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规律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规律的概念范文1
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规律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概念;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理科基础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学起来普遍感到吃力。究其原因,还是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扎实。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公式、原理和法则)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 ,所以这类知识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一、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阶段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那么,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呢?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需要和意义
在学生的相异构想与新的物理知识相冲突时,怎样才能促成认知结构的顺应,从而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呢?关键是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其顽固信念的基础。所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和需要,主动放弃“前概念”的影响,急于了解新的知识。这样目的明确、积极主动的准备状态,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如对速度概念的教学,可以设立这样的问题情境:(1)一般情况下,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2)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我们能说兔子跑得快吗?这样接着引出常用的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物理学中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运动快慢的规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2.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思路
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对斜面小车实验现象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小车运动的方向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再用外推法分析、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结果,逐步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
在知识学习中,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他们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的学习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习效果较好。另外,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一般都含有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在阐述它们的建立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一定的思维方法,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的外推法,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的控制变量法等等,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大有帮助。所以让学生清晰而且准确地了解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和形成过程,是概念和规律教学的必需阶段。
3.准确呈现概念和规律的内容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的陈述语言或公式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它仍然要和感性经验密切联系着。所以,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不够,还应给学生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这也是呈现概念及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方面。
二、运用、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阶段
概念和规律呈现出来之后,就必须对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理解,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使新知识与已有的其它知识链接起来,这就进入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第二阶段――运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梯度:
1.初步的直接运用.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规律对物理性质直接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授新课中即可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
2.逐步提高的间接引申.如公式的变形使用,[含条件的挖掘,推论的形成等。
3.与其他物理概念和知识的交叉和整合。
(1)利用其它知识为本概念、规律提供条件;
(2)运用本概念、规律为其他知识提供条件。
这一阶段的教与学的方法主要有教师的例题讲解、学生的练习巩固、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等,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教学的原则和要求是:①题型设计应典型,难度逐步加深,对较难的习题要进行适当的拆分,以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轻松学习;②留给学生时间,教给学生方法,要求他们领悟运用知识的要点;③练习的内容应多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相联系,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三、物理概念及规律的整理阶段
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到第二阶段,并没有结束.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知识的本身和其零星的运用上,对这一知识而言,应形成这一知识本身的系统并将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教学规律的概念范文3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物理现象最本质的特点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影响到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影响到学生的整体认知结构的构建与拓展,所以说搞好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目前,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只注重物理结论,不重视物理过程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听教师讲授,偶尔做些应答,对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能懂则懂,不懂也不深究,只要记住最后的结论就行。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物理就好像背文史一样,物理概念背得滚瓜烂熟,问起概念的来源,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大多似懂非懂,摇头不语。
二、只注重物理概念的定义,不重视物理现象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的时候,只想到它的定义,不能与物理事实、物理现象联系起来,缺少必要的物理表象。这样,不但增加了物理概念的抽象性,也影响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使物理学习变得空洞而枯燥,削弱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只注重物理概念本身,不重视物理结构联系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的时候,缺乏整体联系的结构观念。只注重物理概念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不考虑它在整个物理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它与物理知识结构中相关知识的联系。这种倾向不仅影响对新的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也影响对整个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
四、只注重物理概念的记忆,不重视物理概念的实际应用
学生学习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之后,仅仅满足于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而不能主动地用新的物理概念去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缺少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之间的联系,影响了对物理概念的本质含义的认识。例如,许多学生在学完高中光学知识后,对于生活中的日食、月食的形成不能准确解释,对于雨后彩虹的形成一知半解;学完高中电学知识,对生活用电却茫然不知,连家用电器最简单的电路故障都不会分析,不能解决。
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要搞好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关键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物理概念的教学:
(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规律的概念范文4
一、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阶段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那么,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呢?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需要和意义
在学生的相异构想与新的物理知识相冲突时,怎样才能促成认知结构的顺应,从而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呢?关键是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其顽固信念的基础。所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和需要,主动放弃“前概念”的影响,急于了解新的知识。这样目的明确、积极主动的准备状态,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如对速度概念的教学,可以设立这样的问题情境:(1)一般情况下,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2)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我们能说兔子跑得快吗?这样接着引出常用的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物理学中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运动快慢的规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2、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思路
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对斜面小车实验现象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小车运动的方向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再用外推法分析、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结果,逐步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
在知识学习中,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他们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的学习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习效果较好。另外,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一般都含有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在阐述它们的建立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一定的思维方法,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的外推法,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的控制变量法等等,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大有帮助。所以让学生清晰而且准确地了解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和形成过程,是概念和规律教学的必需阶段。
3、准确呈现概念和规律的内容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的陈述语言或公式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中要强调“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其中“或”要提醒学生注意;又如密度和速度等概念的定义中要解释“单位”的含义;再如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要加以比较,这样在理解时不至于产生歧义,并能建立起多方联系。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它仍然要和感性经验密切联系着。所以,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不够,还应给学生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这也是呈现概念及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方面。
二、运用、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阶段
概念和规律呈现出来之后,就必须对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理解,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使新知识与已有的其它知识链接起来,这就进入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第二阶段——运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梯度:
1、初步的直接运用。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规律对物理性质直接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授新课中即可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
2、逐步提高的间接引申。如公式的变形使用,隐含条件的挖掘,推论的形成等。
3、与其他物理概念和知识的交叉和整合。(1)利用其它知识为本概念、规律提供条件;(2)运用本概念、规律为其他知识提供条件。
这一阶段的教与学的方法主要有教师的例题讲解、学生的练习巩固、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等,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教学的原则和要求是:①题型设计应典型,难度逐步加深,对较难的习题要进行适当的拆分,以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轻松学习;②留给学生时间,教给学生方法,要求他们领悟运用知识的要点;③练习的内容应多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相联系,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三、物理概念及规律的整理阶段
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到第二阶段,并没有结束。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知识的本身和其零星的运用上,对这一知识而言,应形成这一知识本身的系统并将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才能说是对概念和规律的全面掌握,所以说对概念和规律的整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阶段。
教学规律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形成;理解运用;整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79-02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所以这类知识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本人认为这类知识的教学宜采用三个阶段的教学步骤,具体阐述如下:
1.要注重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
高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那么,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呢?
1.1 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需要和意义。"在学生的相异构想与新的物理知识相冲突时,怎样才能促成认知结构的顺应,从而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呢?关键是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其顽固信念的基础"。所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和需要,主动放弃"前概念"的影响,急于了解新的知识。这样目的明确、积极主动的准备状态,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1.2 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思路。在知识学习中,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他们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的学习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习效果较好"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支离破碎,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概念获得的全过程。"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一般都含有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在阐述它们的建立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一定的思维方法,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中的外推法等等,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大有帮助。所以让学生清晰而且准确地了解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和形成过程,是概念和规律教学的必要阶段。
1.3 准确呈现概念和规律的内容。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的陈述语言或公式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它仍然要和感性经验密切联系着",因此,"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经常都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和支持",所以,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不够,还应给学生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这也是呈现概念及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方面。
2.紧抓理解、运用概念和规律
概念和规律呈现出来之后,就必须对其加深理解,加以运用、练习,⒊率鲂灾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使新知识与已有的其它知识链接起来,这就进入了理解、运用概念和规律的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2.1 直接运用阶段。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规律对物理性质进行判断等。
2.2 逐步提高的间接引申。如公式的变形使用,隐含条件的挖掘,推论的形成等。
2.3 与其他物理概念和知识的交叉和整合。
(1)利用其它知识为本概念、规律提供条件;(2)运用本概念、规律为其他知识提供条件。
这一阶段的教与学的方法主要由教师的例题讲解、学生的练习巩固、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等组成,还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原则和要求是:①题型设计应典型,难度逐步加深,对较难的习题要进行适当的拆分,以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轻松学习;②留给学生时间,教给学生方法,要求他们领悟运用知识的要点;③练习的内容应多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相联系,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3.做好概念、规律的整理
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前面两点的运用上,对这一点而言,应形成这一知识本身的系统并将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才能说是对概念和规律的全面掌握,所以说对概念和规律的整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阶段。
教学规律的概念范文6
一、积累必要的感性材料
物理学习中会遇到很多抽象的,非感性的内容,例如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分子热运动等,这样的内容很抽象,也不容易理解。这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并没有获得过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所以学习起来也很困难。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这时,如果教师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镜中花、水中月。
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经有了感性认识,那就将是另一种情况。例如,我们在讲解重力知识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是把物体从高处释放,它必将下落,但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一现象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会探究心理,会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这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
当然,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科学想象,合理求证
我们都知道,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方面是因为在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已经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却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这是因为学生有感性认识,其“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这些学生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科学的想象加上合理的求证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不能光看表面现象,忽略内在的物理规律。
三、强化概念和规律
学生在具体的物理学习中要经历一个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在强化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必须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这在学习中尤为重要。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首先,应该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定义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相关问题。要深入领会概念并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四、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科学是实验的科学,实验是科学的实验。”这其中突出了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要想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和规律光靠机械的记忆,或者抽象的理解,显然都是不切实际的。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很重视利用实验的方法去让学生验证这些概念和规律,使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通过“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向心加速度”等实验,可以让学生已经形成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更为深刻。
五、开展教学专题研究,强化概念规律
教学专题研究,是指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探索教学规律的研究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搞好教学专题研究,是为了让学生强化概念和规律,从而使其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作为一位任课教师不搞教学专题研究,只凭教学经验,也许能把课勉强地讲下去,但教学质量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依笔者这些年的教学体会来看,适当的专题研究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