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美学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美学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为人们创作出具有科学的生存环境的一种艺术活动。它的美学内涵蕴藏在整个设计过程和设计空间之中。一个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创造出符合生态原则、适应人的行为需求、具有独特风格的空间特征和文化意蕴的和谐统一的空间艺术整体,可见环境艺术设计是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综合体。环境艺术设计分为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我们在旅游时看到的许多风景,大部分是经过设计师在原景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而得来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系统的艺术设计来增加场景空间的美感。不管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设计,努力地使空间环境具有美的时代感是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人们运用环境艺术设计,通过设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来愉悦身心、美化生活。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体现是设计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主要通过色彩、景物造型、特定的装饰等来体现环艺设计中的美感;通过不同颜色的相互融合、相互排斥、相互混合或者相互反射,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色彩引起人们的联想,使环境艺术设计达到有效、积极的心理审美反应。例如,绿色让人感觉清新,红色让人感觉热情,灰色让人感觉忧郁,橙色让人感觉明媚等等。所有这些,都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增加了更多的人文色彩。不同的装饰能够突出不同的景物特点,增强设计的表现力,不管哪一种形式都能够表现出环境艺术设计不同的美学特征。只有充分地理解和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才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完整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表现具有完整性。“美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环艺设计的重要核心理念就是环境整体意识的确立,通过整体意识的综合表现来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诸如景观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绿化设计、城市雕塑、商业用地环境规划等都是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我们要求的美感是能突出各类空间的艺术特征,又能将其统一于环境艺术空间的整体之中。此处的“完整性”不但是指单个设计的完整性,还要求它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达到高度的协调,每个设计构成建筑组群,同时又是作为该组群的一部分而存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体总是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从美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整体的美感大于各个部分之和。因此,只有从完整性的角度来对美学特征进行全面把握,才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体现出它的美学特征。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生态美
生态美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之一。因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是我们现代生活的现实环境空间,所以随着我们周围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美的体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要求。在自然生态美的视角下,美学观是科学的生态观,是普遍的伦理观和美学观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共同体现。体现这种美学观的设计可以称为“绿色生态环境设计”。在具体的设计中,这种生态美体现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上,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通过自然环境来增强人工环境的美感。随着人们生态环保观念的不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美越来越有突出的体现。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展现出自然而然的生态美的美学特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要求。
四、环艺设计中的美学特征的特色美
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还包括特色美。设计是环境艺术中的重要一环,极具特色的设计可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增加整个设计的感染力。在城市风景设计中,每个风景都代表着城市的特殊韵味,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它原来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表现元素。对于一个城市的设计改造也要遵循该城市的特色,从而显示出设计的特色美。可以通过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体现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可以通过建筑群的构造体现城市的现代美等,这些方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城市的美感和魅力。
五、结语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整体美、生态美、特色美等都是设计的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美,缺少了美的展现,设计也会失去它的价值。总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地展示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努力提高设计的审美情趣。(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大鹏.《环境艺术浅谈》[J].《东方艺术》2014年5期
设计美学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美学;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直观上讲美是由眼球传入大脑的一种信息,一种感官的认识。深入讲它是与人思维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接受美、享受美、融入美。而景观是人类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是人类的情感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实现人与自然沟通的途径。景观设计要考虑地域、生态、自然、人文等诸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素,是以人为本的立体设计。景观美学从理论上分析人景观对人情感上的影响,美学与景观的融合,会最大限度的提升人对景观的认可度,舒适度,赏心度。
真、善、美在景观设计中的诠释
真善美的含义 吴家骅教授在《景观形态学》中指出:真、善、美就是人类追求的欲望,而景观设计中的真、善、美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一种欲望。他们渴望营造适合生活的、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真、善、美是人们衡量万物的标准,它有丰富的内涵。
1.求真:人类的实践规律,是景观与人、环境建立的认识关系,具有科学性,是面对事实,忠于事实本身所蕴涵的本质。景观设计中的真,是强调注重场所的特性,因地制宜,采用最合适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以求得最具有性价比的景观。
2.求善: 是人类视线目的的活动,外界环境是否满足人的行为需求,属于伦理活动领域。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善,要求设计者设计时要考虑景观的功能性、安全性,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营造一个安全、高效、健康
和舒适的休闲环境,满足人在场所中的舒适需求。
3.求美:是人类对外界客观感受的表现活动,属于艺术活动。是人生内在的对艺术精神的渴望,希望达到美的一种境界,是事物现象与本质的高度统一。景观设计中的美是真与善完美结合后的再升华,是真与善的一种和谐表现。
二、景观美学对于景观设计的意义
1.就美学和景观的关系来说,美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审美能力,从而加强创造美的能力,用更合理的美学眼光来看待景观。用美学的视角对当前的设计状态和内容加以反思, 创造出更赏心悦目的设计,这样我们的景观设计才会达到最初的目的,是设计本身放射出更多的光彩。2.设计思维的丰富。了解才会深入,深入才会加强,理论能提升了设计水准,使设计更科学,使合理性和美观性达到平衡,使之具有功能与视觉协调的整体之美、生态与自然的融合之美。这样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才能深入人心,城市环境的品质才能逐步提高,从而在达到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
3.景观也可以是城市文脉的展现,加强对所设计区域的文脉了解,掌握城市的内在本质以及与其相关联的背景,将之与设计融合,从而使设计具有该城市特有的印记与灵魂,为人们创造一个连续的、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显性或隐性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文脉的范畴,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了解该区域人群的生活习性和状态,对某种景观的认可度,从“人性”出发,才是景观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4.在城市环境中人既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最终的使用者。城市景观是以考虑人的要求、行为和活动为中心内容的。景观美学中
的 “善”就是指把人的需求和情感放在第一位。城市景观人性化是在城市设计的必然核心。随着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紧张、劳累日益困扰着今天的人们,因此,当今的城市景观环境更加需要人性化、赏心悦目的设计,使人在此环境中真正能做到放松、愉悦,景观美学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
三、景观美学对景观设计的启示
目前国内多数的景观设计存许多问题:设计形式过于拘泥于理论约束,人工的建设痕迹过重,过分强调物种的多样性,缺乏对设计区域环境和周边环境的了解和分析,对现场的场地整理过于草率,直接通过看平面图和高程图就做出了设计图,这些都违背了设计师的行业道德。导致出现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单以设计来看设计,没有真正认识到其他学科对景观设计的真正含义,更没有从景观美学的角度来衡量设计本身。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作品从美学角度要做到“真”“善”“美”三者兼顾,景观设计既要具备科学性也要具备艺术性,具备生态性也要具备人性,要认识到科学性是景观设计的前提,生态性和人性是景观设计的过程,艺术性是景观设计的目的,四者者缺一不可。
设计美学的含义范文3
论文摘要:工业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意象”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对现代工业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1“意象”的产生及研究的现实意义
“意象”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审美范畴,它包含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两个层面的含义。所谓“意”是指意图、意向;“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意象在传承与整合中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意象”概念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最早由王充提出,主要在哲学范畴内讨论;魏晋时期刘册将“意象”概念引人到文艺美学中,是最早关于文艺方面的描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一书中写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它是指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在这里,刘姗指出“意象”是在心与物互相交融,在物象感知之上而产生的,并肯定了“意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也为后来“意象”在艺术创作上开拓了新的思考方式和领域。它产生和存在于工业设计的审美活动之中,是一种理性化的科学命题。因此,研究“意象”对工业设计的影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意象”造型与现代工业设计的关系
“意象”是整个现代美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亦为造型设计美学的核心概念,工业设计是“意象”的思维结果。这里我们按照用途可将其分为: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功能意象和以追求更高的精神愉悦为目的审美意象两个方面。前者是以实用为目的,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体的某种思维产物。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意象”化的审美设计就是把理论美学的原则应用于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领域而产生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它追求物质生产过程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它的核心范畴是功能美。后者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根据想象力所形成的某种形象呈现,它能引起人想到许多东西,是让人们在看到设计者的作品同时,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这两种概念是理智与直觉、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高度统一。
从中国的传统美学来讲,“意象”相近于想象,也可以认为是想象中的“艺术”。而工业设计是产品设计师物化想象产品艺术化、人性化的具体体现,它直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计过程中的“意象”实际上就是设计者大脑中产品模型“情、景”的体现,它直接关系到产品设计的成效;“意象”与工业设计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具有因果关系,缺一不可,互为系统。“情”(意象)、“景”(产品)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意象”不能还原单纯的“情”,也不能还原单纯的“景”。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也就成了“虚景”;离开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产生审美意象。只有“情”、“景”的统一,才能构成审美意向。
3“意象”造型观在工业设计中的深刻影响
“意象”造型观在工业设计中的影响涵盖古今,随处可见。古代的手工制品都是早期人类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思维的作用下,经过制作者按照“产品”的使用功能,进行“意象”造型设计之后,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经过简单的加工之后完成的。如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制作的木锁等生活用品便是佐证。如今,过去的手工制作变为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目前市场上一些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精美的工业产品设计令人眼花隙乱、目不暇接,这些产品是设计师大脑中“情”、“景”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传统“意象”造型观影响现代工业设计的深刻体现。
现代工业设计产生于欧洲,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就开始发展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展开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现代设计,并形成很多不同风格的艺术设计流派和体系。在中国,虽然没有西方工业革命的经历,但是,勤奋好学的中国人,却早已积极主动地把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引进中国,并且一直想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民族,圆百年近代史上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这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90年代的北京世纪坛;以及兴起于80年代,至今还方兴未艾,可圈可点的全国性“城市开发热”。在这些建筑中,不仅体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都有中国本土传统“意象”造型美学的缩影。
综上所述,“意象”在现代工业设计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没有“意象”,就不存在现代艺术设计,正是由于设计师把产品的使用功能科学化、艺术化、美观化,现代设计才发展到了今天。
4结语
设计美学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摄影;视觉艺术
一、视觉艺术的定义
什么是视觉艺术?视觉这个词语从字面上来看的意思是物体的影像刺激眼睛所产生的感觉,也就是人类眼睛所观看到的景象。因此视觉艺术也就是一种可视文化。在人为定义中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而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包括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等,但视觉艺术又不同与听觉艺术,因为听觉艺术只能用耳朵获取,大脑和心灵去感受,并不能摸得着,但视觉艺术强调其真实性,能看得见,可以摸得着,所以我们会发现其实视觉艺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只要人的视觉系统的存在,任何景象都可以成为一种视觉艺术,艺术虽然源于生活但却又高于生活,并不是每一种视觉艺术都有其意义,大多数视觉影像并不能称之为视觉艺术,只能称之为行为.因为其中并不具备相应的美学元素,而城市的规划,建筑的设计,自然的风景,园林的修剪,工业的造型等等我们能看的到的,感受到的,并且具有很强的美学元素在内,所以这些才统统能称为视觉艺术。
1.视觉艺术本质的含义
视觉艺术的种类繁多,但所有种类归根结底却是为了表达某种含义或者意义。所以视觉艺术其实是一种传达信息的表达方式或者说是表达语言。和我们人为简单的交谈语言以及书信等文字类一样都有其基本的构造与定式。所以这种语言单纯靠肉眼去看是无法获取的.人的眼睛很难理解视觉艺术所传达的信息与意义。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具有美学元素以及对视觉艺术有专业知识的人和一个对其完全不了解的人看同样一件视觉艺术作品后其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最好是能有对视觉中的语言有一定的了解与基本素养。
2.视觉语言的构成
视觉中的语言是由基本的视觉元素与设计基本原则两个部分结合构成了一组传达其含义或规则的语言系统。基本的元素包括,点,线,面,形态,明暗,黑白灰,色彩,空间等。这一系列基本元素是构成一切作品的基石。而设计原则则包含了节奏,统一,平衡,对比等,这些是人为用来组合与运用基本元素来传达意义与原则的方法。而视觉艺术的表达则是艺术家们根据各种实际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材料以及表达形式。而摄影艺术则是其中最难描述与表达的艺术手法之一。
二、摄影的概念
1.什么是摄
摄影,摄,即取,获取,捕获.而影顾名思义,为影子.所以摄影应该是取得,捕捉到景象中的有趣的精彩的瞬间.任何一种被拍摄物体,不论死物活物,风景人像,还是建筑街景,由于拍摄者的不同机位,相机的不同参数,以及人为的思考等等,可以造成被拍摄物体的无限可能性,所以当你的快门按下的一瞬间,一张作品就已经完成,即便不加后期修饰,即便不加美学元素在内也是一张完整的作品.只不过不是一张好的作品.因此,美学元素是链接摄影与视觉艺术的基础纽带,而所谓的美学元素应该具有让人舒服的看点和感觉点,可分为构图,视觉元素,整体人物元素,作品对人引起的思考以及共鸣.这与其他的视觉艺术诸如绘画等有本质的不同,在绘画的创作中,对内容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来随时随地去增加与减去其画面中的美学元素,然而摄影则不是这样。当创作时由于被拍摄物体往往是实地存在的,所以拍摄者无法随意增加与减少画面元素。但摄影可以依据镜头中本身的手法以及寓意来对被拍摄物进行取舍,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来将主次区分表现出来,在我看来好的摄影作品就应该是美学元素以及拍摄者心里表达内容理解的高度统一.
2.摄影内容如何表达。
摄影通过相机来成像,由快门的速度快慢以及光圈大小来决定进光量的多少。白平衡等其他的组合来成像,并且可以人为的决定拍出来的图像形式,或许过度的曝光,或许高对比,也或许是其他的色调。并不一定非要与被拍摄物体一模一样。所以摄影某种程度上具有与绘画相似的地方。因此摄影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以及创造性。由于后期的加入,很有可能不存在的元素也在其内。所以具有欺骗性。但也是创作的一种。但最初相机造出来的时候定义的是记录,留下最真实与完美的瞬间。所以说,无论何种摄影,人像也好,风景也罢。统统归结到最后就是纪实。所有的照片都是纪实。只不过是人为的后期,造成了多种多样的变化而已。实质上摄影是一种非常难描述的视觉艺术形式,由于摄影最终是将拍摄者的心里活动和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通过相机这种单一的机器去人为的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复杂的工作,被拍摄物体的不确定性,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拍摄者本身的思考与理解,还要具备一定的美学元素,这种组合基本就是无限的.所以有的时候好的作品甚至是需要去碰.如果一旦碰不到,人为的美学元素依然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要知道摄影艺术的这个行为首先是三维的行为艺术,其次是以二维平面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用适当的后期修饰等.而后期的修饰可以人为的取舍一些元素反而更能创造出好的视觉艺术。虽然艺术源于生活但取高于生活,所以也可以说艺术是对生活及其状态的反映。并且通过其中的语言来告诉观察者其含义以及内容,摄影时一种图片以及图像艺术,而任何图像其本身就具有各种含义,只是深浅不一而已。因此摄影是全世界通用的并且能够都理解的唯一的语言,图片影像的应用也表现在社会及其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领域当中。然而摄影是一种在平面上供人观看与思考的艺术表现手法,所以摄影同样是视觉艺术中的图像艺术.而这种图像图片艺术大大提高与扩展了视觉艺术。
三、摄影图像艺术大大提高了与拓展了视觉艺术。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发达地区进入了高消费社会,人民创造出来了许多极为丰富的文化产品.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几乎无论老年朋友还是人,还是年轻人几乎都是人手一台数码相机,在前几年相机还只是奢侈品的代表,今天几乎就和电视机一样正常不过.现在正在以摄影,电影,多媒体为代表的新型科技正在发展异常新的视觉艺术革命,人类当今社会已经是被视觉所主宰,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将自己放置于公共的视觉空间。由于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暗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新兴的数字数码相机的快速普及以及代替。致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了视觉艺术。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也是电视及数码艺术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快速进步,艺术家可以用来创作的工具以及手段的越来越多。美学的范畴也愈加宽广,而摄影艺术仍然是迅速接触视觉艺术的手段之一,但也是最难表现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姜进.《新文化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设计美学的含义范文5
曾经正逢樱花盛开的季节去武汉大学的校园观赏樱花,那簇簇团团的樱花散发出简单,纯洁的美带给我非常大的震撼。樱花,虽短暂,也有她的美丽,因为樱花飘零在最美的瞬间。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现代设计师的作品也透露出了樱花般简洁单纯的美,其中代表人物便数原研哉了。对原研哉感兴趣是因为他设计的无印良品(Muji)。在杂志上、网络上都看过不少对于HaraKenya和他设计的产品的介绍,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设计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也在其中蕴藏着一种生活态度。日本的优秀设计,或者是他们所谓的“有品质的设计”――建筑也好,日用产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原研哉眼中的设计与艺术是我作为一个对设计本身思考不深的学生很少会去考虑的问题。与艺术相比,“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以原研哉为代表的一些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的表现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这样的设计师,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幕后的位置,用自己谦卑的思考为大众进行日常用品的Re-Design,引导大众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创新的闪光点。不管喜欢日本式的设计还是不喜欢,原研哉还是能在“什么是设计”方面给人带来一些启发。例如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想,要从树林中将这些小树枝捡回来,是多么充满感情和欣赏的一件事,绝不是将木材生生劈开那样的无情。小树枝的自然形状也比直的木材更有美感。前提也是人们确实使用火柴的机会少了,连使用火柴这件事都成了一件亲切的事。设计师也设计了小树枝燃烧这件事所能带来的感受。对于设计师而言,除了外观属性,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在特定产品的设计重使用了何种材料和设计工艺,一个建筑结构需要承担何种压力,等等,这些因素对于设计的外观构成影响较大,对于设计者而言,最关键的是运用思维将不同的设计要素完美糅合,以创造出外观完美的整体设计。
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上看,其实东方文化同质的内容很多,中日之间的精神特质共同点非常多,表现在绘画,书法,舞蹈,乐曲等各个方面。那为何中国设计与日本的设计尚有一段差距呢?我想是因为日本美学文化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极致之美,把简单的东西做到最专注。《设计之美》一书中有写道,less is more的精髓,某些特定的结构和物体在今天仍旧保持古典的美感,那是因为经典的功能与美感的结合达到了力与美的极致,尽管从技术上来说他们已经过时多年如两千五百年前建立的雅典帕特农神庙,有可能无法全面理解过往年代的设计和作品包含的美,因为需要了解特定年代创造特定作品的设计者,了解他们创作的文化价值,信念和象征意义。
再回到日本设计上来说,曾读过一本书名为《和风赏花幕》,书里提到日本文化中的瑕疵美学,日本国土由于破碎的地形、恶劣的气候以及地狭人稠等客观条件,使得日本长久以来饱受天然的灾害,因此对生活态度形成“轻永恒,重瞬间”的观念,一如他们对樱花的爱怜,源自于它开花的急速、凋谢骤然的顷刻之美。也因而在日本佛教的主张中认为房子仅是暂时的居所,建造的理念应以“顺应自然”为导向,因此日本的居家具有弹性化与轻量化的结构设计,也就是随时可以移动、变换的特质,再者由于地理环境形成的“忧患意识”,使得日本人“轻圆融,喜残缺”,因而产生完美的东西不会维持长久,追求完美是不切实际的意念,因而转而欣赏残缺的事物,认为其中才有余韵予人冥思、体悟。瑕疵美学的形成与文化性格息息相关,仔细省思此美学观觉得颇富哲学意念,毕竟太完美的东西总令人觉得不切实际,且到达“终极”的状态,没有再改进的空间。反观具有瑕疵的事物,则较具人性的气息,毕竟是人一定会有所缺憾,但这个缺憾却预留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拥有再增进的余地,以这样的观点欣赏相关器物的创作,会发现太制式、工整的器物虽然完美、却缺乏一丝人性的气息与活力;反而是有些不完整表面处理的器物创作,让人感受到无限生命力在此蓄势待发。原研哉的设计作品透露出的“留白”意境正是这种瑕疵美学的代表。
最后还想提到就是日本设计包含的日本的朴素美学,它遵循朴素的精神,传达出一种谦逊的、干净的、内敛的、质朴的、重视细节的意向。这种朴素精神的原则是“所有事物和谐的价值”,且以自然为基础,并且关心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日本的朴素精神所传达的的智能之美,它诉求的不是己身的价值,而是与周围环境、器物间的和谐关系,更是一种尊重自然、顺乎自然,从寻常的事物中诉求更广阔的精神体验。这种朴素美学不仅仅是一个朴素能够形容的,更是拓展到人与自然 拓展到一种哲学。能让我重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的设计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我们需要更多的是能够人性化,自然的好设计。
从日本设计的极致之美,瑕疵之美,到朴素之美,我想艺术与设计的本质,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夸张、变形,一种不同、超然脱俗,能够了解民族文化,掌握设计文化性格,才能做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
设计美学的含义范文6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誉为"第八种文化",广告因为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和民族性,因此与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密不可分。广告只有服从、融汇、折射民族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运用本民族最为贴切而生动的元素,穿透人类共通的心理和文化因素,打开深藏在人的潜意识背后的“民族记忆”和“种族记忆”,才能被消费群体接受,才能最终达到沟通的目的。纵观广告业发展的百年历史长卷,广告学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从产品的特点定位(USP理论)到品牌形象定位(CI理论)再到受众心理定位(PSYCHLIGICALPISIONNONG理论)直至文化心理沟通,这条主线清楚地反映出在广告诉求重点的转移过程中,广告的文化含量在逐步增加,文化品位的地位日益变得举足轻重。如今的广告早已不再是从前那种叫卖或是告知,而是包含着更为丰富内涵,具有着更多社会功能的社会公器,一则优秀的,打动人心的广告一定包含有某种文化精髓的因素。
在现代设计当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元素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中国风的设计在国际上越来越收受到欢迎和追捧。中国传统美学广博深湛,有周易的极简之美,委婉的模糊之美,老庄的天然之美,种种美的观点如何附加在现代的设计当中,以表现绝美的中式情怀,而不是单纯的仿古,拜古或是元素的简单堆砌,这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广告如何形成自我特色,立足国际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越来越多的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出现和运用,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风的广告设计在让世界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深深地宗族认同感和家国温暖。
在现代广告设计方面,尤其要注意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在招贴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
中唐以后,中国美学的艺术观念的显著变化,根本原因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从总体趋向上可以看中国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形成: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重视古拙苍茫的气象,推崇冷意荒寒的意味;易宁静精澄代替楚莽阔大,易平和幽深代替激昂韬利,易淡逸素朴代替绚丽堂皇,正如理论上对境界的重视,强调妙悟而贬斥技巧等。这些思想和因素都可以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有所观照。
现代广告是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支,可是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广告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任何一件单纯的艺术作品,讲求的是在细细审视中的独特品味,他所要求的时效性让它必须一目了然,简洁明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简约是终极的复杂,最简约的设计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简洁实用的设计风格已经在中国未然兴起。纵观现代成功的广告往往是构图概括集中,形象简练夸张,用强烈鲜明的色彩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主题,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现代的广告设计越来越走向的是一种简约,大气的表现方式,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像广告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
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本文转自dylw.net,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广告艺术,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而这一切,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的运用和表现,也恰恰是我国广告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以静凸现动,以余白凸现主题,是靳先生海报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大量的余白使观者产生一种沉静空灵之感,以凸显主题之凝重强烈,使之产生出一种对比与和谐。同时,靳先生“用墨以啬”而使主题“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获得夺目之感。
现代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式设计美学还包括十分广大的部分,东方生活所蕴含包容的设计元素是博大的,绝不仅仅是现今流行的京剧脸谱、大红灯笼,旗袍……中国式的设计美学远没有拿出一些元素那么简单。就像日本的设计是理性、细腻的,德国的设计是稳重而精致的,美国的则大气而开放的,这和各个国家的国情不无关系。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并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时尚审美设计潮流,建立起适合创造和维护这种形象而进行设计的体制和环境,包括建立传统文化专门研究与推广机构,提高传统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导向地位等等,才是中国平面设计作品中国式设计美学形成的关键。
参考文献: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