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1

一、创新精神的培养呼唤创造性教学

创新大致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从社会意义上考察,创新是指人发现或创造出能为社会、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第二,从个体意义上来考察,创新就是指个体以一种探究的态度发现或创造出相对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而言的新知识和新事物、新方法。个体要创新,首先要有创新精神,需要一种乐于创造、爱创造、勇于创造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学生的创新意识愈强,就愈追求新颖、独特的思考方式,并用其解决问题,愈易创造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创新精神决定创新的成败。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主动积极的创新精神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靠创造性教学。“应试教育”有许多弊端,但主要的弊端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下,按照统一标准评判学生,它非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造性束缚起来和压抑下去,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造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与核心内容。

二、把握创造性教学的基本要素

所谓创造性教学,是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把创造性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创造性教学要把握住以下一些基本要素。

一是牢固树立创造性教学的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漠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能性,认为一般的学生、教师与课堂教学与创新是无缘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一个学科知识的传递和学习的过程,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在课外一些特殊活动中进行。然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通过有效的教育,人的创新潜能是可以开发的。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活动都在课堂中进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攻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真正是课堂教学的内涵。

二是灵活运用创造性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模式要求在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育模式优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讲授—接受式”“示范—模仿式”“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系统掌握大量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是:1.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2.辨别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思考借助哪些问题可以达到这些预定的教学目标。3.澄清与问题有关的事实与前提,也就是思考问题的背后有什么事实和包含什么样的观念,学生已有的经验中是否有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4.从这种分析和评判出发,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供他们探究。5.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地进行探究。6.从对问题的理解出发去解决预设的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创造性教学的前提就是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从问题的一步步开展中进行学习,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方探求的意识与能力。

三是善于创设创新性教学氛围。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动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更多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上,要善于保持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学习,调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他们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接受挑战的习惯,从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三、创造性教学的“破”与“立”

创造性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独立钻研,是着眼于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它遵守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加突出学生的教学功能,依照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精神。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教学的关键在于以下的“五破”。

一破:破“求同型”。老师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应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老师。

二破:破“权威性”。不以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以标准的结论暗示学生。

三破:破“程式化”。跳出程式化的框框,摆脱形式主义的桎梏,变教学“刻板式”为教学“多变式”,克服“园丁式”的教学倾向。

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2

2009年底,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技工院校应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笔者认为,技工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有三。

1.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

从技工院校走出来的学生,是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他们一般会从事比较复杂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基本上都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这样才可以打破常规,使用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工作进行不断创新,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

2.是技工院校教育目标的要求

技校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其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这就要求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3.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质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技工院校应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其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学生在毕业以后才能够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技工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1.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技工院校应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入手,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以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技工院校应制定、完善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强化师德教育,努力提升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学校还应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本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其次,教师应认清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端正对创新教育的态度,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再次,教师应具备创新思想和创新观念,善于掌握新型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墨守陈规,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具备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创新的教学模式相整合的能力。

2.创新教学模式,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为了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技工院校应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将一体化教学改革切实落实到位,积极培养创新技能人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课程结构一体化。《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技工院校可以从调整课程结构方面着手,并结合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性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使之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即模块课程。同时结合与企业相关岗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要求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等要求,对知识体系进行分解,将其分为若干模块,实现教、学、练的同步。

(2)教学过程一体化,具体是指教师一体化、教学环境一体化及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师在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授课,并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进行灵活、合理的安排,借此使讲授、辅导、指导、示范、训练等环节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并将之与实习工厂的实际生产状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学校与企业一体化。这是技工院校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能够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衔接,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就业难、技术应用性差以及职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通过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 要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实现校企互利双赢”。技工院校应以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为出发点,与企业联合设立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习与工作同步、实习与就业

一体”。

3.精心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既可以向学生展示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探索、思考、研究的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技工院校应研究、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院校特点的校园文化。技工院校应不断加强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适当、合理地引入企业中先进的管理理念、规章制度等企业文化,并将其与学校自身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学校文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奉献社会、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品德,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产生良好的影响。如笔者学校多年来坚持文化育人、精神育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断充实和提炼了“学生的学业就是我们的事业、家长的期望就是我们的愿望、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这一办学理念,以及“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当作顾客”的服务理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理念,“人人都是管理者”的团队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等,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校园的构建,为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业余文化活动来构建校园文化。如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朗诵比赛、歌唱比赛、舞蹈比赛、征文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文化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团结合作、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等创新能力。

4.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需要,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所以,技工院校应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人人成才。首先,技工院校应按照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并结合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具体特点,始终坚持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对学生社会能力、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职业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其次,技工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时,应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创新知识等几方面内容为主,并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开放、平等的创新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开拓、不断创新。

总而言之,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平台,应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将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应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培育出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永生,蔡建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刁维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与对策[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高校 创新精神 教育本质

高校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高校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我国高校的发展突飞猛进,然而,不容否认的是,高校创新能力仍然乏善可陈。“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教育难题,因近日11位高校教授致信教育部长,要求“直面钱学森之问”,从而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深思。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误区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十年时间,中国高校的毛入学率由原来的5%提高到25%,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超过500万,高校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然而,与此同时,我们的高等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正在日益暴露出来。这其中,既有不少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崭新问题,也有一些无法回避的深层次矛盾。

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先生向总理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教育难题,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困境和误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最本质的问题是育人。然而,当下的中国社会似乎陷入了对教育的某种严重的误区,甚至是某种迷狂。其最大的问题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违背教育规律。

这些年来,数不清的大学城在全国各城市频繁修建,几乎所有的学院都在忙碌着改成大学;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与市场接轨,什么专业火就开设什么专业。大学之间,互相也在较着劲。互相比排名,比本科生数量、比研究生数量、比在权威杂志数量,可是唯独没有最重要的一条――哪个大学培养出了多少创新型人才。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往传统的延续。在教学方式上,死记硬背、考试为主、读死书、死读书、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等现象十分普遍。大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大学生们在校期间,除了学习文化课之外,很少有机会走向社会。即使学校安排一些诸如参观、见习、实习等接触社会的活动,大多也由于时间短等原因而流于形式。

现在大学的学术氛围也不是很浓厚。大学教师远离生产和科研一线,忙于各种职称评定,许多有科研能力的人,往往还要把许多时间浪费在各种社会活动之上。在一些大学,功利主义有所抬头,急功近利、学术浮躁、揠苗助长,甚至造假抄袭现象屡有发生。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还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对节约能源、环境保护、乐于助人和合作能力的概念很陌生。

我们的大学教育足够繁盛,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学生人数和最豪华的大学校园,一些大学在硬件建设方面,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国外的知名学府,但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要说欧美百年名校,就连全国仅有550万人口的以色列,我们都难以与其相媲美。以色列对教育的重视闻名于世,国家对教育的年投入占全国GDP的12%,拥有7所一流大学,近年来,在本土作出巨大贡献的以色列科学家更是接二连三获得诺贝尔奖。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研环境和条件已发生巨大变化,科研人员的待遇也有了大幅提高的今天,在培养和造就顶尖人才方面,中国的科技界、教育界并没有像60年前甚至是30年前那样,涌现出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华罗庚、吴文俊、周培源、竺可桢、邓稼先以及朱光亚、周光召、宋健、陈景润、袁隆平、王选等一批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正如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所说:“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谁而存在的呢?现在到了停下来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二、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毫无疑问,大学当然是灌输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而灌输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却是应当认真思索的问题。大学对于社会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它能拉动GDP几个百分点,而是在于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先生的话可以说振聋发聩,他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学生不仅要有高级的灵性,更要有高尚的人性。

大学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应当懂得如何做人,具有适应社会和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否则一切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训都将失去根基,仿佛将高楼建筑在沙堆上。

大学通常被视为一个人真正步入社会的“入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始终是在学校中各种“潜在课程”、“无形学院”的培养、熏陶和影响下成长的。换言之,在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人格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大学具有同等的责任。

2007年,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中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这一语,道出了他和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看到这种情况,一个人受了多年的教育,甚至取得了博士学位,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却不懂得做人的基本的道理,甚至品质恶劣,缺乏起码的公德。这是我们的教育产品,反映的正是教育的缺失、人格的缺失。

大学里一个重要的精神,就是独立,不独立就不会有真正的创新。今天中国大学的问题,不只是它缺乏人文精神,同样严重地在于它所承载的东西太多。很多大学已被实用主义所裹胁,被功利主义所充斥,它不能纯粹,不能守住自我,无法保持相对的独立与超脱。对此,钱理群的担忧不无道理:“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信仰、没有远大理想、没有高尚情操和宽广胸怀的人,又怎么可能担负起推动时代进步的崇高使命?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青年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该做的事。”

以“育人”为主要目的的大学教育应具有如下特征:

教育是完全的,“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应该关注人类的每一个方面――智力上的、心理上的、社会的、身体上的、精神上的”。教育是诚实的,教育是氛围的潜移默化。教育是感动的,一切教育都源自人的内心。教育是创造的,不是简单的传承和记忆,而是需要由摆脱短期功利并有首创精神的人去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创新。教育是高雅的,需要对大学理想精神的坚守和把育人使命看得比世俗标准更重的信念。

三、如何培养高校的创新精神

1.要创新,就意味着对现有研究成果的不满足、怀疑、否定和超越,就必须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现存事物的合理性,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如果经过缜密思考,坚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那就要力排众议,敢于坚持,决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大学教育担负着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的积淀和传承的任务。大学的基本精神就是鲁迅所说的“永远不满足现状的,永远的批判和创造精神”。钱学森先生回忆当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时说:“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是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好奇心、想象力、洞察力这些对创新最重要的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大学生并不缺少创新意识,但缺少深究问题的创新热情和提出问题的创新勇气。调查表明,近90%的大学生能用怀疑的眼光审视教科书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批判怀疑精神,但有75.5%的人虽怀疑,却“不去深究”或“没提出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听学术讲座时,有33.3%的大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说明缺少一个能够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勇气的环境氛围。如何从社会、文化、教育着手,营造一个鼓励标新立异,百家争鸣的创新生态环境,使大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是高校乃至社会都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2.要正确认识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大学校园不是世外桃园。在社会的变革和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成就动机、道德标准、生活态度,无一不与急剧变化着的中国社会紧密相连。正视这种现实,以积极的态度和适当的方式让大学生了解这种现象,引导大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去选择,才能使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吻合,使社会的发展符合人性的发展。

3.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盲从轻信的意识。要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遵循创新活动的规律,营造一种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和谐的心理氛围。

4.要培育和发展大学精神与创新文化。建设大学的精神文化,核心就是要坚持和弘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大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守护大学的精神家园,抵制庸俗功利主义等不良的文化倾向的侵蚀。众所周知,哈佛大学始终坚持“探求真理和学问是大学的核心价值”,其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而爱因斯坦也认为,最能开拓新的领域,获得全新发现的科学家是少数对科学事业怀有虔诚信念和献身精神的人。

5.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要为学生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转专业,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专业,教师也有责任让学生了解。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要改变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以开放的胸襟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个性化教育,以作品而不是以考试成绩给学生打分。

大学教育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观念的有无,实践能力的强弱,对于创新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要尽量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实现“回归培养”,允许并鼓励学生就读期间自愿停学参加一定时间的社会工作。作为大学,要善于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展社会教育,把社会上一些知名人士请来学校讲学,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大学培养的创新人才,应当是人格健全、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对促进人的成长和创新成果的产生起着导向和决定作用。

大学教育的本质在创新,基础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途径是思想碰撞。无论是学习还是做研究,都要保持基本的良知和立场,而不是基于某种利益;无论何时,都要坚守正义和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放弃了大学精神的坚守,就难以形成思想碰撞、独立思考、自由活跃的学术气氛,也难以保持思想与学术的独立性、超越性、彻底性与超前性,以及本质上的批判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人民日报,2009-11-5.

[2]钱理群.北大校庆110周年之际反思大学教育现状.

[3]杨朝明.中国传统的“大学之道”――兼谈高等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

[4]丁荣祥.高校教育创新之路在何方――学习《文选》引发的思考.中国教育高教版,200,(6).

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4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教师还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过多的和限制。这样真正给学生创造和谐、民主、安全的学习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上解放了学生,激活了课堂,鼓励了创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新问题情境。教师敢于对教材进行重组,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和问题情境,并进行教材的二度开发,注重创设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的情境或呈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引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变得生动、有趣、熟悉,从而激发学生乐于思考,产生创新愿望,以此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如:教学《千克的认识》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举重比赛!请同学们做裁判,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力最好,最懂得动脑筋。先请一个小个子同学举着一件庞大的物体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走上了讲台。再请一个大个子同学举着一个较小体积的铁铃,沉重地走上讲台。通过观察,看看大力冠军属于谁,为什么?你们裁判的正确与否,一会还得请出我们的公正大师——“天平先生”为我们主持公道!这样,通过一场滑稽有趣的举重表演,把同学们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究竟谁重呢?”激起了学生思索的欲望。趣味表演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和自主。“天平先生”的出现给他们揭开了思维的迷团。

二、问题解决的创新

实施“问题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创设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的情境或呈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引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角的分类》时,教师在进行引探准备后,就引导学生:“你还想知道有关角的哪些知识?”学生就说:“我还想知道什么是锐角、钝角”“我还想知道平角和直角的关系”“我还想知道角可以按什么来分类”教师把提出思考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出来:“1.角可以分为哪几类?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角可以怎么排列?3.各种角分别有什么特点?4.平角、直角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几个思考题把整个教学过程概括出来,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目标,发挥主动性,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求异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从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开始。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发问家。对儿童而言,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问号构成的,所以他们的问题很多。在课堂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发表的意见,我都能够客观地对待和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跟教科书、跟老师设定的不一致的意见,教师一般都能灵活运用“引”让学生去“探”,找到思维的契合点。一般是延迟作出判断,并有意识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如老师在教学下面的应用题中,学生就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一批橘子,每筐装65千克,可以装80筐。现在只有65个筐,要把橘子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有学生提出以下两种解法:(1)65×80÷65-65(2)65×(80-65)÷65,这时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喊着说:“老师,我还有一种不同的解法,列式为80-65!”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引导:“同学们,这位同学能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很勇敢,那么这种解法有没有道理呢?”有学生说:“肯定是错的,他只用了两个条件,他是在凑答案”甚至有学生笑起来。教师不是立即给出一个对与错的评价,而是继续引导:到底这种解法有没有道理呢?让我们先分小组讨论一下吧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异想天开”来得出人意料,触及学生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引来了哄堂大笑。教师勇敢地保护了这个“异想天开”,并把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小组交流和争辩中引发学生思考去获得答案。这样保护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让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得以在求异思维中迸发出来。

四、在实践中创新

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5

一、激发创新动机

动机是创新活动重要的内在动力。人类有目的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进行,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通过授课、讲座和活动课等途径让学生意识到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新世纪是经济形成并充分发展的世纪,现在的中学生是新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因此他们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才能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创新能力能增强人的智慧,是求学、就业和发家致富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因而会使学生由实际需要产生创新意识。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有关专家刻苦钻研的历程和化学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明白只有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邀请有关专家和学者进行化学教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化高科技,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欲望。还可以通过化学兴趣小组等活动,吸引学生,促进创新动机的形成,通过改进、小创造等活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顽强、勤奋、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古今中外的化学家都具有优秀的创新意志,无一例外。化学家每一次探索都是在经历多次失败后获得成功的,如果没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再新颖的创意也会半途而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志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兴趣教学和科技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培养学生勤奋、实事求是、善于战胜苦难的精神。要鼓励学生勇于完成高难度的习题和课外小创造、小发明等活动,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化学家的生平和科学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不怕失败,勇于献身的人才有所发展,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同时也要使学生懂得创新并不神秘,从而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三、营造创新环境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新精神的培养源于平时的教育过程,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其中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强的教学中心观念,无论是在学科教学中,还是在活动过程中,都无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实现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目标,必须建立一种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新型师生关系及课堂环境,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进行都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充分发扬民主作用,营造学生求异、学习交流、讨论的氛围。教师对问题学生有支持和同情的心理,使学生不受压抑,在活动中敢想、敢说、敢动手操作。学生一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的意识就会开始发生变化,会满怀期待地以一种新的热情投身于学习之中,创新精神也会得到逐步提升。

给学生自由时间和空间。一方面,教师在讲授时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故意设计空白,启发学生去发现、质疑,这就要求教师不要讲得太细、太透、太满、太实,不能要求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以打破学生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机会自由地学习和思考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在时间和课程的安排上要有自由度,在保证学生学到所需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给他们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只有培养起了兴趣爱好,学生才会去认真思考、研究,才会动手去实践,才会有新思路,产生新观念。反之,会抹杀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6

一、创造性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渠道

课堂教学时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诸方面,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请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课堂教学是一项智慧的挑战,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上进行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敢于突破原有模式的舒服,敢于创新。

(1)要对教什么进行充分的个性化的、多样性的设计与开发。

(2)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教学模式,如引导——发现——模式、活动——参与模式,讨论——交流模式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必须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等。

(4)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多设计探索性、开放性、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创新精神,在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也应渗透创新教育的要求,处处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其思维得到多种多样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是创新的感性体验得以升华。

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兴趣小组、教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创新氛围。教师在教学时,若绷着脸,不苟言笑,则教师的气氛必会需向紧张、严肃,而师生之间易产生一种压迫感,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便无从产生。只有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他们的心里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的限度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