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特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的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的特性

旅游资源的特性范文1

关键词:科技旅游资源特性;资源配置;影响

1科技旅游资源的涵义和特性

1.1科技旅游资源的概念

科技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已经或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与科技相关的事物和因素的总和。首先,科技旅游资源必须具有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吸引力,即人们出游的动机主要是受到科技旅游资源本身价值的吸引和激发而产生。其次,科技旅游资源包括已经开发的和具有潜在开发可能性的事物和因素。已开发的还可以被看作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具有潜在开发可能性是指现在还不适于开发但当一定条件具备后即可被开发利用。最后,科技旅游资源必须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事物和因素,这是用以与其他旅游资源相区别的必要条件。与科技相关的事物和因素很多,有形的科技设备和仪器、无形的科学原理和知识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科技模型和标本等等,可以说科学技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只有符合另外两个条件的科技事物和因素才是科技旅游资源。

1.2科技旅游资源的特性

科技旅游资源属于旅游资源中的一部分,除了具有广域性、不可移动性、形式多样性、重复使用性,多用途性等旅游资源共性,还具有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的特性,主要包括:

(1)科技性。即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属性。科技旅游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它是与科学技术相关联的事物和因素,或者是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原理和真理,或者是改进效率的先进设备、仪器和工艺,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奥义性。

(2)教育性。通过向人们展示科技的发展历程、科技知识内容、科技新成果、科技发展的动向等,使人们亲身体验到探索自然,感受科技力量的,让人们在旅游休闲过程中轻松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增强对科技的感性认识。国家积极支持科技旅游的发展,除看重其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外,还由于它能够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长人们的科技知识,丰富头脑,开阔眼界。

(3)跨产业性。科技渗透于各行各业。而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科技旅游资源涉及工业、农业、科教、信息等一、二、三产业的多种行业。实际上。目前的工业旅游、高新农业园区旅游很大程度上带有科技成分,是对应用与工业、农业当中的科学技术的一种参观体验,应归属于科技旅游。其他诸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观测场所、博物馆,科技馆等都有自己的功能或业务。这些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跨产业性。

(4)快速更新性。纵观科技发展史,可以看到其加速发展的历程,而目前的时代又被喻为科技大爆炸的时代。科技旅游资源是关于科技的事物和因素,科技如此高速的发展必将引发科技旅游资源不断快速的更新并产生强烈的时代感。这种快速更新性和时代感使得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魅力。

2科技旅游资源特性对其配置内容的影响

2.1科技旅游资源配置的内容

厉以宁指出:“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较高的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较低的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对科技旅游资源的配置也应从这两个层次来阐释。宏观层次上的配置是指对于某一科技旅游资源要不要开发,或者是选择对哪些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将判定是使其为旅游产业所利用,还是为其他产业部门所利用或闲置。在这一层面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科技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问题。微观层次上的配置是指对已决定开发的科技旅游资源如何开发,以使其最合理的被利用。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科技旅游景观设计建造、服务的供给等问题。

以下将具体分析科技旅游资源的特性对这两个层次配置的影响。

2.2对评判科技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影响

2.2.1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更注重科技性

旅游资源自身一般具有观赏、历史、科技、社会文化和娱乐等几方面价值,不同旅游资源所蕴涵的各方面的价值内涵和大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具有异质性或价值(吸引力)的不同指向性。科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就是指向科技价值的,尽管它也会包含其他方面的价值,但其价值(吸引力)的核心是其科技性。所以,我们在进行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价时应以科技价值的比较为主。并以综合价值的比较为辅助参照。

2.2.2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更注重体验性

我国科技旅游市场范围狭窄,原因之一就是旅游者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相对不高,对科技旅游产品的感知力和偏好不强,不能与其产生精神共鸣和情感激荡。而科技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就是科技性较强,需要具有较高“欣赏”能力的旅游者。既然无法在短期内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就应该在科技旅游资源选择和开发上做文章。在科技旅游资源自身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到各项评价指标的体验价值,即人们能够感受体验并欣赏享受到的科技旅游资源的科技价值及其他价值的程度。否则,如果选中一项体验价值较低的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或者导致开发后吸引力不强而无法获益、或者是为了增加体验性而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

2.2.3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考虑与旅游业的结合度

科技旅游资源往往与其他产业单位密切相关,它既可能是其他产业单位的生产设备、设施、仪器,也可能是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这种高度相关性一方面是科技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其价值有所降低,因为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科研单位或是高等院校都有自己专门业务,不宜为人打扰,从而也就降低了科技旅游资源的可体验性。其他产业之所以乐于搞科技旅游就是因为可以产生范围经济,也就是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利用原有的资源进行其他方面的生产以获得更多的收益。然而在利用同种资源进行多种生产时必须考虑到两种生产能否有效结合问题,如果无法有效结合。就不宜将该资源用于两种用途。所以;在对科技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一定要考虑这两方面的结合问题,也就是该资源能在何种程度上与旅游相结合,从而判断其开发价值的大小。

2.3对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过程的影响

2.3.1科技旅游资源的设计开发要重,最体现科技性和教育性

前文述及,科技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是其科技性。在科技旅游产品中则体现为产品的吸引力或给予游人体验的核心是科技性。因而,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应无时无刻不把科技性的体现居于首位,尽可能地以科技的手段来挖掘资源本身科技价值,使游客在感受到资源所包含的科技感的同时也体验到方式上的科技感。

美国学者派恩与吉尔摩将体验内容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别: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遁世体验。对于旅游来说,所获得的是一种综合体验,但不同类别的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综合体验中,各体验类型所占的比例或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就科技旅游来说,其资源的特性就是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因此它所主要给予的应该是以教育体验为主的旅游综合体验。这样,我们在科技旅游资源开发设计过程中,突出教育体验的供给是相当重要的。

2.3.2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要更重视参与性

前文强调了在科技旅游资源评价中应重视体验性。不仅如此,在开发过程中更应突出体验价值,因为体验感不仅源于资源自身,还可通过有创意的设计开发拉近与旅游者的心理距离,增加旅游者的体验感受。增加体验感的方式可能很多,旅游中普遍应用的是通过刺激视觉感官来影响游客的内心,其实我们可以充分的发挥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

科技旅游最终是通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某种体验和享受。而满足好奇心和探知欲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亲自探寻,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参与。所以,在科技旅游资源开发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增加参与的内容,这是让游客获得更大精神收益并同时增加经济收益的有效手段。

2.3.3科技旅游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着重解决与其他产业的协调问题

在科技旅游资源评价时应注重考虑与其他产业的结合问题,而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实际地、确实地将二者真正结合起来,即努力使旅游活动与其他产业单位的正常生产活动相协调,一方面努力挖掘具有该产业特色的旅游兴趣点。使其最大限度的为旅游所用和被旅游者体验,另一方面保证该产业单位生产的正常进行。这种协调可以包括时间上的协调,空间上的协调。内容上的协调三个方面。而且采用不同的方式会得到不同的协调效果。

2.3.4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也要不断更新内容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旅游资源具有其它旅游资源所没有的更新速度。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可变化性。科技旅游资源的这种飞快变化更新使得科技旅游可开发的“原料”相对丰富,不断的对新出现的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淘汰过时的缺乏吸引力的项目,能使科技旅游景观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科技旅游资源特性对其配置模式选择的影响

3.1资源配置模式及选择依据

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和市场两种,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可以组成三种资源配置模式:纯政府配置模式、纯市场配置模式与混合配置模式。而选择何种配置模式才能对资源进行最佳配置则往往要看该资源所生产出的产品的性质。产品的性质不同,则配置的成本、效率、公平性、能力等等方面也都会有差异,从而带来配置结果的差异。

3.2科技旅游资源配置模式选择

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实际上源于其科技性,是科技性为人们感知后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收益,它使得社会成员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热爱的程度得以提高,进而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是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科技旅游景点也往往被作为教育的第二课堂和社会福利的一种体现而为政府广泛推崇。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出科技旅游景点是能够产生部分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即不仅其消费者自身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而且整个社会也因此获得了收益,并且对科技旅游景点进行消费的人越多,这种正的外部性(社会收益)就越大,因而科技旅游景点是一种不完全适宜排他的产品,即不应设置高价格来排除大部分人对其的消费。此外,在科技旅游景点容量范围内,多增加一个旅游者不会减少其他旅游者对其所进行的消费。这被称为消费的非竞争性。由以上两点(不完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我们可以看出科技旅游景点是一种特殊性质的产品——准公共产品(一般认为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种属性的物品就是公共产品,部分具有这两种属性的产品则是准公共产品)。

旅游资源的特性范文2

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元上都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当前,元上都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理念等与元上都的独特地位及其独有的自然、历史、人文等独特旅游资源,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应对不当,必然会成为影响其长远发展的隐患。为此,必须与对元上都的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提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本文拟在对元上都遗址旅游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合理整合其旅游资源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一、元上都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包括已经开发和尚待开发的自然和历史景观。元上都遗址不仅拥有典型草原、金莲川湿地、浑善达克沙地等自然资源,还拥有蒙古族民俗文化资源以及本身具有历史传奇色彩,因此具有三个方面的独特性:

(一)草原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元上都旅游资源具有天然性、类型多、规模大、视野开阔等特征。其所在的金莲川草原属于草甸草原,夏季雨水比较充沛,植被覆盖度大,植物种类多,生长茂盛,大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貌;而金莲川周围则属于典型草原,广袤无垠;北临浑善达克沙地,有疏林、沙丘、湿地,充分体现了生态多样性特点,是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遗址北部的平顶山、东北部的阿斯哈图石林等都是自然天成、不可多得的好景观。但目前的现实是景观过于分散,交通体系不发达,游客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加之这类地区旅游功能分区时很难将游览区与生活服务区分离,使得旅游开发极易造成草原景观整体性分割和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元上都遗址是蒙元文化的浓缩,而蒙元历史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体系,其核心部分是蒙古族帝王文化、宫廷文化、祭祀文化及民俗文化。众多的文化汇聚在相对集中的范围内,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丰富旅游资源。

元上都的规划与宫城、皇城、外城及墓葬群、周边特色景观共同组成了文化融合的杰出范例;这里曾是发生宗教大辩论的场所,佛教、道教、景教、儒学以及本地宗教萨满教荟萃交融;城市建筑中蒙古族传统建筑、世俗宫殿建筑、佛道等宗教建筑交相辉映,其世界性与区域性、世俗性与宗教性等特色和谐交融为一体,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传奇,构成当今丰富性与独特性和谐统一的旅游资源。

(三)民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元上都遗址位于蒙古族聚居的锡林郭勒草原。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与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形成了豪迈爽朗、乐观向上、坦荡磊落的民族性格,形成了独具特色又无比丰富的民俗文化。例如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饮食文化、住宅文化、服饰文化;呼麦、长调、马头琴以及备受推崇的当代歌舞艺术;蒙古族独有的马文化、礼仪文化等等。这些民俗已经融入到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民俗文化无论从视觉上、听觉上、味觉上都能极大满足旅游者的文化感官需求,是内容丰富形式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

二、元上都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元上都位于草原腹地,从空间上看,周围没有大的城市,人口密度也很低,游客资源组织及其数量受到客观限制;从交通上看,目前基本上靠公路交通一种方式,旅游的快捷性、舒适性暂时还无从谈起;从元上都附近城镇的旅游接待能力上看,上都镇、多伦县两个城镇的规模有限,宾馆饭店的规模、层次、服务水平也尚待提高,满足旅游需要的配套要素如购物、娱乐等资源十分缺乏;从旅游资源特点及其组合上看,元上都旅游目前基本上局限于遗址废墟、遗址周围的草原自然景观、粗放的民族饮食体验等。这些旅游资源一方面还没有整合形成完整的旅游资源体系,显得单一、薄弱;另一方面旅游内容单调,形式简略,结构重叠,大多为走马观花式的草原观光和民俗风情表层欣赏,缺乏层次感, 缺乏文化及其内涵的体验,地域之间的差异也较小,在开发方式、活动组织和组织模式上雷同,没有形成有规模、有品牌效应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文化产品。游客逗留时间短、文化体验比较贫乏,进而导致旅游产业附加值有限。此外,因为气候等因素造成了旅游周期主要局限于夏季,也是需要突破的瓶颈。

三、发展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锡林郭勒盟南部中心城镇和机场、铁路的兴建,很多制约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元上都旅游业也将得到改善。但是,如何整合、丰富旅游资源,培养与发达的旅游业相一致的旅游业服务人才,依然是需要尽快着重解决的问题。

如何让旅游业吸引更多游客,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需要我们放宽旅游资源整合的视野,对旅游资源的理解突破单纯草原自然景观的范畴,挖掘草原上附载的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美食特产、歌舞娱乐、民间传说、历史人物等资源,使草原旅游成为有生命力的整体。

为此,要建立完善的保护规划体系,包括全面规划和专项规划。对于元上都来说,全面规划有《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专项规划有《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元上都遗址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保护规划》《正蓝旗元上都周边蒙古民族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锡林郭勒盟草原面积广阔,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都异常丰富。目前,这些旅游资源的利用还显得过于粗放,应该精细化、系统化,整合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多元选择。元上都可供整合的历史文化遗迹旅游资源有张北县的元中都、克什克腾旗的应昌府、多伦县的东凉亭以及清代康熙会盟、锡林浩特的贝子庙、蒙古国的哈拉和林等,这基本可以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以元代为主、兼及清代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链;可供整合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有元上都金莲川草原、多伦西山湾水库、浑善达克沙地、灰腾梁典型草原、平顶山台地、克什克腾旗阿斯哈图石林、乌兰布统草原、达里湖等,构成一组以草原风光为主、兼具多样化自然风光的旅游资源组合;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有蒙古族饮食、歌舞、服饰、婚俗,体育如搏克、射箭、赛马等全方位涉及衣食住行的以生活体验为主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组合。除了有形的资源,还应看到无形的资源:锡林郭勒境内察哈尔、乌珠穆沁、苏尼特、阿巴纳尔四个蒙古族部落文化资源各具风采,需要在开发上细加挖掘,展示其民族文化的细腻与丰富。这些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都可为元上都旅游的开发提供丰富的资源条件。如此,就可以在广袤草原的背景下, 把蒙古族民俗旅游与元上都历史文化旅游及草原风光自然旅游整合成一个复合型旅游资源,体现其组合优势,形成对旅游市场的更强感召力。

同时,元上都草原旅游业要实现从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和观光参与型转变,应当注意将草原景观与当地民族文化风情有机结合起来,将“动”的文化融入“静”的自然风光中,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注重大众性与参与性。例如观赏少数民族服饰展演、歌舞和婚俗表演等。游客的参与,不仅会使游客在旅游中得到新奇、升华的享受,而且会成为其旅游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草原旅游区组织蒙古族民族体育竞技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民族体育的惊、异、奇,不仅会在体验中加深记忆,而且会对这个民族的文化加深理解;还可以创造机会让游客亲自体验草原游牧民族的游牧生活,开展牧业生活游,让他们领略蒙古民族独特的生活艺术、生活习俗、喜庆节日、食品制作、牧业生产劳动等。所有这一切,对于元上都旅游而言,都是有益的补充与丰富。

元上都旅游目前能够代表地区与民族文化特点的旅游产品主要以奶食、肉食等原料型食品为主,设计精巧、制作精良、品质高端的非原料型产品还十分有限;至于涉及元上都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如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通俗性的书籍音像资料、工艺品、仿古产品等更是少之又少。毫无疑问,增加旅游产业的附加值,提高其文化吸引力,仅仅靠自然风光、饮食体验等是远远不够的,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图书音像资料,设计制造一批高端工艺品,是一件必须重视的旅游产品开发任务。

旅游资源的特性范文3

[关键词]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竞争力性质;潜在竞争力;资源禀赋竞争力;市场竞争力

随着区域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必须研究竞争力的构成。本文在吸取众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一个全新视角来研究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构成,为如何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一、区域旅游竞争力构成研究回顾

(一)以往研究的回顾

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构成复杂来源广泛,再加上角度不同,人们关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研究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大致可分为4大类:

1.市场业绩构成说

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区域旅游竞争力就是某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能力。他们把市场占有能力、盈利能力、国内外游客人数以及旅游行业的生产率等这些市场业绩表现,作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如张争胜等人用旅游收入、接待旅客数量和旅游企业数量等评价广东省21个地市的旅游竞争力;李树民等人采用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接待能力等指标比较西安、北京和成都的旅游竞争力。显然这种观点优势是把复杂的构成问题简单化,简单明了。

2.因素构成说

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连续发表了《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以及《竞争论》(2002)等著作,创立了多因素分析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克劳其和维特其尔(Crouch&Ritchie)认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是由核心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支持性因素和资源、目的地管理,以及那些影响以上3个因素发挥作用的要素等4个方面决定的。决定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众多因素又经常被细分为二级或三级等更多因素。如张陆等认为区域旅游竞争力是由2个一级、6个二级、12个三级和23个四级因素构成的。该观点优势就是能够列出影响或决定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背后因素,简单,操作性强。

3.业绩因素构成说

竞争力构成的实际研究中,很多学者既有市场业绩表现观,也有因素决定观。如张梦在研究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时,指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由市场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构成,这4种竞争力又由55个具体因素构成;其中市场竞争力就包括旅游产业产值利润率、年度旅游企业收入和年度接待国外旅游人数等业绩因素。黄远水、赵黎明认为风景名胜旅游竞争力由市场占有能力、创利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而这3种能力又由9种二级能力构成。该类观点优点是既考虑到竞争力的业绩结果,又考虑到结果背后的决定原因。

4.核心竞争力构成说

一些学者围绕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研究其构成。如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经过开发而形成的特色旅游区(点)就构成旅游目的地所独有的吸引物,成伟光等把其看成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核心竞争力又发展了3圈各种非核心竞争力。而陈国生则认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成本、形象、质量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决定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伍进阐述了旅游景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并构建了旅游景区核心竞争力三级评价体系。该观点优势是突出了竞争力的核心构成主体。

(二)对以往研究的评述

笔者认为,以上4种观点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业绩构成说只是说明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最终的市场表现,说明竞争力仅仅是竞争力的市场表现本身。这种表面化的研究是不够的,因为旅游产业竞争力代表的不只是一种外部产出,更多的是旅游区域内部旅游资源禀赋和各种投入对外部产出的多种支持力,这些背后的支持力更重要。它不仅决定了旅游业过去和现在的业绩,而且决定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未来可能达到的水平。二是要素构成说只是因素的罗列,没有说明各种因素的性质,并且很多潜在因素没有纳入研究视野。三是业绩因素构成说往往会导致最终业绩表现的竞争力和因素表现的竞争力重复累加的问题,最终业绩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各种因素的作用。四是核心竞争力构成说只抓住了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的主要方面,很不全面。五是以上4种观点都是静态地研究旅游产业现实竞争力的构成,没有看到竞争力潜在部分的成长,更忽视了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的发展变化。

为此本文基于竞争力性质这一全新视角,来研究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这些性质包括显性和隐性、动态和静态性、成长性和非成长性、先天和后天获得性等。根据竞争力的性质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分解成不同的构成,这使人们不但把区域旅游产业潜在的竞争力纳入研究视野,而且因性质相同而归类避免了不同构成的重叠,更重要的是能够动态地研究竞争力的成长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不同程度地克服了以上四类研究的不足。不妨把按竞争力性质来划分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构成称为“性质构成”,这种构成研究称为“性质构成说”。

二、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构成”分析

(一)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不同性质和“四大构成”分析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或决定,有众多不同来源,其主要性质有:(1)显性或隐性。区域旅游产业现存的竞争力呈现出显性性质,而其非现存的、潜在的竞争力部分呈现出隐性性质,是未来的现实竞争力,二者可以转换。(2)动静态性和成长性。动静态性和成长性说明竞争力是不断成长变化的,还是静止非成长性质的,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两种特性,具备其一必具其二。(3)先天或后天获得性。先天或后天获得性是说明竞争力获得途径的性质,是先天资源禀赋具备的还是经过后天不断努力获得的。(4)竞争力最终体现性。竞争力最终通过产品的成本差异性、功能差异性和时间差异性来体现。而旅游产品主要是提供审美、娱乐、休闲消费,所以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功能差异性――“奇特性”体现出来。根据这些性质把所有影响或决定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来源,进行划分并归为4类构成:潜在竞争力、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可称为“四大性质构成”,简称为“四大构成”。

潜在竞争力。它是指区域旅游产业所具备的、被暂时隐藏的竞争力。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 一,从供给角度分析,由于区域开发主体的开发意识不到位或经济条件制约,已经存在的旅游资源现在无法开发为区域旅游产品或无法提升已有产品的竞争力。如,埋藏在地下的文化古迹因区域开发成本制约无法形成现实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这种情况在我国中西部落后地区比较广泛。第二,从需求角度分析,旅游是人的高级需求,其需求收入弹性很大,即需求与人们收入水平成正比,进入富裕阶段旅游消费会加速增长。2000―200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9%以上,相应的国内旅游收入从2000年的3175.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286亿元,年均增长13.29%,高于人均GDP的增长。我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且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越过温饱进入小康阶段,旅游产业的潜在市场空间十分巨大。区域旅游产业的潜在竞争力显然主要是落后地区具有的、经过不断开发才能变为现实的竞争力,是一种处于变动的竞争力。

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由旅游资源禀赋形成的竞争力按其成长性又可分为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和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一般是外生于区域经济发展,天生的、不可成长的竞争力部分,主要是自然旅游资源和文物古迹等体现出的竞争力。由于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通过功能差异性――“奇特性”体现出来,所以旅游资源禀赋的“奇特性”构成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核心部分,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主体。天然旅游资源更具有垄断性、独特性和不可移动性、不可复制性等,以天然旅游资源奇特性为依托的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是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最核心部分。温碧燕和梁明珠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决定区域旅游产业各因子进行分析,得出核心因子――“旅游资源和产品条件”方差贡献率为50.68%,说明该因子是决定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方面。

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其是内生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成长性的资源禀赋竞争力。就是随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的特色城市建筑、水利设施等现代建筑所表现出的旅游竞争力。区域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是叠加在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之上的,通过人为后天努力而获得的竞争力部分,其“奇特性”也构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如上海为迎接2010年世博会打造包括世博会会址在内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计划,不仅将带动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改善上海的软硬件设施,而且将使滨江地区的功能从原来的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为主,转换到以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上,将大大提升上海的旅游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区域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叠加在该产业潜在竞争力和资源禀赋竞争力之上的,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经过区域旅游产业主体不断努力――旅游企业不断开发以及相关政府主体不断支持而逐步形成的竞争力部分,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成本优势以及服务差异性最终体现出来。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形成和壮大的过程,市场竞争力逐步得到发挥,整个旅游产业竞争力也伴随这一过程不断得到壮大。相对于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壮大的部分就构成区域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显然市场竞争力来源于区域旅游主体的后天努力经营且具有成长性。成伟光等把这一过程绘制成一个示意图(图1)。这实际上是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形成过程图。

根据以上对区域旅游产业潜在竞争力、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探讨,可以发现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不同构成具有明显的性质区别,其性质对比见表l。

(二)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构成”叠加及其细分分析

以上分析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不同构成的内涵和性质,而任何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都是由“四大构成”按不同比例叠加的结果,只不过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其“四大构成”比例是不同的。其中以区域旅游资源差异性形成的资源禀赋竞争力始终是区域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占比例最大。图2中,字母a、b、c和d分别代表潜在竞争力、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BC、Ac,分别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那么:BCt=a+b+c+d;ACt=a+b+c+d。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力量,其有众多来源。根据竞争力的性质,又可进一步把四大竞争力构成细分为不同层次的来源构成,最终形成一个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的细分体系。本文尝试给出这一细分体系图谱(图3)。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潜在竞争力,是由区域潜在旅游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潜力构成。区域旅游潜在资源包括已经存在的但限于经济条件未开发的或还未发现的旅游资源,如开封市区地下的宋朝古城、郑州管城区的商城遗址都有待开发;还包括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旅游资源。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也会构成城市旅游发展的潜力,如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上海的世博会场馆的建设都将进一步增强两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而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可以细分为区域财政收入增长在本区域旅游产业软硬环境的投入和居民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增加。

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竞争力是以区域旅游资源为核心的竞争力,包括外生区位竞争力、现有旅游资源竞争力和内生区域社会资源竞争力。因天然区位形成的竞争力当然是外生不可复制的,如海南岛四面临海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现有旅游资源竞争力包括传统的外生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自然旅游资源竞争力包括景区的形象、意境、珍稀程度等吸引力,而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包括外生文物古迹形成的旅游竞争力,以及内生的特色现代建筑(如三峡大坝)和特色现代化城市建筑形成的旅游竞争力。区域社会资源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会不断改善,会直接或间接有利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区域社会资源竞争力也具有内生性。

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主要包括,政府区域旅游开发战略和政策支持以及区域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形成的竞争力。区域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是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的主体,政府政策支持力也会构成市场竞争力的一部分。在区域旅游产业潜在竞争力和资源禀赋竞争力相近的情况下,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又包括旅游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价格、品牌、促销等管理能力。

三、区域旅游竞争力“四大构成”的变动及转化规律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构成”从长期来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而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特殊性,其竞争力“构成”变动有其自身规律。

区域旅游产业潜在竞争力主要是区域潜在旅游资源和区域(或国内)经济增长潜力,潜在旅游资源越多,国内人均收入水平越低,区域旅游产业的潜在竞争力就越大。但是这种潜在竞争力会随着区域基 础设施改善、国内居民消费结构的提高和旅游宣传的加强,其潜在竞争力会逐步转换为现实的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且转换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区域旅游软硬环境改善的速度、居民消费结构提高的速度以及旅游广告宣传的力度)成正比(图4)。

外生旅游资源大都是天然资源或人文历史遗迹,是区域旅游发展既定的核心条件。从旅游资源竞争力角度看,某一区域核心旅游资源处于什么等级,一般来讲,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该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如果该旅游区域发现了新的与原核心旅游资源处于相同等级的旅游资源,这种情况下,虽然资源的数量增加了,但并不能大幅度提升其旅游资源的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如果从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角度看,该区域旅游主体开发出了新的旅游产品(如在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出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探险旅游产品、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等等),只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属于旅游产品的创新),而不能增加旅游资源的数量和提升旅游资源的等级,基本不能提升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因此,某一特定旅游区域除非开发出新的、等级更高的旅游资源,否则,其旅游外生资源竞争力是不会随着资源数量的增加和旅游产品的创新而大幅度增强的。因而,区域旅游产业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在一定条件下接近一个常数,由此得出资源竞争力变动曲线(图5)。相反,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要素的不断投入而不断增强。如上海东方明珠、黄浦江大桥、磁悬浮列车、金茂大厦和世博会会址等建筑不断增强上海的旅游优势,提升城市旅游等级(图6)。

区域产业市场竞争力不仅是产业主体主动努力的结果,也内生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旅游要素投入增加,区域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应当是其构成要素投入数量的函数。由此得出市场竞争力与区域旅游要素投入的关系(图7)。

从图7中可以观察到以下两点:一是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会随着其构成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增强,二者关系是正相关;二是随着市场竞争力构成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其增强速度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在区间A,随着要素投入增加,虽然市场竞争力也在增强,但是,由于或者是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或者是旅游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或者是市场促销力度不够,等等,竞争力增强速度较慢。在区间B,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以及各项政策逐渐配套,旅游环境建设逐渐趋于完善,市场促销力度逐渐加大,从而市场竞争力也以较快速度增强并上升到较高水平。当要素投人数量进入C区间后,由于政府政策、旅游环境建设和市场促销对于市场竞争优势增强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类似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此区间,虽然随着各构成要素投入量增加其竞争力仍然会增强,但其增强速度逐渐趋缓。

四、结论

旅游资源的特性范文4

关键词:温泉;旅游资源;公共特性

中图分类号:U695.1+4 文献标识码:A

一、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研究温泉旅游资源的意义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已透露出对温泉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种种担忧。目前的成果大多数是从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角度对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物理特征进行相关研究。所提出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某一具体开发项目的旅游影响和技术层面上,而政府角色的研究主要偏重于营销方面的探讨。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现实存在的一切问题都有其内在的制度根源,对于温泉旅游资源开发中反复出现的资源破坏现象是否有其他的原因,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二、温泉旅游资源的公共特性分析

萨缪尔森最早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给出了分析性界定,根据物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可将物品分成私人物品、俱乐部物品、可拥挤物品和纯公共物品四种类型。温泉资源属于准公共物品中的可拥挤物品,它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有学者把具有这样特性的自然资源称为“公共资源”或“公共池塘资源”,其具有显著的公共资源特性:

1、资源系统的动态平衡性

“公共资源本身就是一个资源系统,有一定的储存量,资源的使用就相当于资源从系统中流出,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能使流量最大化而又不减少储存量或损害资源系统本身”。温泉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不可能无限制地供应和被利用,要让温泉资源系统可以长期维持存量,不会枯竭,资源的平均提取率就不能超过资源天然的平均补给率。

2、资源单位的极限性

温泉资源系统非常庞大,而温泉资源存在数量单位的可分性,目前普遍使用 “日出水量”、“日涌出量”或“日流量”这个指标,用重量单位“吨”或体积单位“立方米”来衡量其大小多寡。单位资源在使用量上有严格限制,资源存量大小决定单位资源只能满足一定量或一定范围的利用。若温泉景区的游客接待量逼近或超过温泉资源日出水量的单位可承受值,不仅会导致短期的拥挤,长远看还会损害资源继续生长资源单位的能力,严重的还会彻底摧毁整个资源系统。

3、资源管理的非排他性

从技术上实现温泉资源管理排他是可能的,通过全面区域地质调查,采用震波测勘、地层电阻测勘、含水层分析等方法对地下温泉进行细致勘探,查明可开发温泉资源的确切地理分布,然后通过严格开采管理,限制资源开采权,利用现代电子或安装卫星监控系统,有效控制非法开采和盗用公用资源。但事实上要实现这种“有效管理”的成本十分昂贵,要防止任何一个个体使用资源也十分困难,私自打井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地方的出露温泉更成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无偿使用的资源,可见,温泉资源的排他成本十分高昂,资源管理存在明显的非排他性。

4、资源状况的不确定性

温度、湿度、降雨量、季节更替、游客量等外在因素会引起资源状况发生变化,信息的不完全和资源使用者的策略瞒、掩盖或扭曲信息行为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使温泉资源系统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温泉资源系统非常复杂,受人的有限理性限制,要想对资源状况进行全面了解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代价。另外,温泉资源使用者出于各种动机对出水量、泉眼数、出水温度、温泉的真实性、多级利用情况等信息进行隐瞒或扭曲,致使资源的真实情况难以获得。

5、“搭便车”现象和负外部性

温泉资源的负外部性表现为资源单位的“拥挤效应”,个人出于自身利益不会减少对资源单位的使用,长期的拥挤还可能会导致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Garret Hardin,1968,“公地悲剧模型”)。此外,多人共享的资源系统难以把单个使用者排斥在外,资源所有者对资源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会使系统中的所有使用者受惠,搭便车诱惑长期存在,更多的人会乐此不疲地使用资源,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现象恶化,资源系统面临退化或潜在毁灭的危机。

6、集体行动问题

理想状况下,资源系统的所有使用者能够组织起来,以集体利益为前提,通过某种集体行动共同保护资源系统,维护整个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但现实中独立行动普遍存在,“集体行动逻辑”(Olson,1965)认为个人的理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果,独立决策的资源使用活动会摧毁温泉资源本身。因此,应尽量减少温泉使用者独立行动的情形,而多采用协调策略以获得较高收益或减少共同损失的情形,从独立行动到集体行动的转变正是保护温泉资源的一个关键。

三、结论

广东温泉旅游接待量逐年增加,温泉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温泉旅游在我省旅游产业中的地位越发突显。但广东旅游发展所处的阶段正受种种特殊因素的影响,公共旅游资源处于脆弱且易受损害的境地。温泉旅游资源过度利用、深度开发利用缺乏、同质性严重、综合效益低下等问题普遍存在。温泉旅游资源本身的“公共性”、“稀缺性”和“负外部性”等特点,使市场对资源缺乏有效保护,同时,由于机制体系不健全,发挥激励、监督、约束作用的政府亦存在行为异化或弱化等问题,严重阻碍广东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对广东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艳平. 中国温泉旅游――来自地理学的发现及人文主义的挑战[M]. 大连: 大连出版社, 2004. 163

[2] 王艳平. 温泉旅游真实性研究[J]. 旅游学刊. 2006, 21(01): 59-63

[3] 郭守前. 资源特性与制度安排――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应用[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65

[4] 张玲. 广东温泉旅游发展趋势研究[J]. 江苏商论. 2006, 1: 115-116

旅游资源的特性范文5

[关键词] 旅游资源范畴;社会旅游资源;分类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7-0144-03

[作者简介] 毛卫东,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管理;

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旅游管理;

杨春宇,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贵州财经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 (江苏 南京 210046)

一、引言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1]。旅游资源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变化、发展。受传统的旅游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人们往往将工业产品的开发方式用于旅游产品,将旅游资源专门化、物化、景观化。其实,当代大量的社会事象(事物和现象)、社会活动都是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但因为其较为隐性、多变和缺乏预见而常常被忽视。而这部分资源恰恰是与人类社会和人的旅游需求同步发展的,是旅游资源中最具活力和开发潜力的部分。为此,有必要对其内涵、特征、范畴和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

自王立纲(1983)在我国最早使用了社会旅游资源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便被广泛使用于国内的相关研究。对社会旅游资源的认识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其内涵和特征的把握;二是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主要有从属、并列和两者交融为人文社会旅游资源[2]三种观点。

研究方法主要还是通过社会现象的枚举去解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和活动”这一相当宽泛的内涵。对于什么是社会旅游资源这个核心问题,缺乏明确的概念与范畴的界定。由此造成在学术研究上,相关的旅游资源类型和概念混用、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不清;在指导实践上,泛化了人文旅游资源,弱化甚至忽视了对大量社会旅游资源的及时挖掘和充分利用。

二、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1.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社会”、“旅游”、“旅游资源”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文”、“人文资源”在社会学和旅游学领域中都是范畴广、争议大的一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旅游资源进行了概念界定。

彭一万(1991)提出“社会旅游资源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事物和活动”[3];王克起(1998)强调社会旅游资源是“特定区域的人群”[4];郑小琦(2000)认为“社会旅游资源是现代社会创造的”[5]。丁季华(1999)认为“社会旅游资源还包括会议、商务和城市景观”[6];其他的还有,马晓冬等(2004)认为“社会旅游资源是以抽象人文吸引物为主体[7];王文才等(1994)认为“与社会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具有长效性、永续性价值的各种建筑物”[8],等等。

作者认为:(1)社会旅游资源的内涵“与人类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物和活动”过于宽泛,必须用明确的外延加以界定。(2)根据资源属性进行分类,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会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不能并列。(3)旅游资源的范畴是变化、发展的,用枚举法去定义难免“刻舟求剑”、“以偏概全”。(4)将“有旅游吸引力的人群”归入社会旅游资源,契合了“社会”的人类特征,但“人类”必须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5)用时间尺度去界定具有很大的创新,但“现代社会创造的”范围还是过大。且缺乏分类原因的说明,分类意义不够明显。

对于社会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应从其人文属性、功能体现和时间尺度三个方面深化分析:首先,从人文属性的视角。社会资源一般包括人口和劳动力的状况和分布以及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设施等。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社会资源侧重于人和与人相关的事象及活动,人文资源侧重于人的创造物,他们都具有人文属性。但无论何种资源,只有能够成为旅游吸引物(或因子),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从概念上分析,社会资源的人类本身不能成为旅游资源,人类只有与一定的空间、事象和活动相结合才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同时,与人相关的自然资源一旦被人类所作用也就具有了人文属性。所以,从旅游资源属性上分类,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会旅游资源应该从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其次,从时间尺度的视角。社会资源具有地域性、种群性和历史性。认识社会资源,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时间尺度。许多西方学者是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源的,1980年法国皮埃尔・布迪诺(P・Bourdieu)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现在的和潜在资源的集合体[9]。可见,历史的社会旅游资源已经可以归入人文旅游资源,把握社会旅游资源的时间尺度应该是当代的。最后,从功能体现的视角。社会旅游资源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主体功能是什么?”。社会旅游资源具有自身的主体社会功能,比如:现代工程、现代建筑、会展活动、赛事活动等,只是因其同时具有了体验性和景观性而在主体功能之外延伸出旅游功能;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功能就是满足人的旅游需求的旅游功能。

作者认为社会旅游资源与人的社会性、资源范畴的拓展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高度契合,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类型。它是指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当代人类,及由当代人类所创造的、不以旅游为主体功能的,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活动。它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当代人文旅游资源共同组旅游资源。

社会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的地位归纳如下(见下图):

2.社会旅游资源的特征。社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时间当代性将其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区分,主体功能的社会性将其与主体功能为旅游的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相区分(表1)。

在此基础上,社会旅游资源还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状态的变动性。随着旅游需求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大量具有体验性和景观性的事物、现象和活动等社会旅游资源不断涌现。但其状态往往是变动的,存在挖掘、消亡和转化三种情况。比如:南京长江大桥,最初只是一个交通设施,但由于它的独特性、景观性等特征,使它具有了旅游吸引性并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交通功能之外延伸出旅游功能,成了社会旅游资源(这是挖掘);随着条件和人们旅游观的改变,原有的特性被覆盖、取代,它的旅游吸引性下降,逐渐退出了旅游资源范畴(这是消亡);假如,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的变化,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交通设施的主体功能退化或者不存在了,但它还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可以服务于旅游业,这时就可以将其主体功能转化为旅游,成为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此外,还有一种转化可能,即由于它在特定时期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可以转化成未来的遗存类人文旅游资源(这是转化)。

(2)表现的隐蔽性。一方面,社会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是在主体功能之外延伸出来的,表现为相对隐性、间接。许多当代的建筑、设施,往往在建成之后和使用过程中,其旅游价值才被认识。另一方面,许多属于社会旅游资源的人物、事件和活动都具有短暂性和时效性,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周密的策划和巧妙的运作才能被挖掘利用。最后,社会旅游资源是外延不断扩展的概念,它与人的需求和人类社会同步发展,人类多样、多元的旅游需求和人类社会大量的复杂事象都具有一定的内在性、复杂性和发展性,表现较为隐蔽。

(3)范畴的广泛性。社会旅游资源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同步发展。主观上,旅游需求的发展要求我们扩大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客观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能提供越来越多的社会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既有具体的又有抽象的,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单一的又有综合的。此外,社会旅游资源还包括大量的旅游吸引因子。这些吸引因子既可以转化为独立吸引物,也可以整合成综合吸引物,它们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同时,大量的社会旅游资源被用于满足旅游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的人本化、个性化彰显,新的旅游需求、旅游方式不断涌现,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强,旅游的影响已经并不断超越经济范畴而走向更深远的社会层面[10-11]。这一时期,旅游社会属性的基础地位和引领趋势明显上升,当代大量的科技、体育、文化等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设施不断地被开发出旅游功能,越来越多的社会旅游资源被用于满足旅游的社会功能[12]。

(4)载体的人类性。社会和人文既是现象也是过程。从现象的视角看,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和。“是一种大型的、长存的、自足的自我持续的群体,它由相互作用的人们组成,而这些人分享和共通一定的价值与信念[13]。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一个由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人类能力与习惯组成的综合系统[14]。所以,可以这样理解,社会是这样的人类:他们共享着文化,创造着人文。社会旅游资源的载体既包括人类(个人或者人群),也包括人的活动和与其相关的要素(环境、设施等)。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载体主要是人类的各种创造。社会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当代的人类,与一定地域空间结合的人类,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活动都可以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三、社会旅游资源的内容体系

基于以上对社会旅游资源概念和特征的认识,以郭来喜先生等(2000)对旅游资源分类为参考(将人文旅游资源分为历史遗产、现代人文、抽象人文和其他四类[15]),将其“现代人文”中旅游功能非主体性部分和“抽象人文”中现代部分抽取,并从以人为本和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将其外延扩大,社会旅游资源可分为设施、事件、人物、活动、环境和其他六类(见表2)。

四、结语

旅游资源的属性分类问题是旅游学的基础问题,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社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时间的当代性、旅游功能的非主体性是界定其概念的关键,也是它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所在。廓清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可以进一步梳理旅游资源的分类依据和类别关系。同时,能够引导人们更多的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旅游社会功能的视角以及社会和谐的视角去深刻认识社会旅游资源,丰富和拓展旅游资源观。重视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并推进社会资源旅游化,是促进旅游与社会、经济、文化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2]郭为.景点景区规划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J].旅游学刊,2001,(4).

[3]彭一万.重视社会旅游资源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向 [N].中国旅游报,1991-03-07.

[4]王克起.浅论社会旅游资源 [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8,(4).

[5]郑小琦.为开发旅游资源觅良策 [J].望新闻周刊,2000,(29).

[6]丁季华.旅游资源学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7]马晓冬,翟仁祥.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为例 [J].人文地理,2001,(6).

[8]王文才.成都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类 [J].四川地质学报,1994,(2).

[9]Eric L.Lesser.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C]. Boston: Butter-worth Heinemann,2000,322

[10] R. W. Butler.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ourist developmen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4,2(2):100-111.

[11] Michael Romeril. 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 ac-cord or discord[J]. Tourism Management,1989,3(10):204-208.

[12] Peter E. Murphy. Tourism as a community industry:An ecological mod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J]. Tourism Man-agement,1983,3(4):180-193.

[13]徐友渔.民间社会与文化问题[J].上海文学,1996,(10).

旅游资源的特性范文6

关键词:天门山;旅游资源;评价

一.天门山概况

天门山位于武夷山脉的西段,距上清镇七公里处,与嗣汉天师府南北对峙,景区面积5平方公里,是龙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门山山坡陡险,谷地幽深,怪石遍布,山势险峻,最高峰海拔1300米;景区内森林茂密、物种繁多,动植物非常丰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空气清新、水质好,是人们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的绝佳之处。

二.天门山现有旅游资源

(一)气候资源

本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7.9℃,一月平均气温5.2℃,七月平均气温29.7℃,年平均降雨量1874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58天,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等特点,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地方,夏季气候十分凉爽,空气清新。

(二)自然资源

天门山属晚侏罗纪火山岩地貌,呈开口向北的箕状展布,以火山峡谷风化洞穴,风化走廊,擎天石柱,绝壁孤树为特征;天门山山势险峻,沿山而上有棋盘石、龙门石、龙井等景点28处。景区瀑布成群,形态各异,其中尤以姊妹瀑、青云瀑、浪荡矶最为称奇。天门山森林茂密、物种繁多,动植物非常丰富,这里有樟、栲、栋、柏等数百种乔木和灌木,以及各种珍贵的中草药和奇花异草;还有熊、猴、野猪、杜鹃等珍禽异兽。

(三)人文景观资源

天门山处于道教发源地,除有深深的道教烙印外,接受了佛教等文化,月宝禅师就曾在天门山上建天门寺收徒授经。当年“三王” 就在圣井相会。一线天、仙人洞都有着美丽的传说。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天门山的文化内涵。

三.天门山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空洞山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

(1)天门山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功能评价

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决定开发的功能。天门山的旅游资源拥有观赏、历史、文化、科学、经济等价值,具有观光、度假、健身、探险、科考等功能。天门山上的各种怪石和瀑布,如棋盘石、姐妹瀑等,人们可以发挥想象把它们拟人化并加以神话色彩从而体现艺术观赏价值。山上的动植物如熊、猴、野猪、杜鹃等珍禽异兽,樟、栲、栋、柏等数百种乔木和灌木,以及各种珍贵的中草药和奇花异草,可作为科学工作者科学考察对象,提供广阔的研究、探讨领域。山上森林茂密,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地方,夏季气候十分凉爽,富含氧离子,有着天然“氧吧”的美名,有着健身疗养的功能。

(2)天门山旅游资源的结构与规模评价

一些独立的旅游景观,即使其再有特色和价值,开发的价值可能并不高。只有在一定的地域和时间内,多种旅游景观的协调和组合,形成一定的规模的旅游资源结构模式,才能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天门山旅游资源的结构和规模是奇峰怪石、瀑布为主体,并配以人文色彩,以人文景观为辅,包括游乐场所,如钓鱼、农具展厅、农家风味等等。同时把天门山的景点融入龙虎山其它旅游景点中,与上清镇、仙水岩等形成一条旅游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天门山旅游资源的价值,带动龙虎山旅游业的发展。

(二)天门山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1)区位条件评价

天门山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非常优越,这是旅游开发最有利条件,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交通条件非常优越,距上清镇不到6公里,距仙水岩也就10公里左右,交通非常便利。其二,距县城不到20公里,是鹰潭市工薪阶层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天门山旅游资源与上清镇、仙水岩等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地域群体,天门山景观不同,有独特性,距离短、有联系性,所以天门山旅游资源区位条件良好。

(2)客源条件评价

游人的数量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没有一定的客源保证,旅游区很难生存。客源条件有一定时空问题。天门山生态游览区的客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以鹰潭市为主为依托,鹰潭市城镇人口92万,特别是,近几年来鹰潭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人们寻求娱乐、休闲场所愿望强烈且人口多。在时间上,以周末双休日为主。

(3)旅游资源容量条件评价

旅游容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旅游区在某一时段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极限值的最小值。旅游容量包括生态容量、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社会心理容量。对天门山旅游资源容量条件评价要针对天门山溶洞的独特性,主要是空间容量和生态容量,要本着保护景区自然风貌为主,本质是保持天然性。景区最多旅游观赏容量 500―800人以保证旅游者满意观赏又不破坏环境。

(三)天门山旅游资源的效益评价

天门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带来三个方面的良好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发展天门山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需要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与之配套,为开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发展天门山旅游区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物质上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市场活跃,刺激本地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得到较好的发展,如上清板栗。在精神上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随着旅游业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改变旧有的生活习性,文化语言等。天门山旅游的开发可以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有利于保护资源,使广大村民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处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是一项可持续的利村利民的措施。

天门的旅游价值很高,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区域经济背景价值较高,但很多旅游资源仍于,处于未开发或初开发阶段,应加大开发力度,积极鼓励当地村民共同参与,集中开发,使天门山构成集自然、人文的生态游览地。

参考文献:

[1]于涛方,吉林省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2期。

[2]龚明权,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J],地球学报,200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