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意见

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 创新精神 主体地位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中的“专题”是多元的,学生可以跨学科或走出校园利用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加之学生研究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一、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教学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的主体意识的选择、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的问题。研究性学习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研究问题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

由于确立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各类探究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引领者的作用,因而可以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能力都有益处。

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始于问题的发现,结于问题解决,它体现出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不同。创造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和训练发展起来的。研究型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空间,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提升,创造能力得以培养。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各种丰富的体验和内隐知识,体验到了什么是做研究以及做研究的艰辛,养成了做研究必备的严谨求实、精益求的科学态度。同时,研究的成功使学生发现了自己的潜能,确立了自信,这种体验的积累会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三、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改变教学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延长或深化学习过程,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和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并内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

四、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改变以往教学只重知识掌握不重知识应用的现象

“心理学家加涅(R.Gagne)1970年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即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最后一类水平的学习,其目的是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研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

五、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形成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衡量班级、衡量学校优劣的标准。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标准,不仅造成了人才培养上的严重“失根现象”,也导致教师在人才观、质量观上产生了严重偏差。研究性课程给学生才能的展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渠道,在研究性学习中,一些平时学科成绩平平或较差的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崭露头角:有的学生组织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协调能力较强,有的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有的学生研究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较强,等等。“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几种智力,只是这几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教师从多元化的角度评价学生,发现和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浅能,形成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六、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在研究性学习中,面对学生涉及到的丰富多彩的研究内容,无论学历多高、教学功底有多深的教师,都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必须揣摩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思考和理解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进行质疑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供学生参考。这时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总之,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问题发现、课题设计、寻找资料、社会调查、信息处理、交流表达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与他人合作交往中,懂得了信任和尊重;在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中,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了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多方面资料收集,知道了除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这为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2

【关键词】社会性软件 移动学习 影响因素 策略

社会性软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社会性软件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互助、知识分享、情感交流等多种关系。正是因为有了社会性软件的网络化,使得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了明显或者本质的社会属性。传统学习模式或者班级授课制虽然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仍然有着与生俱来的缺点和不足,而基于社会性软件的移动学习恰好能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

大学生使用社会性软件学习的现状

本文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教育科学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等8个院系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通过扫描微信二维码或者加入专门的微信账号,然后进行问卷答题的研究形式。调查内容包括社会性软件的类型、使用人数、使用最早时间和使用频率以及使用社会性软件所做的事情(例如聊天、学习、娱乐、浏览信息、信息)等,具体的题目见表1所示:

截至本次调查活动结束,一共有850名学生参与其中,答题有效性为100%。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和统计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在自己的手机上安装了QQ和微信两种主要的社会性软件。其中QQ的使用时间相对较早,大部分学生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已使用QQ,那时候主要利用QQ和同学交流家庭作业等方面的信息。大家使用微信的时间都比较晚。从对社交软件的喜好看,47%的学生平时喜欢用微信,48%的学生喜欢用QQ,3%的学生喜欢用微博,2%的学生喜欢用飞信等其他软件;从在线时长看,有82%的学生将微信和QQ都时刻挂在网上,只有18%的学生分时间段连接网络;另外,较多的学生更愿意以微信朋友圈的形式分享和浏览信息,而利用QQ空间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大学生利用QQ和微信进行学习,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学习资源的共享(QQ邮箱非实时资源传输、QQ在线或者离线的资源传输)、组建QQ群或者微信群开展小组协作学习。通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过利用社会性软件进行学习的行为,以传输学习资源的形式最多,而开展小组协作学习比较少。

影响大学生使用社会性软件进行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分析

1.学习任务不明确

大学生在学习经典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应该掌握知识的结构、体系以及和专业相关的知识,而这些学习任务仅依靠课堂时间或者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在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更多依靠的是互联网。研究发现,大学生没有很好地利用社会性软件补充自己的学习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学习任务的驱动。多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无意识的,而且没有形成系统的、计划性的学习。

2.上网资费较高限制了大学生的移动学习行为

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无线网络的连接,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采用中国移动的TD-SCDMA(3G网络)以及TD-LTE(4G网络)或者中国电信的联通WCDMA(3G网络)、电信CDMA2000(3G网络)等登录网络。学校一般会和当地移动运营商合作为新生办理移动号码,学生入学后激活就可以使用。目前,两家运营商的资费情况各有优势,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要进行移动学习,特别是涉及多媒体信息,那费用就很难承受了。

3.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学习资源不足

一般的学习系统大多包括多种格式的学习资源,包括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其中又以flas、音视频等多媒体类型资源居多。智能手机对学习资源的格式、类型等有不同的要求,导致这些资源在手机上有时候不能正常显示和播放,从而导致移动学习资源的缺乏,影响学生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学习协作能力不足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的开展与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有着密切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很少利用协作学习方式。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协作学习的任务驱动;二是不具备利用QQ和微信等软件协作学习的能力;三是学生缺乏探索精神,学习新事物的惰性较强。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学习策略

1.“翻转课堂”,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参与课堂,学习的目的就非常明确,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其中,预习成为了翻转课堂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下,解决任务的首要方式便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

2.提高协作学习能力

(1)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看似是一种学习方式,事实上也蕴含着每个参与者是否具有集体荣誉感,责任心是不是强烈的深刻问题。社会性软件本身的内涵就在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人与人之间的协同一致,在分工中协作,在协作中又分工,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2)提高自身修养。信息社会,每个人都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时代的节奏,同时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共事的能力,因此自身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是非常关键的。这些素质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和锻炼。

(3)多实践、多参与。大学生缺乏与他人合作的信心及心理素质,这与他们平时的学习方式有很大关系。高等教育需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优化课程设置、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3.建立能够方便、快捷访问的移动学习平台

QQ和微信等主要的社会性软件应与百度和谷歌等搜索引擎联姻,扩充其功能,从而给人际交往、协作学习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首先,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建立需在互动和协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性软件;其次,遵循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再次,移动学习平台应该是一个多项功能的集合体,学生能够通过它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能力、分享知识成果等。

4.加强自控意识,不沉溺于社交娱乐

作为一种新潮的通讯娱乐工具,QQ、微信本身的功能能够满足大学生对社交娱乐和通信等的需求,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但是,面对QQ、微信,当代大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树立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主动利用其学习功能让自己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参考文献:

[1]许玲:《大学生接受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第4期,第61-66页。

[2]郭际:《移动学习及其特点――移动学习和教学革命(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3期,第74-77页。

[3]赵嵬、张波、孙喻婷:《师范生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年第23期,第45-47页。

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3

[关键词] 化学实验 探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化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融入新课程内容标准的整个体系中。那么,我们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标,切实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它为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搭建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学生在真实、生动、直观、充满神奇的实验情景中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直接感知的事实和获得的信息所产生的问题会自动引发思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可以获得真知。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学生总是形成这样一种观念——活泼的金属都是原电池的负极。活泼金属能否也可以作为原电池的正极?我们让学生通过观察镁、铝分别与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构成的原电池反应,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认识到酸性的镁—铝原电池中镁电极提供电子,是原电池的负极;而在碱性的镁—铝原电池中镁电极传递电子,是原电池的正极。

二、在化学实验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实验为基础进行学习既是自然科学的基本特点,又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实验能创设参与实践的情境,并且具有激发兴趣、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形成科学品质的诸多功能。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探究过程,大多数化学的重大发现与突破都与化学科学实验有关。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假说、猜想、推理与判断,实验则为这些思维活动的验证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新的化学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可开发的教学问题都是一种教学资源。挖掘利用这些创新素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将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探究的手段,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1.借助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知识基于实践,始于观察。化学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化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许多化学问题是由实验引发的。因而化学实验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引导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帮助学生养成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从中学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与探究意识。演示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思维活动。激趣与导思相辅相成,服务于科学探究。为了突出演示实验的探究功能,在教学时我们注意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转化为科学探究,设置实验问题,选择实验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通过讨论获得理性认识。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还要注意挖掘化学变化的美学特性,引导学生溯根寻源,将对化学美的鉴赏升华为对化学原理的追求上,在体验化学现象自然美的过程中探究化学变化的科学美。例如:在进行碘的升华和溶解性演示实验时,让学生在体验碘单质单质丰富多彩的变化之后,及时组织学生对化学原理进行讨论,使学生顺利理解“相似相溶”以及萃取分液等基本实验原理。

四、在化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理论的形成必须要有实验作为依据,物质的性质也要靠实验来形成结论,因此化学实验课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必须从高一新生入学后做起。有必要首先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探究问题、验证物质性质、深入化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探究中最重要的探究方式和化学学习中最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王祖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4

摘 要 在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传统的医院行政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此背景下,对提升医院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论出现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为对医院行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在对其目前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推进医院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实践途径展开研究,为现代医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 医院 行政管理 科学化精细化

医院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在建立精益求精的行政管理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对责任分工进行明确,对业务流程进行不断优化,使医院的整体效能得到提升,更好的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但现阶段医院的行政管理仍存在问题,要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需要在各方面探索实践中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一、目前医院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责任交叉重叠现象普遍

首先,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医院虽然建立了岗位说明书,但其文字介绍较笼统,并未对各级职务、职责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通常以上级要求和工作经验等作为职责划分的依据。其次,部分医院虽然建立了职责相关规定,但其并未结合医院的发展和患者的实际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使医院部门责任交叉重叠的现象较为普遍,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了难度。

(二)岗位工作流程不清晰

现阶段部分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以工作管理、公文等作为部门间协调的主要手段,而工作人员并未具有具体的操作指导依据,在面对复杂或不熟悉的工作情况时,由于工作流程不清晰、信息传递不全面,工作效率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使医院的行政成本增加,不利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虽然近年来医院的新员工培训、内部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不能结合实际需要对人才储备、培养、招聘等进行完全的独立计划,使相关的行政管理工作开展受到影响;另外,现阶段医院的人才开发机制存在缺陷,前期花费较大成本培养的人才,后期不一定可以有效应用,使人力资源培养开发的成本被浪费;除此之外,现阶段部分医院激励机制建设不足,使人才流失、人才道德缺失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不利于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四)结构内部或结构间的协调机制缺失

首先,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在跨部门沟通时单纯注重对正式沟通的规范,而忽视对非正式沟通手段的利用;其次,上下级在沟通的过程中,上级主动沟通的意识较差,下级的协调事项难以受到重视,使沟通的积极性被打击,这不仅影响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加大了协调成本。

二、推进医院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实践探索

(一)对管理权力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首先,应对医院原有规章中对行政职责的规定进行整合,并结合现代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医院内部各部门的职责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医院内部各部门对其行政职责产生全面、准确的认识,为科学化、精细化行政管理的落实创造整体氛围;其次,要对医院内部各部门的行政职责进行细化,使医院各岗位,对其行政职责产生全面认识,图1为医院会计成本核算的岗位职责图,这对避免岗位职责较叉重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再次,结合医院的发展,对新出现的行政职责或工作内容结合相关的原则进行有效的分配,以此杜绝医院工作无责任部门负责的现象发生。

(二)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完善

首先,医院应对信息传输通道进行改革,以扁平原则为指导,将冗余的环节合理的删除,并在医院行政管理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内部及相互之间;医院各项业务部门、后勤部门内部和彼此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输通道,使医院内部行政管理的相关决策、指令等得以快速、有效的传输,这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医院不断加大相关的经济投入和管理水平,使信息设备的应用效率提升。其次,医院应有意识的对核心流程进行改造,在具体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岗位职能限制进行突破,使不同部门、岗位的工作人员以项目为连接纽带相结合,形成相对稳定的项目小组,使项目的开展有具体的领导和负责主体;需要应用平行作业的管理形式,为信息的快速传递创造氛围;需要对管理对象的实际需求,全面准确的了解并进行针对性的可行性分析,尽可能满足其实际需求;并对流程的具体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一直为稳定有效的状态运行;除此之外,需要对单个流程的具体时间进行明确的限制,这是保证流程高效实现的有效途径,在对工作流程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可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以计算机为载体不断的优化。再次,需要针对行政管理对象建立全面有效的处理机制和回应机制,这对医院实时获取管理对象的需求信息,进而为流程优化提供逻辑支持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可调动医院内部员工参与工作流程优化的积极性,处理机制和相应机制的实现,需要医院建立各部门、岗位之间的网络互动平台,利用局域网,使医院的信息被整合应用。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格局进行落实

医院在推动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发展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人才信息储备库,并结合工作人员的具体信息建立人才培养计划,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缩减人才培养成本,提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水平。

(四)对医院运行成本进行合理控制

对医院运行成本进行合理控制是推动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在现阶段医院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在具体的运行成本方面,医院应在保证基本支出需要的前提下,对预算保障力度进行有意识的提升,而且对保障重点有意识的突出,这要求医院各部门在认识到医院运营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的建立正常运转的最低经费保障体系,加大财务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力度,提升财务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成本预算的准确性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医院已经认识到行政管理精细化、科学化,对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医院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有意识的结合医院目前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探索,这是我国医院服务理念提升的具体体现,应在不断优化的同时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江秀余.科学管理,推进医院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J].现代医院管理,2014.05.

[2] 潘达.推进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的几点建议[J].赤子(上中旬),2015.10.

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5

一、研究背景

在下校听课和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按照“类型”来教学,总结了十一种简单应用题的类型,如“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学生问题的解决需要经过“问题情境问题类型运算意义”这样的过程。而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强调“问题类型”,反而造成了学生对“问题情境”和“运算意义”的割裂,不利于学生真正地解决问题。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变为了“解决问题”,教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问题”也成为了教学的难点,许多教师不知如何把握。大多数教师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并不是真的了解学生是如何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在学生学习理解四则运算意义中都形成了哪些“情境原型”?只有当教师真正了解了这些,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因此,我们会将研究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学生身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填补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空白。那么,学生都形成了哪些不同的“情境原型”?哪些“情境原型”是这些原型中最主要的?学生对哪些原型有困难?这些问题将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对加减法情境原型的认识

郑毓信教授编写的《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一书,在第10章介绍了由美国数学教师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数学教与学的研究手册》,其中指出: 对正整数加减法现实意义而言,其情境原型主要有四种:聚合、比较、增加性变化、减少性变化。反映在教材中具体如下: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考虑到测试学生的代表性,我们把调研对象确定为北京市远郊区县燕山、门头沟、延庆、平谷、房山这五个区县的一至三年级的部分学生。并采用了抽样的办法,随机抽取了这五个区县的各两所小学的同一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学生总数为一年级527人、二年级552人、三年级532人。这些学生分别使用的是北京版和人教版的课改实验教材。

研究后期,我们还对北京市石景山区外语实验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中各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追踪访谈。

(二)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期望通过大样本的测试,采集一些真实可信的数据,从一个侧面了解课改以来北京郊区小学生“情境原型”的建立情况。同时,我们还期望,通过后期对测试情况的分析和个案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用加减法原型解决问题中的主要困难,探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可能原因。

1.前期大样本测试的目的

(1)测试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的加、减法情境原型的掌握情况,了解其是否能够正确解决相关问题。

(2)了解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加、减法情境原型主要是什么。

(3)对比不同版本教材、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境原型建立情况有无差异。

(4)积累学生的错例,分析发现学生的主要困难。

2.后期访谈的目的

(1)进一步了解学生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中的原始经验及遇到的主要困难。

(2)分析学生学习“比较”原型问题的主要路径。

(三)测试和访谈题目

本次测试我们主要采用看算式编实际问题和解决一步的实际问题两种类型。

1. 看算式编实际问题

了解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加、减法情境原型主要是什么,及对比各年级间有无差异。因此,一至三年级各年级的题目形式基本相同,题目差异不大。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前两个加、减法算式要求学生画图表示算式的意思;而后两个算式要求学生每个算式编两个实际问题,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建立的情境原型是否丰富。题目如下:

(1)请你画一个图表示3+5。

(2)请你画一个图表示6-2。

(3)写出两个需要用“9+4”解决的实际问题。(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

(4)写出两个需要用“8-5”解决的实际问题。

2. 解决一步的加减法问题(题目见后面正确率表格)

主要考查学生解决不同的情境原型,如“聚合”“比较”“增加变化”“减少变化”等各种一步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情况。一、二年级每个年级各出10道小题,各种不同的情境原型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分别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习和接触的是聚合的原型,所以较多地考察了聚合的原型;二年级学生重点学习了比较的原型,因此10道题中有4道是比较原型。同时,同一原型的不同题目在设计中既有用加法解决,也有用减法解决。另外,在设计题目的过程中,也参考了原来我们常说的11种基本应用题类型。比如:已知两部分的和及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或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等等。通过这样的测试来了解学生情境原型的掌握情况及主要困难。

3. 试测

为了保证测试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两次试测。第一次试测选择了石景山区外语实验小学一至三年级中各一个班的学生,本次测试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测试题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通过任课教师认定,测试结果符合学生的一贯表现,测试题目达到需要的信度和效度。本次测试我们从中发现学生形成的情境原型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主要的原型。第二次测试选择了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的一至三年级中各两个班的学生。本次测试由负责正式测试的郊区县教师进行组织,主要目的是让他们经历测试的过程,以保证正式测试中施测程序的正确性。

4. 测试的计分和解释

本次测试的题目中每一题都体现了不同的原型或类型,因此为了反映各种不同原型的掌握情况,在计分时并没有采用核算总分的方式,而是对每一题的正确率进行了分别统计。而学生解决某一类型题目的正确率达到了85%以上,就可以评定为学生对这一原型基本建立。(此标准的确定,参照了数学学科考试说明中的小学生的学业评价标准,同时征求了部分一线教师的意见)

5. 访谈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解决比较关系原型的问题中的主要困难及解决问题的路径,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访谈。

访谈提纲:

(1)读题,解释题意。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进一步追问为什么选择加法或减法。

(4)适时提供一些帮助,如画图或举例子等。

四、学生“情境原型”的测试结果分析

(一)解决加、减法问题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1. 各年级题目正确率

(1)一年级测试各题正确率(测试总题数:10道;总人数:527人)。

序号 题目 正确率

1

97.91%

2

96.96%

3

97.15%

4

比多棵。 96.96%

5 小明有6条红金鱼和3条黄金鱼,他一共有几条金鱼? 99.43%

6 有8只小鸟,飞走了5只。还剩下几只? 97.91%

7 要有9人来踢球,现在来了6人。有几个人没来? 88.05%

8 有3只蝴蝶,又飞来4只,现在有几只蝴蝶? 98.48%

9 两个小组一共有10人,我们组有6人,另一组有几人? 86.91%

10 一些青蛙在荷叶上,跳入水中3只后,还剩2只,原来荷叶上有几只青蛙? 92.79%

(2)二年级测试各题正确率(测试总题数:10道;总人数:553人)。

序号 题目 正确率

1 小明有6条红金鱼和13条黄金鱼,他一共有几条金鱼? 98.19%

2 树上有12只小鸟,飞走了5只。还剩下几只? 97.65%

3 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有几个人没来? 94.94%

4 有13只蝴蝶,又飞来8只,现在有几只蝴蝶? 92.59%

5 小红有45元钱,比小明少10元,小明有多少元钱? 68.17%

6 数学小组和航模小组一共有35人,数学小组16人,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94.03%

7 某农场今年栽树88棵,比去年多栽16棵,去年共栽树多少棵? 88.07%

8 食堂新买来一些大米,一星期吃了46千克,还剩32千克,学校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86.62%

9 期末考试,王芳比李明的数学成绩少3分,李明考了95分,王芳考了多少分? 91.68%

10 小军家养了35只白兔和42只黑兔,他家的黑兔比白兔多几只? 92.59%

2. 测试结果分析

(1)学生的加、减情境原型基本建立,能够识别简单的加、减法情境,并解决问题。从各种加、减法原型的平均正确率可以看出各种原型问题的平均正确率都超过了85%。

(2)学生对于比较原型问题感到比较困难。比较原型问题的平均正确率只有87.49%,特别是对于如“小红有45元钱,比小明少10元,小明有多少元钱?”这样的比较原型问题,其正确率只有68.17%。

(3)学生在一年级解决问题过程中有24%的学生用到了类似方程的方法(见下图);而二年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没有学生出现用这样方法。

(二)看算式编实际问题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1.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的加法原型是“聚合”和“增加变化”;学生比较熟悉的减法原型是减少变化。如下面的实例:

一年级学生的加法原型:“增加变化”。

“合并或聚合”。

2. 使用北京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的学生无显著差异,而且这一结果和教材中呈现的不同原型问题比例相一致。

3. 发现不同的教学班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反映出受教师教学的影响较大。

4. 部分学生建立了多种原型,即同一算式编出了不同原型的实际问题。一年级:有47人编出了两种加法原型的题目,有12人编出了两种减法原型的题目,合计占总人数的11.2%。二年级:有68人编出了两种加法原型,有22人编出了两种减法原型,合计占总人数的16.3%。三年级:有54人编出了两种加法原型,有31人编出了两种减法原型,合计占总人数的16%。可见二、三年级的学生比一年级学生积累的原型更丰富。

(三)学生的主要困难和错例积累

学生的主要困难还是在一些反序描述的情境及比较原型的问题上,下面将列举一些学生的错例。

错题举例:

一年级

二年级

此题正确率只有68.17%。

(四)初步访谈记录及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在学生纸笔测试后,我们也进行了初步的访谈。发现学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定式,如“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看见还剩就减”“见飞走就减”“看见一共就加”等等。

同时,对于比较不同原型的掌握情况的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比较原型的问题较大,即使学生到高年级也常常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出错。我们将“比较”原型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研究点。通过前后测对比及访谈了解学生的困难原因和学习路经。

五、“比较”原型学生的主要困难和思考路径

(一)通过访谈了解学生的主要困难

学生困难一:不能理解比较关系。

多数学生的困难表现在不理解比较关系。如访谈学生在理解“小亮跳了30个,小红比小亮少跳10个”时,学生往往理解为“小亮跳了30个,小红跳了10个”,说明他们对“小红比小亮少跳10个”这句话并不理解。一些在前测中列式正确的学生,当被问到算式中的各个数量表示什么时,也不能正确回答。如一支钢笔15元,比一支签字笔贵10元,一支签字笔多少元?学生列式:15-10=5,当问到10表示什么时,学生往往会回答表示“签字笔”的价钱。

学生困难二:不能把理解的问题用正确的算式表示出来。

例如下面的访谈过程:

生(叙述条件):你有20个松果,我有25个,我比你多几个?我想就应该用20+25得出结果45。

师:什么叫我比你多几个?

生(举例):比如说,我有3个苹果,你有6个苹果,6比3大,就是多。

师:怎么列式呢?

生:6+3=9。

师:你能画个图表示这个意思吗?

生(画图):小明有3个洋葱,小聪有5个洋葱。小聪比小明多。(学生边画图边描述)

师:哪是多几个呀?(指图看,一一相对后多的部分)

生:2个。

师:怎么列式?

生:3+5=8。

师:看图是多2个吗?

生:是。

师:3+5不是多2个呀?你想怎么做?

生:应该是1+1=2。

师:为什么必须用加法?(再次指图进行提示,学生思考)

生:5减3再减2。

师:为什么再减2?5是什么?3是什么?

生:列式5-3=2。

这一位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比较关系,能够自己举例进行说明。但当他要把这一关系用算式表示时,他都表示为加法。可以看出他在用算式表示关系的过程中存在着障碍。老师已经引导他对结果进行比较“3+5不是多2个呀?你想怎么做”。学生知道开始的方法不对,但他还是首先想到用加法,“应该是1+1=2。”可以看出他能够正确理解比较关系,但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学生困难三:受一些错误思维定式的影响。

如见“多”加,见“少”减 。如下面访谈过程:

在跳绳比赛中小亮跳了30个,小亮比小红少跳10个,小红跳了多少个?

师:怎么列式?

生:应该用减法,30-10。

师:为什么用减法?

生:因为“小亮比小红少跳10个”,“少”应该用减法。

(二)学生学习的主要路径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积累比较关系的经验很重要,而画图和模拟操作活动对学生正确理解比较关系会有很好的帮助。学生只有先正确理解比较关系,再将这种理解和所建立的加、减运算意义进行对接,才能正确解答问题。

下面列举一个学生对于“小亮有小汽车15辆,红红比小亮少5辆。红红有几辆小汽车?”这道题的表现。

学生先拿出15个白棋子,摆成一行。又拿出10个黑棋子,摆成一行。

教师让学生看着围棋子,并说明各表示什么。

生:15个白棋子表示小亮的小汽车,10个黑棋子表示红红的小汽车。

师:少的5个棋子在哪?

学生正确指出“空白处”,并列式:15-5=10。

此题学生借助操作得出答案,并且“反映”出用减法解决。实际上,学生正是通过经验、操作、画图等方式独立完成了题目,即使是对于困难较大的第5、6题(实际上,这一内容并不作为一年级每位学生都要掌握的内容),也有部分学生正确列式。

六、研究结论

(一)通过本研究了解学生加、减法原型的建立情况

从所调查的北京市五个郊区县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加减法原型基本建立。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加法原型是“聚合”和“增加变化”;学生比较熟悉的减法原型是“减少变化”。而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原型会不断地丰富。

相比正整数的加减法原型,学生对于比较原型问题会感到比较困难。

在对学生的情境原型建立情况进行差异比较中我们发现:使用北京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的学生无显著差异,而且这一结果和教材中呈现的不同原型问题比例相一致。而不同的教学班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反映出受教师教学的影响较大。

(二)通过本研究了解了学生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中的主要困难

学生用加减法解决问题时的主要困难有:对比较关系的理解,这也是最主要的困难;情境理解和运算意义的对接,即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已形成的一些错误定式的影响。

(三)通过本研究了解了学生解决比较原型的学习路径

首先要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比较关系,可以通过画图或模拟操作等方式;接着,再将这种理解和所建立的加减运算意义进行对接;最后选择方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通过多人次的前测访谈了解到,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不需要套用原来的应用题类型,而且若学生形成了一些机械套用以前学过的类型的习惯,会给他正确分析比较关系应用题带来障碍。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问题的理解和表征很重要,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的比较关系的经验,并且注意在教学中利用好直观的学具及教具,做好直观学具与抽象算式的沟通。

(四)通过本研究了解了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通过对学生进行的访谈活动,使我们真正看到了学生的困难。因此我们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要适时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情境原型。

(2)要重视比较关系的经验积累。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中已经出现了如下图的一些比较关系的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编题练习,帮助学生积累比较关系的经验。

(3)要注重学生画图和模拟操作的活动。

(4)要防止机械训练使学生形成错误的定式。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著.国际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6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为最终目的,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应给予信息技术课程足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本文以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路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促进路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实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质量高效提升的目的。

一、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学观念非常滞后,很多教师一直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其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不仅电脑数量无法满足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这些设备也过于陈旧,软件更新也不及时。再次,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最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一直以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以机考和考卷考试的方法为主,这种较为单一的评价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路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促进路径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路径,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路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完善教学评价、扩大学生的视野、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具体内容如下: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自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给予尊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按照一个标准去衡量班级的所有学生,对学生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不要过分压制,而是去引导,使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施,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班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够整体性提升。比如,在教学生如何进行图片处理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图像处理工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喜好进行工具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完善教学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直都是以考核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但是这种评价模式过于片面和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无法满足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需要,更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目的。因此,教师应对传统的评价模式进行优化和升级,完善评价机制,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性评价,也可以在期末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态度进行综合性评价。可以说,这种评价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和平台。

3.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对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运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同时,学生学习兴趣也被充分调动出来。通过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生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更加深了对自我的认知,将自己的特点和爱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4.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

为了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个性化教学。比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学生在为自己小组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正如前文所述,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在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组,从而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合作学习模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通过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虽然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教师转变工作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潜力,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就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全面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