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1

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

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当年恰逢哈雷慧星临近地球,改革计划又是为了使美国当今

的儿童——下世纪的主人,能适应2061年慧星再次临近地球的那个时期科学技术和社会生

活的急剧变化,所以取名为“2061计划”(Project2061)。

一、“2061计划”的指导思想

“2061计划”认为,美国青少年的科技知识非常薄弱,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搞一次科技

扫盲;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上制定一个示范性、指导性的基本标准,编写新的教学大纲,

希望全国的中小学、幼儿园据此来普及科技教育,从而使下几代人具备科学技术的基础素质。

普及科技教育不是盲目增加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小学的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最根本的科学基础

知识上,并且更有效地把它教好。

二、“2061计划”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1985~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在首都华盛顿建立了领导实施“2061计划”

的总部,并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

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

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于1989年推出了阶段性成果《普及科学——美国2061

计划》的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下一代必将面临巨大的变革;科学、数学和技术位

居变革的核心,它们导致变革,塑造变革,并且对变革做出反应,它们对今日的儿童适应明

日的世界十分重要。该报告提出了未来儿童和青少年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应掌握的科学、数学

和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的框架,包括主要学科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学科间的

有机联系,以及掌握这些内容、概念和联系的基本态度、方法和手段。

第二步,1989~1993年,“2061计划”总部在旧金山、圣地亚哥、费城、圣·安东尼奥、

麦迪逊郊区麦克伐兰、阿瑟农村等六个有不同代表性的地区建立了分部,根据第一步提出的

理论和指导思想,研究实施所需要的条件、手段及战略,并设计不同模式的课程。同时,散

发第一步的研究报告,展开广泛讨论,制定相应的教育改革和革新工程。1993年问世的《普

及科学的阶段指标》报告,标志着“2061计划”第二阶段圆满结束。该报告阐述了数学、

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的性质、特点,确定了不同年级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水平及发展程度。

第三步,1993年以后,在完成前两阶段任务的基础上,“2061计划”拟用10年或更长

的时间,在一些州和学区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教育改革实验。目前的实验以“2061

计划”的6个分部为骨干向四周辐射。一般每个分部新建或接管5至6所实验学校,依据《普

及科学的阶段指标》制定实验学校的科学教育大纲,组织编写相应教材,进行教师培训,开

展大学、中学、科学家、企业家甚至包括家长和社区之间的多向交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

1996年,“2061计划”设计了进一步的改革蓝图,编制丰富多彩的参考材料,并使之变

成电子信息,广为传播;制定关于课程改革和工程推行情况的评价标准;促使各级教育的一

体化,特别提倡大学要继续支持基础教育;加强教师培训和对科技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筹

集和落实改革所需资金。

三、“2061计划”的特色

1.综合性。“2061计划”实施的对象是综合的,它力图在实验区内,面向从幼儿园到高

中各个阶段的所有学生和学科,进行科技普及;实施的范畴是综合的,它在制定新教学大纲

的同时,配套改革教材内容、教学技术、考试方式和学校的组织机构;参与者也是综合的,

要使这些改革措施彼此兼容,就得顾及家长、政策制定者、教师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2.长效性。“2061计划”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安排后付诸实施的,它的效果要通过几

十年而不是几年来检验。

3.基础性。“2061计划”强调基础学科,主张在中小学开设数学、科学、技术方面的核

心课程;同时,各学科内部以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主。

4.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学校中,学校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思

考问题而不是告诉其现成答案。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和想像能力并解

决实际问题。

5.发挥教师主导作用。“2061计划”非常注重发挥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际教学中的主导

作用,认为只有教师才能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直接传授知识、启迪智慧,也只有教师才能

根据改革的精神和课堂教学经验创造性地更新课程、改善教学。

6.协作性。“2061计划”认为,没有一个团体或部门是唯一具有智慧和权威的机构,改

革离不开合作与交流。中小学教师、行政官员、社区领导者、大学教授和政策制定者应取长

补短,共同参与教改。

四、从“2061计划”看美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1.谋求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力求处理好核心课程和一般课程的关系,以核心课程为主;

处理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改变过去忽视知识传授、片面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

做法,增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传授时间。在加大科技知识教学力度的同时,重视文化、历

史、地理等社科知识的传授。为此,近年来,“2061计划”提倡使用“大科学”的概念。

2.继续保持课程的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发展特长,允许提前升级、捷足先登。

选修课比例较大,特别在高中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注重因

材施教,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

3.教学安排开放化。教学人员有本校教师,也常请教授、专家、科学家等来校讲课。教

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时也走出校园,到政府机构、企业、大学或田间,接触社会和自然。

近几年,美国中小学普遍加强了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加大国际知识传授的力度。

4.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美国中小学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已非常普遍,例如计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2

另一部分主讲教师,把本科运动技能教学内容“三大球”重新给一线骨干教师上一遍,甚至把本科阶段的科研方法、体能测试统计、训练方法与论文的写作重新给一线体育老师讲一遍,讲课的内容陈旧,没有一线体育教师想学的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如何选择教学内容的方法,一线教师们也感到诧异,不知道是培训教学技能,还是培训运动技能?关键是那些讲座内容大都是大学的专业课程,如:怎样进行体育科研,国内外体育课程改革趋势,或者是课改的理念,大都是照本宣科,案例陈旧。

部分地区培训效果欠佳的另一个原因是,由教授定内容,请一些有一定职务的“圈里人”讲课,不管他是否对中小学课程标准有研究,这样,既浪费了财政拨款,又浪费了教师的时间。这是造成培训内容不符合一线体育教师需要、没有学到急需和想学内容的主要原因。难怪一些教师调侃“从未有过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的人在告诉中小学教师怎样做好教师”的现象,让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解决的办法是各级培训参照“国培课程标准”的程序选择培训内容、专家,规范培训工作,保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偏离方向。具体做法:

第一,一线体育教师喜欢实际案例、解题式的讲解,起点要低,要贴近中小学,深入浅出的教学计划才能引起体育教师的共鸣;案例实在、鲜活,有说服力,讲的内容能引起体育教师的思考,通过提供给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实例分析,让体育教师参与进来,一起动手,交给一线体育教师解决问题的钥匙,给一线体育教师提供生动、完整的设计案例供参考、借鉴,让参加培训的老师明白,其实把2011版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落实在教学中并不难。

第二,一个好的专家要把难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可以操作的、一线体育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才能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欢迎,而不受欢迎的专家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云里雾里讲理论,讲趋势,讲一大堆大学的课程,居高临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没有在中小学工作的经历,他们只能讲这些东西。

第三,一线体育教师工作具有实践性,如果培训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培训者坐而论道,甚至攻击课程标准,培训内容严重脱离参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使参加培训的教师不知如何操作,不知道该相信谁。要尊重一线体育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作为成人,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参培过程中关注为什么学、怎样学和学习效果如何,喜欢把新知识与旧经验做比较,并依据经验加以判断。受欢迎的培训者往往遵循成人的学习规律,尊重一线体育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将教师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采用案例设计、剖析等多种方式,鼓励他们共同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培训实效性。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3

关键词 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科学素养

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国民教育的主体,决定未来一代社会成员的素质。目前,世界正在快 速走进高科技时代。因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便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普及工作的中心。如“2061”计划是美国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致力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跨世纪计划,在此计划的出版物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在二十一世纪,无论社会还是个人要想成功地发展,全民及个人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我国当前正在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学科学课程标准有关课程的基本理念中,首要的一条即是在课程目标上“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当前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科学教育已开展了二十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1.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学校精英教育体制下,中小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培养优秀学生的,在教育内容上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只学必考的内容,其他内容可以少学或不学。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中小学科学教育在内容上完全脱离日常生活,“封闭的实验室研究与抽象的问题为主,导致学生对科学理论的来源和科学理论对实际生活作用的认识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位访美学者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美两国学校里的重要问题。然而,焦点不同,中国的学校更强调学习理论,而美国的学校则更强调学习实践。”

2.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带有权威性和机械性

我国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为主,学生从上学之日起就围绕着教师、教材、考试转,听课、记笔记、背诵、做练习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策略。这种学习策略完全违背了科学的含义和价值。“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会使科学知识变得枯燥无味,错过了学习科学的本质即科学精神的机会。

3.教育者科学观念淡薄

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差也是造成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又一重要的原因。 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而言,课程结构常常是滞后的,这一特点对教育者的科学素养、科普观念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的状况却与之相差甚远。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仍然只习惯于向学生灌输老面孔 的经典知识,没有能力和意识展示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只看重能获取高分的知识条文,轻视蕴涵于知识条文 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这种状态是有碍于科学在中小学生中广泛普及的,因而在本质上也是与当代社会对 人才的要求相悖。

二、对应措施

1.开设综合性的科学教育课程

随着当代科学的发展,科学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学科,还是一个由单独学科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交叉学科,它是作为科学系统的子系统而存在着的,这就呈现出科学教育具有综合性或整合性趋势。综合性的科学教育课程的优势在于:第一,各学科之间本来就具有相似性和关联性,综合性的科学教育课程能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和优点更有效地解决社会复杂的实际问题;第二,多学科研究协同发展能产生新知识突变,出现新的科学局面;第三,使知识科学具有丰富的生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要使教学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与发展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提问题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思维品质,然后再介绍常规知识、概念等。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原则,提问题应注意:要求学生作出一个可检验的预测;利用不很昂贵的设施或器材;有一定的复杂性,可以使学生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适合于小组活动。

3.增强教育者的科学教育观念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4

众所周知,国家制定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在音乐教学中应当“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感、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圆号作为音乐情感形式表现之一的乐器也出现在中小学课程中,如:新课改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中第一册第八课就是《法国号》,通过课堂教学的介绍,广大小学生初步接触了西方乐器——法国园号,了解了一些圆号最基本的常识。同时也激发了部分学生学习圆号的兴趣。随着西安音乐文化大环境的不断兴起。西安不少中小学学校都成立了乐队,开设了圆号课程,笔者作为专业演奏人员,也有幸被聘任为圆号课程的教师。为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和推广圆号这门艺术,同一些专业教师一起,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不断地改革创新,探索一条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圆号艺术的途径。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和推广圆号这门艺术。

一、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激发中小学生对圆号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学首要目标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其次才是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愿意接受它。学习它。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定会目不窥园。

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圆号的环境。犹如种子的萌发需要土壤、水和阳光一样,这种环境是愉快和谐、富有启发性,能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的环境。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而这种学习的大环境不会自己产生,是需要教师营造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圆号作为一种传统的西方乐器,要想通过它表现的音乐精神和内涵,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圆号的兴趣比较难,要在中小学学生中普及和推广圆号更难。因此,在中小学学生中普及和推广圆号这门艺术课程中,我们首先考虑为学生营造音乐文化的大环境,让学生对它的文化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它的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圆号,激发热情,从而学习圆号。为了创造音乐文化的氛围,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圆号的兴趣,我们通常采取了以下措施,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常组织一些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表演演出,创造音乐文化氛围,让学生沐浴在音乐的海洋之中,感受圆号这门艺术的美妙,了解圆号在现代音乐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不定期邀请一些有关人员做音乐文化知识的专题报告,让学生逐步对西洋乐器的文化历史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校园经常播放一些国内外著名乐团的演奏片段。以及国内外圆号比赛、考级的片段。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前圆号艺术的发展趋势,明确学习圆号的方向,加深对圆号这个美妙艺术的理解和热爱。经常组织校际之间的大型的学生文化交流活动,以此创造音乐文化氛围,促进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举办校内艺术节,创造梦想成真的空间,为学习圆号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多种形式的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营造了音乐文化氛围,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圆号的劲头,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普及和推广圆号艺术的信心。加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成立乐队,扩大圆号艺术的影响

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西安大部分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内外音乐活动,很多学校都陆续组建了乐队。我们看到乐队的成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营造了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展示了学生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扩大了学校本身对外的影响,对提升办学档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我们看到的北京人大附中的学生交响乐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目前我国最高水平的学生交响乐团之一,多次赴欧美等国家进行交流演出活动,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它的演奏声势浩大,气势恢宏。令人震撼。不仅营造了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向国内外展示了当代中学生的风采,而且展示了学校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但在中小学中组建乐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会遇到种种困难,诸如人力和财力的问题,所以我们建议学校在组建乐队时,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1、挑选符合条件的学生:一方面,挑选喜欢学乐器的学生。在挑选学生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学习乐器目标明确。有的学生只是觉得学乐器好玩,有的学生不喜欢但家长强迫学。因此在挑选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给孩子的个性特长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铜管乐中,圆号比较难学,它是唇振动气鸣乐器,也就是要挑选嘴唇比较薄的自身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这样学圆号容易出成绩。由于都是中小学生,在年龄上比较小。在挑选上没有必要过于太严格,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因为孩子小,可塑性强,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再筛选也可以。

2、制定教学的长远规划、方案、方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好基础。首先长远规划,一般为3年,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初中从初一开始比较合适。其次是制定教学方案:一是选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制定严谨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每一环节都打扎实。以达教学目标。二是按学生个性特点制定教学方案。根据圆号课程的特点,一般来说最好小课堂,有时一对一。有时一对二、对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十分重要,最好一个学生一个教案,这样针对性强,提高快。

3、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场合教学方式,让学生开阔眼界,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一是课堂教学一对一。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从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个性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二是课外辅导一对一。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可以查漏补缺,弥补课堂上的不足。三是校乐队演奏辅导。在大型演出集中排练时。辅导的侧重点主要放在队员之间的协调方面,从而使乐队的整体演奏和谐统一。四是社会团体演奏辅导。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团体的义演活动,并给予专业指导。五是各种比赛活动辅导。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比赛活动,如电台、团体等举办的乐器比赛活动,并给予专业的指导。六是考级以及文艺生考试辅导。在考前,进行一些辅导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学生参加考试的等级要求不同,教师也相应地帮助他制定一套完整的备考内容,这样可使学生有各而战,取得好的成绩。

在笔者的教学中,凡是参加校乐队的学生通过扎实的教学培训,一、二年后都参加了国家圆号级别考试,并获得了一定等级。同时,一些学生在参加一些重点学校招考的文艺生考试中也取得了好成绩。这充分说明音乐艺术不仅开发了学生个体潜能,激发学习的热情,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了激情。正像一些音乐大师所说的,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眼界,锻炼了学生,而且使学生对圆号这个美妙的艺术有了更多的理解和热爱,更增添了学生学习圆号的劲头和信心。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新课标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观点:在普通中小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绝不是要培养音乐家,而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因此在学生学习乐器演奏时,除了培养乐感、陶冶情操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的天地里自由翱翔,自主发展。使孩子的淳朴、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流露,由此潜移默化地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

我们的做法是:1、从细微处着手,培养学生养成勤观察、多感悟、勤动手的学习习惯:一是在各种场合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范奏,严格跟着教师模仿,学习演奏技巧。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乐器知识,听教师传授器乐演奏方法,听教师的演奏。感悟音乐,学习音乐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在乐器学习实践中,要求学生养成动手演奏的学习习惯,多演多练,使自己完全融会于器乐演奏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中去。

2、业精于勤,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由于在学习圆号中,学生普遍年龄比较小,再加上来自各个方面因素的干扰,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成了最大的问题。因此,在性格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精神,不断地磨炼自己,在享受音乐快乐的同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学习习惯。每周需坚持上课一节。每日需坚持练习一小时,让学生自己在反复学习、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持之以恒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养成了。

3、狠抓基本功,培养音乐创造能力的习惯。在圆号教授的准备阶段中,老师一般要求学生第一步就是读谱,唱谱,当熟悉的差不多了再尝试演奏。到演奏阶段时,学生就可以把平时所学技巧加入,反复多练,就逐步掌握了乐曲的演奏。这种演奏的技巧加入也就是我们在日常训练中培养的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我们强调的这种技能,它包含两方面的创造能力。一是对乐谱的个人理解能力,二是个人演奏技巧的表现能力,这二者缺一不可。在整个圆号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索,巧学苦练。只有加强对学生的音乐艺术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才能开发智力,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循循善诱,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习信心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5

立法:高水平实施义务教育的保障

教育立国是以色列建国以来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重视基础教育。以色列开国总理古里安说,“犹太历史经验就一条: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为此,以色列政府从自身的国情出发,制定了“教育是以色列的主要产业,人才是以色列的主要资源”的国家长期发展战略。

为保障义务教育顺利实施,以色列在建国后的翌年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不参加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的监护人进行处罚。至2001年,以色列政府又组织修订《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的年限修订为3至18岁。

除《义务教育法》外,以色列于1953年通过了《国家教育法》,该法对基础教育阶段教材的选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中规定,教育部可以根据凡得到75%的家长认可的教材中的25%由家长做出自由选择。该法还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管理。以色列还先后颁布了其他一些教育法律。健全的法律制度,为以色列各级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受教育权提供了可靠保证。

“强师”:基础教育质量保证的“利器”

以色列对教师的培养宗旨是“怎样使以色列教师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教师”。以色列“强师”的第一个策略是不断优化教师队伍,让不合格的教师能出得去,让社会上的优秀人才能进得来,让素质高的在职教师能坐得稳。

作为国家公务员系列的以色列中小学教师,在2005年之前是典型的“铁饭碗”,且没有教师等级制度。教师一旦进入教职岗位,则按所获学位领取政府公务员工资,并按年资逐年增加。

但教师“大锅饭”也给以色列基础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在学生参加“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测试中,以色列在成员国中的排名呈下滑趋势。据此,以色列政府认为公立学校教育出现了危机,不实行教育改革将无法扭转难堪局面。

为此,以色列自2001年起,实施了两轮五年教育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对教师实施“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给教师大幅涨工资,以吸引青年才俊加盟中小学教师行列,留住那些能力强、教学好的在职教师;另一方面,对素质不高的教师说“不”,主要做法就是减少教师编制,打破教师“铁饭碗”。校长有权决定录用、辞退教师。打破原有教师工资的年功序列工资制,取而代之的是,根据教师工作的实绩、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校方的满意度由校长决定教师的工资。实行强制退休计划,劝退不合格的教师有“尊严”地提前退休。同时还引进学生家长和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以色列的学校,如果教师让原本成绩不高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进步,将会得到更多的奖励。

以色列实施“强师”的第二个策略就是对教师实施行之有效的培训。为强化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以色列政府与英特尔公司合作,斥巨资培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同时还投入大量资金使中小学教学做到网络化,以此来打造信息化课堂。教育部规定到2014年实现教学考试全部电脑化、网络化。为保证教师培训质量,以色列中小学教师培训由教育部全权负责,统一安排。充足的教师培训经费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培训质量。高质量的教师培训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色列实施“强师”的第三个策略就是赋予中小学教师较大的教育教学自。教育部给教师赋权之后,从某种程度上说,以色列教师可“甩开膀子大干”。按照相关规定,以色列教师可因“校”制宜自编教材。据统计,达70%的中小学使用自编教材。以色列教育部规定,学校三分之二的课时要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内容,三分之一的内容由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自行选择确定。

课程、课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牛鼻子”

早在2001年以色列推出第一轮五年教育改革行动计划时,就将中小学核心课程改革作为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以色列提出将数学、英语、科学、艺术与希伯来语作为1至10年级学生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

在以色列,中小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学校自编课程。必修课程要完成教育部所规定的上述核心课程的教学,选修课根据教育部大纲推荐的内容而定,学校课程由学校根据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开设,这样就打破了“千校一面”的课程格局。

以色列中小学课堂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按照犹太人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开启一个通往浩瀚知识海洋的通道,在于教会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堂重启发、探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在“玩”中学。

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以色列教育强调发展孩子的个性非常重要。犹太人认为,学校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校外学习是学校课堂的有益拓展与延伸。所以,以色列中小学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各类展览,到郊外、海滨游玩。组织学生到室外观察、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撰写考察研究报告,让学生从中受益。

据介绍,以色列中小学教师平时很少布置家庭作业,寒暑假也没有作业。据《耶路撒冷邮报》报道,2013年的暑期以色列政府已为学生设计与安排好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政府免费向学生派发参观各类展览的赠券,组织学生到南部城市开展文化体验之旅等。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建立科学教育中心是以色列基础教育的一大亮点。科学教育中心一般设在中心城市,由私人基金会出资建设,教育部和市政厅共同投资运作。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6

论文摘要:近年来,地方师范院校在积极探索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对创新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但涉及内部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通过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就地方师范院校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师专业化和实践教学上如何跟进.提出几点认识和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与知识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强调的:“师范院校和其它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刺激和带动了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的调整和革新。总体看,部属师范大学和部分重点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在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中走在了前列,但多数地方师范院校特别是两部的地方师范院校,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成效滞后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意在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就地方师范院校如何主动适应外部调整的需要,在内部改革上紧跟时代步伐,契合新形势高素质人才培养观的要求,提出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素质结构

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素质结构的复杂性。在传统教师素质结构中(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知识素质是教师的根本体现与核心。这从一些师范院校传统的校训中也可得剑印证:诸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理念.其对教师素质的定位是道德的楷模和知识的传授者。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素质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除应该具备传统的素质结构外,还应具有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素质结构。概括起来主要有:

1.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的灵魂,现代教育理念的鲜明特色是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鲜活的“人”,不是盛东西的容器;基础教育“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要促进学生把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格完善结合起来,培养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教师必须全面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热衷于“满堂灌”地传授知识的理念与现状,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教育科研者以及教学反思者。

2.教育创新意识与教学创新能力。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堂调控以及学业检查、评价等方面都没有现成的套路可循,必须以“学”定“教”,积极探索。教育创新意识主要指教师要执着于真理,勇于探索,勇于尝试;要学会独立思考,具有针对教育内容、教育情境的不同,巧妙灵活地组织教学过程的强烈愿望。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会在新课改实施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达到新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只有教师充分发挥教学创新能力,才不会因循守旧,才能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同时,帮助、引导学生做出有效选择,促进全面发展。

3.综合性的知识与现代信息素养。随着教育的社会化、生活化,以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的不断涌现,当代社会更加需要综合型人才,所以人们更加关注综合素质、通才教育。教师的综合知识结构就是为适应培养新时期人才标准而构建的。新课改要求教师有更强的学科综合知识.这种宽广的知识背景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必须具有现代信息素养,首先应有强烈获取新信息的意识,其次要有获取信息的手段、方法以及对信息有效选择的能力,第三要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如网络课程资源的选择、课件的利用和开发等。这些将直接影响教师适应新角色的能力以及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

4.教学研究与教学反思能力。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相适应,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归类和整理能力,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能力等。通过研究.解决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自己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反思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流程进行主动地检查、评价、控制、调节和改进的能力。反思具有研究的性质,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它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5.沟通与合作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应有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在教学实施中,新课改倡导学生“合作学习”,所以教师首先应有合作精神,才能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与指导: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需要与同事探讨、交流,互相观摩、借鉴,取长补短,协作前进;“在教研上具有合作意识与能力,才能做到资源共享,构建合作性的教师研究群体,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对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的思考

从“素质发生学”的角度来讲,一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生成.与他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不同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往往构成教师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就必然要求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准确把握本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实际,是成功进行地方师范院校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近年来,地方师范院校在积极探索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对创新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但改革的成效与时代需求相比仍然是滞后的。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高师院校,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明显改观,诸如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培养特色、改革培养模式以及有效实施等等,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和探讨。

1.地方师范院校要立足本地区需求,以培养高素质的“未来教师”为目标确定培养模式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学术界众说纷纭,阐释各异。我们认为关于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层次来表述会更显清晰、更容易把握。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四个层面去把握:一是价值层面,主要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质量标准等;二是形式层面.主要指学制及其教学内容板块安排的时间顺序.比如许多师范院校都在探索的“4+X”、“3+1”、“2+2”人才培养模式等;三是内容层面,主要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体系等:四是操作层面。主要指教学实施,涉及到师资素质、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

从本质上看.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首先体现在价值层面.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近年来,外部教育政策导向下的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迅速提升.师范院校的机构改革也十分神速,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教育外部环境的变革驱动着师范院校进行内部的改革.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师范院校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模式。那么,地方师范院校该怎样根据目标要求进行模式选择?

从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角度。选择为本区域城乡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应是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目标。但在当前,许多地方师范院校不顾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在培养目标上盲目攀高.把人才培养定位于理论型、研究型,造成教师培养缺乏特色:南于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培养模式上换汤不换药,呈现出的仍是传统的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简单混合相加的培养模式;院系问存在沟通障碍,学科专业问缺乏学术联系和合作。笔者认为,无论“4+X”、“3+l”、“2+2”模式,其核心点都在于如何在师范院校现实背景下谋求培养适合新课改诉求的高素质的“未来教师”。地方师范院校的培养必须立足于本区域,关注城乡基础教育阶段到底需要什么素质的教师,以此来设计教师培养模式,而不是一味照搬或模仿一些部属师范院校。在培养模式的确立和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有必要聘请教育研究人员和中小学优秀教师参与,使培养模式跳出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的圈子,能从基础教育需要、学科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多个视角考虑问题.按照培养未来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将知识、素质、能力贯穿培养模式的结构中,真正实现“学科性”与“师范性”的统一。

2.地方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新课改要求中小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地方师范院校要适应本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选择构建课程体系,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是其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一直是以学科为中心,对于“教什么”的学科专业课的比例过大,学校用大部分时问和精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而对于“如何教”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实践类的课程比例太小,尤其缺乏综合类的课程。目前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在于,改变过去课程结构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故而中小学开设了一些综合课。可是目前中小学能胜任科学课、历史与社会课、艺术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师资非常缺乏,这反映出师范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学理层面来看,课程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课程规划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为了实现培养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规划,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第一,在课程结构设计上,要突破狭窄的专才教育观念,向宽口径通才教育转变,进一步强调专业功底和从教综合能力的训练。构建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可以“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的模块形式呈现。

第二,强调不同性质的课程在课程整体结构中的功能。通识基础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本,其设置目的应是针对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素质而预设,就是旨在培养一个有知识的青年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具备的素质。在学科专业课程模块里,要深化学科专业的内涵,积极拓展专业适应的空问。保证学生的专业性以及学科素养达到应有的水平。教育课程要打破“老三门”的传统。增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指导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课程,开设与中小学课程改革密切关联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性课程,加大专业技能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比例,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素质。

第三,课程内容要优化。“优化的课程内容应该不是原来的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新的创造。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拓宽知识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通识基础课程要注重文理渗透.以利于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融通。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不仅了解学科专业知识,更应了解学科历史、学科方法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教育学科课程,要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加大基础教育新课改内容,体现与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化趋势,切实保证学生任教素养达到专业化水平,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尽快适应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

第四。要加强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各板块之间的互动和融通,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这就要求教育组织者、教育实施者(不同学科的教学实施者)、教育管理者都应有宏观视野、整体意识和开阔的胸襟,不能仅“盯住”自己“份内”的事情而不顾其他。教学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培养专业的特点,灵活制定课程的学分和学时比例,予以有效引导、激励,从而培养出博学多艺与术业专攻兼具的综合素质的教师。

3.地方师范院校要重视高校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

季羡林先生曾撰文指出,在他看来,大学排第一位的是教师.第二位是学生,第三位是图书设备。可以说作为操作层面实施者的师范院校的教师群体.是教学中第一位的重要因素。在课题调研中,我们针对5所地方师范院校的问卷调查发现:46.1%的教师最近五年内没有到中小学进行调研的经历,62.8%的教师最近五年内没有参加过国家和臼治区级新课改方面的培训。长期以来,“与中小学教师相比,总体而言,高校教师的学科专业化程度要高些,但教育专业化程度反而不如中小学教师”。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落后,而且用旧观念教育新形势下的学生。必然会成为教学改革的直接障碍。要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质量,必须改变地方师范院校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一方面师范院校应采取诸如深化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引导教师成为“理论+实践”型的专家等积极有效的措施;也可以加大兼职人才引进力度,把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拔尖人才聘为学校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进入人才培养过程等等,从而推进师范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要具有虚心向基础教育学习、向中小学教师学习的胸怀和勇气,走进中小学课堂,充分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高教理论,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应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和处理好课程内容,有效丌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转变课程的教学方式.加强“基于问题学习”的能力。

4.地方师范院校要增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地方师范院校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少地方师范院校已将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明确规定,各类实践教学的比例不低于教学总学时的40%,并要求教育专业学生要完成一学期的实习或到农村中小学承担完整一学期的实习支教任务。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实践教学的效果仍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一是地方师范院校教学软硬件条件落后,缺乏稳定而巩同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指导教师;二是部分中小学对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存在消极的抵制思想和行为导致一些教育见习和实习不易规范指导或成“放羊式”管理:三是实践内容程序化,学生只是机械地照搬指导教师的教学程序和方法,至于采取这些程序和方法的理由和原理则不加以理性地审视.这样获得的技能或经验必然难以迁移,当遇到新的教育教学问题时就只能想当然、经验性地去处理。

实践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时间延长的基础上,更须增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第一.通过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使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结成“教育研究共同体”.将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相结合,教育实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最终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第二,明确职业目标,树立全程延续的实习观念。“构建全程延续的教育实习模式,实现教学实习与相关的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教师平时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对基础教育进行调研;同时请中小学优秀教师在不同时间段进入高校,为师范生讲示范课,将一线的生动事例以及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带进来,通过两方面的努力,拉近学生和教育实践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