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医学类研究生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52-03

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祖国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而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医学本科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中间环节,起到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重要作用。硕士阶段的学习,不仅需要更为细致深入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其地位的特殊性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独立科研能力,为今后专业性更强的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而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落实到医学发展战略上,培养高层次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将极大有助于我国未来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的、高度原创性和先进性医学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创立,不仅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在世界上的地位,更能广泛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

就硕士研究生这一承上启下的培养对象而言,其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又有一定的特殊重要性。

(一)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深化

医学硕士生大多具有很好的医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但目前医学本科教学基础学科分别教授的现状有时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点比较散乱,缺乏系统的梳理和理解,因此,这就要求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抓住今后临床与科研可能涉及的方向,巩固与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把握最新科研方向与进展,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

(二)科研兴趣的发现与落实

科研热点和前沿的把握是一个长期、系统的积累过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而这对于研究生而言,既是一个训练过程,又是对其今后发展方向创立的初级基础,也只有发现了自身的科研兴趣落实点,才能给自身树立今后临床与科研进步的目标,才能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今后成为“大家”打下坚实基础。

(三)思维模式的开发与拓展

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的过程;而由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则更是学习思维模式的转变与培养的过程。独立科研思维的培养、失败中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以及研究方向的拓展和创新,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也许是个痛苦艰辛的过程,但却是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与训练显得尤为必要。

(四)团队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团队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事业成功的基石和保证,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渺小的,分工合作、协调共进才能取得研究的突破和创新的成果,这也是研究生人格发展和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生阶段科研训练不足

大多数本科医学院校在本科生教学中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填鸭式教学为主,缺乏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和科研思维的训练。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参与基础学科各课题组研究机会少,动手能力培养不足,学生考试能力强。进入研究生院后,导师发现学生科研思维薄弱,并且对科研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迫使导师必须从头开始培养与训练,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间又很短很宝贵,这也一定程度上客观造成了研究生毕业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攻读学位的动机与学习态度

目前医学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大城市小地方、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医疗待遇和成长空间客观来说,差异很大,这也造成了医学本科生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与动机不一,不少学生受迫于就业压力或者追求名校情结。而以对学术追求为目的的学生人数不多,又因为经过艰辛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的疲惫感,认为进入了名校了任务就完成了,客观造成了学习态度的不明确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不足。

(三)医学硕士生培养模式的缺陷

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客观分为“临床型”或者“科研型”,以我校而言,临床型在前半年课堂学习后即进入临床各科室轮转,最后有半年的科研时间;而科研型在半年至一年课堂学习后即进入各导师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其间有半年临床训练时间。这两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就临床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平时大量的病房工作可以培养临床能力,但同时繁重的临床工作也使得平时创新思维的培养及科研能力的训练成为一句空话,而最后半年的科研时间又是极大的不足,也就造成了毕业时,独立科研能力、科学论文及科研标书撰写的能力不足,这对于当前培养“复合型”医生的大趋势和目标是非常不利的。

(四)各院校各课题组之间学术氛围参差不齐

研究生阶段的学了要求学生多查阅文献、撰写综述以外,还要创造机会及引导学生多参与各级学术活动,把握本学科、本领域前沿和热点,并且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多与著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与请教,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和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当前各级高校学术氛围不一,各课题组之间差异也很大,学术开拓精神不足,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术气氛和科研创新风气。

(五)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开拓除了要有很好的科研热点敏感度以外,导师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但是当前,有的导师科研经费不足、导师研究生招生过多导致照顾关注学生不够,临床学科导师要忙于临床工作等原因,也造成了培养计划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师没有精力去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客观导致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六)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先进性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包括研究生教学,在课堂授课模式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成绩评估重考核轻实践,这就极大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将受到极大影响,这也使得探索时间新型的研究生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举措

(一)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打下科研基础

本科生在基础医学院学习期间,正值各基础学科学习时机,在学习间隙应参与基础学科各课题组研究和进行简单的实验室操作;同时,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并招募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老师,让一部分掌握一定实验基础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比如我校的“正谊学者”计划,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对科研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并有助于科研能力的训练与科研思维的培养。

(二)注重学生思想交流,培养学术追求目标

目前入学的研究生进入“90后”为主阶段,个性上更为独立,思维也很活跃,这就要求导师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多交流谈心,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确立学术追求目标,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式的布置和指挥。同时,要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团队协作精神,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认识,发挥互相交流和协同工作能力,这将有助于更为优良的科研成果的取得,也利于研究生今后科研工作的组织与开展。

(三)培养学术氛围,加强师生学术研讨

学校层面,良好的学校学术氛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塑造和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动力。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开拓科学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科层面,要打破各课题组之间的壁垒,定期组织各学科组研究生进行活动与交流,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可以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并做到交叉学科的融合。课题组层面,导师要与知名学者和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协作,定期邀请他们进行讲座与组织学术交流,导师与学生打破师生隔层,相互为师,积极交流,鼓励与引导学生多参加国际国内权威学术会议,积极发言与交流,这也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拓。

(四)加强对导师考核,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才的核心,也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和动力。学校层面,要定期对研究生导师加以考核,对导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课题取得加以评价,对所培养毕业生的成绩加以考评,以保证优秀的导师引领学科发展,同时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导师自身,应积极把握所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临床学科的导师在繁忙临床工作时要注意定期与研究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结合临床实践和难点热点开展转化医学研究,以导师相对成熟的选题为依托,规范指导,共同探讨,调研汇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研究生开拓科研创新思维,使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深度与广度上有极大提高,最终推动研究生毕业时具备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五)重视研究生学术成果与创新,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一方面,积极鼓励研究生将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会议发言交流,并积极向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另一方面,也应积极鼓励研究生将自己的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形成厚积薄发的态势。同时,导师也应尊重学生的成果和工作,引入课题奖励机制,重视学生最为关心的毕业后问题,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避免后顾之忧。

(六)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专题研讨式教学蕴含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的内在要素,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本科生的教学中,特别是在研究生的课程课堂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并结合床旁教学、PBL等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发展、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2]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1.

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型环境艺术 设计人才 创新意识 培养研究

目前,独立学院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是学校教学优化关注的重点。对此,认清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宗旨,构建科学的培育体系,能保证人才培养的科学精准,迎合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宗旨

独立学院在培养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之时,认清创新意识的培育价值,践行创新教育的科学宗旨,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践行:其一,人才创新意识培养遵循应用型基础。在社会发展的现实驱动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在于服务于社会。因此,科学提升受教群体的创新设计意识,需注重深入贯彻“应用型”宗旨,将应用型思维与环境艺术设计巧妙结合,并从中寻得创新发展之力。其二,人才创新培养实现连接实际。要贯彻“应用型”宗旨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之中,理论与实际的巧妙融合不容忽视,对此,在创新意识体系构架基础上,明确实际环境构建的重要性,合理搭建理论与实际结合场所,确保独立学院学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能于实际环境中获得创新灵感,从而原意运用能力,设计应用型环境艺术。综合而论,于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体系中,贯彻“应用宗旨”,结合“理论”与“实际”,才能构建科学培育环境,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意识。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方案

明确独立学院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宗旨的基础上,迎合环境艺术设计设计创新需求,构建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践行:

(一)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环境构建

目前,在独立学院教育体系中,为实现创新意识的科学构建,完善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环境至关重要。保证独立学院学生在良好的创新意识培养环境中接受教育,才能确保应用型环境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带动应用型环境艺术的设计发展,使其成为优化民众生活的重要手段。

打造创新意识培养环境,应注重基础课堂的创新意识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源自于人类思想意识的活跃,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生活的无限追求促使其进一步发掘潜能,提高能力,为创造更为美好的环境而努力。在此基础上,作为人类文化传承与优化的重要场所,现代教育肩负着推动人类思维意识创新的重要责任。因此,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独立学院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利用基础课程资源,打造创新教育环境,借助基础教育氛围构建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并促使其明确自身价值,认知创造重要性。当然,独立学院在打造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培养基础课程时,应注重与社会实际结合,充分吸收世界各地的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经典,激发受教者们的奇思妙想,保证受教者们能结合基础课程,适应社会需求,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例如,于基础理论课上剖析水立方及鸟巢的基本构造,结合环保意识融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以便其能借助水立方及鸟巢的环境设计理念,引发属于自己的环保环境设计作品。

(二)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实训环境构建

在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体系中,理论课程培养虽至关重要,但实训环境的构建更必不可少。只有保证实训环境的有效打造,才能确保设计创新不脱离实际,真正站在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环境,改善社会基层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实现环境设计的应需化、应用化与可塑化。对此,独立学院建立以实训为目标的创新意识培训环境,应注重以下环境的创设:

其一,模拟环境构建。在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实训开展过程中,构建科学的模拟设计环境十分必要。结合现代化数字技术,设置仿真实训实验室。利用调查了解所得社会实际需求,于实验室环境下模拟真实街道情况,需设计场所自然环境等,为学生提供充分虚拟的设计空间,让学生利用自身R邓学,在模拟环境中构建自身理想的都市及都市生态环境,并突出人性化设计与创新性设计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保证学生在良好的设计支持下开拓并大胆构想全新的人性化设计。

其二,交流平台打造。在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实训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字技术的虚拟环境打造,还需科学应用多元化社会平台,构建合理的交流渠道,令学生多了解社会动态,多接触社会信息十分必要。对此,打造互动交流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在线交流体系,利用成功设计师的设计心得分享,优秀设计专家的未来设计趋势分析,都能成为受教者创新意识培育的关键,应道受教者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更倾向于应用型,应需性设计创造。此外,引入专业人士入校园,令设计专业学生亲身接触设计优秀人才,从平等交流中体会设计心得,了解应用型设计的关键重点。当然,以步入社会体验为思考点,促进学生感受社会,认清社会,明确社会发展需求也至关重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设计征集、社会设计比赛等,让其在不断的积累经验中掌握应用型环境设计创新思维,并真正的设计出科学的艺术作品,是独立学院培养实用型环境设计人才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是现阶段环境艺术专业发展应关注的重点。对此,运用独立学院良好的教育资源,于教学基础、教学实践中构建创新引导策略,确保学生接触社会环境,了解社会需求,并在科学的思维体系下构建创新意识,能保证其以全新的角度投入社会建设,为社会基础发展提供新颖而适用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淑珍.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知识文库,2016,(09).

[2]宋华.试论独立学院对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的培养方法――以艺术设计学科为例[J].才智,2015,(23).

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意识;方法

化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中重要的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创新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当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转变原有的化学教学观念,进行化学教学改革。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思维意识的创新。

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成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能良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化学学科是以实验实践为主的学科,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实验等教学实践当中,充分挖掘其创新能力,以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并将创新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化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引领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办法

1.开放性教学课堂

首先,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效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教师和学生要积极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够耐心地解答疑问。无论是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在化学实验当中,教师都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探索,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由于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实践带进课堂当中,构建开放性化学教学课堂,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增进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开放性的化学教学课堂,可以从生活的周围找寻与化学相关的物品以及现象。比如,水壶当中的水垢、铁质物品生锈以及盐、醋等调味品都与化学有关。在化学教学中,可以从身边的例子出发,进行化学实验,做出合理的解释。以加碘盐的检验为例,探究食用盐当中是否含有碘元素,通过淀粉遇碘变蓝这一性质,采用需要的物质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发现淀粉不会变蓝。但不能以此为依据来判定食用盐中不含碘元素。在实验当中加入一定的食醋,淀粉变蓝。这是因为食用盐中含有的是碘酸钾而不是单质碘,与淀粉不发生反应。加入食醋的目的是为了加入酸性介质,反应生成碘单质,淀粉遇碘变蓝,从而验证食用盐当中含有碘元素。只需要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就能够对相关的化学知识更加深入地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新教学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化学教学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某一主题,由教师提出,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实验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表达出来,开发其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其创新意识。其次,针对某一化学实验现象,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学生要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对实验结果如果存在疑问,需要进行假设再实验。一个问题,多种解答,从中探求最科学合理的答案。AlCl3溶液滴入到NaOH溶液中与NaOH溶液滴入到AlCl3溶液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现象,这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但通过反复实验可以得出,形成差异的原因在于滴入溶液的量的不同而导致的。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解答自己的疑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举一反三,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和归纳,强化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

创新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起点,同样也是目标。在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当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化学教学。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化学教学当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构建开放性化学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创新化学教学方法,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新时期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创新意识;高中化学;创新能力

一、高中化学教学的意义

新课改之后,化学教育在众多科目中的重要性又强了一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也日益得到重视,以此有助于学生们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价值观,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可开发的空间也是无限的,故而,在学习当中要充分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用发展的眼去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对学生有信心,这样使得学生们能够得到好地教育与塑造。也使学生得到更加深入全面的发展。教育修恶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发掘并发展自身的潜力,是教学目标得到更优先的实现。新课标要求,化学科目的教育与教学应当重视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创建出更加自由和谐的宽松学习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目标及教师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严格关注学生化学知识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对于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己有的理论知识为手段,在实践当中,不断延伸出有价值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及新的思想,这就是创新能力。在高中化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化学教育中,对学生们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以及掌握化学之时,更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以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为主,为学生们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中化学的新标准中也指出,为了学生在良好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应当重视学生们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发展。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是学生们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更发展了自身品质。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出良好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认得到脑可开发性极为强大,因此,强调学生个体差异以及主体地位,十分重要。学上门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发展,更有助于学习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高效的实现。

三、现阶段高中化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提高重视

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利用主要是以已经掌握的就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在不断的学习以及实践当中总结应用性的法和理论,这样会使学生们在未来的发展上获得更好的机会与方向。但是,受到传统育人思想和模式的影响,学生们学习过程中对于创新意识关注度不够的问题,这就使得创新意识无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与锻炼;有的学校教师对与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依次也导致了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学习。

(二)在化学教育中,没有一套完善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

在化学科目中,实验是学习的主要方式,所以,应当以日常进行的化学实验为手段,对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意识进行培养。很多学校,化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因而在化学教育以及实验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了这样的弊端,一切的努力及学习都是以最终考试为风向标的,这样就使得在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太多的实验课程,这样就造成了无法利用实验课程对学生们进行有效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还有的学校,教师的教育经验薄弱,很多教师只能以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这样就使得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无法培养以及创新能力无法锻炼的问题。

四、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式

(一)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增加重视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同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在实验课程中得到最大的培养以及锻炼。在以后的化学教育活动中,希望教师们能够增加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将实验课程的上课频率适当增加。当然,是在学校的实验器材等硬件设施得到有效的更新以及护理。在实验课程中,教师规定好试验方法以及实验目的,让学生们自主完成实验,自己考虑问题,面对预料之中的突发状况让学生自己处理,同样,在实验过程中,允许同学们在不违反课堂守则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试验,只需保证实验效果。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二)关注化学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化学科目的学习当中,许多内容都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在现在的高中化学的教育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无法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同样更使得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与锻炼。如果想要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科内容与生活当中存在的联系,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能让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与发展。另外,教师们还应当将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时常在课后给同学们安排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小实验,让学生们自己发掘,自己完成,这样一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让学生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得到重视

现价段的我国教育模式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很大的影响。高中阶段,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这关系到学生日后是否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们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常性能力的锻炼。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视,加强学生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此一来,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受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当改变教育模式,通过多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

(四)增强学生们的质疑意识,敢于反驳

学会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所需要的根本素质,在化学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们进行正当的提问与质疑,并且对教师所下的决定也要敢于怀疑,打破传统的“师命即天命”,老师的话就是真理的古板思想,学生们在质疑老师的同时,自己的大脑也进行了详尽的考虑与思索,在质疑老师的同时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进行阐述,这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更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五、结束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对于学生的时代要求,化学课程在高中众多学科当中,相对来说接近与实际生活,并且化学学科的重要程度也是与日俱增,故此,在化学教育过程中结合着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锻炼,使学生们化学的学习更加有质量有效果,同时更能高效地达到教师的教育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创新能力的锻炼,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顺应社会的需求,促进学生们更加高效良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佳丽.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应用中的初步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02).

[2]王舒.合理应用情境素材促进高中化学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〇17,(08).

[3]夏淑冰?系统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〇n,(08).

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意识;探索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保持着飞速发展的劲头,各项教育改革也都不断推出,效果良好。高中教育同样在这场改革当中受到了空前的洗礼。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和生活实际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是高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无论是从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产生了较大的转变。新课改要求中更加强调的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对其创新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使其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升。创新教育则是素质教育深化的表现,下面就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一些简单建议: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创新已经逐渐成为现今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施创新教育满足全新的社会需要符合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创新意识也是现今每一位学生所必须掌握的重要素质。从根本上来说,做好学生的创新教育工作是对其主体精神的弘扬,是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的教育过程。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努力,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做法

1.兴趣培养,创新基础

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一切钻研和学习活动的最佳原动力,也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前提和关键所在。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这样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催化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所在。例如: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通过视频让他们感受到自然和天空的美丽,以及二氧化硫所带来的危害,引入环保意识,这个时候再提出二氧化硫的性质学习显然效果是更佳的。还有在乙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类大型假酒中毒事件作为情境;在盐类双水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泡沫灭火器的应用加以解说,这样通过各类生活应用和饱含趣味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拥有创造热情的学习是创新意识的动力所在,在此基础上的教学,也才是创新意识培养的极佳环境。

2.故事导入,创新氛围

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不断讲述各类相关化学知识所伴随的一系列社会文化和历史以及化学家们丰富而精彩的探索历程,这些精彩知识内容的导入对学生创新意识也有较大的启发作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各类故事的导入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尤其对学生求知欲望的激发,这使得学生的思维处在一种较为积极活跃的状态,是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导入饱含趣味性和化学知识的故事,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课堂活动,让师生在融洽的环境和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进行教学活动自然是事半功倍的。

3.积极鼓励,敢于创新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意识,首先应当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盲目复制教师和书本观点,方能有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上的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积极鼓励学生活跃思维,敢于发挥想象,提出自身观点。例如在乙烯性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当中,教材当中通过乙烯让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了整个加成反应,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疑问引导和启发学生:乙烯和溴水的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其产物是否相同?为什么在乙烯和溴水的反应当中方程式却只有乙烯和溴的加成?等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和展开想象,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提出更多的的问题和方法,让学生明白书本内容的局限性而展开自身丰富的想象创新,敢于提问,敢于创新。

4.问题情境,引发质疑

一切探究和成就都源于质疑精神,“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现代教育当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将任何一种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的学习源于自身对情境中问题的思考和质疑,无疑,这样对学习效果及其创新都是相当有利的。例如在“物质的量”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首先拿出一杯一定体积的清水,然后说:大家想知道这个杯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水分子吗?有谁能数的清吗?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入本节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此基础上带着疑问进行学习探究,显然会收效更佳。

另外,鼓励学生质疑而非打击他们的错误,以免挫伤学生创新和质疑的积极性,积极肯定学生质疑过程中的亮点,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逐步完善并给予适当引导,创新意识的火苗则在这样的过程当中逐渐燃烧壮大,在学生的质疑和不懈求知过程当中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品质。

5.积极探索,促进创新

中学化学的教学是一门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教学,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实验过程当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实验探索。将教师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动手实验,将化学验证的过程转化为实验探索的过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与之相关的各类探索实验,将常规实验转换成探究性实验。同时,实验过程当中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以及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实现思维的跳跃和创新,让学生在亲身感受过程中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继而探究解决,引发创新。例如在氯气与水反应的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东西,提问到:“当你们打开水龙头的时候,往往会闻到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气味,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用学生亲身体验过的事物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另外,除了对课堂实验探究的注重,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和生活当中进行自主探究实验,激发其创新意识。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外实验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各类物品自制简易的原电池;在乙炔的制法学习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其特点和化学反应原理,自己独立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可以是参考教材设计但决不能完全相同。通过这样的设计过程同样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在学生完成设计和探究实验过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为学生引导、指正,肯定学生的各类创新思想,这些都是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关键所在。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应当从多个方面着手,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出发,通过质疑引发和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伴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和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然而在实施过程当中却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创新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实验探究或是因为条件限制,或是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些都是需要强化的地方。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就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开展更多有效的化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各项实验探究落到实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程加斌.浅析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5).

[2]胡卫兵,史伯安,聂光华等.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知识和能力并举: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3]李海江.浅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2(2).

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创新

中学教育承担着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素质基础的重任,为适应时代要求,中学物理教育的中心应转移到为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方面,在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思想及基本科学精神上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以及在进一步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1.批判性思维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以高标准自觉清晰地审查和监控思维诸要素的过程,以区分特定思维的好坏优劣,并着重指出、分析和纠正其中的缺陷,从而达到改进创新的目的,故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批判性思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经训练自然具有,批判性思维需要审慎持续地引导、示范与练习才会获得,而初中物理课程,无疑是一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途径。美国明确将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作为其中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也认识到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其在作为批判性思维培养重要载体的中学物理教材中的设置却显得含蓄、隐性以及不尽合理,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批判性思维培养也缺乏足够有效的实践探索。可以进一步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概念分析、定理定律与公式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在错误评价和方案评价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容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成概念辨析题,让学生经常性地辨析易混淆的知识点,不断地分析比对,促进学生掌握辨析的方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

2.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与能力

合作创新是现在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种实现形式。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入和加强合作性学习方式,课程教学中适当采用分组合作互动学习的方式完成课堂的教学[2]。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彼此相互指导、相互学习。让学生去认识不同的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从而使合作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交流与碰撞,可以激发出更多、更新颖的观点,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让每个小组不同成员分别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再通过相互讨论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得到加强,合作协同学习与协同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

3.重视猜想与假设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创新的源泉,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科学发现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假设是为了给猜想提供一个可供实践和验证的客观条件,使最初的猜想有一个可供验证的依据。具体地说,它就是猜想的深入[3]。正因为有了各种假设,才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无限渴望和一究到底的积极性。同时,假设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舞台。在学生探索未知知识领域时,在已有知识事实的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猜想与假设一旦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成为科学结论。故通过猜想能切实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猜想与假设,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经验跟探索物理规律结合起来,提出猜想与假设。如在介绍重力时,可以假设:一旦人失去了重力会怎么样?如果任何物体都失去了重力的话,会导致什么后果?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运用类比联想、类比推理、逆向思维等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如在讲授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时,可以先假设许多人过隧道,什么因素能影响人的顺利通过?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隧道的长度、宽度及隧道是否平坦等因素。通过类比把导体看作隧道,自由电荷比作人,让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教师应从多方面创造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的有利条件,进而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加强实验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的。许多物理学的猜想与假设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可以说实验是创新实现的主要手段[4]。

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一方面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都得到初步的锻炼。而敏锐的观察、熟练的操作又是创造性思维得以产生的基础。故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既要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更应从实践与思维、动手与动脑的相互联系来认识实验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学物理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学物理的学科特点,对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应该加强从包括批判性思维培养、合作性学习方式、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实验等在内的4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轶峰.初中物理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及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周春宝.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