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思维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孩子思维的方法

培养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幼儿教学;独立性;重要性;培养方法

孩子背负着父母太多的期望,幼儿时期是一个孩子思想观念逐渐形成的阶段,也是孩子们开始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个性的培养是极其关键的。现在的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被老人捧在手掌心,什么要求都被满足。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孩子应当从小就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不要养成依赖性。同时,应培养孩子独立判断、思考、做出选择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影响着其今后的人生。

一、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独立性是指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过程中逐步具有的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孩子们对于周围的人和事都有着极强的洞察能力,也是各种能力逐渐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时期。独立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人生。能否独立习得各种生活技能,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能否独立冷静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都有赖于孩子在幼儿期独立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在幼儿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随着身体的不断生长发育,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其了解与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生活中,可以逐渐让孩子独立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这并不是真的为了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让孩子从小就培养独立的精神,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做,做得不好没关系,慢慢来,但自己的事情就应当自己独立完成。

2.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教学是培养孩子思维独立的很好时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更多地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要立刻告诉答案,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养成任何问题都先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极其重要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将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社会,只有足够优秀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幼儿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无疑是对孩子的一个极大馈赠,它赋予孩子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必定能独立地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侯爱民.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滨州师专学报,2002(9).

培养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2

一是培养孩子兴趣,养成学习习惯。家长要千方百计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从一个问题一门课程逐步扩展的。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家长就可乘势引导孩子树立学习观念,让孩子明白他的主业、他的责任就是学习。有了责任意识,这时再引导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而然地会内化为孩子的学习自觉。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学习习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家长一开始就劈头劈脑地要孩子“自觉”学习是很难奏效的。

二是启发孩子思考,掌握学习方法。与人鱼不如教人渔。孩子自觉了,学习就成了平常事,而且在学习时还会产生新的乐趣。帮助孩子解答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难题,这不是家长的责任,也不是家长力所能及的。而启发孩子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倒是家长应尽力而为的事。什么是良好的思维习惯?简言之,就是在学习时能思考,思考每个知识问题的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因为这种思考,能帮助孩子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勤于思考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就会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预习的、复习的、听课的、背记的、思考的、解题的、考试的等)方法。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孩子的学习就游刃有余了。学习也不会成为孩子的难事了。

三是辅导帮助孩子,学会使用工具。学习是孩子的工作。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掌握一些学习工具。笔和尺是工具,各种字典词典也是工具,都有一个怎样使用的问题,会用善用,就能促进学习。现在还有电脑、电子教育软件等,这是更高级的学习工具,怎样使用要学习,怎样利用更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安排。家长在这方面,也要通过咨询学习,才能履行辅导帮助孩子掌握这些学习工具的职责。

培养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3

从人自身发展角度来看,幼儿的思维潜质是于生具来的,成长的经历中产生差异的原因源于对幼儿思维方式的保护和培养。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好奇,什么都想试一试,总爱问个为什么,这是孩子的思维特性,尽管他们的思维在成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种不断思维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大人经常因孩子无休止的提问而厌烦、置之不理,甚至辱骂孩子。殊不知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严重阻碍了孩子身心发展,思维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不爱提问、不爱思考的习惯, “笨孩子”就因此产生了。幼儿的思维方式虽然单纯,但他们思维的活力却十分巨大,我们有责任加以保护和挖掘。幼儿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笔者结合一些实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启迪氛围,保护幼儿的思维意识。

故事会课堂上,我给孩子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完后,我启迪孩子:“司马光聪不聪明呀?”一个孩子马上举起了小手说:“聪是聪明,但是他要赔钱,”我不解,“为什么要赔钱?”“他把人家的缸砸破了” “那你说说怎样才能救出掉在缸里的小朋友?”“我找一根竹竿插在缸里,让他抓住竹竿爬上来就行了”……试想一下,孩子的思维是何等有趣呀!如果教师总是牵着学生的思维走,他们的想法就可能被埋没了。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启发孩子思维,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打开孩子的心扉,才有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果孩子整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紧张、压抑的氛围中,面对不信任的目光,耳听粗暴的训斥,孩子会变得胆战心惊、心慌意乱、忧心忡忡、惊慌失措,他们的大脑感受力会降低。因此,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孩子们会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思维活动之中。那么,怎样有效地营造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启迪氛围呢?

1、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望,遵循孩子的天性,探索孩子的心理需求。教师处处约束孩子的言行,要孩子“怎样想”、“不能这样想”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开启。学生是有个性的,尊重个性发展,教育的效果才多姿多彩。因此,要鼓励孩子全面地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要给他们充分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欢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孩子将来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奠定基础。

2、教师要真心关爱孩子,多一点赞美,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批评,少一点冷漠。夸奖是每个孩子的芳草地。当孩子在思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们非常需要得到教师的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此时,教师切忌不闻不问、麻木冷落、甚至恶语当头,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孩子思索之源,而且会丧失对积极思维的兴趣,产生消极心理,使清澈的心灵之“泉”变得浑浊了。教师应该体贴之心,留心组织孩子积极探究,寻找原因,设法解决。当孩子的思维有错、讲错或做错事情时,教师不能加以训斥,粗暴对待,要持有积极地心态对待,耐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二、创设良好的激励平台,捕捉孩子心灵火花,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位教师在给大班的孩子讲《狼和小羊》的故事时,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那只小羊,在面临十分危险的时候该怎么办呀?”教师用富有焦急的口语提问,眼神和小朋友们撞击,顿时,教师里热闹起来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一个孩子突然举手:“‘爸爸不要我了,我也不想活了,我刚刚喝了毒药,求求你把我吃了吧,我死了还能得到一口肉棺材,你呢?也将陪我去见阎罗王!’狼听了,‘好了,我不吃你了,离我远点吧!’就这样,小羊救了自己。”……课堂上,小朋友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发表自己独特想法,在教师的称赞声中,教室里想起了阵阵掌声。这位教师善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把课堂还给了孩子,激起心灵的火花,使课堂“活”了起来。如果老师讲,孩子听;老师安排,孩子执行;老师制定规则,孩子服从约束;老师判断对错,孩子服从判决……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们最可贵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强调幼儿自身的发展,强调个体的发展价值。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要注重过程,即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强、自信,幼儿态度和热情,幼儿的思索方式等,而不是追求结果。还要善于运用评价语言,选择有意义、积极、正面的语言,如可以这样说:你的想法真不错!你真棒!真聪明!可以试一试,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简明扼要的对幼儿发出语言暗示,教师的鼓励和赞扬会大大激发孩子创新的欲望和激情,鼓励和赞扬是孩子展开想象翅膀的精神动力,能帮助幼儿树立“我也行”的信念。面对幼儿的好奇、探索和冒险行为,教师要善于发现,积极保护,千万要既大胆又精心的情况下才能得以激发。正确对待孩子的各种提问,甚至是荒唐的提问,因为提问本身就说明孩子在思考和钻研,教师要正确引导;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想象;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因为知识是一切思维能力的基础。

三、探求游戏方法,把握思维契机,体验成功的快乐感。

培养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4

什么是思维?

心理学一般把思维定义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并且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

为了提出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孩子们在思维活动中进行着各种心智操作,这个过程充满了思索与判断,也体现了孩子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性,并加以认识的过程。

·综合:是指把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结合成为某个整体。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的过程。

·抽象:是在比较基础上分离出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概括:是将抽象的部分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上的过程。

·具体化: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将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应用到相应的个别事物上去。

一、思维力的发展

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必须先了解人的思维发展的过程。

思维的发展总趋势是:有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0~3岁:最早的思维活动——动作思维

这一阶段,婴幼儿的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

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4岁: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

3岁后,幼儿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相当大的部分,但形象思维仍占据了很大比例。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

·5~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5~6岁时,孩子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各种变化。

1、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这时,你用语言向他描述事物,一般情况他会理解);

3、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比如,早期孩子在看电视时,便可以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时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另外,孩子的思维已经从事物的外表向内部、从局部到全面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逐步正确加深。

二、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并不仅是老师的事情,父母也应承担更多的培养责任。而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实践过程中,老师和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

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他因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而对化学研究的发展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他不仅仅是懂化学,还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涉及,才能制定出元素周期表。

实际操作:孩子的阅读能力有限,父母个孩子多买一些动画书、卡片等,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动脑筋的故事,如寓言故事、科普性读物等,常常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

·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能为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因此,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让孩子通过猜想来打开思路。牛顿从树上掉苹果而产生想象,进而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某物理学家在评论爱因斯坦时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这些都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想象的重要性。其实,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父母随时随地的启发。

实际操作:父母可以问孩子,当看到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上什么上面。随便你提出什么需要想象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大大出乎你的预料。

注意事项:要知道孩子的回答都是他所想象的,这是难能可贵的创意!父母不要把自己的对错观念强加于孩子,更不要嘲讽、责罚孩子,以免打击他的积极性。

·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

思维的模式: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答案。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会使大脑就会积极活动。

实际操作:最初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父母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父母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遇到自己也弄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孩子两岁后,就不像以前那么爱向父母提问题了,这时父母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

有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父母给他答案;甚至有时候孩子还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时,父母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虽然看似孩子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我们都知道这种做法对发展孩子智力毫无意义,况且这样做还会产生一种副作用——依赖感。孩子如果依赖父母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便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实际操作:高明的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的方法。也就是启发孩子,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提高而且产生新的动力。

·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

实际操作:父母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培养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小学科学 “追问”教学 追问时机

追问不同于一般的提问,一方面,它表示教师已接收到了学生的意见;一方面,要求学生作进一步的回答,其难点在于,它不是事先准备得好的。或许我们可以凭经验预先设想学生的反应,但往往一些学生的回答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而且追问的时机转瞬即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把握,适时提出。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时机具体在哪呢?

一、追问学生的预测,引发孩子思考

在探究活动中,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预测。其实,学生的每一个预测,即使是不正确的猜想,都是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所作出的判断,只是他们的思维比较简单,不够成熟而已。但是在一些课堂中,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对于预测,只让学生回答“有”“没有”或“会”“不会”,而不及时追问依据,似乎预测只是一种形式,走一个过场。其实,我们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预测,在学生的预测中,及时追问理由,引发学生思考,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如在“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追问问题:水和空气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呢?所有用金属做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依据呢?你怎么知道有些金属有,有些没有呢?

这样,没有让学生的预测停留在“有”和“没有”这一层面,而是逐一追问理由,引发学生思考,真正反映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就是教师追问的价值,它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思辨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让教学获得了精彩生成。

二、追问学生的“表面”,培养孩子质疑

“表面”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显得粗浅,留于表面现象。这时,教师应及时地创设合理的情境,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再往深处想想看,这说明什么道理?”“你还有什么想法”……教师这样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能促进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比如,在《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岩石,接着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分类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岩石分类。但笔者没有让学生的思维仅停留在按一定的标准给岩石分类这一表面的结论中,而是抓住时机出示一块特殊的岩石,并及时追问:“这块岩石,放粗糙,还是放光滑呢?”其中,一个学生说道:“光滑。”笔者用手摸着这块岩石的两面,进一步巧妙点拨:“这一面光滑,再来看这一面,粗糙的,应该放哪里呢?”“都不能放。”很多学生脱口而出。显然,这块特殊的岩石使学生产生了质疑,明白已经不能用前面的分类方法来给它分类了,这是一次对学生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此时,笔者又一次抓住契机巧妙引导学生:“有的时候,在同一种标准下面,很难进行分类,因为它是天然的。”

在学生的表现中通过创设情境,及时追问,层层分析,使学生明白给岩石分类是复杂的,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标准才能更好地给岩石分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做个细心人,洞察学生的“表面”,并加以启发、诱导、挖掘,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帮助学生的思维由浅层迈向深层。

三、追问学生的“插嘴”,激活孩子思辨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教师经常会碰到学生的插嘴。然而,一些教师将这些偶发事件视之为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对之或是熟视无睹,或是草率了断。其实,有些插嘴往往是学生深入、独自思考后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能促使课堂获得有价值的“生成”。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辨,让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

四、追问学生的错误,引导孩子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堂构思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有时,在我们老师想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理解却很困难,会经常作出“越轨”甚至“错误”的回答。我们对此不应惊慌失措,更不能责怪学生。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确实如此,学生的错误是孩子最朴实思想、最真实经验的反映,往往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我们应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进行暗示性地追问,引导学生反思,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应马上“拨乱反正”或不闻不问,相反,应恰当地抓住这一错误契机,及时追问,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回学生中去。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再次巧妙点拨,追果溯因,让学生自己暴露问题的症结所在,使整堂课的教育内涵得以提升。

五、追问学生的不解,鼓励孩子深思

在我们的科学课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全班却只举起一两只小手,有些教师把这些小手视为“救命稻草”。如果此时教师在这些“救命稻草”的回答中,匆匆而过,那么一节课下来,不难发现一些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或是模棱两可,或是一概不知。原因何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走”得太快,后进生的思维无法跟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需要磨一磨,在学生的回答中及时追问,鼓励孩子深思,让后进生也有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可以及时追问理由,让他详细地说一说,也可以问一问其他的学生,有没有什么疑惑,使每一位孩子都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抓住契机,追问原因,缓慢引导,让学生有思维递进的过程,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掌握其中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应该用一双慧眼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并及时追问,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拨动学生偏离轨道的思维路径,这样就能捕捉住课堂动态生成,使科学课堂更加精彩,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洪波.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2,(2):50-51.

培养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6

“授之以鱼”易,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就可以让孩子掌握很多知识;“授之以渔”难,不仅要让孩子掌握知识,还得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学会了“渔”就能自己逮到“鱼”。“授之于渔”的过程其实就是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为“渔”之首。一个不敢批判,缺乏质疑精神的民族是缺乏创造力的民族。对于苹果落地这一普通现象,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落却往地上落?这个看似可笑的问题却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珍视孩子的与众不同的发现,我们觉得可笑的可能正是他伟大的发现的起点。

想象力为“渔”之腹。生命的发展在于创造,创造源于想象力。想象力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有的人的想象力被过早的扼杀了,夭折在残酷的现实里;而有的人则为想象力插上了翅膀,变成了天使,为人类造福。莫言之所以能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他惊人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生死疲劳》通过一个地主的六世轮回来写中国农村五十年的苦难变革,这种神奇的想象,谁不为之惊叹叫好呢?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写出他将来在火星上生活,与外星人结婚等这些奇思妙想的作文时,我们应该鼓励肯定。不怕他想的怪,只怕他不敢想。

观察力为“渔”之鳍。善于观察的孩子,就会善于发现。法布尔小时候就喜欢观察昆虫,所以他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昆虫记》。达尔文从小就喜欢观察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所以他发现了生物进化论。善于观察的孩子才会练成火眼金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我们在授课是应有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比如观察蚕的生长,大豆的发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