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1

据2003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统计,房地产行业的消费者投诉率依然高居不下,房地产销售、房屋质量、物业管理等问题依然是老百姓维权的重要问题之一。

另据“中房指数报告”分析,近年来消费者对开发商广告不实的投诉、对建筑质量的投诉、对规划变更的投诉不断增加;北京市消费者数次大闹展会,最近还出现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流血事件;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深圳,某著名开发上的名盘项目也因为规划变更、交通、施工扰民等等问题引起居民示威游行;重庆市某著名项目由于种种问题,被城建商堵门,消费者信心深受打击。这种现象颇引人深思。从表面看,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许多项目预售时承诺太多、广告不实、规划变更、客户沟通不及时;从深层次看,归根结底还是开发企业的意识没有更新,服务观念不够,难免不被越来越精明的购房者抓住把柄,进行投诉。

与此形成鲜明对应的是一些成熟的开发商不约而同地把客户服务当作了今年的重头戏。

像万科地产的客户微笑年、中海地产的客户服务年、金地集团的客户满意年,华润置地建立大客服体系、珠江地产喊出要将客户服务进行到底的口号等等;我们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房地产市场上开发商之间的服务战将是不可避免的了。

房地产企业不仅提供客户一个住所,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服务是房地产业的本质。在过去的房地产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平庸的服务司空见惯,久而久之,交易双方对此也习以为常。然而,当今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客户正变得挑剔、精明,其消费行为也日趋成熟,平庸的服务再也不能赢得客户的青睐,房地产企业为客户提供满意的置业服务、产权服务责无旁贷,优质个性化、增值服务才是企业走向成功的金钥匙。

服务能力——房地产客户关系能力的重要体现

埃森哲咨询公司在其《企业CRM能力价值调查分析报告2000》中列举了十项最为关键的CRM能力:

1、了解客户对企业的利润价值;

2、建立有效的客户服务系统;

3、战略性的管理企业大客户;

4、有效地利用在服务中获得的客户信息;

5、主动地确定客户的问题并沟通解决办法;

6、通过客户教育来防治客户共同的问题;

7、吸引、培养并保留最优秀的销售人员;

8、把产品价值清晰地表达出来

9、实施有效的品牌、广告和促销战略;

10、对服务人员公平的待遇与奖励。

调查显示CRM能力普通与CRM能力优秀的企业相比,其反映在财务上的绩效差异,其中大约有47%取决于CRM能力。

其中,企业是否建立有效的客户服务系统及4、5、10条均体现出企业服务能力是企业客户关系能力十分重要的方面。

服务营销——市场营销的新杠杆

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许多房地产企业开始意识到优质的服务才能占领或保住市场,由此产生出“以市场为中心”和“以客户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它强调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以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中心,以采取具有竞争性的策略为特点,成为当今倍受关注的一大营销理念,即“服务营销”。现在,服务营销的观念越来越被开发商所认同和接受。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市场营销策略被广泛地运用,一些市场营销创新者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市场营销组合因素框架,把服务作为第五个因素引进了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之中,使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营销活动中得以贯彻实行。作为市场营销主要因素的服务,从产品的整体概念中延伸出来,其对象及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它不仅包括对现实客户的服务,而且也包括对潜在客户的服务;不仅要提高客户现实的 (售后的)满意程度,还要提高预期的(售前的)满意程度。服务可以使企业创立个性,增加竞争优势,有效地增加企业的新销售和再销售的实现机率。服务作为第五个因素的导入为传统营销提供了一个新的杠杆,为企业保持客户关系、增加竞争优势开辟了一条新路。

市场营销=Product + Price + Place + Promotion + Service

服务手段——完善客户服务体系

由于房地产市场上竞争模仿的日益加剧,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特征优势通常是短暂的,服务是产生差异性的主要手段。服务对客户感知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服务可用来创造竞争者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然而客户需求的变化要求服务的及时跟进。客户有不同的偏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其偏好也在变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寻求不同的产品,并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全程客户服务观念要求服务被贯彻到从产品设计、工程施工、现场销售、权证事务、客户入伙、到售后物业管理服务的整个活动中。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客户越来越要求企业提供细致、周到、充满人情味的服务,于是,选择什么样的服务形式去满足不同客户群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1.全员服务。全员服务要求企业树立全员服务的企业发展战略。增强全体员工的服务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对外的服务准则、服务口号、承诺服务水准是一致的,依托于客户服务部,形成一条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服务运作链。企业全体员工都在不同岗位上全心全意服务于客户,从而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2.全程服务。全程服务跨越房地产售前、售中及售后的每一环节都对客户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服务。也就是从客户第一次来访那—刻起,到产品使用价值耗尽为止大约70年的整个客户生命周期,都对客户细心呵护,使客户与企业的产品及品牌紧密相联,让客户在每—个层面都感到完全满意。

3.一站式服务。是指客户无论是在客户服务部、售楼公司、物业公司、地盘现场或其他部门进行服务请求时,接待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受理客户投诉或将客户推至其他部门。属于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主动解决,涉及其他部门问题的,受理单位应积极协助或代表客户与其他部门接触,督促其予以解决。第一接待单位对从受理服务直到了解答复后客户反馈意见的全过程负责。

4.标准化承诺服务。是指客户应该享受的一般,如租售售中服务、客户咨询服务(电话、网络、现场等)、置业服务、权正办理服务、客户入伙服务、日常投诉接待处理等日程。

5.个性化服务。基于客户不同需求、不同背景、不同客户价值进行客户群体细分,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营销活动。

6.增值服务。是指客户提供的除房屋产品以外的其他增值服务,如会所服务、俱乐部提供的连锁服务、消费服务、置业服务、投资服务、旅游服务、管家服务等增值型服务。

服务价值——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国际知名的营销理论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巨著《营销管理》中阐述了客户让渡价值理论(Customer Delivered Value)。根据客户价值理论,应该清楚:要想最大化地占有市场,就必须能让消费者用最少的支出、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低的价格在最优质的服务下完成一次快乐的交易。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摈弃传统的销售理念,不仅仅销售房产,而且要向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客户让渡价值。所谓客户让渡价值是指总客户价值(Total Customer Value)减去总客户成本(Total Customer Cost)的差。总客户价值由产品价值、客户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组成;总客户成本由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和精神成本组成。

使客户获得更大“客户让渡价值”的途径之一,是增加客户购买的总价值。

使客户获得更大“客户让渡价值”的途径之二,是降低客户购买的总成本。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2

一、经济管理中信息服务的现状

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像物质与能源一样,信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信息的生产与利用已经达到相当社会化的程度。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我国信息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1.单位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目前在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中,资产在50万元以下的法人单位有16.5万个,占到单位总数的84.6%;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达到18.4万个,占到了单位总数的94.4%;年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达到14.4万个占到单位总数的73.9%。如此小的资金、人员投入和经营规模很难参加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今天更显得我国信息服务业单位规模偏小和竞争力量薄弱。2.吸引外资数量和力度不够。在信息服务业中有4167个外资单位,占总数的2.1%;3507个港澳台合资单位,占总数的1.7%。而在社会调查业中只有20个外资单位,占本行业的0.4%;信息提供业中只有123个,占本行业的0.3%;咨询业只有24个,占本行业的0.07%;公共信息服务业中只有2个,占本行业的0.04%。这与我国的电子行业、汽车行业在吸引外资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信息服务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就更需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3.信息服务业的研究活动较为单一和薄弱。信息服务业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当前关于信息服务业的研究活动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从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等学科角度的研究还非常欠缺。4.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在全国31个省市的信息服务业单位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五省市单位的总和已占全国单位总数的56.2%。而西部地区的宁夏、青海、、贵州、甘肃共有信息服务业3930个,只占单位总数的2%。因此可以看出信息服务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一样的,东部发展较快,西部较慢。在加速开发西部地区的同时,亦需注重西部地区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二、信息服务在经济管理中起的重要性作用

1.经济信息是正确制定和实施科学决策、提高经济效益的依据和前提。经济信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必然要产生的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要求。正确的决策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全面、及时、准确的掌握客观实际的信息。没有好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决策必然失误。从管理上讲,信息产业通过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使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从而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并通过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如我国已经实施的经济信息通讯网工程、金桥工程、外贸海关联网工程、金关工程和电子货币工程及金卡工程等,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全国性经济基础工程。因此,可以这样说信息是无形的财富,其价值往往是难以直接估计的。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矛盾的焦点是经济活动的效益差,为了使经济活动真正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必须依靠正确的决策。因此,提高管理水平,关键是要提高决策水平。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就需要采用各种先进手段,广泛地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并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提高决策者的素质和决策水平,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步骤和方法,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2.经济信息是引导和控制经济管理活动按规律运动,沟通各方面经济联系的桥梁。信息既是投入要素,又能产出结果,参与投入和产出的全过程,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由文字、数据、符号、信号等组成的信息流动过程,形成了信息流。其中信息流的作用相当关键,它控制、指挥、协调着物流、人流的数量、方向、规模和速度。信息流的任何堵塞、中断或异常现象的发生,都会造成物流、人流的紊乱,造成生产经营活动的破坏。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多层次、多环节的管理系统,不仅包括众多的部门和行业,而且还包括大大小小的各种经济形态的企业。为使各管理层次、经营环节的经济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相互衔接、沟通联系,形成有组织、有凝聚力的活动,就必须通过经济信息这一桥梁,实现上下、左右、内外各方面的联系。便于在统一指挥下,把各方面经济活动协调在经济系统的整体之中,从而成为完整的、有组织的活动,确保对经济活动的有效管理,发挥总体功能。如果没有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灵敏准确的信息网,就无法实现科学的管理。

三、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应当如何利用信息资源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组织,要进行正确的经济活动,必须同时具备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四个基本要素。只有获得全面、准确、可靠的经济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才能促使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人、财、物流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实现经济管理目标,并起到资源配置优化的作用。制定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策,要以我国信息服务业的现状为基础,遵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律,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我国信息服务业战略规划,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率。与其他产业一样,对于信息服务业而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尤其在我国目前的状态下,可以说发展是信息服务业的核心问题。产业型信息服务主要是提高其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贡献。但无论如何,通过不是可有可无的贡献赢得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合理地位,是信息服务发展的正确选择。所以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除了迅速的增长,还要立足长远、明确目标、充分考虑到复杂的深层次的社会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策略选择。信息服务的使命应该是通过以服务和信息为内容的帮助行为,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这样的使命因信息服务的形式和主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如活动型信息服务主要是在增强社会信息意识、推进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等方面做出贡献。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3

关键词:第三产业 汽车产业

目前,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达60%—70%,中等收人国家则为50%—60%。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现代服务业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的结合体,其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为主体,同时涵盖了营销、广告、公共服务、建筑、科学与工程、法律、会计、计算机软件、信息处理、物流配送及研发与技术等服务。其中,集中了现代服务业精髓的生产部门的影响日益凸显。生产业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制造业有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其可提高劳动和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改进商品与其他服务的质量,推动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其可为有形产品创造差异化特征,成为企业之间进行非价格竞争的重要手段。本文研究了北京市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对汽车产业的影响,通过分析第三产业对汽车产业的反馈拉动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北京市汽车产业中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与实质。

一、第三产业带动汽车产业发展:定性分析

(一)第三产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机理

第三产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受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从事生产的厂商将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事自身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剥离那些不擅长的生产经营项目。受此影响,行业专业化分工的趋势开始显现。其中,在生产过程中属于非生产性的服务部门也会由于相关部门的整合,逐步独立出来,成为与原生产企业紧密相连的专营服务厂商。随着行业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加深,细化过程的进行将使得行业内生产企业的数量日益增加。现代服务业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在渗入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加强了专业化分工。生产业中的研发设计、金融、咨询、维修、物流等均成为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与消费业、公共服务业共同推动着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

(二)北京市第三产业对汽车产业的支持作用

近年来,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004.5亿元,同比增长10.4%,占北京市GDP的比重达到75.8%,稳居全国第一。第三产业已成为支撑北京市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充分就业、提升生活品质的主导行业,推动北京市实现了产业结构从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的转变。其中,通信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等高附加值服务出口总额接近上百亿美元,占全国高附加值服务出口的40%左右,位列全国第一位,已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基地。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汽车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目前,北汽集团已经发展成为集研发、物流、生产、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延伸服务收入已占到总收入较大比重。金融、物流、计算机软件、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也逐步融入到汽车产业的各个环节中,降低了产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1、金融服务业对汽车产业的支持作用

截至2011年末,驻京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量达3480家。同时,北京市辖内其他金融机构数量日益增多。大众汽车金融公司、丰田汽车金融公司和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金融公司相继在京成立。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汽车产业集群的产生及汽车销售市场的扩大。一方面,由于汽车制造业产业链长,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建设周期较长,新生产工艺的研发、相关设备的购买、高技术人才的引进都需要资金作为保障。而金融保险业可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扩大汽车产业的融资规模,提高其要素投入量;另一方面,汽车厂商需要通过资本市场,采取兼并、参股、控股等方式,扩大其生产规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金融保险业有助于优化汽车产业资源的再配置,促进其技术进步,提高汽车产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2、物流业对汽车产业的支持作用

目前,北京市年物流处理量已超过10亿吨,具有物流业务的企业4500多家,从业人员10.7万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城市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现代物流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加快,可为汽车产业提供一体化的服务,通过减少库存、节省成本等方式,提高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对北京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首先,现代物流能够降低汽车厂商库存水平。在物流各个环节中,库存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一个缓冲区,以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保持从生产加工到用户物流和生产物流的畅通,最终支持整个企业目标的实施。

其次,现代物流可降低汽车厂商采购成本。现代物流的运输和信息网络可在满足汽车企业及时生产的条件下,采用经济可行的方案将企业所需的零部件送上生产线,实现供应商与制造企业同步生产,最大限度减少由于中转、滞留、回流而产生的采购成本。

再次,物流业务外包的发展可提高汽车厂商的核心竞争力。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将其物流相关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在降低投资成本、减少经营风险、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更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和适应市场的竞争,以求可持续性发展。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4

一、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SWOT分析

对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进行SWOT分析,可以找出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中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从而构建出有效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危机管理攻防策略体系。

1.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优势分析

首先,完备的汽车工业体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体系完备,基本建立起了包括轿车、载货车、客车、专用车和零部件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突出的成本优势,也是国外跨国公司争先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动因之一。再次,价格上有比较优势。中国生产的某些国产车型与进口车相比价格上有比较优势,如3吨左右的轻型货车的价格水平还不及国外同车型价格的三分之一。最后,熟悉市场。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比国际跨国汽车公司更熟悉中国的国情,更清楚市场和用户的要求,开发的产品更有针对性。

2.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劣势分析

首先,汽车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低,整车出口能力较弱。按照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统计,若将零部件行业也计算在内,则中国汽车工业大致是每年人均生产一辆汽车,而日本是40辆~60辆,欧美是20辆~40辆。其次,技术开发投入和投融资来源不足。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2004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研发费用仅为86.2亿元,占汽车工业销售总额的1.45%。而国外主要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费投入比例一般为5%,有的甚至高达10%。最后,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偏小,生产成本偏高。

3.改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机会分析

第一,到2020年中国国民经济要实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须达7.2%,这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第二,经济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加上庞大的人口,使中国成为当代最有吸引力和潜力的汽车消费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给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较好的机会。第三,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从而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未来10多年,中国汽车市场维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长速度是有可能的。最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和国际汽车产业制造基地不断转移,中国已成为跨国汽车公司投资热点,从而可能成为世界新的汽车制造基地。

4.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威胁分析

(1)经济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根据需求理论,汽车消费需求是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需求而产生的次生需求。在经济危机时,由于员工对未来预期充满不确定,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由于主要需求大幅度地降低,作为次生需求的汽车消费需求也随之大幅度减少,汽车工业企业收入也随之急剧减少,出现亏损和财务危机。

(2)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导致危机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其它们引发危机的作用方式、范围及后果不一样,对它们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也不一样。首先,汽车使用量的增加,加重了自然环境的负担,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引发汽车工业危机的首要因素。其次,中国目前各大城市的道路交通严重不足,成为限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又一危机因素。最后,随着汽车数量的与日俱增,对石油和石油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石油的短缺,已经构成未来汽车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瓶颈。以中国5%的人均GDP增长率计算,到2015年交通的能源消耗将是现在的3倍,国内的原油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3)政策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第一,不合理的税费延缓了中国私人汽车消费热潮的到来,成为制约汽车消费扩大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二,不完善的金融政策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汽车消费的增长、汽车市场的扩大。第三,交通管理政策。长期以来,城市交通管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道路交通的变化,城市交通拥挤程度日益加剧。由于中国存在混合交通、城市道路占用严重、停车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交叉路口秩序混乱、道路的不合理占用等方面的问题,而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很低、管理手段落后、设施缺乏、交通法规教育及执法力度不够等等弊病,导致了通行能力的下降,也加剧了交通供需失衡的矛盾,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以上分析说明:入世后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面临的危机是多方面,多数危机是汽车工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而成的,入世环境的变化使这些新老危机进一步加剧,如果不加以消除,将直接危及中国汽车工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对策

汽车工业企业应充分认识所处的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通过卓有成效的危机管理活动,制定有效、合理的危机管理对策,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和危害,获取危机中的商机,激发汽车工业企业更大的活力。

1.战略创新策略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辅以必要的政府政策引导的前提下,以国内大的汽车集团为基础进行重组,在此基础上推进与国外大型汽车集团的合作与重组,向国际大型汽车集团的实力靠近,缩小与外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差距,更好地迎接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挑战和竞争。目前,中国仍要继续扩大和加强与世界领先汽车集团的合资与合作,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利用外资的政策和政府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尽快地缩小与国际发达水平的差距,共同面对加入WTO的压力,更有利于免受国际汽车龙头企业产品的直接冲击。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实力。

2.自主发展策略

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要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品牌,拥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应当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使中国市场对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需求不断上升,中国企业必须作好迎接市场升级的准备,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迎接市场升级的挑战。首先,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官、产、学、研大联合,集成各方面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构建起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具有雄厚的创新实力、运作机制良好的创新平台,从而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在关键的产品和技术上形成持续创新力,实现新一代汽车技术的重点突破,从而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大技术研发与科技投入的力度,形成自我设计开发能力,带动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再次,构建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国际国内合作。鼓励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不断研制、开发、生产新车型。

3.人才策略

汽车工业企业在实施人才战略时,要突出四个重点:

首先,培育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优势资源之一,企业家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因素,企业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经济转型中汽车工业企业的改革与成长,急需大批企业管理帅才的支撑。其次,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知识、信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情况,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既要留住人才,更要吸引外来人才充实自己的队伍。再次,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良好人才开发运行机制。最后,实行人才资源提升和人才国际化双战略。在人才资源提升战略方面:一是提升汽车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层次,专业教育中心高移,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提升现有人才尤其是具有中专以下学历人才的文化技术素质,争取到“十五”末期,现有人才中5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水平。三是吸引高层次学历的海外人才,回国投身中国的汽车现代化建设。四是进一步提高汽车系统的人才管理水平、布局水平、效益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使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而进入到国际先进行列。在人才国际化战略方面:一是培养中国自己的,在人才管理和培养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并能够进入国际科技前沿、与国际同行交流密切、有较大影响的汽车科技大师和高技术创新人才,以及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惯例、善经营会管理的国际技术人才和国际商务人才。二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中国工作,为中国的汽车工业献计献策,同时把大量优秀的汽车人才送到海外工作、学习、进修和交流,逐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并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三是把握住引进海外人才的关键点,投入足够的资金,引进急需的优秀拔尖人才,并积极扩大人才劳务出口,寻求合作发展,开创广阔的人才空间,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4.加快汽车服务业发展策略

加快并提升汽车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既可以应对开放汽车服务贸易所带来的直接冲击,提高中国汽车服务业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减弱服务贸易开放对汽车产品市场的全面影响,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1)从宏观经济政策上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要允许汽车工业企业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鼓励和推动汽车工业企业与金融、保险、租赁行业的合作,以促进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服务、汽车租赁服务的较快发展。尤其是要尽快对非国有经济开放汽车服务业,打破国有企业对汽车服务贸易的垄断地位,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平等竞争,通过加强市场竞争程度推动汽车服务业的资源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各类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2)依赖体制改革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解决汽车制造业与汽车服务业,尤其是汽车金融业和汽车保险业的体制分割和体制障碍,沟通、加强这两个产业的内在联系;二是改革与汽车服务贸易相关的贸易、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体制,形成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三是要加快国有汽车服务企业的体制变革,大力发展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汽车服务公司,尽快加强汽车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汽车服务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5.提升核心竞争力策略

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能获得超额利润,有了雄厚资金实力,中国汽车工业企业也就能更好地抵御危机,降低危机对企业的威胁程度,追求核心竞争力是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战略。首先,汽车工业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汽车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汽车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汽车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其次,要集中资源从事汽车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第

三、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中国汽车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个汽车工业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对汽车工业企业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一般技术、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第四,在汽车工业企业管理方面,应加快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企业领导体制、法人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等,为汽车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第五,塑造独特的汽车工业企业文化。竞争对手可以模仿技术、品牌,惟独不能模仿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这个价值观无形中能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6.发展电动汽车策略

从治理环境污染和调整能源结构的角度出发,中国发展电动汽车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5

[关键词] 图书情报机构;核心价值;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26-2

图书情报机构是知识资源储备地,担负着为高校、专家、学者提供文献、信息或知识的搜集、整理、保管、传播与利用服务的任务。在传统信息服务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但随着新兴信息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其生存地位和发展空间受到强烈冲击,不仅信息资源建设面临困境,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而且信息服务空间极大萎缩,人们的信息消费活动更多地转向其他信息服务行业。信息服务是图书情报工作的核心,信息服务社会化是图书情报机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内涵。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各个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还没有清晰而独特的机构目标和定位,各机构的服务产品与服务模式趋于同质化,因此,有必要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图书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并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影响知识服务的要素结构因素和关联结构因素等,为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的理论深化和实践推进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知识网络支撑技术平台的支持下,现代图书情报机构的核心能力定位应在“知识服务”这一理念上。这种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更能显示在众多的信息机构和形式多样的知识服务部门中,现代图书情报机构的特殊价值,是在信息服务业中赢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图书情报部门开展知识服务有诸多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社会化、个性化、知识资源储备化。随着知识需求的日益增长,迫切需要知识服务。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战略管理是机构为实现知识服务的战略目标,研究自身知识服务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方案、评价知识服务战略绩效的整个动态管理过程。

一、图书情报机构核心价值

图书情报机构从知识的角度诠释传统的和现代图书情报机构是“提供与知识内涵暨知识相关事务的服务系统”、“图书情报机构永远和知识是分不开的,而且图书情报机构是运输知识的信道、分享知识的场所、供应知识的单位。图书情报机构核心价值来源于图书馆实践,又明显地高于图书馆实践的现实,成为图书馆实践的指南,这正是图书情报机构核心价值的‘价值’所在。图书情报机构现代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其价值内容展开的。

(一)图书情报机构的文化价值

图书文化是象征性的文化是图书情报机构最永恒、最核心的价值。图书情报机构源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其发生、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更多是反过来回报社会,又是人类为文献保存、知识传递、信息传播而建立起来的文化机构。图书文化是由图书的历史构成的,图书不仅是满足人们求知的空间,它还是有助于文化交流的空间,图书的本质具有文化性。图书的这种文化本质要求图书情报机构把文化传播作为自己的责任 。

(二)图书情报机构共享价值

资源共享已成为图书情报机构提升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联合引进与成员共享、合作建设与成果共享、情报信息资源相互传递、联合咨询与智力资源共享等,是现阶段有效提升图书核心价值的主要方式。图书情报机构构建知识服务模式,除了开发利用机构文献、信息与知识资源外,还应有效的实现开辟交流空间,建立图书情报机构之间的知识交流库,为双方提供一个自由交流平台。在当今文献信息资源量急剧增长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图书情报机构都不可能将社会出版的文献、各种信息资源收集齐全从而达到独立承担文献信息服务的重任,因此图书情报机构应有效开发并利用各自的特色馆藏,互通有无,做到资源共享,并充分对可利用资源中的知识进行挖掘。

(三)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价值

图书情报机构工作的两个基本层次:文献提供服务和知识信息咨询服务,二者互为关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如果知识不能实现有知识联系并且不能为人所利用,知识就没有价值;只有在相互联系和使用中,知识才能派生出新的知识。知识服务有别于传统信息服务的特点之一,就是更加强调图书情报机构应为不同需求的用户开展个性化服务。由于用户需求背景差异性较大,所以不同用户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图书情报机构必须将用户个性化服务作为自身构建的知识服务点。

(四)图书情报机构的情报职能价值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书情报机构必须为用户及时迅速的提供各种科学情报,图书情报机构作为科学专门机构的作用日趋加强。为成为政府的科学情报中心,强化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工作,能够针对政府的课题需要提供情报、能够针对政府的需求提供各种来源的最新情报、不仅能及时提供情报,而且能及时进行反馈。由于图书情报机构在理论上都必须研究文献情报源,在实际工作中都必须利用文献情报的缘故,因此为满足政府信息资源需求的精神理念是图书情报机构追求的目标,和自己情报职能价值的体现。

二、图书情报机构核心竞争力

核心能力,也称核心竞争力,是1990年由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提出的。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核心能力是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由洞察预见能力和前线执行能力构成。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核心能力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能提供长期的战略优势,为客户利益做贡献,其他人难以模仿便是核心竞争力优势的标志。图书情报机构核心竞争力是指通过整合图书情报机构各种资源与多种能力,所形成的一种能够确保图书情报机构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能力。图书情报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它既能反映图书情报机构的综合竞争优势,也能适应市场的竞争需要。

(一)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图书情报机构功能与作用的一种综合知识和技能,是一种核心能力。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设备为基础,但最终依靠人力资源来实现,所以在政府支持环境优越的前提下,图书情报机构竞争力的强弱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技术水平、业务素质还是综合协调能力,图书情报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源这一载体。即使图书情报机构拥有最先进的设备和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离开了人的因素都将无法运转,无核心竞争力可言。

(二)图书情报机构的资源状况是进行协调与整合,以构成图书情报机构竞争力的基础。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包括了:1.影响图书情报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信息环境等;2.图书情报机构的创新能力。分别是服务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等方面构成;3.图书情报机构的管理水平。包括对图书情报资源的组织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以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协调能力;4.图书情报文化。包括图书情报的核心理念、观念、道德、和团队精神。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在长期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成为图书情报机构长期发展的动力。但它的形成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因此,在信息共享空间的模式下要将用户高满足率构建成为图书情报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需要一定的保障。

(三)研究图书情报机构核心价值是组织核心竞争力优势形成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图书情报机构要在社会发展中求生存、谋发展,重视与强化知识情报管理将是最明智的选择,使知识情报管理与图书情报机构核心竞争力共同构成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将有利于实现图书情报机构发展的战略目标,逐步培养图书情报机构自主创新,开拓发展的良性机制。一方面,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挖掘可资利用的资源。在高度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图书情报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离不开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知识情报管理的各种功能及服务最终都得依靠数字信息技术搜集整理信息,使知采集、加工和传播实现高速化、高效化。挖掘可资利用的一切资源,集中分散的信息资源,进而对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建立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利用图书情报机构网上信息查询等方法,使印刷型、数字型、网络型知识并存,真正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是便于整理与存贮、易于传递与分享的知识,不仅包括藏书实物及其所蕴含的知识,还包括书藏资源数字化和网络虚拟资源书藏化两方面内容。对图书情报的显性知识进行管理,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加工,将大量无序网络虚拟资源有序化、馆藏化,并且建立知识库,为用户提供最具有效率的知识服务。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更应该注重隐性知识的管理,它以知识挖掘、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等为基础,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最重要的环节是对隐性知识的挖掘。

知识服务正在随知识经济强有力的发展速度向我们走来,作为传统文献信息服务部门的图书情报机构,也在随时代的发展、用户需求的变化而发展和变化,图书情报机构核心价值是组织核心竞争力优势形成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对于图书情报机构核心能力的一轮又一轮研究的进程中,我们对图书情报机构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因此也越来越专注于信息资源的集藏、整序和知识服务。只有在正确认识图书情报机构核心价值的基础之上,以知识管理促进图书情报内外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图书情报机构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申晶.图书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财经界,2009(5):43-44.

[2]王曰芬,吴婷婷,张蓓蓓.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的战略管理与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2):1-6.

[3]顾敏.21世纪的图书馆是广域图书馆[J].图书情报工作,2002,(9):5-10.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服务业 现状 对策 创新

信息服务业是指服务者以独特的策略和内容帮助信息用户解决问题的社会经济行为,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以信息和信息产品为劳动对象,借助信息技术等劳动资料,经过调查研究、增值处理等环节,形成信息服务产品,并通过提供、咨询或经纪等特定的行为方式,确保信息服务产品和服务用于用户的问题解决活动的全过程。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像物质与能源一样,信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信息的生产与利用已经达到相当社会化的程度,特别是信息服务的产业化正成为信息服务发展的总体趋向,随着产业化范围的扩大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服务业应运而生,并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服务在一些新的领域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的信息服务业目前已进入较快的成长阶段,但也是高投入期。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服务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即高获利期。

1.国外信息服务业的现状

90年代以来,信息服务业成交额居世界前二位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美国信息服务业1992年市场成交额为1220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信息服务业总额的46%,1997年2170亿美元,占45.6%,居世界首位。美国发展信息服务业主要以"自然增长"模式为代表,政府建立权威性的协调机构,注重政府和私营企业密切合作,保证资金投入,同时利用经济和政策杠杆,通过对制定的政策内容加以必要的限制,引入竞争机制,修改税收政策等措施,确保私营机构在信息资源开发战略中的主导地位,并在协调关系的基础上,使政府与私营机构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活动中建立起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

日本信息服务业成交额呈快速增长态势,从1992年412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774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日本是信息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从产业地位看,信息服务业已成为推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和保持其国际竞争优势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日本1996年以筑扳- 关西为核心的光缆线连到全国30多个研究机构。日本信息服务业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干预"发展模式。政府除了以经济手段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信息服务业发展外,还在保护性语言障碍、终生拥有制、多样化的机构设置以及充足的信息服务发展预算等方面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

2.我国信息服务业的现状

信息服务业作为一个行业,从一般的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部门,在我国是近20年来的事情。我国信息服务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无论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还是社会生活各领域,都普遍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工作效率、领导层的决策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除中央各部委以及地方各省、市建立了信息机构外,各种类型的信息经营企业也纷纷成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市场经营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

我国信息服务业的营业额也以两位数增长:“七五”期间年均增长27%左右,“八五”期间年均增长47.6%,到1998年底,信息服务营业额已达到350亿元。“九五”期间,信息产业年增长速度超过30%,2005年,我国信息服务业实现年营业额比1998年增长6倍以上,达2000亿元,网络用户达到8000万户以上,信息资源的数量比1998年底增长10―20倍;2006年信息产业的宏观发展目标是:信息产业增加值1.34万亿元。其中,通信业47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8700亿元。通信业务总量1.5万亿元,增长24%;发展固定电话用户30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800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9%和34%;通信业务收入7000亿元,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约2000亿元。

二、我国信息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原有基础比较薄弱,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因此纵向比较的成绩十分显著。然而从横向比较,无论就其规模或结构而言,都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信息服务业的制度、法规不健全

在信息服务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制度与法规的严重滞后导致了信息市场运作的不规范,使国内信息市场缺乏竞争机制。现代信息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反映在信息服务业中,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法律体系,立法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立法体系和明确的立法目标。主要表现在:我国有关信息服务业问题的立法中缺乏一个地位较高、具有统帅性的基本法,现有的立法多为部门、地方规章,体系不完整,效力等级低。有些部门规章由于利益的驱使、视野的局限性等原因,不可能考虑到本部门以外的问题,很难保证所制定法规、规章的公正性和中立性,有的其效力与内部工作规程相差无几。另外,网络安全问题也严重地侵蚀了信息产业的保障体系。

2.信息服务业单位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

在我国19.5万个信息服务业法人单位中有16.5万个单位的资产在50万元以下,占到了84.6%;资产规模在50万元―100万元的单位有1.2万个,占6.1%;100万元―500万元的有1.1万个,占5.6%;500万元―1000万元的单位有2344个,占1%;1000万元―5000万元的单位有2650个,占1.6%;5000万元―1亿元的单位有825个,占0.4%;1亿元以上的单位共有1640个,占0.8%。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达到18.4万个,占到了单位总数的94.4%。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达到14.4万个占到单位总数的73.9%。如此小的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和经营规模很难参加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同时更显得我国信息服务业单位规模的偏小和竞争力的薄弱。

3.信息资源贫乏、服务欠佳

虽然Intenet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信息服务效益不佳。其主要原因是信息资源贫乏,信息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极不合理:政府信息机构掌握了80%以上的信息资源,各部门、各地区强据资源,不予流通,致使信息资源闲置与不足并存,已建数据库总量不及世界的1%,产值只有1‰,且使用程度不高。另外专门的国内信息服务商根本无法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再加上资金问题的困扰,使部分信息机构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大多只是对原始信息进行简单的收集、积累,而缺乏对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这种明显的短视行为使信息服务效益欠佳。

4.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信息服务业中法人单位数目最多的是北京,有4.9万个,占总数的25%,上海1.9万个占10%;广东1.8万个占9%;江苏1.2万个约占6%;浙江1.2万个占6%。上述五个省市共占总数的56%。而西部地区的宁夏、青海、、贵州、甘肃共有信息服务业3930个,只占单位总数的2%。因此可以看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极不平衡,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一样的,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格局,三大地带间的区域信息发展水平差距十分显著,呈现出明显的信息鸿沟。在加速开发西部地区的同时,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同样大有潜力。

三、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信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战略方针,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促进新的信息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和快速发展,使信息服务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同时,必须紧跟世界信息化的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信息立法,提升信息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西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制定相关法规,提高服务质量

目前,信息服务业存在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无序竞争的现象,严重影响信息服务和信息市场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统一管理和信息立法,抓紧制定出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法令、法规,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信息服务业行业立法是一整套法律体系,所以应根据信息服务业行业活动的各个环节的特点,重点在以下几个领域分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1)信息服务机构管理

信息服务机构是信息服务活动和行为实现的部门,为了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在信息服务机构的资格、职责、权利及义务、规章制度等方面做出严格的法律规范,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管理信息服务机构,并且要对信息服务机构的监管部门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以免到时出现权责不明或者某些部门越权管理等不良现象。

(2)信息市场管理

信息市场是信息服务活动和行为的实现场所,但是由于信息商品及其交易的特殊性,使信息市场呈现出形态的多元性与隐蔽性、市场交易方式的便捷性与多样性等特有的形式与规律。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保证信息服务业在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健康发展。

(3)信息安全

信息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进一步加速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但新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信息安全已成为信息服务业发展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因此制定的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内容应包括国家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及其职能、信息资源的保密级别的明确界定、保护信息安全的法律责任等几个方面。

(4)信息服务人员管理

信息服务人员是保证信息服务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整个信息服务业立法的框架中,要从信息服务人员的资格认定、培训、考核出发,制定信息服务人员资格认定方法及考核的标准,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并且用法律制度明确信息服务人员的权利及义务、行业准则以及信息服务人员的法律责任,从而提高信息服务活动的质量与效果。

2.提升我国信息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我国信息服务业单位规模偏小且竞争力薄弱,因此必须提高我国信息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扩大企业规模。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保持长盛不衰。因为信息服务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实体,与其他企业一样,只有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只有努力提升我国信息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3.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要尽快解决国产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1)从建设战略资源的高度搞好我国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2)大力发展我国的Intenet信息服务商;(3)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加强信息工作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测定;(4)把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做为重点来抓,加快数据库的产业化进程;(5)加大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投资;(6)政府信息资源逐步公开化。政府要认识到自己有责任促进、保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信息资源在全社会共享的步伐,打破政府部门信息垄断,加强政府信息系统建设,有必要在政府部门设置首席信息执行官。

建立“中国文献信息资源网”,并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以现有的信息资源平台为基础,整合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各类信息机构,建立各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省内外、国内外服务的数据库,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网络体系。

4.加强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信息服务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要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比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更为突出的位置,加大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建设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宽带高速信息传输网,建设满足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同时,要依据各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分步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当前要突出解决农村通信问题。这样,通过各种努力.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全国范围内信息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5.抓好创新工程,培养人才队伍

在解决好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国信息服务业还要坚持抓好创新工程,并为促进信息服务业的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信息人才。

首先,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灵魂。当前,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以高速信息网为主体的信息服务创新工程已势在必行。在网络条件下,实现信息的数字化、虚拟化,为信息服务全球化、商业化提供新的平台和界面。因此,要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必须抓好信息系统创新、信息管理创新、信息服务创新以及信息应用技术创新。要全力以赴抓好创新工程,加速新产品开发并尽快形成新的信息经济增长点。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信息产业的构成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占整个信息产业的56%,而且还具迅速扩展之势。要抢占信息产业的制高点,就必须抓好信息技术中的前瞻性、关键性技术,全力以赴抓好创新工程,积极搞好信息服务业,推动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健康、高效地向前发展。

最后,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信息人才队伍,才能持续不断地把信息服务业推向前进,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目前我国有专门科技信息机构200多家,专职信息工作人员25000多名。但是我国拥有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和科技信息服务人员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适应信息服务业全球化、高级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全面推进新世纪人才工程,培养和造就各方面的信息专家队伍。当前急需培养和造就下列三种高素质的信息人才:一是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担负起各项信息任务的组织管理工作,尤其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工作;二是信息技术创新人才,为开发新型信息产品继续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良好的条件;三是综合信息分析研究人才,尤其综合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人才,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在政策上要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人才,加速培养年青技术业务骨干,造就―大批新型的专家队伍,更重要的是为人才的快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同时在全国有关高等院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地为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以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参考文献:

[1] 杨迎红.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趋势、现状及对策建议[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1, (6)

[2] 李红升.信息服务业市场回顾与展望[J].中国物价,2001,(1)

[3] 乌家培.中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展望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199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