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概念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概念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概念教学

小学概念教学范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教学策略

概念体现了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相应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的概念来讲,对其进行学习、理解、把握,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密切相关,也跟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联系。下面笔者对怎样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进行分析。

1.注重直观性的操作,让学生创建概念的表象

我们认知客观事物的最直接的来源就是感知,这种认知过程尽管是简单的,但是能够收获知识。小学生思维的主导是形象思维,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思维分析作为视角,启发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创建深刻、清晰、准确的表象,如此不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概念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长度、重量单位“厘米”、“分米”、“米”、“克”、“千克”等的时候,可以借助直观实物,以及与学生固有的知识和熟悉的事物相联系,从而让学生创建概念的表象。并且教师能够要求学生以量、称、掂的方式建立固有的概念认知,再加以抽象,最终实现概念的内化。

2.由生活实际中渗透概念

小学生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是由特殊至一般、由感性至理性、由具体至抽象,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导是形象思维,而到了中高年级阶段,在持续拓宽学习视野、增加知识累积的影响下,会逐步过渡为抽象思维。然而,学生的逻辑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要求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作为支撑。换言之,教师的概念教学务必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概念的时候,教师能够借助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的黑板面、书面、课桌面、饭盒面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线段、直线的知识,所以启发学生对几何图形进行抽象比较容易。学生在观察之后,不难发现长方体的特征是: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体的对边相等、长方形的边数是四条,从而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概念是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3.重视概念的应用,增强学生应用与理解能力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若教师仅仅是一味地讲解概念知识本身,则较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也难以使学生学习和把握。有效的概念教学模式并非要求学生记忆概念,而是让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知识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处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以重复、单调、乏味地教授概念知识,而且是有效地统一实际生活与概念知识,根据一些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以及推动学生灵活地应用概念。例如,教师在教授有余数的除法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能够设置下面的应用题:红旗小学的30名小学生要去参加春游,而要想把这些小学生送到目的地,出租车最多可以坐4个人、面包车最多可以坐7个人,那么需要怎样选择租车方式呢?如此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很接近,可以引起学生的自主思考。学生在进行思考之后,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30÷4=7……2,需要租8辆出租车;二是30÷7=4……2,能够租5辆面包车。以此作为基础,教师让学生探究其他解决策略。在学生互相探讨之后,能够给出一系列方案,像是租4辆出租车和2辆面包车等。如此一来,有效统一了应用题及概念,能够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升华感性认知为理性认知,从而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4.在概念教学中渗透发展的观点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渐完善与深化的。例如,针对减法的概念教学,在一年级的时候,教师仅仅需要让学生以剩余作为视角进行把握,对减号进行认知,之后再讲解减数、被减数等知识,然后是让学生以两个数相差多少作为视角把握减法的概念。在二年级的时候,教师能够让学生求比一个数少几和演算减法作为视角去把握减法的概念。在三年级的时候,让学生由减法的关系中,对减法的概念和意义进行把握。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要求在相应的时期形成相应的认知,不可以超出学生的认知,需要坚持时期性的原则,只有如此,才可以让学生真正有效地把握概念,延伸与拓展概念知识。

5.通过比较和分析,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把握概念知识

一方面,由概念的内涵对概念之间的不同进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就是内涵,其是跟其他事物进行区分的关键所在。务必满足两个要素:一是本身务必有这种特点,不然会与这种事物的范畴相悖;二是可以区分其他事物跟这种事物。像是教师在讲解长方体概念的时候,长方体的本质特点是长方体的所有面都是长方形,其属于一个六面体,只有满足这两个特点的才是长方体,这是其跟其他六面体进行区别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由概念的外延区分概念。外延就是体现的表象之和。像是平行四边形的外延是菱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引起注意。如此一来,有效统一概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把握概念知识,从而形成完善的概念体系,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结语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当与学生的现状,数学概念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晓明.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33).

小学概念教学范文2

一、描述性概念数学要直观形象。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概念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才引入概念。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逐步发展过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描述性概念的讲授方法必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坚持直观形象的原则。如:在学习长方形之前,学生已初步的接触了直线、线段和角,给学习长方形打下了基础。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可以利用桌面、书面、黑板面等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从中总结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

(1)都有四条边;(2)对边相等;(3)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样使学生在头脑之中形成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的概念。

二、定义性概念教学要准确推敲。

数学是一门严密而精确的科学,特别是有关概念具有更强的“压缩性”。字里行间包含着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定义性概念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咬文嚼字、准确推敲关键词语的涵义。例如在教学互质数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几组数,如“4和7”、“10和9”、“25和18”的公约数的观察的基础上,引入互质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的概念。然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对互质数的这个概念要弄清:(1)它是两数之间的一种关系。(2)它是从公约数的个数这个角度提出来的。(3)关键词“只有”的含义。从这三个方面揭示出互质数的本质属性。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些属性,逐项剖析,才能使互质数的特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教师通过对“互质数”的详细解读,既抽象概括出“互质数”这个概念,又能为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互质数奠定了基础。

三、精心设计习题,清晰概念的内涵外延。

每一个概念都有一定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适合这个概念的一切对象的范围;而内涵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教学中,在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地设计各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因数与倍数”这一章的概念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1、填空:

(1)、10以内的偶数有

(2)、20以内3的倍数的有、

(3)、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4)、18的因数有。

2、判断:

(1)、8和9是互质数。( )

(2)、整数可以分成质数和合数两部分。( )

(3)、6÷1.2=5是整除。( )

(4)、10和13是互质数,所以他们没有最大公约数。( )

3、选择:

(1)、4和6的最大公约数是( )。

A、4 B、6 C、2

(2)、把6分解质因数是( )。

A、6=1×2×3 B、2×3 C、6=2×3

通过不同的角度、变换叙述的语言、正反不同的例子、对有联系的概念进行对比等多种形式的训练,深化概念的本质属性,更能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四、利用知识迁移,构建知识网络。

这包括两方面的要求。第一方面,要加强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的教学。所谓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在知识与技能的网络中,那些带有关键性的、普遍性的和适用性强的概念。如,加法的概念、比多比少的意义、差的概念、乘法的意义、比的意义、倍的概念等等,越是最基本的概念,它所反映事物的联系就越广泛、越深刻。抓住这些最基本概念的教学,能使知识产生广泛迁移,使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理解,同时也有利于记忆。第二方面,小学数学中许多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这些联系就可以使知识脉络更清晰,知识结构更完整。掌握了这些联系,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见特殊,便可实现相关知识的有机统一。例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但是他们又相互区别。老师在教学完梯形之后,要对四种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四边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四种四边形的理解。

五、加强训练,指导学以致用。

小学概念教学范文3

关键词 感知 表象 数学概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而小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必须按照其概念的特点和小学生认识的规律来进行教学。在我多年的一线教学中,经过反复琢磨、总结,现就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和各位同仁们一起来研究。

一、 提供足够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

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总是从对具体的学习材料进行充分感知开始的,在多次感知的基础上,对感知材料进行初步概括,这样便形成表象。表象是从感知向概括思维过渡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1.积极组织学生的感知活动

在组织学生的感知活动时,向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要尽可能的多一些,而且,指导学生通过看、听、说、动手操作等活动,提高学生感知效果,便于建立清晰的表象。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硬币、圆形实物、图片等,在课堂上通过比一比大小、量一量周长和直径、算一算每个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的办法进行感知“圆周率”。

2. 引导学生观察思维,由感知形成表象

感知具有直观性,表象具有概括性,由感知上升为表象,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在上例中我通过学生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等一系列感知活动后,开始分小组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结果发现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由此概括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一个定数的表象。

二、 精心设计概念的引入方法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和建立清晰的表象,以形成对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就必须认真研究和精心设计概念的引入方法。

1.联系实际引入概念

教学中的许多概念是直接从生活实际中经过抽象概括得来的,讲解这些概念时应联系实际引入。在引入这些概念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唤起学生的回忆,使学生过去在实际经验中所形成的表象重现。如用两条平直铁轨引入平行线概念;用手电筒引入射线概念;用茶叶桶、水桶引入圆柱体概念;用沙堆、麦堆引入圆锥体概念等。

2.在学生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许多数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孤立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当新概念与学生已有的旧概念联系十分密切时,可通过旧概念引入新概念,这样既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例如用学生熟知的加法概念引入乘法的概念(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由除法引入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

有些概念方便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其实质,这样的概念可通过计算引入。例如:讲解循环小数概念时可通过计算小数除法来引入,又如整除、有余数的除法等概念都可以通过计算来引入。

三、 积极启发思考,形成准确的概念

要形成准确的概念,必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1.揭示概念的内涵

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所有本质特征叫做概念的内涵。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用定义的形式指出概念的内涵。例如:教学方程这个概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几个方程式,学生经过感知和思维后,发现关系式具有相同点:①都是等式;②都含有未知数。最后概括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 揭示概念的外延

概念所反映事物的全体叫做概念的外延。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用列举部分实例的方法来说明概念的外延。例如用分类图表示小数概念的外延:小数有限小数循环小数纯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不循环小数 混循环小数

四、 运用多种形式巩固概念

1.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概念

对概念的定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反复重现等手段达到熟记。

2.以新带旧,温故知新

通过复习旧概念学习新概念,不但能使旧概念得到巩固,而且有助于理解新概念。学习新概念时与旧概念进行比较,既有助于正确理解新概念,又能加深理解旧概念。

3.适当变换概念的叙述和表达形式

概念是用词语表达的,适当变换概念的叙述和表达形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可以起到巩固的作用。例如:教学整除、约数、倍数后可提问:①哪些数能整除20?②20能被哪些数整除?③哪些数是20的约数?④20是哪些数的倍数?

4.建立概念系统化

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以后,应及时引导他们对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纳总结,依据概念的内在联系把有关概念沟通起来,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一个个单个概念逐步有机地加入到概念系统中去,使学过的概念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地连接起来,形成良好的概念系统。小学数学通常用表格和分类图的方法对概念进行总结概括。

5.通过应用巩固概念

应用概念分析解答问题是巩固概念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应用概念可进行判断、改错、推理、分析、对易混淆概念进行对比,这些应用都达到了巩固概念的目的。

小学概念教学范文4

[存在问题]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概念包罗万象,它们有的需要用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的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有的又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掌握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了。在第一学段的概念教学中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来自学生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一定的难度,而这将直接影响孩子们对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来自教师的:教师对数学概念本身就没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只是跟着教材、教参走,结果在某些问题上自己也拿捏不准,自然会使得孩子们数学概念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糊涂。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使得概念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教学也往往只浮于表面。

来自概念本身的: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抽象概括性;数学概念又是以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这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造成了生活概念和数学概念的混淆。比如大部分孩子对于“角”就仅停留在角的顶点上,并需要依托具体的实物才能进行描述,而数学中的“角”则是“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费劲的。

[解决策略]

怎样让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

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

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变得厚重起来。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

如果我们能让一个概念变得丰满,变得多彩,让它能从书的平面描述中凸现出来,那么孩子们掌握概念的过程便也会变得立体、多维,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就变得积极、主动,而这不正是我们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吗?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小学概念教学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理解能力

一、从局部到整体,掌握概念的内涵

弄清楚概念的内涵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要让学生明白某个概念的内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数学,原本就是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若是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很难把握住解题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片面到全面,逐渐掌握概念的内涵。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挑选一些符合的数学题目,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推理和练习,这样能够强化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二、多方辨别,掌握概念的外延

概念教学不仅要学会概念的内涵,还要学会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范围。例如,在学习倍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将倍数的概念与约数的概念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发现它们的区别,从而强化对倍数概念的理解。有的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后,再遇到正方形和长方形便不敢判断它们是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学生经常会把三角形计算面积的公式与长方形计算面积的公式混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出示图形,让学生仔细看出不同图形之间的从属区别,从而加强对概念的记忆。由此看出,概念的外延教学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展示不同的图形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来辨别概念的本质。

三、反复实践,掌握概念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学习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学习完一个概念后,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去尝试和实践,比如,安排一些与概念相关的数学题,锻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并在锻炼的过程中,适当添加一些从前学过的概念,以新联旧,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本质。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并记录下来,第二天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学生能够非常深刻地明白小数的内涵和意义。又如,学了平面图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到家后观察家里哪些地方有所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让学生弄清楚数学概念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用心讲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讲解概念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多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运用概念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

参考文献:

小学概念教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关键因素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重要性简析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而数学概念作为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则直接影响数学学习,为此,应提高对数学概念学习的重视。教师有必要适应教育改革要求,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课堂情境,持续研究影响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因素,全面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能力,促进小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概念的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养成小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死记硬背,轻理解内涵

传统教育偏重死记硬背,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教学仅满足于会背诵,忽视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当前,许多教师留的家庭作业都需要家长配合完成,例如家长听写、家长监督背诵等等,这更容易误导家长和学生停留于背诵概念的层面。部分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没有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来弥补这一空缺。例如,学习分数时,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背诵分数的定义,学生还要掌握数学分数概念的含义、单位、实践中的意义、如何运用。在分数概念学习中,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减少所犯的错误。

(二)对小学生的思维开发不足

部分教师眼光局限于考试,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力度不够。众所周知,数学最能锻炼逻辑思维,如果在小学教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背诵数学概念,不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一知半解,而且思路也很难打开,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都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在各类国际交流中,中国的小学生常常胜出,中学生乃至大学生却往往表现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主要问题就出在小学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没有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师资力量的提升,自身知识结构上可以满足为小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培养逻辑思维的需要,因此,只要在意识上充分重视,有助于解决学生对概念理解偏差,思维发展受限等问题。

三、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关键因素

(一)教师因素

小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尚未完成形成,数学概念教学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效果。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必须先梳理清楚二者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强调和区分,使学生更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相近概念的不同内涵和外延。例如:“平面图形的长度”和“周长”,就是非常相近的两个概念,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加以区分,最好以实物教具展示来辅助讲解,加深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另外,一些教师会以计算代替理解,意图使学生在重复性的计算练习中熟练掌握和运用概念,但这正是数学概念教学中不可取的方式,练习资料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只有对概念的理解透彻清晰,运用起来事半功倍,反之亦然。加强小学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到经验,老教师在年轻教师的身上吸收新鲜的方式方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学生因素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理解能力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同时,数学是一个由已知推导未知的学科,小学生即有知识体系和生活实践经验直接影响其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周长的概念,要以图形、物体、长度等概念为基础。因此,在教授一个数学概念时,要先让学生明确相关的基础概念,要关注教授对象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要注意不超出其认知理解范畴,同时做到保证学生学习一个概念、理解一个概念,避免概念理解模糊不清造成对将来学习的障碍。

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数学教师素质,提升数学概念质量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要运用新的思维创新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讲解数学概念,但教师首先要具备操作多媒体的技能。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数学教师对概念的熟练掌握,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要探索适应小学生思维特点和知识结构的数学概念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创设课堂情境的方式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课标修订原则和数学教材编写目的,增强数学概念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另外,教师要合理组织练习材料,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考核,力求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效率,加强学生对概念的运用和理解。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概念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增强学生数学模型构建能力,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去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五、结语

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因此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华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