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文化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文化含义范文1
关键词:首义文化;旅游;城市软实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09-03
1 引言
1.1 辛亥首义文化内涵及其旅游资源现状
(1)辛亥首义文化内涵。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为我们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人文资源。辛亥首义文化,是对运动在武昌地区发生与发展的综合概括,主要包括在武昌地区反映运动、革命事件、革命人物的各种文史资料;革命遗址、文物和后世为纪念革命而建造的各种纪念物以及研究的所有成果和历史形成的各种纪念活动。辛亥首义文化以反映中国民主革命、民族进步的运动历史为主线,以表现高度爱国主义思想为精髓,以纪念景观为载体,以武昌临时军政府旧址红楼为中心,集中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不竞声华”的实干精神、“振兴乡邦”的爱国精神、“不计生死”的牺牲精神,是都会文化、荆楚文化、黄鹤文化等历史文化的沉淀,是东西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首义文化是我省更是武汉市独有的、最靓丽的、最引以为骄傲的名片,武汉是首义精神的城市载体。辛亥首义文化发展对武汉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2)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距今已一个多世纪,一百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的后裔、亲属、海外侨胞、台胞为继承先辈遗愿,开发利用辛亥首义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武汉市区内有为数众多的首义革命遗址和遗迹,同时得益于辛亥首义100周年大典的举办,几乎所有有关首义的旅游资源都得到了很好的整建与扩建。现存的与辛亥首义相关的革命历史遗址有30多处,遍布三镇但集中分布于武昌境内。以为主题的研究也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随着武汉城市建设的加快和武汉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一方面,以为主线,以现存首义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武昌古城为平台,充分整合辖区内各类旅游资源,打造出若干条凸显“首义文化”的精品旅游线路,具有极大的便利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由于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和不断面临城市化的威胁,除红楼等部分遗址为市民所熟知外,现存的许多遗址和遗迹保存状态不甚理想。有的被迫迁址;有的被遗忘于城市的某个角落而鲜为人知;还有的已经不复存在。坐落于市中心的多数辛亥首义旅游资源都正面临着高层建筑、噪声、垃圾、水体或大气污染的威胁;有些旅游资源被道路、市政工程或其他建筑人为镶嵌、分割;一些核心旅游资源周边交通状况不容乐观,一旦游客众多就会造成拥堵。上述因素的存在,给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使辛亥首义旅游资源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给予通盘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武汉城市软实力现状
(1)武汉城市软实力发展基础良好。
武汉市具有河湖交错、山水相间的优美自然环境,而且也形成了以首义文化为主体的丰厚的人文环境。她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彩的民俗记忆,丰富的人才储备,和谐的社会环境等显著特色独秀于我国名城之林。除了拥有上述软实力资源之外,目前武汉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城市硬件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总体来看,武汉城市软实力发展具有较强的“硬实力”基础。
(2)武汉城市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正在席卷世界各个角落。武汉城市建设的过程,特别是对城市遗存的破旧街区进行改造、重建的过程,本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但同时也使历史遗迹或老街区消失,打破了原有的社会脉络,使得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空间逐渐狭窄甚至消失。目前武汉市在文化资源的整合、培育、利用上还应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提高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质量上,在打造城市创新与传媒沟通能力上,在改善城市社会环境、人才培养与吸引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1.3 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关系到大众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休闲度假也已成为旅游业最具活力的新业态。武汉市目前正处于一个全民大众化出游、爆发式增长阶段。旅游的发展关系到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也关系到武汉城市的对外关系。以综合法、人本法、促进法为特点的《旅游法》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年初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明确指出要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在大众休闲旅游时代来临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最好纪念,而且可以更好的满足广大市民与游客对休闲旅游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教育炎黄子孙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振奋爱国主义精神,将精神引力,文化引力,经济引力融合在一起,全方位提升武汉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2 辛亥首义文化旅游与武汉城市软实力提升
2.1 城市软实力
(1)城市软实力的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最早提出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概念。在奈教授看来,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不仅需要有有形的“硬实力”的增长,还需要有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的“软实力”的增长。随着软实力理论的日益成熟,软实力的概念也被很快应用于区域、城市、企业、组织等不同主体的研究之中,城市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城市软实力的概念,学者们持不同的观点。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学界对城市软实力的界定大多是简单移植国家软实力的概念,忽视了城市软实力的目标受众和城市沟通能力这两大要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笔者将城市软实力概括为:以城市硬实力为基础,以城市文化力等非物质资源为构成要素,以城市内外所有组织、民众为目标受众,通过非强迫方式达到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的一种能力,它是城市凝聚力、说服力、导向力、吸引力和同化力的总和。这种“软”的力量,最终通过内部公众(市民)对城市的认可和城市对外部公众的吸引产生作用。
(2)城市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城市软实力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笔者认为其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力、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力、城市创新力、传媒沟通力、环境舒适力、人力素质力6个方面。
(3)城市软实力的生成机理。
首先,与城市硬实力一样,城市软实力以城市软实力资源作为其生成的基础,但是软实力资源并不等同于也不会自动转换成城市软实力。其次,城市软实力根源于城市内部,形成于与外部社会的良性互动。最后,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具有共生兼容、非均衡对称和动态互馈的关系。
(4)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终极目标。
发展城市软实力,就是要大力提高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满足人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实现广大市民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城市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终极目标。旅游可以对城市内部产生凝聚效应、吸引效应与活力效应,实现广大市民的安居乐业;对外部产生认可、认同和同化效应,实现外部公众对整个城市的理解、赞赏、效仿与支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增强人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更是提升武汉城市软实力的思路创新。
2.2 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对武汉城市软实力提升的功能研究
优秀的城市文化元素只有与适合的载体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打造出更具地方特色与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大众休闲旅游时代,辛亥首义文化旅游的发展,对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武汉城市软实力起到硬化、聚化、创新、引领和美化的功能。
(1)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发展对武汉城市软实力提升的“硬化”功能。
以旅游为抓手,大力开发辛亥首义文化经济,将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武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的全面发展。将辛亥首义文化经济开发与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是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现代经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辛亥首义文化开发与利用的进程,是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的进程;是武汉城市经济实力提升的进程。与此同时,也正是硬化武汉城市软实力赖以存在的基础――硬实力的过程。
(2)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发展对广大民众的“聚化”功能。
辛亥首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凝聚江城人民的重要力量。这种凝聚力是实现文化功能,提高武汉城市软实力特别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驱动力。大力发展辛亥首义文化旅游,以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为广大民众提供深度认识辛亥首义文化的空间,使广大市民在旅游的体验中加深对辛亥首义文化的了解。革命与创新精神的内化所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将会激励、引导市民热爱自己的城市,关心武汉城市的发展,为武汉的进步贡献智慧和汗水。独特的城市文化可以吸引外部人才、资源、资金等的流入,城市内外环境的优化可以使城市的组织效能、资源整合能力越来越强,城市的软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发展对武汉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功能。
城市精神离不开所处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这要求城市精神能够反映并体现先进文化和时代前进的方向。以旅游为载体,大力开发辛亥首义文化资源本身就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对革命文化内容的丰富,也是对其展现形式的拓展与创新。内容生动健康,形式新颖多样,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旅游产品让广大民众在不自觉中实现了对“创新”与“进取”精神的内化,秉承“创新”与“进取”精神的广大城市主体将为城市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最终实现城市的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
(4)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发展对武汉构建和谐城市的“引领”功能。
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核心是人,落脚点也是人。城市和谐是指城市各阶层、各组成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城市的和谐包括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秩序和谐等诸多方面。在生态旅游、全民旅游、旅游惠民等理念的指导下,辛亥首义文化旅游的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活动目的的回归体现,可以改善武汉城市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内涵积极的旅游产品可以培养广大市民“与人为善”的宽阔胸襟和“和谐共存”的积极心态,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5)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对武汉城市形象发挥着“升华”功能。
城市形象是城市内部、外部公众对城市形态和特征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后所形成的总体看法和评价。依靠大众传媒构建的“媒介”形象和依靠人际传播构建的“口碑”形象,是城市形象传播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在全球不同文化加深融合的今天,城市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就必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潮流中去。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具有“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重功能,这种功能对内产生凝聚力、感召力;对外产生吸引力和同化力。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本身是对辛亥首义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以提高武汉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广大市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改善武汉城市的整体面貌,起到美化武汉城市形象的功能。另外,旅游作为一种民间活动,既是大众传媒的“资源”与“媒介”,又是人际传播的“载体”与“工具”,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共同发展,可以增强辛亥首义文化与武汉城市的关注度,提高其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起到进一步升华武汉城市形象的作用。
3 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发展路径选择
3.1 深入挖掘和提炼辛亥首义文化内涵
辛亥首义在武汉爆发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地域背景,将首义文化列为武汉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品牌也有其深刻的历史缘由与文化因素。因此,对首义文化植根其间的楚文化,对与首义文化相关的革命历史传统以及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化背景,都要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寻根求源,进一步提高对首义文化的总体认识和把握,更好地对其开发与利用作出明确的定位。
3.2 着力完善辛亥首义文化旅游相关规划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武汉城市内涵正在趋同,特色正在消失;武汉城市规模的扩张,带来了诸如环境恶化,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今的武汉已经是一座不太宜居的城市。因此,武汉市各级政府与辛亥首义文化相关管理部门都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与《旅游法》的指导下,进一步革新武汉传统的城市规划,加强武汉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的建设,营造居民休闲空间。
3.3 进一步加强辛亥首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整合
首先,打造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应着眼于实际可操作性和游客的便利性,着重将武昌区内辛亥首义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主题各异的辛亥首义特色旅游线路,并和旅游区内户部巷美食街、胭脂风情街、昙华林民俗街等资源结合起来。其次,加大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创新辛亥首义文化旅游的形式。目前辛亥首义旅游景区的旅游开发多以橱窗、实物展示等静态的呈现方式为主,旅游者参与程度极为有限。要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利用更多有效且多样化的形式来加强游客在旅游中的参与性,提高旅游本身的趣味性,从而进一步促进辛亥首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继续举办好以辛亥首义为主题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像米兰时装周、奥斯卡电影节等具有自主品牌与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辛亥首义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对首义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对“爱我中华”民族情感的培养,对武汉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高都有着巨大的战略意义。最后,加大景区与旅行社、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与旅行社合作的同时,辛亥首义文化旅游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大与其他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教育部门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武汉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倡导包括大、中、小学生在内的所有在校学生参加辛亥首义文化旅游。
3.4 努力营造武汉和谐的社会环境
管理本身就是一种软实力资源,城市资源只有在良好管理的调控下,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借助于辛亥首义旅游的契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都应树立“以人为本”全新的管理理念,以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抓手营造和谐的宜居环境,加强城市管理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高质量、高品质的公共产品来满足广大市民与游客的公共需求,确保社会的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
3.5 充分发挥媒体与旅游在武汉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作用
城市软实力资源是城市软实力产生的基础,然而城市的软实力资源只有通过媒体向外界有效的输出才能生成软实力。城市软实力建设,应该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整合各种传播资源和传播手段,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和方式,特别是运用影响力度比大众传播更大的人际传播和口碑传播,形成耦合效应,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传媒的双重作用。有学者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证实了传媒与城市软实力的关系,其结果表明,传媒既是软式力资源,又是其他软实力资源向效果转化的中介。从“资源”角度看传媒,模型拟合显示,“文化资源”三项指标中,“大众传媒指数”的因子载荷为0.81,居文化资源诸要素之首,可见传媒对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其次,充分发挥旅游在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非政府行为(民间行为)也是影响城市软实力消长的重要因素。旅游作为非政府行为之一,具有自上而下,民间推动的特点,其立体化、生活化的民间软接触方式使得城市软实力更具渗透性、广泛性、感染力与持久性。辛亥首义文化旅游活动对武汉城市形象的美化与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大力开发辛亥首义文化旅游产品和适时举办好各种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节事活动来提高武汉城市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4 结语
旅游,大众休闲旅游,可以体现城市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人文精神,生态精神与开放精神。整合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对彰显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魅力,武汉和谐宜居城市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武汉在世界的知名度、美誉度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辛亥首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进一步开发以及武汉城市未来的发展,还有待社会各界献计献策,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严昌洪.20世纪90年代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1,(10).
[2]杨书林.武汉市红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2011,(11).
[3]龚娜,罗芳洲.“城市软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价方法[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4]汤艳,丁德军.“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城市软实力的创新构建[J].延边党校学报,2012,(4).
[5]陶建杰.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基于中国大陆50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中州学刊,2010,(3).
[6]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研究课题组.2009中国城市软实力报告[J].望东方周刊,2009,(7).
[7]Joseph S.Nye Jr.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J].AN-NALS,AAPSS,2008,(3).
[8]陈志,杨拉克.城市软实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9]赵力平.城市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城市文化含义范文2
关键词: 跨文化视野 汉英翻译 错译误译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首先要加强文化教育,培养文化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新概念英语》主编何其莘提出:21世纪的外语教育应该肩负起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的重任,将本民族的文化介绍给外国,让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要让学生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时有话可讲;要使我们的学生,起码是部分学生,有能力用准确、地道的语言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忽视母语文化,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即英语学习者甚至英语水平较高的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显示不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风范。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自2013年12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进行了局部调整,其中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分值比例由原来的5%调整为15%,考试时长由原来的5分钟调整为30分钟。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段落长度为140―160个汉字。改革的出发点是优化输入,重视输出,让学生具备把中国的情况介绍到国外的能力。然而,中国学生所接受的多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在翻译过程中重形式多于重意义,翻译方法单一,多采用直译法,这种方法容易造成“死译”、“硬译”,最终导致错译和误译
二、汉译英错译误译成因
1.词汇量匮乏
根据新民晚报的报道,在2013年公布的“全球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中,中国大陆在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二,属于低熟练水平,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在我国,英语教育普遍从娃娃抓起,那么为何还会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呢?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蔡基刚教授指出,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的词汇量匮乏,词汇量导致的整体英语水平欠佳的问题在大学中非常显著。在段落翻译中,词汇是最大的根本,词汇量的匮乏会导致翻译中的障碍。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大部分学生认为在面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内容的翻译时很多相关的词汇,如核能、月饼、猜灯谜等都无从下手,困难重重。
2.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下意识地用母语的语法结构进行翻译,并且把汉语的思维方式带到英语中,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重词义轻词性。在汉语中,同一个词汇可以用作多种词性,但英语中却不行,因此学生在想要表达某一特定的意思时,只考虑单词的意思而往往忽略单词的词性是否正确。如句子“男性的数量大大找超过女性”,一名学生翻译为“The number of men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women.”,他只考虑more than是多于的意思,却忽略了more than不能充当谓语的事实。再如句子“然而近年来,比例快速升高”,一名学生翻译成“However,in the recently 10 years,ratio rises rapidly.”,他想到rencently是近来的意思,却忘了副词是无法修饰名词的。
在句子结构方面,母语的负迁移现象也非常明显。如以下的句子 “The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may b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ly like boy’s preference.”(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人传统上喜欢男孩的偏好。);“Gender ratio unbalanced will bring a lot of severe problems.”(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Millions of men will can’t marriage.”(数百万的男性将不能找到伴侣。)。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这些句子的翻译都是按照汉语的语序逐字翻译的,是不符合英语的语序和表达规律的。
3.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
英国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把语用失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大类。目前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不是十分了解,因此出现了很多社交语用失误。如句子“中国的父母往往望子成龙。”,其中的“望子成龙”这个成语绝大多数学生都翻译成了”expect their son to become dragon.”。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既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但是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是邪恶的象征,如此这般翻译,就造成了社交语用失误,其实可以用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ren,have great ambitions for their children,expect their son to be talent或者expect their son to have a bright future等方式表达。
三、结语
改革后的段落汉译英是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和翻译能力等多方位、多层面的考查。这不仅要求考生按照英语语言结构与思维翻译出整个段落,而且对学生的考核要求相应拓宽、加深,不再单一考查学生所学的词汇和语法基础等英语知识,而是考查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风俗习惯等的学习和了解;考查学生对合理拆分、组合句子,将汉语所承载的信息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翻译技巧与方法的掌握。通过分析学生的汉英翻译实例,了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译和误译的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对于挖掘学生的翻译潜力、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梅悦丽.大学生汉译英中的语用失误[J].海外英语,2013.
[2]张瑞晶.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汉译英翻译现状及策略[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
[3]史桂菊.大学生汉译英能力滞后原因及教学策略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
[4]孙敏.汉译英词汇翻译常见错误透析[J].教育教学论坛,2009.
[5]崔红叶.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汉英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建立教育,2012.
城市文化含义范文3
摘要:笔者通过亲身参加皋兰县新湾村的丧葬仪式,整理和记录了该县丧葬仪式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兰州地区农村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兰州地区;丧葬仪式;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杨晓宇(1973-),男,甘肃皋兰人,乐山师范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历史文献语言研究。
刘瑶瑶(1983-),女,吉林辉南人,乐山师范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224-02
壹
丧葬仪礼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道“通过仪礼”,它标志着人生旅程的终结。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中,死亡并不等于亡者与生者关系的断绝,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依托宗族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深层次、多元化的精神联系。几千年来,正是在这种精神联系的驱动下,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丧葬行为模式,这其中既有理性的概念、情感的宣泄、伦理道德的传承,又有着审美情趣的表达和价值取向的体现。
皋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兰州、白银两市之间。该县历史悠久,自古便是丝路重镇,陇西要冲,因而保留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新湾村是一个典型的由同姓族人组成的村落,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有着或近或远血缘关系。笔者在亲身参加了该村一位辈分最长的老人的葬礼后,通过对该县其他村落丧葬仪式的进一步调查,详尽整理和记录了该地区丧葬仪式的全过程。
贰
皋兰县丧葬仪式的全过程由临终初丧之仪、入殓成服之仪、出殡安葬之仪三部分组成,我们将按照仪式进展的顺序进行详细的叙述。
(一)临终初丧之仪
临终初丧之仪主要包括送终、更衣停尸、烧哭丧纸与着丧服、给死者明路、布置灵堂、择日与选墓地、报丧、打墓等几个环节。
1、送终
死者弥留之际,要在亲属的陪伴下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这时,所有的儿女都要守候在身边,为其盥洗手脸、理发、梳头,听其嘱托身后事,俗称“托家事”。
2、更衣停尸
死者去世后,由几位生前的异姓好友为其穿着提前缝制好的寿衣。按当地的习俗,寿衣的用料、制作都有严格规定,忌讳重重。用料忌讳用缎子,而只用绸子;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全部要带子系紧,以“带子”表示后继有人;讲究“丧事不能成双”,故寿衣的件数都是按单数来准备的。更衣完毕,由子女将死者的尸体抬至正堂的灵床上。
3、烧哭丧纸与着丧服
死者置身于灵床,亲属要在其头顶放置一个炕桌,炕桌上摆放一个用来烧哭丧纸的盆子,所烧的纸钱就是死者上路要携带的“盘缠”。按当地人的说法,烧纸盆盛满纸灰后,前三盆纸灰一定要由死者的子女端走。孝子们服全孝,即头着孝帽,身着孝服,脚穿蒙了白布的鞋子。死者的侄子、外甥以及孙子们则只着孝服,头扎白布条,其余远亲则臂缠白布即可。若有重孙,则臂缠红布。
4、给死者明路
死者咽气后,亲属们要立即动手用揉好的面捏制七盏碗状的面灯,在里面放上煤油和灯芯,依次摆放在正房门口、院子中间、大门口及通向各方的路口。
5、布置灵堂
灵堂是死者灵魂的暂居之地,也是人们凭吊死者的地方。在当地,灵堂通常设置在死者家里的正堂内,正堂门口的台阶用来摆放供桌,上面供奉着死者的遗像以及香炉、香烛等物品。
6、择日与择墓地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看风水,特别是人死后一定要请风水先生按照黄历来挑选下葬的吉日与风水好的墓地。对后辈儿孙而言,若能在黄道吉日把死者安葬在一块风水好的地方,不仅利于死者迅速转世投胎,而且具有禳灾辟邪,佑护子孙人丁兴旺,官运和财运亨通之效。
7、报丧
选好下葬的吉日与墓地后,死者的家人就要给各地的亲朋好友通知死者去世的消息和下葬的日子,以便亲友们及时来吊唁。这时,还要备好礼物在当地请一个较有权威的主事人,称之为“执事”,由其负责主持葬礼进行的各种仪式。
8、打墓
在大家都忙于操办葬礼时,死者家族会在本村找六个与死者属相相同但血源关系已出五服的青年男子去墓地打墓,提前挖好墓坑。当地人认为,由与死者相同属相的男子打墓,既利于死者早登极乐,又可以起到震宅佑户的作用。
(二)入殓成服之仪
入殓成服之仪是整个丧葬仪式的核心部分,包括迎娘亲、吊丧、领羊、念祭文诵经、说娘家话、扫材殓棺六个环节。
1、迎娘亲
娘亲就是死者的娘家人。当地讲究在清晨迎娘亲,迎娘亲的地点通常选择在村口。亲朋好友们抬着供桌、拿着纸货在前,孝子们服全孝、执孝棒躬身紧随其后。
2、吊丧
吊丧是整个家祭仪式中历时最长、最繁忙的活动。吊丧者到达后,执事者会大声报出他们的身份,呼唤他们到灵堂给死者烧纸、上香并敬献自己带来的果品,当地人称之为“浇点”。
3、领羊
我国北方,丧礼中的领羊仪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死者领羊的通常是他的子女与娘家人。当地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附在羊身上,把持羊的身体来表达他是否尚有未了心愿。倘若意愿达成,死者的灵魂便会离开羊的身体而去,羊的身体亦会随之颤栗,才表示人真正了无牵挂的死去。如果死者仍有未尽之事,灵魂便久久不愿离去,羊就不会颤栗。这种情况下,乡邻们就会对这个领羊人议论纷纷。事实上,牵来的羊大多在丧葬仪式举行的这几天被宰杀,以供参加丧礼的人们食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牵羊仪式已变成当地人变相炫耀家族人丁兴旺和财大力粗的一种手段。
4、念祭文、诵经
人死后为之书写祭文来表述死者的生平事迹是我国传统丧葬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事项。在皋兰农村,有专门从事写作祭文的人员。凡有丧事,死者家人就会备些礼物央请他们为死者书写祭文,祭文的格式大多仍参照古体文的写法。祭文的宣读多在正午时分进行,由长子念诵,念毕烧毁。
5、念祝文、说娘家话
祝文是死者生前所留下来的遗言,由娘亲代表宣读,宣读完毕后要焚于死者灵前。祝文念毕就开始行说娘家话仪式。说娘家话有一套固定的说辞,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由娘亲代表发问,丧家请执事待为回答。目的在于表彰死者生前的功绩,教育子孙后代要孝敬老人。
6.扫材敛棺
扫材通常在下午进行,由死者的大女儿执行。所谓扫材是指大女儿要用扫帚把事先铺放在棺材内的碎木屑扫出。敛棺一般是在深夜进行,具体时间由风水先生提前选定。敛棺时,在棺材内铺麻,敛棺的人数不但为双数,而且敛棺人的属相不能与死者的属相相克。
(三)出殡、安葬仪式
出殡、安葬仪式包括启灵、扫墓、埋葬、答谢助葬者等环节。
1、启灵
启灵的时间是由风水先生提前看好的,一般选择在凌晨。启灵前,执事者要先祈祷,用菜刀把一个空碗砸碎,并把碎片扔出院子,然后用刀背象征性的砸棺材一下。当地人说,这是为了把孤魂野鬼赶走,剔除所有污秽的东西。启灵的时辰一到,鸣放鞭炮,由长子将灵柩背至院门口,用粗绳捆好,由事先在村里挑选的年轻力壮者与孝子们一起轮流抬往墓地,其他人则拿着花圈和各种各样的纸货尾随于后。霎时间,鞭炮阵阵,哭声遍野。
2、扫墓
下葬前,死者所有的儿孙都要向墓坑内丢钱。执事者则会一一报出每一个人丢入墓坑内的钱数,故而谁都不会丢的太少,以免村里人笑话对死者不孝顺。丢完钱后,会有一个打过墓的人下墓坑去扫墓,把钱全部收集起来,分给其他打墓的人,算做打墓的报酬。
3、下葬
灵柩放至墓坑后,长子下墓坑,打开棺盖给死者“整容”,将其身体放正,把盛满浇点的粮浆罐放至死者的左上方,盖好被褥,撒上七星钱,盖棺。填土时,先由长子背向墓坑扔三锹土后,众人帮忙埋葬。子女们在坟前烧纸货,脱孝衫。
4、答谢助葬人
安葬仪式结束后,孝子们要跪在家门口一一答谢参加丧礼的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死者家的院子里则早早准备好热水、新毛巾和一把菜刀,凡是参加葬礼的人都要洗净手、摸一下菜刀,这么做的目的是洗去污秽、杀尽煞气。最后,死者家设宴请所有参加葬礼的人。
叁
纵观整个丧葬仪式的过程,皋兰县丧葬仪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奉行儒家孝道,事死如事生
丧葬礼俗作为封建礼教与灵魂观的产物,其核心诉求就是突出和倡导儒家的孝道,并通过“事死如事生”方式来实现这一诉求。故而,丧礼的各个环节都是按照如同对待生者那样对待死者来安排的,如替死者准备上路的盘缠,让死者享受时下的珍羞果品以及焚烧各种各样的驼骡象马、童男童女、汽车高楼、家电摆设等纸货让死者使用等,都是在力图把现实社会的一切原封不动地搬到鬼魂世界,从而把儒家的“孝道”突显到了极致。
2、重血缘家族关系,等级森严
传统社会中的人从诞生到死亡都与家族脱不开关系。活着是家族的一员,要为家族增光添彩,死后要被埋进家族的墓地,享受家族后人的祭享。家族精神便以这种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新湾村的整个丧礼过程,十分强调各司其职,如辈分的不同在丧礼中所处的不同地位,长子在不同的场合所扮演的主导角色,嫡亲们在每一个环节不同的分工,娘家人的问难以及乡邻们的捧场等。参加丧礼的每一个人,他们在丧葬活动中的语言、行为以及所处的位置都严格依照丧葬仪式的规范要求来做,不敢轻越雷池一步。人们利用这次人生大礼,进一步强化宗族伦理秩序。
3、封建迷信色彩浓厚,禁忌重重
祖先崇拜是中国人共同的情结。为了得到祖先的护佑,该地的丧礼中炮制出了各种各样的禁忌,如死者寿衣的用料的选择与制作要求,打墓人属相的限制,风水先生对丧礼的左右等,封建迷信色彩弥漫于丧葬礼俗的方方面面。对于这种丧葬仪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移风易俗。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 [M].长沙:岳麓书社,2004.(63)
[2]马林诺夫斯基.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30)
[3]李建宗.《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J].文化学刊.2008.(2)
城市文化含义范文4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89〕豫法经字第14号请示报告收悉。关于中国河南省军区诉郑州市花园路城市信用合作社借贷、担保合同纠纷一案的法律适用问题和对信用社统一印制的无期限、无数额的担保协议书的效力认定问题,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本案担保合同签于《借款合同条例》颁布之后、生效之前,可以适用该条例第八条对借款合同保证人的法定条件和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
二、担保人河南省军区营房处在贷款担保书上注明“只限透影机款,不担保每笔贷款”,透影机款应视为担保的限额,其担保责任不能超出透影机款的范围。
三、本案借款合同双方在1985年3月15日的借据上注明:“约定偿还日期:1985年7月13日”。担保合同作为从合同,应以主合同的偿还日期作为担保还款的期限,不应视为无期限的担保。
城市文化含义范文5
关键词:文化景观;符号;文化传达;装饰
一、城市文化景观
景观(Landscape)最早的含意是城市景象。“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景观是自然及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理想与追求在大地上的投影。这烙印的最深刻之处莫过于城市……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大地上,刻写在某块被称为城市的地方,便成为城市景观。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人们对设计的文化与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既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优化,又关注城市空间形态和谐的整体设计,更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表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人们希望尽快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自己所在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的文明水准,于是城市广场、市民广场、文化广场等应运而生,城市景观蔚为壮观。在各式各样的城市景观中,以展示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为目的的景观就是城市文化景观。城市文化景观有别于城市园林和城市中其它纯自然景观,其主旨是彰显文化主题,追忆和传颂本民族的灿烂文化,唤醒并强化市民的文化意识,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文化景观就是一本关于文化的书、关于历史与人的书,它能让徜徉于其中的人们去细心阅读和品味,体验过去和现在,解读文化和历史,由此,在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上的抚慰之后,能够获得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宿,继以思考未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
二、文化传达
景观是由景观设计元素和景观符号构成的,作为城市文化景观中的景观符号,其首要的意义是承载和传达文化信息。位于兰州市滨河路绿色长廊的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是兼具文化性和纪念性的城市文化景观。它位于市内美丽的滨河路,与黄河在空间和意境上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自设计完成以来,它就成为了人们观景、游玩、休闲、和娱乐的最佳去处。名为公园,实则是名符其实的深受市民欢迎的城市文化广场。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的策划、设计与建造为兰州市民创造了一处具有强烈归宿感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了一处亮丽的城市景观。这一景观是自然的、艺术的,更是文化的,它给市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温馨抚慰与无限快乐。
水车园是纪念性的文化景观。“人类的纪念情感通过客观事物与历史事件的关联而获得宣泄”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此,设计师在水车园公园的景观设计上主题鲜明突出,在设计元素的选择、处理和景观符号的设计上颇具匠心。这些设计元素和景观符号在整体空间安排上,既清晰地突出了黄河内在的含义和精神,又很好地抒写出了这一特定景观的文化主题。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景观中。其景观符号与装饰自有其特别的意义。德国艺术史学家格罗塞在其著作《艺术起源》中谈到原始装饰时这么说:“原始装饰的效力,并不限于它是什么,大半还在于它是代表什么。”无庸置疑,作为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的景观符号和装饰作品,设计师更应该赋予其具体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向市民展示民族的、地域的或地方的特色文化与文化精神。显然,水车园公园的景观符号及其装饰的意义就在于传诵黄河的民族和文化精神,同时也在创造着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文化。
三、装饰与审美
这里的文化景观符号是由设计师通过材料和空间手段转化而成的,从环境艺术的角度说,它们是富有审美意义的环境艺术作品,起着装饰美化环境的作用。
原始的作为一种景观符号展示于建筑与环境景观之中,则更加突显出它的装饰美感。在滨河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同样被设计转化成为立体的装饰雕刻作品,并以雕塑与装饰的艺术语言同观瞻的人们亲切对话。
另一方面,所谓“景观是美”乃因景观之美首先源于其美的装饰。景观符号具有装饰特性和装饰美,其本身就是一种装饰。装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就纪念性文化景观中的景观符号而言,它不但具有深层的文化含义,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而且具有更为独特的美的形式,它不仅是“纪念性”的,从人物雕像、经典片断、代表作品、故事名言等方面引起人们对特定人物或事件的追忆与怀念,而且还是“文化性”的,从文化、历史、理想、象征、隐喻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更是“装饰性”的,从秩序、形式、材质、肌理、线条、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审美愉悦。时代设计理念与文化意识以及特定的表达对象,共同铸就了兰州黄河风情线上的景观符号与装饰样式,这些景观符号与装饰不仅时刻散发着浓厚的、独特的文化气息,悄然向人们诉说着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而且也在怡悦着人们的性情。
此外,通过特定文化主题的展示和富有个性化的艺术装饰而塑造出来的文化景观,必然会感化人们的心灵世界,影响人们的文化观念、文化态度甚至民族感情,同时也在塑造人们良好的社会行为。所以,装饰还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它受特定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能塑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精神。
城市文化含义范文6
关键词:地标性建筑;城市风格;互融性;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1世纪是城市的时代,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相互竞争的一个时代。众所周知,地标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例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转播塔,北京的紫禁城,台北的101大厦以及美国纽约的世贸双子星大楼等等。这种规模庞大的地标性的建筑通常代表着一个城市对外的形象以及所承载的这个城市的文化与内在的精神,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每个城市的向前发展都离不开一座座地标性建筑的设计与制造[1]。本文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从城市地标性建筑的含义与特点入手,重点分析了地标性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与其城市风格的适应性关系,并对我国目前地标性建筑设计与城市风格相适应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地标性建筑与城市风格的内在关系
地标性建筑是城市风格体现形式之一
在世界的建筑学界的范围内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城市的建筑就是这个城市向世界表达自己城市风格的最好的媒介。随着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风格与形象的传播与城市建筑之间的关系日益凸显出来。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所谓的地标性建筑就是那些能够承载城市基本特征的建筑,就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能够作为城市的一种内在的象征和城市代号的建筑。这种伟大的建筑虽然在功能的作用上是地标物,但是这种地标性建筑的本质已经是一种这所城市的代表与象征了[2]。
地标性建筑在设计是要体现与周围城市环境的互融性
地标性建筑在设计上要体现出与当地城市的互融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物质层面上地标性建筑设计的风格,大小比例以及和色彩搭配,这些设计的基本要素要始终与当地的基本的地形地貌相融合;2)另外一方面的融合就是精神层面的融合了,地标性建筑的设计要与当地的民族风俗、以及精神文化相结合起来,例如美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就曾经提出,地标性建筑的设计可以是这个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符号,这个简单的历史符号通过建筑设计的运用,转化成为这个城市的地标性的建筑,由抽象的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转变成一个具象的地标建筑,这就体现出一种抽象与具象内在相容性。
在这里作者以央视的“铁裤衩”大楼为例来分析这种地标性建筑与城市内在文化的一致性,央视大楼的项目的总负责人雷姆库哈斯指出由于大雾天气在北京随处可见,采用辨别性极高的绿色脚手架,央视大楼的表面采用的是由很多槽钢够的一种交叉式网络结构。并在不同的天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这种建筑设计方案在制造的过程中的难度很大,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不惧权威以及敢于尝试的民族精神与传统的北京特色。
我国地标性建筑在设计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标性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不协调
我们国家最近几年以来各个地级城市新增了很多的地标性建筑,但是很多地标性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个城市的内在风格以及城市周围的环境并不能够很好的协调一致。所以解决城市地标性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互融性的方面的问题还是十分迫切的。
2.2 我国很多地标性建筑就是形象工程以及设计和使用的寿命较短
目前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标性建筑在设计和制造的过程中都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参与,导致很多地标性的建筑就是一种形象工程,决策者的公共意识匮乏,导致了地标性建筑的来去匆匆。例如在2007年西湖美景的第一高楼,设计寿命为100年,但是仅仅使用了13年就被爆破拆除;2009年亚洲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的夏工被爆破拆除。
笔者针对地标性建筑与城市风格的适应性意见与看法
地标性建筑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其基本的功能还要满足其城市文化的传承
笔者通过大量的参考文献的调研,可以发现所有的地标性建筑都要通常具备以及几个功能;1)显示功能;2)指代功能:比如上海的外滩有着万国建筑博览的美哦成,外滩那美丽而各有特色的建筑群成为旧上海的一个缩影,外滩的建筑群就很好的体现出了上海很多冒险家乐园的内在气质,外滩建筑的设计更加具有国家化的视野,满足这个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最后就是一种交流的功能,一般的地标性建筑都是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
中国的地标性建筑应该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十几年前就提出来,中国的建筑设计一方面要体现出中国内在的有休息的建筑文化的传统,同时还要把自己的特色表现出来。地标性建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与风格更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特色,在地标性建筑设计领域,笔者在这里认为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小结
本文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从城市地标性建筑的含义与特点入手,重点分析了地标性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与其城市风格的适应性关系,并对我国目前地标性建筑设计与城市风格相适应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得到结论如下:
地标性建筑是城市风格体现形式之一,在设计时是要体现与周围城市环境的互融性。
我国地标性建筑在设计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地标性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不协调;2)我国很多地标性建筑就是形象工程以及设计和使用的寿命较短。
最后笔者认为地标性建筑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其基本的功能还要满足其城市文化的传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 牛龙珍,邹 倩. 作为媒介的地标性建筑[J]. 文化传播与教育.2013,8:23-25.
[2] 孙艳. 城市地标性建筑与周围环境互融性设计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D].山东: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45.
[3]郑欣. 从《负建筑》思考地标性建筑[J]. 艺术评论,2011,06: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