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1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一、利用好奇心,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好奇心指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激发创新动力的内在动因。它可以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创新思维。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为促进学生好奇心的发展,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设置矛盾,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思维情境中探究知识。一方面,教师要用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说,未知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研究和探索行为,努力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问题,跟学生一起惊异、提问、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那样,“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敢问、敢说、敢动、敢干。另一方面,教师要以精妙的教学设计带学生进入新奇的探究天地,给孩子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这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关键。同样,全新的阅读材料、大量开放式的问题,也能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教师要学会肯定学生所提出的探索性问题的价值,有时还可以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们更强的好奇心。

使用形象生动、丰富而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考、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而且还可以起到打动学生的心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讲《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时,我发现班上的女生比较积极。每逢提问,频颇举手的都是女同学,而男同学举手发言的少之又少。于是我灵机一动,说:“女同学发言积极,男生到现在为止动静太小。难道举手回答问题也与性染色体有关?是因为女生多了一条X染色体而更积极,还是因为男生少了一条X染色体而更拘谨呢?”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老师接着说:“在科学研究尚未得出结论时,希望男同学们多努力哦!”随后,课堂上“女男失调”的情况大为好转。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比如,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热情去野外学习和搜集标本,以至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对祖国未来的企盼,吸引他们思考、探索、创造。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就应勤于积累资料和素材,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恰当运用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趣味故事,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如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在介绍“遗传”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在介绍《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时联系《西游记》中女儿国,而现今,英国西部有一个靠近大锌矿的村庄,他们的后代全都是女儿,形成一个女儿村,但他们并没有饮子母河中的水,那是什么原因形成女儿村的呢?(锌可能会影响含Y染色体的的形成。)

只要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以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关心人生、关心社会、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科技发展与进步,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提倡快乐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不要用书本把青少年的大脑填满,不要用学习把青少年的时间填满,如果简单地强调青少年学习更多的书本知识,那么学习过程的艰辛就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抑制其创造力的发挥。相反,快乐的学习,适当的社会实践、适度的身心调整则能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为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以某一问题为中心,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外扩散的一种思维方法。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发散性思维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变通性。在训练中,鼓励学生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从别人的观点和想法中找到不足总结经验,促使他们全面考虑问题。例如:父亲并指(P),母亲表型正常,生下一个手指正常,患先天性聋哑的孩子(dd),据孩子的表型及基因型,可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1)患先天性聋哑的概率;(2)患并指的概率;(3)两病皆患的概率;(4)生一个儿子患先天性聋哑的概率;(5)生一个只患先天性聋哑的儿子的概率;(6)生一个患先天性聋哑的儿子的概率;(7)患病的几率;(8)正常的几率。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发散性思维训练的例子。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方法和思维的角度不同,从而使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程度也有差别。一部分学生用的是“棋盘法”,他们先写出双亲可能产生的配子及比例,再根据配子的自由组合得到子代所有的基因型和概率,最后由基因型得出表现型和概率。这种方法简单、准确,但是步骤复杂,解题速度慢。一部分学生用的是“分支法”(以两病皆患的概率为例):他们首先确定双亲的基因型PpAa,ppAa,然后单独考虑一对等位基因Pp×pp1/2Pp和1/2pp,即1/2多指和1/2正常,同理Aa×Aa3/4正常和1/4先天性聋哑患者。这种方法对各种情况比较直观,一目了然。还有一部分学生用的是“图形法”(以患病的概率为例):首先得出1/2多指和1/2手指正常,3/4正常和1/4先天性聋哑患者,多指的患者和先天性聋哑的患者中都包括了两病皆患的情况,因此患病的概率为1/2+1/4-1/8=5/8。

最后对这几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透彻,掌握牢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提高其从多角度、多渠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五、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创造性思维进行科学加工,提出新想法,创造新事物和实践能力。探究,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发现问题。学生从小就会对周围的生物产生好奇心,他们会经常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可以说问题意识是孩子的天然禀赋,科技辅导员必须满足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科学现象,他们会自发形成一些新问题。如:在进行“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发现坏的种子也能发芽后他们又开展了“残缺的种子会发芽吗?”的试验性探究活动,活动中他们发现蚕豆的茎都是向着阳光生长,他们带着新生成的课题继续研究,开展了“种子会追寻阳光吗?”探究活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撞击,不断生成新的问题。他们的探究过程就是生疑析疑解疑生疑析疑解疑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新生成的问题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当问题成为学生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时,学生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薛波.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高教研究,2011(5):212.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2

摘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创新教育,打破传统观念,提高创新意识,注重个性培养,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和品质,培养出划时代的人才。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24401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高科级人才,但至今还没有造就出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也没有出现一个像比尔•盖茨式的人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1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创新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来形成和实现的。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目地和培养目标不同。传统教育更多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能承担现存事业作为出发点,而创新教育是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地位不同。传统教师大都采用的是“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思维不能越出教师的备课范围。而创新教育是“学生为主”,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激发他们兴趣,更多培养出他们主动创新的学习;教学的方法也有别。传统的教育是“注入式”的方法,学生听懂、记下就行了。而创新教育是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课堂与社会、自然等结合起来。2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1)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己需要有创新意识。很难想象,没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应努力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尤其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总是关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等过程中,有独创见解,有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欢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有希望。(2)创设数学情境,训练逆向思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思考,创设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气氛,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首先要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扭转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力;其次,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互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在班集体中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3)打破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提高创新意识策略。杨振宁教受曾说到:“中国的留学生,学生成绩好,但知识面不宽,胆子小,认为书的的东西就是天经天义的东西,从不随便怀疑,与美国学生相比,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段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与权威过分迷信的缺点。数学的本质是创新,数学教师的教学就是要教的创新精神,展示数学创新的思想与方法,传授数学创新的事实;学数学就是要学数学的创新观念,养成数学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掌握数学创新的知识。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数学情境,训练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惑、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解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对老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均等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4)给学生经常适当的肯定、赞扬、欣赏、鼓励不可少。学生往往是脆弱的,他人的评价会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数学教师,很难想像一个经常遭到否定、嘲笑、打击、伤害的学生会喜欢数学,如果没有喜欢,谈何创新?让学生建立起健康正确的自我形象,产生自我信任,得到肯定、欣赏、鼓励的学生,比较容易树立自信和自尊,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感觉。缺乏自爱、自信和自尊的人,常常采取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方式去获得他人的关注、肯定,为此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从而没有力量和能力来进行创新。这种影响,常常是一辈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欣赏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常用一些表扬的语气词,如:“你真太棒了”、“很好”“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当然并不仅于以上几个方面能解决,以上几点仅是本人的一点拙见,供同仁参考。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划时代的人才需我们广大教师共同努力。参考文献[1]林钟敏.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我训练[J].昭乌达蒙师专学报,2005,(5).[2]汪林生.创造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3

【关键词】科技馆;资源;教育活动;创新

Abstrac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lass facility takes the social important non-regula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has been take promotes the public scientific quality, to promote the non-regular education and the regular education relation as diligently the goal. Full resources and so on excavation and use hall's exhibit article, personnel, location realize this goal efficient path. The article take will raise the young people innovative ideolog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goal, take the scientific curriculum standard as the reference, will design the display pedagogical activity from aspects and so on project objective, content, practice way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exchanges with the professional.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resources pedagogical activity Innovation

科技馆作为当代教育的有效补充手段,已经受到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那么,在展教展品相对固定的科技场馆,如何能让观众对它始终保持“新鲜感呢”?最重要的就是要紧紧依托展品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

随着人们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技馆传播科普知识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从原来向公众传授科学知识到引导观众去探索和发现科学的过程。观众也在由被动的接受结果向主动的思考产生这个结果的过程转变。2009年,黑龙江省科技馆就着手在展品上下功夫,选择一些参与性强、趣味性强、科学原理浅显易懂的展品,参考学校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及课标中涉及的知识能力目标,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设计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旨在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起初的定位都是相对单一的:挑选的参与活动的展品大都是以竞技比赛类的活动为主。例如在生命环境展区,就开展了一个以行星秤为实体载体的以普及天文知识为目标的小活动:体重在行星中的变化。

设计活动之初,我们先是对该组展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由于主题是体重的变化,而且是与《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的“地球与宇宙”部分有关联,所以我们设计的题目都是相对简单的。首先在这十个行星秤上(其中有一个是已经降为矮行星的冥王星、一个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称量了一下自己的体重。然后通过记录的这些数值设置了几道相关的小问题,让选手们带着这些问题,称量体重、回答问题,进行计时比赛。例如:在哪颗行星上的体重最轻?在哪颗行星上的体重最重?在哪颗星上的体重是地球上体重的1/6?在那两颗星上的体重最接近地球?等等。我们的活动以计时的形式进行比赛,先统计各位选手的体验用时,随后由各位选手用小贴纸回答问题,回答完毕后由工作人员计算正确题数,每回答对一题就在所用的体验时间上减掉十秒钟,最后综合用时最少者为最终获胜者。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也随时收集观众对活动的反馈意见,有的观众评价很好,但也有些观众对活动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于是,我们便在暑期结束后及时总结、反复推敲。我们发现这个活动在最初的竞赛称量体重环节大家都比较感兴趣,到后面参与答题的时候就有好多小选手是由家长代劳的,这可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活动一定是让学生亲自参与的”,于是,“如何让学生亲自参与”成了我们改进的目标。因为之前竞技比赛并没有什么太好的效果,于是我们尝试了另外一种活动方式,体验类的活动。这项活动的宗旨就是为了要让孩子们了解一些天文学的小知识,并不应该拘泥于一种竞赛的模式。于是,我们对原有的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

首先,我们将活动进行了些许微调:改变了原来活动卡片的提问形式。例如,修改后的第一环节“称一称”,我们就只让孩子们去单纯的称量、记录体重,(当然,为了得到相对准确的数值,我们要求每位选手在称重时要将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并且不能在行星秤上蹦跳。)并没有提出任何问题。这就使青少年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体重数值呢?而在第二个环节“比一比”中,我们设置的问题是需要所有选手同时来回答的:在哪颗星上的体重最轻?在哪颗星上的体重最重?使得青少年能够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选择。当所有选手都选择完毕后,由主持人统一宣布正确答案,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有关地球与宇宙的知识渗透给大家了。接下来进一步引发大家的思考:为什么会在冥王星上最轻、而在木星上最重?进而让大家了解到有关冥王星、木星的质量、距离等等知识,当然我们还可以请家长也参与进来,称量一下自己的体重,使得青少年朋友能够通过被告知或多次体验等方法确切的了解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并且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其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例如:在了解了冥王星及木星的相关知识后,我们继续追加热点问题:为什么我们把火星称作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为什么不把木星称作是它的孪生兄弟呢?而这道问题本身在卡片上也是找不到的,这样就避免了有些选手喜欢提前做下一道题的现象出现。而且,这种“出其不意”似的提问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有些家长也乐此不疲地参与进来,形成了很好的一种互动氛围,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又能够使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在交流探讨中学习与人合作及有效沟通的能力。

不仅如此,我们在第三个环节答一答中,还加入了该活动最中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不同的行星上会有不同的体重?以此将本次活动所要传授的核心知识点“引力不同、体重不同”的原理用这种形式告知给大家,让所有选手都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进而引出引力、万有引力的相关概念、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等小问题,让大家在课堂以外的地方学习相关科学知识,也便于加深大家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创设有效的情境串,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例如我们在第四个环节想一想中,除了简单的总结今天的学习成果外,还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设想:我们在地球上,由于受到了地球引力的吸引,所以不会掉到外太空当中去,那么如果我们身在月球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在冥王星上又会如何呢?这时就会有很多小选手回答“会飞起来”,当然,我们知道由于每个球体本身都是存在引力的,所以我们不论在哪颗行星上都会受到引力的吸引,而人体本身的重量与偌大的星球相比也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故而是不会发生任何意外的。但是学生也许并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不会马上宣布他的答案是错误的,我们总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自评意识。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后,会给大家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回答的答案是不是符合科学的逻辑。在自我陈述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就会发现问题而改变答案,这才是最好的一种教育形式。当然,如果孩子没有发现问题,我们再将问题的答案以某种形式告诉他们,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告知。这样,在引发他们对其他天文学知识的思考的同时,也可以慢慢培养青少年“发明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4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造新思维 鼓励 求同 求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87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创新,取决于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现今的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未来的建设者,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这是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赋予我们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更是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使命。

在小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习惯、能力、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培养能力,训练思维的主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形成创新能力,就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又称思维创造性,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或条件,是学生今后立足社会,成材创业必须具备的基础和保证。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起:

一、鼓励质疑,敢于说“不”

质疑是创新的前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由此可见,质疑在学生思维发展和训练中的重要性。

例如,我在讲《回声》一文时,首先出示课题,指导学生质疑:什么是回声?为什么会产生回声?以质疑的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播放配乐朗读的光盘,让学生仔细的观看,认真的听,结合课文,到文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在看书的过程中,有疑问也可以提出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不同的意见,敢于说“不”。看书质疑之后,演示投石击水的实验,同时提问“水波和声波的变化相同吗?”使学生通过比较自己了解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在不断的自我质疑,自我解疑的过程中,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求异”与“求同”

1.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通俗的讲,就是允许和鼓励学生有跟老师不同的答案,允许他们在合理的空间中发散思维,充分的去想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学生的头脑灵活,想象力丰富,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任何的条条框框,没有任何束缚,有时他们的见解是很有创造性的。

例如,我在讲《小鸭子得救了》这个说话训练时,对于“小鸭子是如何得救的”和“有几种方法”这两个问题,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自由的去想象去创造。找到他们心目中认为是最完美的答案。结果在汇报是大家说出了许多的方法:有的学生说,让大象向坑中喷水,小鸭子就能游上来;还有的说,让小猴顺着大象的鼻子滑下去,把小鸭子拉上来……从这些学生想出的不同的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求异思维的不同凡响之处。

又如,我在讲《狼和小羊》一文时,课文的结尾是说,“狼向小羊扑去……”那结果到底如何呢?狼到底吃到小羊了吗?我就抓住这一文章的空白,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我请同学们为这个故事编一个结尾。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汇报时,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说,狼向小羊扑去时,一下掉到河里去了;有的说,当狼向小羊扑去时,猎人来了,一枪打死了狼;还有的说,当狼向小羊扑去时,来了一头大象,一脚踩死了大灰狼。学生的思维呈现丰富多样化,各不相同又赋有创造性,这正是创造性思维。

2.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不但要“求异”,还要“求同”。

有人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就是“求异”。这是片面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不但要“求异”,还要“求同”。真正的智者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现象中,发现那个相对不变的东西,认识事物间的相通规律。

例如我在讲《回声》一文时,如果让学生独立去认识无声、无形的“回声”是比较困难的,但我抓住声波和水波的共同点,通过理解水波碰到石壁返回这一现象,进行知识迁移,进而理解了“回声”这一自然现象。这就是通过“求同”思维进行的一次成功的教学,他发展和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训练中的“求同”和“求异”是不能割裂的,是融在一起起作用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5

一、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瓦特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张衡成为—名伟大的天文学家,都与他们儿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关。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小鸟会哭吗?有的孩子还爱把家里的钟表、玩具拆开,看看里面的究竟。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是激起创造的火花和学习灵感的源泉

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闸门,萌发创造力。相反,在非常严肃和高强度紧张的心理环境下,会产生压抑和恐惧心理,极不利于学习和大脑的记忆、储存,甚至对已经储存在脑海中非常熟悉的信息,也会因突然“短路”而难以释放出来。可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1. 把微笑带进课堂。

要让学生笑着去学,教师决不能板着脸, 更不能去训斥学生,做到真正尊重每个学生。每一节课,我走进教室,便以亲切、和蔼的笑容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感到轻松而愉快,感到无拘无束,整个课堂充满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2. 把趣味带进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课堂上,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并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开火车”“数学诊所”等,把各种趣味性恬动融合在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中。

3. 把竞争带进课堂。

课堂教学既要有密度,又要有梯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面对全体学生。因此,我经常把竞争机制带进课堂,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让整个课堂始终充满着朝气与活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倡导了“再创造”的数学教学方法,他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他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

四、丰富和激励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创新精神上的一种创造能力。富兰克林面对溪水中的流水,很快由流水联想到他日夜思考的电学原理,想象电也是一种流体,它充塞于一切导体之中。这个想像力为创立现代电子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家莫诺把基因中的DNA的活动想象为一个巨大的工程,有“工头”在指挥、控制。后来终于证实了“操纵子”确实存在,为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鼓励质疑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仙杖’’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6

【关键词】教育创新 思想品德课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

Make us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Zhu Ning

【Abstract】The country is calling for the education innovation, but the phenomenon that teaching and leaning goes adrift and theory and practice goes adrift exist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lass, because the fun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cultivating the person with ability is ignored, which needs teachers to make us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Keywords】Education innovation Ideological and moral clas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我国正在实施人才强国、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又以教育创新为前提,因此,首要的是教育创新。要求我们每个学科都要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思想品德课普遍不被重视,并存在着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忽视了思想品德教学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真正的创造活动总是给社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灿烂的不断创新的历史,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自觉而积极地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下谈谈个人的浅见。

1.仅教书不育人。一是学校、教师普遍对八年级以下的思想品德课不重视,作为“副科”对待,授课时轻描浅写,三言两语,对学生放任自流,常称之为“放羊式”。二是注入式,强调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我写,你抄;我读,你划;我给,你收。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课堂上只见教师在尽心尽力地表演着,却少见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2.重结论轻过程。许多教师对学生关爱有佳,认为对学生不必浪费时间探究,只要掌握精确而全面的标准答案就是教学的捷径。于是大搞所谓“教学内容习题化,习题内容要点化”,结果是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对付考试的绝招、法宝,在素质教育面对全新的问题时学生只能是一片茫然。对问题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3.漠视活动课教学。一是对活动课不屑一顾,不足挂齿,甚至认为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宽松而刺激性强烈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各种疑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活动课可能花费许多时间、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

二是看上去很重视活动课,而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花样繁多,实际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只给人留下做秀的感觉。

利用教材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深入挖掘课本素材,培养探究精神。如何培养思想品德创新精神,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改掉照本宣科、满堂灌、机械重复的教学模式。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开发创新放在首位,让学生学会变为让学生会学。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互动,这样老师和学生都有责任和压力,学生在课前、课堂和课后都会积极复习教材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又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教学活动。

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的双基要求,是否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认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关键,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呢?勤于思考,大胆想象是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源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文火煮饭,细嚼慢咽。教师要不断地指导学生对课本知识多角度地审视,特别不能忽略课本中小楷字材料、名人名言、图片、漫画等内容,它们是课本知识的变形、延伸和深化,应引导学生质疑;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有何启示等问题。教学中利用这些宝贵的教学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想,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表不同的建议。同时,一定要注意发现学生的新观点、新思路,即使是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能打击。

知识需要不断地创新、丰富。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认为:“知识是唯一的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可以创新不断增值的资源”。所以,通过教材中大量的“附加”知识的探根求源,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能促使学生走向全面发展,不断探索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