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范文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探索起步、规模扩张、质量提升三个阶段,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探索课程改革的路径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也是职业教育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在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结束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我省目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高职院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从学校教学管理的层面提出可操作性的课程改革整体实施方案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一)不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结构不太合理,不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大部分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很多学校仍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

(二)课程体系存在着随意性倾向

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思想上,大多按照“两个系统”理论进行,即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但是在对两者之间的度的把握上容易产生偏颇,具体实施时往往出现厚此薄彼或随意取消、整合课程的现象,有的重理论、轻实践,有的重实践、轻基础,有的重结论、轻过程,有的重理性、轻感性,有的甚至随意取消基础课程,轻率整合专业核心课程。

(三)部分通识课程设置与专业联系不紧密

以《高等数学》为例,现行的数学教材,大多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真正贯彻“强化基本概念的教学,淡化数学基本技巧的训练,删去不必要的逻辑推导,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同时,高等数学教学中与专业的联系不太紧密,有些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在各专业的实际应用也不甚明了,与不同专业内容的融合、衔接不够,从而无法满足各专业发展和工程技术实践对数学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整体实施方案

(一)确立基于校企合作下的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课程改革和建设就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要求设计课程结构,以真实的项目、案例、职业规范和程序等进行教学改革。根据工作任务优化设计学习内容,提出课程建设及课程改革的建议,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基于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从而使课程改革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

(二)建立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以新的观念为指导,运用不同于传统的新方法和新步骤,建设符合当代高职发展要求的、全新的课程体系。为了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目标应当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为基础,强调专业能力的训练,课程内容应当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课程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课程安排必须做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一体化。

改造专业课程体系首先要对全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科学论证,其专业设置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因此,首先要对本地经济、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科学的预测,所以,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改革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从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深度整合、彻底改造或重新建构。改变课程体系设计的出发点,从“知识理论导向”转变为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应从过去单纯重视智力训练的专业技术知识理论的学习,转变为以做事和做人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从突出知识目标转变为突出能力目标。改变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强调实用,强调全过程,强调由粗到细,强调做事与做人结合,强调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最终改变的是教学效果,是以培养出技术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三)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保证,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目前来说,大部分的专业教师来源于本专业的本科、硕士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专业实践技能相对比较薄弱。针对此种现象,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多创造机会让新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出台相关规定,要求新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并进行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业务考核和评定职称的依据之一。要让专业教师重视实践能力,督促其通过实践提高专业素养,为以后教学提供保障。同时也要引进有丰富实践技能的企业能工巧匠地参与教学工作。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式

项目化教学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实践技能的项目,根据项目的要求实施教学和考核,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应该符合以下要求:第一,实践性,项目要来源于真实的实践环境,符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第二是相关性,按照工作体系进行课程项目化门类划分,既可以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也可以把几个不同任务领域的模块合并在一起;第三是思考性,项目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而不能是单一纯粹动作技能方面的项目。

参考文献:

1.冯永刚.吕萍.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探究[J].教育探索,2004(2).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范文2

论文摘要:高校套共体育课程改革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提高师资水平、改变传统观念,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与努力下,以学生自主选项形成教学主体群;根据教师专业优化组合建立教举指导集体;将健康体育项目集群分类组建教学活动区城;把健康评价、卫生保健直接服务到课堂教学;姗加科学检侧机构.从而使公共体育课更好地体现“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本文从课堂具体情况看手,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因素,提出具体改革措施.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针对教育系统的客观实际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深人到体育系统,“健康教育、快乐体育”思想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面前.如今,全国各实验点都在尝试体育改革,针对全国大学生体质较差的现状,现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具体方案及发展前景。

1研究目的

1.1目前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普遍较差,比欧美差之甚远,在亚洲还逊于日本.据有关的体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7 - 20岁青少年的背肌力、垂直跳,l0m2往返跑、手球掷远、5分钟跑五项素质指标的水平明显低于日本同龄青少年儿童,为使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有所改善,必须进行体育改革.

1.2学校教育深层次的改革要求学校体育必须进行改革

体育课程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理状况和全体学生的状况,使学生身心都得到锻炼,为素质教育服务,推进学校体育现代化.

2研究方法

(1)系统理论法根据系统理论,设计改革方案,研究分析改革结果及特点,

(2)问卷调查分析法.抽样调查周口师专各系一、二、三年级不同专业男女学生的兴趣特点及自身特长.

(3)阶段实验法.将改革方案在个别班级实施,间断测试身体各机能指标及专项学习情况,找出其中关系并进一步改进.

3结果与分析

3.1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终身体育观的教育,消除快乐体育即不讲原则、自由散漫的思想

从传授教育知识和技能为主,全面发展,重点突出,牢固掌握一、二项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3.2具体改革方案

(1)学生人学要进行身体全面检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根据身体健康检查结果,对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进行分组.这样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具有针对性,期末体育成绩评估才有据可依.

(2)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不仅知识渊博,技术全面,而且课堂组织严密,语言生动、风趣,掌握多种快乐体育教学方法,比如游戏法、比赛法、配乐法、影视法、开放式教学法等.使学生在偷快的气氛中掌握体育锻炼技能.

(3)学校和政府对学校体育要给予重视,学生的健康状况要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来抓.学校的各种体育设施医疗保障要跟上.这样可以保障学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4)以学生自主选项形成教学主体群;根据教育专业特长优化组合建立教学指导集体;将健康体育项目集群分类组建教学活动区域;把健康评价.卫生保健直接服务到课堂教学;增加科学检测机构.

3.3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调查、分析及其发展前景

通过对体育课程改革方案试行的实践,分别对一、二、三年级阶段10个系不同专业男女生的调查统计分析,赞成该教学改革方案的学生比率达100%,因体育设施器材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活动需求的比率是26 . 3 %、学生的课堂练习综合密度比原来增加了3 0 % .经分析证明该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是科学地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案之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学生所需求的体育活动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的基础.

4结论与建议

(1)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而且都喜欢参加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是中央提出的响亮口号,这说明党和政府比较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为体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范文3

共同点之一:统一考试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由于高中新课程各科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所以各省份新高考的统一考试内容也都包括必修模块与部分选修模块,且以必修模块为主。尽管各地选修课程开设情况不完全一致,但目前被纳入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都属于选修Ⅰ课程系列。除了*省2009年高考暂时对选修课程指定必考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采取了选修、选考的命题方式。

共同点之二: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

“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是近年来我国各省份高考统考科目设置的主流模式。由于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本着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20*年*、*,2009年*、*、*、*与*的高考改革方案都保持了原有高考模式的延续性,即将统考基本科目都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省的文史类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也是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基础,只不过把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所含的学科分开考试而已。*省20*年~2009年高考方案中的文科基础(政治、历史、地理占70%,物理、化学、生物占30%)与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占70%,政治、历史、地理占30%)则是对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拓展,但2010年*省又将回归到“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共同点之三: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多元评价的特点,*、*、*、*与*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无一例外地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了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体系,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如*省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评价,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实证材料进入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2: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不同点

不同点之一:*省、*省、*省的考试科目有自己的特点

省自20*年高考开始,增加了一项基本能力测试,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卷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考查必修内容,选做题考查选修内容。

*省20*年高考采用“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为复杂。其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每科160分,外语120分,总分440分。包括语文、数学各设附加题40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选修测试科目两科与必修测试科目5科。

*省2009年高考则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第一层次招生院校、专业为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高校等),统考科目在“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基础上,加试自选模块;第二层次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统考科目维持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第三层次为高职高专院校,统考科目只测试“语文+数学+外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考生自主选择报名和参加考试的相应类别,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不同点之二: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和对其成绩的运用方式不同

*、*、*等省市实施全部科目考试,考试科目覆盖了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11个科目,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其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依据。其中,*省2009年高考还明确要求应届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C等级或补测合格,方能被二本及以上院校录取。大多数省份都鼓励高校在高考分数相同的考生中,优先录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等级多的考生,而*、*等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则实施部分科目测试。

*省的学业水平考试称之为基础会考,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实行文理科“反向考试”。文史类、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理工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其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满分40分)计入高考总分。

*省20*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科,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科(文科必测历史、理科必测物理,再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科),剩余的5科为必修测试科目。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录取时对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设置不同的等级要求,且7科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6A且技术合格的考生增加10分投档。

不同点之三:各地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各有特色

除了*省20*年高考针对不同类别的院校设置不同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门槛、*省2009年高考实行分类测试与分批选拔之外,*省2009年高考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在将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的同时,还积极开展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经批准试点的高校,可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的选拔办法;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选拔模式的改革。

*市2009年高考方案规定:“本市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试行自主招生,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校以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实施录取工作;被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录取的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

教育部指导意见为高考改革明确方向

20*年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是各省份制定与调整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据。

该指导意见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界定为:“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

具体地说,该指导意见将本轮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明确为以下三项: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

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且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其次是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再其次是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模式和方式改革。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范文4

关键词:CDIO理念;数字媒体艺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CDIO理念主要应用于工程教育模式,该教学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起源于2000年,创立于2004年,CDIO拆解为构思(Conceive)阶段、设计(Design)阶段、实现(Implement)阶段和运作(Operate)阶段。自创立以来先后在美国,欧洲,加拿大,英国,非洲,亚洲领先的工程学校,和新西兰形成了CDIO倡议。2016年12月的第十二国际CDIO会议将于在芬兰的图尔库举办, CDIO教育理念在工程项目推广的经验使其他院校及设计类院校也争相效仿。

中国最早研究执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是汕头大学工学院执行校长顾佩华教授,在2005年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方案。2006 年,汕头大学成为首个中国高校 CDIO 成员。2008~2010年4月,全国共计有39所高校在开展CDIO试点工作。

江西省高校率先开展了这一CDIO性质的教学模式的是江西理工大学。企业家周立功于2003年在江西理工大学发起了3+1教育模式,从2007年起,共有5所(宁波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东华理工大学)高校加入该行列。同年江西理工大学在全国发展100所高校进行改革实践。该模式实验班的两届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技术能力娴熟、团队合作观念强、综合素质良好,用人单位一致好评,毕业生进入企业一般都直接进入研发,创造了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口碑。

研究表明:CDIO教学模式在国际国内以及我省主要都应用于工程教育方面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鉴于以上成果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特征,江西服装学院数字与传媒教研室教师在江西省应用型高校转型期间、在“双创”模式的普及情势下、在教改课题的推动下,针对毕业设计教学从前期基础理论课程入手,在软件实验实践类课程教学中配合毕业设计教学需要实行了一系列的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探索,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数字媒体专业自2012年招生以来,第一届的毕业生的选题根据学校其他专业的命题方式进行运作,使得数字媒体的优越性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在选题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其次,毕业设计安排的时间跨度不够大,再加上有效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在大四时期面临的就业、创业等问题,能在毕业设计上进行有效管理的时间不多,造成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学生也疲于应付,毕业设计质量得不到提高。

最后,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指令为主,学生被动设计,缺乏主动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同时指导教师除了自身的教学任务外还有科研、参赛任务,精力分配不足,导致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倦怠,师生互动缺乏。

根据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任教老师决定把CDIO教学模式应用于毕业设计教学,并就此进行了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依托于CDIO理念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具体方案:

第一,毕业设计前期课程的改革方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方案的重要部分是对前期课程的改革。一是加大基础课程改革力度:对于造型能力的训练与绘制(如素描、色彩、原画课程),结合手绘板的形式进行教学,改变传统手绘的教学形式,使数字技术与传统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软件操作类课程改变原来由老师手把手教步骤的方法,运用CDIO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三是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原有的毕业设计采风课程进行改革,把采风的时间定在大三下学期暑期,这时学生基本明确自己的选题方向,可以有目的的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设计思想及风格。

第二,毕业设计选题的改革方案。一是毕业设计选题时间的改革,原有的毕业设计选题时间定在大四的上学期,学生从选题到完成作品的制作周期短,不利于毕业设计作品质量的提高,建议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与毕业设计方向选择类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明确未来专业学习的方向性。二是构建毕业设计前期三步骤:第一步学生根据教师、甲方联合提出的要求,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实习过程中完成一个企业实际项目;第二步学生依据项目类型确定毕业设计的制作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第三步学生围绕项目制作内容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仔细理解甲方的要求及技术范围,拟定好项目策划方案。

第三,毕业设计制作过程的改革方案。初期以开题报告的形式讨论分析毕业创作的主题、选题背景、创新点、技术手法、造型元素及其特色;中期以中期汇报的形式毕业生向三方陈述所选研究内容的落实情况;后期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采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完善毕业设计作品。

第四,毕业设计评价机制的改革方案。由原来的只有学校老师评分改革为通过甲方、企业、教师三方面通过检验。学生毕业设计根据甲方的要求去制作,根据CDIO工程项目程序在四个环节中科学客观、运用严格的评价体系去检验,使得整个体系日趋完善,过程到成果层次清晰,每个环节都根据学生实施的环节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平由三方进行评分,对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充分的完善。

改革的特点是构建符合社会企业项目为目标的、构思、设计、运作、实现阶段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对学生、教师、企业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与创业创新的应用型高校发展模式同步互保,紧跟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教师、企业三位共促,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毕业设计内容。通过我校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CDIO教学理念的实施、观察、验证,将成功经验推广应用于后期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及省内外高校各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创作。

改革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投入600万建设了艺术与传媒实验中心,有相关实训室51间,已满足毕业设计工作室教学的基本需求;如苹果机房1间;影视制作工作室1间;摄影录音棚1间;网络交互工作室;三维造型工作室和校外基地;空间构成造型工作室;动画制作系列工作室等。为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室制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我校图书馆美术类藏书2万余册和网络阅览音像室,以充分满足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积极与社会企业进行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司实习,把毕业设计创作与公司实际项目相结合,建立真正意义的CDIO教学模式,促进毕业设计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秀梅,李志.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的研究[J].才智,2016.

[2] 孙明,牟晓梅,秦鑫,黄津.黑龙江省高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

(16).

[3] 陶传海.汕头大学积极实践国际先进教学改革理念――基于ISO质量管理体系的EIP-CDIO工程教育改革见成效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范文5

根据教育部批准的《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2012年湖北普通高考科目设置继续实行“3+X”,“3”为语文、数学、英语,由我省命题;“X”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外语科目中,小语种(俄、日、德、法)也仍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

为了做好新高考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衔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组织成立了以学科教学专家、学科命题专家为核心的研究队伍,以教育部颁布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为依据,结合我省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反复探讨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力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体现普通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保持湖北分省命题以来的命题特色。《考试说明》既是2012年湖北新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指导中学教学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

《考试说明》按照考试科目编排,各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考试性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

在编写《考试说明》的过程中,命题、教研、教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有关同志,为探索适合湖北教育特点、推进湖北教育发展的新高考命题思路和方法,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教育部考试中心、省教育厅的各级领导也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听取并采纳了来自教学一线的宝贵意见。这本《考试说明》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此,谨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湖北省新高考命题研究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范文6

关键词: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是面向全国招生的典型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其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一、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特征概述

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专业基础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速写、表现技法、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第二,软件类课程,如photoshop、Illustrator、AUTO Cad、3D max等;第三,专业课程,根据专业不同有所区别,如室内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原理、居室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等,视觉传达专业的包装设计、标志设计、POP、图形创意等;第四,基础理论课,如设计概论、艺术概论、现代设计史等。

二、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征

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方案制作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高职高专类院校,较普通高校而言,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学生除了倾听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之外,需具备自己创造、动手、制作等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还需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应用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范围较广,艺术设计专业具体课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强调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这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创意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尤为重要。

三、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各类学科的教学建设,均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核心,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尤其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具有较高的实践性要求。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充分把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特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教学方式、过程和考核方法等三个环节进行全面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技能培养方法。①项目导入法。在实践技能教学阶段,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引入实际正在施工或设计的项目,使学生直接参与真实的案例分析,得到学科和行业前沿信息,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了解工作流程。即课堂与就业紧密联系,形成链条。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培养更加实用和适合的人才,在理论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了解今后的就业性质。目前,本校学生根据教师自己在校外进行的项目,参与具体工作,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已获得初步成效。学生毕业之前已经充分接触到校外的工作环境,进入工地,了解制作流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②工作室制度。目前全国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正在实施工作室制度,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学院等,利用专业和学科方向的不同,进行工作室制度建设,根据专业划分学科,针对不同要求配置机器、工具、材料、设施等,使学生在固定工作室进行实训课程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制作、完成各类课程方案。如产品设计工作室、首饰设计工作室、家具设计工作室,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分。如首饰设计工作室又分为金银首饰工作室、铁艺首饰工作室、概念首饰工作室等。近年来,本校也已建立了家具实训工作室、陶艺实训工作室、电脑实训工作室、摄影实训工作室等,材料实训工作室正在建设中。工作室利用率达到95.2%,并且各工作室所配备的仪器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中。

(2)教学过程改革——实训课程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研究能力,弱化实践能力,而高职高专类院校旨在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故从教学模式上应大力推广调节教学法,使“讲、练、评”相结合。通过教师课堂引导,使学生自主训练,进行方案、课题的讲解,分析利弊,培养学生口才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的综合素质,以创新性思维方式带动实践操作。在本校学科建设方面,将所有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严格分析,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实训课程改革,在实训教学中提倡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训教学,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多元化。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本校灵活教学,利用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主动积极查阅资料,思考自己课题,形成合理的上课方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提升了实训课程的应用性。让学生在分析他人方案或自己制作的方案之前,先进行策划,再实施,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要利用先进手段,展示自己的思维和设计,同时生动地进行讲解与表达。这既锻炼了个人口才,又展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受到广大师生好评。

(3)考核方式改革——个性与共性兼顾。在考核方式中,摒弃一贯的出卷考试制度,运用教学观摩、方案讲解、视频演示、模型制作等综合手段进行考核,最终达到学生“用作品发言、用表达展示”的考核效果。在制作作品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主动启发,使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特征,发挥最大潜力。本校对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分析,认识到原有的教育方法过于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在工作实际遇到诸多问题。目前,就学生个性特征培养已经有了全面认识。

结束语:本文以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职高专与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特有的改革方案。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任重而道远,需深入加强教学研讨和学习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积极参与的一分子。较普通高等学校重视理论研究的教学思路而言,本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避免填鸭式教法,要求每个任课教师针对不同课程,进行更加细化的渗透教学方法。在备课、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更加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和易混点,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以便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理论与实践知识。本校在全国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分析、学习与借鉴,才能真正实现全方位改革。故每位教师都需要秉承着神圣的教育信念,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的课堂结构设计,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提升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旭龙.高职院校设计类精品课程的建设[J].神州民俗,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