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困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的困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的困境范文1

关键词:就业困境 就业道德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73

当下就业难是个热门词语,做好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百万学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在职业思想、就业观念和就业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这就需要大学生们改变目前“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道德和素质教育”的跛行局面,加强自身的德育建设,特别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自身就业道德能力的提高来提升就业竞争力,从而改变自身的就业困境

1 当下大学生就业中的道德困境

在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高校这一曾经纯洁之地也正面临着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在社会浮躁之风影响下大学生们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越来越突出自我需求和功利化,价值评判也越来越趋于现实化,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道德自律意识都在不断地下降或失落。这些在大学生的就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一,就业信仰危机逐步浮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快,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与人交际、学习,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自主行为的生活方式。但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却出现了一定的信仰危机,他们对政治淡漠,对社会、集体缺乏责任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个人发展上趋于功利和实用,认为物质上的满足高于精神需要。在这个趋势下很多的大学生就业目标模糊,找不到就业的方向,就业成了他们谋生手段无奈的选择。他们不知道他们人生到底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不知道自己如此无奈的就业选择到底有什么意义,于是在汹涌的就业浪潮中他们急功近利,忽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知道工作的责任和意义,随意跳槽、集体意识淡薄等等。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他们开始选择逃离,学会麻痹自己,在各种各样的场所和虚拟世界寻找出口,逃避就业失落带来的空洞。

第二,就业信用危机日益凸现。当今既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缺少思考的时代。信息如此之庞大,获取信息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们忙于选择却忘记了思考。他们的眼睛在时代的潮流旋涡中失去了应有的辨别能力。当一些社会现象强烈地冲击着大学校园时,他们也产生了矛盾心理,对自己所学的内容产生怀疑,遇到现实问题时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评判标准。因此面对愈演愈烈的就业竞争,面对用人单位的一些过高要求,加上市场经济催生的教大学生如何“美化”自己简历的各种求职“宝典”,大学生们开始在简历上加点“包装”,甚至直接进行履历造假、涂改成绩、伪造各类等级证书、虚构荣誉或是拔高自己的专长等。他们也开始随意毁约,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有的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这些随意违约的行为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也给学生个人、企业、甚至学校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就业合作素质的缺失。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良好的合作能力是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是未来人才的中坚力量,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关乎个体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们成才意识越来越多元化,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自我价值同社会的依存关系,他们更加注重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勇于尝试和挑战,希望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潜能。但目前部分大学生在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和谐的情况。个人主义思想在他们身上表现比较突出:他们个人能力很强,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是脱节的;他们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却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们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展开不正当竞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却愈显淡薄,合作能力缺失。这种合作素质的缺失使得大学生们难以在工作中充分施展才能。

由此可见,当下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的缺失带来的信仰危机、信用危机、合作危机等已经成了相当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在就业浪潮中充分的展示自我,甚至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状况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2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境之根源

当前大学生基本道德判断能力、信用、合作素质等就业道德能力的缺失,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但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首先,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出现偏差。德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主要为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德育泛化现象严重,德育内涵不断膨胀,外延不断扩张,形成了一个包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法制教育等范畴的“大德育”格局,出现了政治和意识形态内容多于德育内容,知识性的内容多于品行培养的内容,模糊了德育培养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的根本目标,最终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们道德认知模糊、缺乏道德判断能力,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些外在道德障碍极易导致大学生们自我道德教育出现偏差,从而出现就业中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大学生道德权威意识减弱。大学生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相对比较活跃,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听从召唤与被动参与,他们更渴望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渴望独立与平等,这种自我意识不断加强的同时减弱了权威意识,他们开始寻求自我的自由,使得本来就肤浅的道德规范的认识被剥离和抛弃,使得自己成为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只能是奢谈。

最后,大学生自我监控系统缺失。按照社会认知论观点,个体的自我监控行为实际上就是大学生们通过自己学习行为的预期、计划与行为的现实成果之间的对比、评价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大学生正是通过自我设定形成自己的德性目标,但在行动中难免会与预定的行为计划之间出现某种偏差。自我监控系统就是要尽量减少或缩小这种偏差。这种自我监控系统主要有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当下外部障碍给他们带来阻力。当下的大学生们是完全生活在改革开放环境下的一代,受西方的价值与文化影响较大,他们更多强调个体,其个性张扬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代,在这个充满竞争压力与挫折的社会,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形态如何选择、选择什么都使他们的道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大学生们自身以及形成的心理定势如懒惰、不良行为习惯等内心阻力都会导致自我教育行为的偏差。自我监控系统的缺失使得大学生们难以自我判断自身的就业行为是否偏离所设定的行为或目标,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就业困境。

3 提升就业道德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员流动的频繁,对人才“看两三年,用一辈子”的选拔模式早已被抛弃,当下社会不但要求我们的毕业生要具备学习和创新能力、组织和专业实用技能等,更注重的是我们的毕业生是否具备就业道德能力。何谓就业道德能力?就业道德能力指的是道德主体在就业竞争中德性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支持力量:如道德认知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评价能力等。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就成了当下解决就业困境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首先,加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与课堂德育教学的结合。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方面成长的重要时期,正处于道德意识和行为判断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被尊重、渴望民主和平等。在当前这个国内外复杂而深刻的环境中,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西方文化与思潮渗透加速等都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良莠不分,出现许多道德能力上的欠缺。道德教育是大学生道德认识提高、道德信念坚定、道德习惯形成的过程,这是个既需要外在的教育灌输,又需要内在认同接纳的过程。因此,学校德育的内容一方面要适应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能力的需要,主要是逐步转变单向的权威式的“灌输”教育方法为“师生互动式”教育方法,使大学生能主动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来培养他们的道德能力,通过道德自律能力约束自身行为,主动地在生活中践行道德新风尚;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来积极引导大学生们把课堂吸收的群体规范固化为内在的道德修养,自己教育和完善自己,自觉地支配和提升自己,实现自身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自觉提升自身的一定的就业道德能力。

第二,加强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来健全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准则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完善中,大学生面对的是开放程度高、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的生活,时刻都面临着判断、选择所产生的道德困惑,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评判标准。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为全体社会成员尤其当代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以“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理想观、信念观、人生观、发展观教育,为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指明方向。我们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荣辱明是非,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逐步将道德规范内化进人的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道德人格,从而强化和提升自身的就业道德能力。

第三,加强就业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关系到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信用危机”,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因此,加强诚信教育成为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课题。我们要通过加强诚信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让大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是现代社会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和美德;同时,还要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们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引导他们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从而在就业中树立起应有的就业诚信品质。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要想使培养的大学生们获得社会的认可,能够顺利进入社会,我们就必须要全面提高他们就业的综合素质;而要想他们的就业综合素质得到长足的发展,要十分注重他们就业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提升就业道德能力过程中,我们要协调好各方面因素,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使我们的大学生拥有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接受多元社会带来的就业挑战。

参考文献:

[1]郭凤志.德育文化论[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李晓兰,周双.青少年道德能力培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大学生就业的困境范文2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对策

目前世界进入“后危机时代”,随着世界经济危机过后,各国经济逐渐进入相对平稳或复苏阶段。我国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许多企业还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打击,企业开工仍不充分,尚不能大量吸收就业,就业形势仍异常严峻,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大军数量猛增,2010年大学毕业生高达630万人。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困境及途径等问题加以探讨,以寻求和创建大学生就业的广泛渠道。

一、对“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困境与措施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加之当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使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和产品销售出现受阻状况,许多企业经营面临困境,迫于生存,企业裁减员工,使许多工人离开就业岗位加入待业队伍,加剧了就业压力。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城市化不断扩大,许多失地农民工挤进劳动力市场,更加剧了就业难度。据统计,今后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左右,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1200万人左右。因而,必须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为大学生创建多项选择就业途径开拓思路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大学生能实现充分就业,对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重大作用。在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开始复苏的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空间,大学生要勤奋努力,融入社会,注重社会实践,增强竞争意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创建和寻求就业机会,为适应社会的选择开拓更广阔的就业门路。

(二)鼓励大学生增强自身实力,勇敢地面对就业的挑战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要谋求适合自己的一份职业,最基本的条件是掌握和拥有专业知识和过硬的素质。从哲学角度看,任何事物内因都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客观条件和环境无论怎样优越,主观条件不具备,也不会成功。为此,必须勤奋读书,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经受社会的选择,在就业竞争中才有获胜的可能。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生活改善、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面对就业难的状况,必须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走出向大城市白领阶层拥挤的误区,深入农村、山区、乡镇、工厂、矿山等,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在就业选择上不要好高骛远,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只要踏实肯干、勤奋好学、努力拼搏,就能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自己成才。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国际大环境和我国整个就业形势密不可分,因而,从国际国内就业形势现状分析人手,是探求大学生就业问题具体困境的突破口。

(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增强,出现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投资等与国际化紧密相连的企业经营。这些企业,吸收了我国大批劳动力就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迅猛崛起,目前已达500多万家,如福建省泉州市97%是民营经济,中小民营企业及个体经济遍布各行业,对吸收劳动就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自2008年以来,经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性经济衰退,对就业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许多民营企业受到金融危机不同程度的冲击,国际购买力不断下降,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倾销打击又接踵而来,许多国家滥用贸易保护权利打击贸易出口国,保护本国的利益,使产品营销严重受阻,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许多民营中小企业被拖垮甚至倒闭。企业迫于生存,裁减员工成为缓解企业经营压力的必要措施。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难是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放缓,第三产业人才需求比例偏低,使大学生就业渠道相对狭窄

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与2009年同期相比,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放缓,以及“过冬论”在房地产、互联网、家电业等多个产业中的传导,使处于困境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方面,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极其巨大的人才缺口,中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全国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第三产业、各种服务行业、商贸、餐饮以及交通运输业私有化,大多数采取家族式经营,所需的人才比例偏低,这使大学生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出现就业难。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与人才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令广大毕业生深陷就业困境

由于学科或专业分布及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增加就业。教育、卫生、经济、会计等类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高,而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则相对减少,在从事研究与发展的新兴专业中人才短缺。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是找到的工作和所学专业严重不对口,出现学非所用的极端情况,影响就业率。

(四)大学生自身缺陷是就业竞争力薄弱的关键因素

1.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劳动就业市场的选择。大学生由于正处于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积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自身所具备的技能水平较低。而且在校大学生实践操作和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少,缺乏实践经验,与学科相关实践能力差,掌握实际技能的条件有限。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的应用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很难适应人才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2.大学生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差。高校专业设计及发展方向与实际需求出现脱节。高校专业设计不够合理,脱离就业市场需求,所培养的大学生出现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有许多大学二级学院都办美术专业、旅游专业等,在师资、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很难做精。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不高,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3.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在就业选择上脱离实际,不能量力而行。许多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只盯在工资高、待遇好、白领阶层的工作岗位,对于工资待遇偏低的企业单位,或社会地位不高的服务性行业不予理睬。以追求白领阶层的工作为首选目标,尤其是对公务员梦寐以求。而那些人才短缺的农村、乡镇、山区、边远地区的职位无人问津。由于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长期处于眼高手低的状态中,在就业选择上不能脚踏实地量力而行,使一部分大学生长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处于压抑状态,不正确的就业观念严重影响就业选择。

三、对“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措施的研究

在“后危机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我国经济也逐渐摆脱困境走向恢复和发展,国家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注重拉动就业市场,为新增就业人员创建比较充分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能有多项就业选择创造条件。

(一)政府应逐年加大对高等教育建设经费投入力度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最基本的条件是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优秀,在就业市场才有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能力的基础条件是提高办学水平。地方公办高校、教育教学发展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拨付,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应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创建稳固的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逐年提高和改善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增设和更新现代化教学实验设备,创建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基础条件。

(二)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培养模式

教学中,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基础上,应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新模式。专业设计必须与就业市场需求相挂钩,实施订单培养,与地方工厂企业、农村乡镇及社会各相关行业和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有利于克服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状况。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角度,只有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思想道德修养优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占优势。

(三)加强教育改革,依据社会需求调整和设置办学方向,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

在专业设置、学科门类的规划中,应注重按就业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招生计划要依据社会用人单位实际需要,专业的确定必须预测对人才需求的数量来确定培养对象的规模,使就业与市场相协调。注重创办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学科和专业,对新专业要科学论证、严格把关,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特色和优势,才能为就业奠定基础条件。

(四)全面推行质量工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高等教育中,全面推行质量工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条件。在高等教育中,首先,要加强课程建设。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要精益求精,在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教学时数要充分保证,课程内容要充实及不断更新,使大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学习和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其次,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风,遵守学纪和校规,不逃课旷课,勤奋读书。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将来能有用武之地的关键,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强化大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为大学生走上社会,经得起选择创建基础条件。最后,提高师资水平。对教学敷衍、长期旷课,脱离教学脱离学生,不能承担教书育人的教师要给予适当安排和妥善处理,以保证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教学规则,严肃教学纪律。坚持全面质量工程,把大学教育推向更高层次,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大学生就业的困境范文3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经济学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建国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就职业发展方面,也实行了“统包统分”就业模式,为女性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保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女性就业与职业生涯的成功。从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在很短的时间内,高等学校在招生人数、教育规模、在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由此,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模式,在当下,个人就业的发展环境也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无边界职业生涯阶段来临,国家行政部门不在对大学生就业负有“分配”责任,而变“分配”为宏观指导,个人就业模式转变为个人与组织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新的就业模式既为女大学生职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也为其就业、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

大学生就业牵扯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因此,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由于高校一直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从2001年到2012年,大约保持在70%左右,并且这种就业率还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计算在内。而女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相对于男大学生来说,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大约有80%的大学女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遭遇过性别的不公平对待,一些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甚至公开表示:宁要能力差的男生,也不要能力强的女生,使同样具备应聘资格的女生失去竞争机会。厦门大学就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专门在2002届本科毕业生中做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性别歧视,职业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二、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是个人前进的物质驱动要素,个人的角色也成为了“经济人”:承担经济责任,追求经济利益。所以,我们可以从 “经济人”这一假设入手,分析当今社会大学女生就业、职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首先从大学女生自身角度看,其入校之前就为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设置了障碍:考取好的学校好的专业。而好专业的标准也就是利益最大化,在这个浮躁社会中,这必然导致她们竞相选择社会热门专业作为自己的报考志愿,这些专业大多也是别人眼中的热门,这样很容易导致专业饱和与人才过剩。另外,从她们的职业选择倾向性上来说,她们的职业选择意向准则与男生也有明显的不同,男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希望到高风险高收入高成就的组织工作;而她们有意识的规避风险,更偏好稳定、确定性的工作,更不愿到条件恶劣、待遇不好的岗位、地点去工作,这与中国整体大学生过剩、行业需求、社会需求相矛盾,而她们遭遇就业、职业发展困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从用人单位来看,雇主反感雇佣更多的女性,对其最经典的解释来自于美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的经济歧视理论,他的理论以 “身心不悦”,为基础,认为某些雇主宁愿额外支付一定的费用也不愿意与其厌恶的群体发生关联、打交道。而产生这种不愉快的原因,贝克尔认为主要来自雇主的个人效用偏好,也就是说如果雇佣主体具有歧视性的个人偏好,那么他愿意通过多付出一定的费用来达到以某一群体替代另一群体的目的。

因此,在贝克尔看来,雇主的目标函数就是为了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一般雇主的效用最大化主要是管理效益、经济的利益最大化,而对于带有歧视偏好的雇主来说,其目标函数要么是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要么是男性雇员的比重最高。其目标函数可以用一条无差异曲线U来表示(图1),无差异曲线越陡峭表示雇主对女性的偏见越大、歧视越严重,越平滑表示雇主对女性的歧视、偏见越小。

由图1我们可以得出,对于性别歧视雇主,其可能为了提高男工的比重,不惜承担由此引发的利润水平的下降。尽管男性与女性的货币成本都是w,但对歧视性雇主而言,女性员工使其身心不悦。贝克尔将身心不悦用数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设定d为歧视系数,则女性员工的净值成本为w (1+d),wd是货币成本与净值成本的偏差,是由女性在组织中供职引起的。

另外,在贝克尔看来,性别歧视雇主对女工的歧视是有原因与依据的:规避成本。他认为女性雇主具有“自然附着成本”(用Wd来表示),而雇主“身心不悦”的本质仍然是讨厌、规避成本。有性别歧视意向的雇主通过减少女性员工的招聘与使用来规避额外用工成本,这仍然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当男性和女性雇员劳动生产率、工资率相同时,雇主选择增加雇佣男工,减少女工,企业单位减少了自然附着成本wd的投入。而当男性劳动生产率高于女性时,选择男工更是必然。由此,性别歧视雇主的目标其实仍然是利润最大化,是规避成本求生存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理性、必然选择。

其实,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劳动女性的自然附着成本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包括:生育及其相关成本、补偿性薪资差别成本、工作轮换培训教育成本和提前退休成本等等,这些成本最终主要由其雇佣的单位来负责承担,增加了组织的人工成本和竞争劣势。

三、女大学生就业困境解决对策分析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困境需要从两方面着手:自身认知问题与“自然附着成本”问题。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女大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实现社会的性别和谐。具体对策主要有:

大学生就业的困境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90-04

在就业能力中,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英国学者Peter Knight和Mantz Yorke(2004)有关就业力构成的USEM理论将自我效能作为构成就业力的四个方面之一,美国学者Fugate(2004)的研究表明,就业能力会受到自我效能方面的影响。班杜拉(1997)指出,个人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对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的调节,影响着人们职业选择、工作绩效、工作态度以及职业紧张,同时也是预测个人具体工作绩效、相关工作态度和职业紧张的最佳指标之一,职业自我效能感高者会有更广的职业选择范围,更积极的求职行为,更容易做出职业决策并成功就业。因此,研究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提升其就业软实力、做好职业生涯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一、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一行为的信念和判断。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胜任感强,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实现既定目标,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性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自我效能感对于大学生就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朱昭红等人(2012)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和就业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择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就业能力越强。王运敏等人(2012)的测量显示,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明显高于未签约学生,且有显著差异。

自我效能感之所以会对就业行为产生关键性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行为

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动机及身心反应等中介过程,影响大学生的目标和抱负、结果期望、情感倾向及对阻碍和机会的判断和选择。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首先会估量自己的能力,然后选择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胜任的领域、职业、岗位和工作地区,而回避那些超出其能力的任务和环境。具体而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更具有自信心、独立性和决断力,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特点和兴趣相匹配的职业及具有发展空间的岗位,主动地搜集相关信息,积极进行职业规划,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这有助于促进个人择业探索性和择业技能的发展,拓宽职业选择的范围,提高职业选择的合理性,更好地进行职业准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择业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比实际拥有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

(二)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执行职业决策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越强,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追求越努力,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进行积极的归因并及时调整自己,在良好的心态下继续坚持,这有助于提高其职业成熟度和就业能力。而自我效能感较低者会过多考虑个人的劣势和困难的严重性,缺乏足够的决心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遇到挫折后易将之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继而体验到强烈的自卑和焦虑,并会采取消极的退避行为或防卫行为,这就大大限制了个体主动性的发挥,使其经常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

(三)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就业过程的能力发挥

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对个体活动产生自我促进或阻碍作用。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确信自己能很好地把握环境,较少受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困扰,因此,在就业过程中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和困难上,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并利用情景激发出更大的能量来发挥潜能,使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对环境缺少把控感,在就业过程中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更严重,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上,这将导致焦虑、恐慌的情绪反应,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狭窄,阻碍其能力的有效发挥。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现状

(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不足

大学生就业的困境范文5

Abstract: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composi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skills, innovation ability, psychological quality, career consciousnes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lack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way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依托项目;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质;路径

Key words: project-based;financial difficulties;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quality;path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41-03

0 引言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就业质量,是学生综合能力和自身职业形象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尤其对与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相对而言在综合能力上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影响职业素质的发展。因此,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素质无论对学生自身还是对学校、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1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及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些基本品质与具体职业相关从而对现代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国内有学者提出,人的职业素质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四大要素,每个要素又分成若干个子要素。[1]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其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将素质划分为五方面,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并以此提出了素质的冰山模型。[2]认为一名员工的职业素质就像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则占7/8,外边的1/8 是其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下面的7/8则是由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形成的基石。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素质构成,应从现阶段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就业、实现自身发展三个维度为导向,具体提出大学生职业素质核心是: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生涯意识(见图1)。知识技能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任何职业都必须的。尤其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意味着人们更多是专门从事某项事务,这就需要有特定的知识、能力,且能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应用与工作中。创新能力是现在社会的核心素质之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一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越多,企业越能向前发展,没有创新意味着停滞和自我淘汰,创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企业核心骨干。心理素质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前提要求。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知道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调节负性情绪,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做到与周围人、环境和谐相处。在注重合作的职业氛围中,这些素质能够帮助他们更高效完成任务。生涯意识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属性。职业是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主要场所,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职业不限于工作,更指的是一种事业,它不仅能满足个人物质上的需求,更能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具有价值意义,职业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通过职业发展过程,个人价值得以不断实现,精神需要得到逐步满足。站在人的整个生涯发展的角度看待职业,生涯意识包括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生涯意识的提出,能够完善学生的职业观,帮助学生从生涯立场看待自己的职业,培养具有生涯意识的职业素质。

2 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目标

经济困难学生,是指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在就学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且缴纳学费、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没有经济保障的学生[1]。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简朴、自立自强、意志坚强,有很强的上进心和求职渴望。也存在综合能力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2.1 综合能力不足导致职业素质欠缺

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除了经济条件差以外,因受地域教育条件限制,他们接受的教育模式往往比较单一,他们大多埋头学习,并不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期间,面对多才多艺的学生,这一差距更为明显。职业素质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反映,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不足的短板影响了职业素质的提升。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应着眼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2.2 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缺失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职业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基础,健康的心理不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本人的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表明,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在改善和提高职业心理素质方面是卓有成效的。经济困难学生相较于其他同学,会面临更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更需要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为职业心理素质的提升做准备。

2.3 职业素质培养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载体多是课堂教学与实践。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虽然很多学校给予了大量的物质支持,但是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的资助方式,在面对充足培养经费的同时,忽视了职业素质培养的育人功能。培养方式单一,缺少连贯性和培养平台的建设。

因此,本文提出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的三方面内容:依托项目的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路径。

3 依托项目的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路径

3.1 项目目的

基于上述分析,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的重点在于:一是提高综合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二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处理压力、情绪调节、挫折应对等;三是为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培养平台,为经济困难学生为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载体,保证培养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因此,本研究提出依托项目“经济困难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建立”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旨在通过项目运行,达到综合能力提升、心理素质提高、助力平台搭建的目的。

3.2 职业素质培养路径(见图2)

3.2.1 开展职业辅导教育活动

职业辅导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但每个学生的需求不一致,以经济困难学生为例,有的学生还没有规划意识,有的学生有规划的方向,但是不了解职业,有些学生对自我的了解欠缺,本项目提出“分层次开展职业教育活动”。一是面向全体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讲座,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通识教育,介绍职业规划的内涵与方法等。二是面对有规划意识的同学,为进一步剖析自我与职场而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团体活动设计“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团体辅导方案,围绕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模拟招聘、模拟面试五方面内容,针对性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职业信息。

3.2.2 培养综合能力、搭建培养平台

职业素质培养需要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本项目为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利用学院优势资源,立足学科优势,结合专业特色,为贫困生创造更多地学习实践机会,争取科技创新的课题,每学年建立或审批10个项目作为科技创新的研究课题,每个项目由3-5人组成课题研究小组。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增进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巩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平台,平台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提高丰富的研究资源、优秀的教师资源,学生通过平台,锻炼自己的沟通、交往、实践、创新、科研能力等。发挥了平台建设在创新、实践方面的积极作用。

3.2.3 建立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营

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营是提升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训练营的活动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和讲座,通过两种方式结合,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上进的心理品质。训练营的内容包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能训练、优化个性发展训练、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训练、抗逆力的训练、求职准备前的心理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参加训练营中的任一活动主题。通过心理素质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能力、处理压力、情绪调节、挫折应对等能力,为职业心理素质的提高做准备。

3.3 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本项目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职业认知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现状,尽早开始职业准备,进一步培养职业素质。项目为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搭建实践平台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出职业心理素质训练,可以促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核心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生涯意识四个方面,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出现的综合能力不足、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缺失、职业素质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职业辅导教育活动、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建立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营。并依托“经济困难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建立”项目开展实施,帮助学生从物质、精神脱贫。体现在经济扶持基础上,开展多渠道的综合能力提升训练,这是不断丰富资助工作内涵的一种尝试与突破,也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提升的一种可借鉴模式。

4 结论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尤其对与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相对而言在综合能力上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影响职业素质的发展。因此,依托项目培养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路径。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素质无论对学生自身还是对学校、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32-35.

大学生就业的困境范文6

(1)社会就业保障制度缺失。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建立人才市场、鼓励创业等,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比如,就业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由于就业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在就业时常遭受学历、性别、地域等歧视,使大学生陷入了就业困境。

(2)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不再只关注大学生的学历和文凭,更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理念、高校教学方式、学生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识面过窄、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等问题,不适应用人单位要求。同时,也有些学生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综合素质提升,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不善于社会交际,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较大距离。

(3)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能力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仍停留于就业政策解读、面试技巧讲解、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并未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发展等培训。有些高校也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就业指导教师配置参差不齐,多为思政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等兼任,这些就业指导教师缺乏就业指导知识和专业技能,无法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就业辅导。

二、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反映着社会发展程度,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首先,政府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其次,政府应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制度改革,改革陈旧、落后的户籍制度,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就业堡垒,取消对大学生就业的户口指标和人事指标限制,建立以市场调节为核心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最后,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通过金融、税收、财政、政策等方式支持大学生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目标。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是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有着重要责任。因而,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等配置教育资源,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确定办学层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专业课程等,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紧扣学科前沿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大学生要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因而,高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学,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清醒认识,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求职。同时,还应利用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教给学生简历制作、面试问答、求职技巧等方法技巧,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