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资金保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急预案资金保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急预案资金保障

应急预案资金保障范文1

预案要求,在应对突发性通信、网络事件时,各级地方政府应在人员、交通、物资、电力能源、资金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并对应急征用中造成的损失进行适当补偿。

预案规定,按影响范围,我国将通信预警划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严重(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等级,依次标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其中,一级响应启动的条件包括:公众通信网省际骨干网络中断、全国重要通信枢纽楼遭到破坏等,造成2个以上省(区、市)通信大面积中断;发生其他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需要提供通信保障,但超出省级处置能力的。除此之外,发生特殊情况,可结合实际,适当调整预警相应级别。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体系由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部门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地方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以及通信企业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组成。其中,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要履行如下职责:

首先,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通信网络规划和建设中,要贯彻落实网络安全各项工作要求,健全网络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和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网络的自愈和抗毁能力;强化对网络运行安全和网间互联互通安全的监测及风险隐患排查;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修订完善各级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加强网络运行安全和应急通信保障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其次,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建立和完善网络预警监测机制,加强电信网络运行监测。

应急预案资金保障范文2

关键词:城市;公共管理体系;公共危机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057—02

公共危机管理是城市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的首要功能是必须具备抵抗公共危机的能力,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建设成为城市社会公共管理的重点。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3000美元区间,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发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的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城市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国家,发生公共危机的可能性更大。我国正处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原来毫不担心的安全保障有时变得极为脆弱,自然环境如此,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同样,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受到各种冲击,不得不面对时空范围广、传递速度快、爆发频率高的公共风险。

一、城市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建设现状

公共危机事件从根源上讲都有不同的特性,从本质上讲,都有自己的一些规律,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体系,我们针对的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应急、响应,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防止危机发生以后带来的后果,建立起有效的应急预案,随时做好应急、响应、善后处理的工作,来应对突发事件,把公共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建立完善高效的公共危机应急体系是提高城市社会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应急预案体系

2006年1月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总体预案共6章,分别为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和附则。《总体预案》出台后,各省市先后出台适合本省市的总体预案和分项预案。具体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工作、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制定和完善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的政策措施、加强领导和全社会参与等六大方面的内容。以哈尔滨为例,目前,哈尔滨政府网公布出47项应急预案,其中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11项;二是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26项;三是公共卫生类应急预案7项;四是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3项。哈尔滨市8区10县都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街道和社区也有各自的(应急预案),并与市级《总体预案》联动发挥作用。

(二)避难场所建设

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根据当地居民人口和分布等情况,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明显标志。全国各省市结合公共危机管理的实际,制定地方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建设标准、数量、布局等。以哈尔滨市为例,自2009年开始规划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首批20处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在全市8个区,累计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可容纳52万人。截至2010年10月,哈尔滨市共设立市、区、街道三级应急避难场所200余处。哈尔滨市已有的应急避难场所都是利用现有公园、体育场(馆)、学校操场等场地改造而成,通过应急水电、厕所、物资供应、医疗卫生、防疫等设施设备,实现应急避险功能。《哈尔滨市防灾疏散空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针对地震、洪水、流行疫病等灾害规划各类抗震紧急避难场所831处和各类固定及中心级避震疏散场所64处,并将逐步建立覆盖包括呼兰、阿城在内的全市防灾避难疏散空间体系。按照安全第一、就近布局原则,重点选择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学校操场和广场等临近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口相对密集区域,2011年5月又确定20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52万人以上,灾难发生时群众及救灾物资将在最短时间内送达。

(三)公共危机视频监测系统建设

全国各城市在公共危机视频监测系统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争做到城市的全覆盖。在居民小区、公共场所繁华地段、重点单位、金融系统安装监控摄像机,在治安卡口安装高清智能卡口系统,此项工程实现城市视频网络系统的无缝衔接,数据资料实时传输,视频图像随时调用,预防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同时使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得到及时控制。

二、应对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的保障措施

第一,组织领导到位。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各级政府快速成立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的领导小组,保障应对处置危机的领导力度。二是建立组织网络。城市管理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全面启动,形成协调有序的组织网络。三是启动相应预案。省、市整体应急预案和卫生、环保、供水、工商、物价、水务、商务等相应部门应急预案启动。物价部门进一步加强市场价格监控,以确保相关商品的价格稳定。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检查力度,严格防止、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行为。交通部门开辟运输绿色通道等措施,保证应急物资运输。商务部门积极组织货源,保证市场有序供应。

应急预案资金保障范文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天然气这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越来越依赖,城镇化建设、开发区建设,首先都要铺设天然气管道,而随着天然气业务的发展,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的管道成为天然气输送的一种重要方式。保障市场天然气的供应,就必须做好长输天然气管道应急管理,确保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本文通过对现在天然气管道业务的实际,结果长输管道特点,提出几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议。

关键词:天然气管道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TE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长输天然气管道应急管理不但涉及到应急体系的建立,应急预案的编制,还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应急管理也需通过实践不断的丰富和改进,以应对不同地理、气候、人文等环境的变化。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报体系,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演练,都有助于长输天然气管道应急管理的提升和改进。

1 应急机制的建立

1.1 应急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应急机制能够灵敏、准确的告示危险前兆,并能及时提示警示,使机构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危险控制并消除。例如,办公楼等场所安装有烟雾报警系统,能够在火灾发生的初期提供给予应急,为工作人员采取下一步措施提供时间。应急机制的作用是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因此,建立完善长输天然气管道应急机制将有效避免事故损失,提高管道寿命,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1.2 应急机制的作用

2011年7月23日的动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包括3名外籍人士)死亡,约200人受伤。在事故调查中提出铁路信号在遭受雷击后无法传输,导致悲剧发生。如果在信号中断后能够及时告知车辆运行情况,如果能在铁路修建过程中注意到夏季南方多雷电情况并建立应急体系。这场事故可能就会避免。

建立应急机制并及时、高效运行,都将对事故的预防,事故抢险工作带来帮助。

1.3 应急机制的建立

长输天然气管道点多线长,翻山越岭,甚至要穿越大型河流与深谷。应急管理工作不同于一厂一站的管理,必须综合考虑管道沿线地质条件、人文文化、政策法规、经济发展、管道设备运行维护检修情况。应急机制组成不但包括以上这些,还包括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与预控。

2 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

2.1 事故应急预案的作用

事故应急预案在应急管理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但可以明确突发事故发生前、中、后各组织结构的责任,明确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将有效降低事故后果,通过对各方应急职责和响应程序的明确,可以针对事故快速、高效、有序的开展,达到最低限度控制人员、财产损失。

2.2 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长输天然气管道作为安全重点区域,需要有详细的应急预案体系来进行管理。结合长输天然气管道的特殊性,应急预案的编制应该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应急方案。

在3个层次的应急预案中,综合应急预案明确组织机构及应急体系运行,并对突发事件能够起到指导作用。专项应急预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现场和危险源而制定,对事故的救援程序、资源的调配、现场的救援措施等方面都应该做出详细阐述。现场处置方案则需要考虑到具体的工作环节,方案制定者就应该是方案的实施者,并通过不同部门的共同讨论后方可通过实施。

2.3 应急预案编制

在编制应急预案前,应当对本部门所管辖的长输天然气管道进行风险分析,查找危险源,并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如天然气管道承压在5MPa的情况下,如果发生埋地管道破裂,天然气会因为节流效应导致管道周围的土壤发生冻结现象,在抢修开挖过程中肯定会增加开挖难度。同时,泄露点附近是否有易燃易爆场所存在,是否有学校、医院、工厂存在,都是应急预案风险分析需要考虑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应急预案的更新与改进也是应急管理重要内容,长输天然气管道沿线的地理情况、经济发展,单位内部的设备更新,人员变动都必须及时更新,以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3 应急预案的演练

3.1 应急预案演练的目的

长输天然气管道的应急预案演练目的是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完善资源准备,提高队伍实战能力,磨合机制。长输天然气管道由于距离长,途径山区、水网,经济开发区、人口稠密区等各类地区,针对不同地区开展演练,可以更好的检验应急预案的实战能力。

3.2 应急演练的实施与应急预案的完善

应急演练按照组织方式可分为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演练的目的是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并开展演练评估,从而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演练组织单位和参与单位应按照计划予以改进。修改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人员教育和培训,对应急物资装备有计划的更新和重新优化分配等。

4 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长输天然气管道点多线长,所经地理、社会性质跨度大,天然气泄漏危害性大,其不但涉及到安全环保,还涉及到社会稳定、公共卫生、维稳等多方面,长输天然气管道应急管理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困难与挑战。

4.1 应急保障不足

长输管道距离跨度大,应急保障能力不足,有的维抢修队伍要负责的抢修区域跨度过大,中间路程导致人员疲劳,气候差异导致生病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抢修作业。

4.2 应急管理工作要求逐步提高

应急管理工作需要适应国家法律法规的进程,地方政府对天然气企业的应急管理要求在逐渐加强,新闻媒体曝光度逐渐加大。对事故处理工作要求更加严格,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信息披露不到位,将对企业造成影响,甚至是严重的负面影响。

4.3 应急预案编制与现场实际联系应加强

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做好现场的风险源分析,以此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水网地区不同于山区,南方不同于北方,厂家不同设备的差别,管道距离人口居住区的距离都是应急预案编制中需要考虑的情况。以湖北地区为例,夏季湖北地区多雨水,在未进行土地硬化情况下,大型机器设备将有可能无法展开。

5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策略

面对困难与挑战,一方面管道企业要加强自身设备更新改造,提高自动化程度,以适应更快发展的天然气市场。继续加强应急机制、应急预案,应急保障工作,推进管道企业应急管理的提升。

5.1 加强信息收集

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加强信息收集、分析工作。完善应急机制,将对事故由“抢修”转为“预防消除”。及时收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更新,并完善应急预案。

5.2 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增加维抢修力量,加强员工的教育与培训,科学安排抢修设备、车辆,以适应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维抢修作业。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保证应急抢修作业中资金及时到位。

5.3 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定期开展不同规模的应急演练,及时开展演练评估工作,并针对演练发现的问题,及时完善应急预案。做好风险分析,做到风险动态管理,对新增风险要及时制定对应的应急处置方案。

应急预案资金保障范文4

【关键词】通信安全;应急管理;电力通信

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国家智能电网战略部署的逐渐实施,电力通信已经成为智能电网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电力通信的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电网生产的安全稳定,是电网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在这样的形势下,对电力通信的安全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电力通信应急管理基本原则

1.1坚持预防为主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管理原则,坚持事前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及时制定防范措施,组织开展培训演练,落实人、财、物保障措施,有效防止电力通信事故发生。

1.2统一领导

坚持电力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按照“专业管理、各负其责”的要求,在电网调度机构预防和处置大面积电网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开展电力通信专业应急管理工作。

1.3统一指挥,分级管理

按照“统一指挥、分级管理、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2],在上级电力通信调度的统一指挥调度下,由公司本部、各县供电公司各级电力通信专业组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所辖地区电力通信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各级通信专业各负其责、相互支援、共保安全,建立纵向调度的电力通信系统应急工作体系。

1.4保证重点

遵循“先电力调度业务,后其它业务;先主干,后支线;先抢通,后修复”的原则,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控制电力通信系统突发事件影响范围的扩大,尽快处理电力通信网络突发事件,恢复正常运行方式,防止发生由于通信原因而引发的电网事故。

2电力通信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体系

电力通信应急管体系应包含在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中,内容应涵盖电力调度应急管理的相关内容。电力通信应急管理分为纵向调度、横向联系两个方面。一方面,专业管理上接受上级电力通信专业部门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网公司、省公司关于通信应急管理方面的文件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电力通信应急管理属于电网应急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接受本地区电力公司电网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管理。

3电力通信应急管理措施

3.1完善的事故预想是应急管理的先决条件

在针对电力通信网络、设备、线路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网络中存在的薄弱点和危险环节,预想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突发事件主要危险源一般有以下几种:(1)由各种不可控因素引发的各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等,造成通信光缆线路或通信设施损毁,通信网络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导致通信网大面积中断。(2)违规施工、违章作业等外力因素或人为因素引发的通信光缆线路、通信设施破坏,导致通信网大面积中断。(3)电网发生大面积停电事件时,或某变电站发生严重故障停止运行后,通信节点面临设备供电中断威胁。(4)通信设备存在设计、质量缺陷、老化等原因可能引起通信网络多发性故障,导致通信网大面积中断。

3.2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关键

3.2.1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应急机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应急预案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3]。根据事故预想,编制应急预案,是做好事应急管理的关键。制定预案时,一定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确保预案覆盖全面,不留死角。应急预案的编制应依据有关政策、法规、规章、标准,并遵循公司的应急预案编制规范和格式要求,要素齐全。内容应突出“实用、实效、简单、快速”的原则,旨在迅速处理故障,解决问题。应急预案内容应以事故预想为前提,充分利用现有电力通信冗余资源,重点对应急状态下通信业务的路由组织、通信电源的备份等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根据电力通信网络业务现状,应急预案原则上主要应以线路继电保护、安全稳定装置、调度数据网业务、调度电话等调度生产实时业务和通信系统的薄弱环节在应急状态下的处置方案为主要内容进行编制。当所辖通信资源不能满足应急预案要求时,应按照“电路互补”的原则,可将相邻的县、市、省级区域的通信电路作为具体应急处置方案的一部分。各个区域通信网络相互支援,确保应急处置方案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提交本单位生产管理部门和上级专业管理部门,并组织联合评审。涉及电网相关的用户变、电厂等用户的预案,评审人员还需包含相关用户、单位的生产运行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应急预案经评审、修改,符合要求后,由本单位生产运行管理主要负责人签署。3.2.2应急预案的演练通信管理部门应根据应急预案,制定年度应急演练和培训计划,并将其列入本部门、本单位年度培训计划。通过演练不断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应急演练经本单位主要领导批准后由应急管理归口部门即通信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通信运维人员负责实施,电网调度和生产运行人员配合进行。在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前,应制定演练方案,明确演练目的、范围、步骤和保障措施等,确保演练顺利进行。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当对演练进行评估,并针对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相关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并留有书面记录,以确保演练质量,巩固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3.3应急物资管理

企业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设施、设备、器械、人员培训等专项费用。应建立健全电力通信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装备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确保突发事件所需的物资装备的应急供应。通信专业管理部门应配备应急处置所需的抢修工器具、通信、交通等各类装备和电力抢险物资,保障各项应急处置措施的顺利实施。

4结语

电力通信系统应急管理应坚持事前防范为主的原则,做到居安思危,超前防范,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日常性工作来开展。应坚持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常态和动态管理,结合于日常运行维护工作中,在持续有效提升日常运行维护管理水平、强化通信网络技术保障的同时,做好应付突发重大事件的准备工作,确保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电力通信系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规范[S].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2007-1-23.

[2]游仁敏,林礼健.电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探讨[J].电力安全技术,2009,7(156):24~27.

应急预案资金保障范文5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要求。“*”期间,建成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和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法规、制度、政策体系,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建设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建设

(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和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设立应急管理机构,配齐配足工作人员。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领导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市政府各部门要根据需要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应急管理机构,指导本部门、本行业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力争20*年*月底前,所有县(市)区、乡镇、社区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都要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开展较大规模的集会、庆典、会展等活动,要督促主办单位及时制订应急预案。编制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捷实用,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要加强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将各专项应急预案、市政府部门应急预案、县(市)区政府总体应急预案报市政府备案。各级各部门要抓好应急预案演练工作,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各级各部门及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联系工作机制,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加快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并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和快速反应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对于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发地县(市)、区政府要立即开展先期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出现次生、衍生事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调查评估制度。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客观公正地对发生的事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四)加强应急体系规划建设。要认真制订并组织实施“*”期间全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全市各类资源,统一规划建设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各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编制本级和本行业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衔接工作。

(五)加强法制和政策体系建设。做好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各项实施准备和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配套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将应急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完善应急资源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研究制定保险、抚恤等政策措施,解决基层群众和专业应急队伍的实际困难;不断探索利用保险等各种市场手段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研发适合基层、家庭使用的应急产品,提高应急产品科技含量;研究制定推进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应急志愿服务;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社会风尚。

三、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

(一)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搞好衔接、标准规范、整合资源的建设原则,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市级综合应急平台,并实现与国务院、省政府及同级政府主要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和各县(市)、区也要建立完善相应的应急平台。各级各类应急平台要注重完善信息报告和预警功能,通过公用通信网络向街道社区和乡村等基层组织延伸,着力解决边远山区信息报告和预警的不畅问题,努力构建覆盖全市的应急管理信息网络。

(二)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要整合现有应急救援队伍资源,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骨干队伍、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应急救援体系。强化公安、消防、武警和驻地部队等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对现有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布局调整和装备补充更新,强化队伍的培训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要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救援。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办法,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组织和培训。各级政府和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建议。

(三)健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在普查和整合现有各类应急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制度,统筹规划应急物资储备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的信息储备,提高统一调配能力,形成完备的物资保障和储备体系。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依托现有各运输企业,建立应急物资和队伍的紧急快速运输通道,形成联合运输网络系统及协调机制;依托各通信企业,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和指挥机构间通信网络,保障突发事件现场与各级应急指挥机构之间通信畅通。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安全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加强对有关技术资料、历史资料、风险隐患等的收集整理,建立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根据防震减灾工作有关规定,将具备条件的广场、绿地、公园等规划为灾时避难场所。各县(市)、区政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各自实际,也要建立相应的应急保障体系。

(四)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切实保障公共安全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事件中确需政府负担的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每年适当安排政府预备费,用作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确保处置突发事件所需资金按时足额发放。通过提取安全费用、风险抵押金等手段,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

(五)强化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力量每年适时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切实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公安、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农业、水利、卫生、环保、林业、安监、质监、地震、气象、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监管手段,对本行业和领域的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普查,落实各行业和领域安全防范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要切实落实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安全管理主体责任,经常开展风险隐患的排查,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落实责任,限期整治,尽快消除。

(六)加强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完善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增加监测点,扩大监测覆盖面,不断提高监测水平。对监测中发现的不稳定因素,开展风险分析,及时做出预测。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及时进行预警。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七)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市及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各有关单位要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建立培训质量评估和考核制度。要将应急管理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采取开辟专栏等形式,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防护知识。要着重做好各中小学校、城镇社区以及农村基层应急预案的宣传、解读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知识的普及工作,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要引导生产经营企业依法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要引导高危行业企业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积极推进应急知识进校园,把公共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八)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关于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将情况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可能受事件影响的地区。突发事件发生单位要及时向有关单位和救援机构报告;县乡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向上一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要通过鼓励社会公众报告、举报,设立基层信息员等形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情况通报制度,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值班工作条件,明确值班人员责任,确保通讯联络畅通。

(九)全力做好处置和善后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及时掌握、准确判断突发事件发展态势,根据预案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照应急预案规定及时采取相关应急响应措施。事发地人民政府要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组织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采取必要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做好受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现场环境评估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加快实施。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十)认真做好统计评估和趋势分析工作。建立突发事件统计、评估和分析制度。每年年初,市政府组织有关方面对上年度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对当年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作出趋势分析。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每年12月底前,向市政府报送年度应急管理工作评估报告和趋势分析。各级各部门都要根据分类分级标准,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突发事件的统计信息实行季度和年度报告制度,由市民政、安监、卫生、公安部门分别归口统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情况。要研究建立突发事件发生后统计系统快速应急机制,及时调查掌握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并预测发展趋势。

四、加强领导,积极构建良好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切实把应急管理摆到重要位置。要在党委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度和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把应急管理工作情况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加强指挥,注意总结应急管理工作规律和经验,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立完善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应急预案资金保障范文6

关键词: 基层人民银行;管理工作;提高

2014年5月,人民银行某中支对辖内县支行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人员选取了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应急预案制定、演练和评估、应急措施的有效性等内容为重点,采用统计分析、风险评估等方式从应急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风险评价。检查结果表明人民银行县支行的应急管理工作在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监测以及与预案的制定、评估、更新、演练相关的各项工作都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引起大家关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演练与培训走过场。检查发现,某县支行对已有的应急预案进行演练过程中存在未制定演练计划、未制定演练方案、演练方案内容模糊、演练频率不符合规定、未开展演练等现象,应急演练和培训工作大多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演练和培训,除部分员工参加演练之外,没有开展专门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很多员工对应急管理方面的意识淡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欠缺,存在一定的人员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

(二)应急保障资源难落实。检查发现,基层人行存在应急保障资源难落实的状况。一是某县支行现有在岗人员25人,会计、国库、发行三个部门一共9人,保卫部门5人,各业务岗位人员在制度范围内最大限度兼岗也无法实现AB角的配备,不能满足突发事件危机处置的需要,如《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危机处置预案》中要求“人员准备:重要业务岗位人员、主机及系统运行维护人员要保证AB角”无法实现。二是按照人民银行现行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应急预案演练等应急工作没有配套的资金安排,基层人行在财务费用紧张的情形下,很难设立专门款项用于危机预警、预测、预防和应急处置,财力和物资很难得到保障,将影响到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应急管理工作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检查发现,某县支行应急预案的评估工作严重缺失,究其原因是该县支行

[HJ203mm]

预案评估工作没有得到《中国人民银行应急预案评估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指导,不了解预案评估工作的具体规定,检查人员调阅了其上级行收发文登记簿,没有发现此文件的收发记录,经过对经办人员多方询问才发现此文件出台时省会中支通过电子邮件向市中支下达过应急预案评估工作任务,邮件附件中附有这封文件内容,经办人员未将文件收存和转发,以至信息上传下达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应急预案的制定、更新、演练与评估工作的开展。

二、风险分析

在当前复杂的大环境下,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随时面临着各类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置,应急管理工作任一环节开展得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危机处置的效率和效果,影响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经济金融的稳定,单位利益将蒙受损失。(一)应急演练不按规定的程序和频率,或者根本不开展演练与培训,员工们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与经验,在突发事件面前会无所适从,不能有效降低或规避风险。(二)应急资源无保障,在人力、财力、物力不能保障的情况下,突发事件危机预警、预测、预防和应急处置失去了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应急管理工作将无法实施。(三)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上传下达不到位,造成上级行的制度规定不能及时传达,下级行的工作信息不能及时反应,应急管理工作将陷入无序状态,难以正常运转。

三、原因分析

(一)制度和规定约束力不强,执行不到位。一是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和规定中频繁出现“原则上、根据需要、主要、根据实际需要、可、定期”等词语,这些词的词义模糊,完全在两可之间,缺乏刚性约束,当制度中出现这些词语的时候人们通常理解为这项工作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这给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留下了充足的免责空间和不作为的借口。这种情形下,人财物相对比较紧张的基层人行很多会忽视这类规定,这与制度本身的初衷严重不符。二是对于一些重要业务系统如支付结算、国库),基层人行对预案的制定与演练无自,有些虽可以演练,但演练的范围和内容对系统运行与业务处理意义不大,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这些业务系统的应急管理工作如何组织开展,责任如何划分,基层人行抱着等和靠的思想敷衍应付。

(二)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应急管理工作意识模糊。由于多年没有发生重要业务系统故障和不利于系统运行及业务运转的其他突发事件,缺乏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警示效应,一些基层人行从领导层到业务经办人员在思想意识上认为各业务系统功能完善,发生故障的概率较小,对应急管理特别是预案评估工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预案的制定、人员培训到具体的演练和风险评估工作缺乏主动性,制订的具体预案及相关制度缺乏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以致于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应急演练未按规定的频率执行、预案评估开展不及时。

(三)应急管理岗位人员缺乏。一是因为县支行人员少,无专人也不可能安排专人来从事应急管理工作,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严密性与连续性。二是县支行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如某县支行员工平均年龄超过50岁),各部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些老同志,应急管理意识难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认知程度难以达到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影响到了应急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对策建议

(一)修订和完善制度办法,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建议总行和分行对现有的应急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并加以完善。一是制度中尽可能地减少“原则上、根据需要、主要、根据实际需要、可、定期”等用词,消除制度执行中的弹性空间。二是在各业务系统的应急预案中,明确要求哪些属于应由各分支机构自主开展的应急演练,哪些应由总行和分行统一组织的应急演练,消除基层员工的消极等待思想,更好地指导各级行的应急管理工作,达到预防突发事件风险的目的。

(二)[KG(005mm]设立应急管理工作专项资金。建议总行设立专项资金,在各级行的财务费用科目中增加“应急管理专项资金”科目,将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纳入财务费用预算指标,并严格费用审批管理,解决基层人行由于经费紧张,至使应急管理工作落实难的问题,从根本上保障基层人行各项应急管理工作的财力和物力需求,让应急管理工作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