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1
关键词:绿色;四川省;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04
1引言
工业文明的传播打破了制约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限制性要素,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与财富积累,随之衍生的负面效应如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等对人类的影响也愈加严重。世界各国在此背景下尝试发展绿色经济,从单纯追求量性经济增长转变为追求质性发展,以绿色发展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位于产业链“微笑曲线”底部的生产加工环节,我国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的损坏日益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发展是贯彻落实十确立的建设中国社会两个“五位一体”目标的实现路径,而产业结构转型作为绿色发展的一部分,使绿色发展更具操作性。四川省是西部农业和工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和清洁能源消费大省,其在“绿色化”时代的自身优势可见一斑。2016年7月,四川省委通过的《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省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抓住经济发展新趋势,打造绿色发展强省。本文将通过借鉴国内外不同地区的相关研究,以及对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对四川省产业绿色发展趋势及路径提供信息反馈,为四川省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2四川省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近年来四川省三次产业特征简析
数据来源:①2016年四川省统计年鉴,②2016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四川省产业结构发展有如下特征:第一产业占比逐年减少,四川省正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型;第二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稳定;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从2008年的36.2%增长至2016年的45.4%,表面上呈良好态势,发展势头较足,但因其基础薄弱,故对产业结构整体的贡献度仍不理想,亟待持续大力推进。
2.2四川省产业结构转型中的问题
2.2.1绿色发展意识薄弱,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不高
过去,四川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发展模式。近年来,有关机构主动奉行绿色发展理念,了一些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定,但产业结构转型具体实施进程相对缓慢。工业作为第二产业仍是四川省三大产业发展的主导,其中比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和原料加工型产业,规模经济利用度不完全;与工业相比,更为绿色环保的第三产业如服务、旅游、金融等的比重不够高,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层次和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2.2.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能力较弱,总体创新力不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进工业进程和优化产业结构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四川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产业园区总数不足和产业集群能力薄弱。经过多年规划和发展,成都市高新区作为代表性园区发展迅猛,但其他园区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主要表现在企业技术研发基础薄弱、有关机构统筹规划不及时等方面,造成了技术集群难以形成、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科技人才的流失和匮乏等问题,最终导致四川省科研创新总体实力不强。
2.2.3绿色发展政策体系不健全,缺乏低碳环保规划
近年来,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部分规划和政策来提倡和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但仍存在统筹发展力度不强、职能分散、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通常对一个地区的考核集中体现在GDP总量和经济增速上,各地区为推动部分产业发展,完成经济指标,必会大量使用不清洁能源。虽然有关机构提倡节能减排,但对高能耗产业和绿色产业二者协调发展的处理上不够优化,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阻碍了绿色发展政策体系的完善和落实。
2.2.4要素保障机制不完善,产业发展环境不优
从人才要素看,高水平的技术团队相对匮乏,且缺少领军人才;从空间要素看,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环境透支严重,引发用地指标紧张和土地使用成本高等问题;从资金要素看,单靠政府的财政收入无法支撑各项产业的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缺乏强有力资金支持,存在融资缺口。
3绿色发展视角下四川省产业结构转型重点及对策
3.1强化绿色发展新理念,构筑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紧密联系绿色发展的国情,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明确发展方向,摒弃传统落后观念,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治理生态环境,培育、研发和生产绿色农产品;推广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同时,政府须在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起主导作用,引导政策向绿色发展方向倾斜,将理念植根于绿色化,编制中长期规划,树立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绿色规划的引导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3.2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强调了当前局势下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绿色化战略急需加速制定和实施:应加快打造新能源、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产业技术路线图;大力研发低碳环保的绿色技术,完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吸纳和培育技术型人才;扩大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投入;对产业园区的职能划分做到准确定位,对其进行完善管理,扩大其规模。采取系列措施引发绿色经济效应,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3完善有关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评价反馈机制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的相关要求、建设美丽四川,需加快完善和规范生态环境标准的实施细则,修订《2017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未来调整方向,建立健全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法律体系。同时,积极借鉴专家学者关于产业结构转型的评价方法,对四川省情况进行评价监测,及时获取信息反馈,发现问题立刻寻求解决路径,为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的整体规划提供思路。
3.4突破要素瓶颈制约,强化产业发展要素保障
在人才方面,先通过提升自身实力来增加吸引力,再投入大量资金培育高新技术人才群体,对高素质人才给予配套奖励,加大对其政策扶持力度;在空间保障方面,加快整治生态问题,采取差别化用地政策,降低土地使用成本,为重要项目的用地需求提供保障;在资金方面,在维持财政支撑力度的同时,创新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方式,开辟多种融资渠道,保障资金持续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复苏和可持续发展[N].光明日报,2010510.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2
关键词: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环境调控;产业定位;发展目标
中图分类号:F127
2010年12月,河北省政府提出了在服务首都中对接北京,选择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4个地级市和14个县(市、区)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并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成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对接首都的新兴产业带、环绕首都的明星城市带的战略构想。为此,本文针对环境调控前提下,对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等进行一些探讨。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勇于探索、创新务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理念,以强力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为主题,以促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联动为关键,以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着力打造特色鲜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区域协调、产业生态、布局优化、城乡一体、体制创新、人民富裕的宜居宜业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联动发展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规范,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大框架下,认真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总体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园区规划等,并且要使这些规划相互衔接。同时,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同北京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联动、协调发展以及人才、技术、资金、土地、信息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接和联动发展。
(二)调整结构,低碳发展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按照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对现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区域竞争力,需要加快吸收和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会展和文化创意及现代服务业。同时,要推进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大力开展节水、节电、节能、节油等,产业要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方面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
(三)优化布局,聚集发展
按照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要求,优化产业布局,集中治理环境,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低碳工业化,优化园区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通过优化布局形成功能分区和产业组团,聚集工业形成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聚集农地形成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生产,聚集第三产业形成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特色突出、集约发展、错位发展、梯度发展、优势互补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格局。
(四)注重生态,绿色发展
要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要求,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导向,推动有限资源向新兴产业和绿色服务业方向配置,壮大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发展生态大农业,增加森林碳汇,发展绿色服务业,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要严格执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标准,综合、循环、低碳、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努力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五)创新模式,转型发展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建立符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定位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处理好河北省、北京市和环首都14个县(市、区)以及所属的产业园区、乡镇和辖区居民的权益关系,创新管理模式,统筹协调好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内的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等方面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要积极参与北京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和国际产业链分工,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围绕一个发展目标,确定三大功能定位,推动两个优化,促进两大发展,实施四项重点工程”(既“13224战略思路”)。
(一)围绕一个发展目标
“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
(二)确定三大功能定位
城市功能定位:“环首都环境宜居城市群”。
生态功能定位:“环首都自然和谐生态链”。
制度创新功能定位:“环首都‘城乡一体化’试验区”。
(三)推动两个优化
“优化产业布局,集中治理环境”。
“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低碳工业化”。
(四)促进两大发展
“发展生态大农业,增加森林碳汇”。
“发展绿色服务业,提高区域产业配套能力”。
(五)实施四项重点工程
“低碳园区建设工程”。
“低碳工业发展工程”。
“生态农业发展工程”。
“绿色服务业发展工程”。
四、产业定位
(一)产业定位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方略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远大目标,以及根据《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主导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一般产业互补”的思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需要同北京产业紧密联动、错位发展。
为此,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定位可确定为:“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
“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是以新兴产业为主导,以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孵化、新兴产业示范和现代物流等为支撑,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身养老、生活宜居等为基础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同时,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围绕“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的产业发展定位,着力打造“环首都环境宜居城市群”、“环首都自然和谐生态链”和“环首都‘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等功能定位。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空间布局可概括为:“一圈、四区、六基地”。即,“一圈”:“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四区”:“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六基地”:“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内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第一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都市农业、精细农业、旅游农业、示范农业、科研农业和环保农业。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第二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第三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金融、信息、物流、旅游、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等。
(二)产业“四区六基地”布局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空间布局将重点围绕“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为发展方向,以14个县(市、区)产业发展特色和区域统筹协调为基础,以“四区六基地”产业布局为平台,坚持吸纳承接、融合提升、重点突破,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加快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培育发展一批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等基地。
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加快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碳绿色产业集群,构筑和完善低碳工业、生态大农业和绿色服务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链,构建主导产业清晰、接续产业有力、支撑产业完善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加强提升同首都经济的融合和共生,接纳首都低碳绿色产业和高科技人才,形成同首都的资金、技术、人才、土地、金融和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等紧密对接。形成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完成环首都“一圈、四区、六基地”的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实现产业发展的环境调控目标,建设良好的自然和谐生态环境。
情景分析注解:
翻2番情景:GDP在“十二五”时期翻2番需要大手笔和大智慧,需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需要同首都全面对接,必须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以及文化创意、金融信贷、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环渤海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综合交通枢纽、物流基地以及区域性的科技创新聚集区,全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此时,第三产业将占很大比重,产业结构形成三:二:一形态。
翻1.5番情景:需要对现有产业进行全面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需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吸引首都高端产业、技术、资金和人才,实现同首都产业的对接。此时,第二产业仍将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仅次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形成二:三:一形态。
翻1番情景:需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科研、信息、管理、品牌、营销等能力,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框架体系。同时,大力发展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以及都市农业等。初步形成同首都产业的对接和互动。此时,第二产业仍将为主,第三产业有较大的提高,产业结构形成二:三:一形态。
(二)分阶段发展目标(2010-2015年,2016-2020年)
1.“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基本成型阶段
政策制定基本成型。制定实现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环境调控目标所必需的主要政策和制度;完成各种规划、政策和文件的完善和修正工作;向国家、河北省、北京市等尽可能争取到相关政策支持,形成支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的政策体系。
体制构建基本成型。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4个地级市和14个县(市、区)、乡镇、产业园区以及北京等责权利关系;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基本成型。
产业和项目体系基本成型。基本建立了以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为导向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框架体系;基本形成了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低碳工业化发展,以及发展生态大农业、增加森林碳汇和发展绿色服务业、提高区域产业配套能力的良好态势。
空间布局基本成型。基本建立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四区六基地”产业布局;基本完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优化布局,形成有利于集中治理环境的空间形态;基本形成优化工业布局、集中治理工业污染,以及优化农业布局、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和优化服务业布局、治理城镇污染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环首都环境宜居城市群。
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成型。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形象;基本形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环境监测、监控和监管体系;基本形成环首都自然和谐生态链;基本完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环境调控目标。
2.“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提升完善阶段
体制机制提升完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提升和完善;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所属市(县)、乡镇、产业园区以及北京市等责权利相关的体制机制得到提升和完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得到提升和完善。
产业融合和竞争力提升完善。提升和完善了以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为导向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框架体系;提升完善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体系建设;完成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同首都间的产业和环境的融合;完成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升完善了主导产业及其企业和产品保持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空间功能拓展提升。完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四区六基地”的空间功能的拓展提升,同时不断提升“四区六基地”的生态环境品质,打造出主导产业明晰、生态环境良好的精品功能区,建立起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与北京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广泛协作关系。
经济发展要素提升。提升完善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立起符合具有区域协调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形成充满活力的资金、技术、金融、信贷、信息和人才等多要素汇集的经济发展聚集区。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3
关键词:石油企业绿色物流对策
0引言
石油企业产品的物流也存在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石油产品的物流过程中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石油企业产品的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
我国石油企业产品的绿色物流起步较晚,石油企业对其产品的绿色物流重要性认识不足,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我国石油企业绿色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悄然兴起,重视和研究石油企业产品的绿色物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绿色物流产业概述
绿色物流产业是上世纪90年代才被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物流思想,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一些学者对绿色物流产业的定义都有不同的表述,H.J.Wu和S.Dunn(1995)认为:绿色物流产业就是从原料的获取、产品生产、包装、运输、仓储、直接送达最终用户手中的前向物流过程的绿色化,还包括废弃物回收与处置的逆向物流。Jean-paulRodrigue,BrianSlack&ClaudeComtois(2001)认为:绿色物流产业是与环境相协调的物流系统,是种环境友好而有效的物流系统。夏春玉、李健生(2005)认为:绿色物流产业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其主要包括:①集约资源: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②绿色运输:绿色运输是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③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④绿色包装,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⑤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包括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以及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
绿色物流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需要。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为劣五类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我国是一个世界工厂,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污染负荷也将不可避免的成倍增加,工业的大力发展和资源的过度消耗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发展绿色物流产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2.1石油企业领导的观念问题石油企业现代绿色物流的运作,是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政府职能部门对现代绿色物流产业缺乏统一的协调,没有形成专门的物流部门来规划物流发展。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
2.2石油企业经营者和油品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经营消费理念问题石油企业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却对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甚至有些石油企业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理念,它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只会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等等。
2.3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与政策问题现代绿色物流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环境,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关注传统物流的发展,对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存在认识上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我国绿色物流产业人才,改革制度环境,也是根本上促进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另外,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的发展不仅需要石油企业改变认识,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产业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产业的政策性建设。
3国外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上世纪末来,美国物流界推行即时(JIT)制造、即时配送。由于物流业务数量巨大,所以就决定了美国对绿色物流的关注。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美国在《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了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性质是环境友善的。”一般企业都在实际物流活动中,对物流的运输、配送、包装等方面应用诸多先进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准时制生产、配送规划、绿色包装等。为物流活动的绿色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通过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绿色化。
欧盟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合作型的物流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从而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欧洲货代组织(FFE)对运输、装卸、管理过程制订出的相应的绿色标准,并加强了政府和企业协会对绿色物流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同时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来经营物流活动,加大对绿色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欧盟国家还倡导绿色包装,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倡导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单包装”,强调包装要无害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并能循环利用或再生,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
日本上世纪末也特别出台了一些实施绿色物流的具体标准,如:货物的托盘使用率,货物在停留场所的滞后时间等,来减低物流对环境造成的负荷。日本明确规定:①因地球温暖化问题,应加强排放管制措施,以达成“京都议定书”的二氧化碳排出削减目标;促进运输的效率化,到2010年,使长距离杂货运输方面的模块化比率达到50%以上。②因空气污染问题,提出强化排放瓦斯限制、开发及普及低公害车辆等措施。③实践循环型社会,构建静脉型物流系统。探讨循环型社会的有效物流系统等等。
另外,日本政府在1992年起草了《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1995年日本政府以“污染者付费”原则为基础提出由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市政府负责收集,私有企业获政府批准后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再处理的方法,也大大促进了日本环境的不断优化。
通过分析国外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制定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时,政府起着主导的作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都必须严格执行和不断提高对绿色物流产业的认识,以实现我国物流的绿色化。
4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4.1石油企业应该树立的绿色物流观念石油企业要适应全球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的发展,各级政府在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和服务时要树立绿色物流意识;石油企业的各级物流部门要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展现给消费者以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强化绿色营销;同时广大石油产品的消费者也要树立绿色消费意识。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石油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石油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石油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石油企业实行物流外包,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现代绿色物流应着眼于石油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4.2石油企业必须完善绿色物流政策发展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离不开政策支持,因此,制定适合石油企业绿色物流发展机制的政策,提高对环保程度高的绿色物流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鼓励石油企业物资公司进行改造和升级,支持石油企业物资公司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方式,摒弃粗放的经营模式是发展绿色物流产业的根本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制订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相关政策,在宏观上对石油企业和石油物资公司发展绿色物流进行管理控制。
4.3石油企业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控制石油企业物流活动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各油品运输量的增加带来的,特别是石油与天然气管输过程中产生的石油与天然气泄漏造成的,如大连的石油管输泄漏产生的大火,造成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因此石油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石油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车辆的废气排放、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减少油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等等。
4.4石油企业应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促进石油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通过道路、铁路与管线运输等不同方式,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建立石油、天燃气管线网络,实现成品油、天燃气等物资的最优运输,配送方式。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4.5石油企业应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企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转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动作与管理方式。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提供货主的全部环节的物流服务,包括仓库存货、运输、通关等业务。帮助石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4.6石油企业应注重校企合作石油企业要积极支持各石油院校进行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物流网络的研究。要加强石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绿色物流产业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面广和层次高,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绿色理论和实务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各石油院校和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绿色物流的培养和训练计划,努力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通过调动石油企业、石油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相互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使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基础,提升石油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业务水平。
5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石油企业绿色物流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石油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它的认识还很有限。认识一种事物必须有一个过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
第二,在石油企业中发展绿色物流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石油企业领导和政府的观念问题,石油企业经营者和油品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经营消费理念问题,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与政策问题等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第三,解决石油企业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是石油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物流的全新观念、制订和完善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政策、控制石油企业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建立现代化的石油企业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注重校企合作。只有这样,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才能更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宏岳.国内外绿色物流产业现状和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
[2]李慧婷.绿色物流:物流产业发展的新热点.[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4-6.
[3]焦文旗.美国物流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4(3):163-163.
[4]张红.云南绿色产业呼唤第三方物流.[J].云南科技管理.2004(5):13-14.
[5]王兴伟.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7(29):210.
[6]胡国杰.21世纪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状况分析.[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2):4.
[7]阎兆万.基于环保化的绿色物流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5):24-26.
[8]旺旭晖.日本物流产业发展及对中国物流业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3(02).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4
[关键词]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能力是基于区域要素的比较优势的集成。从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条件)来看:产业发展规模化程度、生产要素条件是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因素。同时,由于产业发展环境、管理手段、外部环境等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导致区域间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评价区域间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选择也要考虑多种因素影响,从多方面入手。
一、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际和国内的宏观层面
1.政府行为。由于市场主体、市场机制发展的不成熟,区域政府的产业政策演化成为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或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2.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如果一国或区域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完善的相关与支持产业链,如农产品物流等,则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相互间经常、紧密地协调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绿色食品产业的国际力发展水平。
3.市场需求。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则是国内市场需求和市场需求规模,依照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实际消费水平来看,生活消费正处于急剧扩张期,消费市场的潜力很大,远未饱和,所以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重视国内市场需求。由于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王德章、宋德军,2007),没有能力满足苛刻的、高层次的市场需求,因此市场需求规模对于该产业的发展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宏观产业层面
1.产业组织结构。主要指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其关联性,主要包括产业集中度、市场结构分散度以及产业区域集聚效应等方面,绿色食品随着生产技术要提高、市场竞争加剧、进入门提高、产业制度变迁及收益变化等因素影响,绿色食品产业组织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而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缺的就是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2.产业的生命周期。根据R.Vemon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绿色食品产业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影响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从目前研究来看,2003年以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进入成长期,因此,企业的营销能力、市场需求、产业规模将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经过成长期的适度规模扩张后必须积极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向成熟期过渡,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不是做“大”而是做“强”,通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技术含量与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微观企业层面
1.企业资源。包括耕地、水、自然禀赋、土地资源被利用到绿色食品生产上等物质性资源,包括品牌、生产技术、人才等非物质性资源,这些生产要素资源越丰富,技术创新就越快,生产供给量就会呈现正比例增长,产业将获得持久的国际竞争能力。
2.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拥有的、具有垄断性的、不可模仿的、持久的、高创利性的市场竞争能力。它是建立在绿色特色食品龙头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品牌、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
3.企业规模。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影响着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地位,其根本原因绿色食品企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同时有利于增强产业的技术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由于绿色特色食品开发的特殊性,要求它必须有一个集科研、生产、加工包装、技术检测等环节为一体的独立技术支撑体系,这些都不是小规模企业所能承担和完成的。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鉴于因素评价的直观性和客观性,指标的选择主要覆盖产业发展的潜力、产业的投入、产出以及环境支持等方面。同时考虑到信息的完整性、相关性和数据的可测量性,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以产业要素、需求要素、企业运营与同业竞争要素和相关支持要素作为评价的一级指标,这些要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提升的结果,通过对要素指标的分析判断,可以追溯动态提升问题的不足之处,便于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的制定。
依照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要素的层次结构可以设计出其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见下表)。通过对这些指标评价结果的统计,可以对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整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
上表中,主准则层B即为基本因素层,也称为一级指标;分准则层C即为具体因素层,也称为二级指标。它们的关系为X=(X1,X2,X3,X4),其中X1=(x11,x12,x13,x14),X2=(x21,x22,x23,x24),X3=(x31,x32,x33,x34), X4=(x41,x42,x43,x44)。
考虑到反映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的单位,为消除单位的影响,应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把所要评价的各项指标分别对照各自的标准,并根据各项指标的权数,通过功效函数转化为可以度量的评价分数,再对各项指标的单项评价分数进行加总,求得综合评价分数。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是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把反映被评事物的模糊指标进行量化(即确定隶属度),然后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对各指标综合。
(一)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
P个评价指标,μ={μ1,μ2,……,μp}。
(二)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ν={ν1,ν2,……,νp},即等级集合。每一个等级可对应一个模糊子集。
(三)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在构造了等级模糊子集后,要逐个对被评事物从每个因素μi(i=1,2,……,p)上进行量化,即确定从单因素来看被评事物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R|μi),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确定被评价对象的因素(指标)集合评价(等级)集;再分别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及它们的隶属度向量,获得模糊评判矩阵;最后把模糊评判矩阵与因素的权向量进行模糊运算并进行归一化,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参 考 文 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J.H.Dunning The Theor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London:Routledge, 1993
[3]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5
Abstract:In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start the trend, the field of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to China's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based on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our industry to explore ways.
关键词:数控技术 产业发展 途径
Key words: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industry; way
作者简介:王亚杰 ,籍贯:辽宁省新民市 出生日期:1978.12.01
【中图分类号】TG6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21-01
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数控技术和装备是发展新兴技术产业和诸如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等尖端工业的最基本的装备。因此,当今世界各工业发达的国家都通过各种途径来发展数控技术,以提高其国家的制造能力,提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世界各发达国家已经把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作为加速国家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数控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在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步,尤其是在通用微机数控领域,以PC平台为基础的国产数控系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数控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并形成了数控产业基地,建立了一些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培养了一支数控研究,开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数控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首先,对我国数控产业进程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对国外的封锁扼杀、体制的不规范等估计不足。其次,企业在技术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能力不强,机床标准落后,水平较低,数控系统标准研究不足。再次,从技术层面关注数控产业比较多,但是很少从系统的角度考虑数控问题,没有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配套体系和服务网络等。最后,不良机制造造成人才流失,从而制约了技术的创新。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数控技术和产业发展,在技术水平上,大大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尤其在高精尖方面更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拓展能力不强,相关的规范也不标准,比较落后。在产业发展方面,市场占有率低,还没有形成规模,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我国数控技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用户对之信心不足。如何解决我国在数控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数控技术和装备从整体上迈入世界先进行列,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以下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
加强数控领域的技术创新。我国数控技术经历了长期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这些进步主要是按国外已有的控制和驱动模式来开发国产数控系统,跟在别人后面走,按部就班地发展,技术方面比较落后,其中创新的成分太少。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理解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大加强数控领域的技术创新,研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实用的先进数控技术,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先进的数控技术体系。同时,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控产品,逐步形成数控系统、数控功能部件到种类齐全的数控机床整机的完整的产业体系。
加强技术支持与服务。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是属于典型的高科技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技术支持与服务相当重要。如果用户买了数控机床或者数控系统,出现问题,没有技术支持与服务,用户就会对此种产品丧失信心,不会再买,这样就消弱了市场,这也是以前国产数控产品丧失信誉的原因。
数控产业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绿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大绿色数控产品的开发,加快数控产品、数控产业的绿色化。具体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做,减少产品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比如可以减少数控机床的铸件结构,消除铸造对环境的污染;以电传动代替机械传动,减少噪音污染;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尽量降低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大力发展绿色数控机床。绿色数控机床是材料消耗少,能耗低,没有污染且寿命长的新型机床。在开发绿色机床中,用并联结构代替串联结构是开发绿色机床的一条重要途径,会大大降低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大力发展数控技术来改造传统机床。我国数控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就是加强用数控技术来改造传统机床。
大力推进数控功能部件的专业化生产。数控系统提高后,必须大力促进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的开发和专业化生产。新型永磁电主轴单元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最热门的数控机床功能部件,但这类产品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利用我国稀土永磁材料的优势,开发新型大功率、高效率、宽调速范围永磁同步型交流电主轴单元,对解决现有电主轴存在的问题很有效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电主轴产品。高速高精度检测装置是数控机床发展的主题,与之相应的是需要高性能的控制和驱动,同时配以高品质的检测环节。
数控产业化的最终成功应该通过数控机床在全国产业化和市场占有率上。在数控机床方面,应该大力发展低价位数控机床,使之成为国际市场上数控机床的主要发展趋势,以价格低,质量高在市场站住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6
关键词:层次分析;五常市;产业发展
从2007到2013年中央文件多次提到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提倡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生态示范省,有必要寻求有效途径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十五”期间提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提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成“产销链”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我省有着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掌握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为我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提供理论依据,也更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政策制定者及发展规划者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五常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是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所确定的水稻优势主产区,也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核心区800个产粮大县之一。近几年来,五常市在农业产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水稻播种面积和商品量两项指标均列全国县级单位首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市)。
(一)五常市水稻生产现状
水稻是五常市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五常市是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市)之一,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一季粳稻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县级单位第一,是全国水稻五强县(市)之一,素有“张广才岭下水稻王国”之称[29]。2009年全市仅水稻一项就实现收入49亿元,比上年增收14亿元,人均增收2200元,稻米产业经济效益在全国位于前列。农村人均纯收入2007年实现5385万元,位居全省17位;2008年实现6098元,位居全省14位;2009年实现7200元,位居全省12位。
(1)规模结构
(2)产业发展结构
(3)生产技术
(4)公共服务体系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现状
五常现有大米加工企业350家,国有企业1家、日本独资1家、中外合资3家、合股经营26家、民营319家。现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0万亩。有机水稻基地认证面积11万亩。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的大米企业有26家、产品70个,无公害大米标志企业3家、产品4个,有机食品标志企业32家(省内认证12家)、产品32个。五常稻米产业初步形成了“市场+龙头+基地”或“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订单面积达到160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0%。从图3-4可看出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五常有机大米产量在逐年增长,产量增幅也在逐年增大,这说明一方面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是价值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说明科技在农民增产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五常市水稻市场销售现状
五常大米现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立旗舰店、专卖店、连锁店、配送中心400多个,进入大小超市2000多家,直接从事销售人员近3万人。五常大米以优质品质和品牌影响,价格不断攀升,09年水稻价格由“两节”期间的1.53元/市斤一路飙升到2.20-2.25元/市斤,五优稻四号大米价格达到5.30元/市斤,高档礼品米达到40—50元/市斤,中良美裕公司的美裕牌大米在北京卖到56元/市斤,东方集团的天地稻牌大米卖到98元/市斤。
二、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五常市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问题
(2)基础设施问题
(3)农技推广问题
(4)机械化水平
(5)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日益严重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稻米加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技术含量相对低、市场需求较大、准入门槛不高,这些特点使得在我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规模稻米加工企业,他们具有、粗加工生产力过剩、深加工产品少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缺点。而且大量的小型稻米加工企业多以个体工商户形式存在,其灵活的采购工作、粗放的加工质量、较少的用工、税收费用,形成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加上傍著名品牌包装,以明显低于品牌大米的价格进入市场,很快地占领了稻米的低端市场,对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稻米加工企业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五常市水稻市场销售存在的问题
(1)品牌保护不统一。
(2)大米认证标识使用不统一。
(3)市场开发层次不统一。
(4)品牌宣传不统一。
(5)内外市场打假维权不统一。
(6)有机水稻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三、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
2、 水利工程建设起点低,配套差。
3、 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
4、 农民文化水平低下。
5、 有机水稻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四、深化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的思路
五常市担负着为区域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思路、模式和经验的重任,在提升优势区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确定“以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为主线,围绕建设大基地、组建大集团、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的发展目标,制定实施稻米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五大战略,努力把五常建成国家第一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把五常大米打造成“中国大米第一品牌”的总体思路。
1、建设大基地
2、组建大集团
3、培育大产业
4、打造大品牌(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
参 考 文 献
[1]方颖,卞新民.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8(3):72-75.
[2]陈新娟,朱祝军,徐志豪.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8):26-31.
[3]张东送,王彦,刘萍.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潜力巨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