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检验课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硬件课程;教学体系;项目驱动;系统性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硬件产品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因此,业界对硬件类技术人员需求急剧上升。然而,嵌入式之类的硬件系统开发需要的是软硬件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通常企业不愿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去培养。而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由于实验设备和传统偏软的教学体系,造成毕业生对硬件知识的欠缺或掌握不够系统,不具备业界需求的硬件系统开发能力[1]。技术发展和硬件类产品的大量应用带来了对硬件开发工程师的巨大需求,这给计算类专业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学校的教学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般本科院校在开展硬件类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教学中通常有如下一些问题:
1) 院校投入了大量的硬件实验设备,但是学生硬件开发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
2) 学校开设的硬件类课程衔接不够紧密,使学生对课程之间的联系掌握不够;
3) 理论教学时间多,实践教学时间少,实验设备利用率低;
4) 学生面对具体的硬件项目开发时,无从着手或知识能力欠缺。
而在学生方面,通常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很多学生对硬件知识学习有一种畏惧心理,从而造成学习信心不足;
2) 硬件学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并不像学习软件一样直观,很多人都失去深入学习的耐心;
3) 软件实践需要的器材很容易满足,一般就是PC+软件,而有些硬件(扩展)实验门槛较高,实验环境难以搭建;
4) 由于硬件的集成度高,学生只能从理论上掌握硬件底层细节,容易形成硬件盲区,学习积极性容易被打击。
随着对硬件开发人员需求的不断增大,近年来在计算机类专业硬件教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文献[2]对硬件教学的系统性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文献[3]对陈旧的硬件教学内容进行了改进;文献[4]对硬件实践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而本文则结合当前流行的嵌入式硬件开发,在多个硬件系统项目开发的基础上,总结了提高硬件开发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涉及到的相关课程,并对课程之间前修后续关联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硬件课程教学体系。
1硬件类课程体系设置
学生硬件开发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多个学科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和电子等专业的课程,还与具体应用背景的一些专业知识有关。具体的课程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嵌入式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开发技术、接口技术与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底层驱动等技术,是软件、硬件的有机结合。在制定硬件人才培养计划时,既要拓宽深度和广度体现硬件系统具有软硬结合、面向具体应用的特点,又要注意与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相兼容。
因此,需要在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基础上进行调整,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硬件类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对硬件方面的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动手能力和具体应用产品和项目的开发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调整将与硬件系统开发的相关专业、相关课程合理地散列在低年级的各个学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钻研、消化和深入,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背景和基础能力。同时,为几门相关性比较大的课程或者重要性相对突出的课程,设置一些综合性课程设计,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一定的成就感,给予一定的动力。另外,设置一些独立性实验,几个人一组,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己设置实验方案等,独立完成。通过上述的这些锻炼后,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课程之间都是有很强的关联性,先修课程与后继课程之间需要进行重要知识点的衔接,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硬件系统开发能力。在学生每修完一门课程,就开设一门能覆盖重要知识的综合课程设计。通过完整的工程项目案例教学,系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到企业去做实际项目的实践能力和开发经验。充分满足业界对硬件开发人员的能力要求。
2硬件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
培养学生硬件开发能力,一些基础课学习必不可少,如数字电路、模拟电路、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如果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会感到力不从心。另外,由于硬件知识的学习十分抽象,脱离实践去学习可能会举步维艰。因此,在教学方面要解决“重理论轻实践”问题,贯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印证和支撑”,将多种实验课程贯穿于课程教学体系中,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下面分几个方面对教学环节中的一些方法进行讨论。
1) 理论课堂教学。
在理论课上,教师通过对具体理论知识点的实例演示,同时穿插对理论知识点讲解,让学生们理解的更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间接提升学习信心。学生在课后让依照课堂的演示实验自行进行实例的重复和知识点的验证。如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讲解串口的传输和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围绕验证S3C2410芯片的功能进行讲解,并在课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课教学。
在实验课上,教师结合理论课上所演示的实验,讲述具体的实验内容,但并不需要完全透彻地讲解,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如“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课程的实验,教师在课上演示如何建立SAMBA服务器实现开发环境,简要地阐述一遍实验的原理及其过程,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建立SAMBA并建立通讯,鼓励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和提出问题。
3) 单门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在一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整门课程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相应基础课程知识的复习,并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如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银行家算法实现进程同步”结合了C语言、数据结构等知识,不仅可以复习巩固一系列相关课程知识,我们还对这些课程知识进行汇总,设计出综合性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课程设计指导书按照知识要点,循序渐进,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综合,从而使学生将离散的知识点逐步综合起来,增强了其实践能力。
4) 综合性实践。
在学习完各门基础课程之后,教师采用适当的工程案例开展一站式综合案例教学:
(1) 讲解具体项目的知识点,并将它们联系起来;
(2) 将同学们按项目分成小组,引导各组进行项目的讨论并完成具体设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能力。
3课程体系验证
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培训,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硬件系统开发能力。下面就通过一个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机房温度湿度检测硬件系统的开发来验证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该项目的系统原理图如图2所示。系统采用ARM7系列LPC2114芯片作为控制单元,设备包括温度、湿度传感器、降温通气设备控制接口、键盘和液晶显示屏。其中键盘和液晶显示屏作为系统与人机控制的界面,这些设备采用RS-485通信接口方式和计算机实现远程控制,如及时给用户发送信息,用户对设备进行操作、处理等。
通过图2可以清晰地看到计算机与电子专业的结合:
1) 学生在选择相关的设备时需要用到一定的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等技术知识,并了解相应的参数;
2) 选好了各种款式的电子设备后,需要设计可靠的电路,这更需要学生在电子技术实验中获取的经验;
3) 选好了硬件外设和控制芯片之后,将这些设备与CPU进行连接,就需要用到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嵌入式接口技术相关的知识;
4) 接着,需要编写相应的驱动,这将涉及嵌入式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
当上述步骤完成后,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获取需要的外部信息。但还需要对所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信息反映到显示器上,用户还可以通过相应的设置,进行一些简单的设置,在这里就会用到如A/D转换、通信原理、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等相关知识。
系统设计完成之后,学生通过Protel绘制电路图,制作电路板将所有的外设和芯片集成起来,安装操作系统和编写好的控制软件,这样就形成了可以实际应用的一个硬件产品。
4结语
通过这种以完成项目为每门课程最终目的的方式,强调“授之以渔”的教学宗旨,使得学生每学完一门课程就能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学科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全利,黄贤英,杨武.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思路[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6):144-145.
[2] 易法令,谢云. 计算机硬件教学的系统性与实践性探讨[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83-84.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范文2
因战争等原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曾9次空缺。今年是这一奖项自1901年以来第100次确定获奖人选。按照惯例,一项诺贝尔奖最多由3人共享。3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2.7万美元)奖金。
美国“三剑客”
评审委员会说,3名获奖者所做的研究“解决了生物学一个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如何完整复制染色体以及如何避免染色体老化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染色体老化的关键在于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和生成端粒的酶,即所谓“端粒酶”。
每年诺贝尔奖揭晓前总有不少获奖热门人选的猜测,这次3名获奖者皆为预测者们重点关注的人选。
璀璨“姐妹花”
两名女性科学家布莱克本和格雷德同时获奖引起广泛关注。当会现场记者询问这是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首次由两名女性分享这一奖项,评审委员会回答:“是的。”之前已有192人获诺贝尔医学奖,其中8人为女性。
布莱克本1948年生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在墨尔本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7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现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
格雷德1961年生于美国加州,后随布莱克本攻读博士,现为马里兰州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她与导师布莱克本共同研究染色体端粒和端粒酶,获得不少重要发现。
与这对“姐妹花”同时获奖的绍斯塔克1952年生于英国首都伦敦,本科就读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79年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创立自己的实验室,现为马萨诸塞综合医院遗传学教授。他首次成功制成酵母人造染色体,为后人绘制哺乳动物基因图和操纵基因创造了条件。
突破“三道门”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般颁给在相关领域实现特定突破的研究人员。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鲁内・托夫特戈德说,端粒和端粒酶研究有助于攻克医学领域3方面难题,即“癌症、特定遗传病和衰老”。
端粒位于染色体末端,能阻碍细胞老化。如果端粒变小,细胞会加剧老化。布莱克本和格雷德在研究中发现一种能够促成端粒生成的酶,即端粒酶,而癌细胞利用端粒酶实现扩散。绍斯塔克所做研究则加深了人们对端粒作用的了解。
评审委员会说,3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为世人理解细胞运行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摸清疾病原理,促进开发潜在新疗法”。研究人员可依据布莱克本等人所获突破进一步开发血液病、皮肤病和肺病的治疗手段。
谈及研究成果对攻克癌症所作贡献,格雷德说,“刚开始这项研究时,我们丝毫不知端粒酶与癌症存在关联,只是对染色体如何保持完整无损感到好奇……我们所用方法表明,既可以针对特定疑问展开研究,也可以凭本能做事”。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范文3
基础医学研究是临床发展的动力,临床应用是基础医学研究的目的。然而,从事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沟通与协作不够,造成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脱节,医院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医学科研工作者往往精专于本领域的前沿研究,而疏于对自己科研成果的可持续应用及其他领域的发展。因此,很多优秀的基础科研成果中能够转化到临床应用的却很少。转化医学是搭建基础科研与临床应用的桥梁,转化医学是指实验室与临床研究之间双向转化的研究体系,即将实验室研究获得的成果迅速、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临床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又及时反馈到实验室,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加强转化医学研究,能够促进基础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到临床应用当中。然而,我国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做好转化医学研究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2基于科研平台建设,支撑医学研究发展
2.1依托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服务科研人员
2.1.1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组织架构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能开展的技术服务包括分子生物技术类、细胞分析技术类、实验病理学类、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类、实验动物类和质谱技术类等。根据服务分类情况和人员情况,平台将技术人员进行了分组。通过分组,一方面,有利于平台内部的管理和运行;另一方面,可以让科研人员对平台服务更加明确。各小组成员包括首席研究员(或组长)、助理研究员、技术员、平台内研究生、客座研究人员,实行首席研究员(或组长)负责制。临床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己课题的需求以及平台小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服务小组。
2.1.2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服务模式平台采用科研合作、科研协作和全委托式科研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试验方法和科学实验数据以及科研技术人才的共享,为各学科科研工作提供全面、快捷的帮助。(1)科研合作:临床科室或独立课题负责人与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优势互补、共同完成课题,共同参与整个课题的设计、经费的预算和匹配、明确课题的分工和执行。此类合作方式要事先签订协议(《科研合作协议》),明确论文署名、科技奖项或专利等成果共享的方式和细节。(2)科研协作和/或监管:在签订《科研协作协议》的基础上,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协助临床科室课题负责人和/或指导临床科室研究生完成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课题研究的主体是临床独立课题负责人和/或临床科室研究生,服务平台提供协助和指导。(3)科研委托服务(包括大型仪器设备的测试):在签订《科研委托服务协议》的基础上,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受临床各科室课题负责人的委托,执行课题中的1项或几项完整的实验。课题的设计和经费等由临床各科室或独立课题负责人负责,平台仅负责按照既定设计完成具体的研究工作或大型仪器设备的测试,提供相应的实验结果和分析报告等。
2.2构建临床医学研究三联体
2.2.1临床路径管理研究平台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建立了针对各类疾病的一系列的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规范医疗行为,从而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保证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和程序化,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化。
2.2.2临床组织标本库标本库按照政府机构的政策和方针,以及中国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样本库行业标准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国际认可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与规范,贯穿于标本采集、运输、储存、申请、使用和发放等整个过程。具备科学规范的生物样本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跟踪样本流转过程,全程质控;该系统还集成了电子病历和随访系统,可以查看电子病历,自动获取病人信息,查看病人的随访结果。组织标本库通过统一的管理和技术规范,实现了不同来源临床样本资源的标准化可兼容性,为医学研究者提供了大量规范的研究资源和信息,允许研究者围绕特定重大疾病进行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医学研究。
2.2.3临床随访库医院建立的随访数据管理系统与医院的HIS系统无缝链接,形成“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于临床”的全院临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实现病人管理、数据导入、随访方案定制、随访管理和随访短信提醒等基本功能。系统在门诊、住院和实验室分别建立采集终端,可以在采集终端上录入随访数据。该系统还集成了电子病历和样本库系统,医生可以查看病人的电子病历,自动获取病人信息以及查看病人的样本保存情况。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的动态及远期的并发症,更加全面地了解某一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既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又为医院提供宝贵的医疗资源,有助于筛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经某一治疗或者某一新技术应用后的病情转归及生存质量,更加真实地评价该治疗方案或新技术应用的疗效,推动医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基于临床医学研究三联体,实现临床诊治,临床组织标本收集、患者随访资料收集全过程的标准化。
2.3转化医学合作平台的建立与运行
为了加强转化医学研究,我院与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签署转化医学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转化医学中心。合作旨在依托对方的高端技术,培养转化医学人才,促进疾病诊断和医学科研领域的全方位发展,为转化医学研究创造支持平台。自中心成立以来,双方在共同培养科研人才和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医院临床科研人员参加了由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与交流,从技术理论和实验操作两个方面深入学习与探讨了生物芯片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同时,中心设立了转化医学联合研究课题。医院科研人员可就关注的临床实际问题与对方科研人员深入探讨,确定可行的研究方案后依托该课题进行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启动了首批10项转化医学联合研究课题,已经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范文4
一、学核心理念奠定学科建设基础
我们认为,全体数学学科的教师作为一个整体,应该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数学教学核心理念,这样才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整体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有利于学校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具体来讲,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形成统一的数学教学核心理念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
第一,这是筛选与整合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需要。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各种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但同时又不能盲目地求新求变,所以,我们必须尽力把握能反映学科教育本质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以对本质规律的把握来顺应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在学科建设中,保持必要的“定力”。
第二,这是教师群体有效交流教育教学心得成果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搭建一个有利于教师展示自己独特的创见与风格、彼此借鉴、彼此交流合作的观念平台,而建立统一的教育教学核心理念是搭建这一平台的基础。
第三,这是保持学科教育的根本一致性的需要。20多年来,北京四中在数学教学中始终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即以学生的发展意愿与学业水平为依据,打乱行政分班,将学生重新编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同时,以开设A、B数学选修课和组织课外竞赛小组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不同需要。这就意味着学生可能同时受教于几位数学教师。我们认为,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不同,但教学的基本理念应该统一,这样才能保持数学教育的根本一致性,减少因教师的教学基本理念不一致而给学生造成的适应困境,切实保证与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对数学教育本质的理解,结合对四中教学传统的认识,上个世纪90年代,数学组的刘士申、李建华老师首先提出了我校数学教学的核心理念――“中学全面数学教育观”。它的主要内容是:从数学的特征看,我们的数学教学既要重视数学内容的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更要重视数学在发现与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从教育教学的任务看,我们既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和数学素质,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注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我们又结合科研课题,对“中学全面数学教育观”这个核心理念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实施、评价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重点,可以简要地表述为:“讲数学”、“重认知”、“求发展”。
所谓“讲数学”,就是要不断细致深入地考察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比较充分地挖掘了教学内容的数学内涵,是否更深刻、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味道”。所谓“重认知”,就是要更为关注与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既不因过高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使教育教学变得欲速不达,也不因过低估计学生的认知能力而限制了学生更生动活泼地发展。所谓“求发展”,就是特别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不断提高师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十几年来,通过不断深化对“中学全面数学教育观”的认识与把握,我们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专业自主与学校有效引导的统一,数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选择有效的研究方法,构建研究方法体系
学校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全体数学教师对本学科教育教学规律的精细研究以及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为基础,而要使研究更为有效,就必须选择一种适合一线教师把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大力推介与应用为广大教师所认同的个案研究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随着教师个体和群体对个案研究法使用得越来越熟练,我们又进行了不少富有创新性的尝试,积累了一些使用和优化个案研究法的经验,并逐步将这些尝试与经验整合为适于一线教师的研究方法体系。
1.个案研究
对一线教师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行为中体现理论的力量,实现知行合一。我们选用个案研究法作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希望通过尽可能准确完整地记录并细致分析、深入反省自身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强化那些合理、积极的教育教学行为,矫正那些不适当或消极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在大力推介与应用个案研究法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着它的作用与优势,也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使用方式。
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固然有极强的理性色彩,但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方方面面的感性体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是相对远离教学实际的理论工作者比较难以把握的东西。我们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整理成个案,既能从更深的情感体验层次和理性思考层次感受教学,也能为理论工作者提供鲜活灵动、理性感性色彩兼具的研究素材。
我们希望教育教学个案研究不仅能比较准确、客观地反映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而且能比较细致与全面地展示这些行为的前因与后果,以获得对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的理性分析与思考。我们在记述教育教学个案时,多采取“三段式”:首段为“总体构思”,尽可能详尽地将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总体设计表现充分。中段是“过程展现”,其中一部分是客观记述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另一部分是展现这些行为背后教师的思考,如教师事先有关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现的即时反应或选择某种应变对策的说明、事后对某个教学片段的反思等。后一部分的内容以插入或旁列“说明文框”等方式,与前一部分内容合为一体。末段是“回顾反省”,教师尽可能详尽地表述自己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
开始时,大多数教师个案记录末段的“回顾反省”的文字只占整个记录的很小一部分,多为三言两语的说明性文字。但随着教师对自己知行合一关注程度的提高,“回顾反省”的内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个案研究越来越能够“以小见大”,由对某一个教育教学过程前前后后的展现与思考,折射出教师对教育教学基本理念的把握程度。此外,在“过程展现”的前一部分,教师们原来只是简单粗略地记录课堂上发生的实际事件,后来则越来越详尽地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和师生的真实体验与感受。
在对某个教学行为或某个教学片段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很
多教师自然而然地将散珠缀联成串,用个案研究方法表现自己对某个教育教学主题的思考与认识。这不仅保持了个案研究方法在单独呈现教育教学片段方面的优势,而且因为各个精心选择的个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共同刻画教师对同一个主题的深入细致的系统思考,所以,这类个案研究更能全面充分地反映教师对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与方法的系统性、策略性把握,更能促进教师在观念层面进行理性思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多年来,北京四中数学组教师的个案研究类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的各类论文评比中屡屡获奖,成绩喜人,但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已经有一批教师在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审视、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的意识和习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2.个案组的研究
个案组的研究是以教育教学个案为研究素材的教师群体性研究的一种方式。它的具体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三步:一是选题。教师们同选一题,分别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以个案的方式整理成文。二是研讨。教师们聚在一起,比较、分析每个个案的特点和短长。三是归纳整合。或者每个人分头将群体的分析意见和建议整理成文,或者指定专人,将数篇个案与群体比较分析的内容整理成文。
这种个案组的研究活动比教师单独进行的个案研究更有价值。
首先,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群体通过坦诚、客观、细致的分析比较,最有可能整合大家的优势,被肯定的那些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观念与行为,将在教师进一步的实践过程中更为自觉地得以体现,而互相借鉴,也有利于教师突破自身认识上的局限,走出盲区,更为自觉有效地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
其次,这种研究可以将同伴间的分析比较与凸显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不同教师最佳的教学策略是会有所区别的。其他教师在注意到这种区别的基础上,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提出的褒奖和建议,往往对教师形成自己具有独特魅力的教育教学风格大有裨益。
再次,在个案组的研讨中,很多教师既是评论者又是被评论者,既是受益者亦是“施益者”,每个人的地位都在不断转化,这有利于形成平等、真诚、坦率的研讨氛围,也有利于增强教研组团队的凝聚力。
3.专题系列研究
对于学科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我们会集中全教研组的注意力,用比较长的时间,围绕研究专题,进行系列研究,在反复的交流与实践中,逐步提高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
例如:2001年底,北京市重点中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结合准备这次会议,我校数学教研组组织了持续数月的数学教学专题系列研究活动。
首先,围绕研讨会的主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逐渐形成学习策略”,各年级备课组确定一个课题,数位教师共同研究。高一年级的选题为“面面平行的性质”,高二年级的选题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高三年级的选题为“高三应用题”。在这3个课题中,如何帮助学生“发现整理数学事实”、“根据已知知识与方法编纂题目”、“归纳使用可操作的解题模式”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结合相关课例,反复实验、研讨与优化教学过程有关联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每次上完课,教师们都会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展开热烈的讨论,有时讨论的题目很“大”,如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一堂以讨论为主的课;有时讨论的题目又很“细”,如教师是待学生提出所有能想到的数学命题后再逐一判断命题的真假,还是学生提出一个命题教师就判断一个命题。
经过近3个月反反复复、细致入微的交流与研讨,教师们对先进教育理念的认识进一步统一与深化,对把控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方法使用得更娴熟、积极,而且自身的研究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接下来,在市重点中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我校数学组的每位教师都至少开出了一节研讨课。虽然每节课的具体内容都没有经过事先的“排演”,但是每节展示课所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以及授课者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把握等,又都是教师们反复交流、长期实践的结果。可以说,每位教师的课既充分体现了数学组团队对研讨会主题比较一致的理解和把握,又比较充分地展示了每位教师独特的风采。
研讨会后,研究同一课题的教师又组成讨论组,对本课题准备、实施的整个过程再次审视、分析、反思,并指定一位教师将讨论内容整理成文,形成论文初稿,再回到组内讨论、补充,最终形成定稿。这样的回顾与反省,无疑是对我们所认同的教育教学先进理念的再次发掘与发展。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范文5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
1.导言
目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一些职业学校,它将理论与实习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是一种“边做边学”双向程序的教学模式。
没有标准或者说没有合理的标准,就无所谓优劣、是非或好坏,教学或教改成果也无从谈起,构建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操作技能、智力技能为中心,有其固有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别于以知识、方法、价值观和思维能力开发为中心的专业理论教学、文化课教学。目前流行的范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生搬硬套地应用到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去,会大大制约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因而,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2.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理性思考
2.1 再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目的
教改新理念下提提出,评价的行为目标是多维度地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历程,激励学习者有效地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新理念的评价观是:从评教到评学,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最终指向学生的发展。
2.2 课堂评价标准的指向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教育研究者们对课堂教学评价指向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见表1)。
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向不同,评价标准的视角和维度也就不同。在我国先后出现了与上表中对评价指向的理解相对应的以下几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见表2)。
2.3 课堂教学价值取向
具有不同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教育研究者,就会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当前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可以归结为两类:
(1)社会本位: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大多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2)个人本位: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近年来我国流行的发展性评价,就十分重视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与教师个人发展的价值。
(3)我国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观:当代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观的发展趋势是寻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二者之间的统一。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2.4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趋势
不同的评价指向、不同的教育评价理念和价值取向,会确立不同的评价标准。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趋势具有共性:
(1)评价指向从关注“教”的过程和要素转向关注“学”的过程和要素。
(2)从只关注知识意义构建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终身学习能力。
(3)既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4)评价标准多元化,注重预设评价指标与生成性指标的评价。
(5)从关注教学效果转向追求效果与效率的统一。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指向学生的学习,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3.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方案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具有企业化的实训环境、模块化的课程设置、项目化的配套教材、双师型的师资、社会化的质量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过程。因此,技能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其固有的标准及其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要科学、规范地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方案。
(1)实施方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为了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应针对某一相对独立的教学过程或教学阶段进行评价。
(2)实施方案要体现教学评价的动态特征。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要关注知识的意义构建,关注技能教学的动态性,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
(3)实施方案要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要有有效的激励作用,同时,评价标准要有多元性,评价形式要多样性。
3.2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学业水平评价体系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保障。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与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两部分。
3.2.1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思想
新教学理念对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本位”的理念下评价,注重学生在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个性发展,真正实现“学与做一体化”、“学生徒弟一体化”的转变。
(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职校生走上工作岗位学习能力必不可少,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组织、帮助下要构建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才有可能成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3)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做人。职业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而且要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树立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学会做人,成为有个性、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
(4)要重视继承,更要重视创新。
职业教育既要求学生学会专业技能的继承,又要求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向创新教育方向转变,教师由技术技能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
3.2.2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见表1)
3.3.3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下学业水平评价指标(见表2)
参考文献:
[1]李子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取向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0(6).
[2]陈志明.理实一体化课程考核体系探究[J].教师,2011(5).
[3]龚孝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探索,2002(11).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29—03
新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1],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从数量型向技能型转变,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学生必须将掌握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而嫁接其中的桥梁就是实践教学。同时实践教学也是培养现代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沈阳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专业以及农业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本研究针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根据“宽基础、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农业学院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
1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国内外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发展概况及现状
国外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在实际生产企业的实习,一来实习时间比较长,有的院校可长达一年,企业也有义务接收学生实习。比如英国实行一、二、四年级在校学习,第三年到工厂企业实践的“三明治”教学计划,学生除了在学校上课学习外,还必须有15个月左右的时间到企业参加生产劳动。英国高等教育界人士认为“三明治”教学计划由于强调了学生的生产实践,因而可以使学生与企业界中不同层次的人接触,使他们能在真实的工业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实践中培养社交宣传、讲演、调查、报告、论证、获取信息、组织、设计、订货、制造、协调、质量控制、检验、调正、装配等一系列创造性活动能力;其次,学生在实习期间有和实习相关的课题要完成。
总的来说,国外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共同特点是:1)院校与企业、科研单位均建立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联合体,对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极为有利;2)高校从教学计划中反映出生产实习教学时间长,均在1年以上,而且分布在各学年之中交替进行,符合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教学规律;3)国外实践教学聘请企业、研究单位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做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配合共同培养学生;4)企业有义务培养学生,学生到工厂企业实习一般不交任何费用,而且工厂和企业要向学生提供实习津贴或报酬。
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比较薄弱,一方面实践时间相对比较短,一般课程设计2周,机械制造工艺生产实习2周;另一方面,实习内容多以参观、听企业人员介绍为主,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课程设计题目固定而且相对比较少,导致部分学生抄袭。而且受条件、时间等限制,学生不能深入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工艺装备和管理等全部内容,也无法更好地深入理解学习过的专业理论知识。
1.2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总体来说都是在摸索阶段,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企业不愿意接收高校学生实习,实习单位难以解决。国内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接收高校学生实习,一方面担心出现安全等问题,另一方面生产任务比较紧,担心影响正常生产。同时,企业也无法长时间接收大量学生进入企业。
2)课程设计时间在实习之前,没有感性认知,完成效果一般。国内高校,包括沈阳农业大学,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实习之前,学生只有理论教学知识,对机床、刀具、夹具及具体工艺过程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开始时无从下手,往往是最后一周参考相关课程设计指导书突击完成,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不能实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和专门的指导教师。绝大多数高校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有课程设计和实习,课程设计指导书相对比较多,但实习指导书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实习企业不能固定,从而导致实习具体内容不能固定,最终导致没有高质量、系统的实习教材。再加上企业难以安排学生具体操作,造成参观实习,甚至部分学生漫无目的地在车间游走,企业也不会培养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造成实习质量没有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从沈阳农业大学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探索更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模式显得更为迫切。
2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对机械制造类人才素质的要求,在现有实践教学经验及条件的基础上,经校际考察及查阅文献,进行相应改革。
2.1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