途,其结果便是城市多样性的瓦解。“在这里最有盈利的用途,不管是哪一类的或者哪几类的,都会被模仿、重复,造成的后果便是挤兑那些盈利小如它们的用途形式,给其增加很大压力”。 [4]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恩宁路的现实问题包括:现代经营模式与传统物质空间的矛盾;文化体验的需求与场所精神的丧失之问的矛盾;步行化的体验需求与旧城交通现状的矛盾;功能单一化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改造表层化与街区整体发展的矛盾等。

三.对恩宁路改造的思考

1.保护与完善传统空间

对街道空间的规划保护,应该考虑保持恩宁路骑楼街区街道空间基本格局的原真性,使其能够比较好的承载着历史在现代都市空间屹立。因此对街道的宽度及断面形式必须按照控制,对道路线型必须严加保护,街道轮廓线、街道空间高宽比必须严格保护;对街道骑楼连续性风貌必须加以保持,对一些断开的片段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对骑楼沿街立面保持原高低参差之状态。

街道景观建设方面,通过将沿街的历史场所,用标识标注组织成游览路线,以复活街道生命力。

对新建筑的控制,街道两侧避免再建设大体量建筑,新建筑必须按照街道空间特质和建筑风格,进行融入式插建。

交通组织方面,设置好主干行车线路,并在沿主干路线几个重要节点设置停车场,缓解该街区交通问题,为复兴骑楼街区,将该街区主干路线与第十甫路、龙津西路等联通,并开辟前往黄沙、沙面的车行道。将可通车线路和禁止车行线路做好严格区分,保护好街巷基本格局,保持好街区风貌。在交通线路旁做好街道绿化,美化街区环境。并制定专门的规划体系指标,对恩宁路骑楼街区的建筑尺度进行严格控制,如将建筑密度控制在建筑密度下限不低于40%,建筑高度不高于四层,绿化覆盖率大于20%。

对于骑楼单体建筑应该坚持骑楼完整性原则下的保全保健。对于断段骑楼有机连接,对于缺失骑楼添置建新,对质低骑楼进行改建,以协调好整个街区环境氛围。

对于建筑单体,应该严格通过对建筑的高度和比例的保护,来达到对建筑的轮廓线的保护。

在建筑细部方面,应该对建筑物原有细部加以保护,建筑的材料与色彩应该保持原状,所做改动必须以修旧如旧为原则,符合街道整体气氛,街道的铺装材料与铺装形式在有条件时可恢复原有的做法。如文化馆的修复就是保持原有形态格局,但是通过赋予新的功能使其焕发生命。

对恩宁路骑楼街区的其他比较有历史价值的单体建筑应该分类保护,对价值较大的建筑,如八和会馆等应该加以重要保护和修缮,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建筑空间的修缮或插建。

2.创造人性化的体验环境

城市中的步行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必要的活动,其二是随意性的活动,也就是那些人们乐意才去做的事,如在长椅或咖啡座上小坐以及其他所有公共空间中的城市休闲活动都属于这一类。“一个良好的城市能为来访者在城市中从事闲暇的活动和娱悦自己提供充分的机会。”

如丹麦哥本哈根,均匀分布着的近5000个室外咖啡座改变了城市中心区的使用模式,人们的活动上以前的以步行和浏览橱窗为特色转变为更多的以休闲娱乐为特色。它为步行空间中的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创造了城市的活力。

以此为借鉴,在恩宁路细部环境的改造设计中,应增加咖啡座、休息椅、导向牌等,增强空问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息和交流的机会。

3. 构建安全与舒适的交通网络

一切交和活动都是以步行活动为基础,它的慢速运动、近距离和行走路线的一致性特征构成了公共交和活动的基础。然而,旧城公共空间的步行化并小是简单地将步行与车行相分离。经验表明,通过步行化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有效换乘,可以满足传统空间体验舒适性和便利性的需求。

恩宁路的改造中,也要重点处理好步行交通同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

4.增强街区功能的多样性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体系和价值体系,一般是通过无形的(非物质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转换成有形的(物质的)方式加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环境氛围往往成为文明的摇篮和象征。保护生存环境就是更有利地保护文化基因的传承。

广州的市民和游客同样希一望能找回属于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天地。恩宁路就是他们最好的首选。恩宁路骑楼“粤剧艺术一条街”,其实是指包括西关各种民间文化艺术表演活动的演出文化中心。游客只要进入恩宁路,随便在一个演出场地购买一张观赏通票,就可以欣赏、或参与整条街的各种戏剧文化艺术活动,实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民众回归。尽管买门票不可能全面现实,但招徕游客也是一种经济效益。

5.利用特有历史文化资源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恩宁路传统的骑楼建筑中已着手布置了不少商店。但从商业类型来看,实在缺乏文化特色、地方特色。这样是很难吸引中外旅游者的。即使是一般市民或旅客也难以在这些商旅空间寻求到感兴趣的商品。只有让群众自己创设市场,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旅游商品,则是成功的根本。

城市设计者对营造恩宁路民间文化艺术品骑楼街,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配备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思想和图样。骑楼专业街平面图,要体现出科学的经济文化结构成分、旅游空间形态特征。有地方韵味的骑楼立面图,要表现出生动的特色店面形象。广州骑楼适应岭南气候特征的建筑文化艺术和技术,应在21世纪继续发挥作用。实现旅游业的张扬性和招徕性,骑楼街难道不是具有很好的表现力吗?

四.结语

总的来说,整合现有资源,促进历史街区的振兴,是旧城改造的核心目标。因此,在改造中,决策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切入实际的态度,始终以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历史遗产的有机延续为根本出发点,真正实现以旅游发展带动旧城改造,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高峰,李颖.广州“十一五”城市功能分区与空间发展布局研究.规划与实践,2005(2).

[2]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广州名城辞典.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艺术空间文化设计范文3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动漫产品;动漫品牌

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作为一种传承文化和艺术精华,不仅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文明,同时也影响着当今的中国动漫原创与文化产业发展,所以,作为中国动画原创产业与动漫艺术风格探索,就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土壤之中,从角色造型设计、故事题材的多样化选取、表现技法、时尚精神与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必须有自己的原创特征,使中国动画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简洁明快、圆融通达的艺术风貌,国际化造型水准,就显得极为重要,具有很深的研究价值与历史意义。

一、燕赵民间艺术与动漫品牌分析

燕赵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艺术。众所周知的武强年画、曲阳石雕、滕氏布糊画、玉田泥塑、磁州窑陶瓷、固安柳编、易水古砚、胜芳花灯等等,数不胜数。这些驰名中外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牌,无疑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如武强年画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它多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种繁多为特点。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大门类。它采取象征、比拟、夸张、双关等表现手法,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和人民的思想愿望。从内容到形式,到年画所表达的寓意,都正好符合动漫原创设计的要求及特点。

极富有民间特点的蔚县剪纸,它是以“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而驰名。它以隐晦方式、象征手法去表现事物,其造型体系不外乎阴阳观造型体系、五行观造型和超时空观造型体系。其形式上不拘泥于表现对象的生理及物理属性,并加以改造、变形、组合。而人物造型通常采用简单的大块面结构去表现细节。如中国早期的动画影片《渔童》中的动画形象渔童就是站在莲花之上,莲在水中,与鱼相戏,用的是民间剪纸鱼唆莲的含义,其阴阳造型使人物形象概括简练,极富乡土气息和艺术价值,对塑造动漫品牌形象具有借鉴意义。

在动漫原创中,我们可以借鉴民间艺术元素进行重组与创新,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使意念化的造型形式进入现代动画创作之中。在动画人物造型的处理上同样也需要有轻有重、突出主题,只要能表现出所想要表达的主观意念,适当的夸张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富有吸引力,在这一点上和剪纸的造型方法有相通之处。这种以表达清楚内容为目的的意念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借鉴。年画艺术和剪纸艺术的造型观对创新现代动画造型设计和塑造品牌形象具有很大的帮助,它们丰富的形式与多样的表现手法是现代动画造型与品牌创新的源泉。

二、民间文化艺术对动漫品牌的影响

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对中国动漫的影响,体现在程式化和符号化的角色设计、故事题材的多样化选取、采用民间绘画的轮廓线、颜色纯艳明快彼此交相呼应、移植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技法等方面,使中国动画呈现出简洁明快、圆融通达的艺术风貌。动画形象在整个动画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部好的动画片必定有好的造型形象才能充分传达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好的动画形象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商业性,它已经成为商业运作的媒介和形象代言。而中国民间文化博大而又深远,其深厚的内容无疑是中国动漫形象的巨大宝库。

随着国内文化产业与动漫产业发展的持续升温,深入挖掘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品的内涵,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如何运用科学发展的思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民间文化艺术的精神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重塑特色品牌与动漫结合。加大品牌研究的力度,重塑民间文化艺术品牌,打造民间文化艺术新概念,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大众,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已在国际、国内有知名度的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和动漫品牌,以及各地有特色、有实力、有国际影响的艺术精品,以此方式,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品牌的形成。

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赢市场是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和动漫产品结合开发的发展策略。围绕特色,突出重点,深入挖掘、合理整合丰富的地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有计划、有选择地树立一批特色民间文化艺术典型,形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文化环境,以此带动和促进中国动漫特色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结束语

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将民间艺术与动画结合起来制作动画系列片,是一种创新,有广阔的前景。数字动画技术与传统艺术形式的交叉融合,派生出既前卫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动画形式,对传承和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具有战略意义。中国动漫创作完全可以从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中找到原创素材,为中国动漫产业挖出一座峰丰富的文化宝库。同时,坚持走“以精品促产品,以产品养精品”的道路,尽快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动漫产品和动漫品牌。认真研究民间艺术产品和动漫产品之间的关系,利用创新意识创作艺术新样式与新特色。

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建立以动漫品牌设计和衍生产品开发为核心的原生态动漫产业链,利用现代科技材料、新工艺等技术手段,加快文化艺术产业开发的步伐,使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与动漫产业紧密结合,以此方式推动符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段宝林.中国民间文艺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3、(美)霍尔特.品牌如何成为偶像:文化式品牌塑造的原理[M].商务印书馆,2010.

艺术空间文化设计范文4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它并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形式为标准,特别是随着国际间交往日核频繁,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并不断发展,使艺术发展也趋向于多元化和世界化。这种世界性的文化艺术融合各国和各民族的艺术风格,而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民族所能代表的。然而,民族文化的发展如果脱离民族特质就会丧失根基,只有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精华才能立足于世界。服装艺术表现也不例外,它要求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将悠久的民族文化——如传统绘画艺术、民间艺术及书法艺术等与服装艺术表现相融合,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民族的中国服装艺术表现之路。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批具有特殊肌理效应的新型面料、辅料、装饰品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为现代服装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样,这也丰富了服装效果图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不同风格的表现手法日趋丰富多彩。在绘画过程中,时装效果图的类型与风格是纵横交错的概念.一种类型会表现出多种风格,侧重点不同风格就会不同,比如有的细腻些,有的粗放些.还有的十分夸张等。针对这些不同的风格形式,当然也就采用不同的绘画表现技巧。在服装效果图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绘画风格中,传统绘画艺术形式占有很大的表现空间。在服装效果图的表现中,相当程度上都依赖着各种服装面料而形成的不同质感的衣纹来表达画面效果,这种绘画表达技巧就是依据传统中国画的笔法形成的。有丝绸王国美誉的中国古代服饰,丝绸面料的运用十分广泛,形成中国特有的服饰风格与着衣心理,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中国传统画强调衣纹的垂直、纤细、流畅的静态美感,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比较著名的绘画风格“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就被广泛用于服装效果图的技法表现中,而被服装效果图广以借鉴的这种表现形式——悬垂的垂线感与飘逸的水平走向这两者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服装画中含蓄和飘逸的艺术风格。

一、传统绘画在服装艺术表现中创作

服装表现艺术可以与传统绘画相结合。对艺术而言,只有鲜明的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借鉴,主要包括工具、材料、技法、风格等方面的借鉴学习。总之,服装艺术表现的民族化,是服装表现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笔法的借鉴

中国画中使用毛笔既可以表现细节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利用侧峰或大笔表现大块面的体面效果,所以,毛笔是灵活好用的一种笔。毛笔中变化最多的还属长峰毛笔,它的正、侧、斜等有不同的用法,也可以在画面上滚动及拖拉等,这是笔法变化中最神秘的地方。因此,在服装艺术表现中可以借鉴这些笔法的使用,使画面效果更加生动、自然。

(二)传统纸的仿制

服装艺术表现时,也可在生宣纸上表现写意画风格,最后再托按成画。也可以在绘图纸、水粉纸及水彩纸上喷洒水,制作出润湿的纸张效果。另外,还可以在纸上用大排笔将整幅画面或部分画面用水刷湿,待纸末干时用蘸有颜色的笔在上面绘画,同样能达到在普通国画生宣纸上绘画的艺术效果。

(三)民族传统理念的应用

在服装艺术表现中融入传统绘画的“传神”、“增减取似”“写意”的理念,并在这一表现过程中进行取舍和概括。它既继承了传统的艺术观又符合现代的设计理念,现时同样对人物进行大幅度的夸张变形、简练概括,是具有时代感的重要特征。

(四)以色代墨的表现方法

中国画中讲究的是笔、墨、水的互动,在服装艺术表现中则是以色代墨。色彩的浓与淡、深与浅、干与湿、实与虚等关系,可以通过水粉、水彩色在服装艺术表现中融合应用。由于服装艺术表现是一种实用性的设汁艺术,所以色彩要明快艳丽,与服装、肤色、环境等之间要有相互衬托关系,也要有冷暖、明暗等不同层次的对比关系。

(五)传统技法风格的借鉴

“风格”二字,原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常用于文学艺术方面,一般指文学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互不相同的特点、格调及趣味性等特征。就中国绘画而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绘画形式,如宗教绘画、佛教绘画、文入画等。就画种而言,种类更是繁多,如工笔人物国画、写意人物国画、花鸟画等,还可从创作手法上分为白描、工笔重彩、兼工带写、大泼墨、大写意等表现形式。在进行服装艺术表现时,可以借鉴不同的绘画风格,使作品产生如传统绘画般雄浑、清丽、简括、细密、雅拙、潇洒等艺术效果,传达出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写意画为例.在表现“不像却很像”的艺术感觉时,含蓄精练的意境带给人无限的想象,是民族风格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写意画中的泼墨技法.利用宣纸的渗透性及墨与色在画面的流动,使画面瞬间产生各种形象.然后再进行自由创作。由于墨、色、水与纸的渗透产生自然形态,因此它是一随机、抽象而非主观的表现形式,引领设计者对每一个形态的自由想象,最后根据个人的阅历和修养,对图形进行深入联想创意。色与水相互渗透的创作方法,给人们提供了无限视觉联想。

二、民间文化在服装艺术表现中的借鉴

民间文化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古往今来存在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不但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它还是具有农业社会生活背景并保留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其特点是以民众生产和生活为背景,具有自娱自乐、通俗活泼的形式,自发创造出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由于民间文化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思想,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它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民间文化种类繁多——民间绘画、民间剪纸、花鸟字、刺绣、木雕、服饰、蜡染、蓝印花布以及少数民族服装和服饰等,都属于民间文化形式,它们可以成为服装艺术表现的灵感来源。民间文化还可具体细分为民间绘画和民间工艺,它们都是并非专业 美术工作者创造,在乡村城镇中到处都保留着民间艺人创作并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作品。如壁画、墙头画、灶头画、家庭用具画、年画、民间中堂画及肖像画等.这些都是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广泛流传。再如泥塑、布艺、剪纸、草艺、木艺、漆艺、风筝、刺绣、皮影、泥塑、铜艺、陶塑、灰塑、嵌瓷、雕刻等.它们在服装艺术表现中都是可以借鉴学习的民间文化形式。  

总之,服装艺术表现与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对艺术高层次的追求。在服装艺术表现中,可根据自己对民族艺术不同的喜好,借鉴各种民族文化风格和形式。在创作时、由于每幅作品借鉴不同的资料,吸收不问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因此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个性风格的服装表现形式。在合理应用民族艺术表现服装绘画的同时,要有对时代和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共同理解和感悟,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现代民族风格的中国服装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石磷峡.中国服装艺术表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168-18

[2] 刘晓刚. 时装设计艺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68-18

艺术空间文化设计范文5

[关键词]民间工艺文化;艺术设计教育;传承与实验

中图分类号:J5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29-01

引言:民间工艺制作与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瑰宝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学生了解民间工艺文化内涵和熟练掌握民间工艺制作技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精致美观,极具审美价值的乡土工艺品,从而实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1 民间工艺文化传承的困境

1.1 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不宜乐观

从民间工艺发展现状看,我国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当前,由于中西方交流更为频繁,人们很容易对西方文化产生向往,而对本民族的传统工艺弃之如敝屣,这就使得民间工艺要想生存下去更是难上加难。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多元文化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年轻一代的生活观念有了质的转变,许多年轻人对民族民间工艺丧失了兴趣,导致民间工艺技能衰败。同时,上一代的老手艺人几乎已经故去,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去学习这种传统工艺,这样的情况会使得传统工艺更加快速的走向灭亡。

1.2 民间工艺的传承方式逐渐淘汰

由于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传统技艺在进行传承时会遇到诸多阻碍,比如传男不传女的封建思想、学习技艺之前要进行诸多考核等,这些都造成了传统技艺传承困难。师徒制是传统工艺在进行传承时用到的主要方式,但就当前来看,这种传承方式显然不能被大多数年轻人所接受,因此造成其在传承过程中遭遇到困难。

2 民间工艺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实验研究

2.1 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民间乡土工艺制作开发,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一种教学创新,通过利用周末和晚间自习时间,由指导老师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民间乡土工艺制作课,把身边常见的平常之物甚至是废弃之物变成巧夺天工的工艺作品。这样的教学活动制作门类丰富,形式多样,对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全面修养形成多面性的知识结构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通过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创新、教学创新和管理创新,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新一代艺术设计人才。

2.2 合理的教材编写

所选编的民间工艺教学内容要适应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与他们生活更加贴近的民间工艺素材,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做到工艺制作的材料易找、技术易学、效果易出。力求开发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将俯首皆拾的材料进行加工创造。立足于本地域很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作为教学的内容,教学中有条件的可以把学校附近的老艺人请进课堂,给学生展示绝技,老师也才有学习请教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启示性又给学生留有想象空间的民间工艺内容。在关注某些技巧传授的同时,更要关注民间工艺本身所体现的民族心理、民族追求、民族价值观念等这些内涵精神。在实际编撰中,做到因地制宜的筛选、开发、利用,就一定能编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教材来,在通识课程中,发挥素质教育的特殊作用。

2.3 加强指导实践

聘请传承人或者民间艺人到学校指导实践,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时间不长,并且在最初的教育中并没有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课程,是近些年才开始推广开来的。因此,学校教师队伍对于工艺美术的教育可谓是短板。为了解决这个短板,不影响教育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聘请传承人或民间艺人亲自授课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与他们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弥补“短板效应”所带来的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

2.4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

学校可开设相关的实地考察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学习。如果仅仅通过课上老师单纯地去讲述,或者通过视频播放去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流程及形成的原因、历史、文化等,很难提升学生对此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某种民间文化的认识也会仅仅停留在教师所教授的范围内。通过学生实地考察,不仅可以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形成自己对于某种民间艺术全方位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知识高度、审美观,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形成良好的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氛围。

3 民间工艺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民间文化艺术是连接艺术和生活的桥梁。民间艺术以最朴素和最原始的方式产生,又在实践中形成传统的形式,贴近民众生活并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地启发性,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视觉语言。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较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保存在博物馆中,已经失去了植根于民、用之于民的鲜活生命力。文化传承重在教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对民间工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现代设计手段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设计灵感,而且也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传统工艺向现代设计转换,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色,标志着艺术设计教育已真正进入新时代,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代代相传。

结语

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将民间工艺文化纳入艺术设计教育之中,通过结合大W生创新创业项目、加强教材的编写、加强指导实践、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等措施,拓展高校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及创新教育开辟新的路径,更好地弘扬民间文化,发挥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晓敏.高校教育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大舞台,2015,(10):100-101.

[2] 张斯亮,屈子涵.构建民间工艺的教育传承体系――基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5,(06):38-39.

艺术空间文化设计范文6

什么是室内文化气氛呢?抽象的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室内其所独有的设计风格。设计就是阐述室内的空间,通过对这个空间所需的用途,和所接待人的性格,合适的构建形态结构、设计风格,来达到营造出空间文化的独特气质魅力。空间的处理和氛围的营造已然不光是造型与元素的简单运用,而是结合主题和空间,让参与者在消费过程中和空间设施产生对话,从而产生与主题相关的趣事,在这过程中体验快乐。

主题符号形态

在主题KTV营造富有个性的设计中,会构建设计母体,这些母体常是一些独特的文化符号。符号所具备的文化可能是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尚文化;也可能是一些典型的具备象征、概括性的人格情感符号。

例如在国内全球首家主题剧院式夜店Dr・Oscar。在夜店KTV中独创剧院式主题结构,其5000米的视觉空间,演绎了KTV的极限;其别具匠心的创意舞台设计,颠覆了夜生活的体验;其所使用的领先科技的声光电控制,更是点燃了都市群体的灵魂。以矩阵型的双层流星雨视频条作为舞台背景,以巧妙的手法把新材料和创意灯光效果结合一块,让人体验到充满动感的空间文化。以这独创的建筑艺术给单一的空间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夜店KTV的空间中添加剧场形式,让两者的空间格局和装饰元素进行激烈的碰撞,产生新的艺术表达效果,让剧场的宏伟和夜店的自由完美结合一体。Dr・Oscar让更多的娱乐文化填充原本单一的夜生活模式,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夜生活的憧憬。不仅如此,更是把剧场中的吊灯秀、蛋糕秀、疯马秀、大道具等元素添加到夜场之中。以皇冠、面具作为点缀,强化剧院主题。Dr・Oscar运用巧妙的嫁接,把剧场空间艺术和夜场空间艺术的对撞冲突,作为一个新的艺术维度,在有限的娱乐空间中,释放最大的娱乐乐趣。一张一弛之间刺激了人们的娱乐理念。

色彩形态

KTV最需要营造它的灯红酒绿,其个性要点在于其缤纷大胆的色彩艺术设计。造型与色彩是密不可分的两个元素,在KTV中色彩就是构建造型的衣表。只有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表达物体的艺术效果。色彩的艺术表达,都是通过依附在物体之上。人着色于衣,墙着色于漆。色彩不但演绎着美丽,更是无声的传达了人的感情和思想。色彩是无声的表达,通过环境向人们诠释着无穷无尽的魅力。

色彩与材质运用的强烈反差是“Dr.Oscar”设计中的一大亮点。也由于本身场所的经营性质具有娱乐性,设计师赋予了空间温暖的气质,色彩的运用单纯鲜明,荧光紫和荧光蓝色的映照下 ,公共空间既时尚充满趣味又柔和而赋有亲切感。以白为基调的壁纸墙面上,设计师用未来主义的表现手法,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音频形态和其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尝试用线条将声音具象化。包房与走廊用黑白灰三种色调为基调,偶尔跳出一两朵彩色使得整个空间显得十分活跃,通过视觉的冲击来激起人的情感体验。大厅等公共场合施以金和红两种庄严艳丽的色彩来营造宏伟的气氛,欧式的灯具、巨型的帘布、精致的摆件给人一种尊贵、高端的体验。古典高雅的大理石地板配上旧水泥脱落红旗砖墙,尊贵与小情调的碰撞以材料的差异突出的表现出来,形成独特的时尚品味。

照明形态

光,是源大自然的灵魂艺术。是一切空间艺术表达的先决条件,是环境空间艺术塑造不容缺失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光,空间将是一片黑暗,没有色彩,就没有艺术。对于室内空间的艺术表达,光与影是格局、形体、表皮的第四维度。光与影赋予这三者的艺术表达的灵魂。

灯光,以亮度、色彩、图案及其变化表达设计者的思想,例如深圳以电影为主题的某KTV在光色运用中,运用“光环境”的艺术理念,试图使照明光超脱于室内的视觉功能,从单纯的亮度追求升华到人体的视觉机制、心里影响、及文化表达效果。深层挖掘光的艺术底蕴,把人的生理反应、心里反应、文化表达融合为一体,以实现光的“人性”艺术。

在走廊的灯光设计上,用红绿蓝三种颜色区分不同的走廊,让消费者方便识别自己所处的区域;在各条走廊上面,将灯光重点放置在了墙面的下半部分,而上半部分和天花变幻成黑色,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具有戏剧性的娱乐效果。该KTV形体采用水晶胶块形成了都市建筑的形象,并将材料进行切割重新编制,嵌入光源,大量点光源的植入形成发光墙面,与顶部的光带交替作用,营造出空间自然流畅的漂浮感。建筑掩映在树林之中,渐变色的电影座椅透过射灯的照射,形成了迷人的光影效果,为此强化了整个场所以电影为主题的设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