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学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小学体育;理论;动作;联合
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不够重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体育理论知识复杂,体育运动难度大,这些问题都使得体育教学的开展缺乏实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1.体育室内课教学缺点
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室内课设计内容,目前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多数是以体育理论教学为主,包括体育历史、体育动作的要点等内容。同时有些教师也会选择一些可以取代室外又适合室内活动的器材组织教学,如投掷课,手榴弹的投掷器材可以用轻物代替,实心球用纸团或气球代替,教会投掷方法,改进投掷出手角度,跑的技术可用原地蹬、摆的动作来完成。但是无论怎么设计室内课都不能带给学生轻松、自由的运动感受,加上有些教师就在室内课环节上理论课程,这就使得教学更为枯燥了。
2.体育课外教学问题
通常我们说的体育都是狭隘的体育,只局限于课堂上的体育,而真正的体育精神应该无处不在、随时随地,课外体育也是体育教学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外教学虽然能够带给学生运动感受,教学活动也更为贴近大自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兴奋度高,许多体育示范动作学生虽然学会了,但是动作掌握的要点和运动的要求却无心记忆,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带来长远影响,使得学生表面虽然学会了,但是长期应用却有困难,也不容易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
二、问题的解决
1.概念教学与动作学习的联合可行性
为了解决目前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本次论文提出了概念教学与动作学习的联合教学(以下简称联合教学)能够将室内课的特点和课外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要在室外体育运动的同时让学生理解体育概念。联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表现在:传统体育课关注的是学生的锻炼密度、强度,“概念体育”注重的是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在“概念体育”课上,体育老师是以专家的身份而不仅仅是一名教师的身份指导同学们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课堂上,互动是学习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联合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更为自然,互动可以在体育中观察到,因为学习者不仅要在身体上参与一项任务,而且要在认知上建构这样做的意义。
2.概念教学与动作学习的联合实施
(1)谈话教学,了解概念
开展联合教学的第一步就要进行师生对话,开展谈话教学,初步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掌握相关的体育概念。例如:教学“掷垒球”时,教师要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投掷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从语文词义的角度解释“投掷就是向远方扔”。接下来,教师说明:投掷动作练习能够锻炼后背、手臂肌肉,能够纠正初期的驼背或侧曲,经常向前上方引伸等动作可以得到矫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骨骼复位。同时可使肌肉收缩有力。接着再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体育的词汇‘上步投掷’的意思吗?”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然后指出要点,解释“上步投掷”的动作理论要点,说明:动作要做到右腿迅速蹬伸推动上体,以胸带臂向前推出垒球。最后,教师让学生明确今天的练习后学生的平均心率在120次/分左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要通过简单问答建立基础概念,能懂得上步投掷的动作要领,能做到蹬地转体、快速用力投的连贯动作。
(2)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联合教学要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体育运动的关键,然后集体总结运动要点,最终形成体育运动的能力。例如:教学《掷垒球》,先小组内进行热身运动,慢跑3~4圈―绕肩―扩胸―体前驱―弓步压腿―侧压―外摆腿―内摆腿―前踢。学生理解了要点,也观看了老师的示范后就分成小组,在小组中进行活动,体会投掷动作,体会怎样才能投得远。教师深入各组进行指导,例如:教学中有几个学生的动作不正确,用直臂掷远,还认为这样的方法掷得最远,不改动作。就此,教师可以用形象的例子说明发力原理,鞭打动作的科学性……此后,学生逐渐改善了动作,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组织同学测量自己的心跳,保证运动强度。
(3)游戏活动,对抗复习
游戏是体育课的生命力,同学们在游戏的运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性地发展游戏的内容,制定游戏新的规则,以及不断创造新的游戏,提高体育游戏的功能,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完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联合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组织游戏对抗活动,这样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自己的练习是不是最有效的。例如:掷垒球教学可以设计“投手榴弹”的模拟游戏,在场地上画两条15米长的并行线距离2米,一条线为投掷线,另一条为预备线。听到老师喊“预备”才能进入投掷区,按老师统一口令掷和捡回投掷物,计算两队的分数。
三、联合教学推广优势
1.合作探索的指导
联合教学模式开展了合作探索和教学指导的结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体育理论进行探索,这一点符合了“合作学习”的要求。同时,教师深入小组进行个别指导,这种指导使得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动作要点,而且集体开展体育运动的形式,也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运动打下基础。
2.实现预习的作用
联合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要在课前注意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事先对课堂体育概念和运动概念有心理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体会这节课的体育概念,了解完成训练的重要意义,并巩固测量心跳的方法,体会自主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凡事预则立,预习过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才能在单位时间内更快地提升教学效率。
3.理论的由浅入深
体育是必修课,在学期结束时学生都要参加考核,而且体育课程还包括健康与卫生知识的体育理论课,这个课程与体育素质课交替进行。比如,这段时间是素质课,过段时间就上理论课,但理论课的课时比例比素质课要少一些。联合教学模式将这两种课程结合起来,保证了健康卫生教学在素质课堂上更为真实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素质课堂也有了更多的理论作为支持,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的积极性开展动作训练。当然,理论的教学要做好教材活用,保证理论知识的传递能够由浅入深,让学生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不断巩固内化理论知识。
上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体育概念教学和动作实施联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总而言之,联合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具备可行性,它契合了小学生以形象为主的认知方式,弥补了单一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学推广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合作探索的指导,实现预习的作用,这样才能实现体育理论的由浅入深,将这种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理论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严勇军.动作示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成才之路,2009(28).
体育教学的概念范文2
本节课的教材安排2个课时,本篇文章主要讨论第1课时即“能量的释放”这一部分,本文从以下方面展示这堂课教学设计的特别之处。
1.内容安排改变
与教材安排不同,笔者将本堂课“能量的释放”的教学安排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与教材一致――学生体验能量的释放与呼吸的关系;第二部分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笔者不仅按照教材要求安排了“验证植物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而且增加了“验证人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以示观察对象的全面性,比教材安排更周到;第三部分内容是从学生实验中观察到的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中自然引出细胞内的呼吸作用,同时对呼吸作用中分解的有机物的来源,氧气的来源,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的去向进行交代,对释放出的能量的来源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对七年级上学期教材中有关物质与能量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建立整体的概念体系,笔者认为第三部分内容与第二部分内容同等重要,这是与教材安排不同的地方,也是这节课与众不同的地方。
2.教学重点加强
2.1增加实验
在“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只用了植物为原料,这样学生对人和动物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就会有疑问。于是在考虑这部分内容时,我增加了一个实验内容:“观察人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验证产生的气体。”这样学生能够全面感受生物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同时对教材中“我们通常所说的呼吸是指人体或动物体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生理现象”这句话就能充分理解。
对“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的教学,我希望首先学生能直观感受到人体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成分的变化,其次进行试验,观察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2改进实验
如:根据学生要验证的气体选择实验用器材,澄清的石灰水还是蜡烛、火柴等,先让学生确定选择要验证的气体;然后提供学生选择不同方法处理过的植物,如选择要验证产生二氧化碳的小组,就给以下材料选择:
1.透明空气袋;2.黑色空气袋;
3.透明新鲜菠菜袋;4.黑色新鲜菠菜袋;
5.透明煮熟菠菜袋;6.黑色煮熟菠菜袋;
7.透明新鲜黄豆芽袋;8.透明煮熟黄豆芽袋。
如果要验证消耗氧气,就给以下材料选择:
1.透明广口瓶中煮熟菠菜密封;2.透明广口瓶中新鲜菠菜密封;
3.空的透明广口瓶密封;4.遮光广口瓶中煮熟菠菜密封;
5.遮光广口瓶中新鲜菠菜密封;6.透明广口瓶中煮熟黄豆芽密封;
7.透明广口瓶中新鲜黄豆芽密封。
在学生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思考材料间的不同,为什么不选其他材料,在思考中,学生就会想到验证绿色植物呼出的二氧化碳需要先将绿色植物暗处理,避免光合作用吸收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而黄豆芽没有叶绿素,短时间内不会光合作用,就不需要暗处理,教师再进行总结,那么这个研究实验也就顺理成章地加入了探究元素,学生不会像木偶一样照书做实验,而会思考,会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相关概念的形成。而教师并不需要真的准备15份实验材料,让学生按小组讨论,“纸上谈兵”商量出策略后再实施实验,材料只需准备常规几组就可以了,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3.教学难点突破
虽然学生对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有了深刻感知,但是怎么从“呼吸”引出“呼吸作用”,怎么把外在的现象内化到细胞中感知不到的机理,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挑战,很多情况下,教师都直接跳到呼吸作用,这样生硬的转折,让学生错愕不已。
于是,我想到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有机物燃烧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与呼吸过程相似,而燃烧却能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而人体内也需要能量,人体内也有有机物吗?也在燃烧吗?用这个方法过渡到细胞内的呼吸作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我先让学生观察一支蜡烛,说明蜡烛成分中含有有机物,蕴藏着能量,让学生先有知识储备,然后问学生:“你们感觉到能量了吗?”学生当然否定,然后我将蜡烛点燃,再问学生:“你们感觉到能量了吗?”学生说出有光能和热能,然后我借机提出,能量需要某种作用过程才能释放出来,才能被利用。
那么我们人体也需要能量,而人体内存在含有能量的有机物吗?在哪里呢?然后我带领学生把思维回顾到消化吸收相关内容,请学生回忆有机物被消化吸收后的去向,同时黑板上准备副板书开始形成概念图,学生能够说出营养物质进入血液,我将血液循环把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组织细胞的知识提供给学生,然后将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到各个组织细胞。教师强调,我们体内也有有机物储备,其中蕴含能量,关键怎么样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然而细胞内也存在一种与蜡烛燃烧相似的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我们把它称作“呼吸作用”,但是比燃烧现象缓慢、温和。英国化学家法拉第把“呼吸作用”比喻成“生命现象的燃烧”,这样既把学生从宏观的体外引领到微观的细胞内,又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法拉第的这句话和这部分内容能够完全理解。
4.整体概念的串联
体育教学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问题串;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域;符号
在教学工作中,笔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省公开课教学展示活动,在这次课堂教学活动中,以苏教版《数学》必修4第一章第一节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为课题上了一节基于“问题串”的数学概念生成课,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自我感觉不足的地方. 本文笔者将概述本课的教学过程实录,并附以自己的一些教学随想,以期专家同行的不吝赐教.
[?] 教学过程实录
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日出日落,寒来暑往……自然界中有许多“按一定规律周而复始”的现象,一个简单又基本的例子便是“圆周上一点的运动”. 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吗?
学生:钟表,摩天轮,自行车的轮胎……
教师:很好!刚才这位同学讲到了摩天轮. 问题1:摩天轮上一点P在转动过程中,引起了角度α和弧长l的变化,你能说出α、r、 l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l=αr.
教师:这里产生了一个角α,从初中角度看是什么角?
学生:锐角.
教师:初中学过锐角三角函数,是在什么图形中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
学生:直角三角形.
教师:问题2:你能回忆一下初中里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吗?
学生:……
教师:问题3:前面我们是如何来研究角的?
学生: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来研究角的.
教学随想: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摩天轮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东西,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初中锐角三角函数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数学内容,由浅导入,由熟知引入,慢慢引导学生顺理成章的接受新知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 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2. 展开问题,探索新知
教师:因此我们也想到把上面这个图形放入直角坐标系里面来研究,在直角坐标系中,一个点对应着一个坐标. 问题4:你能根据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说出(r,α)与(x,y)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过点P做x轴的垂线,垂足为M,则OM=x,MP=y,记r=,则sinα=,cosα=,tanα=.
教师:非常好!这里x,y为点的横纵坐标,点P所在的射线可以看成角的终边,即锐角三角函数可以用锐角终边上点的坐标来表示.那么锐角终边上只有这一个点吗?
学生:有无数个.
教师:问题5:如果改变点P在终边上的位置,这三个比值会改变吗?(学生分组讨论思考)
学生:在角的终边上任意选取一点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M′,则OMP∽OM′P′,
所以sinα==,cosα==,tanα==,即比值不变.
教师:非常好!用文字语言来概括就是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仅与锐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点在锐角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并且满足sinα=,cosα=,tanα=,在这里借助于图形得到了比值的结论,也就是数的结论,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师:角的终边只有这一种可能吗?
学生:也可能在其他象限或坐标轴上.
教师:问题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已经将角由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那么锐角的三角函数能不能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呢?(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感觉问题难以回答)
教学随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斯贝尔曾经说过:“如果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遵循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与“学生原有经验”出发进行教学,符合皮亚杰的“认识即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的观点. 上述设计先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内容,进而放到直角坐标系中去考虑,学生自然会想到作一条高,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体现了化陌生为熟悉的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 归纳提升,形成定义
教师:可能这个问题有些难度,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课本给出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任意角α,我们规定:
①比值叫做α的正弦,记作sinα,即sinα=;
②比值叫做α的余弦,记作cosα,即cosα=;
③比值叫做α的正切,记作tanα,即tanα=. (学生一起来朗读定义)
教师:大家读得很整齐,声音也很洪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课本规定好的定义,但是在学习的时候,要有大胆的怀疑精神,这个定义合情合理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锐角的三角函数满足这个定义吗?
学生:满足. 只是定义的一种特殊情况.
教师:这里由锐角的三角函数推广到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呢?
学生: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教师:也就是说与我们原有的知识没有产生矛盾,这个定义的发展合乎数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合理性. 再来看这个定义,自变量是谁?
学生:角度α.
教师:非常好!我们已经将角度与实数之间通过弧度制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再来看函数值,是一个什么呢?
学生:比值.
教师:比值是一个数. 给你一个角度,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会对应着几个比值呢?
学生:一个.
教师:给定一个角度对应着唯一的比值,大家想起了前面学习的什么定义呢?
学生:函数的定义.
教师:函数的定义是对两个什么而言的?
学生:非空数集.
教师:这里也是两个非空数集,并且也满足对任意的自变量α,都有唯一的比值与之对应,因此,我们可以称它为函数,只不过这里我们再给它起一个规范的名字:三角函数.
正弦、余弦、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终边上点的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以上三种函数都称为三角函数.对于定义,给出三点说明:
(1)sinα,cosα,tanα分别叫角α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以上三种函数都称为三角函数;
(2)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3)sinα不是sin与α的乘积,而是一个比值;三角函数的记号是一个整体,离开自变量的sin,cos,tan等是没有意义的.
教学随想:在定义集体诵读时,使每位学生都亲身体会教学重点的内容精髓. 学生参与定义,不仅符合学生的口味,而且记忆深刻,还能享受发现的乐趣,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实,教材中有不少概念,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定义建构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进而让学生“乐学”. 由锐角的三角函数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4.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例1 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2,-3),求α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教师:在这里给出点的坐标后,先写x,y的值,再求r的值,然后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采用定义法来求解. 我们再来看这里正弦是负的,余弦是正的,正切是负的,思考1: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如果不求值,能不能判断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符号呢?
学生:正弦函数值的符号与y的符号相同;余弦函数的符号与x的符号相同.
教师:非常棒!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内容: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我们再来分别看一下,第一象限全是正的,第二象限只有正弦是正的,第三象限只有正切是正的,第四象限只有余弦是正的,那么可以用一个口诀来概括: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
思考2:若将点P的坐标改为(0,-4)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
教师:是不是对任意角,它的正切都存在呢?
学生:不是!
教师:什么时候不存在?
学生:x=0时不存在.
教师:x=0时,点在哪里?
学生:y轴上.
教师:y轴上角的集合是什么呢?
学生:
α
α≠+kπ,k∈Z
.
教师:正弦,余弦都存在吗?
学生:都存在.
教师:这就是本节课学习的第三个内容:三角函数的定义域:y=sinα的定义域是R;y=cosα的定义域是R;y=tanα的定义域是
α
α≠+kπ,k∈Z
.
教学随想:三角函数的符号和定义域让学生通过问题自己去归纳总结,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教师灌输的教学方式. 问题串的设计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适度的研讨可以促进生生交流以及培养团队精神,知识的生成和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缜密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积累、探索能力的增长和思维品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 教学反思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节《标准》对其学习要求是: 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会求角α的各个三角函数值;熟记三角函数的定义域;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本文基于“问题串”做教学设计,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反思:
1. 以生为本,对教材认真研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 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 只教给学生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 本文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背景进行导入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2. 教无巨细,从学生角度理解问题
锐角的三角函数能不能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学生难以回答的一个问题,课本以规定的形式给出了定义,定义的合理性是本节课的一个讲解重点,让学生明白推广到任意角是有根据的,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即没有违反原有的法则,同时它也真真切切的是函数.既然是函数,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函数的定义域等问题,因此本节课接下来讲解的内容就顺理成章了.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虽然课本是以定义形式给出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引导学生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观.
3. 多媒体的使用,使学生容易直观形象的认识问题
体育教学的概念范文4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终身体育的内涵进行深刻研究。
关键词 终身体育 教学理念 内涵
一、前言
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从个人而言关系到人才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高尚人格的健全,从国家而言关系到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当今的教育界,关注学生健康问题的呼声越来越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也越来越高,为培养新一代的社会接班人,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中体育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但是,在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统一、实施过程的无序和评价标准的混乱等成为了“终身体育教育”和“二期课改”深入进行的瓶颈,究其根本是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不够深刻。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输入题名“终身体育”进行检索,查到1987年至2010年间期刊论文1000多篇,根据文章出处,选取到国内16种核心期刊中的所有文章共176篇,对有关终身体育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对终身体育的本质内涵的研究如下:
80年代产生初期,主要定义:个人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学龄期间,而应贯穿于个人生活,从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这个过程的始终;代表人物:项世新等。
90年代,主要定义:终身体育就是人生各时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所参加的体育活动及所坚持的体育锻炼的总和;派生概念:终身体育锻炼。终身体育锻炼者;代表人物:于长镇等。
21世纪初,主要定义: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不间断的、连续的体育教育体系,它强调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接受各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派生概念:终身体育学习;代表人物:张华。
以上列出了终身体育的定义在我国发展的大致历程。终身体育引进初期,第一批研究终身体育的主要学者有王则珊、项世新等,他们把终身体育定义为“个人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学龄期间,而应贯穿于个人生活,从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这个过程的始终”。他们提出终身体育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在纵向上,从婴幼儿、儿童、少年、青年、成年到老年,其体育教育的内容和组织紧密连接,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横向上,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三位一体,调动社会和家庭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学校育的职能。终身体育产生初期的理解,虽然不够深入还概括,但它为我们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们对终身体育本质内涵的理解越来越全面深入。
孟刚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分析了终身体育的内涵,提出“终身体育的核心主要在于使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使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各环节体育紧密衔接,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与连贯性,实现一体化”。就社会而言,理想是建立一个体育社会;就个人来说,在于使体育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造就能在现代社会中应付各种变化、身心健全、全面发展的人。而于长镇通过对“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关系的探讨,提出了“终身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者”两个概念,并探讨了终身体育与终身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和。“终身体育锻炼”是指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贯穿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终身体育锻炼者”是指意识到自己一生是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的人。并且进一步总结出终身体育的“全民性、终身性和科学性”三个特性。王渊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终身体育的社会学特性,提出终身体育的社会学特性有:1.个体性;终身体育在微观上表现为人的个体行为,身体活动是人生的基本需要。2.社会性;终身体育帮助人们适应高速度、高强度、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现代文明对人体提出的挑战,缓解现代社会对人们身心的压力,有益于人们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3.中介性;终身体育是个人生存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是满足人们特定需要的中介方式。4.发展性;终身体育可以促进人全面发展,在强健体魄的同时,使人的精神面貌、心理个性等方面不断受到改善与优化。
张华在前人的基础上,重新从终身体育的起源开始研究,通过深入剖析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两个概念以及之间的关系,对终身体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层次,并且提出了“终身学习”这个概念,他认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为:1.概念内涵不同:终身体育主要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不间断的、连续的体育教育体系,它强调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接受各种形式的体育教育。而终身体育学习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需要的体育知识、技能,包括体育学习态度等应该如何被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它强调的主要是指向于个体需要的有意义的体育学习,包括各种具有学习意义的体育行为活动。2.侧重点不同:终身体育侧重的主要是社会对体育学习者一方的支持和帮助上,强调对学习者体育资源、体育学习机会以及条件的提供上。而终身体育学习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学习者一方的学习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3.责任主体不同:终身体育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和社会,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政府行为,终身体育学习的责任主体是个人,主要是体育学习者的一种个体行为,更强调学习者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者为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是一种个人的意识问题。1.根本性质不同:终身体育首先是一种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一种组织原则,而终身体育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过程。
体育教学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数学概念;问题;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22-02
课堂属于学生,教师的一切活动应为学生服务。虽然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却有适当的方法可循。根据目前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初步尝试以“问题”为主线,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并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概念课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1、学生的学习情况
(1)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感到很吃力,甚至一部分学生看不懂教材讲的是什么,即使理解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与高中生应具备的数学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相去甚远。
(2)学习任务的繁重及对“预习”环节的不重视,每次上新课前只有10%左右的学生完成“预习”工作。如果课堂上不安排学生阅读课本,教师一味地灌输新知识,最后是“吃力不讨好”,且能力差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仍迷迷糊糊。
2、课型的选择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具有高度严谨性、概括性的特点。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概念课也是章节的起始课,它没有复杂的数学推理,如果教师对概念缺乏深入分析,会引起学生对概念学习不够重视,对概念理解停留于表面,无法掌握概念的内涵及相关数学思想方法,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概念教学显得非常必要.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针对上述学生的能力状况及概念课的特征,课堂上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等数学素质,在概念课的教学中,采取“情景设置---置疑探究---合作共长---反馈巩固”的教学方法。
1、设置问题的情景
根据新知与旧知的内在联系,分别从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整体结构上精要复习旧知,紧扣新课题知识实质,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好一个或几个连续启发性的问题,由浅及深地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明白学习新知的意义。
例如,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依次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平面上的点的位置如何用刻画?类似与平面上点的表示方法,直线也可以用代数形式表示,那么直线的位置与哪些几何要素有关?你如何画一条直线?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的正方形,要求学生用手中的三角板,画出正方形的对角线。学生借助手中的等腰直角三角板将其直角边与正方形一边重合,另一边逐渐延长,将正方形的对角线连结起来。这说明直线不仅可由两点确定,同时亦可由一点和角来确定。从而引入倾斜角的概念。通过与倾斜角概念有着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实际例子入手,使学生在对直观、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对直线形成应具备的条件形成感性认识。
2、层层设疑,透析概念
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教学中很难阐述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和提高。教师对概念内涵与外延进行剖析,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引导学生深入钻研:①此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②概念中哪些规定和限制条件?为什么?③概念的名称、表述语言有何特点?与其他相应概念比较,有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当如何强调这些区别?④由此概念中的条件和规定,能够归纳出哪些基本的性质?各个性质又分别由概念中的哪些因素或条件所决定呢?
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者合作探讨,参与整个“问题解决”过程,弄清倾斜角和斜率两个概念间的产生、关系、约定及结构。这样,学生将新的数学概念主动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有利于思维活动的深入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当然,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技巧性。设置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遵循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线索。②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合适的跳跃性。③问题的难度适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但又不能太难。
3、阅读材料,自主探究
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有着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因此,教师适时的指导突显必要,尤其对于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为了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有明确目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逐字逐句有思索地阅读,积极寻找概念中所反映的数学本质,反复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层理解,达到内化概念的目的。
这一环节也可参阅课外资料或旧知识,动脑筋思考。其间教师进行巡视,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另一方面指导差生阅读,并参与其讨论。但这一阶段应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4、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由于学习水平的差异,绝大部分的学生不能给出答案。因此,自主探究后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暴露思维过程,同时,把问题尽可能地解决。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全班交流,由学生主讲、修改、补充,对于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应及时纠正。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叙述,形成简明清晰、准确严谨的定义。在提问时,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避免出现群体的“死角”,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
5、应用知识,巩固概念
这一阶段是完成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或进行一些必要的变式训练和纠错辨析,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教师巡视,然后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予以讲解,以达到提炼、深化、巩固、应用概念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突出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基于问题探究的概念学习,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探究、交流,初步建构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以一个组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充分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诱导、解释、总结,逐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与传统的概念教学模式相比,“基于问题探究的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矛盾中始终置学生于第一位,通过问题的展开和解决形成知识的锁链,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和体验,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求自得。
2、强调数学能力的培养
(1)有助于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通过联想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虽然这仍属于被动阅读,但适合于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是完全有可能的。
(2)有助于数学品质的形成
数学又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着钻研精神。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问题的层层透析不仅培养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及钻研精神,也让学生明白:简短的一段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及知识间的联系。
(3)学会在合作中分享
人离不开社会,是社会大群体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合作。上述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互教互学,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既满足了自己又影响了别人。师生在一起合作融洽,学得更多,更愉快。由此可完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实践中,笔者认识到如果拘泥于某种的教学模式,课堂就没有生机。若要切实进行素质教育,必须构建与课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体育教学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阅读;识字;语文教学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高年级。其实,低年级存在的问题更多、更严重。为了切实在低年级就打好基础,从克服教学中的主要弊端入手,彻底改变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已是刻不容缓了。纵观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来对照,有哪些主要问题呢?
1、重识字,轻阅读。好多教师误认为:低年级把好识字关就可以了。阅读是三年级以上的事,所以总拿出好多的时间反反复复地教生字写生字,阅读似乎可有可无了。
2、孤立地进行识字教学。挂上小黑板,出示生字卡片,先拼音,再说字型,最后讲字义,给字找朋友(组词),课文几乎没有用了。这么一折腾就是一节课,生字多时一节课还教不完,最后学生还得带上拼音写上若干遍,真是枯燥之极!明摆着可以加强识字教学的课文以及课文中的插图,弃之而不用。看了这种现象,怎么不让人心焦又心疼!
3、识字阅读两张皮,互不联系,不是通过课文在语言的具体环境中去理解字义。
4、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说话训练。如:看课文插图;指名回答问题;复述故事;对话等。
当然问题远不止这些,但仅就这四个问题也可看出改革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势在必行了。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就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识字的基本途径。有利于巩固提高识字质量,为作文打下基础。并着重指出“阅读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作文教学特别指出“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的同时,更着重指出“这两种能力要从一年级起就要培养”。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大纲提出的标准与要求看,还是从目前低年级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看,结论只有一个:彻底改变目前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思路,从指导思想到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方法,重新思考和设计,走出一条新的科学的路子。
从上面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思考,结合总结我们自己的教改实践来考虑,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一定要:
(1) 以读为主线,将识字、说话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同步进行。改变常见的先识字后阅读,识字阅读两层皮的现象。我们要大力提倡“在阅读中识字”,坚持走“阅读-识字-阅读”的路子。
(2) 以课文中的插图为凭借,以课后问题为线索,以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为重点,以朗读训练为主要形式。
(3) 将识字教学的“读准字音、分析字型、理解字义”结合学习课文分开进行,不搞一锅煮。拼音教学要求做到:学生直呼音节,分析字形方法要灵活多样,不搞死套套。理解字义一定在句子中去体会揣摩,从小就注意培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意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