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学的认识范文1
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双基”这一核心永远不会变。虽然数学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能力,但是“双基”是培养能力的载体,离开“双基”只谈能力是一句空话。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加强“双基”教学是数学教学永恒主题。就最近与青年教师研课《测量》的经历,来谈谈目前课堂教学如何围绕“落实双基”实现返璞归真。
一、估测中双基落实
对于“估测”能力的培养是《测量――铅笔有多长》这节课的一项重要目标,课堂教学中有多处让学生估测的环节。
师:请同学们伸开大拇指和食指,用尺子量一量,两指分开的距离多少是1分米。
学生测量
师:其实尺子就在我们每个孩子的身上,请大家从数学书的宽中找出1分米的距离,并用尺子量一量相差距离是多少。
生1:多了1厘米。
生2:短了一点点。
生3:多了4厘米。
师:现在大家对1分米已心理有准,请估计一下,课桌的宽大概有几分米?你是怎么估测的?
生1:大概有4分米。我是用手去量的。
生2:我也认为4分米左右。
生3(焦急的):我用尺子量过了,是4分米5厘米。
师:真能干。许多同学都能用脑子中的尺子进行估测了。请同学们再估一估,课桌的长是几分米?
生1:大概有7分米。
生2::大概有8分米。
生3:大概有6分米。
师: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脑子里用1分米量出来的。
生2::我看比1米要少3分米左右,所以说课桌的长是是7分米。
师:非常好,同学们心理慢慢都有了一把尺子。即使身边不带尺子也能比较准确的进行估测。
从实物的尺子转化成心理抽象的尺子,是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的过程。是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有利见证。如此,才能使学生不至于胡乱使用长度单位,有效克服这一教学难点。
二、知识行程中的双基落实
淡化或不讲“知识点”,以为就是新课程。好象只有传统教学才强调知识点的落实。其实,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因为,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会必须的知识。”必须的知识是以“点”的形式出现在每课的教材中,教材安排是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串点成线或成面的形式展开编写的。数学知识就象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藏在各课当中。学生要收成一窜完美的珍珠项链,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发现珍珠并且获取拥有。而现在的课堂中许多教师对于“知识点”只是蜻蜓点水,没有让学生真正的拥有。
在试教《测量》的“分米的认识”环节时,课堂教学是这样展开的。
(学生认识毫米后继续)
师:那么,刚才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该怎么读呢?
生:6厘米3毫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前面6大格是表示6厘米,后面3小格表示3毫米,合起来就是6厘米3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量一量,是多长?思考一下,量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测量铅笔长度,教师巡视检查测量中的问题)
师:现在请范晓春同学到展台上测量,并且读出测量结果。
(学生上台展示测量过程,读出测量结果。)
师:他测量的和读的,你认为有问题吗?
生1:量的时候,铅笔的起点要和尺子的零刻度线对齐。
生2:结果应该是8厘米4毫米,而不是8厘米3毫米。
师:你们同意哪种结果?
生:8厘米4毫米。
师:读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眼睛要与铅笔头对正。
师:我明白了。你们的意思是,量的时候笔的一端要和尺子的零刻度线对齐,看测量结果时眼睛要和笔的另异端对齐,再从尺上读数。
师:接下来,请量一量准备好的绿色小棒的长度。
生1:4厘米6毫米。
生2:我的是6厘米2毫米。
……
学生是在纠正和讨论中完善对知识的认识,在实践运用中形成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一带而过,学生根本难以分辨哪些是需要掌握的。只有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学生才能明白和掌握测量的方法。“知识点”只有掷地有声,学生对“知识点”才能记忆深刻。
三、练习活动中的双基落实
新课改下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安静的练是十分忌讳,担心冷场,让学生的高昂情绪低落,似乎感觉学生的情感目标难以实现。但是,为何不思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呢?也许给了学生一时的快悦之后,进行的是课后题海战术的弥补。这时课堂40分钟的效率又何在呢?难道学生真的快乐了吗?
(巩固练习)
题目:1、8dm=( )cm
9m=( )dm
50mm=( )cm
2、选择m 、dm、 cm、 mm填入下面括号。
学生登高4( )
数学书厚6( )
门高2( ),也就是20( )
逻辑学的认识范文2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之说,“立德、立言、立功”是人生三大功业,可见,中国教育历来重视品德修养,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崇高人格的“君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不仅是对中国深厚教育文化传统的继承,更是我国今后教育的根本任务之所在。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荣辱观。立德即树立德业,树人即培养人才。其内涵一是指明高等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二是指出高等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三是强调高等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可见,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教育之本,立德树人。这是每个高校的共同目标,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更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承担“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寻求“立德树人”的机制,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基础”课全过程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基础”课教学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
高等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教学双方强化主体意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立德树人”正是承担达到这种境界的神圣使命,是一种精神和氛围。“立德树人”的理念具有双重思想指向,既包括学生之德育,又包括师德之建设。作为“基础”课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无疑包括两方面。
1.对“基础”课教师的要求。
党的十报告在论述“立德树人”这一论断时,在同一段落明确阐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高校的德育理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首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正人以正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做真正的信仰者。教学过程中“基础”课教师外露的民族精神、人文特质、科学理性、开放胸襟、务实作风、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是保证以优良的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以优秀的业务影响学生的前提,教风和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因此,只有自己首先做到学习、信仰、实践,以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正向激励,成为学生的优秀措模,才可能使学生也学习、信仰和实践。
2.对“基础”课授课对象的学习目标要求。
(1)学会做人。大学生升入大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确立,“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说是大学生的第一门人生启迪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要做事,先做人。做人是做事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误。因此,做人应高于做事,人性应重于灵性,情感应贵于智力。“基础”课教学要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自尊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宽厚善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富有责任感的优良品德。
(2)学会学习。大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但与中学截然不同,面对自由、“放松”的学习氛围,“基础”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要掌握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操作的技能的科学方法和技巧;选择并建立适合自己及职业的知识结构;懂得如何进行高效的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了解大学需要积极主动地自学各种知识的道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等等。
(3)学会做事。大学犹如半个社会,大学生面对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毫无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大一新生往往遭遇一些挫折和不知所措。“基础”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做事。这是对每个大学生人未来面对工作工作的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其中包括做事要有思路、有方法、有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教学生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情商,积累核心竞争力等。
(4)学会审美。立德树人不仅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强调了成才要素的全面性,其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审美。美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外表,而在于人的文化气质、品质修养,这是大学生必备的优良品质特征,也是区别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群体的显著标志,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5)学会选择。刚步入大学的新同学常常出现目标中断、生活迷茫的理想间歇期,曾经的大学梦想已经实现,不知道未来的道路方向在哪里。“基础”课教学要及时帮助学生确立新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大学是对未来选择职业方向的有利平台,教会学生学会择业与求职。以培养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重点,确定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实现由大学到社会的过渡。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能力,如科学规划择业、应对用人单位面试等。
三、“基础”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1.创新“基础”课教师的师资队伍构成。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从“基础”课教师自身队伍建设上高度重视,德育教研室的师资需要专业知识扎实、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经验丰富的前辈教师和热爱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博士学位的其他兼任教师,建设年龄、知识和梯次结构合理的精干德育教师队伍。路径一是选任精干的德育专职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路径二是外聘学生工作经验和法律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或其他德育工作者兼任“基础”课专题串讲;路径三是彻底解决德育教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问题,营造当德育教师光荣的良好氛围;路径四是德育教师秉承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吸纳各种新思想和新观点,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增加更多鲜活的内容,具有连贯性和时效性的授课能力。
2.创新“基础”课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和专题设置中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主题,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逐步提升德育教育的品质,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将封闭式的小课堂变成开放式的大课堂,课内课外紧密结合、校内校外紧密结合,探索出一套教与学互动、高校及社会互动、理论学习与投身实践互动的“全程互动”教学模式。
(1)构建立体化的教育形式。依托课堂、宿舍、图书馆和其他活动场所,对大学生进行分层面的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的碰撞交流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依托辅导员、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等专兼职队伍,构建由校、院、系领导及学校教师组成的全员、全方位、广覆盖的德育教育网络,依托校园文化节、运动会及其他文体形式,进一步活化德育教育的形式,营造德育教育氛围,逐步拓宽教育的渠道。
(2)创新网络的教育形式。随着网络的普及推广,它在启迪心智、授予知识、答疑解惑方面的教育功能越来越明显。以校园网为核心,辟建“立德树人”的教育专题,宣传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等,同时推介全国各高校和本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好经验与好做法。为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可采取有奖问答等多种激励形式增加大家的互动机会。有关教师可设立心理诊疗室,帮助那些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排解思想难题。德育教师还可把课堂搬到网络上,通过设立博客、论坛和BBS等形式,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题,使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3)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形式,逐步确立双向交流的互动形式。教师授课时,若学生有疑问,则可随时提问。若学生有个人观点,也可展开表述,教师可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予以解答。通过类似的双边互动,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效果。
3.创新“基础”课教学的教学内容。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基础”课的内容和体系,拓展崭新的视野和路径,提升符合“立德树人”的水平和境界,增强“基础”课“立德树人”教学的效果。
(1)及时充实丰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抓住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倾向性问题,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直面学生关切,使学生达成共识,化解学生困惑。每次课上都要分层次和分视角地对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从重大意义、基本框架、理论创新等方面把党的十精神逐步纳入并贯穿“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
逻辑学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也被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课程体系中以及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部分。究其根本原因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应用型人才符合时代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教育进行相应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网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其一是因为高等教育需要对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技术上的教学,能让学生在更深层次的应用领域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本专业发展网络技术;其二是因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特殊性,利用好课本理论基础和实践相结合起来的应用型教学方法[1]。本文主要在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以期能够达到期望的结果。
一、教学的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学习效率,现就针对网络课程的大纲中归纳总结以下几个解决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压力能相对减少些:
(一)网络的教学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效
率。通过对网络平台的使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且设计一些与网络课程相关的经典案例,针对这个经典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2]。
(二)利用实验教学课程来解决课堂教学遇到的难题。在给学生上基础课程的同时难免会遇上相关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此时可以利用网络实验室以及管理实验室等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可以在课余时间设置与课程相关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再利用这些基础的实验来解决遇到的难点。
(三)布置相关的难点内容任务。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学习方法下,对当天所要进行讲授的课程内容的相关知识点提出质疑或者解决方法。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是利用网络资源来分析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要点,再在第二天的学习过程中就遇到的相关技术难题予以分析讨论,以此达到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技术的目标。
(四)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的水平进行相对
应的编制网络课程教材。在自编的网络教材中,针对一些大部分学生都不怎么容易掌握的重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在要求学生掌握好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要点之外,可以列举大量的实例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在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要对一些相关的科研经
验、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除了重点讲一些课本基础理论知识的情况之外,对相关的科研成果的分析与讲解也非常有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学习的热情。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的课程包括网络的协议机制,网络的传输技术,局域网的技术以及结构体系等各个方面,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的课程同时可以熟悉计算机各个领域的原理以及基本概念,并且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应用并操作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另外,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的专业性比较强,知识点内容繁多,课程数据易枯燥乏味、抽象化等都不利于学生的熟练掌握和学习。那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网络技术的美妙以及简单化,需要对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相应地改革和创新,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起来,因此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后的具体教学方法如下文所述。
(一)精简教学的内容。在不影响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的知识理论情况下,可以简化OSI参考模型的介绍,简化对ATM这些不经常用的计算机技术的讲解。
(二)对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弱项进行基础知识的补充。在完全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一些通信原理比较难以理解的课程可以进行详细讲解,并把一些相关的知识补充到课堂中去。
(三)有机整理好授课的内容结构。结合具体的Internet内网结构以及建立相关的路网机制,将一些可靠的信息概念与
TCP协议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将协议与具体的网络设备相结合来介绍。例如,把区域网的工作机制和区域网的卡功能原理相结合,并将他们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机制的算法通过具体的方式计算出来,实现功能的最大化。
(五)使用仿真工具,将抽象化的原理机制具象化。通过一些具体的运算方法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予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看,并且将IP机制和DNS工作的原理进行具体的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运作过程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一)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知识点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等难点,可以采用讲授的方法。主要方式是通过老师的课堂教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网络技术的难题解决,在精心讲授的同时给学生带来新奇的感受,与课程同步,在讲授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问题能够虚心解答。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加强对技术难点的掌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以及学习,能够既让学生学习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能够让学生初步掌握好接入Internet内网以及建立Internet局域网的重要技术和对网络熟练应用的能力。要对学生的教学重视其基础教学。
(二)面对日益发展的新网络技术,采用的具体方法是研究法。简而言之,研究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相关的课程需要,针对相关的网络课程的问题,加以综合性的研究。教授学生在积极查阅课本以及课外知识的同时,探究并讨论一些针对性的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就其遇到的困难进行仔细的研究。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看法,让其他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借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学生的专业基础上加强其技能培训,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学习并且掌握一项过硬的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其技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后能够服务于企业或者公司,创造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而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那些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相关技能操作的人才进行培养。因此,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邱云飞,王光,关晓林. 关于非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02) .
[2] 蒋天发,晏轲. 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促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J]. 计算机教育. 2013(05) .
逻辑学的认识范文4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40-01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39-02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人际关系;学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迅速改变着人类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互联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随着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日益普及,很多使用网络的大学生出现人际关系淡漠、社会适应性较差、日常时间管理混乱、在学业急个人发展问题上存在障碍等问题。该文采用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基础上进行修订后的网络依赖行为测量量表,以及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表,进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网络依赖行为的相关研究,探讨网络依赖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改善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安徽省芜湖市4所高校大学生,实际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232份,有效回收率为82.1%,其中男生806名(65.4%),女生426名(34.6%);一年级学生273名(22.2%),二年级学生476名(38.6%),三年级学生483名(39.2%);来自农村的学生795名(64.5%),来自城市的学生437名(35.5%)。平均年龄为20.12岁。
1.2 方法
1.2.1 网络依赖程度调查 采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白羽等[1]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基础上进行修订后的总量表,该量表已在国内多项研究中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使用本研究所修订的鉴别工具,将样本群体区分为正常群体、网络依赖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3类。
该量表有2个分量表,其中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分量表(10个题)被区分为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Sym-C)与网络成瘾耐受性(Sym-T)2个维度;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分量表(9个题)被区分为人际与健康问题(RP-IH)与时间管理问题(RP-TM)2个维度。对于网络依赖的大学生,由于网络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秩序,在人际、健康、时间管理等方面均有不同于正常群体的表现,故选用此份量表进行网络依赖程度的鉴别。
1.2.2 人际关系诊断 选用郑日昌[2]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诊断量表,共28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此量表分为交谈行为、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往4个分量表。总分在0~8分之间,说明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人缘很好;总分在9~14分之间,说明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人缘一般;总分在15~28分之间,表明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
1.2.3 统计方法 全部问卷资料核实后进行编码,运用SPSS 12.0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网络依赖行为与人际关系 经相关性分析,网络依赖和人际关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81,P<0.01),与分量表中的交谈行为相关不显著(r=0.106,P>0.05),和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往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2,0.322和0.459,P值均<0.01)。
2.2 不同人际关系状态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得分比较 在网络依赖行为总得分以及“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分量表、“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分量表的得分上,人际关系较少存在困扰的人群要显著低于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人群,而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人群又显著地低于困扰很严重的人群。见表1。
3 讨论
Potera[3]将网络依赖者描述为“无法抑制长时间上网的冲动;在上网时,感觉到愉快、平静、自信,并且沉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之中;一旦无法上网,则感觉焦虑、孤独、愤怒,甚至抑郁;由于乐于上网而忽略了亲人、朋友和参与现实的社会活动”等。Young[4]在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研究中也发现,过度网络使用者存在社会参与程度降低,社会行为退缩的倾向;在半数以上过度使用网络的大学生身上都发现比较严重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以及学业成绩等方面的问题。在本研究中,大学生网络依赖和人际困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且人际关系困扰严重的人群网络依赖行为越严重。这一研究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相符合。大学生网络依赖与性别、年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人际交往以及学业成绩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本文只着重分析了网络依赖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其他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网络依赖与交谈行为相关不显著,和交际与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往困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即将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渴望友谊、渴望爱情,希望能获得待人接物方面的社会技巧。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寻找到一个可以排解孤独情绪、寻求安慰和发泄不满的场所,从而容易产生网络依赖。交谈行为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行为能力,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即使有的学生不善言谈,但由于该群体智力较高,如果诚实友善,也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由于这样的原因,交谈行为与网络依赖相关并不明显。
4 建议
4.1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网络作为现代媒体,如何正确利用而不至于产生网络依赖,就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引进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现代媒介的素质,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必要之举。
4.2 加强网络管理,办好校园网,增强吸引力 要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人才、信息密集的特点,使大学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根据大学生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生活和娱乐相关的版块,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完善人格、增加文化素养的正确轨道上来。
4.3 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康人格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却又缺乏交往技能。因此,可以通过开设课堂、讲座,特别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鼓励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不断完善个性,塑造健康人格,达到全面发展。
5 参考文献
[1] 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99-104.
[2]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 POTERA C. Trapped in the web. Psychol Today,1998,31:66-68.
逻辑学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工学交替 网络技术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1-02
1.引言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能不断的接受新技术、新知识,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运用校企双方的广度和深度的合作开展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力图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专业“工学交替”的办学实践为例,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剖析和探讨。
2.工学交替理论基础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是在实践创新中形成的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专业理论系统学习,并进行实践学习之后,进入一个半工半读模式的阶段,要求学生不仅完成课程学习,而且从事真实的工作,接受校企共同管理,学生的工作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部分,企业对学生的考核反馈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毕业之前能够走入真实的工作岗位,了解专业相关的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业的最新动态,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继而可以在“工学交替”的回笼阶段补充知识,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社会服务效果。
3.工学交替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走工学交替之路,按企业的用人规格和标准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争取并依靠企业的资源与学校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第一,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最新的行业动态,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从企业聘请一线的行业专家,一般具有高级职称,除了可以加强学校“双师”队伍的师资力量,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工作环境特有的氛围,接触到企业的核心设备和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只要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二,学校可以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节约经费。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学校不可能保证实训设备的先进,而企业为了生产的需要设备更新较快,能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期接触到新设备,学习到新技术。同时可以节省学校大量购买新设备的资金,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4.网络技术专业“4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网络技术专业教师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多种形式进行市场调研和论证,在以我们学校“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指导方针下,从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为基准,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制订培养计划,建立课程体系。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全面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网络管理与应用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计算机系统维护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能力和网站建设管理与维护应用能力,并提供相关领域的售前、售后支持与营销方面的专科学历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表1 网络技术专业职业范围与主要就业岗位
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方式上,合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企业资源,坚持生产与教学的互动,构建了具有工学交替的“411”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图1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框图
(1)教学做结合阶段(四个学期)
第一、二学年前四个学期在专业教室和实训室,以“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专业基本知识学习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实训,重点培养中小型企业网的设计、组建、维护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和网站的建设、维护、管理的基本技能。
(2)工学交替渗透阶段(一个学期)
第三学年的上半年,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或者企业采用“工学交替渗透”模式,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包括网络工程(包括智能化楼宇的综合布线、网络的系统集成)设计与应用和企业网站项目的设计制作与维护的技能等,实现校企共管,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分置换和弹性学制为基础,实施教学计划,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学生深入校内外实训基地或者企业一线,全面熟悉网络技术岗位职业技能,通过指导、观察、学习、思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学生也可以到社会培训机构和科研院所、企业、兄弟院校参加网络专业相关的专项进修培训,取得最新的企业行业证书,学校认可进修培训结果并给与相应学分;建立参加高职全国或者全省的大赛与选修课程学分置换机制,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能力要求和就业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以上培养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修读。甚至学生还可以根据情况申请延长该阶段的实训时间(但全部学习时间在这个阶段最长不超过1年)。
(3)顶岗实习阶段(一个学期)
通过工学交替阶段夯实了理论基础,掌握了实践经验,同时解了企业文化,最新行业动态后,学生在最后半年到企业,通过岗位锻练,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养成职业习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5.结束语
我院经过几年的实践、努力,网络技术专业工学交替的“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 本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总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包含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意义,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一同探索和实践,通过校企的无缝对接,实现校企共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Z]
[2]阎琦. 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3):203-204
[3]骆昭平.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151-152
作者简介:
逻辑学的认识范文6
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应如何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1.要贯穿于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若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要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避免错误的发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门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