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资源的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资源的功能范文1
一、人力资源管理导向功能
人力资源管理整个流程与企业文化都是息息相关的,从招聘、培训、薪酬福利、绩效考核、晋升通道、任职资格体系、素质模型到战略规划,每一个环节都与企业文化相关。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有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①在人力资源的招聘中,要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这要求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招聘者进行严格的培训,在招聘开始以前就已描绘好所要招聘人员的整体形象,即事前的招聘;②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中,要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于企业培训之中。这种培训既包括职业培训,也包括非职业培训。尤其是对于非职业培训,要改变以往生搬硬套的模式,采取一些较灵活的方式;③将企业文化的要求溶入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中,大部分企业在评价员工时,以业绩指标为主。即有些企业也提出“德”的考核,但对“德”的考核内容缺乏具体量化的描述,使考核评价时各人根据各人的理解进行,并未起到深化企业价值观的作用。在考核体系内,要将企业价值观念的内容注入,作为多元考核的一部分。其中对企业价值观的解释要通过各种行为规范来进行,通过鼓励或反对某种行为,达到诠释企业价值观的目的;④在员工的薪酬系统上,企业应真正建立起符合其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原则的薪酬系统。例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强调业绩导向,那么在薪酬系统设计上就应该拉大不同表现员工的薪酬差距,并且真正让工作表现好、对企业贡献大的员工受到明确的奖励零口赏识,特别是通过薪酬的调整予以体现。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一定的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服从于企业文化这个软环境,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管理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把企业文化称为“管理的精髓”是不无道理的。
二、人才吸引与保持功能
企业是否对人才有吸引力取决于它作为雇主的品牌形象(报酬制度、个人发展空间、企业环境等)是否能为人才所认同。企业作为一个雇主,其品牌形象常常会以综合的形式把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昭示于众。企业文化通过提供各种诱因与贡献的相互平衡,即“诱因引导与成就驱动”的平衡使人才认同来达到吸引人才、维系人才的作用。如企业可以通过分配文化保证人才物质利益的实现;通过招聘、录用、内部待业、解雇、养老等安全保障文化来满足人才安全感的需要;通过主体文化和诸多亚文化制造团体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自我价值的追求与企业经营目标的协调来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企业文化所特有的魅力,通过这种魅力把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牢牢吸引并保持在自己的周围。
三、人力资源激励功能
人力资源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企业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对文化行为主体产生激发、动员、鼓动、推进作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功能。事实上,企业文化不仅对员工有一种“无形的精神约束力”,而且还有一种“无形的精神驱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常常可以使企业员工懂得自己所在企业存在的社会意义和自己作为企业一员的意义,从而产生使命感与责任感。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激励功能具体体现在:①信任鼓励。只有使员工感到上级对他们的信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②关心鼓励。企业各级主管应了解其部属的家庭和思想情况,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感,充分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从而为企业尽职尽责;③宣泄激励。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和不满,管理者要善于采取合适的方式,让员工消气泄愤,满足其宣泄的欲望,从而使他们能心平气和地为企业工作。
转贴于
四、人才培养功能
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文化本身的行为约束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来实现的。首先,企业文化的行为约束功能的人才培养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和企业伦理的作用。一方面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非常明显,而且是硬性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而且,企业中的规章制度反映了企业内所有员工的共同利益和要求,理所当然会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伦理包括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员工都必须遵守,它是一种无形的、理性的韧性约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员工。其次企业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也具有人才培养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来引导企业成员的行为心理,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自觉自愿地把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来实现,从而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因为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整体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对企业成员个体和企业整体的价值观进行导向。其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定企业行为的价值取向;二是明确企业的行动目标;三是建立企业的规章制度。如迪尔和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中反复强调的:“我们认为人员是公司最伟大的资源,管理的方法不是直接用电脑报表,而是经由文化暗示,强有力的文化是引导行为的有力工具,它帮助员工做到最好。”据有关专家对1977年至1988年间沃尔玛和莱尼两家公司的研究发现:沃尔玛和莱尼在创业初期都十分注重提倡创业精神,重视顾客的满意程度,注重人才,注重企业形象与经营实力的提高。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两家公司因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不一样,于是出现了不同的经营结果。沃尔玛十分注重吸收优秀人才,极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且采用一定的标准提高员工形象与员工素质,保持与发展了公司的“和气生财”的传统,坚决执行了“顾客永远是对的”的原则,从而使得沃尔玛蒸蒸日上,成为世界著名的“零售大王”。而莱尼公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放松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致使企业员工在价值取向上失去导向与约束,企业竞争意识越来越淡薄,企业中滋生出一种裙带关系,职工晋升是凭关系而非业绩或能力,原来的名牌文化渐渐被抛弃而使企业失去文化力的支撑,不得不日趋衰落。
文化资源的功能范文2
摘要:本文借鉴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分别从市场、制度和文化等方面对科技资源配置机制进行分析,以期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效率
从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理论范式出发,新古典学派强调市场对稀缺资源的完美配置;凯恩斯学派强调国家干预能有效弥补市场失灵;马克思指出:“权力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从而引出对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三大配置力量,即市场、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科技资源要素作为稀缺性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存在着这三种配置力量的作用,这三种配置力的协同作用有利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一、科技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
市场是买卖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是买卖交易制度的集合。市场功能的实现与完善是通过市场的各种运行机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完成的。价格机制作为市场运作的核心机制,通过价格的调整来引导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使其趋于均衡,进而促成社会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行。市场的这种自发调节的功能在价格体系的作用下不断发展、成熟,发挥着提供信息、经济激励和决定收入分配的三大作用,从而促成其最本质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形成与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系统中的市场配置力的形成类似于上述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的形成过程。科技资源要素市场在自发形成的过程中促成了对科技资源的自配置机制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市场对科技资源进行配置的功能的实现与完善,促进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市场对科技资源的自配置机制体现为以下方面:(1)在科技人力资源要素市场上,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及发挥作用是建立在对科技人力资源要素内在价值的评价之上,有利于引导具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力资源要素流向能体现自我价值、发挥创造性潜能的环境中,创造出更高的收益。但这种完全以利益为驱动的市场配置会营造一种利益至上的观念与氛围,不利于从事基础性研究活动尤其是纯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顺利展开。因而制度配置与文化配置就成为弥补市场失灵、引导市场配置不可缺少的方式。(2)科技经费配置是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财力资源要素市场为科技资源配置主体提供了广泛的资金供给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资金供给主体的多元化,降低单一主体投入给配置主体带来的对供给主体的高依赖性和投入主体收入的高风险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产出效益高的执行主体,带来较高的资金收益,从而这种资金的市场配置有利于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3)在科技物力资源要素市场上,市场为科技物力资源要素(如,大型的科研仪器、设备等)提供了交易的场所和环境。通过科技物力资源要素的市场配置,提高了科技物力资源要素的流动性与共享性,从而有效减少了科技物力资源的重复购置等浪费现象,有利于科技活动经费的节约、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4)科技信息资源要素市场,尤其是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交易平台,通过价格机制对供需行为进行调节。符合企业需要的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市场需求就相对旺盛,产品价格就比较高,从而有利于引导满足相应需求的供给行为发生。但由于科技成果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制度的规范与文化的引导成为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必须方式。
二、科技资源的制度配置机制
市场形成了对科技资源要素的自配置机制,从而解释了市场经济国家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强于其它经济类型国家的原因。但由于科技活动自身具有正的外部性、非排他性、信息不对称等特征,导致市场在进行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失灵现象;而制度具有减少不确定性和建立秩序的作用,有助于科技资源配置活动的有序进行;并且不同的制度对技术演进的影响不同导致科技资源配置的路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技术体系。从而有效的制度供给就成为弥补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方式。一般而言,制度作为一种行为的规则或规定,其产生的目的在于规范和协调人的认识及行为。科技资源配置系统中的制度供给以统一和协调从事科技活动的人的行为或认识为目的,其形成及功能的发挥是随着科技资源配置活动的不断进行而逐渐发展成熟的。科技资源配置活动的有序进行离不开制度的引导与规范;同时,科技资源配置活动的有序进行有利于制度的不断丰富与完善。科技资源的制度配置具有以下功能:(1)具有激励功能。制度的激励功能是制度总体作用的基础。该功能的发挥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与激励客体的努力与报酬程度有关,同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比率有关。由于科技活动具有正外部性,其产出带来的社会收益远远大于私人收益。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则会产生严重的“搭便车”现象,从而减弱科技活动主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一个有效的产权安排方式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安排,有利于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政府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优惠,如:税收优惠、利率优惠等,则是激励企业高效配置科技资源要素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2)具有分配功能。科技资源的制度分配功能是指市场在进行科技资源配置活动过程中存在失灵现象,从而由制度承担起依据相关规律和信息对人、财、物等科技资源要素进行分配的功能。制度分配功能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分配所依据的信息质量、分配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等因素。由于科技活动具有公共品性质,单纯的市场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之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差距的拉大,加剧了地区间科技乃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科技活动对于增加区域的知识总量、促进区域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长远的影响,因此,国家的财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加强对不发达地区的科技投入,为当地注入新的科技资源要素,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当地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3)具有协调功能。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更多地依赖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间的分工与协作。这种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与协作一方面来源于市场的激励,另一方面源于制度的协调。但由于知识生产活动的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弱化了市场的激励功能,而更依赖于制度的协调功能,尤其是依赖于政府的制度供给来弥补市场失灵。一方面,通过建立联结交易双方的科技中介组织机构,如,科技咨询机构、科技评估机构等,减少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采取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互动的合作环境,促进产学研的结合。(4)具有规范、引导功能。科技资源配置的制度供给方向决定科技活动的发展方向,并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对科技人力资源要素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加以规范和引导、对科技活动的环境加以塑造,从而有利于科技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科技政策的制定应在科技供给、需求及其之间的联结上进行有效的平衡;关于技术转化、扩散和研发的科技政策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从而有利于更好的发挥科技政策的宏观引导功能。
三、科技资源的文化配置机制
人们在长期从事科技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科技人员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影响与规范作用的文化配置机制,具有典型的路径依赖属性。科技人员在长期从事科技资源配置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文化配置力在收益递增机制和不完全市场的推动下,其路径依赖具有两种配置结果:其一,当收益递增普遍发生时,这种文化配置机制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并且沿着配置效率不断改善的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其二,当收益递增不能普遍发生时,上述配置机制沿着非绩效路径发展,最终“闭锁”在某种配置无效率状态中。这种无效率状态的改善只能靠外在的有效的制度供给加以引导与规范,从而使文化配置向着提高效率、增加社会福祉的方向改进。在科技资源配置系统中,文化作为一种自发的社会秩序,其配置机制一旦生成,就能作为人们从事科技活动中的一种常规性固化文化本身所覆盖的科技活动主体的现象行为。一方面对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行为沿着业已成形的文化配置机制进行。这里的文化配置机制更多的是对行为主体起着一种引导性作用;另一方面其本身就作为一种事态、一种情形,像一种社会规则那样对行为主体的行为有一种自我强制性的约束。文化配置机制更多的是对行为主体起一种规范性作用。
一般而言,科技资源配置系统中的文化配置是作为帕累托增进的,具有以下功能:(1)对科技人员具有引导功能。科技资源要素的文化配置从主导价值观上规范科技人员的行为,从而直接影响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向、科技成果的产出质量。一个具有社会互动的高度评价创新和知识积累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存在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动力,有利于科学研究在创新的氛围下、在同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前行。(2)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费用。市场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其运作是建立在刚性契约之上的,由于契约的签订总是不完全的,因而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市场行为者的“共同意识”——习俗、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等社会文化方面制约。由于科技资源要素的特殊性使这种文化配置机制在科技市场的配置中更显得重要,对其配置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3)通过强化人们的心理预期,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发生。习俗、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等社会文化方面的配置力量通过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固化或者对人们行为界限的设定,给交易双方提供一种确定的信息:他本人应该这样做,并有信心预期到自己如此行动亦会从别人那里获得同样的合作。在这种文化配置机制的作用下,进行科技成果交易活动的双方心理预期得到强化,从而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失。
文化资源的功能范文3
(一)文化。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素质,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科学管理、广泛吸纳人才、不断创新进步的重要保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带来活力,促使企业提高素质,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培养良好的企业行为,调动起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企业文化具有企业经营的指导功能、企业发展的推动功能、企业管理的改善功能、企业意识的导向功能、企业主体的凝聚功能、员工士气的激励功能、思想行为的约束功能、人际关系的功能、两个文明的促进功能、服务社会的感应功能。文化以人为载体,一个企业的文化特点必然内化到每一个职工的内心深处,并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礼节等。这是企业文化在职工身上的外化,称为行为文化。在谈到企业文化的作用时,我们能够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凝聚功能、导向功能、示范效应等等。但是,这些功能所发挥的作用,最后都要落实到“组织”这样一个特定的单位中,也就是说,我们得从组织的发展与成长角度来考察优秀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强化以人为中心。
文化以人群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管理者,应该包括企业的全体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首先是企业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 企业文化又不能忽视经济性。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实际是一个企业战略问题,称文化战略。优秀的企业一般有强大的文化,借助文化的力量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职工愿为大“家”做出适度的个人让步乃至“牺牲”。文化建设是企业领导层的核心任务。
(二)制度。优秀企业并不片面夸大文化的作用,深圳华为企业这样理解:提倡学雷锋,但决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一家企业应通过制度和程序的设计与优化,确保高绩效者获得高待遇。企业制度的创新,要求对企业人事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要求保证出资者享有选择管理者的权利,要求在人事管理上体现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各自的权责利,要求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内部人事管理制度,要求重新界定政府在企业人事管理方面的职能,所有这些都要求进一步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企业人事管理。
(三)人。文化与制度固然重要,问题是面对既定的文化与制度,管理者做什么与怎么做?管理者最紧要的是,用心做做“人”的文章,这里面就包含着领导艺术成分。当然,企业方面还应着重加强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制度建设。谈到人力资源建设我倒想起老子。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经》一书。老子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即: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既可参透老子学说,以察其对现代中国人思想深处许多固有观念,明管理思想轨迹;又可从老子智慧的言论中,觉悟出许多具体的管理技巧和手法,《道德经》管理思想对企业领导者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道与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人力资源管理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老子破天荒提出“道”的概念,作为《道德经》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这里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本原和实质,或说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达的意思。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有重要借鉴意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是否有绝对、一成不变的管理规则或方法呢?显然没有。管理的基本规律、原则、技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学。根据老子“道”的思想,只有正确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积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借鉴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失败教训,才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企图一劳永逸地找到一成不变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规则,最终只能“东施效颦”,甚至一无所获,最佳的管理之道是遵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客观规律,因时、因地、因人、因境而定的“道”,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文化资源的功能范文4
关键词:天津;文化艺术;数字化资源;数据库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52
天津是我国近现代文化艺术的重要发祥地,各种文化艺术流派层出不穷,形成了具有“九河下梢”色彩的“津派”文化。为使“津派”文化艺术得到发展并回飨广大民众,应逐步对其进行系统、有序的整理和深层次加工,并实现数字化汇集和数据共享,建立独具特色的“津派”文化艺术数据库。
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MySQL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有数据不是存放于一个大数据库中,而是保存在不同的表中,这样就提高了访问速度和查询的灵活性。MySQL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同时处理大量的数据资源,便于管理。
2 采用的主要技术
2.1 PHP语言及MySQL的应用
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属于HTML内嵌式语言,是在服务器端执行嵌入HTML文档的脚本语言,源代码完全公开,包含丰富的函数库,因而在访问不同类型数据库、实现媒体文件传输、图形制作、XML解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现能力。MySQL则是一个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可运行在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上。因此,PHP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实现对MySQL数据库的访问。其一是通过PHP的数据库函数来实现连接;其二是使用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连接MySQL数据库。
2.2 流媒体技术的应用
“津派”文化艺术数据库,包含有大量的流媒体格式的影音文件,为保证这些文件的流畅播放和传输,系统以流媒体技术为技术支撑。
2.3 SHA算法
安全散列算法SHA(Secure Hash Algorithm)作为数据加密算法,属于一种摘要算法,由于其安全性高,本系统的登录密码,采用SHA加密算法加密。
3 数据库资源的实现
由于“津派”文化艺术数据库提供的是特定的多媒体信息资料,因此在设计之初要参考实时数据库与动态数据库的优点。“津派”文化技术资源数据库的实现主要经过如下五个流程:配置硬件环境;制定文化艺术流派分类标准,架构数据库;系统软件开发与网页设计;将各类资源分类加工并上传到服务器;编制技术文档。
3.1 基本的数据库表单设计
“津派”文化艺术涉及到的数据库表单较多,应根据用户的需求,先以几个基本的实体表单为基础,再依据今后的需求予以扩充。由于本数据库中的资源以音、视频等媒体为主因此设计为七张表,分别为:用户访问日志、管理权限、资源、文本资源、图片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其中资源表通过主键与音频资源表、视频资源表、图片资源表、文本资源表进行关联索引,以基本资源表为核心,以主关键字文化艺术名称代码为线索,资源表与其它媒体资源表建立“一对多”的关系。
3.2 字段说明
在结合了类别与“津派”文化艺术资源、流派、艺术家、艺术形式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决定各类字段。根据不同人员对数据库的需求对字段类型进行必要的定义,包括单一属性的字段、多重属性的字段和随机属性的字段。数据库系统总库具有跨库检索功能,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检索数据库中每个字库相关的信息资源。同时系统按照类别逐条显示检索信息。
3.3 模块功能设计
“津派”文化艺术数据库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由资源浏览、资源编目添加模块、查询搜索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等组成,见图二。
3.3.1 系统帮助功能。以浏览器显示方式向系统管理员和用户提供系统使用帮助信息。
3.3.2 系统维护功能。实现系统安全设置、数据库备份、复制和修复;对原始数据库进行备份和复制以及数据增减、追加、删除、修改、恢复等功能。
3.3.3 系统信息服务功能。系统信息服务功能的设立是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包括浏览、检索、编辑、统计、分析、备份及打印等主要功能。
3.4 文化艺术种类代码编制
为了确认天津的各类文化艺术资料在数据库中的唯一身份,使数据库的唯一性、完整性得到实现,并尽可能降低计算机硬盘的占用量,提高运行效率,设计的文化艺术种类编码要简明适用。根据“津派”文化艺术的地域特色,以及研究鉴赏的实际需要,采用层次编目来实现。
3.5 配置PHP
安装PHP5,先将PHP5解压到c:\php下,再重新命名c:/php/php.ini―recommended为c:/php/php.ini。然后正确配置php.ini,尤其要注意extension―dir参数,将其改为“c:/php/ext/"。将PHP配置好后,在PHP中调用MySQL存储过程和函数即可。
4 数据库建成后的版权问题
天津文化艺术数据库是汇集了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并通过电子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实体。本数据库开发的是不在版权保护范围内或已成为人类公共财富的作品,一般不会牵涉到版权问题。并且,特色数据库作为非商业使用,即使有版权问题,一般均可视为合理使用,大多数自主开发的特色数据库,都属于上述情况。天津文化艺术数据库以教育教学为主,间或为文化艺术界提供相关的信息与鉴赏,属于非商业行为。当然,如果将特色数据库进行共享,使用范围扩大,同时还伴有经济行为,则必须慎重考虑并妥善解决相应的版权问题,
5 结束语
“津派”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特征。上述基于PHP语言和MySQL数据技术天津文化艺术数据库的开发,对天津悠久文化艺术的传承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博.计算机软件数据库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原则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
[2]王盈瑛,李学林.基于B/S结构的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王旭东.试论高校校园能源管理网络平台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1.
作者简介:王旭东(1971-),男,汉族,天津市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及工程管理。
文化资源的功能范文5
关键词:古代文学;茶文化;融合
1社会文化功能的具体表象
站在社会文化角度上谈茶乡生态旅游,先要阐述什么是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社会文化是与普通老百姓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或群体特征,对社会中各个群体有着广泛影响,是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社会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必然为社会发展所需要,也具备相应的社会功能。目前广泛被认同的理论显示,社会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备信息功能。社会文化本身也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存在为传递社会经验,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教化教育功能。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正是有了文化的存在,人类的各种生产技能和知识才得以传承。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文化作为一种属性在社会中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引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能动力。四是认识功能。指文化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存在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主体、在传播人类知识的同时,还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除此之外,社会文化还具备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我国的茶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茶区分布广布,大江南北均有茶叶种植区。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茶文化得以充分发展,并融合了我国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完全具备了社会文化功能的所有属性。我国的茶文化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功能十分巨大。有学者将以茶字当头的茶文化社会功能总结如下: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
2社会文化功能在茶上的体现
旅游线路是否具备丰富社会文化功能,在旅游过程中能否有精神层面上的收获,也逐步成为人们在选择旅游线路时所考虑到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近几年来,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乡生态旅游由于项目启动操之过急,缺乏科学系统的总体设计,使得旅游线路设计简单,环境硬件有待改善,游客体验空洞乏味等现象出现。因此,茶乡生态旅游如何注入“精神灵魂”,是构建茶乡生态旅游时所必须考虑到的。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只是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一种最基本的真实反映。除此之外,我国茶文化对发扬传统道德思想、传承古老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表现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我国茶文化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深入剖析,才有可能在构建茶乡生态旅游时,将茶的社会文化功能完美地结合在旅游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使得精神内涵和物质表现的融合毫无违和之感。2.1茶文化浓缩了我国传统道德精髓茶叶具有清新自然,使人头脑清新的自然属性,在品茶赏茶过程中,人们能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颐神养性,抛却世俗杂念,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所以茶自出现以后,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更是在一杯茶之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现,如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家的中庸处世之道,佛教的释然慈悲情怀等等。正因为茶被赋予了如此之多的精神内涵,才使得我国的茶文化被广泛传播,时至今日仍然能对人们的精神行为起到指导和警醒作用。2.2物质感官和精神享受的完美结合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作为一种物质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最普遍的饮品。我国区域辽阔,人口众多,受地方饮食习惯的影响,茶叶的种类和外在形态各有不同。习茶之人通过品饮不同种类的茶叶,观察不同的茶叶冲泡前后的形态,即满足了饮茶的基本身体需求,又在视觉感官上得到了充分的享受。此外,中国人喜欢借物抒情,不同茶叶的不同冲饮方式,会让习茶之人领悟到不同的人生际遇,抒发不同的内心情感。2.3雅俗共赏的自然属性在唐代以前,茶叶的生产量和普及率并不高,只是宫廷内的皇族以及达官显贵才能得以享受。唐代时期,我国的茶叶生产得以迅速发展,南茶北饮之风盛行,茶叶也从贵族的专属之物变成普通百姓的消费品。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茶都能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时至今日,茶更是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可以是社会精英的身份象征,可以是商界名流的交际工具,可以是普通百姓的日常饮品。所以,茶以其特有的品质而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自然属性。2.4茶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生津止渴、陶冶情操、抒感等功能,是茶叶的自然属性。正因为茶有如此之多的功能,所以茶从出现的那天起,就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为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方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茶经济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商品流通的范畴,以茶为载体多种经营方式也逐渐衍生出来。其中,茶乡生态旅游就是一种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商业新业态。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的认识,对旅游需求的进一步提高,茶乡生态旅游已经被城市精英人群所青睐,逐渐显现其独特的魅力和潜在市场价值来。
3构建茶乡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
目前,在我国旅游市场上已经崭露头角的茶乡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茶乡发展的第三产业,同时也是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的新方向之一。如何充分发挥茶乡的社会文化功能,是每一位业内人士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人通过多地茶乡生态旅游的体验,并结合国内其他学者的理论,为我国茶乡生态旅游的构建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3.1深耕唯一性资源梳理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不难看出,受区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任何地方的生态旅游既有同种类旅游的共性,也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唯一性。而唯一性资源的深入挖掘,正是生态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唯一性资源的宣传,同样也是地方美誉度提升的最佳途径之一。如秦皇岛市在开发长城生态旅游时,不仅有代表长城风景的门票、旅游纪念章、纪念币,还开发了纪念图片类、书签、挂历、画片画扇、图章印泥等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化旅游商品等,将其垄断性的长城资源挖掘得淋漓尽致。我国的茶乡分布区域广阔,各个茶乡的生态环境不同、茶叶种植方式不同,有高山茶,有台地茶,有古树茶,也有灌木茶。各个茶乡的茶叶品种也各具特色,除了传统的6大茶类之外,新的茶叶品种也在不断研发和出现。所以在开发茶乡生态旅游时,绝不是将成功旅游模式进行简单复制。只有深入挖掘自身唯一性旅游资源,才能在众多的同类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茶乡的唯一性旅游资源,不仅是茶叶品种和自然环境上,特有的茶乡传说、茶叶故事、茶叶典故等茶文化范畴内的资源,恰恰是最容易实现的茶乡唯一性旅游资源。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与前面提到的社会文化功能所具备的信息功能相辅相成。3.2遵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茶乡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应该着重考虑生态旅游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一原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经济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对人们传统观念和道德理念进行约束和规范的工具,在构建生态旅游的同时如何保护资源,这与社会文化功能的教育教化性相呼应。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绝对不能以牺牲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所以要求茶乡在开发生态旅游时,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系统地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既满足了传统茶叶正常生产加工的需求,又满足了生态旅游所必须的硬件建设。3.3物质内容与文化内容齐头并进与购物旅游、观光旅游相比,茶乡生态旅游是更加侧重精神层面的一种高端旅游产业。尽管对茶乡旅游建设的各种理论指导,都在强调文化体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实际情况和理想状况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茶乡旅游的基本内容还是停留在茶叶的销售和茶乡旅游纪念品上。而真正深入到茶乡文化、教育和学习的层面,往往只是通过参观和听讲解来完成,缺少了参与性和教化性,由此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会大大折扣。部分茶乡和景区的管理部门缺乏长远的规划意识,急功近利,在茶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陷入在门票经济,茶商品经济,茶纪念品经济的单一模式下生存,久而久之,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很难出现大的提升,还会对茶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我国的茶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又系统的文化体系,完全可以渗透在茶乡生态旅游的各个细节之中。所以在构建茶乡生态旅游时,要将茶乡社会文化功能的完善放在首位,物质内容与文化内容的建设齐头并进,才能够使得茶乡生态旅游中社会文化功能的缺失得以弥补。
4结语
当前衡量旅游业发展的成效,首要考量的还是景区和相关行业的利润产出,经济利益至上的传统衡量标准势必会影响到茶乡的生态旅游建设,更无从谈起茶乡的社会文化功能所发挥的作用。长期的社会经验表明,任何依托文化、教育等精神层面的旅游项目,其经济利益的产出过程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旅游项目。一些文化积淀厚重深远,历史遗存悠久的项目形成,往往需要一代人或更长的时间。如何解决发挥社会文化功能和经济利益产出之间的矛盾,将是茶乡生态旅游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和理论总结才能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1]常卫锋.创意视角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开封大学学报,2015(2):20-23.
[2]姚海波.关于茶叶名牌商标等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研究[J].福建茶叶,2016(3):311-312.
[3]祝思华,张佳.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4(5):224-226.
[4]龚睿,麻红晓.茶叶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56-257.
[5]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8):202-204.
文化资源的功能范文6
论文关键词:耕地多功能性,价值测算,补偿
引 言
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事关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尽管我国政府实施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耕地资源还是存在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趋势,近年来耕地资源向非农用途转变的速度明显加快[2]。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国外的粮食依赖,政府和学术界都已认识到必须保护耕地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但是,传统经济学对耕地价值的认识仅停留在狭义的经济价值上,忽视了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非市场价值,从而缺少对耕地资源应有的保护和投入。要从根本上解决耕地问题,实现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必须全面地认识耕地资源的价值,特别是其非市场化的多功能价值。
贵州省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强烈发育区,山地多、平地少,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土地垦殖率低项目管理论文,水土流失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2%、60年代的19.9%、70年代的28.4%上升到目前的43.5%,石漠化面积已达2.25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2.8%,目前石漠化每年仍以508.2km2的速率递增;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使耕作层变薄,甚至基岩裸露(石漠化)、完全丧失农用价值[8],耕地保护更显得重要和必要。
1.耕地的多功能性
1.1耕地多功能性的概念
耕地多功能性是从农业多功能性演化而来的,是指耕地除具有经济生产的基础功能外,还具有社会保障、生态服务、文化传承等多种延伸功能。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耕地资源的多功能价值认识不足,耕地资源过多向非农用途转变,从而导致耕地资源农业利用的比较收益低下,耕地资源得不到足够的保护。
1.2耕地多功能性的基本内容
(1)经济生产功能怎么写论文。进行适当的生产活动,保障农产品的供给,特别是粮食的供给,是耕地资源的最主要的功能。耕地资源与人类劳动相结合,产出了人类生存和生产所必需的食物和原料,这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农、林、牧、渔服务业作为基础产业,不仅为我国人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粮食供给,还为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基础支撑作用,突显了耕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社会保障功能。耕地是农业发展的载体,农业作为一个产业能吸纳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缓和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比较差,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需要农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以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耕地这个载体为他们提供了退路和生存保障,成为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耕地还是农民养老的保证,是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基本保障。
(3)生态服务功能。耕地及其中的生物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生态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耕地对生态环境的支撑和改善的作用上。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气候调节、营养物质贮存与循环、土壤肥力的更新与维持、环境净化与有害有毒物质的降解、植物花粉的传播与种子的扩散、有害生物的控制、减轻自然灾害等许多方面。耕地的生态功能,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治自然灾害、二三产业的正常运行和分解消化其排放物产生的外部负效用等,均具有积极的、重大的作用。
(4)文化传承功能。土地本身构成的自然和人文综合景观能带给人们的休闲、审美和教育的功能项目管理论文,以及维护原有乡村生活形态、保留农村文化多样性遗产、承传传统历史文化的功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古书、古典、古迹极其丰富,各地形成的种植方式、耕种技艺、农具农器等都充满了人类发展所凝聚的智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耕地是农业文化的起源,是农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且对农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起着支撑作用。
2.耕地多功能价值测算思路与方法
(1)经济生产功能价值。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是耕地年经济收益的提前支付,通过收益还原法(贴现法)求耕地资源年收益的现值就获得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即:VC=a/r,式中:VC是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a为耕地资源的年收益,r为贴现率。其中,r是一固定值,r=2.1%。
(2)社会保障功能价值。耕地资源的社会保障主要指就业保障价值,公式为:Vs=VS1*KS ,VS1=Ca/Aa,VS1为就业保障价值,Ca为人均固定资产原值,Aa为被评价地区人均耕地面积;KS为修正系数,KS=P0/Pi怎么写论文。其中,P0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农业人口人均非农业纯收入,Pi为评价地区农业人口人均非农业纯收入。
(3)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耕地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为:VE=VE/r,VE=VA*KE。其中,VA是我国耕地资源生态服务的年价值,为5140.9元/公顷(全国平均值),KE=b/B,KE为生态服务价值修正系数,b为被评价地区耕地生态系统的潜在经济产量,B为全国一级耕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平均潜在经济产量,据王万茂等研究成果显示,B值平均为10.69t/hm2,b值在各农业区域各异。
(4)文化传承功能价值。耕地资源的文化传承价值主要指以耕地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价值,可计算为:Vw=Vw1*Kw,Vw1=L*kw1。其中Vw1是耕地的文化传承功能原价值,Vw为修正价值。L为评估区乡村旅游年产值,Kw为修正系数,kw1是以耕地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产值系数(比例)。
(5)耕地资源的总价值。耕地资源的总价值(V)为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的总和:
V耕地多功能价值=VC+VS+VE+VW
3.耕地资源多功能测算评价与案例应用
本研究分别选择具有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贵州省普定县、丹寨县为对象,以2007年数据为基础初步测算耕地的多功能价值。
3.1 经济生产功能价值测算
根据《贵州统计年鉴》、农村经济统计表,测算得到普定县耕地年净收益为19592.50万元,耕地面积16420公顷,则单位耕地年净收益为19592.50/16420=1.193万元/公顷;测算得到得丹寨县耕地年净收益为11590.50万元,耕地面积为7288公顷,则单位耕地面积年净收益为11590.50/7288=1.59万元/公顷项目管理论文,因此,耕地经济生产功能价值为:VC普定=a/r=1.193/2.1%=55.82万元/公顷,VC丹寨=a/r=1.59/2.1%=75.73万元/公顷。
3.2社会保障功能价值测算
根据《贵州统计年鉴》,普定县固定资产原值为25182万元,总人口为42.26万人,耕地面积为16420公顷;丹寨县固定资产原值为18496万元,总人口为16.81万人,耕地面积为7288公顷,则耕地就业保障功能价值计算如下:
人均固定资产原值Ca普定=25182/42.26=595.8826元/人,人均耕地面积Aa普定=16420/42.26=0.0389hm2/人,VS1普定=595.8826/0.0389=15336.18元/公顷,又普定县非农业总收入为163858万元,全国非农业总收入为221434.9万元,全国人口132129万人。修正系数为:P0普定=221434.9/132129=16758.99元/人,
Pi普定=163858/42.26= 3877.38元/人,得:
KS普定=P0普定/Pi普定=16758.99/3877.38=4.3,则:
Vs普定耕地就业价值=VS1普定*KS普定=15336.18*4.3=6.63万元/公顷
同理:
人均固定资产原值Ca丹寨=18496/16.81=1100.3元/人,人均耕地面积Aa丹寨=7288/16.81=0.0434公顷/人,VS1丹寨=1100.3/0.0434=25378.70元/公顷,又丹寨县的非农业总收入为32958万元,全国非农业总收入为221434.9万元,全国人口132129万人。修正系数为:P0丹寨=16758.99元/人,
Pi丹寨=32958/16.81=1971.33元/人,得:
KS丹寨=P0丹寨/Pi丹寨=16758.99/1971.33=8.5,
则:Vs丹寨耕地就业价值=VS1丹寨*KS丹寨=25378.70*8.5=21.58万元/公顷。
3.3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测算
根据王万茂等人研究结果,B值平均为10.69t/hm2,推算得普定县耕地潜在经济产量为b普定为10.7t/hm2,丹寨县耕地潜在经济产量b丹寨为13.9t/hm2,r取值2.1%,则耕地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计算如下:
VE1普定=Va普定*Ke普定,Ke普定=b普定/B,Va普定=0.514万元/公顷,Ke普定=10.7/10.69=1
VE1普定=0.514*1=0.514万元/公顷。则普定县的生态服务价值为:
VE普定=VE1普定/r=0.514/2.1%=24.48万元/hm2。
同理
VE1丹寨=Va丹寨*Ke丹寨,Ke丹寨=b丹寨/B项目管理论文,Va丹寨=0.514万元/公顷,Ke丹寨=13.9/10.69=1.3
VE1丹寨=0.514x1.3 =0.6683万元/公顷。则丹寨县的生态服务价值为:
VE丹寨=VE1丹寨/r=0.6683/2.1%=31.83万元/hm2。
3.4 文化传承功能价值测算
耕地的文化传承功能价值评估可用替代成本法,即用“以耕地为载体开发的乡村旅游价值”来代替,通过调查评估区乡村旅游年产值,测算以耕地为载体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值即可。根据调查,普定县2007年乡村旅游产值为53万元,以耕地为载体开发的乡村旅游点产值占30%,可得普定县耕地文化传承功能价值为Vw普定=53*30%=15.9万元。同理,丹寨县2007年乡村旅游产值为61万元,以耕地为载体开发的乡村旅游点产值占36%,可得普定县耕地文化传承功能价值为Vw普定=61*30%=18.3万元怎么写论文。
3.5耕地多功能总价值测算
据公式:V=VC+ Vs + VE+VW得耕地多功能总价值分别为:
V普定=55.82+6.63+24.48+15.9=102.83万元/公顷,
V丹寨=75.73+21.58+31.83+18.3=147.44万元/公顷。
4.结论与讨论
4.1耕地多功能价值的区域差异
从测算结果看出,贵州省西部、东部耕地价值呈现区域差异。由于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位优势的不同,耕地资源的多功能价值在丹寨县、普定县两个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丹寨县生态服务价值与社会保障价值均高于普定县,丹寨县耕地总价值明显高于普定县耕地总价值的特点。
普定县总面积16420公顷,总人口有42.26万人,县内耕地面积广,人口基数大,农作物生产劳动力耗费量大;而丹寨县总面积只有7288公顷,人口基数比普定县也小很多,因此普定县的经济产出高于丹寨县。而丹寨县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气候,自然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密度均高于普定县,民族文化、自然景观、人为景观也比普定县略胜一筹。据资料显示,丹寨县生物资源中野生植物已定名的木本植物91科230属519种,草(藤)本植物43科230种,丹寨县森林覆盖率62.78%(属贵州省最高),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也很丰富,因此丹寨县生态服务价值高于普定县。耕地资源的社会保障价值是由人均耕地面积与人均固定资产原值所决定的,丹寨县人口将近普定县1/3倍,而普定县固定资产原值为25182万元,丹寨县为18496万元,普定县固定资产只是丹寨县的一倍多。因此丹寨县人均固定资产原值远大于普定县,社会保障价值也高于普定县。
4.2耕地多功能价值与现行征地标准
根据有关规定项目管理论文,贵州省征地补偿标准为耕地年收益(经济价值)的8倍,则普定县、丹寨县征地的补偿标准价值为:
VC普定征地= 55.82*8=446.56万元/公顷,VC丹寨征地= 75.73*8=605.84万元/公顷。
通过耕地多功能价值评估后修正为:
VC普定征地=102.83*8=822.64万元/公顷,VC丹寨征地= 75.73*8=1179.52万元/公顷。
现在的征地标准与耕地价值重建后比较,耕地价值提高了很多倍,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表明,农业用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外部效益,本文试图全面认识耕地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多功能价值,把耕地资源的外部性进行“内化”,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耕地的比较利益,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耕地征用的价值补偿标准,抑制了乱占耕地的行为。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利用了市场价格来评估,可以阻止耕地面积的大幅度下降。但是,我们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也应注意控制人口基数的增长,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为发挥耕地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创造发展基础和条件。
参考文献
[1]余庆年,王万茂.中国耕地面临四大挑战[J]. 生态经济,2002(1):67~68.
[2]金建君,刘学敏.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及其评估方法分析[J].ECOLOGICAL ECONOMY,39-41
[3]齐仲锋.自然资源价值问题的再探讨[J]. 石油知识,2005(1):30~31.
[4]胡静,陈银蓉.中国农地资源价值思考[J]. 商场现代化,2006,480:343~344.
[5]徐中民,张志强等.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6]王万茂,黄贤金.中国大陆农地价格区划和农地估价.自然资源,1997,1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