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1
一 转变教学理念是关键
对于教师来说,影响其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白,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创新的过程。本着这样的理念,教师就不能把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抹杀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玩”的心态下学习,他们的思维才能处于活跃状态,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如果师生之间的氛围太过严肃,教师高高地站在讲台上,学生瑟缩地坐在下面听课;或是教师以“真理拥护者”自居、以自己或书本作为界限,用唯一的答案作为衡量标准,不准越雷池半步,就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一。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现代化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每件产品都一样,谈何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的多维性、评价的多元性,要留有学生“说错话”“做错事”的余地;同时,教师要拥有创新的勇气、不爱面子的胆识,允许学生向你挑战、否定你的意见。教师要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自己是鼓励标新立异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 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生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就要让学生来尝试,锻炼养成主人的意识。要达到这一目的,请课堂教学的老师退下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把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推向课堂的最鲜亮处。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独立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和能力解决问题,既注重探究结果,更注意通过亲身体验的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掌握进行科学探索的方法,增强了探究、创新意识。再者,课堂训练不可或缺,课堂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对所获取知识的记忆,多侧面地分析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训练题时,要精炼、多形式,使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达到一理通百理的目的。
三 教师是引导者
现代社会发展更需要具有积极主动意识的创新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不是靠“授之以鱼”的方法就能培养的,而是靠教师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主人翁精神,养成遇事积极主动的习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具有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师是引导者,就要否定教学中那种强迫所有学生无条件接受同一“标准”的认识,全盘接受,认同教师或他人的结论的做法;否定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唯“标准答案”是从的教学陋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引领学生利用可视、可听、可感、可读、可操作的教学媒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每一种感官,努力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冲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培养创新意识。如教学细胞器的功能时,这部分内容,知识零碎、繁琐、枯燥、记忆困难,若是照本宣科,不去导学,学生对这些知识难以有系统的认识,效果较差。若是指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游戏及竞赛等学习方式,效果良好。学生自己组织分担各“角色”——细胞器,并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进行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学生分组活动后各组推出“优秀演员”参加班内竞赛,再推选出“最佳细胞器”等人选,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有“角色”。对于那些独辟蹊径,具有创新意识的“好点子”“好表演”,应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这样教师既当好了引导者,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重视实验教学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性强,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打开创新之门。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获得丰富的直观形象,活跃思维,才能进行创新活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除培养学生树立观察意识、端正观察态度,明确观察目的、任务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以提高观察效果。这样,掌握了系统而辩证的观察方法,学生就能在同中观察异,异中观察同,随时捕捉奇妙现象,激发出创新意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现象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要想创新,就要进行研讨,进行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再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做探究性实验。这样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果,既提高了他们实验操作的能力,又开阔了他们的新思路。
五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2
一、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环境
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人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唯命是从,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师生关系就当是和谐民主的,生生关系就应是团结友爱的。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才能更好地走向自我的实现。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多一份宽容、少几许苛刻,让学生见了你有一种亲切感、兴奋感。当然,课堂上不光师生间应民主相处,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和谐共处。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毕竟,好的学习成绩和好的学习环境是分不开的,人际环境好,人的大脑才会处于兴奋状态,而兴奋不仅是兴趣的起点,更是唤起创造的源泉之一。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强烈的自信心以及目标实现的必胜信念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创新思维不竭的源泉。当一个人自信时,便会朝自我预定的目标去奋斗,便会漠视一切困难与挫折。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信,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敢想此,更不敢做彼,那么天赋再高,也不会产生创新的动机与行为。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趋势进行诱发性教育。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分析、综合、推理,进行创造思维。在教学中,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应主动推行“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才会使其遂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三、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教师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多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语文实践学习活动。同时,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修养无不有利于语文的学习。而且如果能够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到语文上来,对语文学习将是十分有利的。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查找资料的实践,培养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收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习惯和能力。教师要引导语文应用实践,让学生寻找语文实践的机会,把自己的所学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如给远方的亲人朋友经常写信,给大人的商店写广告语,把新学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等。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可以通过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也可以是学生自主进行。现代社会里,单一的知识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时代对综合知识的需要越来越大,语文教学也要适应时展的需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开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新途径,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创新意识方面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佚名.《如何培养的学生创新精神》.
[2]王向东.《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王顺坤.《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3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社会发展史就说明了这一点。中华民族曾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四大发明有力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但近代中国的创新能力明显逊色于其他一些国家,原因在哪?归根结底还在教育: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严重束缚了创新思想,产生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由这样的人才创造的文明也就可想而知了。只有从教育创新入手,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生物学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担任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窗口。
一、 培养实验兴趣,激发创新动力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比如,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兴趣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当一个人产生必须排除困难的需要,或要了解某一问题时, 思维就活跃起来。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观察与思考]、[讨论]等栏目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引导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实验的兴趣。
例如观察植物分类的图表之后,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动手为校园内的植物挂牌。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通过以上种种努力,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引发了许多奇思妙想,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二、 创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创新氛围
教学民主是创新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桥梁,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才能使各种智力的、非智力的创造性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在发挥主导性的同时,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进而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前苏联学者雅各得钦曾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要善于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辩,对于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即使他的意见是错的,也要在肯定他的勇敢精神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加以指导。
例如:七年级生物教材涉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教师提到“万物生长靠太阳”。一学生立即提出反对意见“万物生长靠月亮”,引来学生的哄笑。对于这一与传统观念明显相悖的观点,教师并没有粗暴地加以指责,而是鼓励他说出他自己的想法,与他一起寻找证据,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两者其实不相矛盾,而是角度不同的结论。对这位学生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传统的精神,教师在很多场合加以褒奖。于是,更多质疑教材的观点出现了。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高创新技能
创新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解决问题的程序。
例如,〈观察鼠妇活动〉的实验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其次,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和解释)。
1.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2.鼠妇的活动还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关,等等。
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等都是根据假设来确 定的。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当然还有赖于学生对有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先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
2.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 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
第四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推导结论验证假设的真伪。
通过“鼠妇实验”,要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初中所有的生物实验几乎都体现了这条思路,这里不再重复。
需要说明一点,科学的“假设”绝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学根据的。这种根据来源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来源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 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①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③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④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⑤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完全可以把这种思考问题的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四、创设情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应无疑者,先教有疑。”疑是创新的前提,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或多或少地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就应牢牢地把握这一有利时机,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
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之前,教师可安排这样两个问题:
(1)叶的颜色为什么上面比下面深些?
(2)许多叶子在落地时为什么往往是腹面朝下?
同时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叶片的结构。
这些问题情境持续地激发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实验教学能顺利地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五、改革课本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变演示实验为课外实验,可以避免演示实验只能由教师做,学生看,学生无动手实践的机会等弊端。例如:演示实验——发酵现象,教师可在上课前三四天,布置学生在家中按实验的要求做。上课时把自己做的实验带到教室里,供观察时使用。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也可以改成课外实验。教师提倡每位学生都要亲自动手,但不作硬性规定,学生都非常欢迎,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去做。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六、课内外结合,拓展创新空间。
除了课堂实验教学外,还可以积极开展校外、课外观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野外,田间去接触实际、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以扩大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书本知识。
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观养鸡场,参观食用菌场,调查当地常见的传染病。……
指导学生进行植物栽培、制作甜酒,练习养殖食用菌、植物的繁殖技术。饲养家蚕并观察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青蛙的繁殖季节,捉些小蝌蚪带进教室,观察它的身体变化,从而了解它的发育史。……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培养操作技能,还能增强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把理论知识应用,又通过实践丰富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积极开展校外、课外活动,才能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才能更好地进行生物学教学。
七、关注生物学成就,培养学生创新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4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新世纪,与之相对应的学校教育必须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社会信息、知识的总量的急剧增加,即使世界上最聪明,记忆最好的天才学生的头脑也容纳不下如此之多、如此不断激增的信息和知识,这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
一、引导寻疑质疑,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运用好奇心理,培养质疑的主动性、好奇心理,能促进学生思维,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进行探索活动。那如何引导学生寻疑质疑呢?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自身需要,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题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恰当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引导学生追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愉悦心理,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提问的满足感,并让其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将新旧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难点处质疑。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布局,艺术特色等方面提出质疑。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
二、强化自学,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那种“一日所学,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今和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科学的预见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角色意识过于强烈,顾虑太多,担心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担心学生提出问题太偏,超出自己的知识范围而使自己难堪,所以往往忙不迭地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在学生探讨问题时过多介入,对疑难问题越俎代庖,全权代劳,致使学生滋生依赖情绪,从而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教给方法。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学,才会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真可一举多得。
三、运用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造之源,是创新之本。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想象。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能力,他可以促使人们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具有创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成分之一。只要提高了人的想象力,也就提高了思维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主要在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和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教语文,不能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知识、结论,一股脑儿塞进学生的脑子里,捆住他们想象力的翅膀,而是应想方设法使他们在读写实践和语文课外活动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他们神思飞越,处于创造的气氛之中,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诱导学生恰当地进行想象,能让学生深化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丰富学生的内心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教学民主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5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灵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31—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必须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封闭式的语文教学、接受式的语文教学和分析式的语文教学已成为素质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瓶颈”。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语文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很小,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新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面对同一个问题,能发现新颖的、鲜见的、与众不同的新思路,给出合理的解法,这就是一种创新。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好奇与发问,应多鼓励、多引导,“雪融化了,是水”和“雪融化了,是春天”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教师要立足课堂,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在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参与活动,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未知领域,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影响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更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包办代替,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探究讨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而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独立思考,才会质疑,才会创新思维。而课堂上的探究讨论会使学生的创新进一步深入拓展,讨论中学生情绪高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都想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如教《荔枝蜜》时,启发学生从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的关系等方面思考,结果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文章主要写蜜蜂,写荔枝和荔枝蜜有什么关系?开头我对蜜蜂的感情不好,结尾又为什么梦见自己变成了蜜蜂?在课文的结尾,又写到了农民,这与蜜蜂有什么联系?文中通过三次对比,突出了蜜蜂的什么精神?正因为在教学中,教师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讨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提出富有新意问题的动机。
三、教师要突破课堂教学空间限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学应变传统的概念化教学为实践性教学。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课程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文本为元素,先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个个都主动地研究教材,把握课本,人人成为剧中人,想过把“演员”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
四、创设情景,触发创新灵感
创设情景是触发创新灵感的有效手段。生活展示、实物演示、表演体会、音乐渲染、图像再现等都是有效的途径。如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依照书中的内容画出画面,用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结合画意以及老师简洁生动的描述,不仅弄清了作者的踪迹,而且对书中的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全石以为底”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领悟力和鉴赏力。
五、加强语文教学的延伸,为创新提供活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6
一、积极鼓励,激发创新愿望。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问题是可笑的,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生活中常用的是买3千克苹果,买5千克面粉,哪有买a千克苹果,b千克面粉呢?为什么还要用字母表示呢?”对于这样的提问,我并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说:“你敢于发表意见是非常好的,说明你可动脑筋。”然后加以指导,组织学生讨论,一起用充分的理由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这样不随意抑制学生的不成熟的想法,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当时教师马上加以指责的话,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无疑是一种损失。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拓展思路。例如:一个生产小组6天做1200个零件。现在要多做900个零件,同样要在6天完成,这样平均每天要多做多少个零件?同学们列式为(1200+900)÷6—1200÷6 150个,另外有一名同学却列式为900÷6 150个,原来这位同学是这样想的:要多900个零件,原来用6天,现在仍用6天完成,所以直接用要多做的900个零件除以6天,就是每天要多做的零件个数。思维正确,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并拓思路,简化环节,灵活解题,激发了学生创新愿望。
二、注重“求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设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于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课堂教学要提倡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失败,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在教学“加法简算”时,98+197=98+200—3=295,在此基础上教师问:“还有不同的简算法吗”?学生展开了求异尝试,结果又做出了另一种简便算法98+197=100+200—(2+3)=295。像这样鼓励学生求异,放手学生尝试,进一步开拓了学生思想,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组织讨论,提供创新环境。
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持己见,相互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相互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现在的课堂教学,我们多采小组合作讨论,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极大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教师举例8+8+6+8+8,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好的计算出答案。学生跃跃欲试,想出了(1)8×4+6。(2)8×5—2。第二种方法更有创意力。在讨论中同学们说:“假如加数6也看成8,有5个8得数就多2,所以最后就要减2”。从他们交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个思考余地。在应用题教学中,注意多出示一些开放性问题20元钱可以卖多少千克苹果?组织学生讨论:要完成这道题,你准备怎么办?有的说:我准备在学校附近或家的附近的商店去看一看苹果的价格;有的说:我要挑选价格最便宜的和价格最贵的,在算出可以买苹果千克数的范围。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独立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日积月累。学生的这种意识就会逐渐建立起来,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有发展。
此外,在教学中,尽量每节课都给学生出示一道开放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创新思维,在学生解答的过程中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