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改革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改革培训

教育改革培训范文1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强调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要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党员,我深刻意识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着的使命。以下是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首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态度,对职业教育形势的新判断,对职业教育地位的新定义,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时代新认识,社会新导向,市场新希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党员,我深受鼓舞,工作起来更加有干劲。

    其次,“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三个“转变”表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第一个转变主涉职业教育的结构;第二个转变主涉职业教育的效益;第三个转变主涉职业教育的模式。三个“转变”的实质是:转结构、提效益、改模式,在着大转变的环境下,意味着我们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最后,“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告诉职业院校老师:什么叫“双师型”教师。涉及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质量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新要求问题终于有权威答案了——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叫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难不在于理论教学,而在于不仅要具有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用人单位的工作能力,还要拥有把这些工作能力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能力。

教育改革培训范文2

接受本次调查的176位英语教师受教育状况良好,89.8%的教师具有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86.4%的教师毕业于师范类院校,93.7%的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另外,多数教师拥有繁重的工作量,47.2%的教师每周有10到15节课,31.8%的教师一周有超过15节课。在所有的参加调查的英语教师中,27.3%的教师任教班级有50到60名学生,602%的教师任教班级的学生人数超过60人。此外,每天英语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批改学生上百份的作业,如此繁重的工作使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自我提高。

(一)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了解情况

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了解程度的深浅将深刻影响新课改的实施。在这一部分主要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调查分析:1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了解程度;2对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认识;3对各具体英语课程目标的关注情况。在176位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中,仅有5.1%的教师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有深入的了解,71%的教师了解其部分内容,21.6%对它有一点了解。这表明对河南省高中英语教师进行更多的有关新课标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教师的教学目标看,大部分(66.5%)的教师仍然认为教学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升学考试,他们的教学是以考试为指挥棒,考试怎么考,他们就怎么教,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1.8%的教师认为教学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与外国人自由地进行交流,19.3%的教师把帮助学生了解国外文化放在第一位。从具体课程目标来看,语言知识(68.2%)最受教师们的青睐,其次是:语言技能(40.3%),自主学习能力(39.8%),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69%),情感、态度、价值观(347%),跨文化交际能力(273%),学习策略(216%),个性(148%)。这说明虽然大部分教师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和了解,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严重影响。面临高考和升学压力,教师的关注焦点依旧停留在“双基”上。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期望他们的孩子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教师和学校也往往把教育教学的成败建立在考上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的数量上。因此,当务之急应加快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避免单一的语言知识的传授,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在职培训需求分析

优秀教师是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之一,教师在职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176位英语教师中,42%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教师进修或培训活动,只有16.5%和18.8%的教师分别参加过国家级和省级的教师培训。此外,一半以上(62.5%)的教师认为他们所参加过的教师进修培训完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自身知识结构方面,分别有20.5%、19.9%、15.9%、15.3%、14.2%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材教法、教育科研、英语语言教学理论、英语专业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等方面最欠缺。同时,在自身能力方面,30.7%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科研能力。此外,分别有17.6%、16.5%、15.3%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结合教学实际、灵活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利用现代化设施进行教学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这表明河南省高中英语教师迫切需要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教科研水平。同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具有专业发展意识。根据调查,所有教师都认为进修培训是必要的。关于教师参加培训的方式,48.9%的教师愿意参加短期脱产培训,26.1%的教师青睐学历培训,15.9%的教师喜欢进行有指导性的研讨活动。而在回应“您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的选项时,除了升学压力(55.1%)、班额过大(43.2%)、缺乏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41.5%)等因素外,有364%的教师认为缺乏指导和培训,307%的教师认为自身对新课改实施准备不足。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尽一切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师培训环境,为教师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二、调研建议

本次调研反映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河南省教师在职培训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培训模式单一、培训机会匮乏、培训内容空洞、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培训质量低下等。为提高教学质量,迎接新型的、有时代特色的教育观提出的挑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加强师范教育发展

师范类院校担负着培养有能力有素质的教师队伍的重大责任。一方面,师范类院校要加强相关课程的开发,尤其是对那些与训练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素质和培养新课标理念相关的课程的开发,如新课程理论、二语习得、课程设计、语言教学技能、课堂管理策略、教育评价技能、英语教学研究等。另一方面,师范类院校应增加在校学生的实习时间。一般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师范必要增加在校师范生在中学的实习时间,使他们有机会把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实际,以激发他们树立更明确的目标,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二)组织新任职教师进行职前培训

大多数新任职教师大学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充当一线骨干教师。虽然绝大多数都已持有教师资格证书,但这些英语专业毕业生职前在校教育显然不尽完整、系统。他们平日的学习主要只集中于课堂学习,很少涉及教学职业相关的其他活动,而真正的实习实践活动时间短,接触到的情境与正式的学校教育情境存在差异。因此,在新任职教师上岗前,学校领导应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和新课改专家对他们进行指导,以激发他们的职业热情,帮助新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基本技巧、进行教学实践,形成终身教育理念。此外,任职前新教师还应充分熟悉新课改的实施背景以及新课标中的全新理念。

(三)重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最好途径就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活动。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是一对孪生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不能分离。校本教研的过程就是校本培训的过程,校本培训需要采用校本教研的形式[。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能使所有教师都有可能参加到活动中。相对于脱产教师进修培训而言,校本培训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目标明确性、形式灵活多样性、组织管理独立性。校本培训可以以各种形式组织开展,如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同侪观课、研究项目等)、教师间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而进行的经验交流等。校本教研所研究的问题不再是来源于研究者或教授的课题,而是来自教师每天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关注教学实践以及新课程实施中的困难。教师相互间应定期听课、评课,对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应把来自不同学科、班级、学校的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组成研究小组,让他们能在同一个研究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活动可以相互融合为一个基本的框架,即“教学———问题———研究———培训———再实践”。

(四)创建“以人为本”的合作型校园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新课程理论为核心,构建以人为本的合作型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以增强校园的文化价值。首先,为广大教师创建理想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工作氛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培养团队精神。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为教师间共同工作如开展多样的集体活动、同侪观课、协作教学、建立教研组、开展专题研讨会等提供平台。另外,教师间的合作不应该仅限于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甚至是同一专业。再次,建立激励机制,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学校主管部门应将对教师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最后,无论从资金上还是从培养教师能力上,各层次教育主管部门都应开拓渠道,加大投入,加强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教师教学、学习和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行政支持。

三、建立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

教育改革培训范文3

关键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9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工业界对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等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创新型素质教育转化。工程训练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体系,其内涵也从传统的“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朝着“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向发展。为此,必须完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将工程训练内容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改革工程训练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完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1.教学体系。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将机械工程训练分成工程认知实习、工程基础训练、工程强化训练、工程综合训练4个不同阶段来进行,让工程训练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形成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采取“基础训练+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教学内容。在原有实训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激光加工、数控冲等新的教学内容,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特种加工》、《数控技术加工》、《钣金加工》、《综合实训》等通识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在项目驱动中,由学生自命题进行创意设计训练,自行设计,自己编程、建模、加工,最后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改变原有“零件生产”的教学模式,革新为“工程产品”教学模式,在工程综合训练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程氛围,同时通过训练过程中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群体合作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基于金工实习原有的“师傅带徒弟”式教学方法,拓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综合训练、创新设计、自命题创意等多方位的教学方法。

4.教学效果。中心不断地通过对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完善,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改变了之前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学生在各项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基础训练+项目驱动”训练模式和“集中+开放”教学方式

传统的金工实习主要以各种独立的训练项目,如车工、铣工、钳工等为教学内容,缺乏各训练项目间的相互衔接,虽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艺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缺乏对工程项目生产流程、工艺技术等内容的整体认识,大大限制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心采取“基础训练+项目驱动”的新工程训练模式,以工程项目完整的操作流程为教学内容进行训练,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实习时间有限,为了保证该训练模式的顺利进行,中心采用“集中+开放”的教学方式。“集中”训练(14天),主要完成车、铣、刨、磨、钳、焊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特种加工等所有实训内容的集中学习和操作;“开放”训练(15天),每批次学生按照5~6人/组自由组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一种基于工程目标的综合创新作品的设计方案,通过指导教师组的审核即可开始创新作品的加工、装配、调试、检测等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需求自由预约开放时间。为了防止开放过程中学生实习时间“偷工减料”的现象,要求对每位学生的开放时间不少于40学时。“基础训练+项目驱动”工程训练模式实现了四个转变:从传统金工重技能向现代工程训练重工程能力的转变、从按部就班向自主创新设计的转变、从单工种独立训练向多工种交叉综合创新训练的转变、从个体能力培养向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模式的转变。

三、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密切相关,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中心开设了《特种加工》、《数控技术加工》、《钣金加工》、《机械综合创新设计》等通识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由“仅仅有所知”变为“尚能有所为”,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固化。

通过组织学生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导师制、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制造大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开拓创新,并为他们提供科技创新所需的场地、器材、辅导师资等科技创新环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心成立了工程训练创新基地和桂翎车队两个科技创新组织,搭建了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广西竞赛和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两个平台,专门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科技制作、毕业设计及个人业余学习提供全方位服务。科技创新组织形成“以竞赛为主线,以学科为依托,导师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生按“自愿报名―基础理论与实践培训―赛前强化培训―竞赛―科研训练”的流程进行创新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广西区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工程训练创新实践平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机械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各项目的训练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在骨干教师和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下,已经建立起一支业务精良、技术精湛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教师多次参与技能培训。中心于2015年引进了两名研究生,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的理论指导,使得中心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更趋合理,从源头上保障师资队伍的高水平,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五、小结

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正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寻。通过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体会:(1)改变原有“零件生产”的教学模式,革新为“工程产品”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自己编程、建模、加工、装配、调试,最后完成作品,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2)工程训练基地在提供正常教学服务的同时,还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科技制作、毕业设计及个人业余学习提供全方位服务,即实施全方位、开放式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资源。(3)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所需的场地、器材、辅导师资,组织学生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制作机械创新产品,积极参加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支业务精良、技术精湛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傅水根.高校工程实践教学与管理赴法考察报告[J].金工研究,2003,(1):2-6.

[2]桂慧等.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2,(4):176-177.

[3]周雄新,欧笛声.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12,(1):164-165.

[4]丁政等.多模块开放型工程训练体系探讨[J].高教论坛,2008,6(3):105-106.

Sdudy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d on Cultivate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LIAO Wei-qi,WEI De-qiang,HUANG Chang-e,LIU Jian-wei,WANG Xi-she,LV Ru-ji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教育改革培训范文4

一、目前成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人教育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与专业性,教育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关于成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成人教育缺乏实用性。现如今的成人教育,大多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绝大多数教师都更加注重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灌输式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年人,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方式不同于未成年人,一味地填鸭式教学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教学效果。成教学生大都操作经验丰富,单单课本上的知识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成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去独立思考问题,然后与同学和教师展开交流,而不是机械和呆板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既不能发挥成人教育的优势,甚至还降低了平均成教水平。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成人教育的目的,无法保质保量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其次,成人教育缺乏针对性。成人教育目前的另外一大缺陷就是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成教学生接受教育有其各自的目的。教师应该充分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教授有针对性的内容。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让学生有所求而来,有所得而归。同时,教师应该在课余时间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针。成教学生的自律性较强,教师所做的应是为其指出明确的学习方向,给予其自主学习空间。传统的成人教育缺乏对学生特点的关注,常常直接生搬硬套普通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模式,尽管学生最终拿到了相应的学历证书,但其实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再次,成人教育缺乏专业性。成人教育学生大都希望能够学习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如果只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而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便失去了教育本身应有的意义。很多成教教师是由普通高校教师兼职的,这就很难避免将普教的教学特点带到成人教育课堂中来,忽视了成人教育本身的特点。合格而称职的成教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当前的成教教师大都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并且兼职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对成人教育进行深入探索,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无法促进成人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成人教育培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需要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成教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由主要传授理论知识转变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能将成人教育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成教教师应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

其次,需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成教教师应该摒弃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授课和教学。成教学生具有特殊的特点,成教教师应该尽力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案。成教教师应该更多地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传授知识。成教学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而是各自具有独特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教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优势,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不是依赖教师、教材或者课堂。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引导、点拨作用,在关键处用力,鼓励学生自主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次,需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如今的时代已发生了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对教育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的发展要跟上时代的变化,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教学手段也亟须改革和创新,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成教教师应该学会利用多媒体实验、计算机辅助等教学方式丰富自己的课堂。甚至还需要对传统的课堂讲解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不仅改革教学手段,还要改革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策划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学会创设教学情境,调节课堂氛围,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教学,更好地吸收知识。

此外,需要加强课堂上的互动。成教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积极展开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以个人辩论,也可以小组辩论。这对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有很好的帮助。

最后,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十分重要。在成人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其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成人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师资素质。目前,很多成教教师都是兼职的,把成人教育工作当成临时任务而不是当成事业来完成,这种思想就是不正确的。为了改变这一思想,就必须从提高成教教师的综合素质入手。成教学校应针对社会对多层次、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制定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成教教师除了要对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与基本教学原则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对成人教育培训教学的相关规律与原则也要进行研究,发现两者的异同之处,取长补短。教师应不断学习与积累,巩固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对成人教育培训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改进与创新,有效提高培训质量。另外,成人教育学校还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如此才能够有效推动成人教育培训教学的发展。

教育改革培训范文5

近年来,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颁布实施了系列有关加强和改进教师培训的文件政策,其中都关涉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这些文件政策的指导下,各地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富有成效且各具特色的教师培训新模式。认识和掌握这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指导意义。从理论上看,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结构体系;就实践而言,则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科学性、对性和有效性。概括起来,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形式及类型上。

一、基于网络信息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基于网络信息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是指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师培训中,并通过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信息网络平台引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整体性变革。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中具有极大的运用价值与前景。把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师培训中,一方面促进了教师培训模式的综合性改革,另一方面也有效解决了培训经费和优质培训资源紧缺的矛盾,并有助于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也正是基于对网络教师培训模式重要性的认识,《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深入推进培训互联网+和有效利用互联网与移动学习等手段”的新要求。从总体上看,开展基于网络信息的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极大地扩大教师的培训面,经济有效地培训教师;二是可以使更多的教师享受优质培训资源和先进培训方式,提高了培训的层次和质量;三是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面授培训受时空限制所带来的局限性;四是可以有效缩小过去不同地区教师培训中客观存在的“水平差”,特别适合于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当然,有效地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模式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网络信息培训平台的建设,优质和适恰培训资源的筛选与聚合,以及培训过程与效果的及时监控反馈。

二、基于分类指导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针对过去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高和教师认可度较低等问题,分类指导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应运而生。所谓分类指导的教师培训模式,强调的是培训要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并充分考虑教师对培训的个性化需求,通过采用差异化的培训内容与方式方法等,来彰显分类指导特征的一种新型师培模式。我们认为,分类指导既是当前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与趋势,又是提高培训实际效果的一个重要措施与必然要求。构建基于分类指导的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有以下实施要点:1. 研究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及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是实施分类指导教师培训的基础;2. 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法途径,是实施分类指导教师培训的关键;3. 以培训的针对性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是实施分类指导教师培训的目的与归宿。现在,学术界和广大中小学校高度重视分类指导的教师培训模式,并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如有对分类指导的教师培训模式开展了专门的研究,提出“教师的培训要因教师个体需要的不同而异,教师的培训要因教师教龄和职称的不同而异,教师的培训要因教师所教学科和课程的不同而异,教师的培训要因教师所在学校的不同而异和教师的培训要因当前教育中心工作的不同而异”等有价值的观点,并对这种教师培训模式进行有益的建构。

三、基于研修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基于研修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主张把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式,并把研究贯穿于教师培训的各个方面与全过程。研修式教师培训模式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教学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培养科研型教师的时代要求。针对过去我国中小学教师主要局限于“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职业角色,传授型成为教师群体的一个显著职业行为特征及其所带来的弊端,基于研修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教师培训中的研究成分与色彩,试图通过研究与培训的有机结合,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着力打造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并以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科研兴校”和“教师即研究者”等教育发展新路径及教育新理念的牵引下,当前基于研修的教师培训模式在我国得以蓬勃开展。当然,在这里所指的基于研修的教师培训模式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中还有一些具体的范式与类型,如课题研究培训模式、课例研修培训模式、问题研修培训模式、教培研一体化培训模式和科研型教师培训模式等。

四、基于共同体构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针对传统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培训主体单一,培训内容和方法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施基于共同体构建的教师培训模式。这种教师培训模式的要义主要通过加强高等学校、地方教育科研院所和中小学之间的联系,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里的培训共同体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构建高等学校与中小学相结合的培训共同体;二是构建地方教育科研院所与中小学相结合的培训共同体;三是构建高等学校、地方教育科研院所和中小学相结合的培训共同体;四是构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培训共同体。通过这种培训共同体的构建,主要是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一是通过培训共同体的构建,使高等学校和地方教育科研院所真正了解中小学的实际及其对培训的需求,从而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通过培训共同体的构建,聚合优质培训资源和形成多元培训主体,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三是通过培训共同体的构建,在高等学校、地方教育科研院所和中小学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并达到共同提高和共赢的目的。

五、基于校本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近年来,校本教师培训模式也引起了学术界和中小学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并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师培训模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的重要理念和出发点就是培训工作要“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由于校本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是针对本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出现的个性化问题,以及本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培训的内容都是本校教师身边的问题,他们对这些问题都有直观的感受与体会,并有很强的解决意愿。通过开展校本教师培训模式,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并使他们产生较强的获得感。正是因为校本教师培训模式具有上述优势与特点,使它成为受到教普遍欢迎的一种新型培训模式。但在校本教师培训模式中,也存在着加强理论指导和提升培训层次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校本教师培训则很容易陷于一种低层次的循环往复培训中,难以充分发挥培训的指导和提升功能。这一点也需要我们注意并在实践中切实加以解决。

六、基于反思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基于反思的教师培训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作为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手段,并把基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反思贯穿于培训工作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基于反思的教师培训模式,是建立在教育教学反思且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的。当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尽管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国内外学术界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他们往往把教师的教学反思划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开展的教学反思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功能。纵观当前国内外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与构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突出了反思在培训中的地位,并把基于反思的教师培训模式作为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形式。

七、基于现场观摩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教师培训主要是一种通识性的培训,偏重于转变教师一般性的教育理念和提升其教育理论知识与学科专业素养的话,那么,基于现场观摩的教师培训模式,则主要指向于他们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及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培训模式更多体现了实践的价值取向。现场观摩的教师培训模式立足于教学现场,通过培训教师对优秀教师实际教学过程的观察学习,使他们在培训过程中有一个可资学习与借鉴的对象。同时,基于现场观摩的教师培训模式,还具有直观性、互动性、经验性、真实性和比较性等特点,便于培训教师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技巧及经验并感悟优秀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另外,这种培训模式还有利于发现自身教学上存在的差距,并明确改进的方向与目标。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中,我们发现选择现场观摩培训模式的教师比例较高,该种方式事实上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培训模式之一。当然,基于现场观摩的教师培训模式,也有一些制约因素,如培训经费短缺、教师时间紧张,以及如何做好观摩中的指导和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升等。

八、基于基地建设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教育改革培训范文6

关键词: 技能培训实战化 教学模式 任职教育

在全军深化实战化训练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技能培训实战化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设想,并在士官学员中进行了实践。该教学模式注重加强对士官学员实战化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学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拥有实战必备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战场需要,适应信息化作战需要,能打胜仗的士官人才队伍的目的。

一、当前我院任职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员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实战化教学的要求。

我院是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的军事院校,大多数教员具有较高的学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但是由于受到学历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员往往更注重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而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不重视,因此教员掌握的专业技能科目较少且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实战化教学的要求。

(二)技能培训所需装(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实战化训练的要求。

当前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快,部队装备更新换代也快,我院作为一所初级任职教育院校,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在技能培训过程中所实际配置的装(设)备不仅数量少,而且陈旧且滞后于部队实际装备。这些陈旧的装(设)备,不能满足实战化训练的要求。

(三)技能培训科目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要求。

从我院的士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多数课程的技能培训科目设置不够合理,存在与实战要求相脱节的现象,培训内容比较单一,学员能够学到的技能项目少,且实用性不强,不能满足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要求。

二、技能培训实战化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一)紧贴实战聚焦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紧贴武器装备发展,聚焦一线实战需求,优化培训模式;瞄准部队岗位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部队岗位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按照部队岗位职责要求组织考核评价。

(二)对接岗位瞄准流程,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1.岗位对接教学法。根据部队的实际工作,创设出仿真度高的作战训练工作情境,让学员担任不同角色、负责不同岗位、完成工作使命、实现训练与任职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操作流程牵引教学法。任何一项任职岗位实践科目都有固定规范的操作流程,以操作流程为牵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分散的工作正规化,使学员熟练把握任职工作流程。

3.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员根据实践内容的要求,给学员开出具体的实践任务和预期目标,在实践任务的驱动下,使学员有目的地根据任务目标完成实验实训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员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其独力工作能力。

(三)跟踪全程细化标准,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打破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将专业技能的考核贯穿教学全过程。将专业技能能力细分为专业技能资格、专业技能素养、专业技能发展潜力,并且制定相对应的考核指标,这些指标的考核通过每一次课堂表现、每一次的实训操作、每一个项目的最终呈现共同构成,从而引导学生在这几个方面同时用力,而不是顾此失彼。

(四)科学规划拓宽渠道,加强教员队伍建设。

1.科学规划双师型教员队伍的规模与结构。一是规模要适度。要从院校自身教学训练实际出发,在引进人才方面做到适度,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结合各专业的编制情况,确定引进数量和各专业引进教员的比例,防止出现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断层。二是结构要合理。要综合平衡教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提高教员队伍的教学、科研活力和创造力。要充分发挥老教员教学经验丰富、中年教员技术水平高、青年教员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建设一支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员队伍;要优化教员队伍的学历结构,通过送学、在职培训等方式提高学历层次,改善教员队伍的学历结构;要建立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选拔机制,加强教员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

2.努力实施双师型教员的多渠道、多途径培养。一是安排专业教员到部队进行代职锻炼或学习调研。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批组织教员到部队进行代职或学习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交流。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技高一筹的专业教员队伍。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并要求专业教员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通过指导实践教学,并尽量结合部队需求实际,切实提高教员的专业实践技能。

(五)完善设施依托联训,建设技能培训基地。

1.及时更新完善院内实践设施,建设院内一体化技能培训基地。院内的技能培训场所和设备都是为培养学员的任职能力打基础和提前营造工作环境的,因此要紧贴部队岗位实际,花大力气对它们进行更新和建设。一要合理规划和改造装备训练场地,拓宽装备收集渠道;二要修复改造已有装备,挖掘现有实装潜能。通过及时更新完善院内实践设施,建设院内一体化技能培训基地。

2.建立联教联训机制,建设院外技能培训基地。通过建立联教联训机制,依托部队或训练基地等,建立教育基地、代职基地或共建平台等,建设院外技能培训基地,实现部队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共享互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