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艺术创作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艺术创作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 艺术创作 审美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1何为艺术
首先,“美”是艺术的核心,艺术的本质是崇尚美、感受美及追求美。在笔者看来,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之美源于生活之美。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模仿现实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家用自己的头脑和四肢对生活、自然中认为美的部分加以处理、修饰,以达到再生之美。
其次,艺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分为理智和感情,前者是经头脑的理性的,它能在前期帮你排除一些干扰和阻碍,提供艺术持续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空间,后者是随意的感性的,但同时也是最触及内心的。两者恰到好处的结合互通,才能真正理解美的光辉、艺术的精神。正如庄子所说,“艺即是道,道即是艺”,灿烂的“艺”赋予“道”形象和生命。“道”回予“艺”深度和灵魂。
2创作的定义
创作,与创造不同,创造即是“无中生有”而创作是“有中生新”。余秋雨曾说过一句话:“创作,是一种对适应的打破,改变和谐而又停滞的黏合作用,把动态过程往前推进。”在笔者看来,创作不是对现实的模仿或是再现,也不是在同一系统之内做单纯数量上的加添,而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信仰,加以外界条件,因内附外地对现实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审美感知一步一步地做挑战。
3艺术创作的最初原因
前苏联的维戈茨基曾用游泳来比喻艺术创作,他认为:“泅水的路线,同作家创作一样,总是两种力――泅水者个人用力和水流冲力的合力作用”。艺术创作是受艺术家个人的因素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那么对于艺术家个人来说,应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而奋力向前的基础上,利用水流的冲力,寻找到自己的个性发挥与文化、道德环境等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有效地方式激发创作热情,推动创作进程。那么,哪些原因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呢?
3.1自身审美原因
任何艺术的形成都应源于审美的创造。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审美必定是创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3.1.1审美直觉的触动
审美直觉几乎贯穿着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但对于创作的最初原因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些偶然的存在如某个形象、某个场景会通过艺术家的直觉选择而长时间浮于脑中,历时不忘。艺术家会不自觉的借助他的审美直觉来开启和艺术创作欲望。
3.1.2审美期待的导引
艺术家除了受自身审美直觉的触动外,还受到审美期待的影响。审美期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源于审美直觉的欲望,他在审美欲望下所形成的一种期待和向往的心态想要去表达。强烈的审美期待甚至可能介入到艺术创作过程中。
3.2文化原因
艺术创作并非只是艺术家个体一个孤独的凝神积虑的过程,而是在艺术家在倾临创作之际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心里构思与符号表达的过程;艺术创作不仅关涉到艺术家的身心结构,还关涉到艺术家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的文化、宗教结构。艺术家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下激起自己的创作动机,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体验、把握其对象和材料,从而,艺术创作也就必然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社会和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在艺术史上,一个社会气息、文化氛围强的时代,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和情感异常丰富,创作作品也会加倍,如中国的唐宋时期和国外的文艺复兴时期,生活富足、文化气息繁荣导致艺术的高度繁荣。同样,在经济衰落的情况下,文化氛围也是极其强烈的。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但文化上、思想上是极其自由的。在这个时代里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曹植的文章等同样展现艺术的风采。其次,生活不得意而求之于艺术创作的人是屡见不鲜的。这不仅是因为他的生活境遇的窘迫强化了他的生存体验,文化的种种迫力也使它只能寻找到借助于艺术来发愤抒情的途径。
3.3道德原因
“位我上者,灿烂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在艺术创造中,特别是古代时期的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的道德原则的确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换句话说,艺术创作都不可避免地承受着社会道德的规范和约定。正如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文学、音乐、绘画艺术一直宣扬忠、孝、节、义的封建观念来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社会地位。所以说,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既是以审美为内核,而又某种道德性的指向,艺术创造并非是以对美的追求为唯一标准,艺术创造往往还需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引领这人们走向美好的精神世界。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的力量和审美的力量获得了意义上的相互切合。虽然我们看到的作品中有歌颂道德的顺向创作,也有抨击旧道德,但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创作,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是艺术家笔下所希望呈现的“理想之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为道德精神的最好体现。
4艺术创作的条件
艺术创作能体现一个艺术家全部的智慧、修养和能力。在前期整理资料时很多书籍资料上有讲到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包括艺术家的世界观、文化素养、生活经验等在艺术的创作条件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这里我不再探讨。在笔者看来,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4.1艺术直觉的把握
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最根本的性质是审美性。所以艺术直觉也可称为审美直觉,它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排列于所有条件之前,因为就艺术的一个角度来看,艺术是以感性直觉为基础加以有效的理性直觉的一门学科。艺术直觉置身于每个艺术家的内部。对于每个艺术家来说,他们每个人对艺术的直觉都是独一无二、不可传言的。而艺术的直觉又能使他们抓住智力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而进行更好的艺术创作。拿导演创作来说,当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让不同的导演进行二度创作,其拍出来的影片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每个导演的艺术直觉是不相同的,但是几乎每个导演会首先以直觉来接纳作品,并且绝大多数导演会以直觉而不是用理论上的条条框框来裁定影片的总体风格。这说明艺术直觉对艺术家的创作是相对重要的。
4.2未知的深层探索
虽然说,新的艺术作品或是艺术理论、道理的出现,或多或少会对原有艺术品及艺术理论产生“挑衅或不敬”,因为一种新的作品或理论如果没有进行深度上的挖掘或是方向上的探究,那严格来说就不能算是“有中生新”的创作。但这样并不会影响艺术的发展,相反,艺术家深思后的作品更具有审美等价值。所以,艺术家们应该向未知的领域进行深层的探索,这种探索可能有结果,也可能没有结果。但不管怎样,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样作为深刻探索出来的作品,在展现时都会有一种诱人的气氛,吸引着欣赏者,给欣赏者以深刻印象。
4.3艺术符号的合理运用
黑格尔曾说过:“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广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景象。”所以说,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还是需要呈现出形式化的艺术作品,同欣赏者与之共鸣。当前二者都已具备时,接下来就是关于形式的问题了。在艺术的领域里,直觉是需要被整理、被提炼出来的,同样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给予作品的艺术符号也能是作品变得独特,从而提高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审美。比如符号的抽象性使可以让创作者和欣赏者获得一种自由感;符号的跳跃感能让人感到由此及彼的思考,联接的自由;而符号的通用性带来了审美的同步性,因而是创造者和欣赏者一起产生一种隐性的社会认同感。除此之外,气氛的烘托,画面背后的寓意和精神这些模糊不定的东西更是值得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好好思考。总而言之,一个艺术家能否擅长运用艺术符号,能一定程度能标志这它艺术本能的强弱。更进一步来说,真正的有实力的艺术家不仅仅是擅长运用艺术符号,更应该创造独有的艺术符号。
5艺术创作的过程
创作的定义我在前文上已提过,所谓创作就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信仰,加以外界条件,因内附外地对现在的现状进行挑战。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荣格认为艺术家的创作能量就如同一颗大树吸收养分一样,完全可以看成植根于人的心灵中的一种活生生的植物。”艺术家不仅需要从自己的内在需求中吸取自身直觉所散发出来的东西,还必须从对现实的感悟中,从它熟练的形式技巧中,乃至从其目标受众的趣味和期待中吸取艺术创作的精神能量。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艺术创作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孕育内和形于外。
“孕于内”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前期部分。艺术家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受到外物触发,如一个人物、一件事迹、一片风景、一段旋律;另一方面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生理本能需要即内心的审美需求而产生了各种创作情绪,这种强烈的情绪十分有张力,但又尚未定型,在这种欲望的萌芽刺激下,艺术家只能根据零星的印象、朦胧的感觉和飘忽不定的情绪上慢慢感受和体会,逐渐地向着明朗的方向活跃起来。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使艺术家从无意识领域得到突破得到灵感,最终形成一个明晰的审美意象和艺术创作动机。
“形于外”是艺术创作的另一部分也是后期部分。苏珊・朗格曾说过:“艺术品是将人的情感呈现出来让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或可听的形式”这就说明在创作过程中的关键就是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客观化。那怎么样才能使他们转化为客观化呢?这得通过某些具体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符号,把存在于艺术家们心中的审美意象固定下来,使其获得一种独立的、能够为大众所感知接受的“有意味的形式”。这个部分十分关键,因为艺术品最终呈现的完美度与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对于形式和符号的驾驭是密切相关的。
6艺术创作的展望
经过一步步的论述,我们始终离不开创造这个话题。所谓艺术创作,它是根据艺术家自己的直觉和信仰,加以外界条件,因内附外地对现实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审美感知做适应并进一步一步地做挑战。在当代的社会,作为艺术家,更应该结合创作的过程好好体验、体会并体味艺术创作的奇妙之处,因为在创作的具体过程中灵感会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在通过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上,艺术创作才会现实出其具体的价值与意义;也只有在与具体艺术实践想结合时,艺术创作才会得到最完美的诠释。同时,在当今艺术大舞台下,艺术的创作范围更为广泛,类型都更为丰富,艺术家和欣赏者应该容纳“异端”,鼓励艺术家有所执持,甚至有所偏激。因为,艺术创作是美好的,艺术创作是无限的。
(通讯作者:李正,男,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 徐俊东.艺之为道[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2] 余秋雨.艺术创造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M].周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4] 康德.判断力与批判・上卷[M].上午印书馆,1964.
[5]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79.
关于艺术创作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意识形态;再现;载体;精神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57-01
关于艺术,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但它与相关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又有本质的区别。唯心主义美学认为艺术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克罗齐就曾主张:艺术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心灵的活动”。这种唯心主义观点把艺术创作中的某一特点加以绝对化,代之以“艺术的本质”,从而否认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依赖关系,把艺术的本质孤立化,成为艺术家绝对意识的产物。这种说法是非常局限的。而旧的唯物主义美学承认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肯定了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第二性的。这就出现了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一种再现。这是从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上来考虑问题的,却没有考虑到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这种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区别。
一、表现说的发源
“表现说”源于西方18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情感的表现,它是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来的,后来又被英国美学家柯林伍德继承、发展的一种把艺术和美视为主观情感外化的美学学说。它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重要动因。而用于表达的方式则有很多,比如动作、线条、色彩、音乐以及语言。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表达,使人们感受到同样的感情,这样,作者所体验到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者听众,这就是艺术活动。康德提出的“天才论”也为表现说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在我们看来,天才的确是和模仿精神完全对立的,梵高,印象派的天才画家,他不善言辞,却把自己一生想要说的话都倾注在自己的画笔之上,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人们通过他的作品去感受他的精神,体会他内心所体会的东西。这就是情感与表现的力量所在。
二、情感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任何的艺术作品都是具体的,感性的,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而观众欣赏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了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艺术与情感的关系极其密切。艺术形象的感知总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任何艺术形象都包含特定的情感内涵。艺术也在人的感情到达一定极致时绽放它耀眼夺目的光彩。艺术是人们传达感情和相互交际的手段。情感在艺术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艺术的再现与表现之间的关系
再现与表现是关于艺术创作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对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再现是指创作主体对于对象世界的摹写,现实世界为艺术的产生提供现实依据,为艺术家提供生活经验与情感来源。而印象主义的逐渐出现于发展强化了表现的力量,更多的去注重艺术家的情感、情绪的表达。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创作的基础是客观的现实社会,艺术家无法排斥现实因素对艺术创作的制约,所以再现现实与表现情感,成为了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两大动力,也是两大目的,再现是艺术的基础,而表现是艺术的加工与改造。艺术家应该通过自我来完成对客观现实的“再现”,是需要承载艺术家的思想的,从而达到情感表现的目的。所以,我觉得再现与表现是一对看起来相互矛盾的方式,但深究其作用与目的,我们也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总之,情感在艺术表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影响,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正因为艺术创作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所以同一题材的艺术作品也会千姿百态。每个艺术家的生活背景与经历都不同,所以看待同一事物的眼光与感受也不尽相同。但是表现说存在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太过强调主体情感的表达,而忽视艺术与客观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尽管如此,表现说仍然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本质观,并对18世纪以来的艺术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并使文学与艺术进入到崭新的阶段。
关于艺术创作的问题范文3
在世界人们的心目中,俄罗斯艺术是成功的,而这成功的背后,却没有剥离开对俄罗斯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延续。继承,是对俄罗斯艺术的承接,而延续,则是在俄罗斯艺术中注入了时代的色彩。这也就意味着,俄罗斯艺术并没有将其轻盈的步伐停留在某一个时代,而是将斯拉夫人特有的融合精神渗入到艺术形式当中,以其开阔的胸怀接纳来自八方的艺术形式,以俄罗斯的艺术理念塑造了俄罗斯艺术特有的风格。有人说艺术史家是极具有冒险精神的,并会以乐观主义面对一切,恰恰是这些精神,成为了俄罗斯艺术创作的理念。艺术作品是写实与虚幻的完美融合,然而这种艺术的表达却是宛若仙境一般的高贵,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用心灵去体会,感受艺术形式的内在涵义。也许俄罗斯的传统艺术是用手描绘出来的,而蓝图则是在心灵深处塑造,并以俄罗斯风格表达出来,那种威严之感令人肃然起敬,却没有因此而失去热情,而且还实现了雄壮与优雅的完美融合。
一、俄罗斯当代油画艺术
对于俄罗斯的油画,我们并不陌生。当踏入俄罗斯的美术博物馆的时候,俄罗斯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就会从这些陈列品中渗透出来。俄罗斯民族味十足,其华丽的装饰,丰富的表情,极富感染力的造型,都会令人不禁想到了俄罗斯的生活环境和思想境界。如果观看原创作品,就会发现这些油画所呈现出来的内容,不仅是俄罗斯民族的自我展示,更是生活的升华。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陆地邻国,在油画创作风格上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国有着同样的深厚文化底蕴,这让油画艺术作品更容易解读。与中国的油画相比较,俄罗斯油画更具有明显的精神气质。如果说深沉、大气和理想主义情怀是俄罗斯油画艺术的传统特色,那么,那种浓重的人文气息和以写实为主体的现实油画艺术,则是当代俄罗斯油画艺术的经典。在俄罗斯绘画艺术中,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堪为是最高成就。
从中国的俄罗斯当代精品油画展中,可以体会油画写实中鲜明的现实主义元素,这成为了俄罗斯美术中的一大特色。近些年来,俄罗斯油画艺术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主要是基于俄罗斯油画与世界艺术潮流发生碰撞而产生的结果。俄罗斯油画极富民族特色,在传统美术的基础上注入现代艺术因子,实现了艺术的升华。民族特色以现代的艺术风貌展示出来,形成了不同以往的艺术风貌。
俄罗斯新生代画家具有创作精神和探索的勇气,这种创作的时代特征中同样坚守着现实主义的原则。但是他们所遭遇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油画的艺术样式中还要有其它艺术样式的运用,以彰显出本土特有的审美情趣。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为传统的“现实主义”题材搪塞的年代,那么,真正的现实主义是当代画家所创作的,其中所涵盖的时代元素更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并在绘画样式上表达得恰如其分。以“俄罗斯当代油画展”的展示为例,这些高水平的油画风格清新而优雅,刻画细腻,虽然富于时代的气息,但是民族传统底蕴却蕴涵于其中,将俄罗斯风土人情静静地陈述出来,油画的艺术魅力也因此而散发出来,并给人以理性的思考。俄罗斯油画进入新生代,其所呈现出来的不仅是民族的自信和开放,更多的是民族的凝聚力体现。
二、俄罗斯的雕塑艺术
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俄罗斯的雕塑艺术的发展,推动着世界的艺术史。如果说雕塑在艺术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持续的推动作用,那么,俄罗斯的雕塑艺术,则可谓是对人类的美的历程的述说。
俄罗斯雕塑伴随着这个国度成长,一路走来,无论是政治上的统一,还是文化上的成就,都有雕塑在其中留下痕迹。俄罗斯雕塑受到当时苏联严肃题材的影响,逐渐由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发起了了挑战。从艺术创作的特点上来看,主要是从传统的民族精神出发,实现了古典审美与时代的融合,并将这以精神贯穿于现实主义雕塑的艺术风格当中。带有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雕塑,在雕塑语言的表达上,仍然坚持着古典主义,这就是深受俄罗斯人民喜爱的史诗性主体雕塑。
以斯维什尼科夫的雕塑创作为例。其雕塑作品虽然没有延续古典主义,但是在造型上却延续着古典主义的风格。因此,斯维什尼科夫的雕塑具有现代主义的风采,与古典主义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别。这一点从创作思想上也足以体现出来。斯维什尼科夫的雕塑无论是从创作思想,还是价值取向上,都把持着现实主义的观念。其所采用的都是现实主义的语言和雕塑表达形式,而情感和理性则是从民族意识出发,在肯定了物质特性的同时,还将具象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终极表达勾勒出来,显示出当代现实主义的新的文化语境。
艺术总是紧跟着时代脚步,雕塑作品尤其如此。人类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变革的历史长河中,俄罗斯拥有着人类艺术的精华,也诉说着人类世界文明。当一些人类本体精神脱离了政治之后,就会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作品中流淌出来。但是在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上,总是离不开本土的传统文化色彩。
在斯维什尼科夫看来,艺术是人的精神体现,应该对人的认知进行解读,并对社会问题、文化风潮以及生活现实都要有极高的敏感度。斯维什尼科夫所创作的雕塑是以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作为主要的创作形式,但是与传统的写实主义有所不同,现实主义的写实更能够将人类的心理状态反映出来,是现实社会中升华的新的语言文化和当代意识。
斯维什尼科夫认为,在进行雕塑艺术创作的时候,要注重写实,更要注重写实直觉性。真实的事物,也是客观的,作为一名雕塑艺术者,要以冷静的态度思考雕塑创作,才能够使艺术成为现实主义观念下所创作出来的具有独立意识的艺术作品。艺术是抽象的,雕塑艺术是以写实的手法而表达出来的艺术抽象。斯维什尼科夫的雕塑作品虽然是以当实作为主题,但是其内核仍然延续了俄罗斯传统,所凸显出来的依然是俄罗斯灿烂的文化。
艺术作品的内容源于“形式”本身,俄罗斯雕塑即是如此。如果说20世纪中期的雕塑艺术具有明确的主题,那么,当代的雕塑艺术则呈现出具有大众性和宣传性的色彩。雕塑艺术家的内容世界已经不再从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而是以单纯的艺术形式,实现其导向性的作用。此时雕塑艺术则更为体现为现实主义的大众艺术。 在俄罗斯的艺术发展进程中,雕塑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这就需要对俄罗斯雕塑艺术从其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加以解读,才能够做到客观对待,并从更高的层次充分认识俄罗斯雕塑艺术的成就。
三、俄罗斯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趋势
(一)俄罗斯传统艺术走向创新之路
俄罗斯于2006年设立了当代艺术创新奖。关于艺术创作的特征,在评奖标准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其一,艺术创作要能够将俄罗斯的现实生活深刻地体现出来,并对当今的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思考价值;其二,艺术创作要具有前卫性特征,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样式要具有当代性,并体现为影像、表演以及装置的形式。其三,艺术创作要具有综合性特征,要求艺术创作过程中,要将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多种艺术样式之间不再界限分明,而是逐渐模糊化。这就充分地说明了俄罗斯传统艺术要跟得上社会的脚步,就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时代的因子,以实现艺术形式的创新。比如,原本破旧的文化宫音乐厅经过艺术加工之后,变成了苏联记忆的殿堂。其艺术创作的目的是提醒人们,这里留存下来的仅仅是历史的回忆,虽然依然留存有材料支撑的外壳,但已经日渐损毁。这当然也是在昭示着苏联的命运。因此而被命名为“行进过程”。
在2005年的一部艺术创作作品“墙”,则是艺术创作综合性特征的代表性作品。艺术创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是当中国正处于“美术馆时代”的时候,当代艺术正在被官方的美术馆所收容,或者在商业画廊上展出。但是这堵横亘在前卫与体制之间的那堵墙已经逐渐消失,也预示着两者之间的对立正随着这堵墙的消失而致使墙内和墙外的对立趋于融合。
(二)俄罗斯的画廊艺术
所谓的画廊艺术,事实上是创建艺术交流的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艺术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越来越多的俄罗斯艺术家走上了世界艺术殿堂。与此同时,俄罗斯的绘画交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艺术画廊成立起来,不仅促进了俄罗斯绘画艺术的交流,而且还起到了艺术品收藏的作用。比如,俄罗斯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是俄罗斯规模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其所收藏的艺术作品已经超过了五万件,以其作为载体,在促进艺术交流的同时,还可以将俄罗斯当代艺术推向更高的层次。
(三)俄罗斯的艺术作品展览
一些经历了苏联时期的艺术家往往会由于画风等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排挤。为了促进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私人美术馆的发展为这部分艺术家提供了作品展示的机会。比如,俄罗斯有“当代艺术收藏俱乐部”,其艺术展览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传统艺术,同时还展出艺术收藏。这些艺术商人,或者其本身就是艺术家,已经成为了艺术媒介,以俄罗斯的艺术作品搭建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在推动俄罗斯艺术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还将艺术价值推向了极致。
关于艺术创作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儿童线描 联想 造型能力 线描创作
一、前言
“老师,我没有什么可以画了,想不出来了。”这几句话经常在我的线描课上响起。一只笔一块橡皮,构成了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线描绘画。为何孩子们会频繁地在线描课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和疑惑?难道是真的没有什么可以画了?还是说孩子们的绘画水平太低了?答案是肯定的。那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我发现孩子们没什么可画,其关键在于他们想象力的缺乏,只有拓宽他们的联想能力,孩子们才能源源不断地画出美丽而有创意的线描作品。因此,我认为在线描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联想思维是画好线描创作的关键。
二、对儿童线描内涵的理解
儿童线描画与成人线描画有所区别,以它的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成为其主要特点。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曾经有一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道出了线条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即表达画家的精微感觉和细腻的情绪,同时也道出了丰富的线条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既然是创作,那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何为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在创作的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讲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化为艺术作品。线描是绘画艺术创作的范畴之一,儿童线描就是学生艺术创作的开始。
三、线描课堂学生联想思维培养的策略
绘画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逻辑上,这一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而在实践中,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1.把体验引向生活,让艺术更为灵动
一切源于生活。想象也不例外,想象人人都有,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正是培养孩子们想象力的最佳学科。孩子可以通过艺术想象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营造成如梦幻般的童话世界。想象是孩子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那种自由自在、天真稚拙的童话世界就更需要我们好好保护与开发。
生活中关于物象观察的想象内容很多,要引导孩子学会观察生活。当孩子学会如何去观察、联想时,“观物思形”、“睹物思理”就很自然地实现了。如在我的线描课《一个苹果》中,引导学生观察苹果,从学生开始只知道苹果是圆形的,很可口,到创设情景:“今天苹果姑娘家要开舞会,想想看都会有谁来参加?他们在舞会上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一下子,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大家开始有联想的观察和想象了。“有香蕉弟弟、哈密瓜妹妹、葡萄叔叔……”接着我又继续对苹果进行剖析引导,切开苹果看一看,分析其内部的结构特征,并也要求学生想一想其形状像什么。至此,孩子们已从一种无意想象延伸到有意想象,再造新形象的过程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实现。不同角度的观察,可以带来不同的联想。
2.让实物走进课堂,使构思广而务实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常常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又罩上纯自我的神秘色彩,创作出的作品有稚拙美,有时像童话一样引人入胜,不要看不起小学生捏泥人,小时候有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创造。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营养素。
想象是记忆为原材料的智力活动,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强。 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儿童神奇的想象,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以我教学儿童创作画“香蕉的联想”为例:在这节线描创作课上,我就要求学生在观察了香蕉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以香蕉为引线,创作出一幅幅奇特的作品。
当我拿着一根香蕉模型去到班级时学生的目光都被香蕉吸引了,一下子来了兴致,讨论着老师准备给我们上什么?我微微一笑,并不理会他们的猜疑。师生问好后,我即出示那根被学生关注很久的香蕉,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根香蕉,不知道哪位同学可以来介绍下它的形状和颜色呢?”问题一出口,很多双小手就举的高高的,就怕我看不到。了解了香蕉的基本形状和色彩后,我继续引导:“那么,根据香蕉的形状,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东西?”因为香蕉是弯弯的,最容易被联想到的就是月亮、小船、桥等,不过,我并不满足这些,继续引导,变个方向拿,让学生观察,这样又像什么?通过启发,学生又想到了如伞柄、手枪、小女孩的辫子、眉毛、微笑的嘴巴等等各种事物。让我不禁感叹到儿童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
3.使艺术表现睿智化,让联想五彩缤纷
艺术表现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更需要艺术家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融入创作主体的生命和心灵,寻找到独特的表达方式,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孩子们的线描创作并不能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相提并论,但在最后的艺术表现中,我们也是可运用联想与想象,让画面更加的生动与完整。
还是以“香蕉的联想”为例,学生完成了对香蕉的联想并画出了他们的想法,但是我还不满足,试问他们,如果你的画面上只有一样由香蕉联想到的事物,你会觉得这幅作品好吗?完整吗?回答肯定是不完整的。于是我就举例,例如我们通过香蕉联想到了小船,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再想想,从小船又可以联想到什么呢?这里的联想就不是根据形状来联想,而是联想小船可以处的环境和一些背景。如小船是在水里的,那么水里还可以有些鱼、水草、贝壳等等,小船上可以有小朋友在钓鱼。河岸上可以有树林,小鸟,天空中有蓝天白云,以及学生最爱画的半个太阳等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联想和添画,由一根普通的香蕉转变成一幅完整的创作画。
参考文献:
[1]美术科研,2007.
关于艺术创作的问题范文5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新兴学科,也作为我校的新增专业,在专业培养、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在不断的摸索前进.我院在《赤峰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确定了我院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在这个大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要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本文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及专业现状入手,以一线教学实践为平台,以《艺术概论》为例证,综合多年教学实践,在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个例阐述的方式探讨了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建构,以期为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广播电视编导;理论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28-03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程多为个方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在学分设置上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以往在讲授理论课程时都采用纯理论教学模式为主的方式,教师讲授、放映相关影视视频、与学生互动等相结合,其实,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般老师都是应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枯燥,但是,这种教学手段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填鸭式”教学,我们讲多少,学生能学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尤其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让学生学会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是每个理论课教师都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笔者将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课《艺术概论》为例证,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艺术概论》作为我校艺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所有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对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做专门综合性探讨与入门性研究的理论课程,在艺术类院校及各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认识不够,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实践性课程的应用性更强、实用性更强,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上,而忽略了对理论课程进行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和参与性不高,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一些名词术语和概念.最终致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较为扎实,而艺术理论修养欠缺,导致其艺术作品文化品位不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平庸媚俗,其自身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缺乏艺术理论素养和艺术文化内涵的“艺术制作者”.
经调查,我们以往的《艺术概论》教学模式不管用到何种课堂教学手段,基本都属于理论灌输型教学,之进行枯燥的理论传授,而没有达到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辅助专业创作的作用,而且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显然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也就更不适合成长于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当下的学生更乐于探索创新,也更乐于大胆实践,我们的传统式教学只会压抑学生们的发光点, 也不会让学生真正受益,学生势必不会十分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所以,改革也就迫在眉睫.
笔者在《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总结出了些许教学经验.主要教学方式如下:
1 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想
我们要求学习艺术的学生要有丰富的个人情感,这就导致学生感性思维运用得较多,而面对比较系统的、需要运用到理性思维去学习、思考的理论性知识就多少显得有一些薄弱,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一带而过的话,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会显得模棱两可,与其自身的实践联系不到一起.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实践教学经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各地艺术的普遍规律、认识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进而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在艺术工作中创造出鼓舞人心的优秀作品.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和专业水平,课程内容确定为:从艺术的本原、本体讲起,详细讲述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情艺术、实用艺术等各种具体艺术形态的特点、特征,最后阐述艺术鉴赏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在欣赏具体的艺术形式时学习相关的艺术理论,并运用相关理论拍摄出具体作品.
在教材的选择上,针对新的教学模式构想,几次更换教材,2010年之前使用的是孙美兰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和王宏建主编的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孙美兰老师的教材主要是以本体论为核心构建艺术理论,以美术、音乐为主线,探索中、西艺术比较中的新概念,并建立艺术理论教程的新体系.王宏建老师的教材首先从哲学的高度和历史的广度探讨艺术的本质、各门类艺术的特点和它们共同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再深入到艺术创作的活动中去,揭示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普遍规律.2010年至今,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会用理论内容指导实践,又对教材做了慎重的选择,2013年开始,主要使用的是王杰泓主编的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这本教材主要从艺术的本原、本体讲起,详细讲述了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情艺术、实用艺术等各种具体艺术形态的特点、特征,最后阐述了艺术鉴赏的相关理论,比如艺术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将这本教材确定为专业用书,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而是根据本教材的章节流程来安排教学,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要根据具体艺术理论和艺术门类的参考用书来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具体确定了学时分配.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在分配学时时,艺术门类学时相对较少,大学时的分配主要集中在艺术本体、艺术文化、艺术发展和综合艺术上,主要考虑到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其他艺术类专业的区别,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具有宽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素养,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广编专业不同于其它单一的艺术类专业,它是将艺术专业知识运用到编导、策划、创作和制作等方面,而艺术门类知识主要是作为本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修养,所以在学时分配上,将艺术本体加大学时,尤其是艺术创作部分.在艺术门类章节中,根据学生学到的艺术创作知识,引入实践教学.
2 引入实践教学,追求教学方法的灵活化、多样化,探索课堂教学的延伸化、实践化
《艺术概论》课程中的绝大多数学习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第二章——艺术的本体中,关于什么是艺术的本体、什么是艺术创作这一类的内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单听教师的讲解只能够理解皮毛,对于艺术创作只能记住艺术创作的几个阶段,如果引入实践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创作,那教学效果将大不相同.
在学期初教学班级根据人数成立兴趣小组,每小组大约8人,采取自由结组的方式,要求每组必须搭配有男生.兴趣小组的成立便于学生们今后的学习、讨论和创作.根据学时分配,结合实践教学特点,具体引入实践教学的章节集中在第三章至第七章.分配如下表:
将实践教学引入到具体艺术门类创作中,主要考虑到具体的艺术门类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操作性更强,在规定的内容范围内,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创作习惯或喜好选择题材和形式,鼓励学生用镜头说话,鼓励学生用摄像机(条件不足可以用手机)以广播电视节目形式的方式创作出具体的作品.根据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方案,开设《艺术概论》课程之前,已经开设过《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拍摄影视作品的具体流程学生已经了解,让学生依据流程去设计、策划自己的作品,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以广播电视的艺术形式将每种艺术门类阐释清楚.
这种阐释不是用影视手段解释一种艺术门类,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故事片、可以是纪录片、可以是专题片……例如有的同学把实用艺术拍摄成专题片的形式,拍摄内容是赤峰市博物馆.如图1.
主要是以博物馆中的展品为例,阐释实用艺术.此专题片学生用摄像机拍摄完成,从策划、稿本写作、解说词写作、剧务、拍摄、配音到后期制作,学生全部独立完成,不仅更深入的了解了什么是艺术创作和什么是实用艺术,而且学生积累了创作经验和拍摄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和实践都打下了基础.
再如表情艺术一章,学生们自编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舞蹈演员的情感故事,很好的阐释了表情艺术是借助于音响、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同时经过表演这个环节,以此来塑造艺术形象.
又如在综合艺术一章,学生们编导了青春校园剧《我用青春说爱你》.故事是个青春校园的爱情喜剧,不论从编导还是画面质量,再到后期制作,甚至到花絮都制作非常精良,而且情节风趣幽默,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非常难能可贵,也说明学生不但理解了艺术,理解了艺术创作,理解了综合艺术,也更深刻的理解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殊性,而且也对广编专业有了浓厚的兴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教学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有效的强化了《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特色,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兴趣,也是学生了解了今后专业学习的大方向,可谓一举多得.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安排的实践内容具体学时均为2周,这个学时并不占用本课程教学计划中的课时,而是给学生2周的时间,利用课余去创作,将课堂教学延伸化,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理论知识是指导他们今后艺术创作的重要储备,专业技能的训练是他们艺术创作的功力支撑,两者应齐头并进,不能偏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创作指明方向,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创作的目标、过程和结果,并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在作品中呈现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并为人所接受.而《艺术概论》课程中的实际创作是学生今后进行作品创作的敲门砖.
3 创新考核方式,努力使考核方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关于艺术创作的问题范文6
论文关键词:艺术概论;体验式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素质
在我国高职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艺术概论》作为文化基础课程之一,是艺术专业所有课程中最为抽象和深奥的课程。目前高职院校《艺术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素质等方面与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学目的、学生文化水平、学生的性格特征并不吻合,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使得《艺术概论》成为学生逃课率最高的一门文化课程。这与《艺术概论》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并不相符。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本文认为有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素质等方面,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而促进优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体验式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所使用的《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一般依照普通艺术院校的教材进行教学,这是存在问题的,因为高职院校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和教学目的与普通院校的艺术生并不相同。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普通院校的艺术生培养理论性和技术性都较强的人才,应此,对于高职院校艺术生的教学内容与普通院校应该区别开来。目前普通高校所使用的《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多达二十种之多。虽然教材各各不同,但主要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有三个方面:艺术原理、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这三个方面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是各个教材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所侧重。这些教材编写者的专业背景可分为三类:艺术类、文学类、哲学类。编写者在编写的时候,是从他们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观点的选择和材料的取舍的。哲学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原理的内容,文学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欣赏的内容,艺术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创作的内容。其实,艺术问题必然离不开艺术、文学、哲学,但不同的编写者在内容上的侧重使得所编写的教材不一定适用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接受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方面比较容易,但接受艺术原理则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的文化水平并不象一般文科学生那样高。总所周知,艺术生的高考文化分数数要比普通文科生低得多。许多大学本科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只相当于优秀高中生的水平。所以,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艺术概论》课程对于他们而言,接受的难度比较大。这一点在高职的艺术生身上得以集中体现。
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要求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的素质。对于高职艺术生的教学目的而言,最主要的是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至于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即可。所以,在《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不必依照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教材和内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编写一本适合高职艺术生的《艺术概论》教材;二是在已有的教材中选择比较适合高职艺术生的《艺术概论》教材;三是教师在选择已有《艺术概论》教材的基础上,针对高职艺术生重新编写教义。这三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教授与高职艺术生学习目的和文化水平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专业技能。
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始终围绕在提高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去培养其艺术理论素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中应加强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艺术实践方面的内容。《艺术概论》的课程设置一般在高职艺术生的最后一年,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对艺术问题有着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艺术创作的思想源泉、创作灵感、创作过程和艺术家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具体的创作过程过程中是有所体会的,教学因势利导进行理论的提升。对于艺术欣赏问题的理解也是如此。学生的艺术学习必然离不开对大量经典作品的欣赏和描摹,而且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评品,他们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也会进入欣赏者的视野。学生既是欣赏者又是创作者,所以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去欣赏他人的作品。学生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过程中也会对艺术理论有着一定程度的思考和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引导。比如艺术起源问题,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很容易接受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理论。目前一般《艺术概论》的教材中关于艺术起源问题有艺术产生于巫术、图腾崇拜、游戏、模仿等几种观点,本来这是很难辨析的问题,但学生通过他们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体验,就比较轻松地辨析出艺术起源于劳动实践这一观点与其它观点的区别。诸如此类,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感受和体验去理解艺术理论的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高职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学习目标、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融入在他们的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体验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概论》课程中理论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体验式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职艺术专业《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普通高校文化课程教学的传统方式。这一方式对于普通高校的艺术生而言,可能比较合适。但对于高职艺术生而言,则不太适合。高职的艺术生与普通高校的艺术生是有所区别的,他们的学习时间多被艺术实践活动所占用,长期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得他们的思维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知识结构与普通高校的艺术生有所不同。高职艺术生偏重学习艺术的实践技能,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喜欢直观性的、形象性的图像,而不喜欢抽象化、深奥化的理论。所以,如果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式,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课堂纪律比其它普通高校的艺术生要差得多,课堂纪律也难以维持,自然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师可以发挥高职艺术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选择与他们能力和兴趣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一)还原情景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还原学生创作实践情景的教学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过去一味说教的教学方式。还原情景式教学方式比较直观、形象、生动,就是一些比较抽象化的理论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也容易被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所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拍摄和制作学生创作和欣赏艺术品情景的影像资料。当然,在制作这些影像资料时,注意把生动化、形象化的影像资料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这些图像材料自然就能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说讲授艺术起源于模仿理论时,可以还原再现学生写生的场景和过程,边再现边进行引导,学生自然就会理解艺术起源模仿的理论。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说教明显好得多。
(二)讨论问题式教学。现在的高职艺术生个性较强,喜欢凸显自我,喜欢发表言论。因此,可结合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可分为三个阶段:导入、展开、深化。教师在讲解某一艺术理论之前,先设置问题进行导入,然后对这一问题进行展开,最后进行深化总结。学生都有艺术创作和欣赏的经验,他们对艺术的一些理论性问题有过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只是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总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问题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有过接触但不明其理的问题有了清楚的理解和把握。比如艺术的审美追求问题。这是每个艺术生都有话可说的话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从事艺术实践的体会和经验去思考这一问题。因为学生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审美追求的问题,他们也可能思考过这一问题,但在他们的心里多停留在感性的认识而没有理性的总结,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会很热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展开。比如说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审美的个性和共性,审美的当下性和终极性。学生的观念和看法的可能有偏差,等到学生的讨论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他们的观点进行纠偏和深化,然后在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一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对一些理论化问题的理解比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深刻得多。
(三)自评作品式教学。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注重实践教学,他们一般都有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艺术作品。因此,在《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带来他们满意的作品,先组织学生鉴赏和评论,然后让学生结合所讲授的某一艺术理论进行点评,这样点评的学生和听课的学生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也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比如说在讲授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这一范畴时,就可以采取这一方法。意境是中国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范畴,许多教师在讲授这一范畴时说不清道不明。意境的特质在于“象外之象”,而什么是“象外之象”,真可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谈谈作品中的“象”和“象外之象”。学生在创作作品时总会希望通过艺术形象去传达许多精神追求,这些超越艺术作品形象本身的情思和意蕴就是“象外之象”。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意境范畴。
通过以上这些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既可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艺术概论》课程中一些难以理解的艺术理论问题,又可让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开拓教学新境界。
三、师资素质的体验式教学改革
在教学活动中,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需教师来完成,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目前,在高职艺术专业从事《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门从事艺术理论的教师,一种是从事艺术实践活动的教师。这两种教师在教授《艺术概论》课程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事美术史专业的教师往往缺乏艺术实践经验而偏重于理论知识,从事艺术实践活动的教师则往往缺乏理论功底而偏重艺术实践经验。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高职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好的文艺理论素养,而且还须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艺术概论》课程教师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