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总结

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总结范文1

立足服务“三农” 实现富民兴社 县供销总社 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工作。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今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分别下发了3号、5号文件,提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市、县党委和政府也分别对此作了部署和安排。可以看出,农业和农村工作已显现出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我们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之所在。 为农服务是供销社的办社宗旨,是供销社生存发展的基础。新的形势下,党和政府明确赋予了供销社系统“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和“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超市经营、连锁配送、网上交易,举办生产基地与超市产销交易会”等新的工作职能,对供销社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广大农民对供销社的期望也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必须牢固确立“立足三农、综合服务,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整合业态、重组网络,开放办社、提高效益”的工作定位,牢记办社宗旨,以农为本,扎根农村,坚持走服务“三农”,富民兴社之路。 一、以综合服务为重点,大力加强为农服务的载体建设。 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是供销社传统服务项目。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不但需要生产、生活资料,更需要科技、信息等多种生产要素;不但有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更有不断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这就对供销社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去年以来,我们在抓好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积极探索为农服务的新途径,大力兴办“乡村为农综合服务社”,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增强服务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2004年,我们将继续把这项工作作为为农服务的一件实事来抓,通过有效的载体建设,努力提高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具体目标是:兴建“为农综合服务社”110个,其中:6个二星级社、3个三星级社通过省级验收;实现商品销售4.6亿元,其中:生产资料销售1.3亿元,生活资料销售1.4亿元;农副产品收购额1.1亿元;供应各种化肥、农药、农膜12.3万吨。经过几年的努力,真正把为农综合服务社建设成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在服务社的建设上,我们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建社形式标准化。对兴办的“为农综合服务社”统一选址布点,实行全省统一标识,全县统一编号,做到环境整洁,形象美观。供应的生产、生活资料逐步实施统一进货,统一配供,建立配送中心。各社公布服务内容,公开服务承诺,积极取信于民。 ——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服务社建设上,积极吸纳民资、外资,引入市场机制,鼓励能人领办,职工参办,部门联办,使服务社的建设彻底摒弃计划经济的色彩,真正成为独立的为农服务实体。供销社可以房屋、设施等参股,也可实行租赁经营。 ——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社既要有生活资料超市,农资供应,农产品、废旧物资收购,粮油饲料经营,又要有庄稼医院,农机具修理,还要逐步设立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医务室等,并积极开展预约送货、信息咨询、代理代办等服务项目,以满足广大农民的不同需求。 ——内部管理规范化。服务社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堵塞漏洞,减低成本,让利于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在服务中改造、发展和壮大供销合作社。 二、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做大做强为农服务的龙头企业。 在为民服务体系中,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可忽视。多年来,我县供销社棉花加工企业在为农服务上,特别是在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现有企业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逐步凸现出来,进一步加快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势在必行。新的一年里,我们一是把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改造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大力组建棉花专业合作社,扩大辐射面,增强连接度,积极助农增收。二是积极寻求新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结合本地的资源特点,发挥行业优势,采取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积极吸引外资,引进2-3个投入超千万元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结合县淀粉厂的搬迁,确保明年酸甲基淀粉钠和硬酯酸镁两个药用辅料扩能项目建成投产,项目总投入1500万元。东方酒精厂破产后,积极实施破产重组,与上海农科院合作,投入5000万元,新上以甜高梁为原料生产无水乙醇和生态饲料项目。同时,要结合县属企业的改革改制,通过资产重组,优势扩张,建设一些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今年,我们将抓紧仅有的近两个月的时间,奋力冲刺,基本完成基层供销社改革改制,为来年工作打好基础。2004年,我们将结合我县实际,围绕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重点在经营方式、经营网络和市场建设上求突破。 一是大力引进新型业态。近年来,我们通过加盟、引办、创办等途径,采用合资、合股、租赁等形式,积极引进新型经营业态,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开展总经销、总代理业务,经济总量逐年递增,社会形象不断提高,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明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以现代营销方式改造流通企业,再办超市5家,再增“两总”品牌8个,设立便民店12个,新增销售4000万元。 二是狠抓系统网络重组。整合经营业态,重组经营网络,是重新组织和发展供销合作事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新的一年,我们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设施和资源,借助于现代营销方式,把分散的网点建设成系统的经营网络,着力打造农资、日用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棉花五大经营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全力推进系统的连锁经营工作,主动与苏农、苏果等集团合作,逐步建立自己的连锁企业和配送中心。 三是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专业市场的建设,特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载体。针对现有市场规模不大、层次较低、功能单一,无法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明年,我们将在这方面作积极的努力,争取在果品批发市场、废旧物资交易市场上有所发展。 四、以开放办社为突破,不断丰富为农服务的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全国代表会议的信》中明确要求“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供销社应当主动承担起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历史重任,实施开放办社吸收农民参与,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流通,走向市场,实现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历史性跨越。一是大力领办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进入大市场。结合我县的资源特点,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按照自愿互助,利益均沾的原则,建立紧密或松散的产销结合的专业合作社,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加快组建各类行业协会,引导农民进入大市场。坚持民营、民管、民享的原则,供销社牵头组建棉花、蚕茧、再生资源、烟花爆竹等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组织行业交流,开展行业合作,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信息交流、联合经营等功能,为农民增收作贡献。三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组织农民进入大市场。积极探索合作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把供销社建设成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实现富民兴社的既定目标。

供销社年度工作目标措施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总结范文2

为农服务是供销社的办社宗旨,是供销社生存发展的基础。新的形势下,党和政府明确赋予了供销社系统“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和“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超市经营、连锁配送、网上交易,举办生产基地与超市产销交易会”等新的工作职能,对供销社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广大农民对供销社的期望也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必须牢固确立“立足三农、综合服务,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整合业态、重组网络,开放办社、提高效益”的工作定位,牢记办社宗旨,以农为本,扎根农村,坚持走服务“三农”,富民兴社之路。

一、以综合服务为重点,大力加强为农服务的载体建设。

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是供销社传统服务项目。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不但需要生产、生活资料,更需要科技、信息等多种生产要素;不但有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更有不断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这就对供销社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去年以来,我们在抓好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积极探索为农服务的新途径,大力兴办“乡村为农综合服务社”,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增强服务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2004年,我们将继续把这项工作作为为农服务的一件实事来抓,通过有效的载体建设,努力提高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具体目标是:兴建“为农综合服务社”110个,其中:6个二星级社、3个三星级社通过省级验收;实现商品销售4.6亿元,其中:生产资料销售1.3亿元,生活资料销售1.4亿元;农副产品收购额1.1亿元;供应各种化肥、农药、农膜12.3万吨。经过几年的努力,真正把为农综合服务社建设成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在服务社的建设上,我们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建社形式标准化。对兴办的“为农综合服务社”统一选址布点,实行全省统一标识,全县统一编号,做到环境整洁,形象美观。供应的生产、生活资料逐步实施统一进货,统一配供,建立配送中心。各社公布服务内容,公开服务承诺,积极取信于民。

——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服务社建设上,积极吸纳民资、外资,引入市场机制,鼓励能人领办,职工参办,部门联办,使服务社的建设彻底摒弃计划经济的色彩,真正成为独立的为农服务实体。供销社可以房屋、设施等参股,也可实行租赁经营。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社既要有生活资料超市,农资供应,农产品、废旧物资收购,粮油饲料经营,又要有庄稼医院,农机具修理,还要逐步设立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医务室等,并积极开展预约送货、信息咨询、代办等服务项目,以满足广大农民的不同需求。

——内部管理规范化。服务社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堵塞漏洞,减低成本,让利于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在服务中改造、发展和壮大供销合作社。

二、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做大做强为农服务的龙头企业。

在为民服务体系中,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可忽视。多年来,我县供销社棉花加工企业在为农服务上,特别是在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现有企业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逐步凸现出来,进一步加快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势在必行。新的一年里,我们一是把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改造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大力组建棉花专业合作社,扩大辐射面,增强连接度,积极助农增收。二是积极寻求新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结合本地的资源特点,发挥行业优势,采取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积极吸引外资,引进2-3个投入超千万元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结合县淀粉厂的搬迁,确保明年酸甲基淀粉钠和硬酯酸镁两个药用辅料扩能项目建成投产,项目总投入1500万元。东方酒精厂破产后,积极实施破产重组,与上海农科院合作,投入5000万元,新上以甜高梁为原料生产无水乙醇和生态饲料项目。同时,要结合县属企业的改革改制,通过资产重组,优势扩张,建设一些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今年,我们将抓紧仅有的近两个月的时间,奋力冲刺,基本完成基层供销社改革改制,为来年工作打好基础。2004年,我们将结合我县实际,围绕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重点在经营方式、经营网络和市场建设上求突破。

一是大力引进新型业态。近年来,我们通过加盟、引办、创办等途径,采用合资、合股、租赁等形式,积极引进新型经营业态,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开展总经销、总业务,经济总量逐年递增,社会形象不断提高,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明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以现代营销方式改造流通企业,再办超市5家,再增“两总”品牌8个,设立便民店12个,新增销售4000万元。

二是狠抓系统网络重组。整合经营业态,重组经营网络,是重新组织和发展供销合作事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新的一年,我们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设施和资源,借助于现代营销方式,把分散的网点建设成系统的经营网络,着力打造农资、日用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棉花五大经营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全力推进系统的连锁经营工作,主动与苏农、苏果等集团合作,逐步建立自己的连锁企业和配送中心。

三是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专业市场的建设,特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载体。针对现有市场规模不大、层次较低、功能单一,无法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明年,我们将在这方面作积极的努力,争取在果品批发市场、废旧物资交易市场上有所发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总结范文3

自2005年以来,由于国家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和全程机械化项目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永吉县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幅度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2009年末,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为33.4万千瓦,各类拖拉机17501台,配套农机具17856台(套),其中插秧机315台、稻麦收割机199台(其中半喂入式152台)、玉米收割机16台。与2004年相比,2009年全县增加农机总动力19.8万千瓦,增长146%;各类拖拉机增加9297台,增长113%;配套农机具增加4331台,增长32%;水稻插秧和收割机械从无到有,水稻机械装备水平全面提高。2009年完成机耕1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机播种9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机械化收割18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8%,提高了14%。随着国家和省对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永吉县已建设成县、乡两级农机化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县农业局为领导,县农机管理站为中心,乡镇农机综合服务为纽带,村及农机户为主体的农机化服务网络。

1. 永吉县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永吉县现设农机管理站、农机监理站、农机推广站、农机校等机构,各乡镇设农机管理站,隶属于县农业局,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全县农机户不断壮大,现有农机户1656户,固定资产在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53户,经工商注册的农机合作社16个,农机修理网点57个;通过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提升了服务功能。从2006年起,开始组织联合收割机赴省内其他地区和黑龙江、辽宁及南方各省市跨区机收小麦、水稻和玉米,通过“内调外引”,机收面积一年上一个台阶,累计跨区作业面积3.6万亩;多渠道发展农机化服务体系。一是组织、鼓励本地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成立农机作业服务队,按农时季节在本村、本乡和邻近乡村开展耕、种、收、脱、运等农机作业,做到“三统一”,即统一联系作业、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调配机具。二是农忙季节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到各乡镇开展耕、播、收、脱等作业技术指导服务,重点示范推广水稻机械育插秧、机械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整地等新技术、新机具,并建立大面积连片全程农机化示范区。

2.永吉县农机化工作的成效与经验

2.1开展田间机械化服务

机械深松整地、机械化播种、机械收割、机械脱粒技术是行之有效的粮食增效、增产技术,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永吉县积极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粮食生产的主要环节――耕、耙、播、收工作,做好农机具的检修和技术跟踪服务工作。大力扶持和积极鼓励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机耕播收跨区作业服务队进行跨区作业,提高了农机具有效利用率,扩大了作业面积,增加了机手收入。

2.2立足实际,围绕结构调整,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依据自然条件优势和永吉县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要求,以水稻和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步伐。全县围绕“农业产业化结构调到那里,农机就调到那里,服务跟着调整走”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发展、重点突破,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机化区域发展新格局。

2.3加强农机信息宣传和农机技术培训

多年来,永吉县围绕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及时发现、总结、完善、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利用宣传版面、电视、广播、录音、发放资料和张贴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结合农时季节,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村镇,对所需的农机技术和配套机具进行现场作业演示、培训和跟踪服务,使农机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全市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让农民切实体会到科技带来的实惠。经过多年的发展,永吉县各类农业机械数量明显增加,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组织逐步兴起,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财政投入经费不足,只能满足农机部门的职工工资;乡镇农机管理站工作条件差。无办公场所,无设备、无场地,不能充分开展农机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非专业人员比例大,全市农机技术人员中非专业人员占20%,加之知识老化等问题,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使用科学技术等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服务网络还不健全。由于乡级农机站工作条件简陋,县站“中枢”纽带作用难以发挥,农机技术指导服务不到位,使农机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低;农机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到2009年底,全县有农机作业合作社16个,农机服务零散无序,分散经营造成农机市场无序竞争,农机作业质量低,农时季节难保证,运行不规范,管理比较混乱,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直接降低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农机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步伐缓慢。永吉县大部分地区属丘陵半山区,地方财政对农机化无力投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力开展。同时,示范区建设资金紧缺,不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永吉县农机化未来发展思路

4.1理顺管理体制,稳定农机队伍

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机制、精简优化人员结构的原则,切实加强农机机构和经营机制的建设。从有利于农机事业的角度出发,各部门要全面加强农机管理、农机技术推广、农机培训教育、农机经营服务四大职能,积极认真做好农机化工作。

4.2培育新的服务组织,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兴办包括股份合作制在内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机械协会。利用国家和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资金,购买科技含量高、配套系列化的作业机械,重点扶持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组建农机协会,在农机部门组织引导下,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扩大跨区域作业的规模与范围,提高组织化程度。

4.3搞好体系建设规划,提高队伍素质

农机服务组织是农机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经济载体,是涉及农、林、牧、副、渔、工、商、建等的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因此,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进一步理清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做到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

4.4优化政策环境,增加农机投入

增加农机化投入要走以国家扶持投入为导向,集体和个人投入为主体,社会、工商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路子。一是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政策上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二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入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提供优惠条件,实行政策倾斜,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使兴机富民计划有效实施。三要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机人员的生活福利待遇,真正解决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四要在完成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各级农机服务组织要坚持“以服务为主,综合经营”的方针,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

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化 总体架构 六横两纵

自从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以来,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人们研究和讨论的热点。中央一些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提出了应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举措;一些地方也结合自身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和特点,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农村信息化的举措,也出现了一些较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但是,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们对“三农”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但是对农村信息化工作却缺乏充分的认识,相应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一些部门和地方围绕新农村建设所开展的信息化工作都只局限于具体的某个方面,缺乏统筹和整体规划,其效益和可持续性还有待检验。实际上,在大规模地开展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时,我们非常有必要结合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与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探讨新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具体研究其总体架构、组成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以便为开展新农村信息化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新农村信息化”其实是由“新农村”与“信息化”两个层面综合在一起而构成的一个新的概念。也就是说,新农村信息化一方面要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及国家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反映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当前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具体状况。因此,概括地说,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就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确立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加速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新农村信息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质就是应用信息网络技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信息时代的新型农村;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化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新农村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自然延伸,是当前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农村发展特点相结合的综合体现。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的总体架构

所谓新农村信息化总体架构,其基本内容就是根据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从系统角度对构成新农村信息化的各个部分进行合理设计与安排,以科学有效地反映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由于总体架构能够简明扼要地说明一个复杂系统的各方面关系及其作用过程,因此,通过总体架构,人们就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新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有效地处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基本关系。

在构建新农村信息化总体架构时,除了要遵照信息化体系架构的一般要求外,还必须充分地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农民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能力、农业生产实际、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等。综合上述考虑,这里提出涵盖上述要素的新农村信息化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新农村信息化的总体架构

我们可以将新农村信息化总体架构概括为“六横两纵”:“六横”即是指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新农村信息资源、新农村信息化业务应用、应用支撑条件、服务传输渠道以及服务对象;“两纵”即是指农村综合改革与机制体制建设、信息化业务应用与农村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信息网络安全。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分别如下:

⑴信息基础设施

从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地区要发展信息化,需要综合运用电话、广播(喇叭)、(有线)电视、互联网、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网络以及目前各级涉农部门已经建立起来的有关政府专网、局域网。在农村地区,固定电话、移动通信以及广播的覆盖水平相对比较高,应用比较普遍,是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到人、克服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与传统的通信手段相结合,配套建设、综合应用。

就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来看,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在农村开展“三网融合”不仅必要,而且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实际上,与城市不同,农村地域分散,群众的购买力水平和信息化应用水平都相对较低,因此,在农村单独建网、单独经营信息业务,不仅不经济,而且全社会根本就承担不起多网络建设的成本。所以,在农村实现“三网融合”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如何实施的问题。

第二,将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纳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空间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是开展信息化业务应用的基本手段,可广泛应用于农田基本管理、乡镇规划、自然灾害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理应由测绘部门统一提供。但是当前GIS却被当作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由各建设单位自行开发。这样既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也给基层政府带来额外负担。

⑵信息资源

从内容来看,新农村信息资源不仅包括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应该包括政策法规信息(如农村法律援助信息)、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提供信息服务的劳动市场信息、用于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教育文化信息以及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新闻娱乐信息等四大类。

农业信息资源包括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元化的信息,具体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①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如气候、土壤、水及种籽等各种资源环境信息;②农业科技信息,如农业新技术、新设备及新工艺等;③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如农产品的品种价格走向及市场行情等信息、各类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分布、交易规模等信息、农产品交通运输条件等物流信息;④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如国际农业发展新趋势、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等;⑤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如新的农业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及新的服务理念等;⑥农业教育及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用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以及政策法制意识。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为农民、农民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是农村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形式,也是农村信息化能够获得直接效益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信息资源既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从长远来看,新农村信息服务甚至能够对农民的思想意识与农村的社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建立和完善新农村信息资源是新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中。

⑶业务应用

新农村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个建设”的信息化应该包含很多的业务应用,但是就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农业与农村经济信息化、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信息化。

就农村经济信息化来看,主要业务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及其信息化体系建设、特色产业信息化、农村服务业信息化以及现代农业信息化等内容;就农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来看,其业务应用内容主要包括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教育培训信息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医疗卫生信息化、民政信息化、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信息化、农村党建信息化等。

以上业务应用是从现实世界的业务职能分工的角度来划分的。在当前农村信息化发展初期,这种划分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为农村信息化营造一个大家都来关心和重视的良好发展氛围,能够直接推动新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但是,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日益深入,这种分散建设的弊端也会慢慢地显现出来。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注意加强各种信息化业务系统之间的统筹规划与协调。

⑷应用支撑条件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时也由于农民居住的分散性以及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目前的信息服务还难以通过信息网络直接从信息采集、整理和提供者到达作为信息服务接收方的农民手中。这是当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障碍。为此必须充分地寻找能够将信息提供者与农村信息服务的接受者两个方面联系起来的中间桥梁,即寻找农村信息服务的“二传手”。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类服务性机构非常适合这种“二传手”的角色,完全可以充当实现农村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到人”的支撑条件。

从现实来看,这些服务性机构既包括各涉农部门为实现各自职能而在农村基层所建立起来的派出机构(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七站八所”),也包括基层政府自身所建立起来的相关设施,当然还包括非政府部门所设立的类似场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服务性机构主要有:农业呼叫中心,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点,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系统,阳光工程,农村信息服务站(农村网吧),“三电一厅”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站,县乡行政服务中心,农经站,农业科技服务站,国土资源所,广播站等站、所,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县、乡医院和卫生所以及其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之所以说这些服务性设施和机构能够充当新农村信息服务的“二传手”,是因为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与应用条件,并具备相应的人才和其他保障,在农村信息化方面已经走在前面。从今后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来看,除了要进一步提高这些服务性设施和机构的信息化应用条件和水平外,更要充分依托这些已有的基础条件,以此为支撑,多渠道地促进农村的信息服务效益。

⑸信息传输渠道

信息传输渠道是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到人”的媒介和载体,在选择采用何种信息传输渠道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及村民的使用习惯,为此,除了要求采用网站(专业特色网站、农业门户网站群、基层政府门户网站)、手机或农村信息机外,还应该采用农村广播、(有线)电视、信息栏、明白纸、宣传手册等目前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的信息传输手段。

在信息传输渠道方面,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趋势,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服务方式的结合,通过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传统方式的功能而相对容易地让群众享受到现代技术带给人们的巨大优越性。在这方面,中国移动公司最近在中西部省份推广的“农村信息机”非常具有代表性。农村信息机外形酷似座机电话,其实是一部功能强大的手机,不仅能够上网定制各类信息并群发给事先已经定制好的手机上,而且与农村广播(大喇叭)连接。通过农村信息机,村干部利用自己的手机在外地就可以对全村进行广播。由于农村信息机价格较低(每台约1000元)、易使用、功能强大,受到农村用户的欢迎,截至到2006年10月份全国已经有7460个行政村使用上了农村信息机。今后,围绕农村应用需求,创新传输方式,提供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信息终端产品,将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⑹服务对象

新农村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包括农村的各类人群,既包括普通农民、农村党员、外出务工人员,也包括基层涉农部门和机构、农村各类经济中介机构、种养经销大户、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等。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开展对各类涉农的经济组织机构的信息化服务是工作重点,通过农业与农村经济信息化拉动农村全社会的信息化。

⑺农村综合改革与机制体制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既为农村基层的信息化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实施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机制和体制保障。信息化要求实现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这与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精神相统一;同时,农村综合改革所追求的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目标要求,为克服和避免城市信息化所遭遇的信息孤岛弊端在农村重演提供了制度保障。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综合改革以及其他相应的改革有助于在县乡基层集中各部门资源、理顺各种关系,从而为新农村信息化提供有效的保障。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许多相关制度建设问题,同时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共性问题。但是有些问题则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所特有的,直接影响到当前的农村信息化工作,急需尽快予以解决。就具体的制度建设来看,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工作,这些急需解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首先是农村网吧或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定位及其合法性问题。农村网吧或农村信息服务站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考虑到农村实际情况,农村网吧或农村信息服务站可能不容易满足当前国家相关的法规与政策(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文化部关于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管理的通知》等)关于网吧管理的具体要求。另外,当前的很多文件都只从文化传播渠道这么一个比较具体的角度对待网吧,并为此制定了明确的市场准入与日常管理要求。但是,这些具体规定很可能束缚农村网吧或农村信息服务站的整体发展。其实,网吧应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主要由文化部门负责管理而没有信息化部门的参与,这确实容易让其偏离信息化发展的轨道。如果能够从信息化这个更广泛的角度来理解网吧的作用,也许其管理政策会是另一种局面。因此,有必要从新农村信息化的角度,就农村网吧或农村信息服务站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别于城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政策,使农村网吧或农村信息服务站真正成为新农村信息化的有效支撑工具。

其次是制定促进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性,一般的企业难以从中发现商机并获取利润。这也是当前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难以深入的根本原因,因此有必要根据农业、农村信息资源的特性制定财税优惠政策,增加企业参与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是完善新农村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与相关的劳动培训、就业政策。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为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各类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参与新农村信息化工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政策。同时,也应该将信息化应用技能纳入农村基层政府的公务员的录用、管理和考核制度中。

⑻业务应用与农业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信息网络安全

这些内容也是当前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国信办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也已经在这些方面颁布了若干国家标准和规定,但是针对农村信息化具体要求的标准化工作尚未展开。另外,由于农村基层的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将主要基于互联网,因此也应该针对新农村信息化制定相应的信息网络安全标准与规范。

以上从系统角度分别阐述了新农村信息化总体架构的“六横两纵”的主要内容及其工作重点。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首先,在新农村信息化的五个建设中,经济信息化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以电子政务带动其他领域的信息化”不同,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以经济信息化特别是其中的农业信息化带动其他四个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其次,信息基础设施应该被看作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内容。信息基础设施应该与道路硬化、水利设施一样,纳入新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第三,由于信息化覆盖新农村建设全局,因此不应该将新农村信息化看作是一般的技术推广工作,不能以一般的农技推广模式来开展新农村信息化的应用推广工作,必须要有专门的协调机构来领导和统筹。

三、新农村信息化总体架构的基本特点

当前关于农村信息化问题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因此,人们往往将农业信息化等同于农村信息化,根本就没有想到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也应该纳入农村信息化的研究和讨论范围。所以,新农村信息化总体架构也可以看作是新农村信息化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新农村信息化总体架构在结构安排、内容组成及其逻辑关系等方面都具有如下的鲜明特点:

首先,该架构充分体现了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精神,“五个建设”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农业信息化只是其中的农村经济信息化的一部分;农村信息化在工作内容方面与城市信息化总体上是一致的,而且更有农村的特色,从而进一步拓展了人们对农村信息化问题的认识。

其次,总体架构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贯彻“以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思想。在这里,信息化和“三农”问题不再是两张皮, “六横两纵”的每一部分内容都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特别是其中的应用支撑条件,就充分利用了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服务设施条件,以解决农村地区的信息“进村入户”问题。

第三,总体架构体现了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要求。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不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努力方向。因此,总体架构按照功能分类原则,将农村现存的各类资源、设施条件与信息化各相关要素相结合,将其划分为总体架构的“五横”。横条上的这些内容都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同的业务系统之间可以协作和共享的对象。

第四,总体架构必须通过具体的新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来体现其抽象价值。也就是说,总体架构按照功能分类原则对新农村信息化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分解,静态地表达了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其逻辑关系;在具体开展信息化工作时,必须按照前述的逻辑要求,综合应用“六横两纵”的各部分内容,以使信息、服务从提供方传递到需求者和接受方。但是,不同的地方,其“六横两纵”的具体情况却相差较大,在开展新农村信息化工作时,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各自优势,选择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新农村信息化工作方式(即模式)。例如,就四川联通公司建设的“天府农业信息网”而言,其信息化模式可以表述为:通过建设山区移动通讯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通过手机等终端手段,向普通农民和种养大户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在新农村信息化发展初期,各地必须根据总体结构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

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总结范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有关精神,搞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现就农业部门“*”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以下意见:

一、深化认识,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大明确“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届六中全会进一步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作为九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时期重要议事日程。“*”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我部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三个着力点,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有关要求上来,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强化面向“三农”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发展趋势。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政府主导化趋势。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需求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的热点。三是渠道多样化趋势。各地经济实力和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造成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四是工作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工作交织推进。五是发展社会化趋势。实践表明,除了政府主导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三、理清思路,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总体目标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大、*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的工作原则。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系统协调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地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努力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要求真务实,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三是加强引导,合力推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服务社会化。四是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活力,在创新中谋求更快的发展。

(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计划用3到5年时间,通过“五抓”促使“五个根本提高”。一是抓工程,促使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覆盖面有根本提高。二是抓标准,促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标准的统一规范程度有根本提高。三是抓资源,促使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成效有根本提高。四是抓应用,促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对建设现代农业的贡献率有根本提高。五是抓队伍,促使农业信息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根本提高。

四、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注重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级农业部门要加查研究,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八)加强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联合各涉农部门,重点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农资质量监管、农垦信息以及农村劳务、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特别应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九)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力度,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各级农业部门建立的数据库要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资源效益。

(十)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要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好信息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制度,使信息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农业部要根据“经济信息日历”的安排,及时信息,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

五、实施重点工程,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

(十一)全面实施“金农”工程。“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程。各地要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工程。

(十二)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农业部门强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认真总结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力争到“*”末,“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面达到80%以上的县。

(十三)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期间,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计划完成“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建设目标。“十万村庄建站”,就是要在全国以省(区、市)为实施主体,共选择十万个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百万村官在线”,主要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十万个示范村培训100万名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千万农民上网”,即主要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以“一带十”,帮助辅导1000万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

六、加强整合开发,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十四)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建设完善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力争“*”末,中国农业信息网在世界农业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各省级农业门户网站在本省(区、市)各行业门户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主要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村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市场监管系统主要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行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的网络化。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一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主要工作包括扩展系统功能,完善服务,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等;二要建设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到2010年,网络化信息采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要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实现数据库群的联网信息服务。

七、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各地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功创造和有益探索进行发掘、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要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十七)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创新信息服务内容,重点要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民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信息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注重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十八)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合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健全机制,动员、整合各方面力量,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八、强化培训,抓紧抓好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十九)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力争到“*”末,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

九、加强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二十一)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信息工程项目和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加工标准。重点研究制定“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平台、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基本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央资金要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服务效果好的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要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格局。

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总结范文6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定的今后五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时下,山东省**市改革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机制,创造性地开展“政府主导、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1257个村庄规划建设了20*个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20*年6月底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市农机部门结合当前基层农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和充实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间环节,推动了农机服务的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

社区有了“农机站”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市先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乡镇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乡镇(街道)农机管理站职能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设立政府公共服务机构,通过打造“两公里服务圈”,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效益,优化了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农村社区的建设给新形势下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平台。**市农机局以全市建设农村社区为契机,立足部门职能特点,梳理农机服务项目,及时调整思路,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把农机服务进社区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基层农机工作开展的关键环节来抓,把基层农机工作有机地融入到农村社区化服务中去。努力做到社区建设在哪里,农机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及时解决社区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受到快捷周到的服务。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既充实和丰富了农村社区化服务内容,又创新了农机管理服务形式,弥补了乡镇(街道)农机管理职能弱化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为农机化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农服务“零距离”

**农村社区建设,在医疗卫生、社区环卫、文教体育、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治安保卫等方面已具备了较高的服务水准。农机服务作为社区主导服务的延伸,同样改变了农村农机服务的“边缘化”状况,农民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服务和实惠。

为充分利用农村社区这一平台,为农民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自去年以来,**市农机部门结合本市实际,在加强调研、搞好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在全市2*个农村社区中,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机械分布及机械需求状况,选择了42处社区作为农机服务主打服务区,建立了固定的农机服务窗口。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农机法律法规、农机购置补贴及有关农机化政策的宣传和咨询;当前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挂牌登记、年度检验的服务预约和有关事项的咨询;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报名,农机职业技能资格证审核发放;三夏、三秋农机跨区作业协调调度;村级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设指导和农机大户的发展培育,除在中心社区设立农机综合窗口外,在其它社区设立农机服务流动窗口,由社区人员代办,或乡镇农机站人员下乡轮流驻社的形式,在每个月设有固定的日期或电话预约,专门办理本社区的农机业务。在交通条件便利、农机保有量大、农机作业集中的社区,选择维修质量好、信誉高的农机修配厂点提供农机配件、油料供应,承担农机维修业务,提升农机维修服务水平。国家政策性新技术推广项目,也在社区得到良好的应用,今年开展的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推广项目,大都是在社区“服务圈”内完成的。

农机管理“上水平”

为进一步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联系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他们借助农村社区农机服务窗口,以本社区为主要服务区域,以社区农民为主,动员周边村的农机大户和农民以土地、机械、现金等形式入股,成立农机服务合作社,主要在本社区开展耕地、播种、机械收获、机械灌溉等农田作业服务。并根据农时需要,同时开展好跨区作业服务,提高农机使用率,增加机手收入。另一方面,利用社区信息、技术、物流、人员集中的优势,逐步将组织健全、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组织向社区转移,更好地整合原有的农机服务资源,提升基层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全是依托农村社区成立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就有14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5%。农机专业合作社纳入农村社区服务后,整合了社区内机械、技术和信息资源,更加便捷地组织协调农机户、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耕、种、耙、播、收、浇灌等相关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机难、没活干”的矛盾,提高了农机使用率,增加了机手收入,满足了农民生产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