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课程性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健康课程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健康课程性质

体育健康课程性质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 性与生殖健康教育; 素质培养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for non-medical undergraduates

CAI Liuhong, ZHANG Bin

Department of Infertility and Sexual Medicine, The 3rd Affiliated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dong 510630, China

【Abstract】We have carried out the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for non-medical undergraduates for five semesters. This paper summarized our experiences in carrying out this course : First, Teaching objectives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Second, the instructor should be the clinicians majored i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medicine. Third, support and cooperation from the school is needed. Forth, the teaching contents must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students. Fifth, the teaching model should be attractive to student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传统上,医学院的老师往往局限于给医学院的学生授课。得益于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的合并,也由于学校领导倡导的“文、理、医融合的素质教育”理念,作为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师,我们尝试着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开设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程,至今我们已经连续开课5个学期,下面谈一点我们的体会。

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以“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为中心,将教育信息化引进教学建设,从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内容和形式、师资培养、教学管理、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加强课程建设,从医学的角度去审视“性与生殖”,从科学的角度去教导“性与生殖”,树立学生的健康观念,增强他们自我保健意识。

2、由性与生殖医学专业临床医师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开设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因为专业化所以更有效。中小学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往往由生物老师或其他科任老师兼任,大多只能照本宣科地进行最基本的解剖与生理的教育。有些大学开展相关的教育是由公共卫生系的老师或妇产科的老师执行,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宥于专业方向只能局限于某个专题。而我科是全国第一个联合性医学与生殖医学专业成立的独立临床科室,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的临床实例,能为学生进行更系统、更专业、更科学、更形象生动的讲解。

3、课程的开设需要医院和学校的支持和配合。2008年上半年第1次开设课程,我们预计招收120名学生,21个学时。但教务处领导非常支持,建议我们改为36学时。学生报名非常踊跃,很快达到了120人,因此在第2次开课的时候我们将招生人数提高到160人。学校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列为“校级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医院也同意我们成立“性与生殖教研室”,给了我们坚定的支持。也正是由于学校和医院的支持,我们坚持每个学期举办1期,至今共5期,每一期报名人数都达到限定的160人,课程的开设获得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4、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期待。课程由性医学与生殖医学专业的医师分别讲授,包括男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性传播疾病、障碍、男女性器官疾病、妊娠生理与优生优育、不孕症与辅助生殖技术、与性保健、避孕与人工流产等内容。每一期期末的考试,必定有一道不变的试题,请学生评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我们则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事实上,由于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和网络书籍的宣传,99%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具备一定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但86.7%的学生认为自己既往的知识不够全面, 30.6%的学生认为自己既往的知识有错误[1]。同时大学生所获取的性与生殖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他们普遍对学校提供的避孕节育服务和教育现状不满意[2],因而系统、科学的教育非常重要。

5、“课堂讲授+咨询”的教学模式是有效且可行的。我们现在以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为主,但我们不是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同学们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授进行讨论。课后我们还会安排20分钟的咨询、答疑时间,同时我们开放任课老师的个人邮箱接受咨询,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教学网站进行咨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生活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正在或即将经历的重要生活事件,正如武汉大学的一个研究显示[3],受访的4,769名男女大学生中18.10%有过性生活史,其中 5.31%有多个,女生中性生活史达到29.32%,因此避孕与预防性传播疾病一直是最热门的咨询话题。我们正在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拟在适当的时候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临床见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蔡柳洪,张滨,林慧,等.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性科学,2009,18(3):14-16.

2 周远忠,张玫玫,尹平,等.北京市大学生对生殖健康、避孕教育及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2:74-77.

体育健康课程性质范文2

1 课程性质的比较

《大纲》中对于课程的性质没有作详细的说明。只是在教学总目标中提出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育人为本,配合德育、智育和美育,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培养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

《课标标准》对课程的性质特别强调: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和健康素养,是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

2 课程结构的变化

从结构上看,《大纲》是由说明和大纲本文两部分组成的结构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90年代末期,这一大纲除了在内容上不断完善和充实外,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正如《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一书中所说:“对原苏联的经验过分的肯定,加之我们自己在运用外国经验方面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学术思想形成一个‘框框’,这不利于思想解放,创造我们自己的经验”。

为了满足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标准》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标准结构的优点,大大增加了选修教学的比例,使课程内容弹性化、多样化,为各地区、学校和教师与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更好地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体育课程评价的改变

2000年的大纲,相对于以往的教学大纲,对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都作了重大的改革。这一改革以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进步程度为标志,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与传统模式都有了很大变化,因此,学习评价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课程标准》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从“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转向了“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评价视角转向注重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评价:淡化评价甄别、选拔的功能,强化其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的功能;改革目前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的状况,提倡运用具有全面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方法多向化、评价过程系统化的新评价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

4 教学方式的变化

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按一个行政班进行教学的模式,在组织教学中,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供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范围,然后由学生根据学校确定的范围进行选项学习。一般可以采取三种组织形式:

第一,打破班级界限选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按所选项目重新编班。

第二,打破年级界限选项,不同年级的学生按所选项目和水平重新编班。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班内选项教学,同一年级平行班较少或体育教师较少的情况下,可采用班内选项教学的形式。

体育健康课程性质范文3

一、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趋势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共同点是:把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民的有效战略,把培养什么样的国民、国民素质能否适应21世纪全方位的挑战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研究工作,而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战略措施,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受到了各国政府日益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以下重要的特点与趋势。

1.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未来公民。

3.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变知识为本、学科中心的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

4.加快课程评价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取代,评价方式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多样化地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深入理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趋势,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也必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产生积极影响。

二、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及标准

1.正确理解课程名称和性质的变化

自《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颁布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从课程的名称到课程的性质和价值等方面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原来的体育课与原来的健康教育课合并的一门新的综合课程,而更加强调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通过身体活动,实现健康目标。它重视的是如何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而且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将课程的教学与人的培养紧密地联系起来。

2.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

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理念充分显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第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一理念说明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更新,都要十分关注学生运动兴趣,以达到“欲图体育之效,非动其主观不可”的目的。

第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强调课程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才能提高。

第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三、充分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在这一目标体系中,我们应当重点理解学习领域和学习水平的划分。

1.对学习领域及其目标内涵的理解

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而划分的学习范畴。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生物、心理和社会),体育的自身特点,以及国外课程发展趋势,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有相应的目标内涵。

(1)运动参与领域的目标。①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②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③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④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2)身体健康领域的目标。①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②发展体能;③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④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心理健康领域的目标。①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②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③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④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4)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②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2.对划分学习水平目标的理解

在新课程中,划分学习水平是非常有价值的。首先,学习水平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划分的,充分考虑了学生不同发育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可以不受年级的限制。其次,划分学习水平改革了以往体育教学大纲按照年级分别设置教学目标,规定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制定评定定标准的“大统一”、“一刀切”的做法,充分考虑了各地、各校的差异,给各地、各校以较大的灵活性和余地。最后,划分学习水平改变了以往体育教学中从小学到大学都学蹲踞式起跑和前滚翻等简单重复的现象,使每个水平之间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四、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关系

有教师提出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没有安排各年级应该学习的内容,让我们如何教学生呢?造成这种困惑的原因不是体育教师的问题,而是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的问题。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由专家制定的,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都是现成的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体育教师不参与教材的选择与制定,而是执行、贯彻大纲。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在自己拥有灵活选择余地的新课程前感到束手无策。但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认识,这种困惑将会消失,因为新标准确立了课程的目标管理体系,并提出了达成目标的内容或活动建议,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它带给体育教师的是更多的主动权和自主性,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自身的优势,也给学校留下充分选择的余地,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关系,使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课程目标。

五、更新教学观念,提高素质,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当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应转变教学观念。

1.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教学观念,树立师生教与学双方相互沟通、平等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

2.打破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观念,树立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的教学观念。因为,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也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和积累知识,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索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性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到社会上远远不够用,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体育健康课程性质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内容设置 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烈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呼唤身心健康的人才资源。为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开始从体育教学改革的狭窄圈子走向整体的体育课程改革。然而,面对体育课程教学时数的大幅度削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定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仍存有争议。因此,以什么尺度或价值取向来选择和设置体育课程内容,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研究的热点。我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方法,结合国外相关课程研究成果,提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以期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性质与目标定位

2002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尽管《纲要》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对体育课题的性质进行专门的规定,但这些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把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来对待。

我国的高职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实用、实干型的人才为已任,因此,更注重学生毕业时的职业岗位能力,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技术性、实用性、应用性等综合职业能力特征,使它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学科教育。但多年来,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并没有同其人才培养特点相结合,只是机械地套用《纲要》中提出的主要适用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即泛泛地强调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没有围绕学生的职业特征进行目标定位。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现实困难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除了体育课程目标没有反映出人才的培养特点外,还存在着以下一些现实的困难:

1.体育教育思想落后。由于受传统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思想和观念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适应了时代需求,但造成人才培养的片面性。其后果是只注重近期效益,忽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不利于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这种思想的存在,阻碍着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创新。

2.体育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发展特点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体育场地、器材、师资等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教学硬件、软件上受到严重的束缚。

3.体育教学时间分散多变。高职院校一般学制为三年,按照体育课程标准的规定,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三个学期,但更多的院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安排了两个学期的体育教学课。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灵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多,实习、设计、实训次数多,占用教学时间长,体育教学在一个学期内常被分割成不规则的2―3个时段。再加上高职示范性建设专业更加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专业知识学习和实习实训课时进一步延长,体育课时愈来愈少。

4.用人单位的需求误导。目前,用人企业的功利性较强,部分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一般只注重学生的业务能力,几乎忽略学生的体育能力。在这种需求导向的扭曲下,学校对学生的体育评价被视为可有可无,学生学习体育的态度和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与中学相比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愈来愈边缘化。

三、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

课程内容设置是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是课程价值观和目标的具体反映和体现。从理论上讲,课程目标越是能揭示学科知识、反映社会发展与学生的需要,就越能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基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性质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我认为,高职院校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应把学科知识、社会发展、专业特点与学生需要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1.精选学科知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结构主义课程论者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并强调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体系,认为学科知识这一价值取向的基本使命是传递文化。体育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近些年来,随着“终身体育”教育的兴起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众多的高职院校进行了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逐步形成了以运动项目为依托的教学内容体系。按照现行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计划,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如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游泳等,学生真正用于学习每个体育项目的时间非常有限,很难系统地学习和掌握1―2项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更体现不出高职体育课程应有的特点和作用。因此,怎样从大量的体育课程内容中精选出适宜的教学内容,将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具体落脚点。

2.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求不仅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内容,而且成为课程选择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必然要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滞后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战略的实施、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繁荣为新时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重视当代社会生活对课程内容设置的影响,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必须考虑的问题。

3.考虑专业特点。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人才,所开设的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性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应把体育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未来不同职业的发展方向,教会学生掌握各种职业实用性的身体训练方法。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设计多类体育课。如,根据不同职业的身体活动特征(伏案型、站立型、综合型),以及学生毕业后的走向,设置发展职业体能和预防职业病的体育项目(发展职业体能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与职业劳动相关的体能、职业病的预防与体育保健康复方法等内容),采用“两至三项主项带其他副项”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在某一类型的专业中,主要学习两至三个有显著作用的项目,提高该类型专业学生的职业体能和身体素质。同时为了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选几个相关项目进行训练。这样既可符合职业发展的需要,又可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4.尊重学生需要。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要是全面的、有层次的和具体的。全面的需要,即学生的个体发展对课程内容产生的全面需要。例如掌握动作技能需要、审美需要、表现自我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升学与就业需要等。有层次的需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具体的需要则突出表现在对课程内容的排列既要有助于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又要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感到能接受。但实际上,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往往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忽视了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和体育经验等,致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在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呼唤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下,尊重学生的体育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体育教育思想落后、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体育教学时间分散多变、用人单位的需求误导等原因,体育课程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重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须以精选学科知识、适应社会发展、考虑专业特点与尊重学生需要为基本价值取向。建议高职院校在改革体育课程时,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开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强调知识教育、技能掌握、能力增强、体能提高和习惯培养,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华.论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外国教育资料[J].1999.5.

[2]胡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N],2002.8.6.

体育健康课程性质范文5

关键词:学校体育;模块选项教学;课程改革;高中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2-0083-03

Problems existing in optional sports module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GE Jian-nan1,SUN Chao2

(1. Se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Shunde NO.1 High School,Foshan 528300,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d problems existing in optional sports module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in the Pear River Delta region,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ssign mor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t grass roots to participate in curriculum design; perfect the further education mechanism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t grass roots; establish a dedicated fund for phys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sports safety education, and clarify sports safety responsibility relation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optional module teaching;curriculum reform;high school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模块选项教学是反映一个地区新课改实施效果最重要的指标。模块选项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模块选项教学的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本文探讨了珠三角地区高中阶段体育模块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1存在问题

1.1对体育课程性质、教学理念的误解

在体育课程的提法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传统的“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有人就将其片面的理解为“体育”与“健康”的结合体,认为体育课程性质消弱或者改变,体育的目标方向随之发生改变,相应的实现手段和内容也应当改变,体育课程的学习不能再集中在身体认知上,而应当以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或者至少要加强健康知识的学习[1],这种认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身体练习时间的减少。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本”,即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兴趣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门运动技能。但是部分学校将“以学生为本”解读为“以学生为主体”,迁就学生的主观意愿,将“满足学生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抛弃具有显著提升学生体质、发展学生意志品质的教材,取而代之选用容易被学生接受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的教材作为必修内容。

1.2学生学习内容的重复和间断

体育模块选项教学给予地区、学校更多的自,各地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设相应的课程,允许学生在某个系列的某个模块中获得学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机会去学习自己喜欢的项目。以田径为例,学生在完成田径必修模块之后,学校仍可以开设多个田径模块学习让学生选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部分学校限于场地设施、师资等资源缺乏,导致同一模块不同层次的内容出现设置重复,或者仅在教学手段、练习方法上稍作变化的问题。另外,学生频繁换项导致学习内容间断,破坏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既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和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1.3选项设置与学生需求的错位

模块选项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满足学生的需求,然而在选项的设置上,却没有从学生主体需求出发,具体表现为:学校开设项目较少,基本集中于三大球、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操项目,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一般学校都规定了必修项目、男女生限选项目,学生选择范围小;即便是学生依兴趣爱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项目,但是一部分学生要么因为班级人数太多,要么因为开班人数不足,只能换项。违背意愿的做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模块选项教学的初衷不能实现。

1.4课程目标检验性弱化

模块教学评价体系中另一个亮点,即是通过“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来评定学生在一个时期内的表现。然而,缺乏客观指标的主观评定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于是学生、教师均采取“不得罪人”的态度,统一评为“优秀”,使这一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实施模块选项教学之前,存在学生、其他科教师向体育教师“要分”的现象,在模块选项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下,软性目标更多受人的主观意识决定,要人情分现象更加严重。

2原因解析

2.1对基层体育教师关注的缺失

模块选项教学的提出,其实是对一种文化的倡导。“一种文化要成为一种普遍遵循的方式,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就必须自觉地对旧有文化否定才能实践,否则人只能处于客体地位”[2]。体育教师年复一年用同样的教案,教同样的内容,这种几乎不加变化的工作方式形成职业经验,而且这种职业经验足以让他们应对职业生涯。新的模块选项教学方式对习惯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体育教师来说意味着工作方式的颠覆,同时也意味着自身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的解构和重塑。教师职业经验与模块选项教学的错位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难以提高。一方面,一些项目饱和的教师不得不开设自己不熟悉的项目;另一方面一些项目因没有相应专项教师而不能开展。从高校体育专业培养来看,虽然也进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但是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与现实需要仍有较大差距。而处于基层的一线体育教师,出于种种原因,自发、主动地进行课程的探索与改革显得热情不够、信心不足。而上级部门安排的新课程培训却又多集中于课程改革的技术层面,缺乏观念教育以及知识技能的培训。基层体育教师是《新课标》的实践者,如果对他们缺少必要的关注,其预期效果可想而知。

2.2场地设施、师资相对不足

珠三角地区是一个经济比较富裕的地区,但政府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仍然难以满足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2004年广东省开始普及高中模块选项教学以来,学校、政府对体育的投入日益增加,体育器材、场馆设施不断完善,但与此同时,大批的高中在这一时期进行重组和重建。由于社会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渴望,教学质量较好的重点高中招生规模不断膨胀,增加的场地、器材与扩招的规模不成比例。在体育师资方面,珠三角地区通过优越的经济条件的吸引,以及本区域内的高校供给机制,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优于内地学校。但是从开展模块选项教学的实际需要,即每5个行政班级配备1名体育教师来看,目前珠三角各中学师资配备能达到这个比例的为数很少。

2.3学生频繁换项

布鲁纳对兴趣与学习重要性的阐释是模块选项教学的理论基点。根据体育兴趣的中心趋向性:学生在低年龄阶段对户外活动有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广泛的活动兴趣会慢慢趋向于一个中心兴趣,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初中阶段及前后的5年时间中[3],也就是说高中阶段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兴趣的不稳定性,主观上有换项的意愿[4]。模块选项教学的实施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条件,从而造成许多学生在不同模块不同水平间自主选择。适当的换项不会对教学产生影响,但是如果学生换项频繁或者换项学生人数过多,就会产生学习内容出现重复和间断的问题;再者,由于换项频繁,教师也必须对学生的体育水平、个性特征有个了解的过程,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组织的难度。

2.4过分强调体育安全

学校、体育教师担负着教学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责任。由于模块选项教学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组织的松散性,从模块的设置到体育课堂的教学,体育安全问题备受学校、教师的关注。如果一所学校具有开展某项课程的条件,而且该项课程也颇受学生欢迎,但该课程安全系数相对不高,或者安全防范条件过于复杂,那么该项目会被学校舍弃,这进一步缩小了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同时,由于部分学校将安全责任推卸给体育教师个人,“安全第一”的认识主导了体育教师日常教学安排,体育教师为了减少因安全事故所承担的责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教法上处处以安全为出发点,降低要求、降低难度,从而影响了体育室外课正常的教学。

2.5目标体系的软化

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行动的调试过程,行动的调试应以改革目标为参照[6]。高中模块选项教学的目标由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形成一种递进关系的目标体系[7]。其中领域目标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构成,是整个目标体系的核心,在目标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5个目标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新课标的特色,但也正是这2个方面缺乏比较客观和成熟的评价指标,很难通过量化的手段评定,是地道的“软”目标。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非某个学生特别突出,否则一般教师都会一视同仁,可以说这2个目标没有起到甄别、评价、指导的作用。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相对应的另外3个目标,因为有具体的评价指标被称之为“硬目标”,如运动参与根据学生出勤情况评定,身体健康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运动技能根据技术规格、技能水平。然而在这3个硬目标中,新课标又提出“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之类的要求[9]。这其实是弱化了硬目标的指标评价作用,其性质由“硬”变“软”。

3优化措施

3.1吸纳基层体育教师参与课程设计

自上而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政策推动下的一种从属行为,并非源自体育课程实践主动性改革。由于从属性质,在改革的依据上多以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为指导,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又多以文化课现实为依据。文化课中存在的“教材中心”、“学科本位”等问题在体育课中反而不明显。现实的偏差是导致模块选项教学诸多问题的产生原因,因此在选项教学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模块的制定者、决策者,应深入到体育教学一线,亲身体会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且吸纳基层体育教师参与到体育课程改革的设计中来,这是完善体育模块选项教学的基本要点。此外,一线体育教师也应结合模块选项教学实践,主动探索模块选项教学理论,为模块选项教学的调试提供理论支持。

3.2完善基层体育教师再教育机制

在模块选项教学中,基层体育教师是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主体。教师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决定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但是中学教学环境的相对封闭性限制了体育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当变革要求体育教师以新的观念、新的教育方式去思考和教学时,基层体育教师更能体会到再教育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大对基层体育教师培训的力度,使基层体育教师充分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性质,明确模块选项教学的目的、意义。

3.3设立体育教育专项资金

场地和师资是高中开展模块选项教学最大的障碍,而两者的改善又都源于教育资金。对体育投入的加大意味着对其他学科投入的减少,学校如果对体育教育的作用缺乏认识,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持保守态度势必影响体育教育资金的投入,这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话语权,根据体育教育发展的需求,设立体育教育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3.4加强体育安全教育,明确体育安全责任关系

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体育课与其他科目相比属于高危项目。体育的学习、练习伴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但是不能因为体育活动的危险性就因噎废食。加强体育安全教育,加大体育安全防范措施才是明智之举。另外,对于备受学校、家长、体育教师关注的体育事故责任问题应该事先寻求法律专家咨询,各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安全为基础明确各自的责任。

3.5选课前给予学生指导

针对部分学生中途换项的问题,体育科组应根据模块选项教学的特点、内容安排等问题通过理论课的形式向学生讲解,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水平等,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质给予学生选项上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史曙生.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62-664,667.

[2] 邓国良. 体育新课程改革阻力的文化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6):113-116.

[3] 季浏,汪晓赞.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卢婵. 成就动机与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1):88-91.

[5] 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40-58.

体育健康课程性质范文6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学校体育体育观念体育教学

体育是学校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的体育工作直接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不久前,教育部、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了普查,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所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不达标,情况令人担忧,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

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尤其是农村中学的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2)由于受高考和中考“指挥棒”的指挥,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素质教育名存实亡。只要高考的存在,那么应试教育就难以改变。正因为如此,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课时;任意缩减体育的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也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作他用,或是用来补语、数、外,或是锻炼。(3)体育师资队伍表黄不接,而他们自身的素质也在为断下降。近几年来,青年教师在逐年增加,但他们的思想与专业素质却在逐渐减退,再加上有关部门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导致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看到其他科目的老师收入比自己高,心理上感觉不平衡,从而缺乏一定的敬业奉献精神,对“放羊”课。(4)体育器材管理的不完善。一些学校体育保管员缺乏专业水准,对体育器材的管理不到位,管理员自身缺乏一定的责任心,经常不到职,造成体育课上器材无法准时开放,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的正常进行。还有就是体育器材的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损坏。

如何在农村中学实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由目前广大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实施,反复探索与思考,提出以下策略,仅供同行参考。

1.转变观念,更新理念策略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变以来,提出了一系列的学校体育新理念,如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学校体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习惯与能力,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等,无疑这些新理念都是正确的,是符合学校体育发展方向的。但这些理念大都还没有落到实处,作为一线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该如何作呢?首先必须转变旧的体育教学观念,以新的学校体育理念为准绳,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立三维立体的体育观,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要注意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培养;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成体育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大课程结构体系;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要进行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

因为,再好的课程标准、再好的教育组织形式、再好教育方法、再好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再好的课程资源的整合,如果没有观念的转变,理念的更新,也会因实施者指导思想的错误而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是首先策略。

2.把握课程实质,抓住课程精髓

①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课程价值有四点:一是增进身体健康;二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四是获得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有四点: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是地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上述内容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质和精髓。新课程在定位它的性质、价值和基本理念的同时,也对一线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把握好新课程的实质和精髓,让新课程的实施落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是农村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又一策略。

3.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和理念的定位,决定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的情况区别对待,避免那种不这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学习内容,只按计划安排上课的机械做法。可根据需要采用全班学习、分组练习等形式。在分组的形式上,可以按相同的水平分组,也可以按不同的水平分组。分组可以相对稳定,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

4.改革教学方法策略

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我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心须进行改革,强化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降低刻板的、统一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所占的成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随时提醒自己,要用变化发展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针对学生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使每个学生都不得有能进行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心理上获得满足,都能学到新知识,并在技能上有所提高。教师更要完善自己的角色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注重学生的学法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锻练,积极在课堂教学中探讨自主学习模式。

5.改革体育评价策略

③旧的体育教学评价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其中有些已经成为实施新课程的严重障碍,所以心须建立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使评价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反馈作用。改革评价策略就是以育人为本,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其目的在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找出原因,以便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反馈和激励,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

6.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积极开发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是实现“身、心、社”整体健康目标的基础。特别是农村中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整合,具有更广阔的天地。

总之,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还充满机遇和挑战,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那种“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现象应该彻底消失。如何把应试教育彻底变成为素质教育,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国家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按教育工作者部颁布的课时去实施,据理力争,为彻底解决中学体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