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经济瓦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经济瓦解范文1
研究意义
服饰是一种特殊的实用艺术载体,它的装饰形式除了自身的特点的同时,还遵循着艺术视觉艺术的形式。在晚清时期,由于西洋文化东渐,在服饰方面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子服饰纹样在色彩、风格等方面也呈现出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形成了强烈的时代风貌特征。它蕴含的信息反映出这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审美特征。
历史背景与女子服饰纹样发展的关系
1.政治因素
纵观中国历史,其衣冠制度都会随着朝代的变更而引起变革。在晚清时,在各种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服饰的制度日趋松懈,主要表现在放松了对纹样的使用限制,这使服饰反应的社会地位的标志有所削弱。然而,由于废除了清朝的服饰制度,并把对西式服装的运用出现在新的服饰制度中。为传统纹样的使用范围和外来纹样的普及风行扫除了政治上的障碍并提供了支持。
同时,由于战乱引起的经济拮据使人们在材料的选用上受到了限制,因此对于费时费工的工艺在这时期不再受欢迎。;另外,从起,由于外国商人的大批量涌入,对传统手工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加快了了新式女装纹样的发展和传统女装纹样的淡化瓦解。
2.文化因素
清政府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政策,自以来,西方先进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开始学习西方的制造技术。清政府开遣派留学生留学,吸收外国的先进的解放思想,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的着装方式和形式。
3.经济因素
以个体农户对土地的私人占有的制度是晚清时期自然经济具有独特的系统性,它以个体农户对土地的私人占有为基础,以地域性的低层次商品为交换纽带,具有强大的弹性和再生活力的自然经济。
西方列强的直接经济干预不仅导致了自然经济的土崩瓦解,也到时晚清的中国失去了经济上的独立性;西方的大量廉价及印制精细的机印花布在中国市场的倾销,以及直接在中国办厂,把欧洲的抽纱、花边、绒绣等工艺和纹样传入我国;而且通过在国内通商口岸买办商人开厂,直接导致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经济体制不断瓦解。
晚清时期女子服饰纹样
1.晚清女子服饰纹样题材的基本内容
晚清时期女子服饰纹样内容异常丰富、形式多姿多彩,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1)以动植物为主的自然写实纹样
在传统中国美学中讲求天人合一,对大自然的动植物以及其他形象的模仿和改造是在装饰上的主要体现。晚清时期不仅继承了的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鱼(裕)、牡丹(富贵),在装饰图案的选用上增加了以小说戏曲人物为主的图案,以某个情节或场景再现为主要形式;传统植物图案:宝相花――一种以莲花、梅花、牡丹、为基本图案变形花卉图案。这些惟妙惟俏的自然物象图案表达了人们对天地自然尊敬和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以传统文字图案为主的纹样
除了自然纹样图案,传统图案中少不了传统的文字图案形式,这些图案作为中华古文明的象征,这一时期的女装中出现的文字纹样主要有:“喜”字纹、“寿”字纹、“”字纹、“云纹”等。这些纹样象征意义依然是祈福,寄予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表现形式上更为生动、活跃、工艺程度更加精细。
(3)以立体形式体现的图案纹样
立体形式的图案主要是线型排列的方式体现。线型装饰纹样是传统服饰中边缘装饰的直接体现,这里的线性除了其本身在几何意义的特征外,其组成图案样式具有宽度和厚度,以立体形式体现。主要体现在晚清时期女子服饰的边缘装饰中,线条在服饰的边缘以强调、重复和间隔的形似运用于女装服饰的装饰中。其中,其运用主要以纯粹的线型形式装饰出现在服装的襟、领、袖口等上。
2.女装服饰纹样的演变
到了晚清时期,女装传承了传统女子服饰的含蓄、内敛、中庸的思想理念;通过色彩斑斓的服饰装饰烘托了女子的美好形象。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纹样远远超过了其本身具有功能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纹样图案在服饰的运用面积面积和位置的扩张。这一时期的图案装饰面积从衣领、袖口、门襟到下摆等无处不在。
(2)装饰图案工艺的精湛。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纹样的工艺将传统服装的基础上追求更加精致和华美。新古典主义的特征在清代女子服饰纹样上也有所体现,表现为不仅传统装饰风格与时代风格相结合,以及将独特的服装个性与文化元素的多元性相统一。比如,服装多表现粗犷、平直的特点,而在面料图案装饰细节上,则尽量表现曲回、精细,以达到亲切感人的效果,衣装上更是绣满了各种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宽阔的衣边作装饰,服饰中的镶、滚、绣、彩装饰的运用达到了顶峰。各种花绦、独立图案、满地花纹、吉祥图案构成了特定的风格样式。这种新古典装饰风格具有深厚的民族基础和社会文化土壤,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
晚清女子服饰纹样的色彩特征
1.色彩的仿生运用
服饰纹样审美形式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服饰文化所蕴含的“自然美”,而“自然美”最突出的审美因素就是服饰纹样色彩的仿生运用。
2.色彩移植与借鉴
色彩移植应用指把与服饰有关的其它姐妹艺术如京剧、绘画、戏曲服饰以及文学、十个等语言有关服饰色彩记载运用到服饰色彩中。在晚清服饰色彩中表现较为突出。在宫廷女装中通常在色彩的处理上,采用京剧服装色彩中“三蓝退色圈金线”或“墨绿圈金线”或“三蓝退色刺绣”方法,形成了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的色彩关系,在民间女装中的“刺绣之服”也是五色绣彩中用金银线的复合色来产生调和色的作用。
晚清时期女子服饰纹样的时代特征
(1)融合民族的审美特征并继承传统。在晚清时期,满汉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在各种纹样图案、吉祥图案构成了特定的风格
样式。
(2)新古典主义的在女装服饰纹样的萌芽和发扬。在晚清时期体现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不仅融合前期女子服饰纹样风格,还兼收了少数民族、西方图案纹样符号。晚清时期的服装材料的运用、工艺等使晚清时期的女子服饰具有浮华、浪漫的气息,继承了传统却又不是其时代特色。
总结
中国晚清时期女子服饰在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注重于写实手法,善于对各种动物、植物仿生改造细。服饰纹样作为一种特定时代文化脉络与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体现出时代的文化、审美和流行特点。
自然经济瓦解范文2
关键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资金;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28
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2002年审查通过必修本)关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时,容易出现一种误解,即认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而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是没有准确理解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间的关系和区别。
资本主义萌芽与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以商品经济活跃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萌芽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但并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二者不能混淆。以下是它们的区别:
一、从概念上看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是指农耕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是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和生产关系。而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及民族工业。中国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土生土长的资本主义,是相对于而言的。
二、从背景来看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处于封建社会内部,由于社会分工扩大,使各自的生产品成为商品,而扩大着交换的范围。民营手工业作坊增多,市场比较繁荣,白银流通和货币关系也得到发展。这些都说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部,是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的诱导,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
三、从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
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以后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成长起来,仍是封建经济的附庸。前缓慢发展着。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差距不大,但发展的结果却明显不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自产生后发展迅速,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尼德兰革命成功后出现了荷兰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发展十分缓慢,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到清朝前期,经历了两个世纪,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还处于萌芽状态。为何发展结果如此不同呢?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君主的权力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如,天主教会和教皇对王权的制约、封建贵族领主对王权的制约、一些封建自治城市对王权的制约等,因此,欧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较,专制力量相对薄弱,资本主义萌芽有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中国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历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到了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极大地束缚了社会的进步,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的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政策上看,西欧主要封建国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增强国力,对内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对外拓展海外贸易,实行殖民扩张,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
特别是明清统治者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如,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等,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严重摧残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资金上看,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如,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圈地运动等方式,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本。而中国的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多用来买房置地,很少把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少必要的资金。主要表现在: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立众多的关卡。
从市场看,在欧洲,政府对内通过一系列措施,积极建立和拓展国内市场,如,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对外通过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因此,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所需要的国内外市场十分广阔。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这使得国内市场非常狭窄。封建地租沉重造成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爆发时,这种萌芽就被侵略者扼杀了。正如同志所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是在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产生,经历了一个初步展、黄金时期、遭受挫折、日益萎缩、被改造的曲折历程。的发展有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两个方面:不利因素:先天不足。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人才、技术落后、规模小,市场狭小等;后天畸形。由于其先天的不足和列强的压制与掠夺,造成民族工业在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呈畸形发展,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有主要是纺织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沿海大城市,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三座大山的压榨。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的压迫和束缚,步履维艰;动荡的政局。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因素: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高涨,使实业救国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四、从特点来看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行业(个别部门)如:纺织业、制瓷业等,一般规模小,采用手工操作,其主要特征就是雇佣关系。手工工场的管理者是富裕起来的手工作坊主,即“出资”的机户。劳动者是丧失了任何生产资料,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别无生活保障,他们与作坊主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即生产资料拥有者与出卖劳力的自由雇佣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一般规模稍大,其主要特征是采用大机器生产。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的民族资产阶级。企业的劳动者是工业无产阶级,即来自破产的农民。
五、从影响来看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明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封建制度衰落的标志和具体体现之一;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但是资本主义萌芽仅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产生,是对雇佣关系的一定发展,在整个商品生产中不起决定作用,在整个城市经济中也无足轻重,而相对于大海般的封建经济,它仅是沧海一粟,对整个社会的进程未发挥什么作用。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前,中国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战主导地位。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封建经济日益解体。中国产生后,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出现了新成分,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中国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诞生并得到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促使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革命的发展:在近代工业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的同时,西方的是科学知识也随之引入。在此基础上,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派,他们的主张为以后的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工业的初步发展,的力量也逐渐成长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自然经济瓦解范文3
《的背景》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的一堂高中历史公开课,也是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的第1课,课文从民族危机的加深、的初步发展两个方面介绍了的背景。在这堂公开课教学过程中有下面一个片段:
师:《》反映了帝国主义怎样的侵略要求?用八个字概括。
生:(答不出来)
师:(介绍)“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课本提到资本主义的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阶段。(屏幕展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师:“商品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在外国市场倾销商品获取利润。“资本输出”是指帝国主义为获取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教师对这两个概念仅作了简要的介绍,没有详细比较这两个易混概念的异同点)
师:“资本输出”有哪些方式?
生:借款、修路、开矿、开设银行。
师:(补充)开设工厂。
(教师出示“清政府与列强借款情况表”,让学生分析其特点。)
生:获利高、年息重、附带条件多、还款年限长。
师:很好。(出示日本《朝日新闻》修筑铁路的一段材料。)这段材料说明修筑铁路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生:给中国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
师:以上材料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资本输出”有四种方式,即争做债主、修筑铁路、开设矿山、开设工厂。
(教师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对“资本输出”这一概念似懂非懂。)
判断分析: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历史现象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事件的本质属性。再认、再现历史概念是近年高考要求学生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本教学片段中教师从《》引出“资本输出”这一历史概念,接着简要介绍了“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这两个概念,最后举出一些例子说明“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在解读概念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比较历史概念的方法来试图让学生掌握“资本输出”这一概念。但是在解读过程中,教师对“资本输出”这一概念表述不准确,“资本输出”不是从帝国主义阶段才开始的。对“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的联系与区别等一带而过,最终导致学生对“资本输出”这一概念只知其表不知其里。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教师对“资本输出”历史概念的讲解不透呢?
首先,教师片面地解读了课程标准和《江苏省教学要求》。对于的背景,课程标准是要求了解产生的历史根源,《江苏省教学要求》是要求了解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探讨产生的历史根源。从这两个文件看,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落在的历史根源,即的初步发展。而“资本输出”属于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表现之一,不是这一课的重点,故教师只是简单地作了介绍。其实,这是教师对课标的片面解读。19世纪末的“资本输出”后果之一是导致自然经济的瓦解,而这正是19世纪末中国初步发展的原因之一。学生只有准确掌握“资本输出”这一概念,才能理解初步发展的原因。
其次,“资本输出”这一概念,属于历史专有名词,教师不易说清、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如果在自己对概念不熟悉的情况下过多讲解,会出现越讲越讲不清楚的情况。另外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比较头疼,于是教师便顺水推舟,一带而过。其实弱化、回避历史概念的讲解,不符合教育教学的实际,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认知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提升。
那么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应该如何讲深、讲透“资本输出”这一历史概念呢?
一是从课标到文本,准确地定位历史概念。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文本是课标的具体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课标,理清课标与文本的关系,文本各个子目之间的关系,历史概念与子目之间的关系,最终准确定位历史概念。如本教学片段中,对于“资本输出”这一概念,要明白它是19世纪末期民族危机的表现,而“资本输出”是发展原因之一,的发展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故这一概念属于本课的核心概念,需要讲清、讲透。
二是从内涵到外延,清晰地认知历史概念。概念的内涵是指事物的特有属性,对历史概念而言,就是这一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性质。概念的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包括历史事件的时间、空间、目的、影响、意义等方面)。本教学片段中,“资本输出”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指利用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这一概念的外延包括:时间在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是在垄断帝国主义阶段之后;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主要方式是开设工厂、提供贷款、投资铁路、办厂等;影响是一方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另一方面导致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市场。这样就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资本输出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是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三是从已知到未知,合理地解读历史概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从已知到未知。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教学片段中,学生对“资本输出”这一概念比较陌生,而对于“商品输出”这一概念,在必修二中有详细介绍。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表格,从“商品输出”准确解读出“资本输出”这一概念。通过完成这个表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就一清二楚了。
四是从具体到抽象,形象地阐释历史概念。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在概念解读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可以利用“清政府与列强借款情况表”“日本《朝日新闻》修筑铁路的一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并适时加以点拨,让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即“这种通过贷款、开设工厂等侵略的方式就是资本输出”。这样形象地阐释历史概念,学生容易理解。
五是从理论到实践,有效地掌握历史概念。古罗马政治学家、教育家西塞罗曾说:“光懂得深奥的道理是不够的,还应当善于运用它。”历史理论、概念抽象程度较高,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解释,学生是难以掌握的,必须通过学生的实际运用深化理解。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及时地设计一些与历史理论、概念有关的练习进行训练,以帮助学生及时消化、巩固概念。如“资本输出”这一概念,教师讲完这一概念后可以通过下面一道例题来进行巩固。
【例】(2007年江苏高考)的产生先于中国资产阶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资本输出
B.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
C.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束缚中国资产阶级
自然经济瓦解范文4
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是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
1.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
2.内容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即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第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亚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庸国。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第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亚非拉被侵占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和掠夺性的贸易,瓦解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经济,把当地经济都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一是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越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起来;二是指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其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它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形成的。
1.开始形成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加速了殖民侵略的扩大。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英国在17~18世纪先后战胜荷兰和法国,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国的地位,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初步形成 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先后扩展到美、法、德等许多国家。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国家、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之成为经济附庸,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3.最终形成 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地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征服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急剧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实行相应的变革,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各国争先恐后地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
1.形成原因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必然导致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二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不仅要求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还要求向海外输出剩余资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形成过程 从15世纪新航路开辟起,世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扩张,到20世纪初,亚洲被分割完毕;19世纪晚期,非洲瓜分完毕;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属国。
3.时间与标志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已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它包括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三个部分。
自然经济瓦解范文5
一、贸易差额思想的起源
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封建制度瓦解,代表新兴政治力量的民族国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新的经济力量——商业资本日益兴起。这个时期的商业资本已经成为不断冲击自然经济并因此而发展壮大的力量。重商主义就是这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剧烈变化在经济理论和政策上的反映。
“贸易差额”概念最早出现在1549年的《使英格兰王国繁荣富裕的政策》论文中,当时该文使用的是“贸易剩余”这个词。此后,“贸易差额”一词频繁地出现于17世纪最初几十年,弗朗西斯·培根于1615年使用了这个词。在许多场合,贸易差额代表商品贸易差额。尽管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列出了收支差额所有各项的明细表,但却迟迟没有为此创造出一个新词。1697年,波勒克斯芬才开始使用“账目差额”一词,詹姆斯·斯图尔特于1767年首次使用“收支差额”一词,在此期间,人们在讨论贸易差额时,常常是指“收支差额”。这里面有特殊的原因,按照熊彼特的解释:在当时的情况下,贸易差额是最重要的项目,也是最容易处理的项目,因此,一个实际上关心收支差额的经济学者,很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贸易差额上。
此外,当时的巨商大贾、政府官员、学者都认为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本国商人、制造业和航海业为获得足够多的利润而不断扩大业务的结果是必然地会和其他国家发生经济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军事冲突,政府要维护本国利益,就必须保持国家强大。国家积累财富的途径除了对外掠夺之外就是贸易顺差,而贸易顺差则是最可靠、最有效地积累财富的途径。贸易差额的思想由此产生。
二、贸易差额思想的主要观点
早在四百多年前,重商主义者就着重研究了贸易收支问题。他们把研究贸易差额的重点放在金银的输入和输出上,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获取财富的真正源泉,必须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以保持对外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者首次采用了贸易顺差这一概念。在他们看来,财富并不在于保有更多的金银,而在于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保有更多的份额,通过贸易差额获得的一定数量的白银比新开采出来的同一数量的白银更能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贸易差额是增加一国在世界财富总额中所占份额的唯一手段。然而,在如何保持顺差问题上,重商主义者们产生了分歧。
以英国的斯塔福德(Stafford)和法国的孟克列钦(Montchrestien)为首的早期重商主义者们认为,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外贸易顺差,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入本国;而在顺差中流入本国的金银必须窖藏起来,以通过金银积累实现国家力量的增强。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国力,应阻止本国金银货币外流,禁止金银输出。因此,早期重商主义也称为“货币差额论”。以托马斯·孟(ThomasMun)为代表的晚期重商主义却认为,国内商业只是对外贸易的一种辅助,并不能使国家致富,只有对外贸易才是使国家致富的手段。他说:“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托马斯·孟还进一步提出了贸易差额论。他认为,在对个别国家的贸易中,应该允许贸易收支逆差存在,只要总的贸易差额保持顺差就可以了。为此,他提出了增加本国的商品输出和减少本国对于外货的消费的特殊途径和手段。
三、关于贸易差额思想的一些简评
在经济思想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这两大对立的思潮一直贯穿于其中。重商主义是最早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体现,后者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对贸易差额思想持有不同的观点和评价。
(一)李斯特的贸易差额思想
自然经济瓦解范文6
机械工程这门学科主要是用来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维修中遇到的各种机械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它主要以自动科学(数学、力学等)和技术科学(设计学、材料学、制造学)为理论基础的。机械工程学科的两个重要内容就是机械学与机械制造工程学,机械学对应于机械系统从构思到实现的设计阶段,机械制造工程学对应于制造阶段。
2机械工程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互动
2.1社会生产和社会进步需要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
自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在英国发起以后,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便开始了:蒸汽技术革命。纺织机械行业是最先应用蒸汽技术革命的行业,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便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蒸汽机的大量使用使工业生产实现了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化方向的转变。蒸汽技术革命是资本主要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蒸汽机被广泛应用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开始大幅度的提高,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整个工业生产机械化的进程。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大生产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进行,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因素就是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
2.2机械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英国是发生工业革命最早的国家,由于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引进了机械化,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在英国提高较大,据相关资料显示,从1770年到1840年,这短短的70年,平均劳动生产率在英国提高了近20倍,其工业生产值占到了世界工业产值的50%左右,成为了“世界工场”。在近一个世纪内,很多国家都是用机械工业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机械工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靠机械工业的发展带动的。
2.3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的。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等等,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因素。而在这些因素中技术因素是最根本、最主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就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而言,机械工程的发展是推动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工业比重正在一步一步的增长,农业比重正在不断的下降,并且农业的发展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着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2.4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生产方式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机械工业推动了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被机械大工业的发展彻底的瓦解了,机械工业开始逐渐的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命脉。
2.5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是中国社会近代人们意识形态开始变迁的第一个。中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受到了的大力推动,同时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也为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虽然中国的最终失败了,但在这期间好多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开始在中国渗透,为我国后来社会意识形态的突变创造了基础。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不但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使社会物质基础不断的得到积累,同时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传感器、通信技术等一些高新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市场的需要也开始出现了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未来的机械工程的发展将以提高机械加工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来研制和发展一些新的机械产品。根据本人多年的学习经验预测未来的机械工程的发展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机械工程的信息化;2)机械工程在设计技术上的现代化;3)机械制造技术将向精密制造、绿色制造和成形制造的方向发展;4)机械制造工业的虚拟现实技术将不断完善;5)先进的机械制造生产模式将不断的出现。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