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对科技发展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对科技发展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这个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初始阶段、设计阶段、试制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就取决于以上各阶段的工作是否顺利进行。由于技术本身具有隐蔽性、潜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成功与否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险。
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的关系。企业创新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或合作创新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彼此间存在若干差异,但也有某些共性和互动性。企业往往不是选择某种单一的创新模式,而是三种模式的混合体,只不过是以某种模式为主导而已,但选择的原则都是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竞争力,并要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动及时调整创新主导战略。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与企业本身的技术实力、市场机会及技术市场发育程度相匹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原始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的知识,以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主。集成创新就是指把个别的知识或者技术,整合为新的系统,是新系统的整体创新。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是对引进的科学与技术,通过吸收、消化再研究,突破引进的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后两种创新以企业为主,产学研合作。过去我们的原始创新少一点,所以现在讲得比较多。事实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和消化再创新都是自主创新,不能偏废哪一类。原始创新的难度最大,把它放在首位也是企业长远发展必须的。但鉴于中国目前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原始创新不可能也不应该占很大比重。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原始创新在创新整体中也没有占到最大比重,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在中国现阶段,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该是大量的。由于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国企业只能不停地引进升级设备,造成了“反复引进”。因此,企业在确定技术引进项目时,就应该制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制度及具体步骤,这样才能真正“买到”技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型企业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聚集技术力量,促进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强优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机构,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或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促进国家重点企业本着“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形成有效运行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运行机制,形成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调整和改进中国产业组织政策,鼓励和保护企业间的合理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使产业组织政策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中国技术创新系统整合效率。
2.政府方面对技术创新作出长远规划。建立与完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化,以形成比较优势。同时,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使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关部门应当及早将这些工作纳入国家政策的整体布局中,统筹规划,制定积极的对策。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的取向应是市场化,一方面应把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向市场,使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向市场提供适用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还应转换技术创新的主体,即由院所导向型转为企业导向型,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样,有利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从而激励技术创新。
3.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国家要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快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科技咨询等科技中介机构的扶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让和流通,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尤其要发挥信息网络优势,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信息网,向社会公布企业技术难题,征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及时做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组织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上的持续创新。
4.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国要完善竞争法、金融法、税法等,形成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法律环境,完善科技进步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各级政府要重点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进行具体细化,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以此激励企业创新,引导企业创新并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此外,明确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让和应用,切实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利益,鼓励科研机构及发明创造人发挥潜能进行科研创新;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鼓励企业进行专利申请,并加快审批速度;引导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对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版权的综合运用和战略管理能力,发挥知识产权在保护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提高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二、合理构建技术创新模式打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1.自主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创新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实现创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最终获得市场的新收益。自主创新是企业利用自有的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新的规律,掌握新的方法,发明新的技术,创造新产品,占领更大的市场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使企业抢占行业的技术制高点,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能够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自主创新优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效能革命;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2.模仿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者的示范影响和利益机制驱动之下,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引进技术,并在率先创新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对获得的高新技术的隐含知识;通过模仿实验掌握技术要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初的隐含知识多从先进的分解技术来破译高新技术产品获得,或是通过招聘有此经验的工程师的方法获得,也有的是通过对从文献中获得的明确知识进行研究,以及采用参观生产现场的办法来提高企业前期隐含知识水平。这种模仿创新比较适合于企业现有产品的改进和提高。
3.引进创新模式。引进创新是引进高新技术,进行充分消化,全面掌握技术要领,同时紧紧跟踪引进方技术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引进的目的在于创新。离开创新的引进是消极的引进。这种引进能维持企业短暂的领先地位,然后便会进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引进创新的成本较高,但成功的把握亦较大。引进创新优势:在原始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容易实现局部技术改进;更明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而容易创新成功;攻关方向明确,可以避免原始创新的许多弯路,易获得技术上的跳跃式发展。许多国家的企业的实践证明,引进创新是弱小后进企业实现后发优势的重要的赶超战略,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快速途径,是实现低风险、低成本的创新形态。
4.合作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是指企业为主体,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政府相互或共同合作实现创新经济活动的创新模式,紧紧依靠科技,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了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加速企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合作创新的优势在于优势互补。
结束语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法宝。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市场繁荣,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劳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服装、化工、仪表、机械等传统工业行业中,加入WTO后,这些行业将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实力。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型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层面,不仅在创造GDP、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而且也是推进技术创新的活跃力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而复杂的竞争局面。如何拓展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唯一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白津光.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3]李富强.知识经济和知识产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黄淑和.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努力提高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J].国有资产管理,2007,(11).
创新对科技发展的意义范文2
1广义和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概念
1.1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广义科技项目通常是指为了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和引领作用而实施的项目、课题、计划、专项等一系列科技活动的总称。该类科技项目评价与项目的研究目标、技术方法和风险等内容的关联度不高,项目具体实施过程、预期成果以及可以通过实施过程进行调整和规避的因素,不是项目立项评价的要素。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主要关注项目实施过程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影响,对协调和引领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如图1所示,项目实施意义是决定广义科技项目实施与否的主要因素。
1.2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狭义科技项目即常称的科技项目,是指为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而确定的研究与试验,是广义科技项目的具体化。一般而言,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包含对项目各方面信息的评价,影响项目实施的要素不仅有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而且项目自身的立项意义、研究内容、目标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实施基础、实施人员、设备和组织管理、预期效益和风险等因素都是项目实施成败的关键,充分论证项目实施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项目实施的利与弊,并将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弊端降低到项目承担单位、政府和社会可承受的范围时,项目才具备实施的条件。如图2所示,项目各方面因素构成了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影响要素。图2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和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内容可以看出,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以项目实施过程带来的影响和意义为主导,不过多关注其他因素的影响;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则是对项目外部与内部各种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考虑,任何相关因素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项目运行的失败。显然,从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与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关注要素来看,二者存在评价关注的交集即存在普遍适用于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和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要素,“意义”是交集的元素。以下我们将探讨通过交集元素实现对项目评价的宏观整体考量,以解决微观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项目遴选的正确率。
2科技项目立项评价新思维
创新对科技发展的意义范文3
要促进基层农业科技发展,国家就必须要在政策上予以大力的支持,同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要更好地发展基层农业科技,政府部门需要对财政资金在各级上的分配比例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调整,适当增加基层农业科技科研单位的份额。同时,地方政府还需要对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并且比重应逐年增加,构建起完善、长效的农业科技财政投入机制[3]。基层农业科技部门必须要对制约当地农业科技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针对主要因素攻坚克难,积极提升科研质量,为农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紧跟市场步伐,加强农业技术研究
要让基层农业科技得到良性的发展,就必须要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需要国家对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与调控,从市场需求出发,增强对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实验与示范,快速与市场接轨。积极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研究、开发、繁育各种新品种,对于拥有良好市场经济价值与前景的,适合本地生产的,高产、优质的珍稀作物、禽畜品种,积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研究与开发,对各项配套技术进行完善。
3推广现有农科成果,改进传统农业技术
从基层农业科技研况来看,基层农业科技部门并不具备对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研发的能力。因此,基层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应放到现有的各种优秀科技成果的推广上来,特别是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所研发出的各种优秀农业科技成果,只要是适合本地需求的,都可以在本地进行大力推广[4]。同时还需要积极的从本地传统农业技术出发,为传统农业技术的改进提供各种服务,并且要积极的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新农业技术产品的应用做好必要的技术贮备。同时,还需要从当前的市场发展趋势出发,尽可能的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短、平、快农业科技成果,并积极组织推广运用。
4获取技术支持,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基础农业科技单位,在农业科技创新以及研究上存在诸多不足,因此需要上级科研单位、高校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拥有雄厚科研力量的单位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让这些部门与企业积极的与基础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帮助基层农业科技单位实现技术攻关,让基层农业科技单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基层农业科研单位能够更好地为农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同时,还需要强化科研人员的科研为农服务意识,积极开展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各种项目活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理论意义,搞“纸上科研”。特别是拥有雄厚科研力量的单位与企业,更应该积极地推动各项科研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携手,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创新对科技发展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科技活动;科技市场;高新技术产业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00-03
1 引言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发展快速化的背景下,科技已成为促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科技进步进程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处苏北的淮安市虽身处长三角,但经济社会发展较长三角地区落后,而科技发展迟缓、未与经济形成协同效应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淮安市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寻找促进淮安市科技活动发展的措施,增强淮安市核心竞争力、加快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淮安市科技发展现状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面积10072平方公里,总人口540万,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8亿元,基本形成了机械、纺织、烟草、食品、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淮安市科技发展快速,不仅R&D投入由2002年的0.23%增至2010年的1%,人均GDP也由2002年的7267元增至2010年的27999元。淮安市科技发展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主要表现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科技经费投入,从2002的22945.7万元增至2010的13.15亿元,增长了5.73倍。在科技人才队伍投入方面,2004年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仅为0.18%,2010年已增至0.33%。在科技政策投入方面,淮安市不断完善科技政策,现已形成以科技创新指导性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科技平台建设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科技人才培养政策、科技企业发展政策为基础的科技政策体系。
第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淮安市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淮安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逐年稳步提高,2004年每十万人口专利申请数仅为12.98件/10万人,2010年增至102.44件/10万人,六年之间的平均增长率为41.436%。2004年每十万人口专利授权数仅为4.05件/10万人,2010年增至24.35件/10万人,六年之间的平均增长率为39.761%。2004年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为3.3%,2010年已发展到12.39%,六年之间的平均增长率为33.956%。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淮安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88%,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增至19.79%。已初步形成以IT产业、特钢产业、盐化工新材料产业为基础,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等领域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第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形成的社会共享平台;是向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提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技术服务、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人才培养的公共科技服务载体。截至2010年底淮安市拥有科技企业150多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个(省级以上21家),企业院士工作站6家,省级重大研发机构1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这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已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要载体。
3 淮安市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科技资源投入不足
第一,科技资金投入不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R&D投入强度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初级阶段,R&D投入强度一般不超过1.5%;工业化中级阶段,R&D投入强度约为1.5%~2.5%;工业化高级阶段,R&D投人强度一般大于2.0%。2009年淮安市人均GDP23277.17元,根据2009年12月31日美元汇率折合美元3408.98美元。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见表1)淮安市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属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但淮安市2009年R&D投入强度仅为0.9%,2010年淮安市R&D投入强度为1%,也未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1.5%的下限,因此从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淮安市的R&D投入不足,不能满足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科技人员投入不足。道格拉斯的研究表明,劳动是生产投入的主要要素,且人才资源的数量与结构应与区域经济机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纵观淮安市经济发展情况,从2005年开始淮安市经济高速发展,年人均GDP增速高达19.5636%,而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数增速为-4.4236%,淮安市科技人员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淮安市人均GDP增速。由此可见,淮安市科技人员投入落后于淮安市经济发展水平。
3.2 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不健全
淮安市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但由于科技市场不完善,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不健全,不利于淮安市科技成果转化。淮安市科技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单一、中介服务不足、科技市场政策不健全三个方面。
创新对科技发展的意义范文5
Abstract: Based on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VECM), the paper tests the lead/lag & feedback effects betwee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Changzhou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trong relationship and feedback effects between them, at the same time, the lead effects of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to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stronger.
关键词: 科技;金融;向量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finance;VECM;Granger Causality Test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85—03
0 引言
科技与金融堪称现代经济中最核心、也是最活跃的两大基本要素。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还是整体经济的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另一方面,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命脉,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由此带来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目前,学界一致认为金融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演变乃至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Beck and Levine,2002)。
Allen and Gale(1999),Carlin and Mayer(2003)等的研究发现,强有力的银行体系能促进企业的信息披露,监督企业还款,同时,银行能够利用自身条件对那些需要外部融资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可靠的金融支持。尤其是国有银行可以克服市场失灵现象,把国内储蓄引导向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设施以及战略性产业方面。对于不具有私人收益的技术创新项目,银行还可以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务,由此激励企业的创新研发。King & Levine(1993)通过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指出,金融和技术创新的结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Beck and Levine(2002)利用65个国家的不同产业面板数据,检验了金融结构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指标以及法律体系效率指标,对高研发密度、高外源融资依赖产业的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推动作用的结论。Benfratello等(2006)基于意大利数据的研究则认为地方银行的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有显著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而言更加明显。Atanassov等(2007)的研究也认为,金融对技术创新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税收、财政政策方面的改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安排,进而影响到技术进步及经济的增长。
在国内,相关领域的探讨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陈峰(1996)是较早关注金融对产业结构影响问题的国内学者,他认为随着投资格局的转变,金融对科技发展乃至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将越来越大。巴曙松(2000)和胡志强(2003)等的研究一致认为,金融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且金融业可以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促进产业结构变动,从而带动区域产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杨德勇(2007)从区域金融和区域科技产业发展的联系角度指出金融因素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和产业布局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并提出通过金融深化来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来缩小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田霖(2007)通过定量模型得出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促进作用,进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效应。马智力(2008)利用我国1978~2006年的宏观数据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对金融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做了实证检验,得出二者在长期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
可见,关于科技发展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现有研究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却鲜有关于二者之间引导/滞后及反馈关系的讨论。此外,由于各国家、地区间在科技、金融及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研究结论不一定具有可比性。因此,在常州市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背景下,讨论常州市科技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引导/滞后及反馈关系,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后续内容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本文实证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对实证数据的相关说明;第三部分则是实证的过程及结果;第四部分是结论。
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创新对科技发展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科技创新;效率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对策建议;中部六省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5-0052-04
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上通过了《促进中部崛起规划》。促进中部崛起是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是连接西部发展的桥梁,是实现全国整体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递减,资源短缺约束将逐年加剧。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中部六省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比较,明确省份之间的科技发展差距及各自的不足,对各省提升科技创新效率,进而提升中部地区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加速中部崛起,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简要的文献回顾
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反映特定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和运营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反映了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一定时期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之比,还反映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综合反映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集中于企业、高校及地区等层面。池仁勇、唐根年(2004)运用DEA方法和企业层面调查数据,对浙江地区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1]。张宗益、周勇等(2006)在收集我国31个省级单位1998年~2003年panel data基础上,运用SFA方法对各省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 [2]。张海燕等(2007)收集了2002年~2005年我国各省区高校科技创新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各省区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3]。刘凤朝、潘雄峰(2007)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把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变化两部分[4]。吴二娇、刘(2009)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广东省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5]。徐小钦等(2009)运用DEA与Malmquist指数法,评价了重庆市的科技创新效率[6]。于成学(2010)运用DEA方法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与实证研究[7]。
在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效率研究方面,文献甚少。其中,也只是针对中部六省的高校、省会城市、民营科技企业和人力资源创新能力方面的,而缺乏对中部六省各省整体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有利于各省明确自身科技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从而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科技政策,对中部崛起有着长远的影响。
二、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与数据选取
1. 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指标的选取往往建立在评价方法的基础之上,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此基础上,考虑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动态性原则,本文选取的指标从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两个方面反映了科技创新效率,具体包括科技创新人力投入、科技创新财力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4个二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
2. 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数据选取
论文中使用的数据分别选自《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09》、《湖北省科技发展年度报告(2008)》、《湖南省科技统计年鉴2009》、《河南省科技统计年鉴2009》、《山西省科技统计年鉴2009》、《江西省科技统计年鉴2009》,数据值与表1中指标相对应,鉴于表1中二级指标名称较为冗繁,表2中将用相应代码代替,数据整理如表2:
三、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比较
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通过统计SPSS18.0对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的指标进行处理,处理步骤如下(其中标准化处理由SPSS软件自动完成,此处略)。
1. 探索性因素分析
表3给出了参与分析的16个评价指标的初始共同度(Initial)和提取的4个主成分之后的再生共同度(Extraction)。共同度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指标与提取的主成分之间存在紧密的内部结构关系,满足主成分分析的基本要求。
表4是对主成分分析的方差分析,其中包括各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结果显示,经方差极大值旋转(Varimax)后,被提取的四个特征值分别为5.569、4.138、2.887和2.703,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分别是34.808%、25.861%、18.046%和16.896%,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5.611%,超过了85%,说明这四个主成分解释了16个指标的大部分变差,可以用来作为评价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的主成分。
表5是剔除较低载荷后得到的载荷矩阵表,从中可以看出各主成分较高的载荷很有规律地分布在若干个关键评价指标上,说明它们与16个评级指标之间具有明确的结构关系,有着明确的经济意义。
2.因子得分分析
表6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根据表中因子得分系数,对表4中四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四个主成分在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模型的权重,进而得出评价模型为:
F=0.364059F1+0.270481F2+0.188744F3+0.176716F4
3. 江苏省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分析
表7是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的四个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序情况。对表7可以进行如下分析:(1)F1反映了科技产出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率和科技成果状况。河南省凭借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科技成果数名列第一,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分别占据二、三、四位,而山西省和江西省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科技成果数较少位于倒数。(2)F2综合反映了科技产出中的技术创新效率,在三大检索工具收录论文、专利申请及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上,湖北省和湖南省不仅处于领先地位,按人口比例来看,他们更是遥遥领先;安徽省由于人口与湖北省、湖南省相当,但科技产出总量较小,从而屈居第三位;河南省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口比例算产出效率较低,且三大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总数量就相对较少,从而排名最后。(3)F3反映了科技人力投入效率,山西省由于人口总数较少,单位科技人力投入最高而占据首位;湖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人口总数相当,但湖北省高校及科研单位众多,单位科技人力投入也高,居第二位,而湖南省和安徽省单位科研人力投入低于河南省,位于四、五位;江西省由于教育科研条件最为落后,而排名垫底。(4)F4反映了科技财力投入效率。安徽省由于靠近长三角地区,近些年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年加大了科研经费投入,并注重科技人员的引进,从而得分最高;而河南省因其R&D投入占GDP比重较小,江西省财政支出中科技拨款比例较小,分别排名最后。(5)就整体科技创新效率来说,科技产出效率较高的湖北省、湖南省名列一、二位;而河南省因为人口众多影响了科技创新效率,位居第三位;山西省和江西省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均比较落后,科技创新效率低下。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中原六省的科技创新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安徽省、山西省和江西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因其科技基础较为雄厚,目前科技创新效率依然最高;河南省和安徽省虽然科技基础较差,但随着中部崛起的实施,发展势头迅猛,有赶超迹象;山西省和江西省科技发展水平最低,相比周边省份,出现“科技空心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