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化设计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化设计策略范文1
关键词: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1 绿色建筑设计及意义
推进绿色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设计、运营维修及拆除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能源和资源(土地、水、材料)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其含义有二:第一,从效果特征上看建筑设计对于使用者来说,应该是舒适、健康和安全的;第二,从运行特征上看,建筑设计对于社会来说,应该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建筑施工企业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使用一定的机具和物料,通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将图纸上的“建筑”进行物质实现的生产过程。绿色建筑设计实质上是以保持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为目标,对工程项目设计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并严格实施,确保设计过程安全和高效、产品质量严格受控的方式方法。所以绿色建筑设计不再只是传统设计过程所要求的质量优良、安全保障、设计文明、CI形象等,也不再是被动的去适应传统设计技术的要求,而是要从全过程出发,去统筹规划设计全过程改革传统设计工艺,改进传统管理思路,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设计过程中降耗、增效和环保效果的最大化。当然与传统设计相比,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更高,但其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更低,可以通过在设计阶段采用被动式的低耗高效技术减少投资增量。可以认为,绿色建筑设计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设计中应用的主要体现,建筑设计总体框架由设计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设计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
2 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优化策略运用分析
2.1 节地与室外环境-科学的规划设计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住宅区附近的建筑热环境产生的原因很多,以外部气流的流动为主要,加之住宅区周围辐射系统的影响,住宅区的室外环境可能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热岛”效应。该现象通常出现在夏季,一旦发生,不仅会使生活在这里的人出现不适,如果与小区通风不畅的因素叠加,还可能产生光化学烟雾,加重空气的污染。因此,合理的规划与设计,选择屋顶绿化、墙壁垂直绿化和设置水景等绿化方式,对于避免热岛效应的影响,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效果非常的明显。
2.2 节材与资源利用-合理使用建筑材料
设计时尽量就地取材,选择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建筑材料,包括无放射、低挥发、低活性材料;另外,对油漆、胶水、粘合剂、地板砖、地毯、木板和绝缘物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性能优良外,还要强调没有毒性物质的释放,特别注意混凝土外加剂的选择。
2.3 节水与节能-水资源循环利用及可再生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符合绿色建筑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小区的水系统水质和水量的前提下,设立中水处理及回用系统,水系统将生活废水、冷却水、无达标排放的生产污水等水源经物化或生化处理,达到国家生活用水水质标准,然后再回用于厕所冲洗、灌溉草坪、洗车、工业循环水及扫除用水等。
可再生能源利用近年已得到大力推广,其设计要点是结合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条件、资源条件,根据设计项目的使用功能,进行多方案比较评估,选择合理的技术类型。近年来各地根据具体实际条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导则及激励政策,可以预见这一领域未来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3 探索与实践-建科苑小区绿色建筑设计
建科苑小区为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危旧房改住房项目(见图一),设计目标为二星级绿色建筑。建筑基地为拆除20世纪70~90年代建设的旧建筑后平整的场地,用地局促,设计受周边条件限制较多。在本工程规划设计中,经过充分论证,多方案比较,采用了以下技术手段,顺利通过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评审:(1)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室外风环境、室内通风、日照等进行模拟分析,根据模拟分析结果相应调整总平布局及户型设计,使小区室外通风路径顺畅,室内有良好的穿堂风,满足国家规定的日照标准要求;(2)景观植物配置采取本土化措施,所选植物种类均为本地植物,适应本地气候,同时采购、维护成本均较低;(3)地下室顶板设置光导管,将自然光引入地下车库,减少地下室照明耗电;(4)墙面立体绿化与建筑立面一体化设计,既丰富了建筑造型元素,也降低了外墙辐射受热;(5)结合外立面造型设计,利用凹凸有致的构件形成丰富的自遮阳,同时利用外挑阳台立面挑板立体绿化等降低太阳辐射热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6)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用水量,在屋顶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住户集中供应热水,不足部分经过计算及日照模拟分析,在部分阳台外侧设壁挂式太阳能集热板;(7)使用能量回馈型电梯,将电梯轻载上行或下行所发电量经处理后回馈到住宅供电系统,供其他用电设备使用,最高可节电70%;(8)建筑护结构构造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热辐射镀膜玻璃窗、外墙热反射涂料、屋顶泡沫玻璃隔热层等材料,经计算可节能60.5%;(9)其他应用的技术如照明节电、智能控制、节水器具等,对降低能耗也有明显效果。这种系统化、集成化适用技术的应用,由于主要是低耗高效的被动式技术,经过精细化的科学设计,成本增量不高,但效果明显,顺利通过二星级设计标识评审,建成以来的运行效果反映较好。
图一 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危旧房改住房项目总体鸟瞰图
4 结语
当前,绿色建筑设计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建设单位、社会公众认为实现绿色建筑设计需要投入大量的投资增量,这种观念的误读,是目前推进绿色建筑的主要阻力。对设计者而言,必须尽快改变粗放型的设计模式,因地制宜采用精细化的技术路线,将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运用融合到住宅小区建项目管理的设计工作中,才能与时俱进,适应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勇.室内装饰材料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绿化设计策略范文2
[关键词] 老年人;旅游用品;设计;市场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077-03
[作者简介] 徐 彬,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与设计教育;
江小浦,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与设计教育。(江西 南昌 33003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还是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市场和老年产业如同老龄问题一样,已成为当前和跨入21世纪的社会热点问题。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作为一个消费群体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年旅游以其旺盛的市场需求、快速的增长速度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已发展成为出游率相对较高、出游时间较长、旅游消费较高的细分市场,并将成为未来的重点市场。据中国老龄委的调查,发达国家旅游者人数中老年人占到6成,而我国老年人旅游的比例还不足3成,我国老年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开发老龄人口旅游市场,振兴老龄人口旅游产业,已成为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给旅游市场带来的启示
根据有关报道,我国目前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亿,占到总人口比例的10.2%,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并正以每年3%速度急剧增长。有些城市所占比例还要大一些,如长沙市目前有60岁以上老人82万人,占总人口的13.5%。预计到2014年我国老年人数将超过2亿人并开始进入迅速增长期,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会是17%。现在是世界上每5个老人中就有1个中国老人,到了2030年将是世界上每4个老年人口中就有1个中国老人。目前中国老年人消费能力每年达3300亿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业内人士称:今后中国老年用品市场随着老年教育、老年旅游、老年健康护理和老年家政服务等的进一步完善将以年均过亿的速度增长,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因此,努力开发“银色”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发展的新机遇、新的增长点。
从老年人口的心理特点来看,老年人在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了大半生,退休后他们最怕被社会所淡忘和遗忘。许多老人对社会怀有极强的责任感,只要他们感到自己还能被社会所接纳就足够了。另一方面,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休闲和学习方式,在本质上是人类自我丰富、自我发展和自我肯定,把自己融于人类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形式。这样老年人选择旅游便成为一件自然的事了。
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1998年以来我国旅游的外国旅游者年龄结构来看,45―64岁的占全部来华旅游者的34.7%,超过51岁的老年人的占全部来华旅游者的22.3%,仅次于商务旅游活动为主的中年组的46.5%。根据最近一次世界老人年旅游大会的资料,美国人口中约有1/5的人年龄超过55岁,他们当中有47%的人有过远程出游的经历。可见,老年人已构成了旅游人口中颇具规模的一支队伍。
从老年人的消费水平来看,在旅游人群中,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并不低,而且消费潜力大,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另外一方面,他们的开销却比年轻人少得多,子女已远离他们、社会保险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所以,许多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往往选择昂贵的航空和游船来旅游,给旅游企业带来高额利润。
从我国自古有尊老爱老的习俗来看,如据对北京、上海几家大的旅行社办理中国公民出国旅游老人情况的调查,其中相当数量的人是子女出钱为老人实现“旅游梦”。此外,我国许多高收入老年人依靠自身储蓄,也可四处游历甚至境外旅游。
二、我国老年旅游用品市场状况和需求分析
有投资者说:“人类在18世纪发现了儿童,19世纪发现了妇女,20世纪发现了老年人。”老年市场的迅猛崛起,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新一轮投资。市场投资者通常把目标群体锁定在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强盛的年轻一族,却将看似冷门但颇具潜力的老人用品市场给忽略了。但在发达国家,老年人用品市场早就成为未来十大市场之一。中国的老年产业扑面而来,为政府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商机。老年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即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品和服务的产业,它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等多种行业。据统计,目前我国老年人数量已达1.5亿人,按照每人每年消费1000元保守计算,老人用品市场价值已达1500亿元,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老年人用品的市场供应仅有500亿元,且多集中在保健品领域。对其他的老年用品基本属于空白状态,尤其是再旅游用品方面更是一片空白。由于老年人用品尚未形成成熟市场,相关产品通常缺乏同类比较,更缺乏价格参照物,因此老年人用品定价也较为主动,保证了这一行业的利润空间。同时由于市场尚在培育期,各种产品均有待开发,因此产品“撞车”现象也极为罕见,也就是说竞争远远还未形成,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据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课题组的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老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认识缺陷。很多企业认为老年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低,从而采取观望态度,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政策“不落地”。即政府只有原则性的政策,在老年产业所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3.规模层次“小而低”。现阶段传统老年产业涉及的产品及服务单一,层次低,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而现代老年产业涉及的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开发。4.产业标准缺失。目前市场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家庭服务业中的服务标准等问题的大量存在。虽然老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在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年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1.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年产业。家庭代数的减少,表明老年人单独生活的家庭即所谓空巢家庭增多。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旅游用品主要指在旅游时必备或者说应该常备的生活、娱乐、安全、记录等方面的物品。比如旅行专用的服饰、背包、手杖、太阳镜、遮阳伞等等……虽然老年人旅游被行业逐渐关注并日渐红火,但是我国现在适用于老年人的旅游用品却非常缺乏,几乎没有专门为老年旅游者量身定做的旅游专业用品。现在的旅游用品商店经营的旅游用品大部分是针对市场主流消费群体而设计的,比如一些专业户外野营设备商店经营火暴,商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可是绝大部分经营的是年轻人的专业用具。很多老年朋友依然在为外出旅行做准备时为买不到自己称心使用的用品犯愁,主要问题是忽视了老年游客的特殊需求,安全性、方便程度、舒适性等几方面都有待提高。以旅行背包为例,为了能装下旅行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用具,大部分容积都较大,背带足够坚韧但不够舒适。我们不难想象,一旦老年游客要从背着的背包里拿取物品时会有多么的困难,对于老年人来说,将一个硕大的背包从背上放下来或者从地上再次背回到背上去都是非常困难的,甚至稍不留心就会导致腰部扭伤。还有老年人专用的旅行服饰设计基本空缺,一些常用老年人服饰没有考虑老年人行动不便因素,穿脱起来比较麻烦,应该考虑使用方便的拉链和尼龙搭扣,这样在旅行运动出汗或者感觉寒冷时易穿易脱。因此,老年人专业旅游用品设计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做。
三、老年人旅游用品的设计原则
老年人用品有其特殊要求和特点,目前在老年人用品上根本就没有从这方面有所考虑更谈不上设计。总的来说,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设计老年用品不仅仅要研究老年人的生理状态,还要充分理解老年人得心理和消费习惯。我们可以得出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和特征有如下几点:1.消费自主性强,老年人属于纯消费人群,经济独立、消费自主,可即时消费。2.消费习惯稳定,消费行为理智,易形成稳定购买习惯,这类习惯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并具有较高的店铺、品牌忠诚度。3.商品追求实用,购买商品强调质量可靠、方便实用、经济合理、舒适安全。至于商品的品牌、款式、颜色、包装装潢,则为第二位。4.消费地点就近,为避免过多的交通劳累,愿意到离家较近的店铺购买商品。消费喜欢结伴,老年人为排遣寂寞,愿意结伴行动,多“扎堆”消费。5.对广告的依赖程度一般,老年消费者心理成熟、经验丰富,他们更相信口碑宣传或自己亲自选择、体验过的产品,故经营老年人市场可节省大量广告费用。
由于老年人的旅游需求日趋高龄化、多样化、层次化,老年旅游用品的设计必然要满足这些需要。在充分研究老年人的旅游特征和空间行为的前提下,结合市场营销的理念,我们又总结出老年人旅游用品的几个设计准则:
1.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审美习惯和生理使用习惯。老年人的用品在设计上不宜追求高科技感的形态,一般应该以稳重、质朴的形态为好;在色彩上,过于鲜艳饱和的色彩也会招致老年朋友的反感,色纯度与色明度较低的色彩会受到老年朋友的青睐,老年人对产品的色彩更加倾向于“优雅、沉稳、高贵”;而老年人用品的材料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国老年人偏爱原生态材料的特征,使用如竹、木、纸、皮等天然材料,少用冰冷生硬的金属或者塑料,这样会更让老年朋友有心理上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从生理角度来说,老年人耐力不如年轻人。手脚也不那么灵便,应该选择更舒适更柔软的材料。以老年人的旅行背包为例,背带应该更宽并有柔软的护垫,减少对肩部的压力。
2.方便易携带。重量轻、体积小、方便携带是老年人用品的一贯追求。由于老年人力量和耐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可能在旅行中背负过于沉重的旅行用品。为减少他们的旅行负荷,老年人的旅游用品应该采用更加轻便的结构以减轻自重,或者选用轻质材料。另外尽可能的在设计上要考虑能通过简单的拆装或者折叠迅速的减小体积,这样更便于携带。
3.坚实耐用。老年朋友对商品的坚实耐用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偏好。作为年轻消费者的心态而言往往认为商品的时尚与否是非常重要的,而老年消费者则不然,他们不会仅仅关注商品的外在表现,往往更注重商品的内在质量。就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年轻消费者往往选择商品的口头语是“……真酷、真炫、真漂亮、真时尚”,而老年消费者则是“……质量好,很耐用”一样,老年消费者更希望他们选用的商品能长期使用,最大可能的发挥功能,不希望在同一类商品上反复投资,这也符合老年消费者长年以来在生活中养成的购物习惯。一旦经他们使用后认定质量过硬,坚实耐用,会迅速地在老年群体当中形成良好的商品口碑。
4.安全可靠。老年游客对旅游用品和用具的依赖大于青年游客,他们往往重心不稳,易摔倒造成骨折,而且身体的灵活性也大不如前,所使用的旅游用品如果发生状况对老年人来说往往是非常危险的。以手杖为例,老年游客的手杖几乎相当于一只脚的作用,在行走攀登的时候起着支撑相当一部分身体重量的作用,一旦发生断裂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为老年游客设计的用品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5.操作简单,易于掌握。这类针对老年人的用品操作界面应该简洁明晰,一目了然。老年人视力、记忆力和对复杂操作界面的领悟能力都有所下降,操作过于烦琐的人机操作界面常常会导致老年朋友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下手。现在很多商品在设计上追求时尚新异的操作界面,或者一键复合多种功能,还有的操作界面上的文字使用减缩写的英语,以及标注的使用方法文字过于细小密集,这都会使老年朋友不能迅速地掌握使用方法,或者无法记住复杂的使用程序。尽可能要考虑在设计上简化操作程序,用一目了然的图形替代或结合文字说明使用方法,功能键和使用功能对应明确清晰,减少产生失误操作的可能。
6.多种功能组合。由于老年人旅游的用品需求比较多样,为旅游活动需要准备的用品往往多而杂,加之记忆力又有一定程度的衰退,因此将多项老年游客对旅游用品的功能需求整合在一个产品当中是比较可行的选择。这样可以减少老年游客旅行携带大量的必备用品和休闲装备,还可能会节约这些装备的采购成本。以手杖为例,除去手杖支撑身体的基本功能外,可以结合简易的休息椅、雨伞、照明电筒、求救呼叫器甚至钓鱼竿、急救药品盒等。这样既能满足行、坐、遮阳避雨的要求,还能满足休闲娱乐的要求,必要时还可以应急照明、紧急呼救或自救。
7.价格定位合理。老年朋友大多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有多年购物和消费的经验和知识,对商品的选择和购买趋于理性。在购买前常常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充分了解了市场行情,对整个商品做了全方位的比较之后才决定购买。现在大部分老年游客朋友年龄处于55-70岁之间,也就是说他们是经历了从解放前到解放初期经济紧张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时期。尽管现在有自己的经济储备并且具备较好的经济条件,但是历来所养成的勤俭节约的生活观点和购物习惯没有变。所以对于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而言,商品的价格是否低廉,是否物有所值,是否经济实惠,是老年人购买商品重点考虑的因素。
四、结语
老年旅游用品市场的巨大需求和产品设计的空白之间巨大的反差,给了对老年旅游用品的设计提供了巨大空间。精心细致的、人性化更强的、针对性和范围性更明确的设计将大大提升老年旅游用品的市场规模。设计应该说,老年人旅游用品的设计和开发很有必要,也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只是老年人具有自己的认知特点,这一方面是以为他们年轻时所处的年代带给他们认知的烙印,另一方面年龄的因素也决定了他们不同于年轻人的认知。因此设计者应该研究和了解老年人的认知特征,老年人旅游用品的交互应该符合与利用这种特征。只要设计者悉心观察老年用户的使用需求,就一定能设计出老年人满意放心的旅游用品。老年人旅游用品市场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乐建军.旅游用品的设计制造及市场开发[J].科技创业月刊,2006,(4).
绿化设计策略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教学;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关键,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成为每个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优化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见解,在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使学生独特的创见和敏捷的思路与教师的智慧汇于一处,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亮点,使课堂教学更为充实而鲜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内容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因为思维成熟度的原因或者对问题情境的陌生使一些探究活动停滞下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及时通过活动设计将较为抽象的思维材料转化为具体操作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触摸数学,参与数学再创造活动。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时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出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说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学生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同意。”我又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阐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说:“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面积肯定不相等。”又有一个学生说:“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与它们各自的底和高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几人一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明。”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通过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结论,交流汇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要求。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只有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才能引导学生在拟人化的世界或者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知识、实践操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猜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可以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利用你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教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提问,给学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更有效。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降低思维的难度。即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例如,教学六年级“数的整除”的复习课“在2、4、5、8、12中,你认为哪个数与众不同”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检索已有知识,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实现“再创造”做好了充分准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调动起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了,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绿化设计策略范文4
一、前言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郑州校区),以下简称为郑州新联,是经河南省政府同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普通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被纳入郑州新联的课程体系中。
独立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又不同于高职高专,因此,独立学院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既要有学院的独特发展特色,又能满足于市场的现代化要求。在分析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前提下,从课程结构体系、社会需求、学校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探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和措施,以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郑州新联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构成现状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基石,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很好的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1]。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郑州校区的旅游管理专业开始近五年的时间,还处于初创时期的摸索阶段,很多的方面有待改善。从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结构看,分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公共基础课,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概论等专业基础课,旅游礼仪、旅游美学等专业选修课,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方向课,以及专业实习。
三、分析郑州新联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培养目标问题
郑州新联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掌握并具备丰富和扎实的旅游管理、旅游资源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部门,从事旅游管理、资源开发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把培养目标重点放在了培养理论性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的目标上,培养的目标定得太高。这就需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发展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以培养出理论知识优越于一般本科院校,实践操作能力不逊色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课程结构。
(二)课程开设门数和学分比例分配不协调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基本上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各校课时比例不一,但差距不是太大,大致为公共基础课占课时的41%—43%,专业课占37%,选修课占20%左右[2]。从郑州新联旅游管理课程开设门数和所占学分来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开设门数比例分别为33%、27%、27%、12%,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的学分比例分别为44%、27%、14%、12%(资料来源于郑州新联教务处相关材料)。而且,在旅游管理专业所修科目的总学分中,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分过高,高达44%,专业课所占的学分较低。
(三)开设课程的时序安排违背课程内容的逻辑性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3]。每门学科的课程内容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如果忽视了这些联系,就会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成为肤浅的或者说是片面的。从分析每学期安排的课程得出,郑州新联第一学年、第二学年课程设置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第三学年、第四学年课程安排以专业课为主,导致整个课程结构成层次分化,违背了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
(四)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郑州新联的实践教学设备只能满足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其他的课程教学设备还未到位,例如模拟导游课程,缺乏导游模拟软件或者是导游实习基地。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和景区经营与管理这两门课程,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理论知识就变成了死板的课本知识,缺乏灵活性。校外实习基地,目前仅在上海和厦门的星级酒店,缺乏旅行社、旅游景区的实习基地。
四、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一)优化课程目标,体现学院独立发展特色
一般的独立院校大多沿袭它所依附的高校的课程体系,把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培养理论性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上。作为介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独立学院,应调整其培养目标,以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加之旅游管理本身的专业要求,其课程目标更应该注重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4]。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培养出和普通本科院校相当的旅游管理人才,又不逊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优化课程开设门数和学分比例
国外如欧洲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语言课,四类课程所占比例大致为33%、50%、8%、8%,以上比例均未计毕业论文和实习[5]。通过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门数和欧洲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门数的对比,可以看出欧洲旅游管理专业比较注重专业课程的开设,比重占到了50%,而我国独立学院专业课程的开设,比重只占到27%。而且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分过高,专业课所占的学分较低,会造成学生为争取学分而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应该重新调整旅游管理课程开设门数,使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开设的门数比例协调,使在校的旅游管理学生不仅能学到广泛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学到与专业有关的充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三)优化课程时序衔接
每门学科的课程内容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应符合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首先,独立学院旅游管理课程在设置传统科目的基础上,要注意建立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学科。其次,改变传统大一、大二学习公共基础知识,大三、大四学习专业课的传统教学计划,在新课程设置计划中,可以适当的将一些专业课穿插在公共基础课中,让学生在掌握公共基础理论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专业课程和专业特色,提前产生对自己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兴趣。再次,对于实践课程的安排,应该放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之前,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掌握操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再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把实践技能综合在一起,强化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四)优化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学生开阔视野、培养专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场所[6]。实践基地的建设包括包括学校内各种实训室的建设,如模拟导游、模拟中西餐厅等实训室,同时也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目前郑州新联的实践基地只有模拟中西餐厅、模拟客房服务的实训室,在模拟导游、模拟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实训室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以满足旅游行业对这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校外的实习基地只有上海、厦门的星级酒店,学校还需要积极的和校外的景区、旅行社单位协商,以满足旅游管理景区方向和导游方向的学生的实习需求。
绿化设计策略范文5
在城市活动空间生物气候设计研究中,可以将围合形成城市活动空间的各类物质形态要素(例如建筑界面、绿化、街廓设施等),定义为城市活动空间的“气候界面层”。一个符合生态气候学的居住区园林空间“气候界面层”,能够有效抵御恶劣气候因素,防止和阻隔极端气候条件对活动人群舒适感的不利影响,并能有助于引导室外人体舒适性气候要素“便捷”地进入居住区园林空间,实现在空间、时间2个维度的合理分布。
2重要性
基于生物气候学理论的居住区园林设计,有利于创造气候舒适活动空间、低能耗的环境控制系统和保护地域特征,从生态效益、使用功能和美学观点上看,都体现其重要性。通过对区域气候的利用和局部改善,充分利用气候能量,从而降低传统能耗,结合建筑的生物气候设计,创造低能耗的环境控制系统[4]。生物气候设计关注地域气候对生物活动的影响,研究分析地域气候,并借以作为设计的限制条件和设计灵感,对地域气候做出反响,形成有独特地域视觉特征的景观。
3设计策略
生物气候设计属于被动式低能源设计方法,在建筑和园林的营造、使用到消亡的过程中,建立被动式系统优先配合主动利用系统的共同作用,结合气候创造舒适的建筑园林,在表现上形成独具地域个性的景观,从而有利于提高景观多样性。生物气候学理论在居住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场地的微气候分析与评价,以及通过园林空间布局和景观元素组合改善场地微气候两方面。
3.1分析与评价依靠一定的分析方法、观测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如生物气候分析图、遮阳分析图、热湿指数分析等,对收集到的居住区气象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明确其与人体生物舒适感标准之间的差异,使设计者对居住区园林设计场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评价,并找出气候舒适区、气候“敏感区”(如通风不畅区、不利风易发区、热岛高强区等)[5]以及由于设计场地周边建筑空间布局不当而形成的各种影响舒适感的气候问题。
3.1.1风场。居住区风场的分布状况与邻近建筑形态作用关系密切,最有效的分析方法是借助风洞模拟、CFD模拟等计算机技术,也可以通过现场的实际测量进行研究。另外,可以按照城市空间中风的分布规律,对居住区风场作定性分析。风场分布状况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找出夏季舒适通风区和通风不畅区、冬季避风区和寒风区和涡流、乱流等不利风易发区。
3.1.2日照。日照状况会影响到园林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水平,并关系到太阳辐射增温、遮蔽降温、局地微风创造等生物气候设计策略的实现。居住区园林空间的日照状况与临近建筑形态和空间中绿化情况密切相关,要充分分析日照阴影的时间性,利于通过园林活动空间布置使阳光和阴影“恰当地”出现在需求的位置上。
3.2改善基于场地微气候的分析与评价,尽量把园林活动空间布置在气候舒适区,并明确设计场地所处的气候类型(例如湿热气候区、干热气候区、温和气候区等)和需要解决的气候问题,对照人体舒适度标准,确定场地生物气候设计的具体任务和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通过对居住区园林空间的某些“气候界面层”的设计(例如绿化、水体、廊架等)。这部分工作要求设计人员对不同生物气候控制策略的原理和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必要时可以通过一些概念式的分析图来辅助思考。
3.2.1地形的利用。利用地形的起伏,形成类似于坡地的日照和避风效果[7],有助于遮蔽降温、防冷风避寒、太阳辐射热的控制等生物气候设计策略的实现。在居住区园林设计中,可以采用下沉广场、人工草坡、地下室和地下廊道等做法。对地形的设计,还要注意温度的“局地倒置”现象,避免在冬季的早晨形成“冷湖”。对于这种现象的一般解决方法是降低空间的“围合”程度,利用使围合建筑底层局部架空、设置开口等设计手段。
3.2.2绿化的作用。绿化除了具有调节温湿度的作用外,还可以通过形态设计实现对风的阻挡、蒸腾降温、产生林地风和遮阳遮雨等生物气候设计策略。在居住区园林设计中,绿化布置要与具体的生物气候设计策略相对应,通过选择并利用植物的种类、高度、枝叶的疏密程度、季节和变化规律以及种植、组合方式等,来有计划地“配置”空间中的日照与风的分布状况,充分发挥其调节、优化小气候环境的作用。同时绿化的布置也要与园林活动场地、休息座位设计结合在一起考虑,以便更有效发挥其遮阳遮雨作用。
3.2.3水体的作用。水体不仅是园林设计中重要的景观要素,同时由于具有特殊的气候调节特性[9],使其成为一些生物气候设计策略实现的重要手段。水体的气候调节作用除了增加环境的湿度外,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水分蒸发,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形成温度差,进而形成小的空气环流,产生局地微风[7]。在居住区园林设计中,水体的具置、水体的形式、水体的表面积等都将影响其气候调节作用的发挥,应注意几点:对于气候调节作用,水体的蒸发表面积比水体容积更重要;水体尽量布置在阳光下;流动的水体形式(如喷泉、瀑布等),其降温增湿效果比静止的水体形式要好;在对靠近建筑或人休憩区域的水池进行设计时,应用植物来阻挡水面的热反射。
4总结
绿化设计策略范文6
在规划主题的引领下,项目组本着“以人为本”、“特色鲜明”的规划原则,形成基于各自主题的城市设计策略,并成为本次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1基于“活力”主题的设计策略
1.1多元的功能城市的活力最主要的还是通过多元功能来加以体现。现代城市设计要求塑造“二十四小时的城市”,最核心内容即为体现功能的复合。本次城市设计基于建宁路现状,将其沿线分为多个功能区域,每个区域又有各自的中心与重要节点,最终呈现“一轴四区多节点”的功能结构,从而体现多元的功能。其中四区分别为:(1)中央门现代商贸区(中央路———紫竹林路):以现代商贸为特色,规划主题“智慧商贸,乐购中央”;(2)钟阜路商务研发区(民生街———紫竹林路):以商务研发为特色,规划主题“铁领商务,创意金川”;(3)四平路品尚居住区(护城河———民生街):以品尚居住为特色,规划主题“宜居生活,盈彩四平”;(4)阅江楼文化休闲区(仪凤门———护城河):以文化休闲为特色,规划主题“山水休闲,人文阅江”。多元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水平方向,还体现在垂直方向上。城市设计要求,在重要节点处的高层建筑区域也实现功能的多元混合,从上到下可分布酒店(公寓)—办公—商业(休闲)—停车等多种功能,从而打造城市综合体概念。1.2丰富的界面丰富的界面也是实现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本次城市设计界面控制主要通过开放空间、界面引导、高层塔楼控制来实现。(1)开放空间开放空间体系主要由线形开放空间和节点开放空间组成。其中线形开放空间结合建宁路现状,民生街以东以商业和办公界面为主,考虑相对人流量较大,需要有较大的集散广场,沿线开放空间预留相对宽阔,基本保证连续20米左右宽度的开放空间。民生街以西以住宅和其他混合界面为主,街道空间相对狭窄,主要结合局部待改造区域及节点加以拓宽,保证街道活动的丰富。(2)界面引导界面引导主要考虑沿街界面的统一性、开放性和连续性。其中对建筑界面的统一性控制,城市设计考虑建宁路道路曲折,新建与保留夹杂,退线难以统一,为确保沿线界面的统一连续,对沿街界面的控制实现多元融合方式。首先,区段整合、整体统一。也就是说以区段为单元进行整合,保证整体统一效果,开放空间的设置在变化较大的地段建议加以调整,以保证界面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其次,新老协调、软硬融合。由于建宁路现状保留建筑本身界面并不整齐,前后错动较多,规划建议新建建筑后退距离需要与两侧现状建筑相协调,部分局部难以协调的区域,建议采用树阵等软质界面融合的方式加以调节。界面的开放性主要考虑公共界面的开放和私密性界面的控制。界面的连续性主要考虑景观视廊及连续街墙的控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控制对沿线的建筑界面提出具体的控制要求。(3)高层塔楼控制高层塔楼的控制主要包括节点高层的选址及退线控制。对于节点高层的选址,城市设计提出动态视线的分析方法加以确定,由于建宁路本身线形不笔直,而是相对蜿蜒曲折,因此必须分析不同角度下街道视觉的感受变化,重点加强视线转折处的处理,在视线焦点处处理高层建筑的选址。高层建筑的退线控制,则结合两侧建筑高度控制及街道高宽比确定,保证在1:1至1:2之间,形成适宜的街巷空间。1.3地下空间的利用随着城市开发强度的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不断升值,城市土地资源的不断稀缺,地下空间的利用也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其也是城市“活力”的体现。本次城市设计对于地下空间的利用主要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地下商业空间布局、地下交通空间布局来加以体现。其中地下商业空间布局是重点,城市设计要求沿地铁线形成完整的地下商业布局,强调沿建宁路和钟阜路形成连贯的商业步行通道,并于地铁站点处进行重点开发,形成集聚的地下商业空间节点。在节点处设置地上地下通道的出入口,从而保证地上,地下空间的整体协调与利用。
2基于“人文”主题的设计策略
“人文”主题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在于对建宁路沿线人文资源的保护、协调与利用,本次城市设计紧扣“特色”二字,分别从城市风貌、慢行空间、城市小品等方面加以重点阐述。2.1特色的城市风貌城市风貌的重点在于沿线建筑,整体建筑风貌主要从建筑风格、建筑材质、建筑色彩、玻璃控制、室外构件等方面提出,其中,对于整体建筑风格的控制是本次城市设计的重点,城市设计通过对各区段特色的把握,对建筑风格采取两类控制方式,即以护城河为界,护城河以西考虑与阅江楼景区风貌的整体协调,建筑风格以中式现代风格为主;护城河以东建筑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对于建筑色的控制,城市设计主要依据建筑功能分类对整个建宁路建筑进行色彩规划。其中阅江楼文化休闲区以砖红、青灰色调为主,四平路品尚居住区以暖黄、暖灰色调为主,钟阜路商务研发区以冷灰色调为主,中央门现代商贸区以淡红、淡黄色调为主。通过对沿线建筑的控制,城市设计形成了特色的沿线城市风貌。2.2特色的慢行空间慢行空间是最能体现城市人文风采的部分,本次城市设计重点塑造沿路、沿水的慢行空间,其中沿护城河慢行空间的塑造是城市设计的重点。首先,护城河沿线确保滨河步道和慢车道的连续和贯通,同时考虑慢行系统往东跨中央路与神策门段的衔接。其次,沿河建筑高度进行梯度控制,沿建宁路与护城河之间增加开敞空间,严格控制新建建筑之间间距,形成多条视线通廊,从而增强护城河与建宁路的联系。2.3特色的城市小品场所精神是城市设计塑造的重点,本次城市设计从人的视觉感受角度出发,特别推出本地化的标识符号、街道家具、文化小品的控制要求,以期营造统一的、特色鲜明的地域场所。其中,设计的标识符号以简明、鲜艳的线条为主,曲线代表建宁路曲折的道路线形,红色、黄色、绿色分别代表建宁路“活力、人文、生态”的三大主题。城市设计将特色标识植入相关城市小品之中,形成统一的街道氛围。
3基于“生态”主题的设计策略
绿色开敞系统的营造“生态”的主题对于建宁路的要求最直接的就是构建一套完整的绿色开敞系统,这个系统不仅是针对建宁路自身的,而更应该是融入城市的绿地系统框架,具体来说就是把建宁路周边的重要山水资源加以串联,共同构筑横贯东西的城市绿地系统骨架。整体绿地开敞系统由路内绿化、路旁绿化、节点绿化共同构成。(1)路内绿化城市设计主要在现状沿路绿化的基础上,重点优化道路断面,加强对于中分带、侧分带的补充与优化,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拓宽绿化带宽度,以形成厚度足够的沿路绿化基础。(2)路旁绿化城市设计控制沿路3-10米不等的绿化宽度,结合沿路开敞空间进行布局,部分地段难以设置路旁绿带的,建议通过镂空性围墙将内部绿化对外开敞,或采用绿篱围墙等的方式,补充绿带的不足。(3)节点绿化规划在重要节点处设置绿化广场,其中,在中央门节点处,建筑退后形成最重要的一处绿化节点。通过这一节点,将南侧护城河及明城墙风光带对中央门节点敞开,形成资源的开放;同时这一处节点也使得护城河与对面神策门公园连接成一体,共同构筑南京市的山水长廊;再次,这一节点也是重要的地铁站点出入口,公园绿地的建设将使其成为市民重要的休闲游憩场所。基于道路特点的植物栽植策略植物的配置在生态绿地的设计中也占有重要的作用。城市设计除一般的“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等的植物配置原则外,还提了基于道路特点的植物栽植策略。具体来说,绿化景观的设计主要依据沿街街道空间公共性的变化、车辆和人行通过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绿地设计,形成韵律、连续等不同的景观和随之而变化的观赏视线,并从车行速度和尺度考虑植物配置节奏;在开敞地段,绿地景观应保证沿街建筑的使用功能,避免因过度遮蔽产生的隔离感和街道氛围等。整体绿化空间组合方式的变化主要通过道路绿化块面与建筑体量关系、绿化结构层次与视线分析、绿化块面与穿行方式设计等方面的分析加以确定。3生态化技术的运用节能策略的实施贯穿于城市设计与具体建设的始终。本次城市设计中强调的节能策略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新能源利用、节电规划、垃圾回收利用、节水规划、节气规划、新型材料利用等。另外,城市设计还提出了多项节能减排指标,并在城市设计导则中加以控制,主要的节点减排指标有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覆盖率、透水地面率、建筑节能目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中水回收利用率、垃圾分类回收率等。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