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和浮雕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雕刻和浮雕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雕刻和浮雕的区别

雕刻和浮雕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建筑艺术;砖雕;石雕;渠家大院

一、渠家茀禄尔康院

山西渠家大院是清中期的建筑,所以其院内的砖雕,木雕,石雕繁缛细巧,雕刻精巧,形象简洁,生动活泼。特别是位于长裕川的南苑“茀禄尔康”庭院,是渠家大院中砖石雕刻最为丰富,壮观的一所院落。

二、渠家茀禄尔康窗户下的八块砖雕的艺术特征分析

位置:位于院内正室左边第一窗户的左下角

尺寸:横宽:15厘米,竖长:25厘米,厚:7厘米,材质:青砖,物象:朱雀

特征分析:这是以整块砖料为单位进行刻凿的。从朱雀的整体造型来说,通体都是圆雕和浮雕两种雕刻手法的结合,头呈圆形,刻画手法简洁且较显瘦小,头羽刻凿是细小,眼睛轮廓以阴刻线刻出,眼珠凸起以为圆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嘴巴合拢,上下两喙之间以阴刻线进行区分。翅膀以写实性手法用阴刻线表现其初级复羽、小覆羽和小翼羽、中覆羽以及大覆羽,羽与羽之间呈现“v”字型。尾部由下向上分三层,羽毛的刻画手法和左右两翼二级飞羽的手法相同。尾部是区分物象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特别是羽眼。在尾部,每根正羽中间有一根阴刻手法刻凿的“v”型线,下到羽轴上接羽眼。正羽的最末端刻有菱形的羽眼,羽眼在整个的尾羽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视觉突出。羽眼的不同是用来区别三种物象的重要的特征。尾部由上到下共分三簇,最上面的一簇有羽眼。尾部运用阴刻和平面减低刻凿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刻凿,呈浅浮雕的形式。在雕塑的最下面,刻有两条刻画比较简单的腿,只是进行平面减地刻凿。

位置:位于院内正室左边第一窗户的右下角。

尺寸:横宽:15厘米,竖长:25厘米,厚:7厘米,材质:青砖,物象:朱雀

特征分析:此砖雕较前一块的最大不同处是尾部,此砖雕尾巴较简,并且尾羽比上块的要少,尾部的羽簇只有两层,但羽眼还是非常醒目。

位置:位于院落内正室右边第二窗户的左下角

尺寸:横宽:18厘米,竖长:25厘米,厚:8厘米,材质:青砖,物象:朱雀

特征分析:这块砖雕的残损情况很严重,头部已经残损殆尽。但从能看到的部位可知,此砖雕的表现手法和前两块不同。首先,脚部的雕刻方式不同,较前两块要粗,但都是很简单的“个”字形雕刻。两翼和前两块砖雕的造型手法也不同,初级飞羽比前面两块砖雕上朱雀的初级飞羽要短了很多,第二飞羽由内到外成上升的态势,采取的是平面减地刻凿的手法,呈一种浅浮雕的形式。尾部相对于上两块砖雕尾部雕刻的很是疏散且成开尾状。第二点不同的是,尾部的上下两簇尾羽都有羽眼,并且由下到上依次增宽。

位置:位于院内正室的右边第二窗户下的右下角的砖雕。

尺寸:横宽:18厘米,竖长:25厘米,厚:8厘米,材质:青砖,物象:朱雀

特征分析:这件作品在造型和塑造手法上同左一号窗的右下角的砖雕相同。但它们的不同点是,此雕把朱雀的身体雕的很丰硕,使得头身的比例差别很是明显,头部的造型为近似的“”和羽眼的造型很像,眼睛刻于侧面,嘴部刻的较前几块要小。两翼及尾部造型手法和上几块相同。尾部上下分两层,上面的尾羽处刻有菱形羽眼。

位置:位于院内左二号窗户的左下角

尺寸:横宽:18厘米,竖长:26厘米,厚:8厘米,材质:青砖,物象:孔雀

特征分析:这件作品是两块孔雀砖雕中保存完好的一块。孔雀形象头部大且敦圆,眼睛位于正侧面,在塑造上依然是运用同上面的各块砖雕相似的手法。嘴部依然是用阴刻线进行塑造。雕刻在最突出的是头顶上的头羽,这块头羽用的是透雕的手法,长8厘米,自羽轴到羽尾的羽毛肌理刻画的十分清晰,在尾羽处刻有羽眼。躯干和翅膀的结构雕刻的并不明显,两翼由下向上分三层,大覆羽雕刻的很精彩,正羽采用减地的手法给人真实之感。二级飞羽和初级飞羽用叠压的方式连接,不同于上面朱雀的表现手法,而是用一组组的小的飞羽叠压组合。尾部在样式上和朱雀相同,是由尾根轴处到尾末处分三层,最下面的一层由三个羽眼形成一簇,中间的那层由四个羽眼组成一簇,最上面的一族由五个羽眼组成,所以在整个的砖雕中尾部占的比例最大,也最突出。羽眼的形状为一个上下方向的椭圆形,羽眼周围是运用阴线勾出的简练概括的眼羽。尾部在整个砖雕里占有很大的面积,所以可以看出制作者用很形象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孔雀开屏的那一幕。孔雀的腿部被塑造的很粗壮,但脚趾依然是“个”字形。虽未做仔细的雕刻但一些基本的如:腿部的皮纹(皮皱)依然清晰可见。

位置:位于大院主室的右面第一窗户的右下角

尺寸:横宽:18厘米,竖长:26厘米,厚:8厘米,材质:青砖,物象:孔雀

特征分析:从其尾饰依然可以看出它的孔雀形象。表现及造型手法同上一块相同。

三、结语

此组砖雕上的形象生动趋于写实,手法为一种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深层次平面减地刻凿,都是以整块砖料为单位,在上面进行刻凿。除去边框外,主体物的身体凸出,呈现一种高浮雕的形式。砖雕的头与躯干呈现一种高浮雕的形式,而尾部、翅膀和腿部呈现一种浅浮雕的形式。整体而言这八块砖雕的共同性特征表现为头大且尖,躯体丰腴。头与躯干的组合呈现一种似“··”形状,体现出一种平衡稳定感。但最突出的区别点就在于尾部的羽眼,朱雀的尾部羽眼呈现“”,孔雀的羽眼呈现为一种上下椭圆形,并且周围围绕眼羽,凤凰的尾部羽眼呈现为一种倒水滴形,并用羽轴相连。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

雕刻和浮雕的区别范文2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册第13课

【教材分析】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是最早关于砖石雕刻的记录见于《左传》,说明砖石雕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底蕴。流传至今已经发展为一种民间工艺,融合诗、书、画于一体,颇有汉画像砖、画像石的风味。教材选用汉代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欣赏主线,而我则选用了汉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创作载体,融合祖国传统文化于创作中,激起学生主动观察、探索砖石雕刻的乐趣。

【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泥塑的表达上,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在“砖石雕刻”方面还是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欣赏浮雕作品的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作品。

3.通过欣赏和创作,感受浮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慧眼识“雕”

(一)浅浮雕和高浮雕

1.欣赏、触摸竹雕笔筒

师:今天老师带了我收藏多年的笔筒,请几位善于观察的同学上来,用手轻轻触摸,用眼睛细细观察。对雕刻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立体。

师:同学们眼力不错!谁能说得具体一些?

生:摸起来有点凹凸不平,看起来这些梅花比画的立体,好看……

教师小结:对,像这样的作品叫浮雕,它属于在一个平面上的雕刻,微微有一点立体感,是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同样是浮雕可分两种,我们来为他们取个合适的名称。

2.对比高浮雕和浅浮雕作品

师:都是以龙为主题的雕刻,都是浮雕,仔细辨别,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件只是微微凸起,第二件刻得很深,而且有些地方好像凸起得变成凌空了,一个叫“浅浮雕”,一个叫“深浮雕”,可以吗?

生: 同样是雕刻龙的,后面那幅刻得很高,很厚……

教师小结:观察得很到位!像这样微微凸起的雕刻,相对较为平面的,叫“浅浮雕”。而第二件作品,起位较高,刻面较厚,你们刚称它为“深浮雕”,专业人士称它为“高浮雕”。

(二)浮雕与圆雕

1.看动画《爆笑――雕塑》

2.对比浮雕和圆雕作品

师:你觉得动画中的小偷一不小心成了什么“雕塑”?

生(众笑):哈!成了圆雕。

教师小结:对,假如像你摆个POSS就像“马踏飞燕”一样成了圆雕,这样的立体造型,观赏者可以多个角度欣赏,与浮雕的一个面欣赏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艺术家需要在各个角度精心雕刻,以达到最佳效果。

【设计意图:美术教学属于视觉造型艺术,在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形式及技巧时,如果把这些作品摆放在一起,形成对比,进行比较,很快就会区分开来。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打破,由单向教学转变为互动教学,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揣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赏一赏――瓦当明“路”

(一)欣赏建筑上的雕刻

师:在古代,雕刻运用的最为广泛的就是建筑方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品位。欣赏古代建筑上的雕刻图片,解读雕刻的魅力。

师:圆形窗户上的雕刻,构图的巧妙性很重要。

教师小结:雕刻的足迹遍布建筑的各个角落,屋檐、门、窗,梁、柱等,人们对于雕刻的热爱与执着,不仅仅在于欣赏它的装饰性,还有寄予了美好的寓意。

(二)欣赏建筑上的瓦当

1.欣赏四大神兽瓦当。

师:瓦当又名瓦头,是古建筑的一小部分,起着保护木质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瓦当上的图案设计优美、简明生动。

师:猜一猜四大神兽分别代表哪四种动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师:神兽刻上瓦当,排列在自家的屋檐上,有什么寓意?(驱邪、祈福)

2.欣赏文字和植物纹瓦当,感受瓦当题材的丰富,开拓学生的视野。

师:生活中你喜欢的动物、植物,都可以化身为瓦当上的图案,你们说一说还可以把什么当作创作素材?我们可以加入哪些题材,来设计瓦当图案?

生1:老师,我喜欢鹰,老鹰是一种勇敢的动物,飞翔的速度很快。

生2:我的瓦当里要做一头胖小猪,猪很有福气。

生3:石榴,我听奶奶说石榴代表着多子多福……

师:对,人们给很多植物和动物冠以吉祥有趣的寓意,祈求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与福气。

(课件展示:马到成功(马)、喜上眉梢(喜鹊、梅花)、连年有余(莲花、鲤鱼)、兔年顶呱呱(兔)、金鸡报春(鸡)福禄双喜(葫芦)百年好合(百合))

【设计意图:在关注学生寻找美、发现美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从古代圆形窗雕中感受圆形构图的生动与巧妙,从汉瓦当中感受她朴拙的沧桑美。提供相关的直观作品,明确瓦当的题材往往孕育着美好的寓意,从而启发学生寻找身边有美好寓意的题材来设计瓦当图案,在此基础上可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的作品自然就显得丰富多彩了。】

三、试一试――胸有成“图”

(一)师生合作《莲年有鱼》

(二)制作步骤:

心中有图――刻出莲花、荷叶、鱼――雕上叶脉等花纹――贴在底版上――刻画背景――取名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环节,不是单纯的示范,而是在和学生互动中进行示范。教师刻图形,学生雕花纹,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顺其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巧妙地把示范转化为学生创作的铺路石。】

四、做一做――巧夺天“功”

作业要求:同桌合作,选择身边的题材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吉祥”瓦当,并为他取一个寓意吉祥的好名字。

【设计意图:选择自己“身边”的题材制作寄托美好愿望的瓦当。把遥远的瓦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趣地结合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美术,学生感受、体验生活中的美,表达、创作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体验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开心巧妙地做足“功课”。】

五、评一评――各显风“采”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充满艺术元素。我们拥有能创造艺术的双手,把一块普通的泥巴变成一个个精美的瓦当,也是一件件稚拙的绝版艺术品。

教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从主题、手法、构图等方面着手评价)

【课后反思】

我在选择这一课时,首先希望孩子从美的局限中跳出来。大部分学生在几年的美术学习中已经形成很多定式的审美倾向,喜欢用鲜艳的纯色,画唯美的画面,很少有学生会欣赏质朴的泥土、石头之美。通过欣赏砖石雕刻的质朴,感受瓦当雕刻的乐趣,让质朴、原始、纯粹的美慢慢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无疑是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审美空间,更多样的审美能力。

其次是砖石雕刻调整为瓦当雕刻后,能拉近学生与传统雕刻的距离,让孩子觉得遥不可及的传统文化,其实就在自己的血液里,在自己的生活中。让传统文化更加深入童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小的引子。在创作吉祥瓦当中,交流感情,共同探究;在创作吉祥瓦当中,激活思维,点亮创作火花,并能从学生的作品中折射出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光辉,这让我很欣慰。

(浦江县实验小学 浙江金华)

雕刻和浮雕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务川 道真 仡佬族 民间雕刻 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J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1-125-127

2010年寒假,通过事先了解,我们选定务川仡佬族自治县的正南、泥高、砚山、茅天、红丝,大坪的龙潭村、石朝的高峰村、道真的上坝、阳溪、大、忠信、洛龙、旧城等仡佬族村镇进行田野调查,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务川、道真两县的仡佬族民间艺术存在和保存的状况,对一些典型的民间工艺进行实地考察、拍摄。由于道真的调查是在民宗局冉文玉同志的指领下,都是直奔目的地进行拍摄,故走的乡镇较多,但大多是选点调查,得到的材料具体而详实。而务川因为没有熟悉内容的人带路,虽然调查的面广,但得到的材料反而不多。调查中了解到,在务川和道真,留存最多、最精美的是仡佬族民间雕刻。这些雕刻工艺精细,技艺精湛,丰富多彩、表现出仡佬族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审美观念。

一、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雕刻现存状态

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雕刻,分木雕、石雕两大类。木雕艺术集中体现在民居的门、窗、挑梁、神龛及家具、面具、神像、木质贞节牌坊、酥食印版等,石雕艺术主要体现在柱磴、墓葬、石阶沿以及朝门前的石狮等,在务川、道真较为广泛的保留。木雕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有务川龙潭申佑故居、都儒镇申佑祠、“项百万”旧居;道真河口梅江村李家坝张氏房屋,大平胜麻窝汪家神龛,三桥雷家大院、王家大院,洛龙吴家大院及道真民族博物馆收藏的傩面,道真张帮宪、左朝元等坛班、务川石朝杨先利坛班的傩面具。石雕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有务川镇南桃符村“贞节牌坊”、泥高青坪村的“申一千石雕墓”,分水王武一带的古墓群石雕;同心村石步丫的“花坟”系列、都儒镇的申佑祠等;道真有上坝庞姓田周氏墓,忠信王寅亮墓,大三元盛氏墓;阳溪石岗坪周氏墓;旧城邹氏墓(节义堪旌),三元程文藩夫人王氏贞节牌坊等等。

我们调查的雕刻艺术,时间跨度是从汉至民国时期,其中以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居多。在务川的大坪,有许多农家用汉墓墓砖修砌猪圈,这些墓砖上有着丰富的几何纹。据考古发现,这里存在着大量的汉代的古墓群,据一期考古发掘材料,这里发现了较早的铜雕艺术佛像以及大量的陶瓷艺术,我们没能看到原件。在道真大路陈家坡汉墓,我们也只看到墓形墓制。在民族博物馆和傩坛法师张帮宪先生家,看到据说是明代的面具和一些木制法器。木雕艺术最为集中的,还是在清代和近代的一些房屋和家具上。石雕艺术主要镌刻于墓碑,其造型有的华丽,有的古朴,风格不同,体现出民间创作的随意性与自由性。

二、务川、道真仡佬族雕刻的主要图案

(1)木雕图案主要有龙、凤、花草、松枝、竹、蝙蝠、鹿、仙鹤、喜鹊等图案。但不同经济条件的人家,选择图案时稍有区别。经济条件按较好的富裕人家,大多选择牡丹、喜鹊闹梅、仙鹤、大象、等具象的或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生意人家多选择“如意”、“铜钱”、“蚕”、“丝”等雕刻。文人家庭则多是“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等雕刻内容。而几何图形中的回形纹、菱形纹等是最常见的装饰图案。此外还有一些日常生活图景、戏曲生活图景等。木雕图案主要分布在房屋的斗拱、额枋,雀替、挑梁、翘、昂部位,常见的有瓜形雕,龙头、花草、人物、桃形纹、云纹等。窗棂的图案较为丰富,有花草、动物、鱼虾、人物故事、菱形、回形等等,家具中神龛的脚有龙、狮、象等,上半部分是一些象征吉祥、兴盛的图案。“酥食印版”上,主要雕刻的是花、鸟、福、禄、寿、;图案造型丰富多彩,新颖别致,包罗万象,其简练的造形与细腻的刀法显示出粗犷中蕴涵清秀的仡佬族人文气质。最值得一提的是仡佬傩戏面具,如道真的山王、秦童等面具,双睑和下巴能活动自如,制作技巧精湛。而整个面具的雕刻和造型,别具特色。山王本是一个脾气暴躁、行事鲁莽的小神,描述中其行为粗鲁、凶恶,但雕刻中却是一个双佛抱耳、慈祥温和的形象,没有一点狰狞恐怖之色,表现出一种世俗人性,折射出人们对平和、吉祥的渴求。

(2)石雕图案在形象上主要有龙、凤、狮、麒麟等各种动物造型,日常生活、戏曲图景、神仙佛道、楼台亭阁等各种人物造型,花草、云纹、几何图案等自然装饰图形,还有一些是综合了各种自然形态构成的图案。题材大致可分吉祥物类、戏文故事,风俗民情等类型。龙在石雕中,主要用于阶沿(线刻、浮雕)、柱础(园雕、浮雕)、石柱(园雕、镂空)以及墓碑的抱鼓。风主要刻于阶沿(线刻、浮雕)、门楣、窗座、院墙。狮和麒麟大多独立于朝门,左右各一,护家看院。人物活动场景的石雕大都是在水缸、牌坊、阶沿、房屋的墙基以及墓的抬板、抱鼓上。云纹、几何图案主要是用于烘托画面,突出主题。在不同的环境中,运用点、线、面、块等艺术手法或综合各种手法,雕刻的形象神情各异,并通过此来表达不同的民俗情感,如在大赚三元盛氏墓雕上雕刻的龙头,其表情严肃,眼睛突鼓、造型古朴,他与我们在一般地方看到的龙不一样,没有飘起的龙须和突出的龙牙,显得不够威风,却有一种与人亲近和同时又威严静穆之感,加之以青石作原料,更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对故人敬慕的情感。在务川龙潭一户农家门楼前的一只石狮子,头已被打破损,但线条单纯明快,造型简洁质朴,饱满浑厚,活泼自然,给人在视觉上的整体印象是简练、集中,意境上则传递出一种神韵。

总之,道真、务川的石雕艺术中,不管是雕刻人物、动物、花草、场景,都神态各异,层次分明,构图生动,栩栩如生。在体现装饰审美艺术的功能的同时,包含辟邪、祈福等多种文化意蕴。体现了仡佬民族的文化信仰和生存智慧。

三、务川、道真仡佬族雕刻的主要技法

务川、道真仡佬族雕刻,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基本上是写实,不管是草木花鸟的描绘,还是人物场景表达,都是俗世生活的反映。从技法上看,构图清新饱满,造型精细,生动逼真,整体大气,技巧娴熟,在审美意趣上追求的是活灵活现的艺术境界,同时又给人感觉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距离之美。这样的艺术效果和境界,主要来源于将雕刻中的各种艺术手法的巧妙结合,及一种穿越时空的想象力融入其中,而创作者把浮雕、圆雕、线刻、镂空等多种手法交替使用,使流畅的线刻和块面相结合,形成多种艺术手法的组合,构图层次清晰,图形构思巧妙。如三元程文藩夫人王氏贞节牌坊,碑顶和碑帽是融为一体的弧形,在帽柱上,分别用浮雕和镂空雕刻神画,乐堂的顶和底用镂空雕刻传说故事,两边是用圆雕雕刻的人物造型,再用回形花纹镶刊乐堂。抬板是用浮雕雕刻的各种花纹,碑柱是由八幅人物故事浮雕组成,抱鼓是浮雕和线刻的花草画面。浮雕又分为浅浮雕和深浮雕,与园雕、镂空等技法交替运用,使构图立体感强,层次分明,充分表达了对生命及其世俗存在形态真挚热爱的情感,人物的神态及其动态的刻画,也表达出民间艺术家内在的精神气质,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再如务川城内申家院子正房大门的四扇雕花窗子采用双层木透雕,内层为椭圆形几何图样,外层刻的

是人物日常劳作和寓意吉祥的动物,有扛犁、打柴的农人,有倒悬的蝙蝠,有振翅的凤等,报喜的喜鹊等,还有一些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认为吉祥富贵的花草,如牡丹、梅花、兰花、百合花、竹子,错位排列,形成灵动的窗棂。花纹衬底,托出了丰富的空间。是仡佬族的雕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在雕刻的图案上,不管是木雕还是石雕,都选择的是带有民间倾向性很强的物品来强化其图案的质美,用双关,象征等手法,将物象的形、名、意与人们祈求吉祥美好的情、趣、美溶为一体。借此传达了寓意美好的生活愿望。

四、务川、道真仡佬族雕刻艺术价值及意义

总体来说,务川、道真清末民初雕刻有的精致细腻,有的朴实简洁,原因大致是清代以后,正安、道真发展蚕桑,农村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体现在民间艺术上,较为注重繁文缛节,体现在雕刻上,精致成为其艺术的整体追求。同时,由于地近巴蜀,受巴蜀文化的影响,使雕刻在艺术风格上充满浪漫绮丽的世俗享乐气氛。务川曾因汞矿而富甲一方,虽然在清末已经不像汉唐时期处于交通要道,其地理位置已被边缘化,但经济发展仍相对发达,(见《遵义府志》、《思南府志》)由于长期以来受汉文化的浸润楚湘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汉代文化的遗存影响,因此,务川雕刻在艺术手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表现特征,层次较为丰富,有古朴简洁,有华丽精美。由此可看出,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文化影响,是形成不同文化特色的主要原因,也是务川、道真仡佬族雕刻艺术的价值所在。

道真、务川都属山区,由于受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的制约,书籍不多,保留下来的更少,木雕、石雕就成为其现实生活展现和精神追求的形象表达。而碑刻文字,也就是保存的文献及文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仡佬族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所构思不同样式的图案,这些图案,有许多和汉民族所赋予的意蕴有着相同之处,由此我们可看出民族文化的交融及其濡化,同时也可看到仡佬族人们宽容和内敛的民族心理特征和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为我们寻找仡佬族文化及民族文化交融的轨迹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道真、务川的民间雕刻运用民间表述方式和民间艺术语言,提炼了民间生活中的有趣味的形式,构思独特精致、讲究整体与局部协调,布局圆满生动、动静结合,造型简洁明快,点、线、面、块体穿插结合,图案整体设计新颖、神形兼备、真实自然,处处彰显出民间艺术的活力。

雕刻和浮雕的区别范文4

石雕是指用石头作为雕刻材料制作而成的石像、图案等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质量坚硬耐风化,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

府城村关帝庙位于泽州县城北金村镇府城村,它坐落在村东的青岗上,系由上、下、外、中、前院组成的一组庞大建筑,占地数十亩。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戏台、关帝殿、三义殿。西侧建筑有廊庑、钟鼓楼、僧楼。正殿为关帝殿,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石雕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装饰构件也体现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二、关帝庙石雕考察记录

(一)晋城府城关帝庙(三进院正殿)关帝殿

府城关帝庙的正殿为关帝圣君殿,建于明清时期,何时始建没有详细记载。

关帝圣君殿正殿门前四个龙柱,柱高6米,石柱雕刻手法属深雕和透雕,上边饰木雕游龙雀替,柱础使用完整的石雕狮子,中间为盘驻于石柱上的龙和形体各异的仙人上缀朵朵祥云。许多地方石雕龙身脱离柱体,形成透雕,四根滚龙柱构图形式统一但不失细节上的区别。每根柱子上缠绕着两条盘龙,龙的整个身驱及头、爪、尾比例适中,鳞片细腻,龙发、龙须飘逸奋飞,龙眼传神,尾部扭动自然洒脱。其刀法刚劲有力,雕刻形姿玲珑剔透,巨龙环柱缠绕,成翻江倒海,水浪滔天之势。这种柱子属于立体性雕刻,全国只有三处,山东的孔府庙、运城的关帝庙,再一个就是晋城府城关帝庙,三处中无论哪一处都没有晋城府城关帝庙这个柱子雕刻得深,立体性雕得深,难度要大一些。根据庙内文物佐证,关帝圣君门前从西往东第二根盘龙柱的狮身上,镌有大篆庆元,行草乙卯仲秋、楷书石仙,小篆廷美之印的款识,示明此庙创建于宋庆元年(1195年),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二)晋城府城关帝庙(四进院正殿)三义殿

四进院正殿为三义圣殿,供奉着“桃园三结义”的主角人物,前廊下的人物石雕柱是关帝庙石雕艺术精华。

最东面柱子上雕刻的是“郭子仪子婿拜寿”的场景片段,柱上书“七子八婿,皆显贵朝廷”。郭子仪位于整幅构图的正上方中心位置,神态祥和,端坐正视前方,周围上方环绕一圈他的儿女,构图呈环绕式,突出中心主人公的形象,强调主体。下方依次是官员、女眷、士兵、家丁、童子、乐手等环绕柱子呈之字形分布,姿态各异,表情丰富,整幅构图充满着喜庆气氛。第二根石柱上人物更加丰富,涉及的故事更多。有立于城墙内的人物,左边分别是持月牙板斧的瓦岗寨寨主程咬金和徐茂公,往右边有惯用杀手锏的秦琼,城墙下方有手拿梅花枪骑马奋战的罗成、尉迟敬德等,人物下方还雕有房屋等表示环境的物件。程咬金和秦琼浓眉深目、薄唇大耳,衣纹刻画有力,表情夸张生动;(罗成头像与尉迟敬德面部已损毁)形象写实生动,人物环绕柱子分布,有动态的美感;徐茂公人物形象造型准确精炼,衣纹流畅,刀法洗练。从第三根柱子上可以看到,其表现方式呈环绕式,孔子端坐正中央,神态生动写实,头顶上方撑有一把芭蕉扇,突出人物主体地位,主人公坐前石台采用线刻的手法,简洁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地面雕有花卉纹饰。最西面的石雕柱,雕刻着盛唐时期山东寿张县百岁老人张公艺九世同堂和治家有方的故事。柱子上内容描述的是皇帝夫妇访问时看到的大家庭的和谐生活、张公艺献百忍图这一片段。第四根人物柱上,多是展示大唐时期臣子报效国家、百姓和谐治家的伦理文化。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这种齐家治国的常理仍让我们十分受用。

三、关帝庙石雕建筑研究

(一)纹饰造型

体现关帝庙艺术特色之一的是关帝庙石雕的浮雕纹饰造型。

1.动物纹饰造型

关帝庙的动物纹饰丰富。

(1)狮子纹

狮子纹饰一般处于关帝庙柱础石的四角处,狮子在民间有辟邪的作用。

(2)龙纹

龙呈缠绕状,整个龙纹呈“s”形,龙在中国古代是祥瑞之物,是古代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其柱身多雕刻升龙图案,其龙由云海中盘旋而升,表达的是腾云飞天,纵横宇内的意念和愿景。

(3)其他纹饰

有部分动物纹饰处于柱础座的四角处或四面,采用高浮雕的手法。几乎接近于立体的圆雕,背靠着基座,在建筑上能造成明显的体感效果。狮子头呈倒梯子形,身子整体感觉圆润,严格地遵循着“方圆互寓”的造型规律。前者呈正前方站立状态,后者为侧身靠基座站立状态,动物形象整体呈圆形和方形,只有四条腿镂空立着,体现了造型“圆中寓方”“方中寓圆'的规律。有的狮子头部刻画生动,眼大,鼻孔、耳朵外张,卷云眉中夹着三条抬头纹,口张开,神态凶神恶煞,体现一种狞厉之美。

2.人物纹饰造型

人物纹在关帝庙石雕柱上体现最多,全部集中于石雕柱上,人物具体形象夸张,形象鲜明生动,动态感十足。

雕刻均采用高浮雕的手法,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运用简化、概括、提炼、夸张的造型手法,使其形象更加鲜明深刻。

(二)构图

关帝庙石雕大多构图主要是运用自由式构图,画面舒展自由,不拘一格,疏密有致。对称式构图较少,但很有特点。

1.对称式构图

这种构图方式具有中国古典艺术的传统特色,它的结构特点是“同形等量”,即以中轴线将画面做成完全的对称。关帝庙现存的柱础石有部分是呈对称式构图,有圭角处雕兽面纹,是以鼻梁为中心线,突出兽面造型狞厉恐怖、神秘威慑的感觉。有兀凳式底座,饰有祥云纹,为以祥云纹和底座左右对称式构图,对称工整,体现一种沉稳美。

2.自由式构图

关帝庙石雕大多构图主要是运用自由式构图,画面舒展自由,不拘一格,疏密有致,以不对称的灵活构图烘托出形象的动感,使花卉、植物的长势更具有生活性,人物更具生动性、形象性。人物与建筑物城墙之间表现出疏密对比,人物构图饱满紧凑,城墙环绕柱子横向分布,简洁大方,城墙的简与人物的繁形成强烈的对比。石雕柱用围绕式构图,突出主人公形象,更加生动、形象、不呆板,周边多饰以建筑栏杆、台阶、植物等装饰,使主体与衬景紧密呼应,相得益彰,使整个画面呈现出饱满、无序、活泼的美。

(三)石雕雕刻手法

关帝庙石雕雕刻手法共有五种,多为多种相互混合使用,以此增加作品的艺术效果和品位。

1.高浮雕

关帝庙石雕柱大都采用高浮雕手法,盘龙柱甚至采用的透雕手法。高浮雕由于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因此其空间构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圆雕,甚至部分局部处理完全采用圆雕的处理方式。高浮雕的柱础石整体上华美,空间深度感强,具有视觉冲击力。有的人物部分采用高浮雕手法,使得雕刻主体凹凸感强烈,在光线作用下,形象更加生动、有力。

2.浅浮雕

浅浮雕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这有利于加强浮雕适合于载体的依附性。在关帝庙中多用于石雕柱上人物或者动物的细部刻画,如衣饰、花纹等。

3.减地平雕

减地平雕(指凸起的浮雕面,或减凹的“地”均为平面)表现图案细腻、柔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把原有的地平面减去,减去的部分有雕凿痕迹,呈凹凸的肌理效果,与光洁的部分相映成趣,使主体造型更加突出而富有生气。

4.线刻

线刻图案呈现精细、优雅、精致的艺术效果。采用的是阴线刻,龙的形象雕刻生动,栩栩如生,细部刻画得精细、遒劲,简练的线条将龙身和龙须刻画得惟妙惟肖,阴线刻线条灵动,则给人以飘逸流畅的美感。城墙采用的也是阴线刻,城墙刻画简洁,呈现出一种整齐古朴的美感。

四、结语

艺术是时代精神的物化形态,随着时代精神的转变而变化,始终体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石雕作为传统建筑(居所、祠堂、陵墓等)的装饰构件或独立作品,犹如一面镜子,忠实地反映着社会文化与地域审美工艺的面貌,体现着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审美趣味与理想。关帝庙石雕不仅体现了我国北方民居古建筑文化特色,也是明清时期人文精神、审美趣味的缩影。

雕刻和浮雕的区别范文5

如今,人们将鸡蛋钻孔掏空,在蛋壳表面融和了绘画与雕刻,以浮雕、阴雕、阳雕、透雕、镂空等雕刻手法体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形成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蛋雕艺术品,形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2001年,初次接触蛋雕艺术的于文政,自制蛋雕工具,去超市挑回几个红皮鸡蛋,开始了自己的蛋雕生涯。

蛋雕是一门集美术、书法、雕刻等多项技法于一体的艺术。由于受蛋壳本身形体和材质脆薄的限制,蛋雕的设计与创作与别的雕刻绝然不同。要求作者要有扎实的美术和雕刻功底,自始至终要保持心静、手稳、下刀准。特别是在作品的关键处,稍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几天来的精心之作也随之化为乌有。用刀尖去做蛋雕的过程就如同走钢丝一样,每一步都如覆薄冰,心惊胆战。

于文政迷恋上蛋雕后,以蛋为纸、以刀为笔,埋首求索于蛋雕艺术之路。这期间,他不知道雕碎了多少鸡蛋,也刻破了无数次手,爱人和孩子现在一提起鸡蛋就反胃,在雕蛋的8年时间里,他们一家人到底吃了多少鸡蛋,恐怕连于文政自己也数不清了。从浮雕到镂空雕,从鸡蛋、鸭蛋、鹅蛋到鸵鸟蛋,于文政在不同蛋壳上,用不同表现技法反复琢磨,认真钻研,最终,他选择了质地坚硬且易保存的鸵鸟蛋为蛋雕的主要创作载体。

于文政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成了他的第一枚鸵鸟蛋浮雕作品《乘龙观音》。这件作品的诞生让他一发不可收拾,又相继购买了一些鸵鸟蛋刻制了《西方三圣》、《醉八仙》、《罗汉图》等。

2009年3月,香港举办国际复活节,举办方通过网络层层筛选,最终唯一一个名额落到了于文政头上,他将成为代表中国的蛋雕艺术家在这次国际艺术节上向中外嘉宾现场展示了蛋雕艺术。

书画易得,一蛋难求,于文政的蛋雕作品成为了艺术品收藏的热门货。他的蛋雕作品《蟹篓》、《连年有余》入编“中国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家卷”。《蟹篓》、《舞动的北京》入编《中国当代名人》。《连年有余》、《十八罗汉》、《马上封侯》等28件作品被海外多家藏馆收藏。

2011年3月,山东省文化厅为其颁发《山东省优秀文化人才》荣誉证书。由于蛋雕作品独树一帜,于文政的“荣成渔家蛋雕技艺”被列为威海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威海蛋雕传承人称号。

蛋雕让于文政在艺术领域里有了一席之地,但是他注定是个在艺术上不安分的人,他觉得蛋雕虽然有意思,但是形状是死的,无论怎么设计都跳不出这个圈子,有时候很多突发的灵感在蛋雕上难以实施,有些创意不得不因为材料本身的影响而做大的调整和改动,而偏离了初衷,正当他为此感到苦恼的时候,爱人在野地里捡来的一个破葫芦为他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从此,他走向葫芦烙画艺术,他喜欢挑战新的艺术领域,通过自己的想法和钻研,埋头苦干,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彻底颠覆传承多年的葫芦烙画艺术,让这一民间艺术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破葫芦,在于文政眼中都是宝贝,他发现葫芦本身斑驳的纹理非常像深秋时节的荷塘残叶,这让他想起了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他将词中所描绘的荷花、大雁等景物与葫芦自身所存在的瑕疵,巧妙结合、化腐为奇,诗词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意境应运而生。一个普通的葫芦经过于文政的雕琢,成为了一件难得的艺术佳作。

在烙绘的过程中,他也融入了浮雕、镂空雕等手法,让每一件葫芦作品富有新意。用他的话说,实际操作的手上功夫已经很熟练,就是在创意过程中比较耗费时间,有的时候经常在设计的中途又有了新的想法而全部放弃重新来做,因此,他创作的葫芦艺术品非常少,一年下来,也仅仅创作了十几件,但是每一件作品诞生后,都让业界同行赞叹不已,尤其是他最为满意的一件葫芦烙画作品,竟然是别人丢弃在仓库里长坏了的葫芦,经过了2年多的反复思考,最终在他的手里成为一件精品。

2014年,文化部、财政部举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扶持计划活动,全国4000多位不同门类的艺术家参加了海选,最终96人入选,于文政代表山东艺术人才前往活动现场,他创作的这件“福鼠纳百财”作品在活动中得到业界专家的认可并获奖,这也是唯一一件葫芦烙画作品,他本人被授予了全国青年优秀设计师荣誉称号,同时他的名字入选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从2011年至今,他创作的葫芦艺术品先后在香港、台湾、韩国以及新加坡等地多次展出,并代表威海多次参加国内的非物质文化节,深受藏家追捧,他的葫芦艺术品成为了新一代葫芦工艺的传承者。

在蛋雕、葫芦烙画等领域里取得成功后,于文政又向着另一个传统雕刻领域――玉雕发出进攻,他再次从零做起,通过自己的摸索与实践,最终又在玉雕领域里获得成功。

由于玉料及其珍贵,因此,于文政对待每一块玉料,都会深思熟虑,反复考量,从璞料到雕琢成型的每一道工序他都亲力亲为,于文政认为,所有雕刻在玉乘龙观音石上的图案都只是一种外在的人工装饰,而一件玉雕作品真正的灵魂则在玉石本身。只有雕刻的图案足够彰显玉石的天然魅力,使之与玉石浑然天成,那么才称得上是件成功的作品。若一味追求技术的高难度,而把复杂的图案雕刻在本就十分完美的玉石上,无疑是舍本逐末,画蛇添足,非但不会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反而会因为图案过于繁琐,而折损玉石本身的魅力,工匠与大师的最大区别概末如此。

雕刻和浮雕的区别范文6

一、取材于自然,蕴含自然美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支配之下,与自然界始终保持着和谐的关系,人民依附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创造出一系列取材于自然的中国文化。因此,我国传统的雕像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无论雕像材料的选择还是雕像内容的创造,都离不开人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与西方以石雕为主的雕像艺术不同,我国的雕像则是以土、木、石、金属、竹等自然材料为主,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基础之上,我国人民对土的特点了如指掌,因此,土不断地被人民加工、淘洗、雕塑成型,与水混合,成为秦砖汉瓦的主要材料,同时也制成了许多精美的陶器,成就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时代。木制的雕塑在古代的雕塑中也最为常见,古代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木是“五行”元素之一,具有独特的精神意义,木制雕塑受到人们的欢迎,经久不衰。石材相比较土木较难雕凿,汉代以后大规模的进行雕凿,雕凿出许多的佛像,但后来逐渐被小型的石雕代替。金属的雕造艺术以青铜为代表,雕造出许多像《马踏飞燕》这样传神的作品。同时,传统雕像的内容大多是对自然物象的再现,体现出清新自然的自然美,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动物的雕造,从早期的陶器时代开始,到青铜时代以及后代各代帝王的建筑雕塑和居民的房屋建筑都有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塑,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为这些器物房屋添上了诸多的灵气,使其更具有自然美,如雄狮、猛虎、烈马、飞龙、忠狗、以及各种奇异的灵兽等,这些雕塑是自然与人类的完美结合。

二、注重写意空间,具有含蓄美

中国美学向来注重“意象”的创设,这一审美理论影响了诗歌的创作,同时也影响着雕像的雕凿,中国的雕像更加注重对想象空间以及象征艺术的处理,让观看者可以产生无限的联想与想象。如,《马踏匈奴》就是一件注重写意空间的大型石雕,用一整块巨石雕刻成人和马,马的胸部特别的宽大,肋骨的位置也不正常,马头也特别的大,但是四肢却是非常细小,马的其他的部位也只是近似于真实的马。但是,当我们站到这个巨大的雕塑前时,却不禁被其雄浑的气势所震撼着,巨大的马头似乎诉说着胜利者的威严,正好与马下缩成一团的匈奴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个雕像看起来活灵活现,将一代英雄霍去病的英勇表现的恰到好处。再如盛唐时期的舞俑,这些人物雕塑或者有宽大的蝴蝶型翅膀的衣袖,或者有轻薄绚丽如霓虹一般的裙裾,她们衣袖有的翻飞有的舒展,裙裾也是各不相同,有的旋转有的摇曳,在这些形态各异的舞俑所着的衣袖间就仿佛看到了许多的舞者在眼前翩翩起舞。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极具含蓄美,使得雕像如诗如画。

三、多种手法并用,极具灵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