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升创新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1
这一天,高森和他的创新小组研制的“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此,高森成为全国迄今为止第9位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当晚,妻子马恒艳乘高铁从济南赶赴北京,与高森分享了这份喜悦。
同样值得记住的是,2012年12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夏晓宾技能大师工作室”落户青岛供电公司。20多年来,这位“工人专家”坚持“师带徒”,以实践教育带出了30多名研究生、大学生徒弟,许多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其实,高森团队和“夏晓宾技能大师工作室”正是山东电力近年来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2009年以来,公司几乎“每天诞生一个专利”,科技创新综合排名和获得专利授权数量居国家电网各网省公司首位,一大批工人典型脱颖而出,荣膺多项国家和省级奖励。
山东电力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发展战略,将制度设计和系统内外协同创新作为引领公司科技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制度保障激励科技创新。既注重生产一线的实际研发,又开展以“智能巡检机器人”系列为代表的前沿技术研究。这为公司实现科学发展和转变电网发展方式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完善顶层设计 激励一线员工创新实践
在山东电力,大大小小的科技创新奖项已拿了无数。在11月23日召开的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公司又获得了10项省科技进步奖。其中,“电动汽车智能充换储放一体化技术与运营管理系统开发应用”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6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研究及应用”等四项成果荣获二等奖,“220千伏午山智能变电站示范应用”等五项成果荣获三等奖。
科技信通部副主任李红梅告诉记者,这些看起来有些高深的理论或实践成果有相当部分源于一线员工的日常工作,或是完全来自于他们的发明创造。从事电力输送、线路检修、设备维护、故障处理的一线员工需要处理大量的实际问题,一些创新科技的点子往往就出自这里。如何鼓励、引导他们带着问题意识去工作,这是山东电力激发创新活力的重点。
为此,山东电力从科技、生产、经营、发展等四个重要领域进行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形成高效灵活的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开展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群众性创新活动,让人人成为创新的“主角”。
“线路清障机器人”发明者高森团队即是一线工人发现和解决实际操作问题,公司提供从科研立项到应用推广的典型创新实践。早在2005年,在山东电力超高压公司淄博管理处工作的高森就组建了他的超人创新小组,并竞聘担任班长。小组成员是清一色的一线工人,平均年龄28岁。
高森在日常输电线路检修中发现,受雨雪等恶劣天气影响,挂在高压线上的异物造成电力线路短路放电等故障时有发生,影响着电网的安全运行。传统线路清障方法是停电检修或带电作业,但这会影响社会用电,工作效率低且作业危险。怀揣发明一种自动清除异物的机器人的最初想法,高森团队历经近三年的反复测试和试验,终于克服了超高压线路带电进行异物处理和带电进行导线巡视两大技术难题,研制出了“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实现了机械代替人工等电位作业。
在研发过程中,山东电力给予超高压公司160万元科技资金,作为持续研发的资金支撑,并将其逐级推荐评奖。“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荣获山东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最终经由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力推被全国总工会破格推荐到国家科技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超人小组也有了名副其实的“超人”感觉。
顶层设计和创新设计也显著提高了员工的自主研发意识。李红梅认为,在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开展实际操作技术研究的同时,公司员工由被动地应付现场问题过渡到带着问题意识去工作,从“懵懂”变得“有意识”了。对于高森团队的“创新路径”,科技信通部科技环保处副处长李勇有着清晰的描述:一线工人在生产经营中发现实际问题,进而开展群众性创新装置的发明;随着研发的进一步深入,公司开始跟踪并提供长期的科技资金和平台支撑;在达到人机互动水平之后,研发成果的出现已是“水到渠成”之事。
构建创新奖励机制 实现人才强企
就在本刊记者在山东电力科技信通部采访的当天,一场科技创新专项成果验收的专家组答辩会正在公司本部有序进行。作为参加此次答辩会的公司主力之一,科技信通部员工显得忙碌而兴奋。大概因为参与历次科技成果答辩的丰富经历,又缘于自身的充足准备和项目竞争优势,他们对于这次答辩也显得信心十足。
人是科技创新中最活跃的要素,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研发队伍的建设。对于专业技术和研发人才,山东电力通过制度设计激发其积极性和能动性。公司设计了三种切合实际的员工发展路线:有管理才能的进入干部人才库重点培养;有技术专长的走专业人才之路,按科研成果和贡献决定收入待遇;普通操作工人走高级技工之路,一样可以按操作水平、敬业精神享受相应待遇。
山东电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强化其创新主体地位。2011年5月,公司出台《2011年至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积极推进10项人才培养工程,其中已有36名优秀员工入选国家电网公司“十大”专业领军人才,居于国网系统前列。公司人才密度达到0.9331,高技能人才比例由2010年末的51.6%提升至77.6%。
山东电力构建了优秀科技成果奖励机制,设立了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山东电力专利奖和技术革新奖、管理创新奖等科技创新奖项,年年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评比。其中,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是面向山东省电力行业的社会力量办奖,已举办八届。
电科院引领协作创新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据李勇副处长介绍,山东电力系统已形成以电力科学研究院(下称电科院)为技术研发核心,省公司本部为引领,各地市单位为主力,外部单位和科研院所协同的创新体系。同时,公司完善科技创新管控机制和奖励制度,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专利创造,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实现了创新成果从立项申请、计划下达、过程监督、成果鉴定、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控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公司和电网发展的高度融合。
隶属于山东电力的电科院是山东电网的科技创新和科技信息中心,聚集了公司主要的科技研发和生产技术专家,主要开展前沿科技攻关,是公司开展科研创新的排头兵。电科院统筹基层单位管理和技术资源,引导一线班组开展技术革新,并且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一大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涌现,形成了多项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体系,取得多项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化科研成果。
同时,电科院提供的强力支撑使得山东电力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电科院根据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规划,调整完善标准3266项,实施新模式下一体化标准体系,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4A级现场确认。信息系统适应性调整全面完成,GIS平台建设软硬件全面部署到位,平台数据入库率达87%。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电动汽车试点应用研究成为公司一大科技亮点。在“电动汽车智能充换储放一体化技术与运营管理系统开发应用”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之前,这项较为成熟的机器人技术已经应用于青岛薛家岛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由机器人为电动公交车提供换电服务,每次只需6分钟至8分钟。据介绍,同步开发建成的还有国内首家省级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管理系统。在薛家岛站,轻按鼠标即可监控全省电动汽车和充换电设施的运营情况,实现对车辆的有序换电调度以及自动化电能计量。
截至2012年底,山东电力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比例达84%,科技进步对推动电网建设、保障电网安全、提高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让电网更加坚强。“±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方式研究”及带电作业工具研制等10余个项目已经全面应用到银东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中,确保了2012年夏季“外电入鲁”大通道的安全运行。能实时监测风电等清洁能源发电场站运行情况的新能源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于2011年11月通过现场验收并投入试运行。
科技创新构筑强大竞争优势
如今,“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已升级到第四代,“高森创新工作室”作为省级首批“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也已正式落户山东电力检修公司。“在公司的事业中有咱做的贡献,就是最有成就感了”,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高森如此理解人生的最大成就。高森认为,“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钻深钻透,多动脑筋,多多琢磨,就会为企业创新发展增添更大的动力”。
在一整套卓有成效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激励之下,公司员工的创新意识得到极大提升。枣庄、烟台公司甚至遭遇“幸福的烦恼”:技术革新申报的成果实在太多,2007年前后每年就10个左右,现在一次申报就达到70多个,甚至一个车间、一个班组就要申报十几个。这让管理人员忙不过来,只能邀请专家组织评审,优中选优。
山东电力2012年共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4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1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0项等,后续成果不断涌现。其中,“面向电力带电抢修作业机器人研究开发与应用”获得国家863计划立项,电力机器人实验室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受理。目前,公司共申请专利705项(发明233项),同比增长56.9%,获得授权405项(发明52项),同比增长60.7%,累计拥有专利1228项,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6项。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2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生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辅的作用。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怕学生不会学习,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切按照自己的备课来。哪怕学生有一点点偏差,有一点点问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教学设计,他们对学生这种表现置之不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相反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厌烦一个教师到厌烦一个学科。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彻底失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不能仅仅从自己的教学设计出发,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当学生有不同想法时,应该立刻改变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新设定教学方案。这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同时,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不同意见,还要主动引导学生突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学生能够对教学有不同的看法正是学创新意识的体现,我们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让学生逐渐适应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小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知识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沟通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能够逐渐“亲其师而信其道”,能够逐渐认同教师的教育。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还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不足,这样在教学设计时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三、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思考后的成就感
儿童发展心理原理告诉我们: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需要体验成功,获得心理满足感。学生一旦尝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就会增强自信心,产生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他们更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主动参与学习变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因此,教师应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互说互动等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在讨论中表现自我,展示思维,迸发智慧。同时,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差异,获得成功的能力也有层次差异,教师应关注这种差异,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如学有余力的学生富于挑战,对于他们来说,攻克了思维难度大的问题才算成功,因此,具有挑战性问题的练习应多让这类学生去解答。而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就算成功。因此,这类学生应加强基础性知识的积累。总而言之,教师在设计问题、练习、作业时都应注重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体验成功的感受,从而达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3
论文摘要: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三江学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加大资金投入,营造文化氛围,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保障机制,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在深入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征的基础上,三江学院提出了融合“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建构了“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一体化融合式发展。作为实践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科技创新是学生运用应用知识、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科学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三江学院贯彻“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程,设立诸多学生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浓厚科技创新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2007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在2008年江苏省首届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勇夺一等奖,在2011年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2个一等奖。
一、高度重视,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于一般的技校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有所区别,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具备一线生产的操作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否则将使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一种低层次的技能培养。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然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而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科技创新活动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是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因为具有“创新”的主要特征,因此能促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科技创新也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常规教学不能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有力地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科技创新不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倡导学习、合作、竞争、向上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指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还提出每年择优支持5~10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如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因此,各类科技创新已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加大投入,构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近年来,三江学院切实加大实验室资源整合和共享力度,实验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师资、场地、设备等教育教学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为全体师生提供必要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机制,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不断实现在时间、空间、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全面开放,为科技创新活动构建了创新平台和环境保障。同时,为了支持师生参加各类各级科技创新活动,三江学院设立科技创新专项经费,具体包括报名费、交通费、住宿费、文具费、奖品费、学生补助、教师培训和训练指导费、竞赛奖励、材料(器件)费等,且近年来专项经费保证了逐年递增。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表彰大会,以奖励在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的指导教师和学生。
此外,三江学院还依托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逐渐形成一些以不同主题为核心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团队,并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开展了系列工作,有计划地对科技创新进行培育,使竞赛成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取得成果的机会。例如近年来,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多个奖项最初均来自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2007年以来,三江学院投入经费支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近200项,为科技创新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营造氛围,激发科技创新活动热情
近年来,三江学院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塑造校园精神文化,努力创建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文化环境。
为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热情,三江学院自2007年开始广泛开展学术报告活动。先后邀请了被誉为当代“福尔摩斯”的国际著名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郑有炓教授,国家突出青年基金获得者、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博导黄庆安教授等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举办各类学术报告、讲座,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热情,效果显著。
三江学院还大力发展科技社团活动,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载体。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的各项活动,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自己喜爱的科技参观、科技沙龙、科技节、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科技和创新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三江学院还针对科技创新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普及竞赛科技知识,培养竞赛后备梯队,推广科技创新活动。例如近年来,组织了数学建模竞赛、力学竞赛、人文知识竞赛、高等数学竞赛等多个项目的选修课程,效果明显。
四、完善制度,建立科技创新科学化规范化保障机制
为保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科技创新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江学院建立健全了相关规章制度。
三江学院于2007年制定了《三江学院大学生竞赛管理办法》,用于支持和奖励参加科技创新的教师和学生。对于参加科技创新的指导教师,除了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获奖奖励和工作量补贴外,还把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获奖作为年终考核时评优及评先进的重要依据;对于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除了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和获奖奖励外,还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同时,三江学院还于2009年出台了《学生自主化个性学习学分实施办法》,并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将自主化个性学习学分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该办法鼓励实施创新教育,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自主化个性学习和研究中,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夯实了基础。
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稳定的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机构,三江学院还确定了统一的管理机构,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科进行管理,对于各类各级科技创新,由教务处与参与竞赛的相应的一个单位或多个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并由教务处对竞赛进行统一的筹划、宣传、协调、鼓励、培训、组织。在竞赛时,由教务处牵头、以各单位为主体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竞赛工作。学校从管理机制、技术指导、资金使用规划等方面都制定了比较全面的规章制度。
经过多年的积极努力,三江学院学生在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全国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获奖数量和等级逐年提升。2007年以来,立项建设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有76项,另有97项项目获批为省级项目。三江学院学生在多类重要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2007年以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200余项,且获奖数量逐年递增、等级逐年提升。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佳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各项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三江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Z].2007年1月22日.
[2]何文秋,袁媛.关于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7).
[3]杨威.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4
[关键词]四位一体;创新创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50-03
在新形势下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课题,也是目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这也是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锻炼创业技能,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使更多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有效性,已成为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四位一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含义
“四位一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指政府、社会、学校三方协同,大学生个体积极参与的培养模式。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社会提供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质项目,配备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平台进行实践实习;学校根据社会需要设置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地帮助大学生与社会企业进行对接;大学生本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利用政府、社会和学校提供的支持和平台投身到创新创业的事业中。
“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是成功率高、稳定性强、成效性佳。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是找到好的项目,创业成功。“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由政府提供政策保障,社会项目提供机会,学校按单培养,大学生积极投入,全员参与。这提升了大学生企业创建的成功概率,同时也能保障创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四位一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模式,能结合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摆脱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造成的各种束缚,能够积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的释放、能力的发挥。大学生创业成功能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从而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所以说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是学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影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
(一)政府方面
政府、高校、社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体系中的三大影响因素,其中政府是核心主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政府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正当权益的保护者。政府不仅可以通过政策影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还可以通过政策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提升服务效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丰富创业服务。由此可见,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否积极支持,是否出台相关鼓励政策、保障政策,是影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出台一项好的政策,就是一个方向标,就能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大军中。政府从创业环境入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搭建创业平台,就能使社会、学校和大学生更加有信心、有热情投入到创新创业事业中。
(二)社会方面
社会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因素,如政策环境、人文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等。优惠的政策环境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保障,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让大学生储备必要的知识。政策环境由政府提供,针对性的教育由学校承担,所以这里所说的社会方面更多的是来自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是提供创新创业项目支持的单位。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否接受,所持的态度是否积极,家庭成员是否具有创业经验,是否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并提供相应的保障,这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学校方面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实施者,是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第一课堂,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否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的教育理念,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特长等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一支业务过硬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打造实践性强的实训平台,是能否有效地开展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同时,学校是否将创新创业的相关元素注入到校园文化,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等,这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大学生方面
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大学生,他们在整个系统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一方面,在传统观念和负面思想意识的影响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漠不关心,对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敷衍了事,马虎对待,缺乏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在培养的初期,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了解不深,还没有形成创业意识和兴趣时,就受到一些负面情绪的影响,这会让他们产生畏惧的抵触心理,对创新创业失去勇气。这样的培养也就没有意义,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所以将大学生本身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进行“四位一体”研究,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四位一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创业环境,强化政府职责,增强创新创业信心
政府首先应加快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迅速驶入快车道,从根本上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政府、社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推动者和保障者,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实施“扶上马,送一程”工程,尽可能帮助大学生提升初期创业的信心。政府还要积极发挥其职能优势,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支持,采取高校和大学生个人自筹一点、政府支持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方式和途径,共同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支持体系,解大学生初期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也要采用网络和窗口形式建立大学生创业信息和免费服务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希望,这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才有根基、有动力,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创建崇尚创业的良好氛围
整个社会应该以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态度支持大学生创业,推崇大学生创业。应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宣传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意义以及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潜能,形成全社会“勇于创业,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营造理解、激励、支持的社会舆论大环境。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培养,有效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以项目为载体,以社团为平台,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勇气
以创业项目为载体,让大学生看到创业的可行性;以社团为平台,组织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讲座; 以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的实践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勇气; 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
(四)构建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应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中,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突出创新创业特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可根据创新创业需要增加选修课比例,以满足学生多维求知欲望。同时加大实践课教学力度,增加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的组合设计,用模拟实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了解创业的过程,让大学生体会创新创业的成就感和艰辛。学校应利用原有课程资源,结合学校特点、学科优势和社会需求,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同时,学校应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只有那些有胆量、有谋略、不怕吃苦、不怕失败的大学生才适合创业。所以,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加大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抵抗压力的训练,利用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案例分析等展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使有意向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对创业的困难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准备。
(五)创建实训平台,培养大学生实战能力,降低创业风险
实战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保证,实训平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利用各种资源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搭建与生产、经营等紧密联系的实训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实训中巩固所学到的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思维,降低创业风险。校内的实训平台应根据专业特点建设,如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搭建现代真实商业社会环境全方位模拟平台,对现代制造业、流通业及服务业进行全方位的模拟经营及管理,学生通过在各类社会组织中从事不同的岗位,锻炼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感悟复杂市场营销环境下的企业经营,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缩短适应期,降低创业风险。对机械、金工等工科专业,学校更要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将社会较先进的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引进基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将实习、实训、合作研发、技术攻关、企业培训、就业融为一体,通过校外的实践培训,让大学生体会到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打破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陌生感,大胆地创业,有准备地创业,从而在校企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六)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培养质量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适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是每个学校至关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是应加强对创新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支持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参与到行业、企事业、科研院所的生产研究实践中。二是要加强国内外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学术研究,组织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增加教师的实践阅历。三是聘请社会相关行业的成功人士做兼职教师,弥补学校专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践动手能力差的不足。
(七)培养创新创业团队,促进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需要不同专业领域、不同专长的大学生团结合作才能完成。培养大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建立一支和谐向上的团队十分重要。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中,应包含如何建立与发展成功团队的内容,并在模拟教学环节中进行培养和强化。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可以跨专业、跨年级,甚至可以跨校进行,以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机制,让团队的每个成员找准角色,发挥特长,精诚团结,这样才能保证创业成功,保证创新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陈颖,李永能,葛长荣,等.地方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5):72-76.
[2] 周晨.“政校企共建”创业园,促进大学重创机制与路径――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12-15.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5
[关键词] 创新能力;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a)-0130-03
Establishment of a new cultivating model of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focusing on the innovative capability
CHENG Qingqing1 LIU Fang'e1 QU Ping1 XING Jinliang1 CHEN Yunhong2
1.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of Basic Medicine,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2, China; 2.Cen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2, China
[Abstract] Facing on several problems during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such as weak viewpoint of innovation, lack of platform construction, single training objectives, closed training mode and so on, a new cultivation model for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focusing on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ve capability is established, open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is built. The long-term, open,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departments of basic science and clinical medicine, sharing of research resourc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novative capability of students, and thus greatly benefit to advance the education of medicine.
[Key words] Innovative capability;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Cultivating model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此,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研究生培养规模也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以创新为目的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创造高水平创新性成果的任务[1]。而医学研究生培养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培养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2]。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存在着多种培养模式,但各种研究生培养模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探索符合医学研究生全面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通过对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具有“创新性、开放式的基础与临床医学协作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在两年多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1 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分析
1.1 研究生创新观念薄弱,科研实践参与度低
在基础医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多是观察、观摩老师实践,大部分研究生的创新观念淡薄,习惯于理解、接受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而很少主动思考和实践,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据统计,研究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研究不够广泛,如参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研究生据统计仅占当年在校研究生总数的21.73%,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3]。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讨论,有些指导教师也没有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没有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培养过程中去,无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1.2 研究生培养平台的不足与落后
教育部在“质量工程”中一直强调:加强教学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环境和条件[4]。然而国内很多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硬件、软件等条件严重不足。现有实验室仪器仅仅能满足一些常规实验,实验设备陈旧,有些仪器多年未得到检修,高精尖实验仪器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实验室为节省成本,大多使用廉价试剂、耗材,而这些也大大影响了实验结果和效率。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由于实验技术人员的缺少及精力所限,往往由学长传帮带教给实验技术,缺乏正规的指导与培训,实验室管理水平及实验技术的掌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1.3 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单轨制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学校和医院为了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过度看重科研工作,同时把科研成果的产出量作为评价一名好医生、好学生的主要标准[5]。医学各类研究生培养标准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培养目标展现出极大的单轨道性,临床科室过分追求手术台数和就诊量,基础实验室又过分强调的数量和影响因子,追求基金项目的资助等等。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单一性,直接导致了医学特色资源的浪费,忽视了学生对科技进步的贡献。
1.4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封闭
封闭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有关研究生培养的制度体系、机构设置、课程与方法的取舍均突出其强制性、区隔性和固定化的特色,其最终的实现方式则是不断促成并强化着研究生培养环境的日趋封闭[6]。很多医学院校和医院各成一体,互不相干,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比如很多医院培养的学生即使能解决多种疑难杂病,却很难用科研知识解释临床结果,科研院所培养的学生能发表高水平论文却往往受实际动手能力贫乏的困扰。科研与临床之间的脱节严重阻碍了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建立一种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基础与临床长期稳定的开放性、协作式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好地顺应时展要求,对培育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建立创新性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措施及成效探讨
2.1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生培养观念
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和自学能力,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三维研究生培养体系。所有的教师都是导师,导师引导学生在互联网、学校图书馆数据库、杂志、新闻等多种渠道发现新知、启发学生思维方式,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查阅文献,收集最新技术和最新进展,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在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开展的研究生技术培训和每周六召开的研究生学术讨论会上,导师及时引导学生修改实验设计,解决实验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2.2 建立了以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为基地的研究生创新平台
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欠缺,应积极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第四军医大学(简称“我校”)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在继成功建立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之后,在国家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再建研究生创新实验室,合理预算,添置发展前沿的实验仪器与设备,并由专人负责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我校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建立了实验仪器和设备的管理系统,并邀请多名留学归国人员实际指导实验室管理,如建立了研究生管理制度、实验数据管理系统、试剂和耗材订购、保管、领用系统等。我校请专业的技术负责人对新下科研究生进行公开授课、示范及实际指导,就试验中遇到的经常性问题等进行一一解答和实际演练。仪器设备、专业人才、经费及管理系统的到位和合理使用,保证了研究生创新平台的广泛开展及顺利进行。
2.3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教育目的的不同,我校医学研究生按照培养模式有科研型和临床型之分,按照学习方式有脱产和在职研究生之分,在军事医学院校更是有部队生和地方生之分。不同的知识和经历背景必然要求多元化的教育培养方式。对于科研型研究生,一般都经历了多年的知识积淀,拥有较好的科研基础,但由于受校园文化的束缚,学术味过浓,而部队研究生又长期受部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服从命令是天职的影响,很难有大的创新思想产出,针对这两种情况指导老师更多的是鼓励他们通过细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反复的实践和认真的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7];对于临床型研究生,由于拥有丰富的临床经历,往往能提出更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想法及新观点,但由于对科研知识的生疏或欠缺常常导致他们很难提出完整的实验设计及实施方案,所以,在实际中指导老师应及时引导他们仔细阅读书籍和文献,定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等;对于在职研究生和地方生,拥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社会阅历,但往往不能平衡工作与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因此注意帮助他们寻找各类关系之间的平衡点,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相辅相成的一面,从而寻找提升工作效率的新方法,达到创新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本研究采用优势互补原则,建立由不同类型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每组4~7名,每周内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组内讨论,这样既加强了科研知识和临床应用的融合,又促进了创新灵感的碰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4 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开放
开放性是该模式的核心原则。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开放式研究性培养模式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价都是开放性的[8]。首先,培养目标的开放。努力跨越医学界要么培养提着手术刀的“屠夫”要么培养满腹经纶的“砖家”的鸿沟,争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既懂科研又会临床的复合型医学研究生。其次,培养内容的开放。打破以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计及实践方法主要是来自于导师或往届研究生经验的局面,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建立开放型的课程选修体系,在实践阶段实行自主选题、自主实验、自主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要求学生一入学即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中,从而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再次,培养方式的开放。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模拟实验、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录像、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等多元方式的组合进行直观、立体教学,从而提高实验效率。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国内外专家学术论坛、交流会、沙龙等,获取最新技术,启发思维,碰撞灵感,从而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发挥最大潜能,力争有所创新。最后,评价方式的开放。着眼于研究生未来潜力及个人发展的需要,在评价手段上,采取多种方式如个人汇报、论文写作、实验操作、实际应用价值等方面综合测试和评价。
2.5 构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协作式培养机制
协作式培养模式即高等学校和担负培养研究生任务的科研机构在与产业共同从事研究的过程中,结合起来共同培养高水平的人才[9]。我校基础实验室有长期的科研工作经验,实验技术条件良好,课题经费充足,但在课题的设计中往往局限于基础机制研究,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换不足。临床科室拥有丰富的患者样本资源,能够通过长期的医疗工作经验,提出具有较强临床应用价值的科学问题,但是在课题的基础研究方面缺乏硬件与软件条件。因此,本研究建立跨学科课题小组,成立基础和临床导师联合培养组,分阶段举办导师组成员共同参与的讨论会。讨论会一般包括:解读与讨论国内外一些重要期刊上发表的最新医学研究成果的论文,对一些重大的医学事件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阶段性成果进行集体讨论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不同导师的学术专长优势,整合基础与临床工作的优势资源,将基础的实验条件与临床资源相结合,从而获得全方位的帮助和教益,创造性地解决研究生学科及实践中的问题[10-11]。
我校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已相继与国内外多家临床科室如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美国杰佛森大学、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多家医院及我校附属一院、二院的疼痛科、肿瘤科、普通外科、骨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中心等多个科室相继派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课题合作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构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协作式培养机制建设贡献力量。在项目实施的两年多时间内,我校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与临床科室累计合作培养研究生20余名,发表医学SCI论文17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项。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综上所述,加强基础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研究生培养合作机制,构建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对于提高研究生科研素养和临床技术水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开放式教育模式的探索积累了经验,总结了方法,并以小型试点带动以后的推广应用,为医学高等教育走向教育国际化尽一份绵力。
[参考文献]
[1]李红枝,毛建文,陈宏远,等.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2013,(2):272-273.
[2]王青山,金光春,李言君,等.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策略研究[J].研究生教育,2013,(6):272-274.
[3]吴绍芬.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四个表现[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42.
[4]张家栋,房海蓉.加强开放实验平台建设,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09,(7)132-134.
[5]张海斌,付雍,杨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与改进策略[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5):478-481.
[6]操太圣,雷万鹏.从封闭走向开放――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15-19.
[7]雷娟,薛声能,严励,等.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12-13.
[8]钟启泉.课堂评价的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10-16.
[9]田晶.专业式与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13,(1):286-289.
[10]孙晓云,吴玉章.全球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12):18.
[11]唐瑛,王鲁娟,于丽,等.关于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143-144.
(收稿日期:2014-01-20本文编辑:任念)
[基金项目] 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编号YJS201136)。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6
Constru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 to train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WANG Xia1 YANG Zheng2 WU Lina2 HU Xiaosong2
(1.Department of basics of computer science;2.Basic medicin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re 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 610083,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current teaching research and reform.To construct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 by establishing innovative teaching concepts,building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based on campus network,implementing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using a wide range of teaching means,it can improve the learning ability,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 innovative ability medicine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薄弱环节。如何在医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的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体系[1],符合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是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 树立创新型的立体化教学观念
树立创新型教学观念是实施立体化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机制[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立体化教学模式应强调教师的指导、督导的主导性角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主体性角色,提倡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规律,并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
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 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并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实时性、互动性等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 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一般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内容。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立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单向的、封闭性的“线性教学”,可形成立体化教学情境和交互式的教学活动,扩展学生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利于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2.1 立体化教学资源
2.1.1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
立体化教学资源内容主要包括纸质教材和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两部分,后者贯穿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模拟、课后复习、辅导答疑、学生自测、教学评价、信息交流等。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是立体化教学资源的重点,由一般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构成[3],数字资源主要由多媒体资料库、课件库、虚拟实验室、视频点播库、网络课程库、教学案例库、智能答疑库、试题库等部分组成。
2.1.2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构建原则及功能要求
立体化教学资源在设计上要完全融入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并满足广大教师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程制作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综合性、整体性、前沿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点。立体化教学资源应具备教学资源共享和管理的功能,即教学资源存储与管理、在线学习及答疑、课程考核、教学跟踪调查、教学评估等。
2.1.3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空间不断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除了从教材和课堂获取知识的传统方式外,目前更多的是从网络资源中获取信息。因此,借助互联网、信息加工、硬件等技术,构建课堂内外、教学科研、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实现教学手段革新的重要途径,是立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
立体化教学资源提供了教师备课和讲授平台、学生学习协作平台、师生交流互动平台,能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实现学生在情感、认知等多方面的自主构建,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它强调教学参与者的多边互动和多种学习方式的共存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4]。
2.2 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虽然系统性、逻辑性较强,便于学生记忆,但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能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5]。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
立体化教学模式提倡“4个有利于”的教学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首先考虑设计能是否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特点,并按照“教”、“学”并重的原则,根据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时空、参与人数、专业方向不同而采取多样的授课方法,灵活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教”、“学”结合,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新型教育模式。
2.3 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的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它只能与个体生活的具体情境和经验联系在一起而存在,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并提倡由学习者自主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选取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境相类似的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重设与学生生活及与知识学习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亦能在知识的不断应用中获得进步[6]。如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的形象逼真、可无限充分及无时空限制等优势,创设实验教学及学习情境;或创设临床典型病例或真实生活案例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对比,实现有意义建构。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相应的教学网站,创设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的情境等。
2.4 立体化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效果得以保障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指挥棒。在教学评价中,应始终坚持客观性、公平性、科学性的原则,并不断健全评价机制。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自始至终参与了整个的教学过程,对教师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立体化教学考评模式倡导动态的多层次考评模式,即评价指标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活动,可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增强教学角色的责任感及“担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2.5 建立立体化的课外实践创新平台
通过申报实施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及积极参加“挑战杯”、“创新实验大赛”等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开拓师生眼界,促进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此外,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或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